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_3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 盆地分类学
本章wk.baidu.com点
1、沉积盆地分类的一般原则 2、板块构造观点对盆地分类的原则 3、分类方案述评 4、盆地分类与油气勘探
1)几何形态、规模分类
① 据平面形态: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三角形、 菱形等等
② 据剖面形态:对称的、不对称的、箕状的、碟状 的、地堑式的、单式的、复式的等
③ 据盆地规模:巨型(50-100万Km2)、大型(1050万Km2)、中型(1-10万Km2)、小型(<1万 Km2)
6)据成因
① 据动力学成因:拉张环境的、挤压环境 的、扭动环境的
② 据沉降机制:重力成因、热力成因、负 荷成因等
7)据充填物质和特殊矿种
① 据主要沉积体系:海相的、陆相的、三 角洲盆地等
② 据沉积建造:磨拉石盆地、复理石盆地、 红盆等
③ 据含矿性:含油气盆地、含盐盆地、含 煤盆地等
8)据构造活动性和沉降特点
– 板块位置和板块边界类型、岩石圈和地壳类 型、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大陆边缘类型、构 造动力学机制等
1)板块位置和边界类型
板块活动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在板块 边缘受力强,内部受力弱。因此,形成 盆地的类型和演化过程就不同。目前, 板内盆地一般称为克拉通内部盆地或克 拉通内部坳陷盆地。板块边缘根据离散 型、汇聚型、转换型定名,而这种定名, 本身就考虑了构造动力学机制
3)地壳基本构造单元
地壳的基本构造单元前面已经论述。板 块构造与槽台说在盆地分类中都把其作 为基本原则之一。不同的构造单元,由 于其成因的差异,因此它们的特征和造 就盆地的机制不同,所形成的盆地也就 性质各异
4)大陆边缘类型
早在1885年,休斯就提出了主动(活动) 大陆边缘、被动(稳定)大陆边缘的概念。 板块构造说问世后,又将活动大陆边缘分 为安第斯型和岛弧型,并提出转换型大陆 边缘的概念。由于他们与板块边缘的类型 相似,故使用上常常有人把二者等同,实 际上是错误的。现代板块边界划分和大陆 边缘边界划分是完全不同的
汇聚型板块边界的安第斯型边界与主动 大陆边缘的前缘相当,但是主动陆缘是 从大陆棚到洋壳的一个带,而板块边界 只是海沟与仰冲大陆相接触的一条线。 而洋内岛弧-海沟系从来也不与主动陆缘 相当
大部分转换断层在洋底,显然不与在大 陆附近的和已经冲到大陆上的转换大陆 边缘相当
从运动的观点来看,离散板块边界和被动大陆 边缘都是板块分离的产物,最初它们的位置相 当。但是,我们定义的大陆边缘,实际上至少 洋壳出现并有一定规模,即这个概念就是静止 的或阶段性的。当大陆裂开瞬间,洋壳刚刚出 现时的大陆边缘与陆内裂谷阶段末的裂谷肩部 有什么明显区别呢?主动陆缘是汇聚板块的产 物,他们在一定情况下具有位置的一致性,但 从来不是一码事。大陆与大陆碰撞初期,一侧 是原主动大陆边缘,另一侧是原被动大陆边缘, 缝合线是原来得汇聚板块边界。当碰撞晚期, 原被动陆缘大部已经俯冲到原主动陆缘之下去 了
现代板块边界的确定主要靠地震,而大陆 边缘边界是看地壳性质。离散型板块边界 指大洋中脊线和已经裂开的大陆裂谷,即 窄大洋的中脊线。被动陆缘的边界远离洋 中脊,在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分界线上, 是从海岸带到大陆坡之下,或陆隆之下。 只是在大陆裂开的初期,二者位置接近。 但是,被动陆缘在洋中脊两侧都存在,而 板块边界只有一个
② 据盆地与褶皱带的关系:谐和的、不谐 和的
③ 槽台说观点:活动区、稳定区、过渡区; 山前盆地、山间盆地、克拉通内部盆地、 地台活化盆地等
④ 据地壳类型:陆壳上的、洋壳上的、过 渡壳上的
⑤ 据大陆边缘类型:主动陆缘上的、被动 陆缘上的
⑥ 据板块位置:板内的、板块边缘的(离 散边缘的、会聚边缘的、转换边缘的)
4)据盆地形成发育时代
① 据形成时代:元古代、古生代、中新生 代盆地等
② 据持续时间:短周期单时代的、长周期 多时代的
③ 据动力性质变化:单旋回的、多旋回的 ④ 据沉积充填和盆地形成关系:先成盆地、
同生盆地、次生盆地等
5)据盆地内部构造样式
① 据盆地内部构造样式:褶皱型、坳陷型、 断陷型
② 据盆地改造程度:原型盆地、改造型 (残留型盆地)
① 构造活动性盆地 ② 据沉降特点:快速下沉型、慢速下沉型;
高、低聚集速率型等 ③ 据补偿性:超补偿、欠补偿、补偿型等 ④ 岩浆活动情况:优地槽型、冒地槽型等
9) 据热体制
① 据热流值:高、中、低热流盆地 ② 据地温梯度:冷盆、热盆
2、板块构造观点对盆地分 类的原则
板块构造说问世以来,特别重视盆地分 类,主要依据如下原则:
④ 据盆地深浅:深盆(>2000m)、浅盆(<2000m)
2)据基底特征
① 据基底性质:前寒武系褶皱基底上的、 加里东褶皱基底上的、海西褶皱基底上 的等
② 据基底时代和性质的均一性:均一的、 不均一的
③ 据基底构造:复背斜或复向斜基础上的、 上叠盆地、继承性盆地等
3)盆地所处构造位置
① 据盆地所处构造体系:新华夏型、帚状 构造系、旋卷构造系等
2)岩石圈和地壳类型
岩石圈和地壳类型前面已经作了阐述。板块构 造说把它们作为重要原则,主要是考虑岩石圈 和地壳的刚性程度,盆地基底刚性强,自然变 形程度较低,从而盆地发育和演化的形式就与 弱性基底不同。现代地质学的进展发现,多数 盆地具有与地幔呈镜像倒影关系的特点,盆地 部位岩石圈和地壳变薄,异常地幔或软流圈上 凸,对盆地的热体制具有控制作用,也对盆地的 构造动力作用起到控制或影响。此外,岩石圈 内部存在着一些层间滑动面,它们虽不象软流 圈那样具有全球性,但也可造成岩石圈的变薄 或加厚,从而对盆地的形成起到影响
龙门山—武陵山—台湾地区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模式
上图系华南地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34°N,100°E—22.8°N,123.6°E)Vs速 度结构剖面,下图为地质解析剖面。1.岩石圈地壳;2.岩石圈上地幔;3.青藏板 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东南亚沟弧盆系岩石圈中下部高速块体(幔块构 造);4.软流圈高速块体;5.软流圈极低速带;6.固结圈内高速块体;7. 壳内低 速层或壳内软层;8.莫霍面;9.岩石圈底界面;10.软流圈底界面;11.古板块俯 冲碰撞缝合带;12.板块俯冲带及大型逆冲断裂带;13.板块与地块相对运移方向; 14.地壳表层岩块相对运移方向。BJT—北川—九顶山逆冲断裂带;HYT—华蓥 山 逆 冲 断 裂 带 ; QYT— 七 曜 山 逆 冲 断 裂 带 ; CHT— 慈 利 — 花 垣 逆 冲 断 裂 带 ; JHT—江南逆冲断裂带(或溆浦逆冲断裂带);JSS—江山—绍兴古板块俯冲碰 撞缝合带;MLT—马尼拉俯冲带;RKT—琉球俯冲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