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化研究设计
报告中的质性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
报告中的质性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选择引言:质性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现象的深入描述和解释,揭示出背后的意义和复杂性。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详细论述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选择。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质性研究设计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可以基于实践需求、学术兴趣和理论构建等因素确定。
研究问题决定了所需的数据类型和收集方式。
例如,当我们想要探索某一社会现象的内在动因时,可以选择深度访谈;而当我们需要了解人们对某一政策的态度时,可以选择问卷调查。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在质性研究中,样本选择不是基于统计学的代表性,而是基于信息丰富度和研究目的的考虑。
可以利用方便抽样、目的性抽样、典型案例抽样等方法来选择研究对象。
数据收集方法多种多样,如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观察记录等。
在选择方法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需要和实际可行性。
三、数据分析与意义解释质性研究数据分析的核心是意义构建与解释。
研究者需要通过对数据的系统整合、分类和比较,分类将不同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以发现其中的模式和主题。
基于所发现的模式与主题,研究者需要回到理论框架中进行解释,以获取内在的意义和洞察。
四、研究信度与效度的保证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选择需要注意研究信度与效度。
信度指的是研究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通过同行校核、数据三角法和研究日志等方式可以减少研究者主观影响。
而效度则表示研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通过开放性审查、理论凝练和反馈机制等方式可以提高研究的效度。
五、伦理问题与研究者角色在进行质性研究时,伦理问题和研究者角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伦理问题涉及研究对象的保密性、知情同意和对个人权益的尊重。
研究者角色则涉及到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要求研究者保持中立、客观,并尽量减少主观偏见。
六、结果呈现与文献回顾在质性研究中,结果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
一般可以通过文字逐渐展示、图表和图片辅助呈现等方式来展示研究结果。
此外,在质性研究中,文献回顾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质化研究设计与方法
行動研究的特徵
社會過程 行動者親身參與 合作與實踐 限制的解放 理性的批判 彈性與對話
行動研究的步驟
一般性的改進觀點 釐清處境與問題性質 擬定改進實施計畫 付諸實踐 檢討實踐成效與缺點 擬定進一步調整改進的計畫 實踐、檢討與調整(持續循環下去)
可能遭遇到的問題
個人思維與習慣改變 心理壓力的解除 小組互動模式的建立 能力與時間不足 成果認定問題 社會壓力調適
場所或社會網絡的選擇
研究場所的選擇要適用於探究在預 示的問題中所陳述的現象和過程 如果預示的問題在於社會組織的了 解,場所就應該以組織平常運作的 描述,整體環境、組織性質、組織 人員相處情形、參與者的類別、決 策者領導行為、決策過程等。
研究角色
研究者在描述資料時之角色
參與者的觀察 觀察者的參與 晤談者
初步的文獻探討
以發現真象為取向 文獻探討因被限制在某一歷史概念 下,因此無法廣博,但需要深入 理論基礎的來源
相同歷史期間的其他主題研究 使用其他的檔案蒐集而對類似問題 進行研究
歷史名詞的界定
敘述專門的歷史問題後,對於研究 中主要的概念及名詞,應有清楚的 界定 概念可能來自於紮根理論的建立, 或經由文獻探討方式獲得。
分析方法應與研究目標有關
如:原始資料之編排、提供描述 性的敘述、採取解釋性分析或採 取比較分析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不過是研究者對自己有興 趣的研究內容與工作結合,進行持 續的反省、監控與調整改善的歷程。
行動者在自己工作情境中有計畫的 解決問題的過程。
行動研究的目的
專業上的目的: 產生新知識與理論 實踐改善目的: 解決特定問題,日 常工作的改善 個人成長與人際互動的增進
合經系碩二課程
質化研究
报告中的质性研究设计和分析
报告中的质性研究设计和分析质性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报告撰写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报告中的质性研究设计和分析”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详细论述。
下面将列出六个标题,分别探讨在报告中使用质性研究方法所涉及的设计和分析问题。
第一部分: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1.1 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和特点1.2 如何设计和安排质性研究的样本1.3 选择合适的质性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第二部分:质性研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1 常用的质性研究数据收集方法及其优缺点2.2 如何进行质性研究的访谈和观察2.3 数据整理与编码方法的选择和实施第三部分:质性研究数据的分析与解释3.1 质性数据分析的常用方法和技巧3.2 如何进行质性数据的归纳和建模3.3 在质性研究报告中如何展示和解释分析结果第四部分:质性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4.1 质性研究的信度评估方法4.2 如何提高质性研究的可靠性和验证性4.3 如何评估和应用质性研究的有效性第五部分: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和调查道德5.1 质性研究中的隐私和保密问题5.2 如何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和权威性5.3 遵循伦理准则的质性研究实践第六部分:质性研究的应用和前景展望6.1 质性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案例6.2 质性研究在商业与管理领域的应用6.3 质性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通过以上六个标题的展开论述,读者可以了解到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质性研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质性数据的分析与解释、质性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和调查道德以及质性研究的应用和前景展望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将为读者提供报告中质性研究设计和分析的基础知识,并帮助读者更好地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报告撰写。
质化研究法ppt课件
“目的性抽样”的影响因素:
1. 样本的个人条件; 2. 样本与研究者的关系; 3. 研究者个人因素的影响。
34
(三)质化研究的资料采集
深度访谈:了解研究对象的价值观念、情感感受和 行为规范,生活经历,相关事件及意义阐释;
焦点小组:通过群体讨论和互动提供特定情境下有 关问题的集体性解释,并建构意义;
39
处理质的数据基本原则
1.当开始搜集资料时,即进行初步分析。 2. 将数据作成索引或卷标。 3. 产生主题、类别、编码等。 4.思考,并省察。应用分析札记,以达概念层次。 5.应用档案管理系统,以分类整理数据。和资料
玩游戏。 6.并无分析数据的「正确」方式,唯有系统化组
织数据。 7.以多种不同方式分割数据,再放一起,以形成
化等工作,并撰写研究结果。 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现可以解释研究现象的
社会过程,而非详细地描述该现象。
20
四、质化、量化、定性:如何区分
质化和量化研究都强调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成分, 以深入系统的资料收集为基础。定性研究在资料 分析收集上有较大随意性;
质化研究遵循现象学、阐释学传统,量化研究遵 循经验主义传统,定性研究基于形而上、思辨传 统。
解释性理解:研究目的在于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社 会经验进行解释性理解;重点在于挖掘意义;
4
动态演化过程:研究过程是动态的,不断“拼凑” 出社会现实,也不断建构新的研究思路;
归纳法:对资料的处理主要使用归纳法,资料以 “深描” (thick description)呈现;
重视研究关系: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非常 重要。
21
五、质化与量化研究的差异
宏观的大规模调查预测VS微观的细致动态分析; 社会普遍现象/事件的假设验证VS社会特殊现象/
质化研究计划书
质化研究计划书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描述研究背景和目的,说明为什么需要进行质化研究。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2.1 研究问题
•阐述研究问题,明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2 研究目标
•列出研究的主要目标和预期成果。
三、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方法
•对质化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进行描述和选择,例如访谈、观察、文件分析等。
3.2 数据分析方法
•描述质化研究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内容分析、模式识别等。
四、研究过程
4.1 研究参与者招募
•说明研究参与者的招募方式和标准。
4.2 数据收集过程
•详细描述数据收集的具体过程,包括访谈或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
4.3 数据分析过程
•解释数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包括数据的整理和归纳、模式的识别等。
五、研究组织和时间安排
5.1 研究组织
•介绍研究团队的成员和职责分工。
5.2 时间安排
•列出研究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和计划。
六、预期结果和意义
6.1 预期结果
•预测研究结果将得出什么结论或发现。
6.2 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阐述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七、研究的局限性和风险
7.1 研究的局限性
•提及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7.2 研究的风险
•概括研究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八、参考文献
•引用研究过程中参考的文献。
注意:以上提纲仅为参考,具体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社会学质性研究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社会学质性研究的设计与分析方法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现象,挖掘人们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背后的动因。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质性研究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一、研究设计1. 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目的通常是为了理解某一现象、探索人们的观点或意见,或者发现新的理论。
研究问题应该是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并与研究目的紧密相关。
2. 研究参与者的选择质性研究常常通过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式收集数据。
在确定研究参与者时,需要考虑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研究者可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并从中发现模式和主题。
3. 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收集是质性研究的关键环节。
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参与观察和文件分析等。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选择最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保护参与者的隐私和权益。
4. 数据分析方法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编码和归纳。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内容分析、主题分析、常模分析和比较分析等。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并且在分析过程中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
二、研究分析1. 数据整理与编码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编码。
整理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系统地存储和管理数据,便于后续分析。
编码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和归类,以便于后续的主题分析和比较分析。
2. 内容分析与主题分析内容分析是对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和解释。
通过内容分析,研究者可以统计不同类别或主题出现的频率和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观点。
主题分析是对数据中的主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发现其中的模式和关联。
3. 常模分析与比较分析常模分析是将个案或团体的数据与已有的理论模型进行比较,检验理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比较分析是将不同案例、不同时间或不同地区的数据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和相似之处,并从中发现规律和趋势。
论文写作中的质性研究设计与分析
论文写作中的质性研究设计与分析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质性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与定量研究相比,质性研究更注重对个体经验、观点和意义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细致描述。
本文将探讨质性研究的设计和分析方法,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应用于论文写作。
首先,质性研究的设计是关键。
在设计质性研究时,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样本。
质性研究的方法包括访谈、观察、文献分析等,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此外,样本的选择也是质性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研究者可以采用方便抽样、目的抽样或者理论抽样等方法选择样本,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性。
其次,质性研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是相互关联的。
在数据收集阶段,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制定合适的访谈指南、观察记录表或者文献分析框架,以帮助收集数据。
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注意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避免对被访者的回答进行干预或引导。
观察和文献分析也需要研究者保持客观的态度,尽可能真实地记录和分析数据。
在数据分析阶段,质性研究通常采用主题分析、内容分析或者现象分析等方法。
主题分析是将数据进行编码和分类,以发现其中的主题和模式。
内容分析则是对文本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释,以发现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现象分析则是对观察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揭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质性研究的结果呈现需要注意准确、清晰和有说服力。
研究者可以通过引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此外,质性研究的结果还可以通过图表、引用和描述等方式进行呈现,以增强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度。
在呈现结果时,研究者需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和过度解读,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
最后,质性研究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一些常见问题。
首先,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局限性和可靠性,避免过度推广和夸大研究结果。
其次,研究者需要充分考虑伦理问题,保护被访者的权益和隐私。
学术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设计与分析的指南
学术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设计与分析的指南在学术研究中,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论,用于探索、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观点、态度以及场景等复杂的社会现象。
相较于定量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注重深入的描述和分析,以及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本文将为读者详细介绍质性研究的设计与分析,为学术研究中的同学们提供一些指南和建议。
一、质性研究设计1. 选择研究主题或问题质性研究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主题或问题。
研究主题可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例如教育、医疗、社会心理学等,而研究问题则是对这个主题的具体关注点或切入点。
2. 确定研究方法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例如,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观察和文件分析等。
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数据收集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3. 编制研究提纲或指南在进行质性研究之前,制定一个研究提纲或指南是必要的。
这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并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有一个指导。
研究提纲可以包括问题的构建、关注的要素、数据的种类等。
4. 确定研究样本在质性研究中,样本的选择往往是有目的性的,研究者会选择与研究主题或问题相关的被调查者或被研究者。
样本的选择可以通过专家意见、个案选择和自下而上等方式。
5. 实施数据收集根据研究方法的选择,进行数据收集。
记得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保持中性、客观的态度,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质性研究分析1. 数据整理与分类在数据收集之后,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
这包括对文字记录、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数据进行转录、切片和存储等工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据,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类别和重要性进行编码和分类。
2. 数据编码与归纳在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分类之后,研究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编码和归纳。
编码是将数据中出现的模式、主题或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符号或代码,为后续分析和解释提供便利。
归纳是将编码后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提炼出研究中的主题或理论。
质性研究设计
质性研究设计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研究者常常使用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分别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而质性研究设计是指一种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
本文将介绍质性研究设计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并通过案例研究来说明其实施过程。
一、质性研究设计概述质性研究设计是一种通过描述、分析和解释现象来获得深入理解的研究方法。
它主要通过采访、观察、文本分析等方式收集和分析非数值型数据,以揭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可以获取参与者的观点、感受和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
质性研究设计的主要特点包括:1. 深入细致:质性研究着重于细致地描述和解释现象,强调从研究对象的视角深入了解研究问题。
2. 建构性:质性研究允许研究者主动建构和解释现象,通过解读和理论化来获得新的见解和认识。
3. 上下文依存性:质性研究将研究对象放置在所处的具体背景和情境中进行研究,注重考察社会现象的特定情境因素。
4. 理论驱动:质性研究设计一般基于某种理论或理论框架,并通过研究过程中的理论构建来逐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理解。
二、质性研究设计应用案例解析为了更好地说明质性研究设计的具体运用,我们以一个假设的研究问题为例,假设研究问题为:“学生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社会认同感受”。
我们将通过质性研究设计来探究这一问题。
1. 研究目的和问题首先,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是质性研究设计的首要任务。
在我们的例子中,研究目的是探究学生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社会认同感受,研究问题可以是:“校园欺凌事件对学生社会认同的影响是什么?”2. 选择研究方法在运用质性研究设计时,我们可以选择多种研究方法,并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来决定使用何种具体方法。
对于我们的例子,可以选择采访法和观察法作为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
3. 数据收集与分析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面对面的半结构化采访,我们将邀请受访者分享他们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经历和感受,同时也可以观察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质性研究的方案设计
质性研究的方案设计质性研究是一种基于个别样本、以理解人们的行为、看法、经验和情感为核心的方法,其研究方案设计是研究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介绍质性研究方案设计的相关内容,共计。
一、研究问题质性研究的研究问题是指针对特定主题所需进一步了解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职场歧视?”、“家庭对婴幼儿语言习得的影响是什么?”、“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在设计研究问题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的明确度:问题必须特别、具体、明确,不能存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情况。
2.问题的重要性:问题需要与社会现实或相关研究领域有关,且与学术观点或理论有关。
3.问题的可研性:问题需要可操作、可研究、可设想的。
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指为了回答研究问题而制定的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其设计包括研究方法、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及分析等方面。
1.研究方法在质性研究中,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法、观察法、文本分析法等,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
2.样本选择样本选择是指从人群中选择适当的个体或社会单位进行研究,样本需能代表所研究的人群。
样本选择的方式有:方便抽样、区域抽样、目的抽样、多重抽样等。
3.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指以某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数据,数据收集方式包括访谈、观察、文本记录等。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需要尊重研究对象的需求,做到研究过程公正客观、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
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指对收集回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概括总结。
数据分析的方式有:内容分析、类比分析、模型分析等,需要根据数据的特征和所使用的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
三、伦理考虑在进行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研究的伦理问题,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情同意:在进行研究前,需要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不便,取得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2.保密原则: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应严格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证数据的私密性和保密性。
社会学质性研究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社会学质性研究的设计与分析方法社会学质性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究个体和群体的经验、观念、态度和行为,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和认知。
与社会学定量研究相比,质性研究更注重理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深入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获取主观经验和构建深入的理论解释。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质性研究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一、研究设计社会学质性研究设计需要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和参与者,并确定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
1. 研究目的在设计质性研究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目的。
比如,研究某个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个体如何构建意义、群体互动的模式等。
明确研究目的可以帮助研究者选择适当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2. 研究对象和参与者选择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和参与者。
比如,研究某个城市社区的居民社交互动,研究对象可以是该社区的居民,参与者可以是社会工作者、居民组织成员等。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和参与者可以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
3. 数据收集方法社会学质性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深度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
深度访谈可以通过倾听和提问,了解个体和群体的观念、经验和态度。
观察可以通过观察参与者的行为和环境,捕捉群体互动的模式。
文本分析可以通过分析文本(如书籍、新闻报道等),发现潜在的隐藏信息。
二、数据分析社会学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依赖于对数据的整理、编码和解释。
研究者需要根据数据分析目的,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1. 数据整理与编码研究者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编码,以便于后续的分析。
例如,对深度访谈的数据进行逐字逐句的整理,对观察的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
2. 数据解释与模式提取社会学质性研究的数据解释主要是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式进行分析。
归纳是将研究数据中的个例归类,并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模式。
演绎是通过理论和相关研究,对归纳中发现的模式进行解释。
例如,通过深度访谈的数据,可以归纳出参与者对某个社会问题的观念和态度,然后通过社会学理论和相关研究,对这些观念和态度进行解释和分析。
质性研究设计方案
质性研究设计方案质性研究设计方案一、研究目的和背景本研究旨在探究某企业员工对于领导力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以及员工对于领导风格的偏好和对领导者能力的评估。
通过分析员工对于领导力的看法,为企业提供有关领导力发展的参考意见。
二、研究问题1. 员工对于领导力的核心概念和特征有哪些理解?2. 员工对于不同领导风格的偏好有何差异?3. 员工对于领导者的能力有何评估标准?三、研究方法1. 研究参与者的选择:选择某企业的员工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员工群体的特征和组成,分层随机抽样选取一定数量的被试。
2. 数据收集方式:采用半结构化面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
a. 面谈:通过面谈的方式,与被试进行深入访谈,以开放性问题引导被试表达对领导力的看法。
访谈记录将进行录音和写实。
b. 问卷调查:编制一份包含领导力概念、领导风格和领导者能力的问卷。
被试将根据自己的看法和经验,进行选择性答题。
3. 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面谈录音资料和问卷调查数据的定性分析,提取出员工对于领导力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以及对不同领导风格的偏好和对领导者能力的评估。
四、数据分析计划1. 面谈资料的分析:将面谈录音进行逐字转录,并进行内容分析。
通过对面谈资料进行编码和主题分析,提取出员工对于领导力的核心概念和特征。
2. 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将问卷调查数据录入到统计分析软件中,进行统计描述和交叉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员工群体对领导风格的偏好和对领导者能力的评估,探究其差异和相关性。
五、研究伦理和可行性1. 伦理问题:在面谈和问卷调查中,保证被试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确保所有数据仅用于研究目的,并得到被试的知情同意。
2. 可行性:该研究设计任务量适中,所需资源和时间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研究所在的企业内开展,并充分利用已有的人力资源和设施。
六、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的质性研究设计,预期可以深入了解员工对于领导力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为企业提供有关领导力发展的参考意见。
质性研究分析设计
质性研究分析设计质性研究是一种基于人们经验和行为的深入理解,通过收集和分析非数字化的数据来解决研究问题的方法。
与定量研究方法不同,质性研究关注个人、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于现象产生的影响,注重研究对象的主观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介绍质性研究的分析设计,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质性研究。
1. 概述质性研究的分析设计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等三个主要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并从中挖掘出有关现象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的信息。
2. 数据收集在质性研究中,数据收集是关键的一步。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
在选择数据收集方法时,研究者应该考虑研究问题的性质以及现有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质性研究中的核心环节。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和分类,并从中归纳出一般性的发现。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主题分析、内容分析和模式识别等。
4. 结果呈现结果呈现是质性研究的最终目标。
通过结果呈现,研究者可以向读者展示他们的研究发现,并对研究问题给出解释和解读。
常用的结果呈现方式包括文字描述、图表和引用实例等。
5. 提高研究质量的措施在质性研究中,为了提高研究质量,研究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研究者应该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对于研究对象的意见和看法要保持敏感。
其次,研究者需要进行反思,对研究过程中的偏见和局限性进行深入思考。
最后,研究者应该与研究对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质性研究的优势和限制质性研究方法具有一些优势和限制。
一方面,质性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和经验,提供全面和详细的信息。
另一方面,质性研究的样本容量较小,结果的普遍性和推广性有一定限制。
综上所述,质性研究的分析设计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深入的研究发现和对研究问题的全面理解。
通过合理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研究者可以从质性研究中获得有关现象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的重要信息。
报告中的质化研究设计与方法选择
报告中的质化研究设计与方法选择引言:质化研究设计和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在报告中使用质化研究设计和方法的选择。
通过六个标题的展开,分别从问题选择、样本选取、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伦理和结果呈现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问题选择:在质化研究中,选择合适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然后设计开放性问题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观点、经验和感受。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收集背景资料,从而确定关键问题。
二、样本选取:在质化研究中,样本的选取要基于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目标抽样、便捷抽样和理论抽样等方式选择合适的样本。
此外,还需要考虑样本的多样性,以获得丰富的数据和可靠的研究结果。
三、数据收集:质化研究的数据收集通常包括面谈、观察和文件分析等方法。
面谈是最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可以通过个别面谈、焦点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观察方法旨在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和环境。
文件分析则通过研究文件、记录和档案等来获取数据。
四、数据分析:在质化研究中,数据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内容分析、主题分析和现象分析等。
内容分析是对文本材料进行系统的分类、归纳和整理。
主题分析则将数据分析为不同的主题,以揭示其中的模式和趋势。
现象分析则通过深入解读和解释数据,来理解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意义。
五、研究伦理:在进行质化研究时,研究伦理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人员需要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和权益,确保他们的知情同意和保密。
此外,还需要保证研究的诚信和可信性,避免数据造假和结果误导。
六、结果呈现:在报告中呈现质化研究的结果时,可以使用文字描述、引用数据和插图等方式。
文字描述可以为读者提供研究的背景、方法和结果。
引用数据可以用表格和图表的形式,展示统计结果和数据分析。
插图可以用于呈现观察结果和研究对象的形象。
结论:在报告中使用质化研究设计和方法可以丰富研究的内容和深度。
论文写作中的质性研究设计
论文写作中的质性研究设计质性研究设计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在论文写作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性研究设计作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描述、解释和理解现象,为研究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结果。
本文将探讨质性研究设计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质性研究设计的基本原理质性研究设计是以探索、揭示和解释研究对象的现象为目的的研究方法。
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质性研究设计更加注重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背后的意义,通过采用开放式的、非结构化的研究工具,如深度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1.1 开放式的研究问题质性研究设计要求研究者提出开放式的研究问题,以便获取研究对象独特的观点和经验。
相比之下,定量研究方法通常使用封闭式的问题,旨在获取结构化的、可量化的数据。
1.2 描述性的数据分析质性研究设计强调对数据的描写和分析。
研究者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反思,从中识别出主题、模式和重要的维度。
这种分析方法有助于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联系。
二、质性研究设计的常见方法质性研究设计有多种方法和技巧,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个案研究、现象研究和文化分析。
2.1 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一种深入探讨个体或组织的现象的方法。
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多种数据来源进行收集和分析,如深度访谈、文献分析和观察等。
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可以获得丰富的数据和细节,以支持其对现象的解释和理解。
2.2 现象研究现象研究是研究特定现象或事件的方法。
在现象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观察、访谈和文献分析等方式来获取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对现象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可以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2.3 文化分析文化分析是一种通过研究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观点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方法。
在文化分析中,研究者关注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个人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并通过观察、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式来获取相关数据。
_质化研究设计
• 参考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 (美)罗伯特·K·殷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C3/Y533-2 )
2013-8-7 © 王晓莉 8
(二)民族志(ethnography)
• 什么是民族志研究 • 民族志研究的特征/关键词 • 实施过程 • 举例与参考
2013-8-7
© 王晓莉
9
• 什么是民族志?
12
局内人还是局外人?
• 受外部条件限制 • “内”“外”角色可能随研究进程而有所变化 • 真正的局内人并不存在 • 将“熟悉”变“陌生”
2013-8-7
© 王晓莉
13
• 举例
–《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哈里 ·F.沃尔科特(Wolcott.H.F.)著,杨海燕译, 重 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Theory after Theory generation
Theory
Start here
To build theory
INDUCTIVE
2013-8-7
Hypothesis
DEDUCTIVE
Empirical generalization
Theory first
Start here
Data
© 王晓莉
2013-8-7
© 王晓莉
15
• 举例:M. L. Crossley(2000)对38名艾滋病患 者的研究“与三种时间取向相关的三种叙事主 题”
• 珍惜现在——成长故事 • 面向未来——正常生活 • 空虚的现在——失去
201长故事
–在生病以前,我想我是为了将来而生活,一切朝 前看,自从生病后,我想我是生活在现在的。此 时此刻,今天,今晚……我想这是一件好事,任 何时刻我都能得到许多东西,这是以前不曾有的 ,以前总是想,下个月就会好了……现在我不再 那样想了,我只为现在而活,只为了现在,我想 每天都是一场新的战斗。 –我们生长的文化总是说,明天一定会不一样,明 天你会得到更多,我们一直寄希望于明天,为了 明天而活。因此,……我好像浪费了很多的今天 ,现在我的生活哲学就是,我不能够保证我还有 明天,但我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有着更多的 意义…… © 王晓莉 2013-8-7 17
笔记——质性研究设计交互性模型的五个要素
笔记——质性研究设计交互性模型的五个要素⼀、系统性整合性质性研究是⼀个交互模型,模型中的每个部分与其他部分密切联系,⽽⾮线性关系;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环境进⾏调整⼆、五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研究⽬标:研究的价值是什么?研究要澄清的问题是什么?研究打算影响那些实践和政策?为什么要进⾏这项研究?为什么研究结果值得关注?2、概念构架:研究的问题、背景、群体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信念以及前⼈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和协助⾃⼰的研究?为了理解所研究的⼈群或者问题,可能需要了解的⽂献、前⼈研究的经验?3、研究问题:想通过研究回答和了解什么?对于你研究的现象,未知的、待探索的问题是什么?你的研究能够回答哪些问题?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4、研究⽅法:实施研究的⽅法?参与者建⽴了怎样的关系?数据收集的北京、参与者、时间、地点?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技术?5、研究效度: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是否有可能是错误的?对于结果是否存在其他的解释?可能存在的效度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获得和将要获得的数据如何⽀持或反对你的设想?为什么要相信你的数据结果?原则:五个要素是⼀个统合的整体,并⾮⼀种序列或循环的组合,也⾮线性的程序。
这个统合的整体如何理解呢?研究⽬标会影响研究⽅法,研究⽅法也会限制研究⽬标,概念框架和效度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
质性研究的设计不从预先确定的起点开始,也不遵循固定的研究步骤,⽽是⼀个各设计部分之间相互交织交互作⽤的过程。
是⼀个即时的过程,需要反复调整设计的各个部分,评断研究⽬标,研究理论、研究问题、研究⽅法和效度相关的问题。
研究问题应该和研究⽬标具有明确的联系,⽽且应该是基于你所关⼼的现象相关的已有研究、理论概念和模型之上的。
研究⽬标应该和现有的理论及知识相联系。
哪些理论和知识取决于研究⽬标和研究问题。
研究⽅法要确保能帮助回答研究问题,并且能够解决所⾯临的效度问题。
反过来,提出研究问题时,也应该考虑到研究⽅法的可⾏性和效度问题,效度也需要由所提出的研究⽅法来保证。
质性研究的设计
你要做的设计内容
• • • • 1,题目 2,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3,研究方法 4,访谈提纲(或田野观察内容)
• 下次课,重点看访谈提纲
答惑
• 1,感觉特别困难 • 2,不知道“被试”怎么找 • 3,感觉讲一遍就过去了,不知道课的前景 在哪里
质性研究题目的自我检验
• 1,是研究现象,还是原因?关注的是“是什么”, 还是“为什么”?(《留在北京的外地大学生的 心理状况调查》——《外地大学生留京原因》) • 2,可以用来研究的方法是什么?真的是质性研究 方法吗?如果是访谈法,能“问”的出来吗? • 3,概念是否指向具体的人、事、现象,还可以进 一步明确吗(《90后大学生选择非主流的原因》) • 4,受访对象是否能够找到(《士兵真实射击与虚 拟射击的心理差异分析》) • 5,是否有意义(理论,现实) • 6,是你自己能够把握的吗 • 7,前人做过了吗(《京剧旦角的性别心理分析》)
确定“有意义的问题”:
• 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 此项研究对其进行认真的探讨; 该问题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 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 • • 概括性问题与特殊性问题。春节鞭炮 差异性问题与过程性问题。中国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 设是否支持,起何作用。 意义类问题与情境类问题。交警如何看自己的职业; 交警如何履行职责。 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理论性问题,推论性问题, 评价性问题。女性员工推休后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些, 性别理论的意义,是否具有社会性别平等促进,如何 评价。 比较性问题。 因果性问题。与量研究不同,是特定情境中的因果研 究。
• • • • • • • • • • • 第一次把新信息用文字记录下来 独创性的技术或观察 在检验别人的设想中表现了独创性工作 前人没有做过的经验性工作 利用已知材料得出新的解释 在本国做出某些只在别国做过的研究 把一个特殊技术应用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为一个老问题提供新证据 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交叉学科的研究 本学科没有开展过的研究领域 以一种前人没有做过的方式增进人类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搜集则把握多元与深入的原则。研究数据之搜集从研究团队与组织教师之观 察、访谈、文件与资料搜集、到参与教师及研究团队之省思、教室日志、与学习 组织的对谈、先导性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与检验评估纪录、及区域性推广工作之 历程与评估纪录、网络平台沟通与交互消息等,皆为求能达成本计划中各年所设 定的目标,并以学习型组织为核心,向外延伸至参与之学校单位、以及区域性之 教育行政、学校(国小)、与其他教育与研究机构;研究之地点也从由「学习型组 织」之教师专业成长中心,延伸到各参与教师的学校与其班级教室、及区域性推 广工作的现场,更藉由网络平台扩展为跨越时空的研究场域。希望藉由多元化的 厚实资料搜集与分析,以达成研究之总目标,即提升国小数学科在职教师效能感。
身为文化研究者须深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了解现象或行动 之意义(潘淑满,2003)。用观察方式辅助资料之收集,不仅可以增加访谈内 容的广度与深度,更能提高研究的信赖程度。而参与式的观察让研究者同时 经历被研究者身处之现象(Creswell, 2003)。Johnson 与 Christen (2000)亦指出 所谓参与者观察是研究者花多余时间与被研究者相处而成为一位内行人(an insider)。同时,Wolcott (1995)也推荐教育学门类的研究者成为在研究现场“主 动”参与观察者。因此为了解学习型组织之发展状况,研究者(含团队其他教 授及助理)将以参与观察之模式执行此项数据搜集工作。
质化研究设计
一、 研究验证(即量化研究之信效度) 本研究将采用下列方法以提高研究过程与结果之真实性(可信性与确实性
credibility)、应用性(迁移性 transferability)、ㄧ致性(可靠性 dependability)、与中 立性(可确认性 confirmability),以代替量化研究中之信、效度分析—1. 研究过程 中运用数字观察员与访谈员,对同ㄧ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与访谈(或访谈之非参 与式观察),以了解观察与访谈结果之ㄧ致程度;2. 使用参与者查证(member check)之模式,对访谈及观察之结果,交由被研究之对象进行内容与意念之确认; 3. 数据之搜集采用三角测定(triangulation)之多元方式以获致丰富之数据(rich data),同时搜集观察、访谈、及文件搜集分析等所有资料,并以厚实描述(thick description)与交叉诠释(interconnecting interpretation)过程,将被研究对象之感受 与经验,透过文字、图表、及有意义之交互运用过程,到完整且真实呈现数据的 目标;4. Hammesley (1995)认为质性研究就是一种反思(reflectivity)的过程,因此 本研究采用研究者反思周志及研究团队专业对谈和代班教师教学纪录等模式,以 期能于研究过程中不断反省思考如何增进本研究之信、效度,并获致最直接且有 效的资料以解析与响应研究之问题,并于过程中进行动态之修正及完成最后研究 结果之整理与撰写。以上各项再藉由最后与量化数据之结合与统整性解释与分析 (analysis in context),以求研究结果之完整性与ㄧ致性。 注:同学们在引用这段文字时,可以将英文部分删除,并且依据您的资料搜集 方式来决定这四项的内容是否要做修改或增删。如上述绿色部分,若您无量化 资料(即非采用混合取向研究),就需删除。
向以较不预先立场的模式(融入式分析,immersion analysis)进行多重个案数据之 分析;但实质上又拥有逻辑式分析(editing analysis)的部份内涵,即拥有部分的预 先规划之分析范畴(如:前述所提之各项观察与访谈面向),以确定资料搜集的重 点乃是聚焦在教师效能感上。综言之,研究者以较开放之心,「投入相关文本资 料之分析中,不带任何寄存的概念模本」(Crabtree & Miller, 1992: 20),并努力搜 寻可分析之片段,以建立各项意义范畴及举例说明与阐述。此外,再透过转译成 文本数据、编码、译码、分析与整合以发展主题与次主题、搜寻反向对照或矛盾 证据、透过厚实描述、与交叉诠释等过程,进行质化数据所得结果之叙述性讨论。 最后,以统整性之解析模式来分析所得之数据,以求研究结果之完整性与正确性。
qual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Lahman, M. K. (2001). An inquiry of caring in the classroom: A teacher story.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VA. Wolcott, H. F. (1995). The art of fieldwork. Walnut Creek, CA: Alta Mira.
4
(注:此表仅供参考,须依您论文之数据搜集方式修改之)
表 1、质化数据编码表
编码代号
编码解释
T1~T16
分别表示编号第一号之在职教师(T1)与第二 号之在职教师(T2)
S1-1~
课室观察时,编号第一班第一号之学生的相 关反应
R1~R5 941011 访谈 T1
R1 表示主要研究者(计划主持人);R2 表示参 与计划之研究人员(即研究助理),余类推 于 95 年 10 月 11 日对编号 T1 之在职教师进 行访谈之数据
(1) 承袭现正执行中之 95 年度国科会计划之规划与实施现状,以及 依据第一年之研究目的,分别进行下列学习型组织内之观察纪录(使 用录像、拍照、及文字与文件纪录来汇集数据,并由研究助理将录 像内容转为逐字稿)。
A. 为达成研究目的一、二、三 (请参阅 p. 5-7 或表四及图六), 进行: 学习型组织团队会议(所有成员):每周一次 学习型组织分组会议(专业成长与先导性设计):每周 二次;研究团队之研究人员(教授与助理)分组后分别 参与三个组别之会议 课程与教学经验及设计规划对谈(跨组):每周一次 (注:以上之会议次数可以实际需要做调整,团队会议、 分组会议、与经验对谈可于同一天之连续时段执行之。且 于特定会议进行时邀请专家学者或国中小数学教师参与 会议,以提供教师专业成长及先导性设计内容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Creswell, J. W. (2003).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Johnson, B., & Christensen, L. B.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d
三、 资料分析 (一) 一般性方法
本研究中所搜集之质化资料将采用下列步骤进行分析(潘淑满,2003):1. 研 究者将不同方式所搜集得到的资料先转译成文本数据(如访谈数据转译为逐字 稿);2. 将上述文本数据进行编码(coding, 详见表 1);3.进行前述数据之译码 (coding translation)工作,以进ㄧ步解析所得信息;4. 研究者运用备忘录进行已译 码数据之分析与整合,以发展主题(themes)与次主题,并透过搜寻反向对照或矛 盾证据(contrary evidence)以评估所得结果之正确性;5. 透过厚实描述(thick description)与交叉诠释(interconnecting interpretation)过程,以链接前述主题并寻 求关联性(connecting & interrelating themes);6. 进行质化数据所得结果之叙述性 讨论(narrative discussion)。最后,将研究对象之响应与质化研究中所获致之资料, 进行深入之分析比对,以统整性之解析模式(analysis in context)来分析所得之资 料。 注:同学们在引用这段文字时,可以将英文部分删除。
B. 为达成研究目的四,进行: 网务平台建置会议(仅研究助理):96 年度上学期每二 周一次
2
网务平台使用与检讨会议:96 年度下学期共 4 次, 其余则利用在线模式提出改进建议
(注:研究助理将参与 A 项中各会议,并征询、搜集、与 讨论建置平台所需之具体意见与方式,A 项中邀集之专家 学者或国中小数学教师亦将列入网络平台咨询名单中) 3. 访谈: 「如果访谈是一种对话之旅,那么对话过程必然是由特定的情境脉络所 建构而成」(潘淑满,2003: 137)。由于学习型组织的行程与运作至本计划第 一年研究进行时已进入第二个年头,因此访谈的时机与频率将由研究者随机 选定,以符合在情境脉络下建构对话过程的原则。 A. 为达成研究目的一、二、三,分别进行个别深度访谈与焦点团体 访谈: 个别深度访谈:藉以了解学习型组织运作与实务性策略实施 之问题与成效、先导性设计的困难与改进之道、及在职教师 效能感之发展状况。虽然访谈的时机与频率将由研究者随机 选定,但原则上至少针对每位参与之在职教师进行 5 次半结 构式访谈(依实际需要增减之)。此访谈的目的重在验证观察 所获得的数据,并让教师陈述对前述目的之觉察与省思。 焦点团体访谈:研究者将于团队会议、分组会议、与跨组经 验对谈时分别施行团体访谈。实施时间将由研究于上述会议 中或会后依实况选定,原则上至少执行 6 次。此访谈的目的 除再验证观察与个别访谈所获得的数据,期能透过不同意见 之陈述,激发教师之内在省思与未来外在行为之改变。 在职教师效能感之发展与成长为本计划之核心焦点,其访谈 大纲依研究目的三之规划,设定在「教师教学理念(内在条 件)」层面:包含教师自我的肯定、教学效果的信心、教学 专业的承诺、克服外在条件之限制之意向、乐观进取之态度 与行为、教师课程与教学准备与设计之理念、教学活动呈现 与安排之理念、班级经营理念、教学回馈意涵与撷取之理念、 知识与课程之完整性与关连性之认知、教学评鉴与学习评量 之理念等细项;前述观察时之重点亦同。 4. 文件数据分析: 研究者与团队成员观察记录方式采用实际现场笔记(actual notes)和记忆 式笔记(head notes)(Lahman, 2000)。记忆式笔记是属于心智式笔记(mental notes),研究者将欲记录之内容写下。研究者同时在每次教室中观察后,立 即记录记忆式笔记和在日志中反省此观察之整体经验。研究者记录之目的, 在提供研究者反思之机会,反思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看到的及想法,而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