5《古诗二首》(《风》、《江上渔者》 )教学设计1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5《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江上渔者》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2.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歌颂劳动者的诗,你都知道哪些与劳动有关的古诗呢?预设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其一》预设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其二》预设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过渡:那么诗人范仲淹笔下的劳动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江上渔者》。
(板书:江上渔者)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江上渔者》的情境课文(朗读版),学生可先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鲈(lú)”。
3.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范仲淹,老师再进行明确: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板书:[宋]范仲淹)三、问题探究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走进劳动人民的捕鱼生活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江上渔者教案一等奖3篇
1、江上渔者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
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
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
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3)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进行想象和创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3)通过课文中的描述,进行想象和创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江上渔者的场景。
(2)引导学生谈论对江上渔者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江上渔者》。
(2)分小组进行背诵练习。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进行例句练习,巩固记忆。
4. 句子与语法结构:(1)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
(2)进行替换练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1)分组进行角色分配。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四、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写一段关于江上渔者的描述。
3.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江上渔者》。
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同情,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解释诗歌的题目《江上渔者》的意义,引导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2.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音乐性。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理解其意义和表达的效果。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江上的景色和渔者的劳动场景。
引导学生思考江上渔者的工作艰辛和劳动的意义。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3 解析与讨论: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4 创作与展示: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演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思考。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展示作品,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观察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情况,评价其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三、学写生字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
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渔业生产知识。
(2)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渔者生活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作品《江上渔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渔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学习了《江上渔者》,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分析和讨论,了解了作者范仲淹的观点和主题思想。
学生也学会了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了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背诵《江上渔者》。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渔者生活的短文。
3. 调查现实生活中渔者的生活现状,思考如何关爱渔者、保护海洋资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部编版六年级下《江上渔者》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江上渔者》教案(含教学反思)5.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由“鱼”引出“渔”。
2.讲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二、熟读古诗1.复研究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学过良多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
)2.朗读古诗。
1)学生自在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出没(mò)鲈(lú)鱼风波(bō)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
(出没:一目了然,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古诗中写了哪些人?4.交流反馈:(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5.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粗心,知道捕鱼人和吃鱼人截然分歧的生活状态。
1)研究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出示图片)师:你们看,每天江上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2)研究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出示图片)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船。
想象:这条小舟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就像什么?(一片漂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XXX卷走的小木片……)6.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了解作者杜甫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渔夫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关注民生疾苦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重点句子和生词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江上渔者》,提问:“江上渔者”指的是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划记生词和重点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拓展:(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诗中的社会现实。
(3)拓展相关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渔夫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关注民生疾苦的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江上渔者》。
(2)结合课后注释,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任何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应审视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利用图片和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使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江上渔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描写江上渔者捕鱼的诗。
诗中通过描绘江上渔者的辛勤劳动和江上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渔者的同情和敬意。
2.2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图像,展示江上渔者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江上渔者的工作和生活的艰辛。
3.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江上渔者》,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他们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3.3 生词与短语学习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3.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古诗《江上渔者》的朗读和背诵。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4.2 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上渔者》全诗,感受作者范仲淹对渔民的同情和关怀。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渔民生活,体会诗人对渔民的同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
(2)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范仲淹,他有哪些著名的诗句?2.解读诗歌(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江上渔者》,注意节奏和韵律。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如“箬笠”“蓑衣”等。
3.分析诗歌意象(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如“江水”“风浪”“渔船”等。
(2)分析这些景物在诗中的作用,如何表现渔民的艰辛生活。
4.体会诗人情感(1)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对渔民产生同情?这种情感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5.分析表现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对比手法,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对比。
(2)分析这种对比手法如何突显诗人的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渔民生活的诗句?分享一下。
四、作业布置1.背诵《江上渔者》全诗。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较为深入,能够体会到诗人对渔民的同情。
2.在分析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时,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3.作业布置合理,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4.不足之处:在分析诗歌意象时,部分同学对景物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教学资源1.古诗《江上渔者》原文及注释。
2.诗人范仲淹的简介。
3.与《江上渔者》相关的诗歌及图片。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对渔夫劳动的赞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描绘的江上景色和渔夫的劳动情景。
(2)体会作者对渔夫劳动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江上渔者》、生词卡片、图片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江上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江上景色的感受。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教师选取重点短语,学生跟读并运用到句子中。
4. 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景象和渔夫的劳动情景。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或写作,表达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江上渔者》。
2. 写一篇关于江上渔者的短文,描述渔夫的劳动情景和作者的感悟。
3. 调查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和感受,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
2. 生词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出没风波里”所描绘的危险场景,以及诗人对渔民生活的关切之情。
体会诗歌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通过对比手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和描述。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诗人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渔民的生活,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江上捕鱼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渔民的工作场景。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渔民的工作辛苦吗?为什么?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江上渔者》,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诗意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渔者”“但”“爱”“出没”等。
让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和完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出没风波里”所描绘的危险情景。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说“但爱鲈鱼美”?这与后面的“出没风波里”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讨论: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教师总结:诗人通过对比吃鱼的享受和捕鱼的艰辛,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想象意境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配乐朗诵诗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6、背诵诗歌学生自由背诵诗歌。
小组内互相背诵,互相检查。
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导入,讲解背景知识,分析诗歌结构和主题;第二至三课时:逐行解读文本,讨论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第四至五课时:分组讨论,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诗歌演绎;第六课时:总结复习,进行诗歌鉴赏和评价。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以及他的诗歌创作风格;2.让学生掌握《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结构和主题,并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对唐诗的背景和特点有所了解。
2.讲解《江上渔者》的背景:解释诗歌的情境是在长江上,写渔夫捕鱼的情景,探讨诗人对渔者生活的赞美和感慨。
3.分析诗歌结构和主题: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主题及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对整体内容有整体认识。
第二至三课时:1.逐行解读文本:逐行解读该诗,讲解每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比如“江心”、“江上”等词语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四至五课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诗人、渔夫、江水等,演绎诗歌的场景和情感,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2.表演成果展示:让各组表演他们的演绎内容,并进行讨论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合作和交流。
3.总结复习:回顾诗歌的主题、结构和意象,鉴赏和评价学生的表演成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第六课时:1.综合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课文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诗歌鉴赏和评价:引导学生对《江上渔者》这首诗进行再次鉴赏和评价,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课堂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江上渔者》的诗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渔民的深切同情,培育学生热爱自然、尊重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析:《江上渔者》是唐代诗人范仲淹的作品,描绘了江上渔民的艰辛生活。
2. 字词讲解:重点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如“江上”、“渔者”、“风波”等。
3. 诗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江水悠悠”、“风波不断”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2. 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
二、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背景及鉴赏方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图片等教学资源。
2. 板书:重点词语、诗句的书写。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 简介诗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问:你们对江上渔者有什么印象?二、朗读诗文1. 学生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句。
三、文本解析1. 分析诗文的意象、修辞手法。
2. 讲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一、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二、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诗文背诵、心得体会质量等。
3. 小组评价:小组讨论成果的创意和深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一、教学拓展1. 介绍范仲淹的其他诗作,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范仲淹的文学成就。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一首诗歌。
本文将围绕着这首古诗,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进行诵读教学,以便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此句古诗。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江上渔者》的含义、吟诵其“渔舟唱晚”的诗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程核心该课程的核心是诵读,通过诵读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古诗的内容,通过传播文化内涵,提升其语言表达和审美素养。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分享关于江河和夕阳的图片或视频,为学生创建起一种江河之上夕阳余晖的美好氛围,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在《江上渔者》的诗境中。
2. 阅读首先,教师可以将诗篇读一遍,并让学生进行跟读。
然后,让学生对照着文本,自己读上几遍,以便体会诗的情感与意境。
3. 解析接下来,教师可以对诗歌内容进行介绍和解析。
通过深入探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注意到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旷野沉静和自由安静的氛围,渔夫在宁静的江面上,伴随着夕阳,吟唱自己的歌谣,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4. 诵读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一次范读,将重点词汇加上重音,让学生感知韵律和节奏。
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分组进行朗读,并互相进行点评和修改。
可以将这个过程录制下来,让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反观和总结。
5. 小结最后,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程进行简要总结和反馈,再次强调重点。
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江上渔者》的含义并能够熟练地吟唱所学诗句,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审美素养。
四、教学建议1. 制定练习计划,保证课程中每名学生都能进行充分听读、理解和诵读古诗。
2.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声调和声音的起伏,体感韵律和节奏,彰显古诗的内涵和风韵。
3. 对于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的,可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引导其通过体感或手势进行诵读练习。
4.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融合和贯通,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语文认知和审美素养。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的:1. 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 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会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1. 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 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一. 教学目的1. 深入理解《江上渔者》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3. 学会根据诗句意思,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
二.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简介作者(二)理解全诗1. 揭示诗题初识诗意2. 细读诗句,理解诗意(1)忆上首古诗学习方法(2)用上面学法导学前两句,想想“往来人”多指什么人?(3)自学后两句,想想“舟”上“出没风波里”的人,多指什么人3. 熟读全诗,体会感情(1)读全诗想象,两种不同的人都在做什么?都是什么景象?(2)感情朗读这首诗,认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练习背诵(三)巩固练习1. 听写本课生字词2. 补充下面诗句,并写出所填字的意思江上()_________________()鲈鱼美_______________()风波里_______________〖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第【2】篇〗【知识点】教材分析: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范仲淹是江苏人,生长在松江边上,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有很多著名的诗词。
主要作品:《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严先生祠堂记》等。
5.古诗二首《风》《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课文5、古诗二首《风》《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诗意,背诵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3、体会作者对风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读写本课生字。
难点:体会作者在古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幻灯片。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我们来猜一个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谜底是什么?二、借助拼音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标出本课生字。
三、学习生字。
1、读音。
“能“的声母是“N”不是“L”,“浪”的声母是“I”不是“N”。
“诗”读“shī”不读“sī”。
2、字形。
重点指导写和记:“能”、“浪”、“万”、“斜”。
3、巧记。
能:残云()遮“月”,二“匕”重叠,神通广大。
浪:狼旁一狗(),大水()冲走。
万:方字脱帽数不清。
斜:多“余”“十”二点()。
四、理解诗意1、体会诗意能够使秋天的叶子飘落下来,能让二月的鲜花开放。
通过江面能掀起很高的波浪,进入竹林能使竹竿斜。
作者通过写风表现出的不同情形,把风当着人写,表达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2、巩固背诵课文。
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风三秋叶二月花千尺浪万竿斜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指点学生背“风”,师生共同评议。
二、学习《江上渔者》1、借助拼音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标出读文生字。
2、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渔“整体认读音节,读“yú”。
“者”读翘舌音。
“舟”读“zhōu”,不读“zōu”。
(2)识记字形“渔”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舟”指导写笔顺。
(3)巧记渔:“鱼”儿游到水()后头。
舟:船边少了“几”“口”人。
3、理解诗意。
江上渔者:渔者,打鱼的人。
江上打鱼的人。
江上往来人: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君看一叶舟: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鱼船。
出没风波里:在风浪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教案通用10篇《江上渔者》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
(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
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江上打鱼的人。
(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
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
请你再读一遍好吗?……)2、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
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
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风》、《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来自最大简笔画网2.理解诗意,背诵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3.体会作者对风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读写本课生字。
难点:体会作者在古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幻灯片。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我们来猜一个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谜底是什么?二、借助拼音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标出本课生字。
三、学习生字。
1.读音。
“能“的声母是“N”不是“L”,“浪”的声母是“I”不是“N”。
“诗”读“shī”不读“sī”。
2.字形。
重点指导写和记:“能”、“浪”、“万”、“斜”。
四、理解诗意1.体会诗意能够使秋天的叶子飘落下来,能让二月的鲜花开放。
通过江面能掀起很高的波浪,进入竹林能使竹竿斜。
作者通过写风表现出的不同情形,把风当着人写,表达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2.巩固背诵课文。
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风三秋叶二月花千尺浪万竿斜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指点学生背“风”,师生共同评议。
二、学习《江上渔者》1.借助拼音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标出读文生字。
2.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渔“整体认读音节,读“yú ”。
“者”读翘舌音。
“舟”读“zhōu”,不读“zōu”。
(2)识记字形“渔”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舟”指导写笔顺。
3.理解诗意。
江上渔者:渔者,打鱼的人。
江上打鱼的人。
江上往来人: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君看一叶舟: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鱼船。
出没风波里:在风浪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多么惊险啊!4.体会诗情: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三课时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古诗(shī sī)能(léng néng)竿(gān gǎn)二、填空二月()三秋()千尺()万竿()三、比一比,再组词。
浪()万()粮()方()四、把诗句补充完整。
()三秋叶,()二月花。
()千尺浪,()万竿斜。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风》、《江上渔者》)教学实录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江上渔者》实际上是一首诗的题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作者是宋代大诗人范仲淹。
来自最大简笔画网(相机板书:范仲淹)师:提到范仲淹,我就会想起他的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课件出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朗诵,生齐读)大家现在对这则名言还不是很理解,老师告诉你们,意思就是说:范仲淹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从诗题看,诗人范仲淹关心谁呢?(手指诗题)生:渔民;江上打鱼的人。
师:范仲淹为什么会关心渔者呢?是什么原因让他写下这首诗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江上渔者》,了解作者写诗的过程。
师:温故而知新。
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读与故事内容有关的两组词语。
饮酒南来北往客人(生读)师:字音读得准确,特别是“南”的鼻音发得准确。
一起读。
师:现在我把难度加大,读了这三个词,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情景?谁敢挑战?生:有很多客人在饮酒,他们一定很快乐。
师:你从哪个词语知道有很多客人?生:“南来北往”说明有很多人。
师:是啊,来来往往的人聚在一起饮酒,一定很快乐。
来,咱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读这组词。
每个词两遍(齐读)师:下面这组词语,谁来读?起伏波涛汹涌危险生认读师:这组词语又给你什么感觉呢?生:危险。
师:这就是波涛汹涌的海面,一个巨浪打个来就是一丈多高多可怕!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生读)师:两组词语,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场景。
同学们,范仲淹正是看到了这对比鲜明的场面,才产生了写诗的激情。
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种场景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呆会来回答。
(生读)生: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写了这两个场景。
师:那我们就重点来读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范仲淹在酒楼里,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自己喜欢的记号勾画有关句子。
师:在酒楼里,范仲淹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
(相机出示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师:听出了什么?生:我听出了酒楼的人特别多。
师:那你就读出人多吧。
(生读)坐满了人,人可真多。
生:我听出了大家在不停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师: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读)不住地,读得好。
师:酒楼里坐满了人。
我想问问你们这些小客人,你们都从哪里来?师:客人,你从哪儿来的呀?(指3名学生回答)师:客人,你想到哪儿去呀?(指3名学生回答)师:听出来了,酒楼坐的客人,是从四面八方来的呀,要到各地去的。
像这样从不同地方来,到不同地方去的,就是——生:南来北往。
(出示词卡,读)师:客人们,你们干嘛从四面八方来这儿?生:吃鲈鱼。
师:那鲈鱼一定很好吃,快来告诉我鲈鱼的味道。
生:鲈鱼的肉真细腻,放在口里好像能自己融化。
生:鲈鱼的汤可鲜哪。
生:鲈鱼还没有多少刺,可好吃。
生:鲈鱼真香。
师:明白了,你们说的实际上就是课文中的“肉嫩味鲜”,(出示词卡,读)师:正是因为鲈鱼肉嫩味鲜,人们都喜欢吃,所以四面八方来的客人都是为了吃鲈鱼,谁再读?师:(生读),听出来了,客人真多。
师:(生读),大家都在高高兴兴地称赞呢。
师: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10个字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
(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师:“鲈鱼美”指的是鲈鱼的什么美?生:鲈鱼的味道鲜美。
师:对,“美”对应的就是课文中的“肉嫩味鲜”。
(贴版图)原来大家都喜欢鲈鱼的味道,你能把大家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课件出示插图)师:当其他客人津津有味地吃着,高高兴兴说着时,诗人范仲淹却站起来,他双手放到背后,望着波涛汹涌的江面,一脸严肃的神情,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师:范仲淹到底看到了什么?生:他看到渔船了。
生:他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海面。
生:他看到了渔船像一片树叶,很小很小。
师:你们说的都是范仲淹看到的。
课文中怎样写的?谁来读?(相机出示句子: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
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在你们的眼中,那一只只船像什么?生:像一座座漂亮的房子。
生:像高大坚固的城堡。
师:是啊,像房子,像城堡,多么雄伟,多么坚固,无论多大的风浪也不怕。
可是,在范仲淹的眼中,那只渔船像什么?生:像一片树叶。
师:这像树叶一样的小船是在怎样的江面上的呢?生:波涛汹涌。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波涛汹涌的江面吗?那是怎样的情景?生:江面上卷起很高的浪。
生:还会发出很大的声音。
生:一个浪头接一个浪头。
师:多可怕啊,这就是波涛汹涌的江面。
(出示课件)看,浪头一个连一个地往上涌,还发出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响声。
同学们,这只像树叶一样的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会是怎样的呢?生:被大浪打入江底。
生:被推上浪尖。
生:船会翻。
生:会被冲走。
师:是啊,在一望无际的江面上,这只像树叶的渔船实在太小太弱了,更何况是在波涛汹涌的江面,(简笔画)看,江面上一会卷起一丈多高的浪头,把渔船推上浪尖,一会浪头过后,又把渔船打入谷低(随机在黑板上演示)。
师:难怪范仲淹如此忧虑,表情如此严肃。
因为他看到了——(指名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
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师:同学们,像树叶一样的小船卷上浪尖、打入浪谷,是令人心惊胆战的一瞬间发生的啊,该怎样读?(生读)师:“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你在担忧。
担心小船被巨浪打翻你在担心渔民的安全。
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的范仲淹,见到眼前的一切,他思绪万千,他想:(生读)(课件相机出示:人们只知道……多么危险啊!)评:我听出来了,你对渔民包含了深深的同情。
“多么艰辛”“多么危险”读得好!你读出了范仲淹的忧虑。
师:你能联系上文说说渔民的危险吗?生:渔船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生:船翻了,渔民也会被淹死。
师:是啊,像树叶的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谁知道会被巨浪冲到哪里去?一不小心,船翻人亡,怎不叫人担忧啊!师:此时此刻范仲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两句诗:(课件出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师:谁来读?(3名生读)师:“出没风波里”“出”指的是——(生:被卷上浪尖)“没”指的是——(生:打入浪谷)师: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摇摇晃晃的渔船,范仲淹看到了,他也希望谁看到?生:来来往往的客人。
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生:“君看一叶舟”中的“君”字。
师:“君”就是对别人的敬称。
诗人看到了像树叶的小船,他希望客人看到什么?(生读: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师:诗人仅仅只希望客人看到这危险的一幕吗?还希望谁看到?生:看到这首诗的人。
师:现在你就读到了这首诗,你看到了——(生读)师:出没风波里的渔船多么危险,诗人也希望大家看到那处在危险的渔船,于是,他提醒着:(生读: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师:渔船危险,渔船上的渔民更是凶多吉少啊,诗人同情、关心渔民,他更希望更多的人同情关心渔民,于是,他深情地说:(生读: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及整首古诗)师:当客人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鱼,“情动而辞发”,即兴创作下了这首《江上渔者》!师生齐读师:短短20个字,就把范仲淹那种关心渔民,同情渔民,担心渔民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了。
来,让我们再来自由读读这首诗,把这些感受都读出来吧。
(生自由读)师:孩子们,伴随着音乐,动情地吟诵吧。
(3名学生读齐读)师:同学们,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让老师想到唐代诗人李绅笔下艰辛耕地的老农(出示《悯农》,随之吟诵),想起了宋代诗人张俞笔下为有钱人织绫罗绸缎、而自己却一辈子也穿不上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这中间不知包含着多少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诗人们正是注意观察生活,融入自己的情感,才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好诗句。
在我们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也融入自己的情感,就能创作出好的文章,来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吧。
师:古诗背得不错,相信大家的生字也会写得美!我们先来看这几个字:出示:酒涛汹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这几个字都有三点水旁生:都是左右结构师:今天我们学的与江有关的诗文,也就重点来写带三点水旁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