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址点测量实验要求
不动产测绘:界址点测量的实施

一、界址点测量的准备工作
4.制作界址边长误差表
一般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都比较高,在城镇的主要区域,要求相邻 界址点边长的中误差要达到5cm,限差为10cm。界址边长误差表可以反 映出界址点的观测精度,误差表的形式可参考界址点误差表。
界址点误差表
界址边号 实量边长/m 反算边长/m 图解边长/mm △1/cm
界址边长误差表给误差检验带来方便,使内外业的工 作连接得清清楚楚,在整个界址点测定过程中起到了质量 控制点测量的实施
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角量边工作。 1、使用传统光学仪器和卷尺测量时,仪器应尽可能地照准界
址点的实际位置测角,方可读数,角度采用一测回观测; 距离读数至少两次,当使用钢尺量距时,其量距长度不能 超过一个尺段,钢尺必须检定并对丈量结果进行尺长改正。
界址点测量的实施
一、界址点测量的准备工作
1.界址点位的确定 一般是在进行权属调查时进行的。
2.界址点位置野外踏勘 实地查找界址点位置,了解各宗地的用地范围,并在蓝图上
(最好是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图件)用红笔清晰地标记出界址点 的位置和宗地的用地范围。 3.踏勘后的资料整理 主要是指草编界址点号和制作界址点观测及面积计算草图。
当一宗地的所有边长都在限差范围以内才可以计算面积。 当一个地籍调查区内的所有界址点坐标(包括图解的界址点坐标) 都经过检查合格后,按界址点的编号方法编号,并计算全部的宗地面 积,然后把界址点坐标和面积填入标准的表格中,并整理成册。
8/20
感谢聆听!
△2/cm
备注
Δ1 = 实量边长 - 反算边长;Δ2 = 实量边长 - 图解边长。
一、界址点测量的准备工作
其中,界址边号由两个草编的界址点号组成,其形式 如“ XXX—XXX”,或由宗地草图上的界址点号构成,即 “JXX—JXX”;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一、界址点及其精度要求
界址点是指土地或房产界址线或边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
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应在对土地或房屋进行权属调查的同时,确定界址点的位置、设置界标并编号。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设计了5种界标,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例如,图6-37为喷漆界址标桩。
图6-37 喷漆界址标桩(图中单位为毫米)
界址点的精度,应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欧洲对界址点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为 (3~5)cm。
在我国,考虑到地域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同的等级,表6-7列出了《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表6-7 《地籍测量规范》对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二、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图解法。
1、解析法
解析法即采用相应的仪器及适当的测量方法,在野外测定待观测的元素,利用坐标计算公式计算出界址点的坐标。
如极坐标法、交会法、截距法等。
采用的测量仪器可以是全站仪、测距仪等。
当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的测量精度为 0.05m时,必须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的坐标。
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时,界址点坐标的测量可以单独进行作业,也可以和地籍图的测量同时进行。
界址点的外业观测工作结束之后,应及时地计算出界址点坐标,反算出相邻界址点的边长,并与实量边长进行比较,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2、图解法。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第八章 界址点测量

日本地籍测量规范对 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
精度等级 界址点位置误差 中误差(cm) 最大限差(cm)
甲 甲 甲 甲 甲 甲
1 2 3 4 5 6
2 7 15 25 50 100
6 20 45 75 150 300
日本根据土地的质量等级将界址点 精度划分为6个等级。
我国《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 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
准备工作
3)踏勘后资料整理:主要内容为对
界址点进行编号,制作界址点观测底 图。权属调查时,有时因条件限制界 址点编号只在宗地内进行,此时须在 踏勘用蓝图上对全测区界址点进行统 一编号并依据宗地草图注记实量界址 边长、宗地编号或权属主名称,形成 界址点观测底图。该图为外业观测记 簿和内业计算带来方便。界址点编号 方法采用按图幅统一编号或按地籍街 坊统一编号均可。
图解勘丈法
一、界址点测量解析法
解析法是一种利用待测界址点与已知点的 几何关系,通过极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 距离交会法等测量手段获取角度和距离等观测 数据,再按相应公式推算求得界址点坐标的方 法。规程规定当要求界址点精度为± 5cm 时必 须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坐标。 解析法测量界址点的施测要求如下: 测角要求:应使用不低于J 6 级的经纬仪,可 采用方向观测法半个测回施测,一次照准两次 读数,注意应照准界址点的实际位置。如果用 J6级经纬仪测角,当距离大于150米时,宜用 一测回观测。观测过程中,当界址点多于 3 个 时,应经常以检查方向来检查仪器是否移动。
4)制作界址边长误差表:土地权属管 理对界址点坐标精度要求较高,为控制界址 点测定质量,须制作界址点误差表来检验界 址点观测精度,其形式如表7-4。 表中:界址边号由两相邻界址点号组成,其 形式为 “×××—×××”; Δ1=实量边长-反算边长; Δ2=实量边长-图解边长。
测量要求、规范

RTK(含CORS)图根点测量在网络RTK覆盖的区域首先选用网络RTK技术,具体方法参照CH/T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1、观测时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不能使用对中杆,对中整平后量测仪器高度,并正确设置仪器高类型(斜高、垂高)和量取位置(天线相位中心、天线项圈、天线底部等)。
图根点间平均边长大于100m为宜。
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20个,采样间隔2s-5s。
2、观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超过5分钟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初始化操作。
3、每个图根点均应有两次独立的观测结果,测回间应对仪器重新初始化,测回间的时间间隔应大于60秒,也可采用两个时段进行观测。
两次测量结果的平面坐标较差不得大于±3cm,高程的较差不得大于±5cm,在限差内取平均值作为图根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4、每次作业前、作业结束后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一个高等级已知点检核,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7cm。
5、获取测区正确的转换参数。
平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0.07mm(1:500图3.5cm),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1/12基本等高距(1米等高距,8cm)。
6、每测回观测控制手簿设置,控制点的平面收敛精度不应大于2cm,高程收敛精度不应大于3cm。
7、经、纬度精确至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精确至0.001m。
天线高精确至0.001m。
8、卫星状况基本要求9、RTK图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10、RTK测量检查对观测成果进行100%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平面坐标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全站仪测量边长方法进行,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1/3000,高程检测采用相应等级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高差较差≤1/7基本等高距,检测点均匀分布测区。
11、每天作业结束后,应及时将各类原始观测数据、中间过程数据、转换数据和成果数据等转存至计算机或移动硬盘等其它媒介上。
第七章--界址点的测量教程文件

1. 角度交会法(角度前方交会法)
特点及适应范围
该法施测简单,不受距离限制,但外业设站多,工作量大。 该法适用于对难以到达或难以量距但又通视的明显界址 点的测定。
2.会法施测简单,精度较高,适用于测定二 类界址点及原界址点位置的检查和恢复,变更界 址点的测定等,在控制点上直接交会的测站点,也 可用于一类界址点的测定,但应注意交会角不能 太差。 三、内外分点法
(3)用测距仪测距时,两次读数,一次记录,两次读数较差不超 过2cm; 使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距离,均应加入反光镜安置 中心到界址点间的距离的改正。
(4)用经鉴定过的钢尺量距短于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 于1cm,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2cm。
(5)边长记录至0.01m,角度至1″,坐标计算至0.01m。
界址边号 实量边长/m 反算边长/m 图解边长/mm
△1/cm
△2/cm
备注
二、野外界址点测量的实施
(1)水平角借助于精度不低J6级经纬仪方向观测法半测回, 定向边应长于测定边,多于3个方向时应归零,归零差应小于 24″,对中误差不大于3mm。
(2)当界址点多于6个时或每测15~20个界址点,应以定向 点检查仪器是否扭动。
第七章--界址点的测量
特点及适应范围
极坐标法的方位与距离重合,精度较高,速度较快。极 坐标法与其他定点方法相比,不受地形乃至场地的影响, 应用很广泛。
其缺点是对于老城区、商业密集区、街坊内部的隐蔽 界址点,效率低,成本高。
它适应于规划整齐,通视良好的大面积界址点测定,是 目前城镇地籍调查解析界址点测定的主要技术方法。
特点及适应范围 内外分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精度很高,但该法受地 形限制,要求已知点的连线必须通视。它仅适用于规则建筑物外 侧呈线状排列的界址点的测定。截距法是解析界址点测定的重 要辅助方法。
界址点坐标测量(备)

应用此公式时,K1、K2、i为顺时 针顺序,h>0,反之,h<0。
直角坐标勘丈法测定界址点的坐标计算与精度评定示例
如图所示,一房屋的两个角点K1、K2已测得其起大地坐标为: K1(384.952,478.538)、K2(420.574,630.766),现用勘丈法测定与房屋 相垂直的阳台拐点i的大地坐标,其勘丈值: S=26.628m±0.013m,h=3.828m±0.005m。 1.试求阳台拐点i的大地坐标。 2.在不考虑K1、K2大地坐标误差的情况下,试计算阳台拐点i的大地坐标的 中误差mxi、myi。
(2)线性插值法
如图所示,有一排房屋,其端点K1、K2已用某种方法测得了坐 标,而A、B、C、D为位于K1、K2直线上的一些特征点,这时只 用钢尺丈量它们之间的间距,就可按下列插值公式推算待定点的 坐标。 DA
K1 A B C D K2
DA xK 2 xK1 x A xK 1 D K1 K 2 y y DA y y A K1 K2 K1 DK1K 2
2 2
② 利用J2经纬仪测角mβ=±2″,光电测距,其相对中误差为 1/40000,DAP=200m,则界址点P的中误差为:
2 200 mp 200 0.005m 20626 5 40000
2 2
通过上述的计算表明,利用普通经纬仪测角、钢尺量距 这种方法在考虑已知点误差的情况下,界址点P的点位中误 差可能超过5cm;但若采用J2经纬仪测角、光电测距的方法是 完全能达到界址点±5cm法律精度要求的。
界址测量
第一节 界址点的测量精度和方法
界址点测量的具体实施步骤

界址点测量的具体实施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顺利进行。
1.1 界址点确定首先,需要明确待测量的界址点位置。
这可以通过查阅地籍档案、土地权属证书或相关法律文书来确定。
确保界址点的位置准确无误。
1.2 测量工具根据具体的测量需求,准备好适当的测量工具。
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全站仪、经纬仪、测量杆、测距仪等。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使用哪种测量工具。
1.3 测量基准点在测量界址点之前,需要确定测量的基准点。
基准点是指作为测量起点的参考点,可以是已知的地理标志物,如建筑物、瞭望塔等。
确保选择的基准点稳定可靠。
2. 测量过程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开始进行界址点的测量工作。
下面是具体的测量步骤。
2.1 设置仪器根据测量工具的使用说明,正确设置仪器参数。
如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需要设定观测模式、目标高度、观测角度等。
2.2 建立测量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测量控制网方式。
常用的测量控制网有三角控制网、四角控制网和网格控制网。
根据控制网的大小和形状,选择恰当的控制点位置。
2.3 测量界址点坐标根据控制网的布设情况,逐个测量界址点的坐标。
在测量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距离测量、角度测量或位置推算。
2.4 记录测量数据在测量界址点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测量数据。
包括测量时间、仪器型号、观测数据等。
确保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后续数据处理提供可靠的基础。
2.5 检查测量结果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检查和比对。
主要检查各个界址点的坐标数据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存在明显的误差。
如发现问题,可以进行重测或后续调整。
3. 数据处理测量完成后,对测量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得到最终的界址点测量结果。
3.1 数据导入与分析将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使用专业测绘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根据测量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如三角测量、方位角计算等。
界址点测量实验要求

课间实验一界址点的测量时间:第十周周一3、4节地点:中苑报告提交时间:第十四周,每人一份。
一、实验目的掌握极坐标法、交会法(角度和距离)、分点法、直角坐标法测量界址点的野外操作和内业计算,比较分析极坐标法、角度和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测量界址点的精度。
二、实验任务1、分别用坐标法、交会法(角度和距离)、直角坐标法测量4个界址点坐标(1个界址点用4种不同方法),每种方法观测20次(5人一组,1人4次),采用分点法测量1个位于已知点连线上的界址点的坐标(观测20次)。
2、编写实验报告一份。
三、实验仪器设备1、每个小组配备全站仪一套,经检验的钢尺一副。
2、每个小组记录板一块,水平角观测记录表一张,钢尺丈量记录表一张,界址点成果表一张。
3、控制点成果资料。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本实验在室外进行,要求场地开阔,各小组之间尽可能不相互干扰。
利用原有的控制点(每组2个已知控制点),埋设好界址点,界址点的位置与控制点位置的关系要满足各种测量方法的图形条件。
实验小组由5或6人组成,轮流操作和记录。
1、利用全站仪直接测出界址点坐标。
2、极坐标法。
在一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测出已知方向和界址点之间的角度,用钢尺量测测站点与界址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界址点的位置。
3、角度交会法。
分别在两个控制点上设站,在两个测站上测量两个角度进行交会以确定界址点的位置。
4、距离交会法。
在两个控制点上分别用钢尺量出至一个界址点的距离,从而确定界址点的位置。
5、内外分点法。
当界址点位于两个已知点的连线上时,分别量测出两个已知点至界址点的距离,从而确定出界址点的位置。
五、注意事项1、极坐标法本次试验采用全站仪测角,用钢尺量距,其测站点为控制点;角度交会法一般用于测站上能看见界址点位置、但无法测量出测站点至界址点的距离的情况;内外分点法必须是界址点位于已知点的连线上。
2、当采用直角坐标法时,引垂足点时操作要精细,确保界址点坐标的精度。
3、用角度交会法时,交会角应在30°~150°的范围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间实验一界址点的测量
时间:第十周周一3、4节
地点:中苑
报告提交时间:第十四周,每人一份。
一、实验目的
掌握极坐标法、交会法(角度和距离)、分点法、直角坐标法测量界址点的野外操作和内业计算,比较分析极坐标法、角度和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测量界址点的精度。
二、实验任务
1、分别用坐标法、交会法(角度和距离)、直角坐标法测量4个界址点坐标(1个界址点用4种不同方法),每种方法观测20次(5人一组,1人4次),采用分点法测量1个位于已知点连线上的界址点的坐标(观测20次)。
2、编写实验报告一份。
三、实验仪器设备
1、每个小组配备全站仪一套,经检验的钢尺一副。
2、每个小组记录板一块,水平角观测记录表一张,钢尺丈量记录表一张,界址点成果表一张。
3、控制点成果资料。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本实验在室外进行,要求场地开阔,各小组之间尽可能不相互干扰。
利用原有的控制点(每组2个已知控制点),埋设好界址点,界址点的位置与控制点位置的关系要满足各种测量方法的图形条件。
实验小组由5或6人组成,轮流操作和记录。
1、利用全站仪直接测出界址点坐标。
2、极坐标法。
在一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测出已知方向和界址点之间的角度,用钢尺量测测站点与界址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界址点的位置。
3、角度交会法。
分别在两个控制点上设站,在两个测站上测量两个角度进行交会以确定界址点的位置。
4、距离交会法。
在两个控制点上分别用钢尺量出至一个界址点的距离,从而确定界址点的位置。
5、内外分点法。
当界址点位于两个已知点的连线上时,分别量测出两个已知点至界址点的距离,从而确定出界址点的位置。
五、注意事项
1、极坐标法本次试验采用全站仪测角,用钢尺量距,其测站点为控制点;角度交会法一般用于测站上能看见界址点位置、但无法测量出测站点至界址点的距离的情况;内外分点法必须是界址点位于已知点的连线上。
2、当采用直角坐标法时,引垂足点时操作要精细,确保界址点坐标的精度。
3、用角度交会法时,交会角应在30°~150°的范围内。
用距离交会法时,交会角应在30°~150°的范围内,并且界址点在已知点连线的投影位置要在两已知点之间。
4、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10cm。
5、对界址点坐标计算,每个人必须单独完成,计算过程随其他资料一同上交。
6、报告包括各种方法详细的公式及其数据计算过程(用表格表示计算过程,包含观测的角度、距离等观测量),另外还必须列出不同方法测量精度的比较分析表(每种方法均方差的比较,1个表),画出各种方法的测量误差的正态分布图(5种方法,x、y两个方向,共10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