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粘稠度素材
blood viscosity血液粘度
he investigation of various mechanical forces and the tissue deformations they induce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for over three centuries. The basic principl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cal stress and strain of various materials were demonstrated by Robert Hooke (1635-1703) and proved to be essenti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bio-material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in the vascular bed. Subsequently, the ground-breaking studies of Jean Poiseuille (1799-1869)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rcury manometers for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and resulted in theories describing the flow inside a cylindrical conduit, widely known as Poiseuille’s law. The present work aims to describe and provide an interpretation of basic mechanical and haemodynamic phenomena related to forces applied to arterial walls and especially shear stresses. Basic principles and definitions In physics, stress is the internal distribution of forces within a body that balance and react to the external loads applied to it. Stress is a 2nd. order tensor. A tensor is a mathematical quantity that is defined by the order and the number of its components . In Euclidian space (three dimensions) the components of a tensor are 3n,
血浆课件ppt
如发现温度异常,应及时采取 措施,如调整温度或更换存储 容器等,以防止血浆质量受损 。
人员培训
应对负责血浆存储、运输和管 理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确 保他们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记录管理
应对血浆的存储、运输和管理 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以便于追
溯和查询。
04 血浆的安全与质量控制
CHAPTER
义。
通过分析血浆中的各种成分,可 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
监测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血浆还被用于新药开发和疫苗研 制,通过研究血浆中蛋白质和其 他分子的变化,可以发现新的药
物靶点和疫苗候选分子。
03 血浆的储存与运输
CHAPTER
血浆的储存条件
01
02
03
04
温度
血浆需要在严格的温度控制下 储存,通常为2-6℃,以保持
CHAPTER
血浆的资源保护与利用
血浆资源保护
确保血浆来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加强献血宣传和监管,提高献
血率。
血浆利用效率
优化血浆采集、分离、储存和运输 过程,提高血浆利用效率,降低浪 费。
血浆资源共享
建立全国性的血浆调配机制,实现 血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血浆治疗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新型血浆疗法
血浆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血浆基础知识 • 血浆在医学中的应用 • 血浆的储存与运输 • 血浆的安全与质量控制 • 血浆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血浆基础知识
CHAPTER
血浆的定义与功能
血浆的定义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占血液总体 积的50~60%,主要由水、血浆蛋白 和溶解于其中的无机盐、糖类、脂类 、氨基酸、维生素等组成。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全血黏度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全血黏度 >>>
简介:
又有高切变和低切变两种黏度。高切变黏 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变形能力低, 血液黏度便高;低切变黏度则反映红细胞 的聚集能力,红细胞相互聚集,血液黏度 升高。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 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 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医学检验·各论:全血黏度 >>>
临床意义:
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 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 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全血黏度升高 见于: a)血浆蛋白异常:巨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b)红细胞数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真红细 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白血病、高原 环境、临床意义:
c)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促使血液黏度增高 者:心肌梗死、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死、视网膜动静 脉栓塞、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d)其他: 高脂蛋白血症、雷诺综合征、肿瘤等。 减少:贫血、出血性疾病、肝硬化、尿毒 症、急性肝炎、妇女经期及妊娠期等。
医学检验·各论:全血黏度 >>>
医学检验·各论 全血黏度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全血黏度 >>>
别名: 全血黏度。
医学检验·各论:全血黏度 >>>
简介:
全血黏度指血液流动时,邻近两层平 行流体层互相位移时的摩擦而形成的阻力。 全血黏度是血清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 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 变特性的综合表现。另外,血黏度还受血 液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血浆渗透 压等)、血管因素等影响。血黏度还与血 流灌流量有关,因此全血黏度
相关检查: 血清铁蛋白、血小板凝集试验(PAgT)。
血浆成分血品
血漿成分血品(Plasma Components)輸血一、血漿血品種類二、儲存條件FFP與CRYO於-18o C以下儲存,可以保存1年;FP則可保存5年。
三、血漿用量及頻率1.新鮮冷凍血漿或冷凍血漿用量視病情及輸血原因而定,且必須考慮病人承受血漿量增加的能力。
若為了矯正凝血液異常,一般需10至20mL/kg。
為了治療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而做血漿交換,每次需45-60mL/kg。
2.冷凍沉澱品用量一般為2unit/10kg。
3.輸注的頻率將根據所需補充之凝血因子的半衰期而定。
凝血因子濃度半衰期(小時)Fibrinogen Prothrombin(Factor II)Factor VIIFactor VIIIFactor IXFactor XFactor XIFactor XIIIvon Willebrand Factor 200-450mg/dL1U/mL1U/mL1U/mL1U/mL1U/mL1U/mL1U/mL1U/mL70-12067-10612-244-68-122430-6048-84150-16824種類說明新鮮冷凍血漿Fresh Frozen Plasma,FFP 1.每1單位係由250mL全血採血後8小時內分離出之血漿急速冷凍而成。
2.含所有血液凝固因子,包括不安定(labile)凝血因子V和VIII,每單位體積約為90~120mL。
冷凍血漿Frozen plasma,FP 1.每1單位係由250mL全血採血後8小時以上分離出之血漿急速冷凍而成(stored frozen plasma);或新鮮冷凍血漿於1-6℃解凍分離出冷凍沉澱品後之血漿製成(cryo-reduced plasma)。
2.缺乏不安定凝血因子V和VIII,每單位體積約為100~150mL。
冷凍沉澱品Cryoprecipitate=CRYO, Cryoprecipitated antihemophilic factor 1.全血採血後6小時內依新鮮冷凍血漿分離程序於-80℃冷凍櫃或乾冰酒精浴中急速冷凍後,於1-6℃解凍再經離心分離移除血漿後的餘留不溶物,懸浮於血漿中;於1小時內再冷凍於-20℃以下。
【2017年整理】血液组成及血浆
第二节血液组成及血浆一、血液的组成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液体,其比重在1.050~1.060之间。
血液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中溶解有多种化学物质。
按容积计算,血浆占55%,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约占45%。
从正常人体内抽出血液,放入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后,经离心沉降,管内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
血细胞层中最上面一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下呈红色为红细胞。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积(或压积)(图5-2)。
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积约为40%~50%。
如果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血凝块。
血凝块收缩,析出淡黄色澄明液体,称为血清。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血浆含有大量水分和一定量溶质,这些成分乃是血浆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测定血浆的化学成分,可反映体内物质代谢状况。
(一)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可分为白蛋白(3.8g%~4.8g%)、球蛋白(2.0g%~3.5g%)、和纤维蛋白原(0.2g%~0.4g%)等几种成分。
现将其主要功能介绍如下:1.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这几种蛋白质中,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对于维持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
当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或它经由尿中大量排出体外,使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胶体渗透压也下降,导致全身水肿。
2. 免疫作用球蛋白包括α1、α2、β和γ等几种成分,其中γ(丙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能与抗原(如细菌、病毒或异种蛋白)相结合,从而杀灭致病因素。
如果这种免疫球蛋白含量不足时,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补体也是一种血浆中的蛋白质,它可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共同作用于病原体或异物,破坏其细胞膜的结构,从而具有溶菌或溶细胞的作用。
3. 运输作用血浆蛋白可与多种物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如一些激素,维生素、Ca2+和Fe2+可与球蛋白结合,许多药物和脂肪酸则和白蛋白结合而在血液中运输。
03 第三章血液-PPT文档
血纤维
(一)凝血因子 1.定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2.种类(见教材表3-2) 除FⅢ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 绝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内合成,其中FⅡ、FⅦ、FⅨ、 FⅩ的合成需有维生素K参与 肝脏病变或缺乏维生素K时,可引起血液凝固障碍
(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FⅩa、FⅤa、Ca2+、PF3 内源性凝血:参与血液凝固所有凝血因子均来自血 液, FⅫ首先被激活 外源性凝血:组织细胞释放的组织因子(FⅢ)与血 液接触而启动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B
无
O型
无
抗A、抗B
3.血型鉴定 受检者红细胞悬液与标准血清(已知抗体)相混 根据是否发生凝集鉴定未知的抗原 判断受检者血型
(二)Rh血型系统 1.抗原和抗体 有D、E、C、c、e五种抗原,其中D的抗原性最强 Rh阳性-含D抗原; Rh阴性-缺乏D抗原 无天然抗体, Rh阴性者接受Rh抗原刺激后才产生 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 2.临床意义 输血:Rh阴性者重复接受Rh阳性血液,发生溶血 妊娠:Rh阴性母亲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 ,导致溶
第四节 血型、血量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1.抗原和分型 抗原(凝集原): A凝集原、B凝集原 分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凝集原的不同分为四种 2.抗体(凝集素) 血清中存在天然抗体,不能透过胎盘 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凝集原与相应的凝集素相遇时,红细胞聚集成簇-凝集
ABO血型系统的各型抗原和抗体
1摩尔蔗糖
血浆渗透压
2.血浆渗透压形成 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80%是Na+ 和Cl,占血浆渗透压的绝大部分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形成,75%~80%来自白 蛋白,数值很小,仅约1.3Osmmol/L
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
实验目的:观察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因 素。
实验原理:血液流变性异常可由许多原 因引起,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发生,但最 终往往是通过血液粘度反应出来。
剪变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在因素,这是 因为它对粘度的影响是红细胞的变形性和 聚集性来实现的。
红细胞聚集使血液粘度显著增高,红细胞 的变形性越好,粘度越小。在任意剪变率 下红细胞压集越大,血液的粘度也越大。 血浆中多种物质中纤维蛋白对粘度影响最 大。
录。
2
3
(4)观察红细胞压积对血液粘度的影响: 取两只试管分别编号为a,b在a中加入 0.5ml离心后的红细胞和1ml抗凝血样, 在b中加入0.5ml抗凝血样和1ml生理盐水。 混匀,分别在1s-1剪变率下测其粘度
注意事项
(1)家兔耳中央动脉易发生痉挛收缩因此抽 血前必须让家兔耳充分充血,不要在近耳根 处取血。不宜反复穿刺,否则会引起血小板 聚集。
(2)并注意血样的保存温度,严格按照采血 步骤进行。
(3)在取血过程中量应准确,检测指标前 要混合均匀。
(3)观察红细胞聚集与变
形对粘度的影响:
1Hale Waihona Puke 分别取三支试管1,2,3在1号试管中加入 0.5ml离心红细胞与1ml 含11%白蛋白的任氏液。 2号试管加入正常血液1。 0.5ml细胞和1ml正常任 氏液。红3号试管加入 1.5ml血样和戊二醛, 分别在1s-1和200s-1的
剪变率下测其粘度并记
如果有特殊情况,将血液放入4度的冰 箱中,保存不超过24h。测量指标时, 将血液样本放置于37度恒温水浴箱中, 测定前将其充分混匀,
血液样本的处理:取抗凝血3ml以 3000r/min离心30min,使红细胞紧压 于管底备用 。离心后取管底红细胞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血清黏度(SV)_课件模板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血清黏度(SV) >>>
别名: 血清黏度。
医学检验·各论:血清黏度(SV) >>>
简介: 血清黏度检测同全血黏度测定相似,
只是方法较简单,而且可避免红细>>
临床意义:
相对黏度>4时,可疑为高黏滞综合征。 相对黏度>6~7时,可能出现明显的伴随症 状。 特别说明:新生儿血清中血脂很低, 故血清粘度很低。
医学检验·各论:血清黏度(SV) >>>
正常值: 相对黏度(血清流过时间/蒸馏水流
过的时间)1.4~1.8。
医学检验·各论:血清黏度(SV) >>>
相关检查: 血常规(三分类)、血常规(五分类)、 血常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四 项、凝血时间。
医学检验·各论:血清黏度(SV) >>>
相关症状: 疲劳、拔牙后出血不止、下消化道少量出 血、刷牙出血、食管出血。
医学检验·各论:血清黏度(SV) >>>
相关疾病:
原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继发性单克 隆免疫球蛋白病、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病肾病、原 发性单克隆球蛋白病肾损害、高免疫球蛋 白E综合征。
谢谢!
血液的理化特性
1.⾎液的⽐重
⾎液的⽐重为1.050~1.060,⾎浆的⽐重为1.025~1.030.⾎液中红细胞数量越多、⾎浆蛋⽩浓度越⾼,⾎液的⽐重越⼤。
利⽤红细胞和⾎浆⽐重的差异可以进⾏⾎细胞⽐容、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以及红细胞与⾎浆的分离;
2.⾎液的粘度
⾎液的相对粘度为4~5,⾎浆为1.6~2.4.全⾎的粘度主要取决于它所含的红细胞数,⾎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浆蛋⽩质的含量。
⾎液粘度增加,可增⼤⾎流阻⼒⽽增加⼼脏负担;
3.⾎浆渗透压
⾎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溶质构成,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蛋⽩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胶体渗透压。
正常⾎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相当于770kPa(5776mmHg)。
其中胶体渗透压仅占3.3kPa(25mmHg)。
由于⾎浆和组织液中的晶体物质绝⼤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平衡极为重要;另外,在⽣理情况下,由于⾎浆蛋⽩不能透过⽑细⾎管壁,所以⾎浆胶体渗透压虽⼩,但对维持⾎管内外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作⽤;
4.⾎浆的pH值
正常⼈⾎浆的pH值为7.35~7.45.⾎浆pH主要决定于⾎浆中主要的缓冲对,即NaHCO3/H2CO3,的⽐值,通常⾎浆pH值的波动范围极⼩。
全血粘度测定(共8张PPT)
切变率
• 血液在血管内作稳态流动时分为许多液层,每层流速不同,愈靠近血管中心部 分,流 速愈快,距血管中心愈远,流速愈慢。在管壁处 ,液层附着在管壁上,流速为零。血 液的这种流动性质称为层流。在血液层流中相对移动的各层之间产生的内摩擦力的方 向一般是沿液层 面的切线,流动时血液的变形正是这种力所引起的,因此叫做切变力 (又叫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切变力叫做切应变力,又称切应力。 在层流中,单位距 离的两个液层流速不同,两层间速度差叫速度梯度,又称切变速度,简称切变率(单位: 秒 -1,即s-1),并分为高切变率(范围100~200s-1),中切变率(50~60s- 1)和低切变率(1~20s-1)。血液粘度是衡量血液内磨擦或流动阻力的指标,受诸 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血液粘度也有一定波动范围。
,临粘床度 意也义就:逐血渐减浆低 ,粘红细度胞压主积越要高是,粘血度降浆低所的需的蛋时间白也就成越长分。 所形成,血浆蛋白对血浆粘度 1 增高:临床的实践影证实响,真决性R定BC增于高症血、肺浆心病蛋、充白血性质心衰的、含先心量病 、。高山其病 、中烧伤以、结脱水构等疾不病患对者均称有H并CT增形高。成网 红细胞压积测状定(结HCT构) 能力大 的纤维蛋白原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其次是球蛋 白分子,还有脂类等。 血浆粘度主要是血浆的蛋白成分所形成,血浆蛋白对血浆粘度的影响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
2 若全血粘度比高全容血还越原粘高度正,常,粘说明度HC越T高(大血液。稠)随而引着起血切液粘变度大率,但增RB大C自,身流血变性液质并流无异动常。性状逐渐似 牛顿液体。 45, 78岁以上的老人,最适宜的HCT在0.
因为血液在静止时红细胞 易呈缗钱状聚集在一起,因此,测试一开始粘度值较高,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因红细胞由聚集状态逐渐变成分散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测定血液粘度对于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 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前者多观察到血液粘 度的增高,而后者多观察到血液粘度的降低或接 近正常。
• 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血液粘度的不同也是决定 这两种疾病在治疗上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的重 要原因之一。在治疗过程中,连续测定患者的血 液粘度,便能对患者的治疗情况是否适度及时做 出正确的判断。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监护、 预后判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 长期以来,人们讨论心血管缺血时,总以 为血管管径的狭窄是限制血流量的头等因 素,而忽视了血液粘度的影响。其实,在 微循环“停-动”存在的情况下,切变率可 能极低,使得血液粘度升高的作用超过管 径改变的影响。近年已研究表明,若干种 血管扩张剂对脑血流的改善均不及葡萄糖 的血液稀释作用。
• 测定血液粘度不仅可以直接诊断出这一新 的综合征,而且根据血液粘度等流变学指 标变化的不同特点,即高于或低于健康人, 还可以从中再分出高低血液粘度综合征两 大类,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这些 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定量指标。
血浆粘稠度素材
•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动时所表现出的内摩擦或粘性阻力 ,血 液粘度过高时 ,血管内的血液流动不畅 ,使循环作用发生障 碍。血液粘度取决于红细胞的浓度、可变形性、聚集、血 浆粘度等 ,有关血液粘度的知识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预 防和治疗提供有用的依据。 •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 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摩擦力,种内摩擦力就是血液 粘度产生的原因 血液粘度反映血液运输及供应状况,测定 血液粘度对于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性,解释由于血液粘 度增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判断疾病的发展及 预后都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低粘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液粘度低于正 常。造成低粘的主要原因是与红细胞的量 减少有关,根据它们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变 化特点,又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低粘血 综合征两种,前者见于一些出血性疾病、 肝癌晚期、急性白血病等。后者是指人体 在正常生理活动的某一时期或某一发育阶 段所出现的一时性血液粘度低下,如妇女 在月经期或妊娠中。4 用于缺血性和出血性 脑中风的鉴别
(temporal arteritis)
• 颞动脉炎;巨细胞性动脉炎 • 是一类系统性、炎症性全血管炎,主要累及从主动 脉发出的大、中动脉,尤其是颞动脉,典型表现呈 颞侧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三联征。 患者多伴有风湿性多肌痛 (polymyalgia rheu- matica, PMR),即颈、肩胛带及骨盆带肌肉疼痛和晨僵。 GCA发病率有很大地区性差异,北欧和美国明尼苏 达州的 Olmsted 地区GCA在50岁以上人群年发病率 为 28.6/10 万人口 ~53.7/10 万人口。PMR年发病率 为11.5/10万人,成为西方老年人最常见的血管炎病。 我国有关本病报道不多,可能与漏诊有关。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
• PMR最突出的实验异常是血沉增快(40~ 50mm/h)、C-反应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 抗核抗体、血清补体、血清肌酶活性均正 常。肌电图检查无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损害 征象。
• The plasma viscosity is helpful in diagnosing two specif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temporal arteritis and polymyalgia rheumatica. • A high plasma viscosity is one of the main test results used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It is also used to monitor disease activity and response to therapy in both of these diseases.
• 血液粘度测定的另一个意义是对疾病的鉴 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些学者在脑血管疾 病的研究中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 血液粘度明显升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病患 者的血液粘度,不升高或反而降低;急性 心肌梗塞患者的血液粘度,尤其是高切粘 度显著升高,而重症心绞痛患者的血液粘 度升高不明显,二者存在着一定差异。
• 大量研究证明,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 病、多发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 脑血栓、高血压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先天性心脏病、肺原 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山病、糖 尿病、高血脂症、恶性肿瘤、烧伤、休克 及慢性肝肾如头痛、 头沉、头胀、眩晕、胸闷、麻木、刺痛、 无力、视力阵发性模糊、复视、短暂失语、 听力下降、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共 济失调、腹胀、恶心呕吐及情绪低落或急 躁不安等,也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而且 这些症状不少是随着血液粘度升高而出现, 随着血液粘度的降低而缓解。因此,血液 粘度测定对上述症状的出现与消失有提示 及判断作用。
• 血液粘度的变化有定的规律性,即在低切 变率下血液粘度较高,当切变率逐渐升高 时,血液粘度逐渐降低;当切变率达到200~ 400/s以上时,血液粘度便不再减少而接近 一定的恒定值。血液粘度这种性质有利于 血液的加速,也有利于血液的减速乃至止 血。一般临床血液流变学测定,200/s高切, 10/s以下为低切。高切反映细胞的变形性, 低切反映细胞的聚集性。
• 高粘血综合征在血液流变学正式诞生之,就已出现于医学 文献中,当时的高粘血综合征主要是指以多发性骨髓瘤和 原发性巨球蛋白症为代表的血浆粘度增高症。之后,随着 血液流变学的诞生和发展,则发现和确定血浆粘度增高症 仅是高粘血综合征的一种。高粘血综合征又可以分为以下 四种类型:(1)血细胞压积增高型:主要见于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慢性肺部疾病、肺心病、高山病、烧伤、烫伤、脱 水等;(2)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型:主要见于缺血性 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糖尿病、创伤、骨折等;(3) 红细胞变形能力低下型: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高渗 血症、酸中毒、缺氧症等;(4)血浆粘度增高型:主要见于 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高血压、肿瘤、原发性巨球蛋 白血症等。
• 血液中存在一系列的粘滞因素,如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 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刚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等。这些因素的 升高,可导致血液的高粘滞状态。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是种 病理过程中间过程或者“桥梁”,而且往往出现“单行线 桥”现象,即一旦出现某种程度的高粘滞综合征,则通过 正反馈方式而扩,使缺血、缺氧情况为严重。对于微循环 而言,血液高粘度的升高,造成微循环恶化。此时红细胞 的变形能力减弱,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此时红细胞通 过毛细血管的能力下降,且易聚集成串,使微循环灌注障 碍,脏器缺血、缺氧,其功能受损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病 情恶化。另外,由于血液粘度的升高及血小板的受损等因 素,可以促使微小血栓形成。
•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 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 生内磨擦力,这种内磨擦力就是血液粘度 产生的原因。一旦粘度升高,血液流动减 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 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 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 血栓,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使血液粘度进 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