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认知理论

合集下载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理论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理论

第三章认知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一、认知的含义(一)认知过程(二)认知风格(三)认知策略(四)元认知二、认知理论(一)发生认识论(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第二节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二)无意识(三)睡眠与与梦二、注意的含义(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种类(四)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及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二)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的含义(一)感觉的概念(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二、感觉的种类(一)视觉(二)听觉(三)其他感觉三、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概念(二)知觉的特征四、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四)错觉第四节记忆一、记忆的含义(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分类(三)记忆的品质二、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一)感觉记忆(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三、记忆的规律及策略(一)记忆的规律(二)记忆的策略第五节思维一、思维的含义(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三)思维的种类(四)思维的品质二、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三、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四、表象与想象(一)表象(二)想象第六节言语一、言语的含义(一)言语的概念(二)言语的种类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一)言语听觉中枢(二)言语视觉中枢(三)言语运动中枢三、言语的感知和理解(一)言语感知(二)言语理解从前有一位著名的心算家,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

这天,一位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考一考这位心算家,题目是:“一辆载着285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去35人,又上来85人”,“在下一站上来101人,下去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15人;再下一站下去40人,只上来8人;再下一站又下去99人,上来54人。

”他又加快速度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再下一站……再下一站……完了,先生。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

什么是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它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和解释,并通过实证研究形成的一系列科学概念和模型。

心理学理论不仅为心理健康提供了依据,也为认知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科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心理学理论的内容。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1.感知模型理论:这种理论指出,人的感知取决于人的先验知识和大脑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过程。

当感受到新的刺激时,大脑利用先验知识进行快速功效分析,建立模型,并进行模拟和验证。

2.记忆存取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的记忆能力受到注意力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人们通过关注、感受和体验,记忆和存储事物,并在需要时进行检索和提取,以实现记忆的作用。

二、行为心理学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而不受个人意志和选择的影响。

根据反射学的原理,人的行为往往是基于某种代表先前刺激的信号展现出来的。

2.刺激响应理论:这种理论主张,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习惯养成来形成的,与环境信息的变化无关。

例如,压力、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变化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

三、人格心理学理论1.防御机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常常受到潜意识中的情感和需求的驱动。

要满足这些需求,人们经常会采取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避免或减轻潜在的精神的矛盾。

2.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这种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人相信自己能够如愿以偿,将会更可能为其行为负责,为目标而奋斗。

四、社会心理学理论1.群体影响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判断,常常被群体的大噪音和影响所主导。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有一种顺应和憎恨拒绝的倾向,引导其遵循既有的模式和规则。

2.社会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判断和反应往往是基于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因素,而非真正的行为动因。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出现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并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来进行塑造和改变。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沃森和斯金纳。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向或负向的强化来加强或削弱。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和解释行为,忽略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它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内部心理活动。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解释所决定的。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来处理和理解信息。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认为人的思维和心理过程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三、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是关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经历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发展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个体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个体在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个体的自由意志。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个体是积极主动的,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满足。

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是基于其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能力,认为个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对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五、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它关注个体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和潜意识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源于无意识冲突和潜意识的压抑。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个体的心理过程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个体通过梦境、自由联想和分析来揭示和解决潜意识中的冲突。

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理解、推断和判断。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认知和推断的理论框架。

它主要关注个体如何通过观察、推理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并根据这些理解来进行适应性的社会互动。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1. 认知模式: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构建一种认知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

2. 信念与欲望: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他们的信念和欲望所驱动的。

信念是指个体对事实和真相的认知,而欲望则是指个体对某种结果或目标的渴望。

3. 推断与解释: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进行推断和解释。

个体会根据他们对他人的信念和欲望的理解,推断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4. 记忆与归因: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会根据自身的记忆和归因倾向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个体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情境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估和解释。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 理论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运用心理学中的理论和概念。

例如,个体会运用心理理论中的意向性、目标导向性和情绪等概念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2. 人际感知: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如何通过感知和解释他人的非言语行为来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人际感知包括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非言语信息的解读。

3. 自我知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将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对他人的理解中。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信念和欲望来推断他人的行为意图,并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投射到他人身上。

心理学基本理论

心理学基本理论

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基本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三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关注个体是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来适应环境。

其中,认知心理学探索认知过程,如知觉、学习、注意力和记忆。

而发展心理学则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方式。

认知理论的应用涵盖了广泛领域,如教育、广告和人机交互设计。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通过条件激励和奖励惩罚机制来改变行为,而不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思维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治疗和组织管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人类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和Rogers。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内在需求。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尊重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通过倾听、理解和提供支持来帮助个体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在心理治疗和辅导方面有广泛应用。

结论本文介绍了三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人类潜能的发展。

这些理论为我们解释和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并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心理学中的自我认知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认知理论

心理学中的自我认知理论自我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人们对自己的认知、评价、意识和判断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自我认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解释和评估自己的行为、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意识。

本文将介绍自我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重要假设以及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我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个人特征、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等方面。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包括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等方面。

自我反馈是个体对自己行为和表现的评价和反思,包括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等方面。

这些概念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个体的自我认知系统。

自我认知理论的重要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寻求和维护一致性。

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与内部的自我概念相一致,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价值。

当个体的认知与自我概念不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并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调整来恢复一致性。

这一过程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困扰和冲突。

自我认知理论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良好的自我认知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个体更加乐观、自尊心较强,并更能应对挫折和困难。

同时,良好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个体的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提高应对压力和冲突的能力。

然而,自我认知失调和负面自我评价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如自卑感、自我怀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中,自我认知理论被广泛应用。

通过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认知调整能力,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自我认知教育可以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也借鉴了自我认知理论的观点,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调整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病态思维。

综上所述,自我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人们对自己的认知、评价、意识和判断等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知觉、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处理信息,探索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机理,以及这些认知过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情感。

本文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的概念认知心理学是指对人类认知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它将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哲学和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相结合,探索人类思维如何运作、如何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

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知觉、注意力、记忆、学习、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模型的建立,揭示认知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研究人类从婴幼儿期到成人期的认知能力发展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些阶段描述了个体在认知能力和思维结构上的不同特征和发展规律。

2.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处理信息的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

它将人的认知活动视为信息输入、存储、检索和输出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环节。

这一理论强调了人类信息处理的系统性、有限性和连续性,通过研究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机制,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关键特征。

3.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认知活动与神经机制之间关系的学科。

通过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神经科学技术,研究者可以观察和记录大脑在不同认知任务下的活动情况。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和大脑的功能连接,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和实证证据。

4. 认知模型与理论认知模型和理论试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模型来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

例如,信息检索理论、工作记忆模型、语言产生模型等。

这些模型和理论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帮助我们理解认知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考研心理学认知理论知识点解析

考研心理学认知理论知识点解析

考研心理学认知理论知识点解析在考研心理学中,认知理论是一个重要且富有深度的领域。

理解认知理论不仅对于应对考试至关重要,更有助于我们深入洞察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奥秘。

认知理论强调的是个体如何获取、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

这一理论的发展,为我们解释人类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框架。

首先,感知是认知的起点。

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外界的刺激,然后大脑对这些刺激进行解释和组织。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眼睛接收到光线的信息,但大脑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识别出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这其中涉及到的模式识别理论,探讨了大脑如何将复杂的感知信息简化为有意义的模式。

注意则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聚焦的过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大量的信息输入,注意力能够帮助我们选择那些重要的、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

注意的分配和集中,以及选择性注意等概念,都是考研中的重点。

比如,当我们在嘈杂的环境中专注于阅读一本书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书上的文字,而忽略周围的噪音。

记忆是认知理论中的核心部分。

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短暂的、大容量的存储,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但能进行即时处理,而长时记忆则是相对持久且容量几乎无限的存储。

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以及遗忘的规律和原因,都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的知识点。

比如,通过反复复习来强化记忆,就是利用了记忆的编码和巩固机制。

思维是认知的高级形式,包括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等方面。

在概念形成中,我们如何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的特征来形成概念;在问题解决中,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如何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决策时,我们如何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这些都是思维领域中的关键问题。

认知发展理论也是考研的重要内容。

从儿童到成人,认知能力是如何逐步发展和变化的。

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解析

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解析

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解析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信息加工、记忆、学习以及对外界信息的认知与理解等方面。

本文将对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概念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感知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外界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注意是指心理活动中选择性和集中性的过程,即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并将其加工及整合;记忆是指人类对过去经验的储存和再现,包括感性记忆、概念记忆以及语言记忆等;思维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处理、推理和判断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思维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能够将内心的思维表达出来。

二、认知理论的发展历程1. 行为主义认知理论:20世纪初,行为主义者将心理学视为一门可观察和可量化的科学,重视外界刺激和行为的关系,并忽略了人类内心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2. 认知革命:20世纪中叶,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标志着认知理论的发展。

认知革命的先驱者克里普兹和乌尔里赫为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信息加工模型和信息处理理论。

3. 认知科学的发展:20世纪后半叶,认知科学的出现使认知理论更趋完善。

认知科学将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结合起来,深入研究认知过程的内在机制。

三、认知理论的实际应用认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为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指导教学设计和评估。

其次,认知理论对医学和临床心理学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帮助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和干预患者的认知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认知理论还在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重要应用,通过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使机器能够更智能地处理信息。

四、总结认知理论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信息加工、记忆和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对于认知理论的归纳总结

对于认知理论的归纳总结

对于认知理论的归纳总结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涉及到人类思维、认知过程以及知觉等方面的问题。

在长期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认知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认知行为。

本文旨在对认知理论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人的认知过程。

一、行为主义认知理论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强调外界刺激对于人的认知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

行为主义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可以通过外部可观察的行为来研究和解释。

在这一理论中,人的认知行为被认为是通过刺激-响应的方式进行的,人对于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信息处理认知理论信息处理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类似于一台计算机,信息在人的认知系统中进行输入、存储、加工和输出。

这一理论强调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环节。

人的认知能力可以被描述为信息加工的能力。

三、连接主义认知理论连接主义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进行的。

这一理论强调网络模型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并解释了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在连接主义认知理论中,人的认知行为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所决定的。

四、构造主义认知理论构造主义认知理论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主观的构建和解释来理解世界。

这一理论强调人的认知是由个体的经验、知识和观念等构建而成的,人的认知是主观的,并受到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五、社会文化认知理论社会文化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理论强调文化、社会环境对于人的认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文化认知理论中,人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的学习而形成的。

综上所述,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的认知行为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认知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理解人的认知过程,包括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信息处理认知理论、连接主义认知理论、构造主义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认知理论等。

每个认知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解释方式,为我们理解人的认知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心理学认知理论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认知理论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认知理论知识点总结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的重要领域。

它试图解释我们如何获取、加工、存储和运用信息,从而影响我们的感知、理解、决策和行为。

以下是对心理学认知理论中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总结。

一、感知觉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使我们能够理解和识别所感知的对象。

在感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现象和原则。

例如,知觉的整体性,我们倾向于将不完整的图形或信息视为完整的整体;知觉的选择性,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背景知识,有选择地关注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知觉的恒常性,即使外部刺激的物理属性发生变化,我们对物体的知觉仍保持相对稳定,如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等。

二、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具有选择性、集中性和转移性等特点。

注意的种类包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由新异、强烈的刺激引起;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是在熟练掌握某项活动后产生的。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注意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注意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注意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三、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过程。

记忆的类型多种多样。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但容量较大;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一般在 5 秒到 1 分钟,容量有限;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容量几乎无限。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认知心理学中的新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中的新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中的新认知理论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认知理论——构造主义认知理论。

这一理论对我们对知识、记忆、学习等方面的认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构造主义认知理论的理念、特点、应用及其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构造主义认知理论的理念与特点构造主义认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源自于弗拉德米尔·佩皮尼斯的“普出新理论”,并由塞缪尔·坡普特(Seymour Papert)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构造主义认知理论主张,知识不是被 passively 接受的,而是由 learner 主动构造的。

也就是说,人类的认知活动并不是像海绵一样吸收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通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由人自身构建的。

在这一理论中,重视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背景、思想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将学习过程视为知识和经验的主观和主动意义的构建过程。

构造主义认知理论的重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重视学习者主体性: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将学生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强调学习者要被动地接受知识。

然而,在构造主义认知理论中,学习者成为了知识和经验的活跃主体,该理论注重发现和建构过程,更强调学习者个体和学习者的主观经验。

2.注重经验、意义和背景的作用:构造主义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认知活动是建立在学习者的经验、意义和背景之上的。

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依赖于我们曾经获得的经验和背景,因此,人们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对事物的理解以及知识的应用会有所差异。

3.反映真实生活情境:构造主义认知理论的学习是反映真实生活情境的。

学习的过程不是在孤立的情境下进行的,而是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真实情境中进行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教育实践中,很多研究者强调采用具有真实情境的案例、模拟活动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并将这些应用到学生的学习中。

二、构造主义认知理论的应用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构造主义认知理论被广泛应用。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为了多种理论。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重点观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在外部刺激下形成的,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1.2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等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等概念。

1.3 应用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临床心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行为疗法等。

二、认知理论2.1 重点观点: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2.2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茨基等是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

2.3 应用领域:认知理论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三、发展理论3.1 重点观点: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强调环境和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2 代表人物:皮亚杰、埃里克森等是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过程。

3.3 应用领域:发展理论在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有重要意义,指导着儿童教育和家庭教养。

四、人本主义理论4.1 重点观点: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潜力,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探索。

4.2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是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人类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过程。

4.3 应用领域:人本主义理论在心理治疗、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

五、社会文化理论5.1 重点观点: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塑造。

5.2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伯努斯等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研究了文化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5.3 应用领域:社会文化理论在跨文化研究、组织管理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如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等。

心理学主要理论

心理学主要理论

引言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领域,包括了众多的理论和观点。

本文将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进行详细阐述,从认知理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习理论这五个大点出发,分别讨论每个大点下的相关小点。

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介绍:认知理论是指人类思维、知觉、记忆、语言等认知过程的研究。

它关注个体的思维活动以及信息处理过程。

2.认知发展: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巨大变化,如将其分为儿童认知发展和成人认知发展。

3.认知结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思维活动依赖于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如图式、模式、概念等。

4.认知偏差:认知理论指出个体在信息处理中会存在认知偏差,如注意力偏颇、记忆错乱等。

5.应用与发展:认知理论在教育、临床、组织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发展也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深入。

行为主义:1.行为主义介绍:行为主义是一种将心理活动定义为对环境刺激的响应的心理学理论。

它强调环境和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2.经典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经典条件反射,即通过刺激和响应的关联来形成新的行为。

3.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主义认为通过奖励和惩罚可以塑造和改变个体的行为。

4.行为主义治疗:行为主义在临床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5.行为主义影响和争议:行为主义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如忽略了内在心理过程等。

人本主义:1.人本主义介绍: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它关注人的主观体验和个体的内心需求。

2.自我实现: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潜力的能力和愿望。

3.客观性和主观性: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不同,它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

4.心理治疗:人本主义提倡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方法,如存在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

5.实际应用:人本主义在教育、咨询、组织管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积极心理学、组织发展等。

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介绍: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过程。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方式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方式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方式心理学是一门探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学科。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式。

一、心理学的基础理论1.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思维的理论,它认为人类思维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人们通过感觉输入信息,进行信息处理和储存,最终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和记忆。

这种认知过程反映了人类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它认为人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的方式包括条件反射、习得性行为和观察学习等。

学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学习的方式,并能够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

3.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它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感知认知、语言发展、情感社会、道德发展等方面。

发展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为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二、心理学的应用方式1. 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它致力于帮助个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临床心理学家会使用多种心理评估工具,如面谈、问卷、心理测量等来评估客户的心理状态,然后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临床心理学帮助人们克服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心理因素,并利用心理学知识指导教师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

教育心理学家还开发出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如激励理论、启发式教学、智力开发等,它们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以及优化课程设置。

3. 职业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职业场所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它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职业满意度等方面,并为个人和组织管理提供资源和支持。

职业心理学家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总结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范畴广泛,应用领域丰富。

认知心理学注意的认知理论解析

认知心理学注意的认知理论解析
衰减器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基本共同点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 , 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两者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应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 , 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 , 称之为Broadbent-Treisman 过滤器--衰减器模型 , 也称为注 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What does attention select?
3,9,2 1,4,7
向被试右耳呈现3个数字 , 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 , 如: 右耳: 4 , 9 , 1; 左耳: 7 , 2 , 6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 。然后 , 要求被试再现。实验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以耳朵为单位 , 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 , 按顺序成对地再现。
Treisman认为 , 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 , 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 , 不过 , 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 (追随耳) 的信息通过 , 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 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 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 减 , 但其中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这样就把过滤器的单通道模型改为双通道模型 , 注意则是在信息通道之间进行分配。
四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两类注意模型的主要不同点 , 在于对注意选 择机制(即过滤器) 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 位置不同。
Treisman和Geffen( 1967) 为了验证以上两种模型,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实验。在此实验中既设置了追随耳程序(即让被试复述追随耳中所听到的项目) , 又设置了追随靶子词的程序(即在同时呈现给两耳的刺激中 , 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些特定的靶子词,并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 , 都要做出反应 , 分别记录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 。可以做出如下预测: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和环境条件来形成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并且可以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来改变和塑造。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和反馈所决定的,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向和负向的强化来增强或者抑制。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和解释所决定的。

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记忆、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认为这些认知过程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三、发展理论发展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发展和变化的理论。

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和阶段,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等方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发展理论关注个体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发展轨迹,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发展障碍。

四、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的理论。

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稳定的、一致的,并且对其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人格理论关注个体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动机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研究个体的人格类型和人格发展。

五、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社会文化理论关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社会角色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研究个体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总结: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发展理论、人格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研究了个体的行为、思维、发展、人格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

它关注人类如何感知、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首先,我们来谈谈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类似于一台计算机,信息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加工和处理。

这个理论强调了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理解过程,以及人类思维的有限容量。

例如,当我们接收到一段文字时,我们会进行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等过程,以便理解和记忆这段文字。

信息加工理论对于理解人类思维过程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根据这个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根据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等阶段。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具有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运算期,儿童可以进行具体的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

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谈谈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识别理论认为人类在感知和认知过程中,会寻找和识别特定的模式。

这个理论强调了人类对于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张照片时,我们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识别出照片中的物体和人物。

模式识别理论对于理解人类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

最后,我们来谈谈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认为人类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偏差。

这些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在决策和判断时出现错误。

例如,过度自信偏差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

另外,可得性启发式是另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人们往往根据自己能够轻易想起的信息来做决策,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信息。

心理学认知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认知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认知理论知识点在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旅程中,心理学的认知理论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理解思维和认知过程的道路。

认知理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紧密相连。

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对外部信息的简单接收和反应,更是一个主动的、有选择的、具有构建性的过程。

这意味着我们在感知世界时,并非像镜子一样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预期来解读和理解所接收到的信息。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物体时,我们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情境来猜测它可能是什么。

如果我们身处厨房,看到一个类似长条状的物体,可能会首先想到是擀面杖;而如果是在花园里,可能就会认为是一根树枝。

这种主动的解读和构建,就是认知过程的重要表现。

认知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图式”。

图式可以理解为我们头脑中储存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的框架。

比如我们对于“学校”的图式,可能包括教室、老师、学生、课本等元素。

当我们遇到新的与学校相关的信息时,就会将其纳入到这个已有的图式中进行理解和处理。

另一个关键概念是“注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的刺激,但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注意就像是一个筛选器,帮助我们选择出那些重要的、与当前目标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

例如,在嘈杂的教室里,当我们专注于老师的讲解时,周围同学的小声交谈就可能被我们忽略。

记忆在认知理论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感觉记忆就像一个短暂的信息登记处,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只能容纳 7 加减 2 个组块的信息;而长期记忆则具有相对较大的容量,可以长期保存我们的知识和经验。

信息的加工方式也是认知理论关注的重点。

我们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从具体的、零碎的信息开始,逐步构建出整体的理解;也可以运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依靠已有的知识和预期来引导对信息的解读。

在问题解决和决策方面,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洞察。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理论》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perception)与加工过程。

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时候发现,有关社会知觉的定律和与对物体知觉的定律极为相似,人们常常很自然地把对某一社会情境的知觉、想法和信念组织成一种简单而又有意义的形式,就象对物体的知觉一样。

并且不管社会情境如何错综复杂,人们都会将它变得有规律。

这种对环境的知觉、组织及解释影响了一个人对社会情境的反应,而这个解释社会事物的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为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社会认知的范围极为广泛,它不仅包括我们对他人外在特征的认识,也包括我们对他人内在特征(象人格、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分类(Categorization):我们知觉事物的时候,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加以分类。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时候,最先常常是依据性别的相似性把他或她归入男性或女性;我们也可能根据地域的接近性把这个人归为山东人或是陕西人;也可能根据过去与其交往的经验把这个人归结为可信任或不可信任的人。

二是聚焦(Focus):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之上,忽略背景的影响。

比如我们看到某个场景时,立即就能知觉出什么是主题、什么是背景。

一般来说,色彩鲜艳、移动、独特及近处的刺激是主题,而灰暗、静止、形状相同及远处的刺激是背景。

比如一个高大的外国人站在一群幼儿园儿童中间,我们很容易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外国人身上。

这两项原则不仅适用于对物体的知觉,也适用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

由于分类和聚焦的缘故,人们往往存在着按照某种方式对事物加以组织的倾向,并且这种将事物加以组织的倾向非常强烈。

比如你在校园中看到一男一女两个学生走在一起,你想把焦点集中在其中一个人身上,并把每个人看成是单一个体是很困难的,如果把他们看成一对就容易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色觉异常 • 色觉异常主要包括色弱和色盲两类。
2.听觉(hearing) •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刺激的觉察。
(1)听觉是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HZ 的声波,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是 1000~4000HZ。 (2)听觉的基本特性: 人类的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高三种特 性。
3.嗅觉(sense of smell) •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 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 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 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 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通过对脑电波的 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 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的 现象。
3. 感觉的测量 • 感受性(sensitivity)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 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 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是 不同的。 • 通常,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能力越差。
2.感觉的作用(意义):
•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
• 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 有助于生存。
如: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剥夺实验
• 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的麦 克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试验研究。他 们在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 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具体的说,就是在 没有图形试图视觉(被试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 的塑料眼睛)、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 板做的手套和袖子)和听觉(实验在隔音室里 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 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
3.调节功能 •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 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这就 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分类 •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 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 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 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 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差,保持时 间较短,但人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少, 不容易疲劳。
(二)感觉的种类 •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 类。 •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 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 觉。 •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 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1.视觉(vision) • 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是个体辨 别外界事物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
• 研究证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80 %左右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取的。
(1)视觉的适宜刺激时波称为380~780毫微米的光 波(电磁波)。 可见的光谱


绿 500
黄橙 600
红 700
400
波长(毫微米)
(2)颜色视觉 ① 颜色的基本特性:
• 颜色(color)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 视觉经验。 • 颜色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种特性。 这些特性是由光波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 制的。 • 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 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一定的活动
上,并随着活动的进行变换注意的具体对象。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客观因素:
活动对象的特点,活动内容越丰富,活动形式越 活泼多样,注意的稳定性就越高。 2、主观因素: 人们对所从事的活动认识得越深刻,态度越积 极,兴趣越浓厚,注意就越稳定。 良好的情绪状态与平静快乐的心境对提高注意 的稳定性也有重要作用。
三、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 (二)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知觉的含义
三、感知规律与教学 四、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感觉的含义
(一)感觉(sensation)的概念
1.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 的觉察。 •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 用于人的感官。 •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 事物整体和全貌。 •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第二节
注 意
一、注意的含义
二、注意规律与教学
三、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与培养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的门户,意识中的一 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
一、注意的含义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 心理过程。
2. 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 指向性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 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 活动的选择性。 (2)集中性 通常注意的集中性有两种含义。广义的集中 性是指相关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 狭义的集中性是指同一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 对象上。
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 • 黑色圆点 8~9个;
• 外文字母
• 几何图形 •汉 字
4~6个;
3~4个; 3~4个。
列宁的注意广度 • 列宁具有超人的注意广度,他能提纲挈领地抓 住文意,具有“一揽子”的阅读能力。根据列 宁战友回忆说:“列宁读电报似乎连扫一眼电 报内容都不能那么快,可是他已把所有的电文 记熟了,以后还能逐字逐句援引,并且提到数 字时总是很准确„„”
第二章
认知理论
第一节 认知理论概述
第二节 注 意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第四节 记 忆
第五节 想象和思维
第一节
认知理论(自学)
一、认知的含义
(一)认知的概念
(二)认知理论
二、认知发展与学习
(一)认知发展的概念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与动力
(三)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德国间谍现形记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某集团军司令部来 了一个检查组,自称是检查工作。一次偶然的 机会,苏军的一个参谋发现检查组的一名成员 随着德国交响乐的节奏用手指在桌上敲击。苏 军参谋立即将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上级调查 后发现,根本没有派什么检查组去检查工作, 这些人全是德国的间谍。德国间谍的手指随德 国音乐的节奏敲击的动作引起了苏军参谋的注 意,从而粉碎了德国间谍的阴谋。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T C I A H N E 图 1
GHale Waihona Puke TEACHING 图 22. 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个体将注
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
请你聚精会神地看这个图形,
你看到了什么?
注意的起伏
•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 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注意的起伏。
4.味觉(sense of taste)
•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5.皮肤觉(skin sense) •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 皮肤觉(肤觉)。 • 皮肤感觉可以分为触觉、冷觉、温觉、痛 觉等。
6.动 觉 • 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 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 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感觉类别
视 听 味 觉 觉 觉
绝对阈限
晴朗的夜空中可以见到30英里外的烛光 安静条件下可以听见20英尺外手表的滴 答声 一茶匙糖溶于2加仑水中可以辨别出甜 味 一滴香水扩散到三个房间的套房 一只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在你的面 颊 皮肤表面温度有摄氏1度之差既可觉察




温冷觉
(一)注意规律
1.无意注意的规律
2.有意注意的规律
3.有意后注意的规律
1.无意注意的规律
• 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2.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 3.刺激的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 个体的主观状态 1.需要和兴趣 2.情绪与精神状态 3.知识经验
2.有意注意的规律 •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
• 图2:颜色后象
7.平衡觉 • 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 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 • 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
8.机体觉 • 机体觉也叫内脏感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 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 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
(三)感觉现象
• 感觉的后象 • 感觉的适应 • 感觉的对比 • 感觉的相互作用
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4.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 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 原来注意的强度: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 越困难。 •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 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二、注意规律与教学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7 9
5
3
下面图形中,你先注意到的是哪个圆?
你注意到了图中的哪一个小脸?
2.维持功能
•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 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 加工的必要条件。
小 资 料 • 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7~10 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10~12岁的儿童可达25 分钟,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 • 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 稳定性。
3. 注意的分配 •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 的对象的特点。 • 注意分配的条件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