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中外名著选讲复习资料2
中外名著选讲复习资料一、简述新闻与文学的关系新闻与文学相通,都是以人为本;文学为新闻保鲜,提高品位;文学是道,新闻是术,文学与新闻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与文学的起源相互交叉;新闻也文学的语言相互交叉;新闻与文学的写作技巧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新闻是文学的幼体,即新闻文学;新闻与文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为什么说文学即人学?(一)、文学描写和表现的中心对象是人。
文学能够抒情言志,剖析灵魂、揭示人性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人,也是文学认识和反映的中心。
文学写的物、写的自然界是人化了的物、人化了的自然界,它们体现了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态度,它们本身就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二)、文学的服务对象也是人。
文学的任务和作用,就是要影响人、教育人、美化人,鼓舞和引导人们去认识生活,改造现实,提高自己,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三)、文学既以人为对象,以影响人、教育人为目的,在文学创作中就应该肯定人的本质力量,就应该体现人道主义。
所以说文学即人学三、学古代文学有什么好处?1、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历史涵养2、增加内涵,培养爱国精神。
3、古典文学作为中国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4、古典文学中包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观念、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的修养、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对我们综合素质和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分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1、纯真热情的女性形象2、怯弱胆小的女性形象3、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4、悲惋凄凉的女性形象。
五、七步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中外名著高考知识点汇总
中外名著高考知识点汇总在高考中,中外名著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常常成为考生备考的难点之一。
通过系统地总结中外名著的知识点,有助于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
本文将对中外名著高考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考生快速而全面地了解这一考点。
一、中国古代名著1.《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 内容: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沉痛现实,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人生遭遇和爱情悲剧。
- 知识点:人物及其关系,故事梗概,描写手法,主题思想等。
2.《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 内容: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故事主线,描写了孙悟空等人的际遇和取经历程。
- 知识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佛教文化,神话传说等。
3.《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明代小说家。
- 内容:以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为主线,描写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英勇事迹。
- 知识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英雄精神,封建社会等。
4.《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明代小说家。
- 内容: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刘备、曹操、孙权等人的政治斗争和武力对抗。
- 知识点:人物形象,战略谋略,历史事件,忠诚和背叛等。
二、外国经典名著1.《傲慢与偏见》- 作者:简·奥斯汀,英国作家。
- 内容:以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为视角,描写了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误解与最终走到一起的爱情故事。
- 知识点:人物性格,社会地位,爱情观念,社会习俗等。
2.《雾都孤儿》- 作者:查尔斯·狄更斯,英国作家。
- 内容:描写了孤儿奥利佛的命运曲折,以及他与各种人物之间的恩怨纠葛。
- 知识点:人物形象,社会问题,人性善恶,人权与正义等。
3.《巴黎圣母院》- 作者: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
- 内容: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讲述了卡西莫多、埃斯梅拉达等人的悲剧命运和对爱情的追求。
- 知识点:建筑描写,伦理道德,人物命运,历史背景等。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中外名著导读知识点总结
中外名著导读知识点总结一、《红楼梦》1. 故事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原名《石头记》,后有程伟元、高鹗等人扩写成《红楼梦》全本。
其中程伟元扩写的《红楼梦》成为主流版本。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为主线,以贾府衰败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2. 故事简介:《红楼梦》以贾宝玉的出生为起点,以贾府的而衰败为终点,详细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故事中还描写了贾府的家族之间的恩怨纠葛,以及种种社会现象,如科举制度、封建礼教等。
3. 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政、贾母等。
4. 主题思想:《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家族制度的弊端、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等。
同时,也描写了作者对于真情、真理的追求和贬低个人私欲的褒扬。
5. 影响:《红楼梦》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被世界各地的人们阅读和研究。
它对于中国文学、文化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老人与海》1. 故事背景:《老人与海》是美国文学家海明威所著的一部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发生在古巴的哈瓦那,是描写了老渔夫圣地亚哥与一条大马林鱼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故事。
2. 故事简介: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年轻的小号手曼劳林一起出海捕鱼,两人相互照应,共同搏击了一条大马林鱼。
经过漫长的搏斗,圣地亚哥终于捕获了大马林鱼,但在返回的途中,他又遭到了一只鲨鱼的袭击。
最终,他虽然失去了大马林鱼,但却获得了自己内心的成长和力量。
3. 主要人物:老渔夫圣地亚哥、小号手曼劳林。
4. 主题思想:《老人与海》主题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力量、生命的意义、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5. 影响:《老人与海》让人们认识到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搏斗中,人的精神面貌是如此的坚韧不拔,海明威以其简练、雄辩的笔触,使这部小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三、《失乐园》1. 故事背景:《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家约翰·密尔顿所著的一部史诗长诗。
中外名著知识点总结
中外名著知识点总结一、关于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乔治·奥斯本(Darcy)是小说的男主角,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性格高傲、自尊心强,但内心善良、正直。
最初对班内特姐妹不以为然,甚至对她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有所鄙夷。
但随着与伊丽莎白的交往,逐渐了解了她的真实情况和性格,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与她坦诚相待,赢得了她的心。
整个过程展现了乔治·奥斯本的性格转变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是小说的女主角,她聪明、独立、机智,对贵族的傲慢态度持有批判和嘲讽的态度。
但在面对乔治·奥斯本的时候,也表现出自己的顽固和固执的一面。
她在整个小说中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使她成为一个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形象。
二、关于家庭和爱情观念的变化小说中的家庭观念和爱情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描绘了班内特家和奥斯本家的生活和风俗,展现了当时乡村小地主贵族和市民阶层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上,更体现在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上。
班内特姐妹的母亲追求门当户对的婚姻,强调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匹配,而班内特姐妹则更看重自己的感情和幸福。
小说通过这些对比,呈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家庭和爱情观念的差异和变化。
三、关于封建礼教和权贵特权的批判小说中对封建礼教和权贵特权的批判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者通过班内特家和奥斯本家的对比,呈现了封建礼教和权贵特权对人性和社会的约束和伤害。
班内特家生活简朴,注重家庭和感情,而奥斯本家注重地位和尊严,不近人情。
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特点,更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和权贵特权的批判和质疑,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启示。
综上所述,《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乔治·奥斯本和伊丽莎白·班内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的描绘,对家庭和爱情观念的变化的反思,以及对封建礼教和权贵特权的批判,展现了作者对19世纪英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怀。
《中外教育史》复习总结资料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或理论?(P1-P2)答:(1)适合他们生活、生产劳动,是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2)不仅是生存发展的需要,还是适应繁衍的需要;(3)从其产生就是有意识进行的,是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母系氏族:5万年前-5千年前;父系氏族: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生产劳动的教育(石器);(2)生活习俗的教育(成人礼);(3)原始的宗教教育(灵魂崇拜);(4)原始的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给饰、雕刻等);(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的目的一致,教育的权利平等;(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了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活、生产中进行;(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的教育是有区别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的人员。
第二章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教育1、“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P16-P17)答: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三个方面:(1)礼乐,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各种仪节,着重于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
乐包括器乐、诗歌、舞蹈等,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含了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着重于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操。
(2)射御,是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
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国武力的大小。
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
(3)书数,是基础文化课。
书,即识字、习字教学。
数的教学,包括教儿童数数、学习记日法,以及一般计算能力的培养。
书、数的教学,主要是在儿童时期进行,因而它们被称为小艺。
2、春秋时期历史性教育变革有何表现?(P96-P98)答:(1)官学衰退。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一.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中国古代私学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材料。
《论语》共二十篇,三百六十章,论其总字数不出一万六千四百多字。
1.教育对象(教育方针)---有教无类。
2.教育的作用:(1)教育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立国治国三大要素之一(三要素: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2)孔子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7.论教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考试哦)五经:《诗书》、《礼记》、《尚书》《周易》、《春秋》(考试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二.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邑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雄辩家。
儒家代表之一,其弟子将孟子言行记录成一书。
该书反映孟子的主要教育主张,是后人研究其教育思想主要文献。
孟子持“性善论”,在他看来,人性中自然包含着符合“仁,义,礼,智”的善端,为此,他积极的游说诸侯国君,施行“仁政王道”以消去战争,使百姓归顺,致天下太平。
思想概况(1)人性方面:“性善论”---仁,义,礼,智。
(2)政治方面:提出“仁政”: 亲民‚用贤良ƒ尊人权 4.同情心 5.杀无道之者。
1.道德规范:“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2.教育作用:凡有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使然,泉之使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教育的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外教育史重点知识归纳
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是中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作用: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③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
④受教育对象扩大,突破了王族,贵族的限制,各家私学基本上都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
⑤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⑥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这一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3.中国近代的留学始于1872年,容宏倡行
4.教会学校:传教士在澳门首创“马礼逊学堂”
(二)清末新教育制度
1.1898年光绪帝(维新派)准设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
2.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
“壬寅学制”,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行。
4.学校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
5.对学生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二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及意义
1.兴起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官学衰弱,学术下移;士阶层的出现。
2.私学的特点及意义
①私学是与官府分离的,它是独立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的团体
②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
第一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虚壹而静2.庚款留学3.智者4.《教育论》5.公学二、简答题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2、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三、论述题试评 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案一、名词解释1.虚壹而静:是荀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所谓“虚”,就是不要先入为主。
所谓“壹”,就是不能一心二用。
所谓“静”,就是头脑要清醒。
2.庚款留学:是美国为加强对华影响,国会通过将庚子赔款剩余部分本息退换中国,作为中国选送学生留学美国和创办清华学校的费用。
1924年又退还全部庚款用于“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
3.智者:又称诡辩家,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产生于古希腊教育发展的古典时期;他们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他们对西方文化,特别是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教育论》:是英国近代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由《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四篇教育论文组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
5.公学:英国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以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为教育目的,后来发展成为为贵族、教士、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它的设施、师资、教育质量要比一般的文法学校要好,收费更高,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以天才教育相标榜。
二、简答题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
有很大进步:(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5)改进了教学方法。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学习辅导(三)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学习辅导(三)杜威:一、什么是教育这是任何一位教育思想家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杜威的回答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这个命题标示出杜威的教育观不同于以往教育家的教育学说,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向往的?教育怎样为创造美好生活尽力?教育又怎样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足与弊端?尤其是,教育本身怎样才能成为美好生活的典范?这些是“教育即生活”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
生活无所不在,包罗万象,种类繁多。
“教育即生活”命题并非将教育与各式各样的生活相混同,杜威提出该命题时,他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亦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怎样的学校生活才算是理想的呢?杜威认为,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是囚笼和监牢,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代,而当时美国的学校教育却因袭过去,既脱离儿童生活,使儿童在学校颇受压抑,又脱离社会生活,跟不上社会变革的节拍。
杜威所要做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亦合乎社会需要。
实质上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富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能有益于儿童发展,更能有益于社会改造。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而独行独往,杜威因之进一步提出“教育即社会”的命题。
此命题并未将学校与社会相混同,杜威也看到了社会生活中诸因素的错综复杂、良莠并存,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原始社会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内容主要是:①社会公育是实施儿童的基本形式:②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实施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③原始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④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5、原始社会教育方法简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2.《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它是分年龄的教育。
3.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4.所谓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5.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6.我国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7.奴隶社会时期学前教育的总特点是:1.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宗法性;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初步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4.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8.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成为家庭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9.王应麟的《三字经》是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童蒙读物。
10.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外像内感”的胎教理论。
外像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11.《颜氏家训》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12.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一、提倡尽早实施二、提倡威严有慈三、重视语言教育四、强调真才实学五、重视风化陶染13.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慈结合14.朱熹强调“眼前事”,养成习惯。
编写了《童蒙须知》与《小学》在教育工作中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15.王守仁,自然教育论提出者,自然教育比卢梭早200年传统教育思想:一、对传统儿童教育观的批判二、在教育理念上,提倡顺应“童子之情”三、在教育内容上,提倡“歌诗”“习礼”和“读书”的全面教育四、在教育方法上,提倡“诱”“导”“飒”的教学方法16.《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为学前教育专门制订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中外名著考点总结大全
例:( 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 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3 )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例:《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脍炙人口故事情节应熟练掌握。
《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大闹五庄观”、“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等,这些妇孺皆知的故事情节,阅读名著时也应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水浒传》中宋江(及时雨) :仗义疏财,济弱扶贫,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鲁智深(花和尚) :粗犷豪放、行侠仗义,粗中有细;林冲(豹子头)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武松(行者) :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李逵(黑旋风)直爽率真、脾气火爆,富有反抗性和同情心等。
《西游记》中孙悟空叛逆者和反抗者的形象;猪八戒憨厚淳朴,贪吃好睡、常怀退缩之心,善奉承谄媚的形象;唐僧善良、迂腐、虔诚的苦行僧形象。
当然这些重点人物的性格还要能与其精彩故事挂钩,并要能熟悉其典型语言。
如宋江在“菊花会”上,作了《满江红》一词,当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谁便睁圆双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李逵)。
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 12 部(类)中外文学名著。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外教育学名著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外教育学名著中外教育学经典名著提要(李天凤编列)一、精读部分(一)中国教育名著精读1.四书(1)《论语》(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经典著作,又称“东方圣经”,是中国一部伟大的圣书,作者是孔子的弟子。
)(2)《孟子》(研究孟子的第一手材料,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
作者是孟子的弟子。
)(3)《大学》(先秦儒家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经典论文。
作者不详。
)(4)《中庸》(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的一篇经典论文。
作者不详。
)2.《学记》(先秦儒家的教育论文,中国最早的一篇教育文献,是中国教育的雏形。
作者不详。
)3.《老子》(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
老子的后生所作。
)4.《墨子》(中国古代的第一本科技教育的著作,墨子的弟子所作。
)5.《春秋繁露》(汉代教育家董仲舒著,封建教育的奠基作。
)6.《颜氏家训》(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家颜之推著,中国的第一本家庭教育的专著,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
)(二)西方教育名著精读1.《理想国》(古代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代表作。
该书诞生于公元前370年。
)2.《爱弥儿》(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
发表于1762年。
)3.《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
出版于1916年。
)(以上三本是世界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即现代教育发展的渊源。
)4.《雄辩术的原理》(古代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称为古代西方教育学的雏形。
该书诞生于公元96年。
)5.《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教育学的诞生。
该书诞生于1632年。
)6.《普通教育学》(德国19世纪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科学。
该书出版于1806年。
)(以上三本是世界教育学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也称“西方教育的三大名著”,也即是传统教育的渊源。
)二、泛读部分(一)中国教育名著泛读1.中国古代经典教育书籍: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
中外名著知识点汇总高考
中外名著知识点汇总高考高考中外名著知识点汇总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一场重要考试,其中语文是必考科目之一。
而语文中的文学常识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之一。
其中,名著知识点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它们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对于文化、历史和人生的深度思考。
下面汇总了一些中外名著的知识点,希望对于高考复习有所帮助。
一、中国古代名著1.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内容概要: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过程。
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堕落。
- 知识点:贾宝玉、林黛玉、荣府、探春、薛宝钗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2.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内容概要:描写了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宣扬,寓意着人的修行和追求真理的过程。
- 知识点: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角色扮演。
3. 《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 内容概要:描写了宋江等人起义反抗封建统治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精神风貌。
- 知识点:宋江、晁盖、李逵等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生遭遇。
4.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 内容概要:以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代表,讲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纷争。
通过对人性和智慧的探讨,揭示了权谋和忠诚的复杂关系。
- 知识点: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物的形象、历史事件及故事。
二、外国经典名著1. 《傲慢与偏见》- 作者:简·奥斯汀- 内容概要:以伊丽莎白·班纳特为主人公,通过她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偏见和婚姻观念。
- 知识点:伊丽莎白·班纳特、弗利奇先生、达西先生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爱情经历。
2. 《鲁滨孙漂流记》- 作者:丹尼尔·笛福- 内容概要:描写了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长时间生活的故事,通过对孤独、困苦和自救的描写,表达了人的坚韧和勇敢。
- 知识点:鲁滨孙、星期五等人物的形象和生存经验。
中外教育史笔记
中外教育史笔记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全
第一部分知识点1. “学在官府”是西周时期教育的特征1. 提出“有教无类”教育主的教育家是孔子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主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是启发诱导1.先时期认为人性本善的教育家是孟子2.将教师的要求概括为“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四个要求的教育家是荀子2.认为人性恶的教育家是荀子2.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的教育家是孟子2.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目的明确概括为“明人伦”的教育家是孟子3.将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的论著是《学记》3.提出教学相长原则的是《学记》3.我国古代最早建立太学的朝代是汉代3.我国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鸿都门学”的创立是在汉代4.《四书集注》的作者是朱熹4.《师说》的作者是愈4.我国管理教育的专门机构国子监的建立是在唐代4.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在唐代5.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天理”在“人欲”之中的教育家是王夫之5.宋代最著名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订者是朱熹5.“湖教法”的创立者是胡瑗5. “三舍法”的创立者是王安石6.我国近代容闳率领的120名幼童留美首批是在1872年6.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6.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严厉批判,认为其有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三大祸端的教育家是颜元6.我国近代最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人是源7.认为师教育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主发展新教育必须首先办好师教育的教育家是梁启超7.科举选士废除的时间是1905年7、壬戌学制的颁布是在1922年7.将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的学制是壬戌学制8.在教育方法论上注重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教育的近代教育家是严复8.近代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五育”并举教育宗旨的教育家是蔡元培8.将清末的学部改为教育部是在1912年8.民国时期最著名的鼓楼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鹤琴9.将中国农村问题概括为“愚、穷、弱、私”,主通过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来解决农村问题的教育家是晏阳初9.我国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中9.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者是行知9.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奠基者和倡始人是黄炎培10.在儿童教育中主要“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家是蔡元培10.我国近现代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者是行知10.黄埔军校创立于1924年10.主发展高等教育要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的教育家是蔡元培11.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的古希腊思想家是格拉底11.开创教育性教学先河的思想家是格拉底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与动物灵魂相对应的教育主要是德育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与动物灵魂相对应的教育主要是德育12.建立起具法国特色的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是拿破仑12.在柏拉图关于教育容的论述中,他最为重视的是哲学12.文艺复兴时期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的教育代表作是《巨人传》1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所有城市都先后建立不受教会控制的拉丁学校。
小升初中外名著阅读知识点
小升初中外名著阅读知识点在小升初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外国名著,这些经典作品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人生观。
在阅读名著时,我们可以采用“逐步思考”的方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深入思考其中的道德和哲理。
第一步:了解背景知识在阅读名著之前,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创作动机和主题。
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第二步:仔细阅读在阅读名著时,我们要求学生们仔细阅读每一个章节或段落,并注意细节。
他们可以标记出关键词、重要事件和角色的变化,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第三步:提出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应该自己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他们可以思考一些关于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或者道德问题的提问。
例如,为什么主人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故事中有没有什么冲突或者隐喻?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们深入思考,并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第四步:讨论和分享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来进一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他们可以与同学们讨论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其他人的见解。
这样可以开拓思维,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同时也能够从其他人的观点中获得新的思考启发。
第五步:写作和总结最后,学生们可以通过写作来对所读的名著进行总结和思考。
他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在写作过程中,他们可以回顾之前的阅读笔记和讨论内容,思考自己在阅读中的成长和收获。
通过以上的“逐步思考”方法,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外国名著,培养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名著中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当然,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历史、哲学、社会学等,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
通过多方面的思考和交流,他们能够从名著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一.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中国古代私学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材料。
《论语》共二十篇,三百六十章,论其总字数不出一万六千四百多字。
1.教育对象(教育方针)---有教无类。
2.教育的作用:(1)教育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立国治国三大要素之一(三要素: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2)孔子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7.论教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考试哦)五经:《诗书》、《礼记》、《尚书》《周易》、《春秋》(考试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二.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邑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雄辩家。
儒家代表之一,其弟子将孟子言行记录成一书。
该书反映孟子的主要教育主张,是后人研究其教育思想主要文献。
孟子持“性善论”,在他看来,人性中自然包含着符合“仁,义,礼,智”的善端,为此,他积极的游说诸侯国君,施行“仁政王道”以消去战争,使百姓归顺,致天下太平。
思想概况(1)人性方面:“性善论”---仁,义,礼,智。
(2)政治方面:提出“仁政”: 亲民‚用贤良ƒ尊人权 4.同情心 5.杀无道之者。
1.道德规范:“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2.教育作用:凡有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使然,泉之使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教育的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用心思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6.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7.因材施教。
三.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荀,孙同音。
汉人也尊称为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荀子》一书,经东汉刘向校订为32篇,其中6篇为弟子撰录,是研究和了解荀子教育思想主要文献。
思想1.天道观:认为天是客观存在于大自然,否定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
2.认识论:虚壹而静3.人性论:提出“性恶论”。
4.礼论:认为社会政治思想观念,要以“礼”。
为核心。
5.教育观: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劝学》《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1.中心思想:学不可以已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体现行动与学习重要性。
3.学习积累重要性: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学习态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读四书五经重要性;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四.《礼记》《礼记》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典章制度及冠、婚、丧、祭、宴、享、朝、聘等礼仪,反映了先秦时期儒家的政治思想、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社会生活礼节方面的要求;同时《礼记》记述了古代的学校的制度、人才选拔、教学内容及方法等,尤其反映了先秦儒家的礼教思想,在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礼记》论及教育的最主要篇章是《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学记》是《礼记》的第十八篇。
《学记》总结了儒家私人教学中的经验,同时也记载了西周官学中统治阶级关于学校教育的一些重要措施。
它对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学校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的阐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份十分宝贵的资料。
1.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君子民成俗,其必由学(译文;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他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2.教育制度:(1)学制《学记》中记载了“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各类学校3.年级;《学记》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4.教育和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豫时孙摩原则、藏息相辅原则、教学相长原则、5.教学成功四因素: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关而善之谓摩(意思是说,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先预防;抓住时机叫做及时;教学内容多少、难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叫做顺应;鼓励学生相互切磋商量,叫做观摩)6.教学失败的原因:发然后禁,则杆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意思是说,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就会费力,甚至不易克服,错过了学习的时机,虽然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难以成功;教学杂乱无章、不循序渐进,便不能取得效果;一个人学习,不与同学切磋,见闻就不广,不利于学习;交友不慎,必然会违背教师的教诲,经常和不正派的同学在一起谈论不正经的事情,也会荒废学业)7、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练习法、8.论教师(1)关于尊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意思是说,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尊重教师。
因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专心求学.(2)关于择师的条件:《学记》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又说:“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意思是说,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教师是一种可以从他学习统治权术的人,这些都说明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
(3)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说:“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教师是教育人的,能教导人民以“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使广大民众能遵守教师所宣讲的封建伦理道德,从而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者的政权;教师又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的。
9.学生有四失;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乐记(节选)1.乐教的三个作用:道德教育、音乐知识、情感知识2.乐的作用:礼节民心,乐和民声3.“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大学(考试哦)1.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目的,宗旨)解释哦2.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系?解释哦)3.修身的重要性:君子先慎于德4.做君子的途径: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中庸1.中庸的度;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做人的原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3.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人,著名儒家经学家,教育家。
教育思想1.《举贤良对策》与三大文教政策:(1)独尊儒术,罢黜百家(2)开设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学校,以养士)(3)重视选举,以选用人才2.教育的作用:(1)人性论:“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任气”“贪气”(2)“性三品说”把人分为:圣人之性(毋须教育);中民之性(教育的主要对象,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斗霄之性(刑法制约)3.论道德教育:(1)德育是立政之本;(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3)道德的修养与方法: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勉强行道ƒ明于性情©必仁且智4.教育原则:圣化;勉强努力;博惯多连;专一心静六.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内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昌黎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在教育方面,韩愈认为,求学的目的应是“至于古道”他提倡“文以载道”,明确要求士人学子加强儒家仁义道德的学习与践履。
教育思想1.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和“业”,就可以为师了。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2.教学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七.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
白鹿洞书院教育思想1.论幼儿教育2.德为先:道德修养的方法,持敬是穷理之本。
3.律为行4.乐为归(学习要以喜欢,兴趣和自愿为前提)5教学方法:时习与温故知新;适时的启发;从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学;教人可序;教学要专一,有不可间断;教学要培养意趣;教学要细立课程;教师只做一个领路人。
6.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7.学习的顺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8.修身原则;言忠信,行笃敬-----9.处世原则: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10.接物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
名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明确提出,“心即理”、“志良知”和“知行合一”主张。
教育思想1.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3)德育方法 静处体悟‚事上磨练ƒ省察克治2.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九.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史学家,教育家。
主要著作有《名儒学案》《宗元学案》《明夷诗访录》《四明山志》今人编为《黄宗羲全集》。
1.主张经世致用和擅长史学的学术风格。
2.‘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点,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被称为是“一部划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3.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4.黄宗羲他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危害:第一,“科举盛而学术衰第二,“举一先生以废百”第三,“陷溺人心”,败坏学风。
九.颜元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