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界址点测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内外分点法(截距法)
第12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wk.baidu.com
3. 交会法
距离交会法
P
Sb
Sa
B
A
第13页/共31页
3. 交会法
角度交会法
P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A( x A , y A )
B(xB, yB )
第14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4. 直角坐标法
计算公式如下:
S = S AP =
S12
20.0
相邻界址点 之间的允许
误差(cm)
10
15
20
适用范围
地价高的地区、城镇街 坊外围界址点街坊内明 显的界址点。 地价较高的地区,城镇 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 及村庄内部界点。 地价一般的地区。
第6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二、 界址点的精度
2. 界址点间距未超过50米的邻近界址点之间的间距误 差限制按下式计算:
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上设站, 用极坐标法测定, 测距不 超过150m,量距不超过50m。隔河界址点可采用角度前 方交会法。
(2) 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确需用支导线法测定时, 必须往返 测距离取中数, 其总长不超过100m , 图根点至界址点不超 过3条边, 特别困难时, 支导线边长不超过150m , 边数放宽 至5条。在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 支一站可用作一类界址 点的测定, 支两站只可用作二类界址点的测定。
第8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7.2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图解法: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
作业时,要独立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坐标的点位较差不得 大于图上0.2mm,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
采用图解法量取坐标时,应量至图上0.1mm。 此法精度较低,适用于农村地区和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 点的测量,并且是在要求的界址点精度与所用图解的图件 精度一致的情况下采用。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本章主要内容
7.1 概述 7.2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7.3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 7.4 勘界测绘
第1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学习要求:
了解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 掌握界址点测量的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 了解界址点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
第2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第16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5. 交点坐标计算法
第17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RTK方法
发射电台
接收电台
移
GPS主机
GPS主机
动
站
基准站
采集器
第18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第19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二、解析界址点测定的技术要求
1. 采用方法的要求 (1) 街坊外围全部界址点、街坊内部部分明显界址点, 应在
△D=±(Mj+0.02MjD) 式中:Mj—相应等级界址点的点位中误差;
D—邻近界址点之间的间距; △D—界址点坐标计算的边长与实量边长较差的 限差。
第7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7.2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解析法: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 点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时必须解析法测 量界址点。 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截距法、交会法、摄影测量方法、 RTK法等
第20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1. 采用方法的要求
( 3) 用距离交会法、截距法或直角坐标法依据实丈元素推 算界址点的坐标, 一般推算不超过两个层次。交会距离宜 小于20m , 交会角应在30°~ 150°间; 截距点应严格位于两 已知点间的直线上。
( 4) 解析法测定的任何界址点, 界址边的坐标反算边长与勘 丈边长较差和中误差, 一类不超过10 cm 和5 cm; 二类不 超过15 cm 和7. 5 cm。解析法测定的任何同一界址点重 合坐标, 其差一类不超过14 cm , 二类不超过21 cm。
第22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2. 界址点施测的要求
(3) 用测距仪测距时, 两次读数, 一次记录,两次读数较差不超 过2 cm; 当使用全站仪测定墙面、房角上的界址点时, 要仔 细的对中反光镜, 限制反光镜旋转角在25°~ 30°之间。使用 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距离, 均应加入反光镜安置中心到界址 点间的距离的改正。
15
45
乙1
25
75
乙2
50
150
乙3
100
300
日本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
第5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二、 界址点的精度
我国《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对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界址点相对于对邻近控 级 别 制点的点位中误差(cm)
中误差 允许误差
一
5.0
10.0
二
7.5
15.0
三
10.0
界址点坐标对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一旦界 址点被人为或自然移动或破坏,则可用界址点坐标恢复其 原来位置。
第4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二、 界址点的精度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 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精度等级
界址点位置限差
中误差/cm
最大限差/cm
甲1
2
6
甲2
7
20
甲3
7.1 概述
一、一般概念
1、界址点 是土地权属界线的拐点。
一块宗地周围的界址点确定了,则这块宗地的位置、形状、 面积、权属界线也就确定了。它是地籍测量的核心。
第3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7.1 概述
一、一般概念
2、界址点坐标 是在某一特定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据,
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它是确定宗地地理位置的 依据,是计算宗地面积的基础。
第9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1. 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属于方位与距离交会法。
第10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2. 内外分点法(截距法)
内外分点法是当未知界址点在两已知点的连线上 时,分别量测出两已知点到未知界址点的距离,从而 确定出未知界址点的位置。
第11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
S
2 2
,
β
=
arctan
S1 S2
将上式计算出的 S、β
和相应的已知参数代入
极坐标法计算公式即可。
B
P
S1
β
S2
A
第15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5. 交点坐标计算法
界址点P 设置在四墙相交的中心位置, 用极坐标法或其 它定点方法测定了外围四个辅助界址点的坐标, 由AB、CD 两直线交点便可求出P 点坐标。
第21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2. 界址点施测的要求
(1) 水平角借助于精度不低J 6 级经纬仪方向观测法一测回, 定向边应长于测定边, 多于3 个方向时应归零, 归零差应小 于24″, 对中误差不大于3 mm。 (2) 当界址点多于6 个时或每测15~ 20 个界址点, 应以定向 点检查仪器是否扭动。
第12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wk.baidu.com
3. 交会法
距离交会法
P
Sb
Sa
B
A
第13页/共31页
3. 交会法
角度交会法
P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A( x A , y A )
B(xB, yB )
第14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4. 直角坐标法
计算公式如下:
S = S AP =
S12
20.0
相邻界址点 之间的允许
误差(cm)
10
15
20
适用范围
地价高的地区、城镇街 坊外围界址点街坊内明 显的界址点。 地价较高的地区,城镇 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 及村庄内部界点。 地价一般的地区。
第6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二、 界址点的精度
2. 界址点间距未超过50米的邻近界址点之间的间距误 差限制按下式计算:
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上设站, 用极坐标法测定, 测距不 超过150m,量距不超过50m。隔河界址点可采用角度前 方交会法。
(2) 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确需用支导线法测定时, 必须往返 测距离取中数, 其总长不超过100m , 图根点至界址点不超 过3条边, 特别困难时, 支导线边长不超过150m , 边数放宽 至5条。在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 支一站可用作一类界址 点的测定, 支两站只可用作二类界址点的测定。
第8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7.2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图解法: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
作业时,要独立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坐标的点位较差不得 大于图上0.2mm,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
采用图解法量取坐标时,应量至图上0.1mm。 此法精度较低,适用于农村地区和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 点的测量,并且是在要求的界址点精度与所用图解的图件 精度一致的情况下采用。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本章主要内容
7.1 概述 7.2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7.3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 7.4 勘界测绘
第1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学习要求:
了解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 掌握界址点测量的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 了解界址点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
第2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第16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5. 交点坐标计算法
第17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RTK方法
发射电台
接收电台
移
GPS主机
GPS主机
动
站
基准站
采集器
第18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第19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二、解析界址点测定的技术要求
1. 采用方法的要求 (1) 街坊外围全部界址点、街坊内部部分明显界址点, 应在
△D=±(Mj+0.02MjD) 式中:Mj—相应等级界址点的点位中误差;
D—邻近界址点之间的间距; △D—界址点坐标计算的边长与实量边长较差的 限差。
第7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7.2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解析法: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 点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时必须解析法测 量界址点。 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截距法、交会法、摄影测量方法、 RTK法等
第20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1. 采用方法的要求
( 3) 用距离交会法、截距法或直角坐标法依据实丈元素推 算界址点的坐标, 一般推算不超过两个层次。交会距离宜 小于20m , 交会角应在30°~ 150°间; 截距点应严格位于两 已知点间的直线上。
( 4) 解析法测定的任何界址点, 界址边的坐标反算边长与勘 丈边长较差和中误差, 一类不超过10 cm 和5 cm; 二类不 超过15 cm 和7. 5 cm。解析法测定的任何同一界址点重 合坐标, 其差一类不超过14 cm , 二类不超过21 cm。
第22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2. 界址点施测的要求
(3) 用测距仪测距时, 两次读数, 一次记录,两次读数较差不超 过2 cm; 当使用全站仪测定墙面、房角上的界址点时, 要仔 细的对中反光镜, 限制反光镜旋转角在25°~ 30°之间。使用 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距离, 均应加入反光镜安置中心到界址 点间的距离的改正。
15
45
乙1
25
75
乙2
50
150
乙3
100
300
日本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
第5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二、 界址点的精度
我国《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对界址点精度的规定
界址点相对于对邻近控 级 别 制点的点位中误差(cm)
中误差 允许误差
一
5.0
10.0
二
7.5
15.0
三
10.0
界址点坐标对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一旦界 址点被人为或自然移动或破坏,则可用界址点坐标恢复其 原来位置。
第4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二、 界址点的精度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 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精度等级
界址点位置限差
中误差/cm
最大限差/cm
甲1
2
6
甲2
7
20
甲3
7.1 概述
一、一般概念
1、界址点 是土地权属界线的拐点。
一块宗地周围的界址点确定了,则这块宗地的位置、形状、 面积、权属界线也就确定了。它是地籍测量的核心。
第3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7.1 概述
一、一般概念
2、界址点坐标 是在某一特定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据,
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它是确定宗地地理位置的 依据,是计算宗地面积的基础。
第9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1. 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属于方位与距离交会法。
第10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2. 内外分点法(截距法)
内外分点法是当未知界址点在两已知点的连线上 时,分别量测出两已知点到未知界址点的距离,从而 确定出未知界址点的位置。
第11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
S
2 2
,
β
=
arctan
S1 S2
将上式计算出的 S、β
和相应的已知参数代入
极坐标法计算公式即可。
B
P
S1
β
S2
A
第15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5. 交点坐标计算法
界址点P 设置在四墙相交的中心位置, 用极坐标法或其 它定点方法测定了外围四个辅助界址点的坐标, 由AB、CD 两直线交点便可求出P 点坐标。
第21页/共31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2. 界址点施测的要求
(1) 水平角借助于精度不低J 6 级经纬仪方向观测法一测回, 定向边应长于测定边, 多于3 个方向时应归零, 归零差应小 于24″, 对中误差不大于3 mm。 (2) 当界址点多于6 个时或每测15~ 20 个界址点, 应以定向 点检查仪器是否扭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