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离骚教学分析范文
《离骚》教案范文集锦五篇
《离骚》教案范文集锦五篇《离骚》教案范文集锦五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一整体设计: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第四步,沿情寻志第五步,译释及作业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
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
诗人,政治家。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
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
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2020年《离骚》分析范文
《离骚》分析范文《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离骚》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单元第二课,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
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成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离骚》紧接《〈诗经〉两首》之后,编写者意在强调作为《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在艺术审美上与《诗经》的差别,以及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逾越的地位。
《离骚》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滥觞,就像中国文学天空中的双子星座,闪耀着亘古不变的艺术光芒。
二者在各版本教材的选文中互伴而生。
而第二单元的另外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诗经》和《离骚》在对诗歌的尝试与创新方面有着相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同为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
《离骚》与《诗经》虽然在文学史上处于比肩地位,但是二者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就内容方面,《诗经》的涉猎面很广,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离骚》就是屈原遭贬之后内心苦闷之情的流露;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作为“平民文学”,无论记叙、抒情、写物都是以平淡、自然、质朴为美,而《楚辞》作为具体文人所作,极尽文采之能事,想象丰富、意蕴深远。
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突破,《楚辞》作家们寄情于物,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离骚》教案范文锦集7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范文锦集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案篇1一、课文悟读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
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
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
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
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
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
令人痛惜!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
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
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离骚》教案范文五篇
《离骚》教案范文五篇《离骚》教案范文五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骚》教案篇1一.关于教材我所说课的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
该单元所选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
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
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
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我确立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摘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离骚》在教学设计和教材编写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该篇诗文,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材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并欣赏这一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一、引言《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辞章,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感染了许多读者。
同时,它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然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欣赏《离骚》,需要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材编写。
二、教学设计1. 选取合适的教材材料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离骚》的文字和意境,并选取合适的教材材料,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分析,并通过注释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
2.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增加学生对《离骚》的兴趣和理解。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朗读《离骚》,让他们亲身感受这一作品的语言之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想。
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观点,并鼓励他们对《离骚》进行个人感悟和解读。
通过开放式的讨论和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作品的深层含义,并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材分析1. 教材中的篇目选择《离骚》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此,在教材编写中选择《离骚》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
2. 教材中的教学方法在教材编写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离骚》。
例如,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案例来引入《离骚》,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注释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语言之美和哲理思想。
2020年《离骚》的课例分析
《离骚》的课例分析《离骚》是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滥觞,闪耀着亘古不变的艺术光芒。
下面是《离骚》的课例分析,和一起来看一下吧。
第一个环节是文本串讲,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
在分析第一段的“遭贬”,我以讲读法与提问法相结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我首先让学生会回答文中表明诗人“遭贬”的原因的句子,并作一定的引导与补充,得出诗人遭贬的原因是由于楚怀王的昏庸腐败,忠臣的诽谤谗言,当时朝政风气的投机取巧、阿谀谄媚,而诗人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使得诗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遭到排斥而被贬谪。
其次,我让学生找出第一段中相应的作者自我阐述在恶劣的环境中的态度与立场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来表现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
在分析第二段的“隐退”时,我让学生思考屈原在隐退后是如何独善其身?并找出相应的表明作者隐退后坚持追求美好德行的句子。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以对美人的向往寄寓诗人对“美政”的渴求,以及借对“香草”的钟爱来寄托自己对高尚情操的修养的比兴手法,在探讨诗人隐退后的心志的句子中,阐释诗人面临的理想与现实、进取与退隐的对立与冲突,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命运悲剧性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屈原形象。
我主要采用讨论法。
给学生几分钟的考虑时间,并请2——3位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再进行总结与归纳。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分析屈原的鲜明个性的外貌特征以及“外修”下的爱国情操与对理想和人格的执着精神,强调屈原精神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上的地位和作用。
采用讨论法意在缓和教学节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体悟屈原的悲剧与崇高形象,最后一个环节是分析《离骚》的艺术特征,以我的解析为主,从语言特色、赋的运用、比兴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离骚》的艺术特性,带领学生从文本细读的世界中“走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统观《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离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这首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部分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部分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国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离骚》所在的教材单元以古代诗歌为主,旨在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离骚》,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同时也能感受楚辞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特色。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和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离骚》这样篇幅较长、语言晦涩、思想内涵深刻的作品,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离骚》的创作背景。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大意。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诗歌中追求理想、坚守正义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析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屈原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深层内涵。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范文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离骚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教学过程: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修姱鞿羁蹇蕙纕揽茝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攘垢兰皋芰荷岌岌偭规矩而改错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圆圜之能周兮······(通假)怨灵修之浩荡兮固世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古今异义)伏清白以死直兮屈心而抑志兮回朕车以复路兮······(词类活用)不吾知其亦已兮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特殊句式)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理解本文显性的思想感情))明确:课文里节选的这一部分,特别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
2020年《离骚》的教材与课例分析
《离骚》的教材与课例分析教材分析《离骚》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单元第二课,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
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成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离骚》紧接《〈诗经〉两首》之后,编写者意在强调作为《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在艺术审美上与《诗经》的差别,以及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逾越的地位。
《离骚》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滥觞,就像中国文学天空中的双子星座,闪耀着亘古不变的艺术光芒。
二者在各版本教材的选文中互伴而生。
而第二单元的另外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诗经》和《离骚》在对诗歌的尝试与创新方面有着相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同为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
《离骚》与《诗经》虽然在文学史上处于比肩地位,但是二者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就内容方面,《诗经》的涉猎面很广,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离骚》就是屈原遭贬之后内心苦闷之情的流露;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作为“平民文学”,无论记叙、抒情、写物都是以平淡、自然、质朴为美,而《楚辞》作为具体文人所作,极尽文采之能事,想象丰富、意蕴深远。
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突破,《楚辞》作家们寄情于物,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而《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的淳朴记叙风格与《楚辞》的铺张手法和浪漫意蕴,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据着一席之地。
2024年离骚教案与赏析范文
2024年《离骚》教案与赏析范文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身世。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 欣赏《离骚》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身世。
2.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 《离骚》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离骚》的古文理解和翻译。
2. 《离骚》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的深入欣赏。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离骚》的原文、注释、译文和背景介绍。
2. 学生教材:《离骚》的原文和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章:《离骚》的背景与作者1.1 介绍屈原的身世和时代背景1.2 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动机1.3 分析《离骚》与屈原的其他作品的联系第二章:《离骚》的基本内容2.1 解读《离骚》的篇章结构和内容梗概2.2 分析《离骚》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2.3 探讨《离骚》中的主题思想和哲学观点第三章:《离骚》的文学价值3.1 欣赏《离骚》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技巧3.2 分析《离骚》的韵律美和音乐性3.3 探讨《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四章:《离骚》的艺术特色4.1 分析《离骚》的象征主义和寓意手法4.2 探讨《离骚》的图像美和视觉效果4.3 欣赏《离骚》中的自然描写和情感表达第五章:《离骚》的现代赏析5.1 引导学生对《离骚》进行现代解读和赏析5.2 分析《离骚》中的女性形象和社会批判5.3 探讨《离骚》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教学评价:1. 学生对《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离骚》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
4. 学生对《离骚》的现代赏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第六章:《离骚》的哲学思想6.1 分析《离骚》中的宇宙观和自然哲学6.2 探讨《离骚》中的人生观和道德哲学6.3 比较《离骚》与其他文化作品中哲学思想的异同第七章:《离骚》的文化影响7.1 探讨《离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7.2 分析《离骚》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7.3 讨论《离骚》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八章:《离骚》的翻译与解读8.1 介绍《离骚》的不同翻译版本和解读方式8.2 分析翻译中面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转换问题8.3 讨论如何准确理解和翻译《离骚》中的象征和隐喻第九章:《离骚》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9.1 分析现代文学作品对《离骚》的引用和借鉴9.2 探讨《离骚》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意义和价值9.3 举例分析《离骚》对现代作家思想和创作的影响第十章:《离骚》的教育意义10.1 讨论《离骚》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0.2 分析如何将《离骚》融入中小学语文教学10.3 探讨《离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影响这十个章节涵盖了《离骚》的教案内容,从背景与作者、基本内容、文学价值、艺术特色、现代赏析、哲学思想、文化影响、翻译解读、现代文学应用到教育意义,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离骚》这部作品。
2024年离骚教案及赏析范文
2024年离骚教案及赏析范文一、教案简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离骚》的背景知识。
2.掌握《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
3.深入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屈原和《离骚》的背景介绍。
2.《离骚》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
3.《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分析。
4.《离骚》的翻译和解读。
5.文学鉴赏练习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屈原和《离骚》的背景知识,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
2.案例分析法: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
3.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练习的积极程度。
2.作业和练习:学生完成的作业和练习的质量。
3.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评估。
教案示例:第一节:屈原和《离骚》的背景介绍【教学内容】1.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离骚》的成书时间和流传情况。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背景信息。
【教学评估】学生通过课堂参与和作业练习,展示对屈原和《离骚》背景知识的掌握。
第二节:《离骚》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教学内容】1.《离骚》的文学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2.《离骚》的艺术成就,其在楚辞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文本分析,让学生领略《离骚》的文学魅力。
【教学评估】学生通过课堂参与和作业练习,展示对《离骚》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的理解。
第三节:《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教学内容】1.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如龙、凤、蛇等。
2.解读《离骚》中的寓言,如“东篱菊”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揭示象征手法和寓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评估】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练习,展示对《离骚》象征手法和寓言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离骚》名师教案评析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骚体之巅、唐诗之祖”,直至今日,仍被广泛地传诵和研读。
如今,在教育界,一些名师开始针对《离骚》进行教学,将其作为一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手段。
在本文中,我将对一位名师的教案进行评析。
该教案对《离骚》的文化背景、创作背景和史实背景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讲解,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离骚》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离骚》是楚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背景的介绍,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离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背景,了解作者屈原的悲痛遭遇和爱国情怀。
教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教学注入生动活泼的元素。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直观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课程内容,增强记忆效果和学习兴趣。
例如,该教案使用了电影《千里江山图》的片段,与《离骚》的文本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楚文化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教案对于课堂互动也进行了高度重视。
在课堂上,教师既讲述《离骚》的文本,又会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
通过提问、讲解、演示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离骚》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离骚》的历史背景和人生哲学,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该教案对作业布置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既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
通过设定阅读、作文、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案还鼓励学生借鉴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技巧,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思路。
该教案的长处在于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技术、互动交流等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质。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离骚》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刻地领会楚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阅读兴趣。
2020年离骚课文分析范文
离骚课文分析范文《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下面是和大家分享的离骚课文分析,更多内容(./wenxue)。
第一段通过自叙的笔法,提出了积极用世的人生观:首先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详纪生年和名、字的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
这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成为屈原生命中进步的动力。
奠定了他那种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的基础。
接着叙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由于热爱生活,所以特别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因而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而这一切。
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在楚国政治改革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第二段承接上文,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合的经过。
首先述三后以戒今王,接着陈尧舜以示典范。
在古代社会里,凡是具有政治抱负的士大夫,他们的理想都必然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因而屈原就必须争取楚怀王的合作,首先是取得他的信任。
可是怀王的态度是不坚定的。
这一矛盾的存在,就展开了屈原和“偷乐”的“党人”之间的剧烈斗争;同时,怀王的听信谗言,也就决定了屈原政治上的客观遭遇,为下文提出张本。
叙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起来,有下面几层:第一,政治上的改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除了争取君王的合作,必须培植人才,广结同志,共赴其成。
屈原在这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可是想不到“众芳芜秽”,致使他的计划落空,陷于孤立。
第二,指出了他和“党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原因。
他们之所以勾心斗角,排除异己,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屈原的坚持理想,则是为了“恐修名之不立”,“哀民生之多艰”。
这里,他强调法度绳墨,进一步提出他的法治思想;这和腐化没落的贵族势力绝不相容,因而这一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第三,在这样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怀王的昏庸糊涂,“不察民(人)心”,不辨黑白,助长了邪气的高涨,造成了群小进谗的有利条件。
《离骚》教案范文汇总5篇范文精选
《离骚》教案范文汇总5篇▲知能目标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词句的理解。
●刷新知识库存1.关于《诗经》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
此间创作了《离骚》。
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5.字形辨析謇:謇謇陬:孟陬毗:毗邻摄:摄像搴:搴阰辄:动辄得咎阰:搴阰慑:慑服●探究互动平台1.节选部分的主旨与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节选部分通过诗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心事和对故国民生无限热爱的深情,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和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离骚》教案范文八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范文八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案篇1【教学要点】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运用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3、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难文浅教,重在落实,先译后析,趣味背诵。
【教学流程】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1、对联和诗歌: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
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学常识,落实基础知识。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师生交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楚辞》中。
其中,《九歌》是祭神的乐曲,充满生活气息;《天问》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和历史观、自然观;其余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
源于楚地歌谣,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辞藻华丽。
楚辞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
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模拟这种题材所写的作品汇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因为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以“骚”来称楚辞。
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风”,后人以“风骚”称《诗经》和《离骚》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离骚》教学反思范文
《离骚》教学反思范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离骚》教学反思范文《离骚》教学反思范文(最新4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离骚》教学反思范文(最新4篇)供大家赏析。
2020年《离骚》教学设计及语言分析
《离骚》教学设计及语言分析引导语:《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其文学地位唯有司马迁的《史记》可与之一比,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主要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下面是的《离骚》教学设计及全文语言分析。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端午节快要到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个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今天,我们追溯历史的长河走近屈原,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知人论世—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约23篇.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据《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屈原曾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以”–“之”–“兮”,参差不齐,长短不拘,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从汉代开始,《楚辞》成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名,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有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板书】鉴赏语句,以意逆志【点拨】研讨与练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节选第一段的学习:主要通过鉴赏这两句诗展开问题探究,重点词语是第一句的“太息”和“哀”和第二句中的“朝谇而夕替”.解释句意和词义謇(jiǎn)蕙(huì)偭(miǎn)溘(k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声声叹息掩面拭泪,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suì)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1.想一想﹑议一议﹑小组内交流,推选代表发言①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就是说他声声叹息掩面拭泪,那他为什么流泪呢?明确:哀民生之多艰,为国家为百姓而感到忧愁,为国计民生感到深沉的悲哀.②屈原说自己“朝谇而夕替”,造成他的不公平遭遇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小组讨论,必须做到言之有理,一切分析从诗文出发.明确: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崇尚美德,洁身自好.)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怀王贤愚不分,荒唐昏庸.)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群臣嫉贤妒能,诬陷忠良.)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背道义,歪曲事实,互相苟合取悦他人.)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③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腐朽社会.那么屈原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现实,他的心情如何?明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愁郁闷)④屈原连用两个表达苦闷的词,可见他内心忧闷之深.他为自己的遭遇悲愤万端,那么他会改变自己的初衷,与那些奸诈群臣同流合污吗?(没有)他的态度如何?请用原文的话回答.明确: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政治越是黑暗,屈原越是忠贞不屈,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只因他崇尚美德,虽九死未悔.正是这样,才更能够表现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他的愁不是为自己而愁,而是为国家而愁,为民生而愁!⑤但是他内心的忧伤与苦闷依然是难于排解.那么屈原是怎么样平衡自己的内心?同学们可以看接下去的四句话.在这四句话中屈原分别写了什么?明确:鸷鸟,前世,方圜,异道.自己和群臣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正如鸷鸟和群鸟是不同的,方和圆不可能相合,何况道不同,就更不能相安.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⑥屈原虽然遭受了不公平,但是他能够暂时地“屈心而抑志”,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他强大的精神力量哪里?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屈原要以前圣为榜样,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这本来就是前世的圣人所推崇的,这是屈原强大的精神支柱,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屈原到死都念念不忘他的“美政”,即君明臣贤、选贤举能,死了也要和历史上的明君贤臣比肩而立.⑦既然屈原有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柱,为了追求理想,九死未悔,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跳江呢?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⑧由第一段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明确:(1)含蓄的比兴手法的运用.灵修(君王),娥眉(美德),众女(造谣中伤自己的朝臣)鸷(诗人自己),鸟(群臣)(2)对偶句式的运用.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补充: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东汉王逸《诗三百》好的作品,都是写实感.实感自然是文学主要的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曰想象力.从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是极文学之能事.就这一点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只前无古人,截至今日止,仍是后无来者.——梁启超《屈原研究》2.课后延伸: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小组之间交流.离骚语言分析参差不齐的句子形式《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
《离骚》教案范文
《离骚》教案范文学习要点充分体会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学习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用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讨论题1:《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比喻及对偶的诗句讨论题2,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因为思考题《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讨论题3、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讨论题4、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三、悟理探究,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
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答:训练案一、课文阅读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偭()规矩而改错②何圜()之能周兮③制芰()荷以为衣④高余冠之岌岌()2、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高,加高。
长,加长。
“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泽,污浊。
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
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
复路,返回原路。
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即使。
惩,惩罚。
3、对句中加黑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
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学分析范文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离骚》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单元第二课,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
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成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离骚》紧接《〈诗经〉两首》之后,编写者意在强调作为《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在艺术审美上与《诗经》的差别,以及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逾越的地位。
《离骚》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滥觞,就像中国文学天空中的双子星座,闪耀着亘古不变的艺术光芒。
二者在各版本教材的选文中互伴而生。
而第二单元的另外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诗经》和《离骚》在对诗歌的尝试与创新方面有着相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同为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
《离骚》与《诗经》虽然在文学史上处于比肩地位,但是二者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就内容方面,《诗经》的涉猎面很广,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
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离骚》就是屈原遭贬之后内心苦闷之情的流露;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作为“平民文学”,无论记叙、抒情、写物都是以平淡、自然、质朴为美,而《楚辞》作为具体文人所作,极尽文采之能事,想象丰富、意蕴深远。
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突破,《楚辞》作家们寄情于物,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而《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的淳朴记叙风格与《楚辞》的铺张手法和浪漫意蕴,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据着一席之地。
《离骚》被选入多家语文教材,由于诗歌较长,各版本教材的选文各有差异,但是共同折射出的独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却是一致的。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独创的“离骚世界”是教学的抓手,而这个艺术世界中,诗歌通过赋比兴手法形成的语言的浪漫美与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美,以及渗透其中的诗人的悲剧美与崇高美,则是语文教师所着力传达给学生的重要而独特的艺术价值。
由于《离骚》多在高中低年级开设,加上文字障碍较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多讲授文言字词,破解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方可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悟阶段。
因此,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具体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作业的布置上都要循序渐,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使学生真正走进“离骚世界”,感悟其超凡的艺术魅力。
根据教学任务,《离骚》的教学课时应以两个课时为宜。
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离骚》的审美世界,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以及学生情感的熏陶上;引导学生通过领会诗歌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感受诗人的思想意蕴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目标上,应围绕《离骚》的字词句解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屈原命运的悲剧性与崇高性展开。
第一课时应完成课文的思想目标和知识目标。
思想目标上,应引导学生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领会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崇高意志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知识目标上,应首先让学生对屈原生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对《离骚》写作背景的观照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其次,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楚辞”,文中涉及到大量难读、晦涩的字词,造成学生梳理课文大意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放胆朗读,进行适宜的指导,打破学生畏难情绪,消除文字上的陌生感和阅读障碍,还要在课文的字面解释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虚词和实词,再循序渐进地梳理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体会“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及诗人借此传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的教学目标适宜在第一课时完成,意在使学生消除对《离骚》的陌生感与畏难感,对《离骚》形成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动情点,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探索“离骚世界”的美打下知识与能力的坚实基础。
对于《离骚》的第二课时,应完成课文的能力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和体验《离骚》的审美世界,探索感知《离骚》的语言美,从而使学生在美的历程中获得精神陶冶和心灵洗礼。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悲剧与崇高之美,带领学生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把握作品背后传达出来的屈原的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以及执着美。
第二课时应以学生讨论与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主动的姿态走近屈原的心灵世界,完成一场美的历程。
楚辞是中国艺术中的唯美派,而楚辞的代表作《离骚》更是审美的典范。
感悟《离骚》,就像经历了一次纯美的感染、崇高的震撼;又像接受了一回精神的熏陶、灵魂的净化。
正如赖瑞云老师所说的:“阅读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
从审美的角度,我们把这‘秘妙’称为‘美’。
”因此,将《离骚》的艺术美与精神美传达给学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与责任,带领学生在“美的历程”中收获阅读古文的知识上的能力,在“灵魂的洗礼”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理想、对人格道德的执着追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也是起关键作用的环节。
拓展阅读:离骚赏析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
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
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
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
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
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
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
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
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
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
《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
《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
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
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
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
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