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在元代文学史中,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学的主导地位。

元代统治者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元代,我国的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元剧作为叙事的文学,其审美特征是“自然”与酣畅。

周德清的一部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中原音韵》

夏庭芝的《青楼集》

元锺嗣成的《录鬼簿》,大致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元杂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论述了戏曲、杂剧戏谱。

一、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1. 话本:宋元时期,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小说话本:“三言二拍”: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拟话本《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2.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与歌唱。《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

3.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二、说唱文学

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2.《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其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为王实甫的《西厢记》奠定了基础。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三、关汉卿

字汉卿,号已斋叟,其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俗不脱雅,雅不离俗。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套数,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杂剧《窦娥冤》《西蜀梦》《单刀会》——“关羽戏”中最具特色,成就最高,《救风尘》《望月亭》(喜)《窦娥冤》的故事,与“东海孝妇”的故事很相似。

1. 分析《窦娥冤》的悲剧性|窦娥形象分析

1)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将她出卖,成了童养媳,这加重了她的的心灵创伤。岂料17岁,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成为寡妇。这接踵而来的苦难,使窦娥对“天理”产生了怀疑。

2)她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为。

4)善良与反抗的对比

5)作家参照生活逻辑使反抗性格具有真实性

6)反抗性起点比较低

7)对官吏的反抗,带有社会性,表现对社会黑暗的揭露。窦娥一身清白,不怕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还自己公道,岂料贪官是非不分,偏听偏信,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

案。

8)黑暗的现实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最终的“怨天怨地”是反抗性的极点,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限。

9)三桩誓愿,表现出对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对社会的失望,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的神灵。通过她发誓后惊天动地的场面描写,企图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

10)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蛮横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张氏父子的强暴是导致窦娥反抗性格形成的导火索。她的悲剧性不仅有自身性格出身的悲剧,以及与社会的是非不分给她造成的反差,表现对人们的鼓舞,对社会的批判。

2.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特点

1)他经常面傅粉墨,实际演出,因此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

上之曲”。

2)他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4)善于设置悬念

5)他的戏剧语言,以本色当行著称,即“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对语言有着敏锐和精细

的辨别能力。

3.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点

1)《窦娥冤》

2)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

3) 他的剧场性特点

关汉卿戏剧的主要内容:

三、王实甫(名德信)

1.《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1)《西厢记》写了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和以莺莺、张生等为代表的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和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2)《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的环境中展开的。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孙飞虎事件是戏剧冲突的催化剂,使得胶着的气氛徒然变化。但是老妇人的赖婚,使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的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个戏剧高潮。3)“赖婚”以后,戏剧冲突转移了。“赖简”一折,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莺莺、张生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这虽然与身份地位有关,但也明显受到封建势力的制约。4)“拷红”一场使剧本出现第三个高潮。但是老妇人那泰山压顶之势,却被红娘以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消解。这使人们认识到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

5)在第五本中,戏剧矛盾继续延伸。张生考上科举,却跳出来了一个郑恒。老妇人听信谗言,果真要赖婚。这时互相对立的力量,剑拔弩张,把全局的冲突推上最高潮。但是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2.《西厢记》的艺术特征:

1)《西厢记》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莺莺的形象:

⑴.她是一个吃撑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她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去爱别人。他对张生的爱是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并且她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在《长亭送别》时充分表明她对爱情的忠贞,对功名的鄙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