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疖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疖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包括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相当于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及疖病。
1 诊断依据
1.1 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1.2 可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1.3.1 石疖(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指头大小的红色肿块,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1.3.2 软疖(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公分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日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1.3.3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未破如蛐蟮拱头,已破如蝼蛄串穴。
1.4 “疖病”的特点是此愈彼起,经久不愈,应检查有无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2 证候分类
2.1 热毒蕴结:常见于气实火盛的患者。
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者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可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2.2 暑热浸淫: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
可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苔薄腻,脉滑数。
2.3 体虚毒恋: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
常见于体质虚弱或有某些慢性病患者,并有相应的全身证候。
3 疗效评定
3.1 治愈:疖肿消散或渍后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3.2 好转:再发疖肿数减少,症状减轻。
3.3 未愈:疖肿此愈彼起,不能控制。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 鼻疔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鼻疔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鼻疔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指导意见。
本指南适用于鼻疔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耳鼻咽喉科、治未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1-3]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鼻疔Bi ding ,nasal furuncle. etc鼻疔(Bi ding)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等部位,以局部红肿疼痛、呈粟粒状突起、或有脓点为特征的鼻部疾病。
若因邪毒雍盛,正气虚弱,以致邪毒内陷,可转为疔疮走黄之重症而危及生命。
西医学的“鼻疖”属于本范畴。
3 诊断3.1病史[1,3]多有挖鼻、拔鼻毛等鼻部损伤史,部分病人可有消渴病史。
3.2临床症状[1,3]以鼻部疼痛为主,成脓时有跳痛。
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周身不适症状。
若疔疮走黄可出现头痛如劈、憎寒壮热,或神昏谵语、烦躁呕恶等。
3.3局部检查[1,3]鼻前庭、鼻尖或鼻翼处可见丘状隆起,周围红肿发硬,触之疼痛,疖肿成熟后,顶有黄白色脓点。
若疔疮走黄则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等。
3.4 实验室检查[2]血象:感染严重者,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5 需与鼻疔鉴别的病种[1-3]鼻疳4 辨证[1-3]4.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证外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继而丘状隆起,状如粟粒,根脚坚硬,焮热疼痛。
疖肿成熟后,疮顶现黄白色脓点,顶高根软。
可伴有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状,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4.2火毒炽盛,内陷营血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头痛如劈。
可伴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痉厥、抽搐、烦渴引饮、大便燥结等症。
舌质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
5 治疗5.1治疗原则治疗本病以清热解毒消肿为原则。
5.2分证论治5.2.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证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推荐级别:E)[4-9]热毒明显,可配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021中医学 外疡(疖-外治)
其他
中成药:六应丸、六神丸、牛黄解 毒丸、防风通圣丸。
抗生素:病情较重者,应使用相应 抗生素治疗。
单方验方:鲜公英、紫地丁、马齿 苋捣烂外敷。
外疡:疖
01
外治
疖
-外治、其他
03
02
其他
外治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 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
成脓有白色脓栓时,宜取出脓头以 利引流,局部有波动感者宜及早切 开引流。
溃后用九一丹掺金黄膏、太乙膏盖贴; 疮 口深者,用药线蘸八二丹或九一丹引流。 脓尽,改用生肌散、红油膏或白玉膏收口; 有袋脓或相互窜通成空壳者,宜作“十”字 形剪开。有死骨者,可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
中医对火疖子的解释
中医对火疖子的解释
火疖子是一种中医上的疾病,也称为疔疮。
中医认为,火疖子是由于体内火气上升、阳气亢盛、体内湿热毒素滞留导致的。
这种湿热毒素会导致毛孔堵塞,形成疖子。
中医对火疖子的解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热毒蕴结:中医认为,火疖子是由于体内湿热毒素蕴结而成。
湿热毒素是体内湿气和热气结合形成的有害物质,堵塞了体内经络和毛孔,导致疖子的形成。
2. 阳气亢盛:中医认为,火疖子是由于体内阳气亢盛而引发的。
阳气是人体的活动能量,如果阳气过盛,容易导致热毒蕴结,从而形成火疖子。
3. 脾胃湿热:中医认为,火疖子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蕴结有关。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佳,容易导致湿热积聚,形成火疖子。
4. 情绪不畅:中医认为,火疖子与情绪不畅有关。
情绪不畅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顺畅,从而影响体内湿热的排泄,进一步加重火疖子的形成。
中医治疗火疖子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调理脾胃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败火散、龙胆泻肝汤等。
此外,还可采用穴位按摩、拔罐和艾灸等中医疗法来加速疖子的消散。
疮疡、疖、疔的诊断及治疗
7、预防与调摄:注意保护,防 治手足皮肤损伤,手部疔疮忌持 重物剧烈活动,足部疔疮抬高患 肢减少行走,愈后手指功能锻炼。 其他参照“颜面部疔疮”。
(三)红丝疔
1、定义:发于四 肢,皮肤呈红丝 显露,迅速向上 走窜的急性感染 性疾病。
2、特点:手足部应先有疔疮或 破损,而后突然出现红丝,延患 肢内侧迅速向上走窜。
煎 熬 匀
软膏
•鲜草药外敷:用于阳性疮疡。
如:芙蓉叶、野菊花叶。
B、掺、搽法 • 掺法:将药粉直接掺布伤口或油膏上,依其作用分 消散药:冰片、肉桂、胡椒 提脓祛腐药:红升丹+熟石膏;红升丹药条 腐蚀平胬药:白降丹、平胬丹
促生肌收口药:珍珠末
• • 搽法:将散剂与液体混合外搽患部 如:三黄洗剂 洗法:中药煎剂外洗患部 如:消炎止痒洗剂
2、特点:疮形虽小,但根脚坚 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 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并发走 黄。
不同部位的命名:眉心疔(印堂 疔),眉棱疔,眼胞疔,颧疔, 人中疔,虎须疔,锁口疔,反唇 疔,承浆疔。
3、病因病机:脏腑火毒,或外 伤染毒,或外感火热,蕴蒸肌肤, 气血凝滞,肉腐为脓而成。
4、诊断:多发生于额前、颧、颊、 鼻、口唇等处,按初期、中期、后 期分述其临床表现。血常规示白细 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必 要时应作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颜 面部疔疮病情变化快,易并发走黄 之像。 5、鉴别诊断:疖。
5、鉴别诊断:颜面部疔疮、丹毒。
6、辨证论治:
内治疫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方用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外治初起敷玉露膏掺蟾酥合剂或升丹,腐 肉将离未脱时改用五五丹或蟾酥合剂。脓 腐净后生肌收口。
7、预防与调摄:隔离患者,敷料 烧毁,器械严格消毒。加强屠宰 及病畜、死畜管理。工人的自我 保护。
中医治百病——疖
中医治百病——疖疖疖,是指因感受火热毒邪而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特征。
分为暑疖(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疖、疖病、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
诊断依据1、多发于夏秋暑季,小儿多见。
2、好发于头面、枕、臂、臀、胸、腋等毛囊、皮脂腺较多,且经常受摩擦和刺激的部位。
3、患处红肿热痛,肿势局限,范围较小,约3cm。
4、多无明显全身症状,或伴有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5、有头疖:肿块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有脓头,出脓便愈。
6、无头疖:肿块红,灼热疼痛,中无脓头,容易化脓,溃后易愈。
7、蝼蛄疖:多见于儿童头部,未破如蛐蟮拱头,已破如蝼蛄串穴。
8、疖病:此愈彼起,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多伴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史。
鉴别要点1、痈多单个发生,头面少见,初起局部高肿色红,表皮紧张光亮,肿势范围较大,成脓时肿势收束,光软复指,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2、颜面疔疮无明显季节性,发于颜面,初起即有粟粒样脓头,根脚较深,状如钉,肿势散漫,病势急剧,出脓晚且有脓栓,初起多有全身症状。
3、有头疽初起有多个粟粒样脓头,红肿范围较大,多超过9cm,溃后状如蜂窝,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4、囊肿性粉刺初起为坚实丘疹,可挤出白色粉样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
5、沥青皮炎有沥青接触史、日光照射史,夏秋季节发病严重,皮损以暴露部位多见,损害以丘疹或黑头粉刺样为主,或见硬结,脓疱。
辨证论治1、临床表现初起局部皮肤潮红,次而肿痛,出现圆锥形肿块,或起脓疱,肿势局限,范围较小,约3cm,浮浅无根,高出皮肤;3到5天成脓,随后溃破流脓,脓尽后,3到5日结痂而愈。
一般无全身症状。
有有头和无头之分。
前者顶部有黄白色脓头;后者顶部无黄白色脓头。
2、临床分期范围较小,浮浅无根,无全身症状。
发热,头痛不适,心烦胸闷,便秘,尿黄赤等全身症状。
彼起,新疮复作现象。
3、分证论治轻微发热,口渴,便秘,溲赤。
中医外科学之疖
中医外科学之疖《中医外科学》 > 疮疡第一节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小儿、青年多见。
《外科理例》谓:“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
”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突起根浅,肿势局限,掀红疼痛,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肿,易溃,易敛。
初起可分为有头、无头二种,一般症状轻而易治,所以俗话说“疖无大小,出脓就好”。
但亦有因治疗或护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的。
多发性疖病”,则不易治愈。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病机]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
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由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病久后气阴双亏,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
[诊断]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一、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rn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二、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三、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
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
一种以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四、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
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
尤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
名词解释鼻疖
名词解释鼻疖嘿,咱今儿来聊聊鼻疖这玩意儿。
你说这鼻子啊,那可是咱脸上挺重要的一个部位呢!可要是这鼻子上长了个鼻疖,那可就有的受啦!鼻疖呢,其实就是鼻子上长了个小包包,红红的,鼓鼓的,有时候还会有点疼。
这就好像是鼻子上突然来了个不速之客,还赖着不走啦!你想想看,咱这鼻子每天都要呼吸,要闻各种味道,这时候来了个鼻疖,多碍事呀!它为啥会出现呢?哎呀,这原因可不少呢!有时候可能是咱不小心把鼻子弄破了,细菌就趁机钻进去捣乱啦。
或者是咱最近上火啦,身体里有火没处发,就跑到鼻子上啦。
就好像是身体里的小怪兽在捣乱呢!得了鼻疖可别不当回事儿啊!有的人可能手欠,就想去挤它。
嘿,可千万别这么干!你想想,那鼻子上的血管多丰富呀,要是一不小心挤破了,把细菌挤到血管里去了,那可麻烦大啦!就像你在马路上乱走,不小心走进了危险区域,后果不堪设想呀!那要是长了鼻疖该咋办呢?首先呢,咱得保持鼻子干净呀,别让脏东西再进去捣乱啦。
然后呢,尽量别吃那些辛辣上火的东西啦,给身体降降火。
要是鼻疖疼得厉害,或者一直不好,那可得赶紧去看医生呀!医生就像是我们的救星,能帮我们把这个不速之客给赶走呢!我就记得有一次,我一个朋友鼻子上长了个鼻疖,他可不在乎,还老去挤它。
结果呢,鼻子肿得老高,还发烧了。
可把他给吓坏啦!赶紧去了医院,医生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太不注意啦!经过治疗,过了好几天才好呢。
所以呀,咱可得重视鼻疖这个小麻烦。
别觉得它不起眼就不管它,万一惹出大麻烦来,那可就后悔都来不及啦!咱的鼻子可是很重要的呀,要好好保护它呢!咱可不能让鼻疖这个小坏蛋在鼻子上为所欲为呀!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总之,鼻疖虽小,可不能小瞧它呀!大家都要记住哦!。
外科-疖病(多发性疖肿)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疖病(多发性疖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多发性疖肿的门诊患者.一、疖病(多发性疖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疖病(TCD编码:BW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多发性疖肿(ICD—10编码:L02。
90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疖病(多发性疖肿)协作组制定的“疖病(多发性疖肿)中医诊疗方案”。
疖病(多发性疖肿)临床常见证候:热毒蕴结证毒湿痰瘀证气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疖病(多发性疖肿)协作组制定的“疖病(多发性疖肿)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疖病(多发性疖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疖病(多发性疖肿)的患者。
2。
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1)创面分泌物病原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2)血常规;(3)C反应蛋白;(4)血糖(空腹,餐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便常规、免疫功能、糖耐量试验与胰岛素释放试验、血脂、心电图、胸透或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祛瘀消肿。
(2)毒湿痰瘀证:清热解毒,利湿化痰。
(3)气阴不足证:益气养阴,养血生肌。
外科疖病(多发性疖肿)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疖病(多发性疖肿)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2)可发于全身各处,以头面部、发际、臀部等处为多。
(3)可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4)此愈彼起,经久不愈,应检查有无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好发于夏季。
(2)好发于头面,颈项,背及臀部等。
(3)皮损为发生在毛囊或毛囊周围的炎性丘疹或结节,鲜红色,圆锥状,中心有脓疮。
(4)局部常伴疼痛或压痛,临近淋巴结可肿大疼痛。
(5)如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6)数目多,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常伴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1.热毒蕴结证:常见于气实火盛的患者。
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者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可有发热,口渴,尿赤,便秘。
舌红,苔黄,脉数。
2.毒湿痰瘀证:皮疹的各种时期同时存在,即有初期的皮损,或有成脓期的皮损,或有溃脓期的皮损。
舌红,苔黄,脉弦。
3.气阴不足证:疖肿较大,散发于全身各处,溃破后疮面久不收口。
可有乏力,口渴。
舌淡红,苔少,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祛瘀消肿。
推荐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金银花、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防风、陈皮、生甘草等。
2.毒湿痰瘀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痰。
推荐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黄芩、薏苡仁、大黄、半夏、茯苓、泽泻、皂角刺、牡丹皮、赤芍药、生甘草等。
3.气阴不足证治法:益气养阴,养血生肌。
推荐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生黄芪、白术、茯苓、生地黄、玄参、麦冬、天冬、甘草、牡丹皮、泽泻、生甘草等。
中成药:穿心莲片、牛黄化毒片、清开灵口服液、连翘败毒片、新癀片、防风通圣丸等,适用于不同分型疖病局部表现具有红肿热痛特征的患者。
鼻疖的病历
鼻疖的病历
鼻疖,又称鼻疮,是指发生在鼻部的疖肿。
以下是一份鼻疖患者的病历记录:
姓名:[患者姓名]
性别:[患者性别]
年龄:[患者年龄]
就诊日期:[具体日期]
主诉:鼻部疼痛、肿胀 3 天。
现病史:患者 3 天前开始出现鼻部疼痛、肿胀,局部皮肤发红,伴有头痛、发热等症状。
自行服用抗生素后,症状无明显缓解,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无特殊。
查体:体温 38.5℃,鼻部皮肤明显红肿,局部压痛明显,未见脓性分泌物。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诊断:鼻疖
治疗:局部热敷,促进炎症消退;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控制感染;保持鼻部清洁,避免挤压鼻部。
预后:患者经过治疗后,鼻部疼痛、肿胀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
嘱患者继续服用抗生素,注意鼻部清洁,避免挤压鼻部,定期复查。
以上是一份鼻疖患者的病历记录,仅供参考。
具体病历记录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书写。
传统中医小妙方治疗毛囊炎、疖及疖病!
传统中医小妙方治疗毛囊炎、疖及疖病!毛囊炎为金黄色葡萄球球菌所引起的红色毛囊丘疹,疖为葡萄球菌所致的毛囊和毛囊周围的化脓性炎症。
疖的炎症面积较深而大。
多发及反复发作者称为疖病。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一、毛囊炎成年人多见。
好发于头部、颈项部、臀部、外阴部等。
自觉轻度痒痛,皮损初发时为针头大红色毛囊性丘疹,逐渐变成粟粒大脓疱,中心有毛发贯穿,周围有炎性红晕。
脓疱破溃后,排出少量脓血,结成黄痂,痂脱即愈,不留疤痕者,但易复发。
特殊类型有:1、慢性毛囊炎。
2、如发于头皮愈后遗留毛发脱落及瘢痕者,称为秃发性毛囊炎。
3、发于胡须部,为须疮。
4、发于项部,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硬节者,称为疤痕疙瘩性毛囊炎。
二、疖疖好发于头面、发际、颈项部及臀部等,皮损初发为位于毛囊的圆形炎症丘疹或小结节,进而行成基底浸润明显,伴有红、肿、热、痛的红色硬节。
数日后结节中央坏死变软,顶部出现黄白色点状脓栓,脓栓脱落,排出血性脓液及坏死组织,以后炎症逐渐消退结疤而愈。
重者可伴有畏寒、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附近淋巴结常肿大,甚至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
1、全身治疗:(1)注意皮肤清洁,增强机体抵抗力。
防止外伤,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全身慢性疾病。
(2)酌情选用对致病菌敏感性高的抗生素。
对顽强性患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自家菌苗或多价葡萄球菌菌苗。
2、局部治疗毛囊炎局部外涂2%碘酊,水氯酊,硫磺洗剂等。
疖早期未化脓者,可局部热敷或外涂3%碘酊、复方新霉素软膏,如已化脓,应切开排脓引流。
3、物理疗法可酌情选用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透热疗法等治疗。
千万要告诉患者,疖病不能挤压,如位于鼻、口唇部的疖肿,因此处血管、淋巴管丰富,直接与颅内海绵窦相通,如挤捏,可使病菌经血行进入海绵窦,引起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或脑脓肿,可导致死亡。
毛囊炎、疖西医治疗疗程长而且效果不明显,中医治疗以:五味消毒饮加减为首选。
五味消毒饮组成:金银花20g 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g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主冶:火毒结聚的痈疮疖肿。
《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
其它疗法
㈠药物外治
1.初期 玉露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掺蟾酥合 剂,或蟾酥合剂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
病因病机
• 总由阳发大毒所致。因皮肉破损,接触 潮湿泥土、脏物等,感染特殊毒气,加 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聚肌肤,气血 凝滞,热胜肉腐而成。
• 湿热火毒炽盛,邪毒走窜入营,则易成 走黄重证。
㈠诊断要点
1. 好发部位:足部 2. 病史:外伤和接触泥土、脏物史 3. 潜伏期: 1-4日 4. 局部症状特点:肿、痛、烂、黑 5. 全身症状特点:高热、烦躁等 6. 理化检查:血常规、分泌物、Ⅹ线
辨证论治
㈠ 辨证要点:基本病机为火毒炽盛。病轻者为 火毒入络证;病重者为火毒入营证
㈡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病情较 重属火毒入营者清营凉血,解毒散结
㈢证治分类 1. 火毒入络证 治以清热解毒,行气和血,用
五味消毒饮加味。 2. 火毒入营证 治以清营凉血,解毒散结,犀
角地黄汤合黄连解ls)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朱晓光
第一节 疖
(Furuncle)
• 疖的概念:肌肤浅表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 临床特点: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小于 3cm,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 分类命名: 根据病因分为暑疖、热疖;根据 证候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3. 命名:按部位、穴位命名如眉心疔、颧疔; 眼胞疔、眉棱疔、唇疔、虎须疔、锁口疔、 迎香疔、人中疔、承浆疔、地角疔
病因病机
1. 内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脏 腑蕴热,火毒积聚于内所致;
2. 外因:从外感受火热之气,或皮肤破 损染毒,蕴蒸肌肤,经络阻隔、气血 凝滞而成。
诊断 ㈠诊断要点
疖肿的功能主治
疖肿的功能主治什么是疖肿疖肿,又称为脓疱疮、脓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疾病。
它通常是由于葡萄球菌引起的毛囊、汗腺或皮脂腺感染而导致的。
疖肿的主要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
疖肿的功能主治疖肿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疮疡”范畴。
中医认为,疖肿主要是由于体内湿热毒素蕴结而导致的皮肤感染。
因此,针对疖肿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和致病原因,采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疖肿的主要功能包括:1.清热解毒:中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功效,减少疖肿局部的炎症反应,加速脓液排出,促进伤口愈合。
2.活血化瘀:中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疖肿周围的淤血消散,减轻红肿和疼痛。
3.抗菌消炎:中药中含有丰富的抗菌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疖肿局部的细菌繁殖,减少感染扩散的风险。
4.调节体质: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疖肿的复发。
中药治疗疖肿的常用方剂包括:1.外用方剂:如生肌散、红霉素软膏等,可以直接涂抹在疖肿部位,发挥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
2.内服方剂:如黄连解毒片、金黄连口服液等,可通过口服的方式,调理全身机能,提高抵抗力。
注意事项:1.在使用中药治疗疖肿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正确选用和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或过量使用中药。
2.疖肿患者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搔抓或压迫疼痛部位,以免感染扩散。
3.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加快伤口愈合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4.若疖肿情况严重或长时间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总之,疖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疾病,在中医治疗中,采用中药可以发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抗菌消炎、调节体质的效果。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遵循医生的指导,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健康。
中医疖的名词解释
中医疖的名词解释中医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医学,积淀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疖(jiē)作为一种常见疾病,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疖的发生与人体的生理状况、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了解其名词解释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病症。
疖,俗称“疔疖”,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
它通常出现在毛囊和毛发周围。
疖多发生于面部、颈部、腹股沟、腹肌等部位,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中医认为,疖的形成与邪热蕴结、毒邪外袭、气血运行失调等因素有关。
中医对疖的病理机制有着独特的解释。
中医认为,疖是由于外邪入侵、机体正气不足所导致的炎症反应。
外邪一般是指风、寒、湿、热等,它们通过口鼻、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而正气则是机体健康的根本。
当外邪侵袭机体时,若正气不足,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产生,从而使疖生长。
中医将疖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痞疖、疖疮、脓疖等。
痞疖是由于湿热、痰瘀蕴结引起的,多见于颈部和肩背部位。
疖疮是由于火毒引起的,多见于面部和四肢。
而脓疖则是由于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所致,常见于深层组织。
中医对疖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首先,中医注重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根据疾病的具体类型和病程,采用中药治疗。
中药治疖主要通过清热解毒、祛瘀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促进疖的消散和伤口的恢复。
同时,中医还重视针灸、艾灸等物理治疗方法,以及中医按摩、拔罐等疗法,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此外,中医还提倡合理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度的运动,以增强体质,预防疖的发生。
中医认为,养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调理身体和心理,使人体内外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增强免疫力,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而言之,中医疖作为一种常见皮肤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对疖的名词解释和治疗方法,通过调理身体整体平衡、采用中药、物理治疗以及养生等手段,既可以缓解病情,又可以预防病情的发展。
对于患者来说,理解和应用中医对疖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还可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外用治疖子
中医外用治疖子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疖子、痈、丹毒等皮肤外科感染性疾病大大减少了,不过到了夏季,还是有不少人被疖子这个看似小却很麻烦的小病折磨着。
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存在,在蚊虫叮咬、局部擦伤、有痱子、经常受到摩擦和刺激,全身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可能引起感染发生疖子。
有的人还会同时出现多个疖子或者反复发生在身体各处,断断续续持续数月,常令患者苦不堪言。
由于疖子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西医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局部的处理是在红肿疼的时候多用温和的具有防腐消炎作用的鱼石脂软膏,脓肿形成后切开排脓,换药。
一般需要3周以上时间才能完全好,非常痛苦不说,还可能因感染严重,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等症状。
中医把疖子的疾病过程分为肿疡、脓疡、溃疡三个阶段,治疗主要用外敷的方式。
在红肿初起的时候用消炎膏、五行散等药贴上,早期可以促使炎症消散;当遇到已经化脓的疖子,用火针或洞式切口排脓,并在伤口外用药物覆盖;然后再用去腐生肌的方式促进愈合,5-14天即可愈合。
与西医“强调无菌,保护创面”不同,中医更强调用药来促进表皮细胞、肉芽组织的增生和分化,促进创面再生血管的形成。
西医认为伤口不能有脓,有脓说明有感染存在。
但中药换药后创面肉芽生长旺盛时,其黄稠无味的脓液分泌随之增多,这里面含有各种抗体、补体、纤维素及杀菌物质,是局部消炎、组织重建的重要条件。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拔毒生肌”、“偎脓长肉”。
因此中医外科对乳腺炎、丹毒、糖尿病、各种化脓溃烂等外科感染性疾病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预防疖子,应做到以下几点1.讲究皮肤的清洁卫生,勤洗澡、理发、换内衣、剪指甲。
2.避免皮肤破损,特别要保护硬领、腰带等皮肤易损区。
3.皮肤被蚊虫叮咬后不可搔抓,否则细菌入侵最易生疖。
4.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如湿疹、痱子和足癣等。
5.洗澡时,不要用碱性大的肥皂,以免破坏皮肤表层的弱酸性环境,而降低其天然抗病能力。
6.饮食宜清淡,不要吃油腻和辛辣食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鼻疖在西医上认为:是鼻前庭或鼻尖部皮脂腺或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包括毛囊炎和皮脂腺炎。
中医学称为鼻疖,泛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部位的疔疮疖肿。
因肺经胃经壅热而出现小疖肿,局部发热红肿疼痛,疖肿成熟后顶口出现脓头,同时可出现唇颊部红肿及全身不适。
相信大家谁也会有挖鼻孔、拔鼻毛的不良习惯,说起鼻疖,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小小的疖,可以说人人都长过,你可能觉得不用治疗,或自己挤出来就行,没必要小题大做!其实,对于耳鼻喉科医生来说,鼻子上长疖就像埋了颗雷一样危险。
鼻疖在西医上认为:是鼻前庭或鼻尖部皮脂腺或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
症,包括毛囊炎和皮脂腺炎。
中医学称为鼻疖,泛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部位的疔疮疖肿。
因肺经胃经壅热而出现小疖肿,局部发热红肿疼痛,疖肿成熟后顶口出现脓头,同时可出现唇颊部红肿及全身不适。
在此重点从中医角度来论述一下鼻疖的诊断治疗。
病因病机:多因挖鼻、拔鼻毛等损伤肌肤,风邪热毒乘机外袭,内犯脏腑,内外邪毒壅聚鼻窍,以致气血凝滞而致。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局部有胀痛、灼痛、红肿等表现,可伴有低热和全身不适。
可见一侧鼻前庭内有丘状隆起,周围浸润发硬,发红,疖肿形成期有明显跳痛,成熟后,顶部出现黄色脓点,溃破则流出脓液,有时排出黄绿色脓栓。
鼻疖如经挤压,感染扩散,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可危及生命。
辩证治疗:
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
证候:病初起,鼻尖或鼻前孔局部红肿、疼痛,灼热。
疼痛逐渐加重,可有跳痛并有粟米样突起,根脚坚硬,全身可有恶寒、低热,周身不适。
舌质红降,苔厚薄黄,脉洪数。
辨析:风热邪毒乘鼻窍肌肤损伤而侵袭,与气血搏结,聚而不散,局部肿痛,全身表现及舌脉均为风热侵犯之象。
治法:祛邪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金银花30g,野菊花15g,天葵子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黄芩9g,桑白皮9g,知母9g,赤芍12g。
若发热、恶寒者加荆芥12克、防风12克、蝉衣10克。
2.热毒壅盛
证候:患者肿痛甚或跳痛,疔肿高突,顶部有脓点,可致唇、面部及下睑等处红肿;全身兼有壮热、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析:热毒结聚、气血壅滞而肉腐酿脓,患处痛著;内热毒壅盛向周围扩散,可见周围组织红肿,全身表现及舌、脉象均为阳明热盛之征。
治法:泄火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连6g,黄芩9g,山栀子9g,黄柏9g,桑白皮9g,生石膏(先煎)30g,天花粉15g,当归12g,赤芍12g,乳香9g,没药9g,穿山甲9g,皂角刺9g,双花30g,若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各6克。
3.疔疮走黄
证候:壮热寒战,头痛剧,疔根散蔓,鼻肿著,烦躁口渴,呕吐,便秘,尿赤,甚者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或滑数。
辨析:火毒势胜,正气虚衰,不能托毒外出,或妄加挤压,或早期失治,疔毒横溢走窜,故见疮头紫暗,疔根散漫,鼻肿著。
邪毒上扰清阳,加重头痛;邪毒侵入营血,则壮热寒战,便秘尿赤,升降失调,则呕吐;热毒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则神昏谵语;舌、脉均为火毒炽盛征象。
治法:泄火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黄连9g,黄芩9g,黄柏9g,山栀子12g,生地黄15g,牡丹皮12g,
芍药15g,犀角2g,蒲公英30g,野菊花30g,紫花地丁30g 结合内服的中药汤剂,需要配合一下治疗:
1.将内服药之药渣煎汤湿敷患处。
2.患者涂敷玉露膏,四黄散、紫金锭调水涂敷。
3.野菊花、芙蓉叶花捣烂外敷患处。
4.野菊花、仙人掌、鱼腥草,苦地胆、捣烂外敷患处。
5.若脓已成熟,中央有波动感时,可切开排脓。
6.后期,脓尽新生,可用生肌散以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