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促进铁岭市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对《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的修编。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1)贯彻“五个统筹”方针,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2)从辽宁省及铁岭市的全局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突出铁岭城市特色。
(4)合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协调区域性的大型基础设施的配置,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条规划原则(1)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3)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
(4)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
(5)坚持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
第四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4)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5)《辽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6)《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7)《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8)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五条规划期限本次铁岭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期限为2005年---2020年,其中: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第六条规划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速发展、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建设和谐铁岭为主题,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水平为重点,以打造沈铁工业走廊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合理地编制铁岭的城市总体规划,促进铁岭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将铁岭建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铁岭、大铁岭,建设成为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休闲度假的中国北方水城。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做到传统文脉与现代商业相结合,并能代表大同的地域文化。四是动态问题。要处理好人流、物流、交通流几者之间的关系。五是静态问题。要设计、规划好仓储系统及停车场等,做到功能到位,不留缺憾。
依托能源工业优势
建设新的加工工业
矿产与能源的优势支撑着大同,并确定了大同在华北地区的重要位置。煤炭工业对大同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但煤炭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经济发展的代价很大,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大同已经向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发展、综合高效发展、和谐文明发展的新路子迈进,从而实现从煤炭资源大市向煤炭工业大市的转变。
大同地处山西省北端,位于京津冀北都市圈是我国第三个大型都市群——即 “大北京地区”。众所周知,山西省的重要城市大多数集中在南部,北部仅有大同,在太原对省域中部形成带动和促进作用的形势下,北部经济发展的龙头非大同莫属。大同处于北京、呼和浩特、太原构成的三角形结构中心,特别是三个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主要通过大同,因而大同是这一地
大同是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能源城市,是山西省北部的中心城市——这就是刚刚被国务院批准的《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下称《总体规划》)为我们确定的今后15年大同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定位。
大同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酝酿着新的发展激情,将显现出不竭的活力,有了新的方向,有了新的路径,大同崛起的又一个春天就要来到了。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度)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一)陪都十年计划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引言一、编制的背景与必要性2005年8月,建设部颁发《关于抓紧组织开展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为了配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保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各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做好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将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作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工作和任务。
……凡在规定期限内未按要求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和备案工作的,停止新申请建设项目的选址,项目不符合近期建设规划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
”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总体规划从宏观调控走向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特点,且在编制期限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一致,是经济社会活动在地域和空间上进行落实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支撑,二者通过紧密结合、高度协同,一并组成“十一五”期间指导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统筹财政与空间两大资源,共同构筑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双平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部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蚌埠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批准施行,蚌埠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2006~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将规划、计划、建设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期作为对城市近期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基本法定依据,并通过对近期建设规划的滚动编制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二、工作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略)第一篇回顾、评析与继承(略)第二篇目标与策略一●蚌埠市各区政府和省级开发区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二) 规划期限本次近期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期限保持一致,即2006~2010年(三) 规划范围依据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包括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两个层次:1、城市规划区:包括市区行政辖域(601.50平方公里),以及涂山风景区和沫河口精细化工园的部分用地(78.5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680平方公里。
天津市总体规划
旅游业。
第五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以实现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发展为目标,根据天津城镇人口和 城镇发展的特征,在“一轴两带三区”空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提 出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副中心,建立由主副中心、新城、 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 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 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市性质和规模
滨海新区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 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陆域总面积约为2270平 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科技人才密集,产业基础雄厚,交通
滨海新区 通讯便捷,综合优势明显,在我市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
滨海新区的金融、商务聚集地。重点发展以银行、保险类业务为主的金融服务业,以商贸流通、现
代物流为主的商务服务业,以广告、音乐创作和新媒体为主的创意➢
河北区定位为“创意河北”:建设成为我市创意产业聚集区、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和市区北部商
务商贸聚集地。重点发展以产品、工程动漫设计和会展策划为主的创意产业,以电子商务、现代物
➢ 总体规划》明确,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汉沽新城和大港新城为两翼
的组团式布局结构,依托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天津港等,重点建设先 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滨海化工区、 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等七个产业功能区,此外,结 合建港造陆,科学论证,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各城区与组团间用生态保 护区和生态廊道隔离,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市 域对外交通体系,构筑滨海新区“十横六纵”骨架路网,形成滨海新区与 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方便快捷的交通联系,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世界先 进的开放型、创新型、多功能型现代化的经济新区、社会新区、生态新区 和综合改革试验区。通过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功能辐射,逐 步实现滨海新区的定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生 产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 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增强区域服务功能,更好地带动天津发展,服务和带 动环渤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酒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酒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酒泉市人民政府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〇八年十月目录一、总则 (2)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三、城市总体布局 (9)四、土地使用规划 (11)五、对外交通规划 (16)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7)七、绿地与水系统规划 (18)八、景观风貌规划 (20)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十、旧城改造规划 (25)十一、市政公用设施规划.................................2 6 十二、防灾环卫设施规划.................................3 2 十三、郊区规划 (38)十四、附表 (41)一、总则1、规划指导思想(1)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甘肃省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的战略要求和总体部署,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区域整体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酒泉的优势条件,酒嘉联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留足自然生态涵养空间,保护和维护酒泉的自然环境优势,探索和实践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3)积极保护和修缮历史文化古迹,保持历史城区的风貌格局,处理好城市开发与历史保护的关系,延续酒泉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充分挖掘酒泉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4)依循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律,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留足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5)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处理好城市建设和“三农”问题的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实现城乡社会的全面富裕为目标。
2、规划理念本次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培育酒泉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规划重点在构建和谐的酒泉、活力的酒泉、宜居的酒泉、生态的酒泉、人文的酒泉等五个方面强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酒泉城市的持续发展。
3、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
其中,近期规划至2010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第一章总则第1条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许多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济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为城市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拓展新的空间,构筑新的结构,提供新的支撑。
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
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号)的指示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
第2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制定和实施本规划。
本规划为市域城乡建设发展和规划区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县(市)城镇总体规划的制定和规划区内各项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的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4条规划原则(1)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发展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 45页)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1.市域资源的控制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4.主城区道路交通5.主城区公共设施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7.主城区园林绿地8.主城区给水工程9.主城区电力工程10.主城区通信工程11.主城区燃气工程12.主城区环境保护13.主城区环卫工程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15.主城区防洪工程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17.主城区近期建设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
“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2020年)
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5年—2020年)
主要内容解读
中心城规划范围分四个区域
此次中心城修编规划范围约108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不包括山后地区)、丰台(不包括河西地区)、石景山区等。
根据不同要求,将规划范围分为四个区域:保护区(旧城)、调整优化区(旧城以外中心地区)、适度完善区(边缘集团)和限制建设区(绿化隔离地区)
建筑高度按逆时针分区控制
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修编将对城市重要功能的地区、城市风貌特色的地区、生态保护的地区、城市品位及多样性的特色街道等作为城市特色地区划出,进行特殊规划控制管理。
在满足建筑高度刚性控制(如保密、安全、文物等)前提下,确定合理的高度控制分区。
除旧城为整体保护地区外,将旧城以外中心城地区划为四个区域,考虑功能定位、地质等因素,从西北向东北地区逆时针逐步增高。
旧城不再增加地上建筑规模
旧城保护将坚持调整优化和古都风貌整体统筹原则,严格控制旧城地上建筑规模,规划不再增加建筑规模;降低人口规模,规划常住人口90万。
引导部分中央单位迁往新城
此次修编将优化调整中央单位自有存量土地规划,引导部分中央单位向新城转移,挖潜中心城范围内中央单位存量土地,进行用地功能和布局优化调整。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第一部分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及发展战略《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为: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职能为:(1)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天然优势、特殊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把天津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天津成为连通国际和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承担我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职能。
加强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信息汇集,各类传媒业发达,商贸兴旺,科研、文化、医疗机构和人才集中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3)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保持和发扬天津传统的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地位。
(4)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型城市,增强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度、人工环境的舒适度和优美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天津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旅居者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将天津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制造业发达、服务水平一流、综合竞争力强、对外开放度高、创业环境优越的我国北方经济中心;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对外联系便捷、信息网络高效、辐射能力强的国际港口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史迹特色突出、社会和谐、教育文化科技发达的文化名城。
长春市城市整体计划20052020文本简本
《长春市城市整体计划(2005-2020)》文本简本计划期限:本次计划期限为2020年,近期为2005-2020年,远期为2020-2020年第一条计划层次计划包括三个层次:市域、城市计划区、中心城区一、市域市域范围为长春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长春市区和榆树、农安、德惠、九台4个县(市),面积20571平方千米。
二、城市计划区城市计划区范围,包括长春市市区范围和石头口门水库水源爱惜区和长春市龙家堡机场操纵区,总面积3891平方千米。
其中市区面积3583平方千米、石头口门水库水源爱惜区面积218平方千米,长春市龙家堡机场操纵区面积90平方千米。
三、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指绕城高速公路之内(以下称主城)和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的计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计划总建设用地440平方千米。
第二条《长春市城市整体计划(2005-2020年)》是指导本市城市进展、建设、治理的大体依据。
本计划经批准后,凡在城市计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均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计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计划。
城市性质、进展目标及战略第三条城市性质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域中心城市之一,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科教文贸城市。
第四条城市职能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国家科教文贸中心城市;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东北地域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东北地域的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城市。
第五条城市进展目标遵循可持续进展战略,不断增强城市综合辐射能力。
至2020年,把长春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先进,城乡进展和谐、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开放型、多元化、适宜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市。
第六条经济进展目标及战略经济进展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一步提升经济增加速度,提高经济进展质量。
2020年,人均地址生产总值冲破8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约为45%,第二产业比重维持在48%左右,第一产业比重调整到7%左右。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送审稿)2003年前后,长春市基本提前完成了96版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主要建设和发展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根据建设部的批复意见,长春市政府于2003年5月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一、总体思路:从长春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配合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观战略策略,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从目前存在和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入手,关注城市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提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策略,构筑城市整体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应城市机动化的发展趋势,构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随着城市扩大和多元化的进程,创造分区发展和城市整体发展共赢的局面;延续城市格局,保持城市特色,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适应地方资源特点的能源约束条件,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二、技术重点:在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结合长春具体特点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本次规划确定如下技术重点。
(1)产业和空间的互动关系。
城市发展的动力在于产业的发展,因而规划强调分析长春产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和作为物质载体的空间如何承载并促进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二者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本次规划修编贯彻始终的逻辑线索。
(2)社会问题。
良好的社会是规划一直追求的目标。
本次修编强调对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区位条件下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城乡和城市内部的均衡和协调,力图实现经济与社会平衡发展的局面。
(3)生态和环境约束。
城市的发展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底限,因而本次规划强调生态发展的约束条件,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并在空间发展方面实现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的有机协调。
(4)规划区的协调发展。
随着长春的经济发展,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逐渐显现,使更大地域范围内的分工和整合成为可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总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三章城市规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五章新城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旧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用地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葫芦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7/8/2007 AM 11:13:03葫芦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纲要公示-——规划说明第一部分规划背景1.1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历史回顾89年升格省辖市以来,市政府共组织编制了两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规划(1989-2010)编制于1989年,经辽政[1990]90号文批复。
1996年,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了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并经辽政[2001]285号文批复。
1.2 96版《葫芦岛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概况(1)规划期限: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至21世纪中叶。
(2)城市性质:以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和港口为主体的海滨城市。
(3)城市规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00年为40万人;2010年为50万人;2020年为65万人。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2000年,44.8km2,人均建设用地112.0 m2;2010年,52.5km2,人均建设用地105km2;2020年,65.0km2,人均建设用地100 m2。
(4)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在“西移南下”基础上,向沿岸发展,完善龙港、龙湾、连山三个城市组团功能。
(5)城市结构:城市按组团式布局,形成连山组团、龙港组团、龙湾组团(原葫芦岛组团)和连湾及塔山(含高桥)两个城市远景发展组团。
1.3 96版《葫芦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6-2020)》概况(1)规划期限: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2)城镇化目标:200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40%;201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50%;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60%。
(3)城镇职能结构:市域中心城市:葫芦岛;市域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兴城、绥中、建昌;地区性中心城镇和重点镇:高桥等20个城镇,其中高桥、前所、东辛庄将发展成县域副中心城市。
(4)城镇空间布局:划分为都市区、城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第一部分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及发展战略《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为: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职能为:(1)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天然优势、特殊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把天津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天津成为连通国际和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承担我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职能。
加强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信息汇集,各类传媒业发达,商贸兴旺,科研、文化、医疗机构和人才集中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3)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保持和发扬天津传统的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地位。
(4)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型城市,增强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度、人工环境的舒适度和优美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天津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旅居者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将天津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制造业发达、服务水平一流、综合竞争力强、对外开放度高、创业环境优越的我国北方经济中心;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对外联系便捷、信息网络高效、辐射能力强的国际港口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史迹特色突出、社会和谐、教育文化科技发达的文化名城。
铜川市2005-2020年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城市建设必须服从本规划,同时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大政方针和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
1.1.0 规划编制背景1.1.1 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已执行到期,所确定的主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陕西省城镇体系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铜川市的城市定位有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修编城市总体规划。
1.1.2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陕西“一线两带”的建设的实施、铜川市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战略重构,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节约型社会的建立,需要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精心规划,统筹安排。
1.1.3 铜川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一批重大骨干项目的陆续建设、对外交通进一步改善,在陕西总体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
1.1.4 将耀州区纳入城市规划范围,连同新区形成南市区,新耀城市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北市区亦将注重城市环境的改造提升,同时建设黄堡——董家河一线的城市绿色走廊和城市近郊工业基地。
在新版城市规划实施中,形成铜川新的城市形态及功能布局。
1.2.0 规划依据1.2.1 《城市规划法》及相关的法律文件。
1.2.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相关的法规文件。
1.2.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及相关的道路、给排水、防洪、消防等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
1.2.4 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施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规函(2004)75号《关于对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的批复》、《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抓住“一线两带”建设机遇,实施铜川经济跨越式发展规划》、铜川市国土资源及相关的规划、计划、《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纲要》等基础资料及《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1.3.0 规划原则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平;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资源节约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准则;突出区域互动,城乡协调的一体化;注重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努力营造山水园林城市;遵循合理、经济、可行的方针,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规划。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一)陪都十年计划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1.市域资源的控制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4.主城区道路交通5.主城区公共设施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7.主城区园林绿地8.主城区给水工程9.主城区电力工程10.主城区通信工程11.主城区燃气工程12.主城区环境保护13.主城区环卫工程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15.主城区防洪工程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17.主城区近期建设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二条规划修编背景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2.中共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提出了“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区域发展新思路。
3.海口市委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两个翻番,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突出沿海,开发沿江,提升中心,拓展两翼,带动腹地”的城市发展战略。
4.2002年海口市行政区划调整,原海口、琼山两市合并。
行政区划调整标志着海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1.贯彻“五个统筹”原则,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构建海口和谐社会的能力。
2.遵循海岛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并加强中心城市的各项经济功能。
3.突出省、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对城市发展建设的综合影响,以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省建设为方向,保持并提高海口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 突出表现海口生态环境优势,增强海口热带滨海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6. 加强与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海南省各部门行业规划、海口市“十一五”规划思路以及各专项规划的紧密衔接和相互协调。
第四条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4.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5.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6.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7.《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8.《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9.《琼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五条规划期限为 2005年—2020年近期 2005年—2010年远期 2011年—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第六条本次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海口市行政辖区,包括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总面积为2304.8平方公里。
第七条确定上版规划的老城组团以及文昌市的铺前镇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区。
海口市城市发展建设应与协调区相衔接。
第八条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九条文本中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十条本规划由海口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十一条城市发展总目标把海口建设成为经济实力最强,服务设施最优的海南省经济中心城市,拥有一流生态环境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理想居住地,国际知名的绿色生态城市。
第十二条城市发展阶段性目标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富裕,提前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为中国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90亿元,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优势更加突出,初步建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以热带滨海风光为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市。
第十三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1.积极推进海口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在旅游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航空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等方面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格局。
2.进一步强化海口作为全省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与省会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快速提升海口对全省的综合辐射带动作用。
3.调整海口工业与港口布局,继续推动马村港集装箱枢纽港区和老城工业区的建设,培育现代物流与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海南西部工业走廊的龙头,实现琼北地区统筹协调发展。
第十四条社会发展策略1.优先强化基础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总体水平跨入国内发达地区行列。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社会保障面和就业面,努力使人民生活整体实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进而达到富裕水平。
3.创新文体事业发展机制,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市、区、街道、居(村)委会四级文化网络,建设面向全省服务的重点文化设施。
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积极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4.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逐步建立起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网络。
第十五条经济发展策略1.落实海南省“一省两地”经济发展战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
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环保、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为重点的高新TRANBBS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化纤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重视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依托海南热带海岛风光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体育健身等热带滨海旅游业,适度发展旨在服务于岛外的房地产业。
3.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以港口、机场、铁路、公路运输和物流配送为主体的物流服务体系;依托马村枢纽港的建设,构建临海型现代物流园区。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省会职能,促进行政服务、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商业服务、金融保险、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多功能服务型的中心城市。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发展热带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热带资源的高附加值开发,促进生产型农业向都市服务型农业转变。
第十六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1.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的人居环境,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的各项奋斗目标,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2.建成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工业企业全部开展清洁生产,农业基本实现生态化生产,将生态旅游建设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支柱。
3.积极推广城镇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发展农村生态型村庄。
4.加强江、湖、海和城市水体的综合整治力度,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
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
5.重点保护近海水体环境,更新改造现有的东、西海岸防护林。
保护沿岸红树林,规范管理滨海养殖。
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生物多样性。
6.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确保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市民的生态文明水平。
第十七条城市特色发展策略1.绿色环境特色构建组团间、沿海、沿江和南部生态防护林带,加大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度、高标准提升城市净化、绿化和美化水平。
2.热带风光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和自然条件,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通过建筑物、道路、广场和园林等各项建设,突出展示热带城市的环境和景观特色。
3.滨海滨江特色加大岸线生态恢复性建设和美化绿化,合理使用岸线,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岸线的不同功能。
4.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大力维护和修缮名胜古迹,深入挖掘海口历史文化底蕴,开辟新的历史文化主题资源,申报海口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交融,保护与塑造海口历史文化风貌。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十八条城市性质海南省省会,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态产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十九条城市主要职能1.海南省政治中心,省级党政军机关所在地。
2.海南省经济中心,省级金融保险、商务办公、重要商业服务设施所在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保税物流园区、研发与生产基地。
3.海南省文化中心,省级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会展中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机构所在地。
4.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地、海南历史文化展示基地,海南旅游综合服务基地。
5.具有热带海岛风光和优良生态环境的理想居住地。
6.海南省综合交通枢纽,海南主要进出岛门户。
7.国家开发南海海洋资源战略基地。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二十条人口发展规模近期(2010年):预测总人口180-200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29万以内;远期(2020年):预测总人口230-250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75万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