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大气压强观课报告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观课报告

大气压强观课报告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周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大气压的存在实例和通过大气压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并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气压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周老师用课本中的覆杯实验引入,大胆地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实质,也就是在实验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让学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概念。这样的改变让学生从单纯的观察到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度更广,学生的专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为什么纸没有掉下来?”“是不是因为水吸引了纸片,所以没有掉下来?”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大家用桌上的仪器,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并用大气压知识来解释。”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如说,周老师用“魔术”:将矿泉水的空瓶加了热水,再倒掉后盖紧瓶塞,使瓶子变形;还有用嘴吸纸杯,吸管喝饮料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实用性。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压强复习课》观课报告

今天观看了济南中学的郝燕平老师执教的《压强复习课》,本节课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课堂当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学习。郝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合理,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有亮点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具体收获如下: 一、一条主线贯穿始末 本节课利用矿泉水瓶完成的实验来贯穿课程的始末,形成了一条连接各 个环节的主线,帮助学生形成了本节的知识树。设计思路清晰新颖。通 过引导学生利用矿泉水瓶和身边简单易得的几样器材,自行设计实验,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环节过渡流畅 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在利用第一部分压强的知识分析完冰上救人的事例后,由落入水中的人胸闷的感受过渡到液体压强的问题;从U型管压强计漏气使两液面总保持相平的练习题中,自然过渡到连通器的知识上来;将连通器上端封闭,就变成了液压机,这样的过渡,进一步加强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对比也可以加深孩子们对本章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教学细节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意教学的细节问题。比如在计算题的练习中,关注了学生信息搜集的能力,关注了学生容易出错的单位换算问题;在实验展示中,注意到学生按住瓶子的手会对压力产生影响,从而对压力的作用效果也有影响的问题。在分析冰上救人的事例过程中,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由连通器到液压机的过渡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二者的区别。这些细节的关注,对于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很大作用。 教学建议: 一、语言不够简练 课堂授课中,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老师总是要重复一遍正确的答案,建议老师在授课中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可以不必再提,以节省课堂时间。 二、教师引导过多 在第一组学生上台演示之后,老师直接分析了实验操作中的细节错误,建议此环节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以加深印 象。 三、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在演示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时,有位女生实验失败,老师没有给予鼓励并帮助这名女生找出失败的原因,而是让其他同学来帮忙,这样会增加实验失败学生的压力。建议教师对没有成功展示实验的学生多一些鼓励,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说课教案 科目:物理 课题: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杜中华授课时间: 2011年5月

关于《重力》的说课教案 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杜中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具有预备性和基础性。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对初高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由力的三要素确定重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重力。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

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 1.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 ?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 ? 1.重力的产生. ? 2.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 3 .重心的理解及确定 ?(五)教学难点: ? 1.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确定 三、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

评课记录大气压强11

《大气压强》的评课记录 葛荣清老师:这是一堂实用、有效的公开课,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学案切合学生实际,课件的制作非常实用。 张艳梅老师: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生的学习主人,还有一点对于大气压强这一节课的引入利用瓶吞鸡蛋,实验的改进用鹌鹑蛋来代替鸡蛋,用250毫升的长颈烧瓶来代替广口瓶,由于鹌鹑蛋大小相差不大,煮熟后蛋白质软而易挤压,一般去壳鹌鹑蛋都能与长颈烧瓶口径恰当配合,而且由于长颈烧瓶颈部较长,延长了蛋吞入瓶内过程、提高了演示效率。对于纸杯覆水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孙立峰老师:这是一节新课改理念下的好课,在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之大时,让学生利用塑料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气压强之大,还有利用注射器和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张立洁老师: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为学习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但注意不能用多媒体字幕代替板书. 孙晓雷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实施能以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上能体现三维目标,较好达到教学目的;在介绍大气压强与沸点关系时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接收新信息的能力。 柳庆祥老师: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课堂容量大,既注重基础又注重拓展,能利用实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实施效果较好。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建议: 1、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和动手操作时间,适当控制教学节奏。多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总之,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适当控制教学节奏;

《赵州桥》观课报告

《赵州桥》观课报告 《赵州桥》观课报告 《赵州桥》这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作者把说明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通过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简洁明了,用不同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课文,也是积累优美语言的好文章,更是认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的好文章。从梁老师执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者的精心准备,点点滴滴的付出。 一、目标明确,设计新颖 梁老师能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紧紧抓住赵州桥的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引导与提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二、以读为主,重视朗读朗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 至妙之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新课标》 对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做了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 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梁老师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能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所侧重,关注每一位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当有些学生朗读得不够好时,老师留给了充分的时间耐心地进行指导,使他们的朗读得到进步。如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她先指名读,接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她告诉学生,既然是赞美,应该以自豪、赞美的语气读,接着齐读,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赵州桥的的价值。其次,在教学第二段时,她给学生提示朗 读要点,雄伟的赵州桥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同学们,请大家一起来自豪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吧!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渗透方法 梁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文本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写的指导。例如:第一段中,教学完赵州桥的基本情况,她让学生把所涉及的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同时还让学生变换一下顺序。这些看似简单的口语交际,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自然段中写到: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 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后,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用“有的??有的?? 还有的??所有的??”说一段话。学生有据可依,写起也来得心应手,轻松快乐。 四、就地取材,联系实际

压强优秀教案课程.docx

9.1压强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中学刘顺才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课标解读】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课标将该知识点定位在“理解”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对于压强知识,学生几乎是一无所知,虽然压强的概念学生非常陌生,但压强的实例在生活中却很广泛,素材非 常丰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来看,只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和理解压强都将变得容易。也为 后面液体﹑气体压强和流速与压强的学习打下基础。 2.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属于“了解”层次,是巩固压强概念和深入学习的需要,同时更是 为了让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教学内容】 会运用压强公式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压力、会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运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计算。 【教材分析】 《压强》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与浮力》的第一节。本节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思想因素有关,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 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 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本节教材从 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 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 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 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 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的概念,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 1. 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与知识并重。 【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鸡蛋、缝衣针、砝码、磁条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球、短铅笔、海绵、橡皮泥、小桌、钩码等。 【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 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三)、重力的方向。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想想议议”。(四)、重心。出示课,学生阅读思考并进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三、课堂练习。出示课,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指点纠正。四、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梳理知识点。五、布置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59页1、2、4.2、目标检测题

化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分享

化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 在区化学学科培训中,听了三节观摩课,总体来说还是深受感触,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总体感觉 这三节课几乎都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①、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变化。 ②、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③、突出化学的实用性。课堂中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⑤、注重有效情景的创设。 二、课堂的各个环节也有突出的特点 1.导入很精彩也很重要 三位老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刘老师用液体写的元旦快乐喷液后变红,引入溶液是混合物;姜老师让学生品尝不同液体,并说出

自己喝的液体是什么,点题引入新课,很直观,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重视。 2.课堂设计力求完美,更要适合学生、贴近生活 两为省特级教师的课程设计符合新课程、新教改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设计新颖、真正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路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教师能根据所选课题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不是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采用以“师生对话,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在体验参与与合作的乐趣的同时收获知识,感悟生活,认识世界。但从学生的反应中,又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问题处理方式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学生理解了。 3.课堂语言设计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设计尤为重要,它是衔接各个教学环节的情感纽带,也是吸引学生认真听课的重要武器。教师的语言如果简洁明快会使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这一方面做得尤为突出的是姜老师的课堂设计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得衔接过渡非常自然,每个环节都给学生设定一定难度的任务,难易程度特别恰当,让学生既能动脑思考,去记忆,又不会太难,让学生丧失兴趣,所以使整节课进行得特别顺畅,整节课集欣赏、表现、评价,拓展延伸于一体,教师的语言简洁明确具体,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创设和谐民主

《浮力》观课报告

观看《浮力》一课视频,有以下几点心得: 浮力在整个初中物理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考的热点和难点。这一节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新课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 本节课的优点 1、创设情境 这节课注重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利用鸡蛋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很好的创造了学习认识浮力的环境,再通过学生活动:将乒乓球按入水中,说出你的感受,这时通过实验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2、注重探究过程 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如介绍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怎样利用认识浮力,如何实现浮沉的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其浮沉的原理,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3、本节课的亮点 乒乓球在瓶底不受认识浮力的实验设计;探究实验的引入等 三. 本节课的不足 语言的精炼上和精选题型上下功夫,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总之,本节课从课标到课件设计再到实验配合教学,整个教学设计合理,做好了环环相扣,自己在观看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法学法上的精髓,更是对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楷模,特别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拘泥于教材、教参,而是发掘教材以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实验,来完成课堂教学,这一点非常难得。 这节课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老师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位同学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第二节 重力

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4、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重难点的突破: 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是弄清重力跟质量的关系的关键。对于重力的方向,通过重垂线来掌握。至于重心可通过小演示实验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壮美的瀑布、下落的苹果。 问:由这两幅图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苹果砸到牛顿的故事。 问:瀑布为什么往下流呢?苹果为什么往下落呢?(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学生可以想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接下来师生一起认识万有引力、重力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4的达成情况。) 至此板书今天的课题(13、2重力)。 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问:重力是一种力,根据已有知识,我们应从几方面来学习它呢? 学生会回答:大小、方向、作用点。 给出两袋沙土,让学生掂一下,看哪一袋重。(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问:为什么看上去多的那一袋重呢? 引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问: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对于探究我们这样组织: 1、让学生观察准备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 2、与学生分析在物体静止时,重力与拉力相等。 3、学生探究,并记录每次物体的质量及相应的重力。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5、板书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式,指明物理量的符号及其单位。说明g 的取值情况。 探究结束后,及时跟踪练习,以便掌握学生的应用情况。 三、 重力的方向、重心 问:根据大家的经验,重力的方向如何?(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学生会回答:向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们可做这样的展示:取一重垂线,当其静止时,指明此时重垂线的方向即为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应是“竖直向下”。 通过组织学生检查黑板是否竖直、 桌面是否水平,认识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 接下来做一小练习:作出斜面上静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在讲解该题的基础上,指出: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对于整个物体而言,重力就好像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重力。如果在物体的重心下方有个支点,它就可以支起整个物体。 让学生用手指支起自己的笔、刻度尺等,加深对重心的认识。 问: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通过作自行车轮胎的重力的示意图,指出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四、 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互做补充。 五、 当堂检测 1、如果没有了重力,下列哪种现象在伦敦奥运会上不会出现( ) A.举重运动员可以轻而易举的举起重物 B. 足球踢起来以后不会回到地面 C.跳高运动员跳起来就不能下来了 D. 拳击比赛打到身上也不会痛了 2、重600 N 的物体可能是( ) A.一头牛 B. 一个成年人 C. 一本书 D. 一只鸡 3、如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 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 B C D

人教八下物理9.3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存在》微课课程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的存在》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实验及生活中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教学资源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水,玻璃杯、带活塞玻璃瓶。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各种装水的容器、牛奶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做演示实验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活动设计说明: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1 取一个塑料瓶装满水,用纸片盖上倒置。在实验1中当水不流出来时,再用针在塑料瓶上孔,会看到纸片脱落,水从瓶口流出。 ①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思考:纸片为什么先没有脱落,瓶上扎孔后却脱落? ②师引导分析.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的海洋中,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这厚厚的大气层也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和液体一样大气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2 用真空针灸罐吸住手掌,让学生拔取针灸罐,让学生

初中化学序言课观课报告

观《碱及其性质》有感 张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设计明确到位,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目标,设计并提出学习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内边思考边议论、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完成学习目标,师生配合比较默契。课堂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为充分,有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很明显感觉到,从实验准备、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张老师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本节课亮点纷呈: 1.通过学生观看学生自己录制的视频认识碱的物理性质,形式新颖,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设计分组实验,课堂组织、课堂把握力很足,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有序、课堂达成率高,同时更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3.在突破教学难点上,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通过启发,小组讨论,总结出探究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反应的一般思路,同时,又为后面学习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张老师这节课从总体上讲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剖析,教学目标把握到位,训练扎实有效,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学习兴致很高,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设计都很切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其中,使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业、学生当堂纠错,学生录制视频、课堂分组实验、课堂实验探究,都经过精心设计。教师能根据所选课题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在突破难点方

面,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当时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也很成功,通过启发和小组讨论,学生自己就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并且有些同学直接就说出了可以探究化学反应的产物,这使得得出研究没有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的思路水到渠成。课堂上,采用以“师生对话,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在体验参与与合作的乐趣的同时收获知识,感悟生活,认识世界。另外,师生对话时,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做得恰当好处,使“目标---教学---评价”一体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更高效,因为这节课设置了分组实验环节,所以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值得我好好学习和用心体会。

《压强》观评课报告

《压强》观评课报告 本节课老师在教学中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学生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亮点:1、通过设计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又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老师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最新版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第二节 重力

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4、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重难点的突破: 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是弄清重力跟质量的关系的关键。对于重力的方向,通过重垂线来掌握。至于重心可通过小演示实验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壮美的瀑布、下落的苹果。 问:由这两幅图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苹果砸到牛顿的故事。 问:瀑布为什么往下流呢?苹果为什么往下落呢?(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学生可以想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接下来师生一起认识万有引力、重力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4的达成情况。) 至此板书今天的课题(13、2重力)。 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问:重力是一种力,根据已有知识,我们应从几方面来学习它呢? 学生会回答:大小、方向、作用点。 给出两袋沙土,让学生掂一下,看哪一袋重。(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问:为什么看上去多的那一袋重呢? 引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问: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对于探究我们这样组织: 1、让学生观察准备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 2、与学生分析在物体静止时,重力与拉力相等。

3、学生探究,并记录每次物体的质量及相应的重力。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5、板书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式,指明物理量的符号及其单位。说明g 的取值情况。 探究结束后,及时跟踪练习,以便掌握学生的应用情况。 三、 重力的方向、重心 问:根据大家的经验,重力的方向如何?(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学生会回答:向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们可做这样的展示:取一重垂线,当其静止时,指明此时重垂线的方向即为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应是“竖直向下”。 通过组织学生检查黑板是否竖直、 桌面是否水平,认识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 接下来做一小练习:作出斜面上静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在讲解该题的基础上,指出: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对于整个物体而言,重力就好像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重力。如果在物体的重心下方有个支点,它就可以支起整个物体。 让学生用手指支起自己的笔、刻度尺等,加深对重心的认识。 问: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通过作自行车轮胎的重力的示意图,指出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四、 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互做补充。 五、 当堂检测 1、如果没有了重力,下列哪种现象在伦敦奥运会上不会出现( ) A.举重运动员可以轻而易举的举起重物 B. 足球踢起来以后不会回到地面 C.跳高运动员跳起来就不能下来了 D. 拳击比赛打到身上也不会痛了 2、重600 N 的物体可能是( ) A.一头牛 B. 一个成年人 C. 一本书 D. 一只鸡 3、如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 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大气压强》说课稿

《大气压强》说课稿 吴忠一中白素梅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大气压强》,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空气中的表现。大气压强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它是学习了密度、平衡力、压力、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知识的学习又为后面“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浮力”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套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为“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另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大气压的知识,教材又设计了“想想做做”(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关系)、“科学世界”(活塞式抽水机)以及“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 (2)“三维”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并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 3.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和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并对托里拆利实验进行分析,了解推理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实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

金属的化学性质观课有感

金属的化学性质观课有感 司恩领 收看杜老师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复习》这节课,很受启发,自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杜老师在新课改形式下的新方法和新思路,通过学习自己找到了需要学习和改进的方向,明确了自己教学中不足之处。值得学习的地方: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先让学习气氛轻松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接下来一定会是一个快乐的化学之旅,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建活力课堂 本节课老师把“创建快乐课堂、创建活力课堂”理念溶进整节课中。巧妙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使整个课堂精彩纷呈。拟人化的故事讲述,使金属与氧气、与酸及与盐溶液的反应平添了几分趣味,更与教学内容紧密相扣,使学生自然而然记牢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整堂课自然流畅,课堂氛围愉快和诣,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3.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利用多种渠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设计上把探究知识的自主性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本节课的最后,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现场鉴定“金戒指”的真假,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这次观课,使我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学习的地方,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直接讲解、间接渗透、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

经验;接近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他们动手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压强观课报告

压强观课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压强》观课报告 本节课,段晓珍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 回顾整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活动开展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运算。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1.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一个小游戏,来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没有揭示谜底,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非常好。 2.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体现了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独特魅力,6人一组,学生搭配合理,做实验时,全体学生都站立进行,也符合实验规范。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让学生板演例题,师生点评,规范了解计算题的步骤。 4.通过揭示导入新课时的游戏谜底,自然引入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过度自然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从公式P=F/S、生活现象出发,

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在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5.讲练结合好,每一个知识点后都紧跟练习题,能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二、今后改进措施: 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1、在教材分析中,对于压力大小的讲解花的时间过少,可以增加物体不同放置情况下的压力大小比较,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利于一些优秀学生的有效学习。 2、在本节课可适当再增加压强的公式运算,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压强概念的知识。

(word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弹力、重力

第一课力、弹力、重力 第1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力的单位是,符号是。 说明:有力作用时,必然同时存在物体和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两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和。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5、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大小,方向,作用在,作用在。 6、静止在讲台上的黑板刷,讲台对它的支持力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7、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第2节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限度: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而产生的力。 2、测量弹力大小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跟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盘、外壳。 第3节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不是万有引力) 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重力大小计算公式:。即物体的与它的成正比。 g=9.8N/kg 它表示:。 3、重力的方向:。 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4、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观课报告

大气压强观课报告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周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大气压的存在实例和通过大气压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并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气压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周老师用课本中的覆杯实验引入,大胆地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实质,也就是在实验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让学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概念。这样的改变让学生从单纯的观察到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度更广,学生的专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为什么纸没有掉下来?”“是不是因为水吸引了纸片,所以没有掉下来?”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大家用桌上的仪器,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并用大气压知识来解释。”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如说,周老师用“魔术”:将矿泉水的空瓶加了热水,再倒掉后盖紧瓶塞,使瓶子变形;还有用嘴吸纸杯,吸管喝饮料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实用性。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观课报告

化学观课报告 《气体的检验与净化》这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科、复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归纳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运用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如明确气体中可能含有的杂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净化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整合和灵活运用,小组内交流制备纯净氢气的方法,注重知识的迁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深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总结提升,使学生明确气体检验与净化的一般思路。本节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在本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1、板书设计比较乱,没有突出重点的内容。2、本节课还需再丰富对学生的评价,评价较为单一。3、课堂语言还待进一步简练,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4、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复习课,应该有“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而且问题要有深度,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要有思路方法的指导点拨,引导学生拓展应用。 《碳和碳的氧化物》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好,新课标精神以及现在教学要求建立的师生平等、充满和谐的课堂文化等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的个人素质高,语言魅力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到位,课堂教学效果好。一、复习导入,目标明确。复习题让学生感觉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与学过的知识有关系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二、创设情景落实到位,突出知识间的联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学中,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理解。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三、达标练习精心设计,重点、难点把握到位。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框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努力做到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结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海水中的化学》单元复习,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在知识上学生理解了海水制镁、海水淡化、海水晒盐、海水制碱。在方法上,学生较好的运用了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及推理的学习方法。课堂活而有序,教师起着较好的组织者、引导者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但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这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