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中的歧义句专项训练
歧义和病句强化训练题(含答案)

歧义和病句强化训练题(含答案)第一篇:歧义和病句强化训练题(含答案)试题1:从下列句子中找出没有歧义的一个句子:()。
A: 我看见他笑了B: 研究钱钟书的著作C: 看病的医生是他们班长的父亲D: 离别了多年的同学试题2:从下列句子中找出没有歧义的一个句子:()。
A: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B: 他那件新的确凉衬衫丢失了 C: 这本书他没有一次看完D: 撞伤了他的解放牌汽车试题3:从下列句子中找出没有歧义的一个句子:()。
A: 他好不容易做完了全部试题B: 热爱祖国的战士 C: 我和他的朋友D: 纵队司令派支队长和他的儿子领兵出发试题4:从下列句子中找出有歧义的一个句子:()。
A: 你为什么批评他?B: 今天天气好不凉爽 C: 他差点儿叫车撞倒D: 他的小说读不完试题5:从下列句子中找出有歧义的一个句子:()。
A: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B: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C: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D: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试题6:从所给的四个句子中找出一个有语病的句子来:()。
A: 他盼望那封信早点送到收信人手中B: 关于那部电视剧的评论已经很多C: 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D: 我国矿泉水的主要消费者是前来旅游的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试题7:从所给的四个句子中找出一个有语病的句子来:()。
A: 我们到该厂参观的时候,工人们正在做工间操B: 他的书包装满了东西,有文艺书、有历史书、有哲学书、有画报、有照片 C: 他的书包装满了书,有文艺书、有历史书、有哲学书D: 只要充分发动群众,才能搞好工作试题8:从所给的四个句子中找出一个有语病的句子来:()。
A: 经过这次高原强化训练,队员的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B: 通过一系列热身赛,我们锻炼了队伍C: 这次高原强化训练,全体队员的身体素质都有提高D: 世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和转化的过程试题9:从所给的四个句子中找出一个有语病的句子来:()。
病句分析之歧义句种类及练习

病句分析之歧义句种类及练习一、常见的歧义句式(1)歧义语,是指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B.“猎人被狗咬死了”。
下面的句子都有歧义: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②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③几个工厂的工人。
④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⑤他要粉蒸肉。
⑥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⑧你为什么打他?歧义语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病态语言,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2)造成歧义的原因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我想起来了。
(“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
(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
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
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不好)我们五人/一组。
(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我们/五人一组。
(每五个人分为一组)三、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例如:这场足球我不赢。
病句歧义句式

病句歧义句式11、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如: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该句中“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包含两个内容,因此后一个分句中的“此”指代不明。
2、一词多义造成歧义。
如: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该句中“看不上”可以理解为“瞧不起”,也可以理解为“没条件看”。
3、词语兼类造成歧义。
如:这辆车没有锁。
“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配锁”,也可理解为自行车有锁而没有“上锁”。
4、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如:警察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该句中,警察愤慨的可以是“报案人”,也可以是“围观者”,语意不明。
5、句子结构不清造成歧义。
如: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该句的停顿停在“明令”后意为“不取缔”,停在“禁止”后意为“取缔”。
由于停顿不同,引起结构不清,产生了歧义。
6、标点符号不当造成歧义。
如: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车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由于此句中全部使用了逗号,造成了层次不清,引起了歧义。
“我们解决”的可能只是“领取大会出席证”,也可能还包括“报销车旅费,安排住处”等。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考题解析:答案A。
上述备选项句子中包括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两种语病。
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决定的”。
歧义的病句及答案

歧义的病句及答案【篇一:歧义和病句强化训练题(含答案)】ass=txt>试题1:从下列句子中找出没有歧义的一个句子:()。
a: 我看见他笑了b: 研究钱钟书的著作c: 看病的医生是他们班长的父亲d: 离别了多年的同学试题2:从下列句子中找出没有歧义的一个句子:()。
a: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b: 他那件新的确凉衬衫丢失了c: 这本书他没有一次看完d: 撞伤了他的解放牌汽车试题3:从下列句子中找出没有歧义的一个句子:()。
a: 他好不容易做完了全部试题b: 热爱祖国的战士c: 我和他的朋友d: 纵队司令派支队长和他的儿子领兵出发试题4)。
a: 你为什么批评他?b: 今天天气好不凉爽c: 他差点儿叫车撞倒d: 他的小说读不完试题5:从下列句子中找出有歧义的一个句子:()。
a: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b: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c: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d: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试题6:从所给的四个句子中找出一个有语病的句子来:()。
a: 他盼望那封信早点送到收信人手中b: 关于那部电视剧的评论已经很多c: 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qzzn公考指南之行测篇 by 田老鼠d: 我国矿泉水的主要消费者是前来旅游的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试题7:从所给的四个句子中找出一个有语病的句子来:()。
a: 我们到该厂参观的时候,工人们正在做工间操b: 他的书包装满了东西,有文艺书、有历史书、有哲学书、有画报、有照片c: 他的书包装满了书,有文艺书、有历史书、有哲学书d: 只要充分发动群众,才能搞好工作试题8:从所给的四个句子中找出一个有语病的句子来:()。
a: 经过这次高原强化训练,队员的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b: 通过一系列热身赛,我们锻炼了队伍c: 这次高原强化训练,全体队员的身体素质都有提高d: 世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和转化的过程试题9:从所给的四个句子中找出一个有语病的句子来:(a: 听了英模报告团的报告,使我们受到很大的教育b: 昨天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c:d:试题10)。
中考语文真题专项练习-病句表意不明(有歧义、指代不明)

中考语文真题专项练习-病句表意不明(有歧义、指代不明)
1.(2019达州)周剑坚持每个周末前去县里的电子商务中心学习电脑美工知识,他打算今后在县城开家门店,用自己的手艺来撑起这个家。
2.(2019阜新)四个国家领导人在三亚开会,共同讨论如何发展亚洲经济。
3.(2019天水)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4.(2019青海省卷)吴荻和李强赛跑,经过激烈地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
1.有歧义,“周末前去”既可理解为“周末之前去”,也可理解为“周末时前往”,应将“前”删去或将“去”改为“往”。
2.有歧义,“四个国家领导人”既可指四个不同国家的领导人,也可指一个国家的四个不同的领导人,应将前半句改为“四个国家的几个领导人在三亚开会”。
3.有歧义,“其他学校领导”既可指同一个学校里其他的领导,也可指别的学校的领导,应将“其他学校领导”改为“学校的其他领导”。
4.指代不明,“他”指代吴荻还是李强,造成歧义,应将“他”改为“吴荻”或“李强”。
修改病句专项训练之语句歧义

修改病句专项训练之语句歧义一、概述歧义指句子意思失去了确定性,变得模棱两可。
多音字、多义词、指代不明、主语不明等均容易造成句子语意歧义。
【例1】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06年重庆卷第4题C项)简析:句中的“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表意不明,既可以理解为“加快”,也可理解为“减慢”,根据后文应在“化学反应速度”前补上“加快”。
二、语句歧义的常见类型①由结构划分不同引起的歧义【例】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05年天津卷4C)简析:“晚上来的人”有歧义,是“晚/上来的人”呢,还是“晚上/来的人”?②由层次划分不同引起的歧义【例1】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05年全国卷Ⅱ4C)简析:“很高兴”的主语不明确,是“祁爱群”还是“援藏干部”,不清楚。
可改为“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祁爱群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③由词类不同造成歧义【例1】自行车没有锁。
简析:“没有”既可以是动词,表示对“领有、具有”的否定(自行车还没有配锁),也可以是副词,表示对“已然”的否定(自行车还没有上锁)。
④由语义不明引起的【例1】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05年全国卷Ⅰ4C)简析:“批评的人很多”有歧义,是“文章中批评的人很多”,还是“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不明确。
根据前文应该为“……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例2】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05年全国卷Ⅱ4D)简析:“因患病住院”的主语不明确。
可改为“患病住院的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有到场领奖”。
三、巩固练习。
病句歧义句式

病句歧义句式11、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如: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该句中“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包含两个内容,因此后一个分句中的“此”指代不明。
2、一词多义造成歧义。
如: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该句中“看不上”可以理解为“瞧不起”,也可以理解为“没条件看”。
3、词语兼类造成歧义。
如:这辆车没有锁。
“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配锁”,也可理解为自行车有锁而没有“上锁”。
4、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如:警察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该句中,警察愤慨的可以是“报案人”,也可以是“围观者”,语意不明。
5、句子结构不清造成歧义。
如: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该句的停顿停在“明令”后意为“不取缔”,停在“禁止”后意为“取缔”。
由于停顿不同,引起结构不清,产生了歧义。
6、标点符号不当造成歧义。
如: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车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由于此句中全部使用了逗号,造成了层次不清,引起了歧义。
“我们解决”的可能只是“领取大会出席证”,也可能还包括“报销车旅费,安排住处”等。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考题解析:答案A。
上述备选项句子中包括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两种语病。
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决定的”。
病句歧义句

(一)歧义句1. 下列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 他已经走了半个多小时了B. 这个发言稿是新来的市长的秘书写的C. 他在树上爬上爬下,轻捷的像猴子D. 他放学后一到家就朝妈妈嚷嚷:“我现在就要热饭”2. 下面四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没有歧义,请把这句话找出来( )A. 她的花棉袄罩着绿上衣B. 他在水中做实验C. 他借我500元D. 这里一间房可以住两个人3. 下列句子中,有歧义的一句是()A. 如果买家逾期未确认收货或未申请退款,系统将自动付款给卖家B. 请顾客与店主取得联系,并待店主确认订单后汇款C. 如果买家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执行“确认收货”操作,系统将默认交易成功D. 网站提醒买家最好在收到货物后对卖家的服务进行评价,因为买卖双方的评价都很重要4. 下列句子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 他先后将该公司的6辆车分别送给副市长和其他领导干部的子女长期使用B. 那天下午,数十位死难者的亲属聚集在矿主的家门口,要求讨个说法C. 本人已八十高龄,体弱多病,目前头脑尚清醒,决定辞世后×楼×室产权归义女李小玲继承,特立此遗嘱D. 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的升级换代产品在本届车博会上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5.下列句子中存在歧义的一句是()A.上级要求我们按时完成任务B.老师满意地朝他看了一眼C.她的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D.我看见你那年才十岁6. 下列句子中,有歧义的一句是()A. 这个合理化建议一经采纳,大大激发了全体员工献计献策的积极性B. 部队是个大熔炉,三年里,我进步很大,因为首长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C. 他事先没作充分准备,遇到这样的意外情况就显得不知所措D. 古人尚且能闻过则喜,今天有些人却常常讳疾忌医,这实在不应该7. 下列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 王老板已经走了两个小时了B. 面对如此景象,痛心的是他的姐姐C. 在昨天的职工大会上,厂领导又表扬了自己D. 我们大家认为他的建议没有道理8. 下列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一直是历史学家争论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句中的歧义句专项训练一、常见的歧义句式(1)歧义语,是指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B.“猎人被狗咬死了”。
下面的句子都有歧义: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②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③几个工厂的工人。
④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⑤他要粉蒸肉。
⑥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⑧你为什么打他?歧义语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病态语言,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2)造成歧义的原因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我想起来了。
(“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
(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
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
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不好)我们五人/一组。
(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我们/五人一组。
(每五个人分为一组)三、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例如:这场足球我不赢。
(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
例如: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
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C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
四、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1)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
(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2)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
(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例如:他爬过山没有?(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3)多义词产生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
(“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例如,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4)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
(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如:他的小说看不完。
(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五、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1)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例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2)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
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
(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①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
(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对大家的批评。
(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的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②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
(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例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
(A.主要的领导和记者;B.主要的领导和记者)(3)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
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
(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军队——偏正结构)红烧牛肉(A.一种厨事活动;B.菜名)(6)“动词+名词(的)+名词”易造成歧义。
(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六、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
例如: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A.***同学;B.王玲的同学)例如: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美兵笑了笑;B.美兵对他笑了笑。
)(3)省略造成的歧义。
例如:看到你那年才8岁。
(A.我8岁;B.你8 岁)(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
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
(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例题评析:例题:下面句子中不产生歧义的一句是:A. 2加4乘6等于多少?B. 丁老师正在照相。
C. 冯先生到门诊看病去了。
D. 张云和赵虎在商场买东西。
如前例,A中“2加4乘6”属于多义短语。
B中的“照相”和C中的“看病”都属于动词的施事受事方向不确定类型的。
只有D句没有歧义。
(3)消除歧义的方法①添加词语。
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
如例①可在“认识”后面加上“他”,变成“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
”②改换词语。
当数量短语作定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数量词,即可消除歧义。
如例②将“个”改为“所”即可消除歧义。
③调整词序。
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
如例③可调整为“工厂的几个工人”。
例②可调整为“学校的三个校长参加座谈”。
④变换句式。
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
如例④可变为“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
”⑤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一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一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
如例⑤可加上“把粉递给他”,全句的意思即为“他要用粉来蒸肉”。
⑥添加标点。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在书面上添加适当的标点即可消除歧义。
如例⑥可在“告”或“写”后添上标点,变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或“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读出停顿。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而造成的歧义,如是口语,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读出停顿,如例⑦可读为“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或“我哥哥/姐姐的同学”等。
⑧读出重音。
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
如例⑧可根据需要重音“打”或“他”。
二、跟踪训练下列句子都有歧义,试说出它们的不同理解。
⑴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⑵马路的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⑶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⑷遗产纠纷已告某某。
⑸他借我一本书。
⑹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⑺这个人头发长的怪。
⑻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⑼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遭到水灾。
⑽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⑾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⑿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王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⒀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⒁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⒃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⒄本市市长、市委书记和其他市领导同志出席了揭幕仪式。
⒅他来了没几天,许多人还不认得。
⒆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⒇老李看到他很不高兴。
参考答案:⑴“走”可指“行走”,也可指“离开”。
⑵“一边”可指“某一边”,也可指“每一边”。
⑶“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
⑷“告”可理解为“告诉”,也可理解为“控告”。
⑸“借”可理解为“向我借”,也可理解为“借给我”。
⑹“修车的”可理解为“这的主人”,也可理解为“负责修车的人”。
⑺“长”可多作cháng,相对于“短”而言;也可多做zhǎng,“生长”的意思。
⑻可理解为“游击队做好准备袭击敌人”,也可理解为“敌人袭击游击队,游击队已作好准备”。
⑼可理解为“山西全省、河南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山西、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
⑽可理解为“头长加一半的尾长”也可理解为“头长加尾长的和的一半”。
⑾“三个”可修饰“报社”,即“三个报社”;也可修饰“记者”,即“三个记者”。
⑿“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指“王大伯”。
⒀“在医院工作”的是他,还是他的女儿?⒁在“写”的后面停顿,意思是不赞成自己写;在“我”的后面停顿,意思是自己没把握。
⒂在“你说”后停顿,意思是两人说;在“他”后停顿,意思是一个人说。
⒃在“不”后停顿,表意侧重在“要注意管教孩子”;在“不适当地”后停顿,表意侧重在对“管教不当的批评”。
⒄在“其他”后停顿,表示本市的另外一些领导;在“其他市”后停顿,表示除本市外还有另外市的领导参加。
⒅“他”不认识其他人,“许多人”还不认得他。
⒆“在屋顶上”的是他,还是我?⒇可理解为老李不高兴,也可理解为他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