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EMI滤波器电路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开关电源EMI滤波器原理与设计

开关电源EMI滤波器原理与设计

提高设备性能
EMI滤波器可以减少电磁干扰对周围 设备的影响,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 稳定性。
EMI滤波器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EMI滤波器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 和需求,可分为有源滤波器和无
源滤波器。
有源滤波器特点
有源滤波器通过放大电路和比较电 路实时检测干扰信号并消除,具有 较高的滤波效果,但成本较高。
无源滤波器特点
评估
通过对EMI滤波器性能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评 估其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标准。
优化建议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如改进滤波器 电路设计、选用更高性能的器件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 应用场景和需求,对EMI滤波器进行定制化设计和生产。
05
EMI滤波器在开关电源中的应 用案例
01
02
03
插入损耗
滤波器对信号的衰减程度 ,通常用分贝(dB)表示 。
阻抗
滤波器对不同频率信号的 阻抗,通常用欧姆(Ω) 表示。
带宽
滤波器对信号的频率范围 ,通常用赫兹(Hz)表示 。
EMI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及作用机理
工作原理
EMI滤波器通过在电路中引入阻抗和感抗,对高频干扰信号进行抑制,从而减 小电磁干扰对电源的影响。
电设备的安全和稳定。
以上案例表明,EMI滤波器在开 关电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 提高电源性能、确保设备安全稳
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06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新型EMI滤波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新型EMI滤波器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对性能和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型EMI滤波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成为重要趋势。这包 括研究新的滤波器结构、材料和设计方法,以提高EMI滤波器的性能和效率。

EMI 滤 波 器 原 理 与 设 计 方 法 详 解

EMI 滤 波 器 原 理 与 设 计 方 法 详 解

EMI 滤 波 器 原 理 与 设 计 方 法 详 解输入端差模电感的选择输入端差模电感的选择::1. 差模choke 置于L 线或N 线上,同时与XCAP 共同作用F=1 / (2*π* L*C)2. 波器振荡频率要低于电源供给器的工作频率,一般要低于10kHz 。

3. L = N2AL (nH/N2)nH4. N = [L (nH )/AL(nH/N2)]1/2匝5. AL = L (nH )/ N2nH/N26. W =(NI )2AL / 2000µJ输入端共模电感的选择输入端共模电感的选择::共模电感为EMI 防制零件,主要影响Conduction 的中、低频段,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EMI 特性及温升,以同样尺寸的Common Choke 而言,线圈数愈多(相对的线径愈细),EMI 防制效果愈好,但温升可能较高。

传导干扰频率范围为0.15~30MHz ,电场辐射干扰频率范围为30~100MHz 。

开关电源所产生的干扰以共模干扰为主。

产生辐射干扰的主要元器件除了开关管和高频整流二极管还有脉冲变压器及滤波电感等。

注意:1. 避免电流过大而造成饱和。

2.Choke 温度系数要小,对高频阻抗要大。

3.感应电感要大,分布电容要小。

4.直流电阻要小。

B = L * I / (N * A) (B shall be less than 0.3)L = Choke inductance. I = Maximum current through choke. N = Number of turns on choke.A = Effective area of choke. (for drum core, can approximate with cross section area of center pole.)假设在50KHZ 有24DB 的衰减则,共模截止频率Fc = Fs*10Att/4 0 = 50*10-24/40=12.6KHZ 电感值L= (RL*0.707)/(∏*Fc) = (500.707)/(3.14*12.6) = 893uH使用磁芯和磁棒作滤波电感时应注意自身的阻抗,对于共模电感不能使用低阻抗的磁芯和磁棒,否则会造成炸机现象。

emi滤波器电路设计 -回复

emi滤波器电路设计 -回复

emi滤波器电路设计-回复EMI滤波器电路设计是电子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的作用是降低或消除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使电路正常运行。

本文将以EMI滤波器电路设计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相关问题。

第一步:了解EMI滤波器的原理和分类EMI滤波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滤波器电路对电路信号进行处理,降低或消除电磁辐射、传导噪声对其他设备的影响。

根据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和频率响应,EMI滤波器可以分为三类:无源LC滤波器、有源滤波器和混合滤波器。

其中无源LC滤波器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第二步:确定EMI滤波器的设计要求在设计EMI滤波器电路之前,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系统要求,确定一些设计参数和要求,例如带宽范围、最大允许的衰减等级、最大允许的漏电流等。

这些参数和要求将直接影响到滤波器电路的设计和性能。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滤波器拓扑结构在选择滤波器的拓扑结构时,需要考虑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带宽需求以及设计要求等多个因素。

常见的LC滤波器拓扑结构包括L型滤波器、π型滤波器和T型滤波器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有源滤波器或混合滤波器等。

第四步:计算滤波器的元件数值和参数在确定滤波器的拓扑结构后,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滤波器电路的特性,计算滤波器的元件数值和参数。

这包括滤波器电感、电容和电阻等的数值选择和设计。

第五步:绘制EMI滤波器的电路图根据前面的设计计算结果,可以使用相应的电路设计软件或者手绘工具绘制EMI滤波器的电路图。

电路图应该清晰明了,标明每个元件的数值和型号,接线端口应该有合适的标记。

第六步:仿真和优化滤波器电路在绘制完电路图之后,可以使用电路仿真软件对滤波器电路进行仿真和优化。

通过仿真可以验证滤波器电路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第七步:制作滤波器电路原型并进行测试根据仿真结果,可以制作EMI滤波器电路的原型,并进行实际测试。

直流电源EMI滤波器的设计原则、网络结构、参数选择

直流电源EMI滤波器的设计原则、网络结构、参数选择

直流电源EMI滤波器的设计原则、网络结构、参数选择1设计原则——满足最大阻抗失配插入损耗要尽可能增大,即尽可能增大信号的反射。

设电源的输出阻抗和与之端接的滤波器的输人阻抗分别为ZO和ZI,根据信号传输理论,当ZO≠ZI时,在滤波器的输入端口会发生反射,反射系数p=(ZO-ZI)/(ZO+ZI)显然,ZO与ZI相差越大,p便越大,端口产生的反射越大,EMI信号就越难通过。

所以,滤波器输入端口应与电源的输出端口处于失配状态,使EMI信号产生反射。

同理,滤波器输出端口应与负载处于失配状态,使EMI信号产生反射。

即滤波器的设什应遵循下列原则:源内阻是高阻的,则滤波器输人阻抗就应该是低阻的,反之亦然。

负载是高阻的,则滤波器输出阻抗就应该是低阻的,反之亦然。

对于EMI信号,电感是高阻的,电容是低阻的,所以,电源EMI滤波器与源或负载的端接应遵循下列原则:如果源内阻或负载是阻性或感性的,与之端接的滤波器接口就应该是容性的。

如果源内阻或负载是容性的,与之端接的滤波器接口就应该是感性的。

2 EMI滤波器的网络结构EMI信号包括共模干扰信号CM和差模干扰信号DM,CM和DM的分布如图1所示。

它可用来指导如何确定EMI滤波器的网络结构和参数。

EMI滤波器的基本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上述4种网络结构是电源EMI滤波器的基本结构,但是在选用时,要注意以下的间题:l)双向滤波功能——电网对电源、电源对电网都应该有滤波功能。

2)能有效地抑制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工程设计中重点考虑共模干扰的抑制。

3)最大程度地满足阻抗失配原则。

几种实际使用的电源EMI滤波器的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

3电源EMI滤波器的参数确定方法a)放电电阻的取值在允许的情况下,电阻取值要求越小越好,需要考虑以下情况:第一,电阻要求采用二级降额使用,保证可靠性。

降额系数为0.75 V,0. 6 W。

根据欧姆定律可求出n>(0.75Ve)2/(0.6 Pe)。

第二,经过雷击浪涌后有残压,其瞬时值一般在1000 V取值;其瞬时功率值不能超过额定功率值的4倍,也可求出R>(Vcy)2/(4Pe)。

emi滤波器设计规范

emi滤波器设计规范

CY max
Ig Vm 2 f m
103 (μF)
(12)
如 GJB151A-97 中规定,每根导线的线与地之间的电容值,对于 50Hz 的设备,应小于
0.1μF 对于 400Hz 的设备,应小于 0.02μF ;对于负载小于 0.5kW 的设备,滤波电容量
不应超过 0.03μF 。标准中的规定除了要满足(12)式外,还要求 CY 电容在电气和机械 安全方面有足够的余量,避免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出现击穿短路的现象。因为这种电容 要跟安全地相连,而设备的机壳也要跟安全地相连,所以这种电容的耐压性能对保护人 生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设备或装置的绝缘失效,可能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因 此 CY 电容要进行 1500-1700V 交流耐压测试 1 分钟。 各国家的泄漏电流规定如下:
4) 差模电感 共模电感 Lc 的漏感 Lg 也可抑制差模噪声, 有时为了简化滤波器, 也可以省去 LD。 经验表明, 漏感 Lg 量值多为 Lc 量值的 0.5%~2%。Lg 可实测获得。此时,相应地 Cx1、Ccx2 值要更大 6、 器件取值的范围:
CX=0.1μF~2μF;CY=2.0nF~33nF;LC=几~几十 mH
7、 注意事项: a 为了滤波器的安全可靠工作(散热和滤波效果) , 除滤波器一定要安装在设备的机架 或机壳上外, 滤波器的接地点应和设备机壳的接地点取得一致, 并尽量缩短滤波器的接地 线。 若接地点不在一处, 那么滤波器的泄漏电流和噪声电流在流经两接地点的途径时, 会将 噪声引入设备内的其他部分。 其次, 滤波器的接地线会引入感抗, 它能导致滤波器高频衰减 特性的变坏。 所以, 金属外壳的滤波器要直接和设备机壳连接。 如外壳喷过漆, 则必须刮去 漆皮; 若金属外壳的滤波器不能直接接地或使用塑封外壳滤波器时, 它与设备机壳的接地 线应可能短。 b 滤波器要安装在设备电源线输入端 , 连线要尽量短; 设备内部电源要安装在滤波器

EMI滤波器的设计

EMI滤波器的设计

EMI滤波器的设计滤波器技术的基本用途是选择信号和抑制干扰,滤波器是是压缩信号回路干扰频谱的一种方法,当干扰频谱的成分不同于有用信号的频谱时,就可以用滤波器将无用的干扰信号过滤,减小到一定程度,使传出系统的干扰不甚于超出给定的规范;使传入系统的干扰不甚于引起系统的误动作。

滤波器将有用信号和干扰频谱隔离得越充分,它对减少有用信号回路干扰的效果越好。

因此恰当的设计滤波器,对抑制传导干扰是极其重要的。

EMI滤波器的设计原则滤波器的设计既可以用电抗性组件实现,也可用吸收组件实现。

前者将不要的干扰信号反射回去,后者将不需要的信号吸收掉。

反射式滤波器通常由电感和电容这两种电抗组件组成,使在通带内提供低的串联阻抗和高的并联阻抗;而在阻带内提供高的串联阻抗和低的并联阻抗。

反射式滤波器就是利用LC建立起一个高的串联阻抗和低的并联阻抗,把干扰频率成分的能量反射回信号源,而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

滤波器的有效性取决于滤波器连接的前后网络的阻抗,要达到有效的抑制EMI 信号的目的,必须根据滤波器两端连接的EMI信号的源阻抗和负载阻抗合理连接。

如图1所示,当滤波器的输入阻抗Z OUT与负载电阻Z L相等时,两者匹配,此时负载无反射。

当Z L≠Z OUT时,电路失配,则终端会产生反射,我们定义反射系数Γ=(Z OUT-Z L)/(Z OUT+Z L)(1)Z L图1: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当负载电抗时,反射系数是复数。

反射系数与衰减的关系是:A r =-10lg(1-∣T∣2 ) (2)工程应用中常用反射系数Γ来表示通带内的最大适配情况。

图2中的滤波器网络是电源EMI 滤波器,ΓI 表示源端对滤波网络的反射系数; ΓZ 表示负载端对滤波网络的反射系数,分三种情况讨论:① 对电源频率50HZ、60HZ 或400HZ 的交流信号而言,要求滤波网络无损耗传送。

即:ΓI =ΓZ =0; Z S =Z IN ; Z L =Z OUT ;② 为了滤除电网传来的EMI 信号,要求:Z S =Z IN ; ΓI =0 ;电网上的干扰传入滤波网络;Z L >>Z OUT ; ΓZ =1滤波网络全部吸收干扰(从负载全反射)。

EMI滤波器电路原理及设计

EMI滤波器电路原理及设计

EMI滤波器电路原理及设计EMI滤波器(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Filter)是一种用于抑制电磁干扰的电路。

电磁干扰是指电子设备之间相互干扰产生的电磁辐射或者干扰信号,会对设备的正常操作和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EMI滤波器通过选择性地传递或者屏蔽指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从而实现对电磁干扰的抑制。

一般来说,低通滤波器是指可以通过低于其中一特定频率的信号,而对高于该特定频率的信号进行滤波的电路。

低通滤波器常用于消除高频电磁干扰。

一个常见的低通滤波器电路是RC滤波器,由电容器和电阻器组成。

电容器对于高频信号具有很大的阻抗,从而将高频信号绕过电路,实现滤波作用。

选择合适的电容和电阻大小可以实现对于特定频率的信号滤波。

相比之下,高通滤波器是指可以通过高于其中一特定频率的信号,而对低于该特定频率的信号进行滤波的电路。

高通滤波器常用于消除低频电磁干扰。

一个常见的高通滤波器电路是RL滤波器,由电感器和电阻器组成。

电感器对于低频信号具有很大的阻抗,从而将低频信号绕过电路,实现滤波作用。

选择合适的电感和电阻大小可以实现对于特定频率的信号滤波。

除了RC和RL滤波器,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EMI滤波器电路,比如LC滤波器、二阶滤波器、传输线滤波器等,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在EMI滤波器电路的设计中,首先需要确定需要滤波的频率范围,然后根据频率范围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

其次,需要根据滤波器的阻抗特性和传输线的特性来选择适当的元件值。

还需要注意电路的功率和电流容量,以确保电路能够在正常工作范围内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EMI滤波器电路通常需要与其他电路结合使用,比如与电源、传输线路、信号线路等进行连接。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电路的布局和接线,以减少电磁干扰的传播路径。

总之,EMI滤波器电路是一种用于抑制电磁干扰的重要电路,通过选择性地传递或者屏蔽指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实现对电磁干扰的抑制。

在设计EMI滤波器电路时,需要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并根据电路的阻抗特性和传输线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元件值。

EMI滤波器电路原理及设计

EMI滤波器电路原理及设计

EMI滤波器电路原理及设计
EMI滤波器的原理是基于信号的频率特性和线路的阻抗匹配。

在设计EMI滤波器时,首先需要分析电路中的电磁干扰源,并根据干扰频率的不
同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

常见的滤波器类型包括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

在滤波器的设计中,核心是选择合适的元件参数以及电路拓扑结构。

其中电感和电容是常用的滤波元件,它们的选择需要考虑滤波器的频率响
应特性。

一般来说,电感可用于低频段的滤波,而电容则适用于高频段的
滤波。

在滤波器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元件的阻抗匹配,以提高滤波效果。

除了滤波器,EMI滤波器还包括抑制器。

抑制器通过增加抑制网络,
进一步提高滤波器对电磁干扰的抑制效果。

抑制网络一般包括与电磁干扰
源之间的串联电感和并联电容。

它们通过改变电路的阻抗特性,减少电磁
干扰信号的传输和辐射。

在设计EMI滤波器时,还需要考虑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特性以及滤波器
的功率损耗。

输入和输出特性的分析包括电压、电流和功率的测量与计算,以保证滤波器在工作范围内的性能。

而功率损耗则是指滤波器对信号的能
量损耗,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避免对整体电路性能的影响。

总之,EMI滤波器的设计原理是基于信号的频率特性和线路的阻抗匹配。

通过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元件参数和抑制网络,可以实现对电磁
干扰的抑制。

设计时需要考虑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特性以及滤波器的功率损耗,以保证滤波器正常工作并提供良好的滤波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入EMI滤波器电路设计规范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单相输入EMI电源滤波器电路,该电路一般作为中小功率电源的输入部分电路,以满足电源的EMC要求。

缩略词解释
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性
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
1.适用范围
该单元电路参数只要做适当调试、更改,便可用于绝大部分中小功率电源。

2.满足的技术指标(特征指标)
电源的规格为:
输入:AC 120V~290V
输出:48V/50A
输出功率:2900W
3. 详细电路图
图1 单元电路原理图
4. 工作原理简介
电源滤波器是一种由无源元件构成的低通滤波网络。

它毫无衰减地将50Hz,400Hz 的交流电源功率传输到设备上,却大大衰减通过电源线传输的EMI信号,保护设备免受其害。

同时,它又能抑制设备本身产生的EMI信号,防止它进入电网,污染电磁环境,危害其他的设备。

电源EMI滤波器是电子设备满足有关电磁兼容标准的行之有效的器件。

组成电源EMI滤波器的核心元件为:共模电感,差模电感,X和Y电容。

其中共模电感和Y电容共同构成LC两阶低通滤波器,主要用来抑制共模噪声,绕制时除了尽量减小杂散电容外,还应适当控制不平衡电感(一般为1%左右〕,虽然不平衡电感有抑制差模噪音的作用,但不平衡电感太大,容易导致共模电感出现磁芯饱和现象。

对差模噪音的抑制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