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 - 08生物多样性就地和迁地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级和分类标准
① 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如以温带山地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为主的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亚热带生态系统为主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 保护热带自然生态系统的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
②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如四川卧龙和王朗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 熊猫为主,黑龙江扎龙和吉林向海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丹顶鹤为主; 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梅花鹿为主等。 ③ 珍稀孑遗植物及特有植被类型:如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 银杉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黑龙江丰林自然保护区及凉水自然 保护区以保护红松林为主;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则主要保护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等。
生物多样性 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
自然保护区:针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 动物植物物种的天然分布区(特定自然区域),依法划出一 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人为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按保护对象:自然,如生态系统、物种和自然遗迹 文化,如文化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按性质:保护和监测,资源管理,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
科学考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状况、主要保护 对象与保护价值、经营管理等。 选址:
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生态系统
珍稀或具保护价值物种的主要生存繁衍区 其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植物原生地或集中地区 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地址剖面、冰川遗迹、熔岩、化石产地等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级和分类标准
按行政级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全国或国际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 由国务院批准 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政府批准 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市级政府批准 按保护对象 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与非生 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野生动植物类型:以野生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生境。 自然遗迹类型:具特殊意义的地址遗迹和古生物遗迹
迁地物种的管理
建立新种群:
重新引进计划,也称为重建、恢复和移位,放归至历史分布区。 增大计划:释放到现存种群,增大规模和基因库。 引入计育方案
保种期;扩繁期;迁地种群维持
放归自然(野放)
将人工繁育个体放归到自然环境,或将捕获的野生动物释放 到该物种已经灭绝的生境或新生境。 野放之后应监测个体成活率和繁殖成功率。 野放的经验:草食动物比肉食易成功;野外捕获的比人工哺 育的易成功;在核心区分布的比边缘分布区易成功。
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正确认识保护区的重要性 2.破除陈旧思想,树立科学观念 3.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实现全民办保护区 4.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赢得社会各界支持
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 主要对象:周围群众、中小学生、观光游客 • 教育内容:开展科普宣传、普及自然保护知识;经 常性的法制宣传;编发刊物和图片向人们介绍和展 示保护区的功能和意义。 • 教育方式: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开展生态 和自然保护教育;利用标志牌、宣传廊等固定设施; 建立展览馆和标本室进行宣传;巡回宣传;结合政 府开展的宣传活动;与当地中小学联合举办讲座、 野营活动。
迁地保护的实例
黑足鼬:1967年列入美国受胁物种、1973年列入濒危物种
历史分布:广泛分布于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和美国 德克萨斯州,20世纪以来,主要食物黑尾草原鼠大批 死亡和大部分生境破碎形成孤岛。 迁地保护:1974年美国野生动物与渔业管理局建立恢 复黑足鼬种群工作组,进行人工繁育实验,1984年, 野外种群数量仅为128只(接着感染鼠疫、犬瘟热 等),1985年,仅有12只存活。经过采用人工授精、 调控繁殖等技术、研究其食性、行为生态等生存技能。 野外放归:1991年首批放归49只;1992年放归90只, 最后发现野外种群能够存活并实现成功繁殖。
迁地保护的实例
麋鹿:IUCN-野生灭绝等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历史分布:起源于250万年前第四纪更新世,分布于 E110以东,N45度以南的广大地区(我国东南,至海 南岛、朝鲜和日本),到清朝初年,只有约300只圈 养在北京皇家猎苑。 迁地保护:1869年被引入欧洲,19世纪末,被引种至 世界24个国家繁殖,2003年,数量超过2000头。 再引入:我国1985、1987年分别引入至北京南海子和 江苏大丰,形成良好的繁殖种群,至2006年我国境内 麋鹿数量超过2000头。 建立保护区和繁殖基地:江苏大丰、北京大兴、湖北 石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河南、江苏等多个繁殖基地。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
生态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 评价内容:动植物物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评价 • 指标体系: 典型性;自然性; 多样性;稀有性; 脆弱性;面积大小; 科研与教育的价值;吸引力; 潜在保护价值;保护条件等。
1988
2008
2538个
150万km2
15%
生物多样性 迁地保护
动物园、水 族馆、植物 园、种子库、 基因库
迁地保护的必要性
原有生境破碎成斑块或原有生境不复存在的物种。 种群数量下降到极低水平,个体难以找到配偶, 如IUCN建议种群低于1000只时应进行人工繁育和 迁地保护。 生存条件突然变化而面临危机的物种,如20世纪 80年代中期四川竹子栖息地大面积枯死,危机了 大熊猫的生存。 实际上,等到物种数量极低、濒临灭绝时再进行 迁地保护已经为时已晚,应在物种有很多生存机 会,但已经面临危机时进行。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级和分类标准
④ 自然风景和国家公园:如四川九寨沟、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江 西庐山自然保护区、台湾省的玉山国家公园等。
⑤ 地质遗迹及特殊地貌类型:如以保护近期火山遗迹和自然景观 为主的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地质剖面的天津蓟县 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保护重要化石产地的山东临朐山旺万卷生物 化石保护区等。 ⑥ 沿海和海岸:主要有台湾省的淡水河口保护区,兰阳、苏花海 岸等沿海保护区;海南省的东寨港保护区和清澜港保护区、广西山 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涂上特有的红树林)等。
迁地保护环境中的行为发育机制
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减少环境胁迫作用,模拟野外生存环境。 印痕对动物行为发育的影响 印痕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行为,刚出生的个体在行 为上容易受密切接触的另一个体影响,并产生追 随、模仿的现象。 亲代哺育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亲代哺育对子代个体的行为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对动物生存技能获得的影响 动物对捕食者的识别本领影响其野外生存状况。
迁地保护的实例
大熊猫:CITES-附录Ⅰ、IUCN-濒危等级、国家一级,特有。
历史分布:200-300万年前,我国东部南部大部分地区,北 至北京,南至越南北部。现仅分布在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 缘,秦岭、岷山、大小相岭和凉山山山脉,1985-88年数量 为1110只。 迁地保护:1980年,建立大熊猫研究中心,1992年实施大 熊猫及栖息地工程,2003年调查显示数量上升1590只,圈 养161只,对圈养大熊猫、饲养、繁殖、育幼、行为、生态、 生理生化、内分泌、遗传、野外救护、野放等工作。2006 年人工种群达217只。 野放:分四个阶段,小圈放养、中圈放养、野外放归和综 合评价。
Park
核心区
缓冲区 实验区
Buffer zone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现状
国外的管理体制
1.分散式、多部门的管理,如美国、加拿大 2.相对集中的管理,如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
我国的管理体制
国家环境保护部综合管理和其他资源部门分类专业管理相结合。 林业: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 农业: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和水生野生动物、驯化野生物种和 遗传资源 海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类 国土: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 环保:全国的综合管理,规划、法规、政策、评价监管、评审
迁地保护的实例
朱鹮:CITES-附录Ⅰ、IUCN-濒危等级、国家一级。
历史分布:曾广布于中国东部、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 地区,20世纪70年代野外消失。1981年,我国陕西洋县发 现2窝7只。 迁地保护:我国建立朱鹮观测站、救护饲养中心、自然保 护区等,成功实现人工孵化、雏鸟顺利成活,进而建立3个 繁育中心,目前经多年的保护,野外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种群数量明显增加(750只-2005年,1000只-2006年)。 野放:建立野化实验大网笼,野外放归和综合评价。
保护区的设计
核心区: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地,保护其生态系统和 物种不受人为干扰,完成自然的演替和繁衍。
缓冲区:核心区外围,包括部分原生生态系统和演替 过度阶段的次生生态系统或零散分布的保护对象,对 保护核心区免受外界干扰具有缓冲作用。 实验区:缓冲区的外围,是联系保护区与周围环境的 纽带,主要为一些次时代自然生态系统。
迁地保护的实例
普氏野马:
CITES-附录Ⅰ、IUCN-野生灭绝等级、唯一存 活的野生马。 历史分布:广布于欧亚大陆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是中纬 度开阔景观的代表物种。随着牧业发展、栖息地丧失和人 类过度捕杀和干扰等,20世纪中叶野外种群灭绝。 迁地保护:19-20世纪,国外来中国和蒙古捕捉普氏野马至 欧洲40匹。现全世界100个动物园共有900匹,因近期繁殖 生存能力降低,体质弱、胎儿畸形、寿命短、发病率高, 丧失了原有的机警、凶野、耐饥渴、严寒、抗病、抗热的 特有性状。 再引入:我国1963开始计划在新疆准格尔盆地放养,198589年引入38匹。目前,人工种群达300匹。 野放:2001年在新疆卡拉麦里保护区放养27匹,2003年10 匹,目前,该种群已经适应了野生环境,并恢复了野外觅 食、寻找水源、交配、护群等习性,种群稳定。
什么是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 地实施保护。 功能:迁地保护是物种保护的重要手段,对维持 种群最佳年龄结构,补充野生种群,为野生生境 不复存在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增加种群 的遗传多样性。 形式: 利用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和树木园等进行迁 地保护 建立植物种子库、基因资源库与繁育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