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识破设题陷阱
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一、设题形式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选1。
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
设题误区一: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
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
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
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设题误区八:指代不明。
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设题误区九:逻辑错误。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设题误区十:曲解原意。
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宏观把脉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而理解和把握文中的原理、事理。
1. 阅读自科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新发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
2.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认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
3.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理等,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等。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大命题陷阱
[比对分析]
(答案)选项中“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
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错,把或然说成了必然。原文说“让蜗牛、蠕虫和昆虫 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仅是一种想法,什么时候 能“用在家用电器上”还是个未知数,而选项却说“为 期不远了”,犯了“混淆时态”的错误。
命题陷阱 4:因果混乱
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 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 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 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也是层层积累的, 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 原则甚至知 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 化” 。 [比对分析] (答案)选项中“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
陷阱 剖析
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因果混乱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①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 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 “因(条件)”。 ②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 有因、因此、由于、 因而”等;②关注改变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 以、就只有”等;③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 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原文信息]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 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也涉及一国内部 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气候变 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 每个 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 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 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 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 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 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 同时遏 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识破设题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识破设题陷阱【教学目标】1.准确认识论述类文本考查设题陷阱。
2.认清10类设题陷阱的逻辑本质。
3.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准确认识论述类文本考查设题陷阱。
2.难点:认清10类设题陷阱的逻辑本质。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10种类型:二、10类设题陷阱1. 以偏概全(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全国卷Ⅲ 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原文信息: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2)比对分析:通过比对发现,选项以偏概全。
原文中“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等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3)理论指导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2. 混淆时态(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3·全国卷ⅡT2-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原文信息: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高考论述类阅读误区篇:识错误陷阱 促精准答题
高考论述类阅读误区篇:识错误陷阱促精准答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常见的选项设置方法有:1删——删除句子或删减句子成分;2添——主要添加定语或状语;3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4改——改变说法或替换词语;5漏——有意遗漏信息;6凑——刻意拼凑或强加信息。
这六种选项设置方法在题目中并不一定设置成错误项,需要据实而定。
题目还可能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代替的方式,使题目中考查的知识点形异意同。
考生只有掌握了选项的设题陷阱,才能更准确地识别错误项。
九大陷阱解读陷阱一: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高考例题]原文: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选项: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解析:选项将“生态道德”范畴扩大为“道德”。
解题技巧提示: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陷阱二: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高考例题]原文: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
选项: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解析:“了”字未然当已然理解。
解题技巧提示: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
陷阱三: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学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一、解题方法1.句、重要概念等;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分析时要透彻,文所对应的文字进行比照判断。
这是基本的解题方法。
二、设误类型1.张冠李戴把属于甲的特征说成是乙的,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
只有回到原文中寻找原始依据,才可做出判定。
【对应文段】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试题】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2.无中生有【对应文段】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试题】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3.偷换概念 【对应文段】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试题】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储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对应文段】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试题】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讲识别命题陷阱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
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
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错误转述
所谓“张冠李戴”就是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 性说成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 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 点、成绩说成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 彼”对象入手分析。
真题小练:
原文 选段
试题 选项 比对 结果
(2017·全国Ⅰ卷第 1 题 B 项对应文段)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 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 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 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 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设错方式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有意弄错对象,如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 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变。在貌似而质不同中迷惑考生。
辨认方法 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 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 主语、宾语是否与原文一致。
夸大功能或效用。
以偏概全
D.宋代各种信用情势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
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
提供了借鉴。
夸大作用
【对应文段】“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
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
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
「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论述文专题四:八大设题陷阱
「高考语文系统复习」论述文专题四:八大设题陷阱八大设题陷阱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陷阱:设题陷阱一: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如试题选项内容:(2016 天津卷,5,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原文信息: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
设题陷阱:偷换概念。
判断理由:原文指的是“文化消费属于文化活动”,而选项中表述的是“ 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概念的外延颠倒。
设题陷阱二:张冠李戴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 行为状态) 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 行为状态) 。
如试题选项内容:(2016 浙江卷,8,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原文信息: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在追寻白话语言的“ 艺术化” 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 学衡” 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
设题陷阱:张冠李戴。
判断理由:“ 学衡” 派反对白话文运动,“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 的应是新文化运动提倡者。
设题陷阱三:指代有误选项对原文中的“ 指代内容” 表述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
选项内容:在“ 礼” 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论述类文本设题的那些坑,真的是防不胜防啊!咱们得承认,写题目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得有点门道。
不然,光是个题目就能让你扑街。
这第一大坑,当然是题目不清晰。
你想啊,给人一个模糊不清的题目,谁能读懂呢?就像给人发了一道数学题,结果数字和符号全没了,唉,这不是坑吗?大家一头雾水,最后只好随便写点东西。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真是让人捧心口叹气,完全没法沟通嘛!然后再说说第二个坑,题目太宽泛。
你说,给个题目让你写“谈谈人生”,这不是让人抓瞎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厚厚的小说,随便翻翻都是好几章,谁知道从哪儿切入?就像点了个外卖,结果送来一整桌,完全不知道从哪个菜开始下手。
这样写,十有八九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根本没法深入探讨。
第三个坑,题目太狭窄。
你想写个“讨论猫咪的尾巴”,这也太小众了吧?这就像让你在海边找沙子,明明一片沙滩,你却偏要盯着一颗沙子。
这种题目写出来,不但没意思,读的人也会打瞌睡。
试想一下,猫咪的尾巴又能聊出啥新花样?越狭窄越容易让人觉得无聊,最后写出来的东西简直让人想哭。
第四个坑是太复杂的题目,真是让人挠头。
给个题目像是过山车一样,弯弯绕绕,让你根本看不明白。
这就像让你研究宇宙的起源,还得引入量子物理,咱们普通人哪能搞得明白?要是连题目都读不懂,那怎么写得出来?最后往往是搞得自己晕头转向,结果写的东西全是“我觉得”,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说到这,咱们得提提第五个坑,就是题目缺乏吸引力。
你想,给个“论述春天的到来”,这不就是个老掉牙的题目吗?春天来来去去,谁还没见过?人家一看就没劲,根本不会花时间去读。
要是能加点创意,什么“春天的色彩在我心中绽放”,哎呀,这就让人眼前一亮了。
题目也要会说话,抓住人心才行。
接下来是第六个坑,题目不符合受众的需求。
你说,给个高深的哲学题目去给小学生讲,那简直就是在空中跳舞,谁也听不懂。
适合谁就给谁的题目,不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也不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4技巧与8个常见设题陷阱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4技巧与8个常见设题陷阱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
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现。
做选择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一般来说不是很难。
但是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如何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文章,希望大家看过后都能有所收获。
技巧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
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
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技巧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启后省略了相关内容。
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
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
可采用如下方法: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陷阱二 混淆时态 2.“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 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 式的发展。 原文: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 “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 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 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 进餐形式。
比对分析:选项中的“因”——“中华饮食文化将更 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与“果”—— “被世界各国认可”的关系,与原文中的“因”—— “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与“果”——“为 世界各国所认可”不相符合,其中因果关系中的“因” 被偷换,因果关系也就不能成立。属于因果混乱。
【归纳·记一记】 设错类型 (1)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
答案:选项为“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 的知识”,将“基本常识”偷换成“知识”。
陷阱六 无中生有 6. 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儒、释、道 三种思想体系长期共存,在促进文化的繁荣和 发展中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原文:在中国封建社会,儒释道三种哲学在长 期的交锋与共存中,早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共 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归纳·记一记】
• 设错类型:包括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和 缩小范围。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 的范围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如:以部分代 替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 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
• 设错手段: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 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 制词。重点关注以下五类词语:
【归纳·记一记】 设错手段:选项内容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且表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设题8大陷阱
社会就会混乱,
答案:因果混乱
“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 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 齐有序”,不能得出“所以‘五’也可 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的结 论。
宇宙就会无序。
续表
选项及分析
对应原文
6.[2014-山东省卷T8—D]调整心理,集 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 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设题陷阱:
判断理由:
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 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 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 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 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答案:无中生有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 一’”的说法不当,原文未提及。
5.[2015-湖北省卷T8—A]秦汉时代,人 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 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
2020
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 陷阱,排除错项。因此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考生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
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陷阱。
设题 陷阱
类型解读
选项特征
解题方略
偷换
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 概念或转述文意时, 故意弄错对象,迷惑 考生,使考生误入歧 途。命题者暗中将两 个概念的内涵如属 性、作用、发展趋势 等进行了调换、改变 或混淆,乍看与原文 的说法一样,但仔细 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 并不是一回事。
张冠
把甲的观点、发现、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
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
李戴
发明说成乙的观点、 发现、发明。
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上,当选项中出现类 似“义义的观点是“ 这样的句子时,注意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节-识破命题人的10大设题陷阱明确高考怎么考
陷阱二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曲解文意
(2015 -全国n卷第1题A项)在过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
选项故意更换
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 美学的
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
(或减少,或添
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
这并不表示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选项强加因果。
陷阱七
答非所问
题干问了一个问 题,而选项回答的 是另一问题。这样 的试题的题干往 往具有明确的指 向,常表现为选择
“下列不属
于……的一项 是”。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4•全国I卷第1题D项)在甲午海 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
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 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 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题干 是“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 论悲剧的一项是”)
(2016•山东卷第6题C项)古体诗在形 式上有四言、五言、 七言、杂言等多种; 唐人古体以五言、七 言为主,更似绝句律 诗。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 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 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 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 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 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 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
改变了原文意思。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6•全国甲卷第1题B项)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 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 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 工后的游历见闻。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陷阱三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天津卷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比对分析:以偏概全,对中国经典范围的认定,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还应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等。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安徽卷第3题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比对分析: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四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
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许多同学做论述文阅读题时会陷入一个误区:必须先弄懂里面的科学道理,才能把题做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仅供大家参考!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一、偷换概念选项故意把两个概念混淆或者改变文中概念表述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发展方向等,造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解题思路选项转述的文中的内容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分析语段可以看出,钱穆的意思是如果有关老子的问题不弄明白,那么先秦诸子中各学派的学术思想的联系、传承就不能弄明白,就没有办法谈论诸子百家了。
对比选项可以发现,选项故意把“先秦诸子百家”与“《老子》和道家”混淆。
突破秘籍判断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要注意分析文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
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陷阱二、以偏概全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把文中多个方面(角度)漏掉一部分,而把其余的内容作为整体(比如发生的原因、形成的结果、发展的过程等)。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解题思路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语段的意思是:《论语·宪问》有有关“以德报怨”的问题,朱熹说有人说这个问题在《老子》书中有,以此可以证明《论语》引用了《老子》的内容,即《老子》出书早于《论语》。
例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真题详解+巩固练习)
例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真题详解+巩固练习)一、常见设题陷阱的种类:(1)范围失当(以偏概全)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
(读原文时,可以用笔把这些词勾画出来。
)(2)然否不当注意: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将“或然”与“必然”不分,或将“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
(3)主次不分注意:不要混淆主次关系,把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问题,或反之。
(4)因果倒置注意:命题者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5)张冠李戴注意:分清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不要将表述的对象弄混。
(6)歪曲事实(曲解原文)注意:选项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7)无中生有注意: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纯属命题者凭空捏造。
(8)选择与兼备注意:兼备,指同时具有几个方面,选项会将表选择的关系说成兼备关系,或相反。
(9)表述过于绝对当然,命题者在设题时还有其他陷阱,如答非所问、偷换概念、自相矛盾、过于绝对、理解不当(注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在做题时要认真辨别。
二、高考真题详解:(2016·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A)。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1.B)。
微专题 如何识破论述类文本设题陷阱
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 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 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在设置陷阱 的方法上主要有十种类型: 1.曲解文意 原文是那样说的,而选项却偏偏作另一种理解,故意曲解
作者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
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
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
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
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 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 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 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 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 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
2.篡改原文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 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典型例题】 (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 1 题 C项 ) 科技黑箱是 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 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对应原文】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
【对应原文】 “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 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 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 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
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识破设题陷阱【教学目标】1.准确认识论述类文本考查设题陷阱。
2.认清10类设题陷阱的逻辑本质。
3.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准确认识论述类文本考查设题陷阱。
2.难点:认清10类设题陷阱的逻辑本质。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10种类型:二、10类设题陷阱1. 以偏概全(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全国卷Ⅲ 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原文信息: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2)比对分析:通过比对发现,选项以偏概全。
原文中“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等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3)理论指导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2. 混淆时态(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3·全国卷ⅡT2-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原文信息: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2)比对分析:由原文“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知,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选项混淆了时间。
(3)理论指导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
也可能相反,将“已然”说成“未然”,将“必然”说成“或然”。
3. 混淆是非(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5·天津卷T6-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原文信息: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
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
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
(2)比对分析:混淆是非。
原文中说“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而是‘求价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的实质都是“求价意志”,都是人类所追求的,原文是肯定的。
选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是否定的。
(3)理论指导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4. 偷换概念(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5·全国卷ⅠT1-A) 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原文信息: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2)比对分析:原文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而选项中表述为“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
(3)理论指导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5. 因果混乱(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天津卷T7-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立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原文信息: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
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2)比对分析:强加因果。
由原文可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体系“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选项强加因果。
(3)理论指导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6. 曲解文意(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全国卷ⅢT3-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原文信息: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2)比对分析:曲解文意。
由原文可知,游子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并不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但可以说明故乡已经留住并呵护了乡村记忆。
(3)理论指导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7. 张冠李戴(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5·天津卷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原文信息:“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
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2)比对分析: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样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
(3)理论指导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8. 武断绝对(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全国卷Ⅲ T1-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原文信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2)比对分析:夸大事实。
选项中“就不会留下‘乡痛’”,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不存在这种必然关系。
(3)理论指导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一概而论,即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
9. 无中生有(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全国卷ⅢT2-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原文信息: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2)比对分析:通过比对可知,选项中“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
原文说“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列举了甄选的一些途径,并没有说明甄选标准。
(3)理论指导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10. 文外设题(1)阅读示例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2017·山东卷T8-D)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
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原文信息: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