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专题读懂诗歌始鉴赏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与鉴赏: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

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与鉴赏: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

1.语言“变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 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 示例:①名词活用。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 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 ②形容词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 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③动词活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
新高 考Ⅱ 卷
《送别》
唐代 李白
④从作者上看,多读读名家作品,尤其是名家写 的陌生作品。 古风 送别诗 ⑤从内外结合看,多注意课内诗歌与课外诗歌的 联系。高考近年来很注重课外与课内的关联。
考情微观
《和南丰先生出 全国甲卷
山之作》
宋代 陈师道
七言 律诗
①从时间上看,多读读唐诗宋词。 酬和诗 ②从体裁上看,多读读近体诗,尤其是律诗(以七
(二)词的章法结构 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不同于诗的 特点。开头、过片和结尾怎样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 1.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像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 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人一定要走进去、看 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根据下列标题,挖掘其蕴含的信息。
标题
蕴含的信息
(1) ①交代诗的题材(送别诗)。 白下驿饯唐少府 ②交代送别的地点(白下驿)、对象(唐少府)和方式(饯)。
(2) ①“醉落魄”是词牌,体裁是词。 醉落魄·人日南
②诗歌写作的时间(人日)、地点(南山)、对象(应懋 山约应提刑懋之
之提刑)及事件(约南山游)。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读懂诗歌读懂诗歌高考考什么(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怎样读懂古诗词一、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2.2012年北京卷《柳堤》,题目中可显露出信息,作者在种满柳树的长堤观景而发感慨,即为借景抒情。

所以读诗歌时,先抓住景色特点,再细分析诗人传达的情感。

3.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示”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通过下文注释可知道“秬”“秸”是作者的两个儿子的名字,可知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给两个儿子指出一些人生道理,以作警语。

并且通过诗歌的小序也能得到本诗的写作目的,所以在阅读时,注重读出示警的内容。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

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

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读懂诗歌

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读懂诗歌

专题一读懂古诗(必备知识)——明诗意,知题材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题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能力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同时也是很多学生拉开差距的一道大题。

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

现就这个问题做如何探讨。

古代诗歌分为诗、词、曲三大类,其中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以及楚辞和乐府诗;近体诗是盛行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包括律诗和绝句;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发展到元朝形成了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中的小令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结构章法及基本特点: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中绝句按句来理解;律诗按联来把握;词:主要把握上下片来分层体会,上片主要写景(次要),下片主要抒情(主要)基本特点:情景结合诗词的前半部分很多都是写景,后面基本都是对情感的深化,前后内容一般是一致的(乐景与乐情,哀景与哀情);或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乐景衬哀情的关系。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们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鉴赏古诗读懂始 新

鉴赏古诗读懂始 新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演练体悟 问题。
(2006·全国 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 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 态,戏咏。 野次 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 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 野。 ③棰:鞭子。
• 二、读正文 • 1.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①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诗 近体诗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 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 句抒情(主) 有的诗讲究
起承转合
首句渲染气氛 上片 主句写景 写景(次) 词 尾句过渡 下片:抒情(主)
• 这首诗可分为几 个层次?它们分 别写了什么内容?
• 答案 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 别写了石、竹、牧童、 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 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 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 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 的感想。
• 2.反复品读关键语
• 抓住关键诗词句。如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 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 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是诗眼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而“留” 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 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 出来。 •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 “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 的孤独、无聊之感。
阅读方法指导
演练体悟 赠花卿[ 杜
注]
特色专题3
请借助注释理解下面一首诗的写作意图。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 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第一课: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第一课:如何读懂诗歌

李益 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 益诗友。
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要注意:
1、注意准确理解字词,要有一定的常识积累。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 图与情感侧重点。 3、注意语言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 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填充内容 调整语序 整合句意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等。
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 完整的句子。
古典诗歌中词序的颠倒
• 1.主语与谓语倒置。 •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唐· 杜甫《江村》)意即“堂上燕自去自来,
水中鸥相亲相近”。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 崔颢《黄鹤楼》)意即“晴川(晴朗的原 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 萋”。 •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 意即
• 思家步(于)月(下在)清宵(里)立,忆弟看云(于)白日眠。
• 举例: • 如梦令· 李清照
•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知 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瘦! ”
• 补充省略: • (我看见)昨夜雨疏 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我)试问卷帘人, • (卷帘人)却道海棠 依旧。 • (我)说,知否,知 否?应是绿肥红瘦!
古典诗歌中词序的省略
• 1、主语省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我)与君离别意,(我们)同是宦游人。 •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平明(我)寻白羽,(白羽)没在石棱中。
古典诗歌中词序的省略

2017古诗鉴赏-专题1读懂诗歌始鉴赏解析PPT课件

2017古诗鉴赏-专题1读懂诗歌始鉴赏解析PPT课件
穷边词(其二)
姚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
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 怀,讽刺时事。
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 ”“览古”等字样,有的以被歌咏的历 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
咏物诗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 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 有关系。 3.晓手法。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对比; 表现手法:象征、比兴、托物言志;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①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读诗要点
1.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 比如赤壁、金陵、汴河、骊山、马嵬等
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2.明情感。
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 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④对历史做冷静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归纳历史规律等。
3.晓结构手法。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
其事——抒己志。
手法:有用典、对比、衬托、借 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练中悟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 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5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讲述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讲述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 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 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 “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011年高考江苏卷杜甫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 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 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 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 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 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 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 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 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 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 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 日子更难打发。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 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 诗艺作结。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 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 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读懂诗歌——寻找诗歌鉴赏切入点

读懂诗歌——寻找诗歌鉴赏切入点
一、切入点——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 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 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 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 歌鉴赏的向导。
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内容(人、事、景、物)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暗示)
孤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解读】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标题点出所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之物,一“孤”字
【注】矰(zēnɡ):短箭; 缴(zhuó):系箭的丝绳。
含感情色彩。全诗 以“孤雁”自喻, 抒发孤凄忧虑的羁
旅之情。
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春行即兴
(唐)李华 【解读】 有感,顿 生兴致而创作。由
涧水东流复向西。 标题可预知用借景
芳树无人花自落, 抒情法。诗中透露
春山一路鸟空啼。 伤春、凄凉之情。
标题可以帮助解读 BIAOTIJIEDUSHIGE
【总结】
一、内容 二、思想情感 三、表达技巧
看作者,知人论世
李太白的自信与狂放; 柳三变的相思与艳情; 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 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 寸心千里目。
前本人诗认作为者,不“熟最悉苦,无可山借遮助望所眼给”的在注本脚诗:中南最宋 具后式期,有诗联表人想现。南力联宋,想时你当 期对时 的此南 著有宋 名何王 爱看朝 国法偏 诗?安 人请一 辛作隅弃简的疾要政、分治陆析形游。 等人的诗作,再结合该诗的后两句,就很容易得 出:作者该是一位爱国诗人,这首诗应表现诗人 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之情。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 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 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 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 思。)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这首诗大概 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 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 之愁、逐客之恨。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 诗艺作结。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 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 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 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 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 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 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 嫣红、洁白两色。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 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 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 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 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 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 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 更为曲折。

正本清源,读懂诗歌

正本清源,读懂诗歌

古诗专题正本清源,读懂诗歌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内容方面要理解词语和语句,思路上要熟悉了解诗词常有的章法。

理解词语和语句一、诗歌语句的语法特点和运用表达方式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一)关注文言词语无赖:调皮可爱。

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可怜:1、值得同情或怜悯。

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2、可惜或令人惋惜。

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3、可爱。

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将:读作qiāng,用在动词前,意思是“请”。

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将进酒》)适:“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就可作“出嫁”讲。

“处分适兄意”中的“适”就只能当作“适合”讲。

(二)关注词性改变例1、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例2、王维《送别》的“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例3、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例4、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例5、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高中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读懂诗歌

高中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讲——明确考纲,快速读懂诗歌一、明确考纲《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 级。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等。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和语言特色。

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考情分析】近三年(2017-2019)高考全国卷Ⅰ、Ⅱ、Ⅲ共9套试卷的诗歌鉴赏文本选取以七言律诗为主,有七言古体诗、乐府诗和五言古体诗的节选,也有五言律诗。

这9首古诗的作者均是唐宋有名的大诗人,甚至是有某种雅号的大诗人,比如诗神苏轼、诗王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等。

从题材上看,题材非常丰富:为国选材即景,酬赠嘱咐亲人,题卷戏赠友人,未及第后即景抒情叙事,题卷抒怀,咏古抒怀,题画酬赠,投谒主考明志,劳动场面描绘等。

所选诗歌篇幅精致,情感真挚丰富,写作技法巧妙,文化氛围浓郁,语言优美流畅,风格独具,艺术价值很高。

从这9套试卷诗歌鉴赏的选材来看,可以发现所选诗歌除了少量的即景抒情诗,诗歌鉴赏作为最高能力层级(鉴赏)要求的题目,更多地注重诗歌的交际功能:酬(戏)赠、投谒、题卷、题画等。

这是高考诗歌鉴赏选材的一大特征。

古代诗歌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也不仅仅是艺术品位或者把玩,更多的是实用功能。

这些功能在现在来看变成了交际雅趣,让生活充满文化气息。

这9套试卷重在考查“如何写的”“怎么写得这么好”“写了什么”这三方面,“写了什么”是最新出现的趋势。

这种命题思路有效地真实地检验了考生是否读懂了诗歌、领会到诗歌的意蕴。

诗歌鉴赏怎样快速读懂古诗词

诗歌鉴赏怎样快速读懂古诗词

三:读注解
【注释】:① 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 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 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荆州记载,南 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 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明疑点难点
四:读意象
意象:象,即形象;意,即意念、情感,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 主人公情感的物象。
方法归纳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人 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秦观鹊桥仙·七夕 ——交代了写作对象〔七夕〕;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
相思相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 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交代了时令、地点、事件;暗含写作者的所闻所感。
原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例六、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答复以下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
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
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
〞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所蕴含的思想情感。(2006浙江卷)
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读懂诗歌始鉴赏ppt讲解

读懂诗歌始鉴赏ppt讲解

二:知人论世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 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 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 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 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 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 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 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 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 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 的心情。
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标卷Ⅱ
标题 《残春旅舍》
这首词前三句描绘了一幅 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
象;“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运用 衬托
手法,突出了杜鹃悲切的叫声;全词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 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去、事业无成的悲叹感。情。
三、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 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 理解诗意。
• 春日即事 李弥逊 •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蕴含信息
①点明了时间(残春);②点明了地点 (旅舍);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残)。
2015·福建卷
《秋夜纪怀》
①点明了时间(秋夜);②交代了写作 目的(纪怀)。
2014·全国大 纲卷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 居》
①点明了地点(南溪);②交代了写作 缘由(寻);③提示了写作对象(常山 道人隐居)。
2014·广东卷
宣城见杜鹃花(李烘白托)伤春、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惜。春之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情愁巴、,。思·抒念发之乡 ⑴、“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情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情感?

《鉴赏古诗读懂诗》课件 (二)

《鉴赏古诗读懂诗》课件 (二)

《鉴赏古诗读懂诗》课件 (二)
- 介绍《鉴赏古诗读懂诗》课件
- 该课件是一份针对古诗鉴赏的学习资料
- 内容包括古诗基础知识、古诗鉴赏技巧、古诗欣赏等
- 适合对古诗感兴趣的读者学习使用
- 古诗基础知识
- 古诗的定义:古代汉语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具有一定的韵律和格律
- 古诗的分类: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律绝、长短句等 - 古诗的结构:起始句、承接句、转折句、高潮句、结尾句等
- 古诗鉴赏技巧
- 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注重语言、注重情感、注重意象
- 学习古诗的技巧:注重韵律、注重节奏、注重意境
- 欣赏古诗的技巧:注重情感共鸣、注重文学价值、注重历史背景
- 古诗欣赏
- 古诗名篇欣赏:《静夜思》、《登高》、《春晓》、《将进酒》等
- 古诗诗人欣赏: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
- 古诗流派欣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等
- 学习古诗的意义
- 了解古代文化:古诗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提高语言能力:学习古诗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增强审美素养:欣赏古诗可以提高审美素养,丰富人生体验
- 结语
- 学习古诗需要耐心和毅力,但是通过不断学习和欣赏,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化和人生体验
- 《鉴赏古诗读懂诗》课件是一个好的学习资料,希望读者可以认真学习使用,享受古诗带来的美好体验。

古诗鉴赏 专题读懂诗歌始鉴赏

古诗鉴赏 专题读懂诗歌始鉴赏

古诗鉴赏:专题读懂诗歌始鉴赏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不仅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更体现在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中。

因此,深入了解古诗的背景、语言、形式、意象和主题等,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前提。

古诗的背景古诗是诗人在特定时代、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创作,每首古诗都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因此,我们在鉴赏古诗时,需要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例如,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通过了解唐代社会的背景,我们知道当时天灾频发、战乱持续,人民生活十分艰难。

杜甫身处其中,他的感慨和思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出来。

鉴赏这首诗时,就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古诗的语言和形式古诗的语言和形式通常是一种富含美感的语言和形式,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古诗的主要特征之一。

例如,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陆游通过使用豁达、轻盈和绮丽的词句,表现了春景的美妙和自己的心境,是典型的中国山水诗。

此外,古诗还有很多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这些不同的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效果和韵律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鉴赏者对古诗的感受。

古诗中的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是对事物、情感、景色以及其他个人或社会经验的形象化表现。

通过意象的构建,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境等。

例如,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的意境构建非常巧妙,可以看到王之涣通过登高远望的事例,将景色、人生和思想联系起来,概括出生命是不断追求升华和开拓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晓手法。 常见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
练中悟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2016年全国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 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 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3.主、宾换位。 例:白居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长恨歌》) 正常语序:“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门户生光彩”。 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贺新郎》) 正常语序:“秋色渐将晚,黄花报霜信”
4.定语的位置。 ①定语挪前。 例: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 正常语序:“青海长云暗雪山,遥望孤城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 例: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 正常语序:“我欲因之梦吴越,一月夜飞度镜湖”。
读诗要点
2.明情感。 ①羁旅孤凄之愁, ②念家怀人之思, ③怀才不遇之苦, ④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法。 常见的手法: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对面落笔(对写法)、虚 实结合。
练中悟6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 三处[注]愁相并。 注 三处:城头、江心和山顶。 (1)此曲首二句是怎样写游子与故乡的遥隔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④。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 属县。在今新鲁木齐。 疏勒:地名,在今新疆疏勒。④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抒怀诗散见于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中。
读诗要点
1.抓事件。 即事抒怀诗往往因事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作者感慨的事。
2.明情感。 即事抒怀诗的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诗中作者通常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 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如何读懂古诗?
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二、从古诗的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三、从读诗的基本方法入手读懂古诗
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1)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六)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
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
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题材类别 山水
田园诗 边塞
军旅诗
古诗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
主要手法 借景抒情 对比衬托
情感术语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 厌恶官场 建功立业 从军报国 穷兵黩武 思乡念亲 视死如归 苦闷彷徨
怀古 咏史诗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盛衰无常 国运衰微 孤独惆怅
借古讽今
昏庸腐朽 奢侈淫逸 缅怀英雄 功业无成 失意绝望
借古抒怀
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志不得伸 壮士暮年
托物 言志诗
托物言志
正道直行 坚贞孤傲 高洁超逸 孤傲不群 傲岸不羁 志趣高雅
送别 怀人诗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依依不舍 孤独寂寞 怅然若失 诚挚关怀 情深意笃
羁旅 行役诗
虚实结合
日暮思归 望月怀远 羁旅愁思 久戍思乡 孤寂落寞
(说明:即事抒怀诗散见于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中。)
(三)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代诗
二、从古诗的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诗歌语言的特征 (一)变“性”——改变词性 (二)变序——改变词序语序 (三)省略
(一)变“性”——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如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
以上各句中“冷”“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变序——改变词序语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声律和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的词序语序。
1.主语后置。 例: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正常语序:“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2.宾语前置。 例:杜甫:“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 正常语序:“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山水田园诗 边塞征战诗 咏史怀古诗 托物言志诗
送别怀人诗 羁旅行役诗 即事感怀诗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自然景色风光、农村景物以及歌咏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为题材的
诗歌。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④对历史做冷静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3.晓结构手法。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手法:有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练中悟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5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④或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⑤或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3.晓手法。 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练中悟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五)送别怀人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
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抒发离 愁别绪成为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
读诗要点
1.抓意象。 如杨柳、长亭、短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2.明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某些感慨。
读诗要点
1.抓意象。 常见意象:客船、天涯、他乡、孤灯、无眠、晚钟、醉酒、凄风、苦雨、慈母等。 重点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 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 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读诗要点
1.抓意象。 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2.明情感。
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或表达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 或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一 读懂诗歌始鉴赏 福清元载中学
2017年语文科《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说明:
4. 鉴赏评价(D级) ⑴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5年全国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3.晓手法。 ......
练中悟7 (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二)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