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
202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生物试题及精品解析
202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1.小杰有一个能简单对话、完成部分指令和会走动的智能机器人,但他却说机器人不是生物。
下列判断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正确的是()A. 能自主运动B. 不需要营养C. 按指令做事D. 会发出声音2.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并记录了学校花园里所看到的生物及非生物(见以下调查表)。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调查表(部分)调查内容名称生物部分草、蝗虫、食虫鸟非生物部分土壤、阳光、空气、水A. 阳光→蝗虫→食虫鸟构成一条食物链B. 水不会影响到花园里草与蝗虫的生活C. 花园中的生物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D. 各类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组成了生物圈3.如图为某同学使用的显微镜及观察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示意图(各图并未按相同的放大倍数或实际大小呈现)。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甲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③的放大倍数B. 图乙和图丙的细胞共有的结构有④⑤⑦C. 图丙中的细胞群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D. 转动图甲结构②可以调节显微镜的焦距4.小华吃了小摊上卖的炸薯条后出现腹痛、严重腹泻等症状,到医院输液后病情得到控制。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淀粉消化后的产物主要在小肠被吸收B. 炸薯条中的淀粉含有能量C. 输入的药物经静脉最先进入到左心房D. 发芽的马铃薯不能食用5.人体每天产生的代谢废物经相应的器官或系统排出体外,维持身体健康。
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 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等B. 肾脏——暂存尿液C. 皮肤中的汗腺——排出汗液D. 尿道——排出尿液6.2022年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了一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盛会,中国运动员通过系列优美流畅的动作获得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的金牌,为国争光。
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下完成空中动作B. 接受开始指令后完成翻转动作是简单反射C. 获得金牌特别兴奋时肾上腺素分泌会减少D. 运动员的伸肘动作是由肱二头肌收缩完成7.某科学家记录了一种沙漠中生活的蜥蜴在不同地表温度下的体温变化情况(如下表)。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四.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哪些? 温度,水分,空气
问题探讨
二.若在测量数据时出现以下情况请做出解释? 1.为什么前三天落叶的质量变化乙大于甲? 2水.若分实的验影中响甲,乙落到叶了中第水九分天的质变量化几乎不再变化,请说明理由?
大部分微生物需要O2,可能实验过程中甲乙两组都处于密闭环境 下
(2)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_
乙
乙 (3)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不能等同于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其理由是:
①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 乙 ②_温度和土壤湿度会影响微生物的分解速率
•细胞呼吸是指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除 •了胞内的氧化分解,还包括胞外的分解
例2 下面是某小组的同学为证明细菌的分解作用提出的两种实验方案。他们将同一种树的落 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观察记录落叶的 变化。
2.相同时间内甲组(含微生物)落叶的腐烂程度比乙组的腐烂程度大 微生物对落叶无分解作用
3.是否存在与第一种预想相反的情况?若存在请讲出理由。
微生物会释放出某种物质,延缓落叶的腐烂
结论
从两组落叶的腐烂程度可得出 微生物分解落叶
1.实验中对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材料的改变,要有衡量标准,本实验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过程三 将甲,乙两组放在相同条件下;各放等量的大小相似的落叶(湿度,温度一定)
过程四
一段时间后查看甲乙两组的落叶情况并进行比较
天数 0
3
6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学业诊断生物学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下午4:15-5:45)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相应试题的答案填入下表。
)1.某同学在寒冬的清晨空腹参加体检,等待体检过程中该同学体内发生的变化有()A.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促进肝糖原分解B.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C.下丘脑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产热大于散热D.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靶器官,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2.小鼠在受到电击时心率、呼吸频率均会升高,有典型的躲避、逃逸行为。
这一过程伴随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消化功能减弱。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小鼠的这些行为涉及一系列的反射活动B.小鼠逃逸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抑制胃肠蠕动C.呼吸、心跳、唾液分泌、消化等活动是受意识支配的D.小鼠的躲避行为需要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的共同调控3.免疫系统发挥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离不开人体的三道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防御是人体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B.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时,人体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C.人体的三道防线都只针对特定病原体高效发挥三大免疫功能D.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4.某同学登山后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
他推测与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有关。
查阅资料得知,乳酸可随体液到达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再利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腿部肌肉酸痛与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有关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通过血浆和组织液进入肝脏细胞C.大量摄入碱性物质可缓解由乳酸堆积造成的肌肉酸痛D.生成乳酸及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均发生在内环境中5.油菜素内酯已被正式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它能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
练习:某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为实验 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组合 土壤处理 土壤湿度 控制温度( ℃)
甲
灭菌
湿润
20
乙
不灭菌
湿润
20
丙
不灭菌
湿润
5
丁
不灭菌
较干燥
20
(1)该实验对照组是____乙__组___实验组合。
(2)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_温__度__和__土__壤__湿__度__会__影__响微生物的分解速率;
②_落__叶__是__在__土__壤__微__生__物__的__作用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的 。
(3)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不能等同于微
生物的细胞呼吸,其理由是:细_胞__呼__吸_是__指__在_细__胞__内_的__氧__化__分解,
_而_微__生__物_的__分__解_作__用__除__了_胞__内__的_氧__化__分__解_,_还__包__括_胞__外__的_分__解__。
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是什么?
探究分解者作用的实验的地点应选在哪? 实验室
探究活动 案例1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作用.
准备落叶
埋入落叶 一段时间后,检测树叶分解情况
例2 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实验
(1)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2)实验原理:土壤微生物通过分泌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 为还原性糖(麦芽糖) ,通过碘液检测,可以证明淀粉被分 解,通过裴林试剂的检测,可以证明淀粉被分解为还原性糖。
例1 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落叶的实验 (1)材料用具: 土壤、落叶、玻璃容器、标签、塑料 袋、恒温箱、纱布。 (2)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圆柱形的玻璃容器,一个贴上“甲组”标签,另 一个贴上“乙组”标签。 ②将准备好的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容器中,将 其中乙组放入恒温箱, 60 ℃灭菌1h。 ③取 大小、形态相同 的落叶12片,分成2份,分别用包 好,埋入2个容器中,深度约5cm。 ④将2 个容器放于实验室相同的环境中, 一段时间后, 取纱布包。 ⑤观察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落叶的 腐烂 程度。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11)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11)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因变量是土壤的湿度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2、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3、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进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4、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取样,应选取肥沃、湿润的土壤B.先铲去表层土3cm左右,再取样C.取样用的小铁铲和信封在使用前不用灭菌D.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5、将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①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②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③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④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使用催腐剂(含腐生细菌、真菌)有助于解决由焚烧秸秆、稻草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士地肥力下降等问题。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程标准素养要求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使学生建立物质与能量观。
2.科学思维:运用演绎与推理思维,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3.社会责任:认同生物富集的成因和危害,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碳循环1.碳循环2.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①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循环往复运动。
[提醒]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二、生物富集[提醒]人是生物富集的最大受害者。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联系(1)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提醒]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单向流动、不可循环,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2.区别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流动是单方向不循环的。
(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2)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5)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6)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通过分析生物富集现象,说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认同应采取措施减少危害。
3.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4.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概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前自主探究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又从生物群落回到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一方面具有性,另一方面可以被生物群落利用。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1)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的形式循环的。
(2)碳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通过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有作用、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4.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2)原因(以铅为例):进入体内的铅,能够形成多种比较的铅化合物,分布于生物体的多种组织细胞内,导致铅不易被生物体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
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6.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的,彼此,。
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判断正误】(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 )(2)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进行。
(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5)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一般的生态系统。
( )(6)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选择性必修3第十单元第2讲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练案[35]选择性必修3第十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第2讲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A组一、选择题1.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经常通过消毒和灭菌来避免杂菌的污染。
下列关于消毒和灭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牛奶的消毒常用巴氏消毒法或高温瞬时消毒法B.水厂供应的自来水通常是经过高锰酸钾消毒的C.用紫外灯对密闭教室消毒前,适量喷洒消毒液可强化消毒效果D.培养基不能放入干热灭菌箱中进行干热灭菌解析: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不宜用于自来水消毒,B项错误。
2.(2023·山东烟台模拟)下列与微生物培养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平板上的一个菌落一般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B.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计数时,欲将1 mL样品稀释10倍,应加入10 mL无菌水C.平板划线法接种微生物后,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防止冷凝水倒流污染培养基D.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时,应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中再加水去纸解析: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计数时,欲将1 mL样品稀释10倍,只需加入9 mL无菌水,B错误。
3.某同学将1 mL土壤样液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别接入0.1 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56、57和58。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可得出土壤样液中活菌数大约为5.7×107个/LB.此方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实际的活菌数目低C.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D.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统计的都是稀释液中活菌数解析:根据分析可知,每升样品中的活菌数为(56+58+57)÷3÷0.1×1 000×100=5.7×107(个),A项正确;当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所以此方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实际的活菌数目低,B项正确;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统计的是稀释液中所有个体的数目,包括活菌和死菌,D项错误。
2023年八年级生物(下册)期末综合能力测试卷及答案
2023年八年级生物(下册)期末综合能力测试卷及答案(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面是从受精到婴儿的发育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受精过程,是在卵巢内进行的B.②~③表示细胞分裂过程,是在子宫内完成的C.胎儿的性别,决定于怀孕的那一刻,与精子中的性染色体种类有关D.胎儿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液,由母体排出体外2、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一类动物,有很强的生存能力,下面相关述错误的是()A.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B.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C.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D.不断变化的体温,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分布范围3、如果某性状总是由父亲传给儿子,由儿子传给孙子,那么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最可能在()A.常染色体上B.性染色体上C.X染色体上D.Y染色体上4、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A.胰液B.胃液C.胆汁D.肠液5、用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都含有消化酶B.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C.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起着重要作用D.如果父亲和母亲都患有某种遗传病,那么他们的子女—定患有该遗传病6、人溺水后易因窒息而死亡,溺水后所影响的呼吸环节是()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7、某同学在学校附近山坡的背阴处发现了一种矮小的植物,它们有茎和叶,但没有叶脉,据此推测,这种植物最可能是()A.衣藻B.葫芦藓C.铁线蕨D.大豆8、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中A.植物遗体 B.动物遗体 C.有机物 D.活的生物细胞9、如图是三种血管关系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中血流速度最慢 B.②是物质交换场所C.③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D.③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10、下列对自然保护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是“天然基因库”B.是“天然实验室”C.是“活的自然博物馆”D.以上都是11、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7.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怎么考
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发现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 会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他们猜测落叶的腐烂是 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 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 单一变量 原则和 (1)实验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________ 对照 ____原则。
考什么
考查实验原则
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 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怎么考
(3)(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 土壤微生物作用的 有无 。 因变量是 落叶的腐烂程度 ,无关变 量是 土壤温度、含水量、pH、落叶的种 类和大小等 (至少写出两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考什么
考查实验中的变量
(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 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 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也称因变量,指 实验中由实验变量所引起的变化或结果。 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 两者之间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 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 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 件,并非与实验“无关”,只不过不是 实验要研究的变量。额外变量也称干扰 变量,指实验中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 或结果。
怎么考
(2)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实验 材料,均分为A和B。实验时A不做处 理(自然状态);B用塑料袋包好,放在 60℃的恒温箱中灭菌1小时。B处理的 目的是杀死土壤微生物,同时避免土 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
考什么
考查对照实验的设置
(1)用实验所研究的因素处理 的对象组为实验组,未用实验所 研究的因素处理的对象为对照组。 (2)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探知研 究因素所起的作用。
考什么
考查实验结果的预测
(1)对实验结果的预测要与实验假设相 对应。 (2)对实验结果既可用语言文字进行描 述,也可用曲线图进行描述。在用曲线 图描述时,要特别注意曲线的趋势。
2022-2023学年 选择性必修2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作业
课时作业(九)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练1.森林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凋落物中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B.分解森林凋落物的生物属于分解者C.分解森林凋落物可促进物质循环D.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会伴随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而被循环利用答案:D解析:森林凋落物中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的H,A正确;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B正确;分解者将森林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促进了物质循环,C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被循环利用,D错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答案:D解析: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而不是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D错误。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⑤⑥⑦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①代表生产者,⑤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答案:A解析: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所以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是①生产者,A正确;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而它们与④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B错误;①是生产者,⑤是呼吸作用,⑥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其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D错误。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依存答案:A解析:物质循环是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被大量释放到非生物环境中,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因此二者相互依存。
对“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的解读
课程标 准对学 生 “ 发展科 学探 究 能力” 出了 以 提 下要求 : 能够设 计 、 施 可行 的实验 方案 ; 出实 验假 实 作
设和预期 。“ 探究 土壤 微 生物 的分解 作 用” 其 中设 是
() 3 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 结果 : 。 ③ 结论 — —
— —
℃ 灭 菌 1 。③ 取 h
的落 叶 1 , 2片 分成 2份 , 分别用— — 包 好 , 埋
人 2个容器 中 , 深度 约 5 m。④ 将 2个容 器放 于 实验 e 室相 同的环境 中, — 月后 , — 取纱布包 。⑤观察 比较
对照组与实验组落 叶的— — 程度 。
() 1 材料用具 土壤、 叶、 璃容器 、 签 、 料 落 玻 标 塑
袋 、 温箱 、 恒 纱布 。
的溶液 2 r , O L 各放人两支试 管 中, 别编号为 A 、 2 a 分 1A 、
B 、2 1B 。④ 在 A 、 1中加 入 — 1B
入
() 2 实验步 骤
① 取两 个 圆柱形 的玻 璃容 器 , 一
答案 : 略 ) ( 例 2 验证 土壤微 生物分 解淀粉 的 实验 ‘ 土壤 中生活着 肉眼看不 见 的细菌 , 这些 微生 物的 数量极其繁多。某 同学要 探究 土壤微生物对 淀粉是否
水的各 种无机物 和空气 , 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 , 因此土
壤是微 生物适宜生长和繁殖的基地。土壤微生物 主要
— —
只有 细菌起分解作用 。
2 案 例 分 析
—
。 在 A 烧 杯 中 加 入 3r OL a
— 。③ 在 室 温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7分,共56分。
)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 、B 、C 、D 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 是指CO 2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 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 、B 、C 总能量的10%~20%D.C 处在第四营养级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循环。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种元素在①⑤⑥过程中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气体物质B.两种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C.图中⑨过程在两种元素的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D.图中⑧过程主要发生在碳循环过程中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甲、乙、丙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 .图中b 、c 、d 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C .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D .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的同化量远大于丙的摄入量4.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 表示大气中的CO 2 库B.该图中有3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 、c 、d 、e 一定是异养型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 传到b5.“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下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 2B.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形式是CO 2C.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D.开发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6.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A.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的7.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C.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请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创新
用 电刺激直 接刺激 腓肠肌 , 观察其 是否 收缩 。④ 用 电 刺激直接刺激 上述 标本 的腓 肠肌 肌细胞 , 在坐 骨神经 上是 否能测量到 电位 变化 。( 说明: 实 验条件 适宜 ; 实 验 中的刺激强度足够 ; 屈 腿反射 属于屈 反射 。 ) 请 回答 : ( 1 ) 设计 表格 , 并 将预 测 的实 验结 果与 结果 的原
如果能引导学生从 这个角 度去解 构该 实验题 , 也 就不
2 m i n , 能快速地 得 到更 为澄 清 、 又含微 生 物 的土 壤浸 出液。 1 . 2 用微 孔 滤膜将微 生物 与 土壤 中的酶分 离 有位
化: 颜色越深 , 则说 明剩余淀粉越多 。但是对 于相近 的
颜色 , 用 肉眼很难准确 区分 , 可运用传感器装 备 中的色 度计来记 录具 体数 据 , 绘 制 曲线 , 即 可呈 现 出变化 趋
了创新。
关键词
人教版教材 土壤微生物
分解作用
探究实验
创新设计
“ 探究 : 土壤微 生物 的分解作 用” 实 验是人 教版教 材 必修 3 《 稳态 与环境 》 第 5章第 3节 中的一个 探究活
动, 该 实验可增强学生对微 生物 分解作用 的直观感受 , 有 利于学生理解微生物 在生态系统物质循 环 中的重要 作 用 。同时 , 本实验也 可为选修 1专题 2 “ 土壤 中分解 尿 素的细菌 的分离与计数 ” 一 节的学习设下铺垫 , 有利
来 。①用 1 %H 2 S O 4溶 液刺 激该 蛙 左 后 肢 的趾 端 , 观 察 是否屈腿 。② 洗 去 H 2 s 0 4 , 再用 1 % H 2 S O 4 溶 液刺 激该蛙左后肢 的趾 端 , 测量 该 刺激 与屈腿 是否 同时发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巩固练习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自然土壤剖面从上到下的顺序正确的是( )A.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和母岩层B.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C.腐殖质层和泥炭层、凋落物层、淋溶层、淀积层、母岩层和母质层D.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凋落物层、淀积层、母岩层和母质层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2~3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3.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B.是气候的作用C.是生物的作用D.是地形的作用4.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读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右图所示),完成第5~6题。
5.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6.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A.温暖多雨B.炎热干燥C.温和湿润D.寒冷干燥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
读下图,完成第7~8题。
7.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8.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A.富士苹果B.山丁子C.久保桃D.山桃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生物 选择性必修2-《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学设计 +作业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师姓名教研组生物No:P65.66课题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学目标 1.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理解微观的生物学原理,了解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实验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掌握探究的一般流程与方法,学习对照实验的原则与处理方法,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和淀粉的分解作用教学难点分析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与流程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法、实验演示等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一般流程与方法,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与处理方法。
学法指导联系必修一中学习过的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以及淀粉、还原糖的检测方法,突破本节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一、土壤与土壤微生物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言: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视频。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潜蠊正在享受它们的午餐——枯枝落叶。
潜蠊是一种蟑螂,是典型的分解者,可以高效分解土壤中的枯枝落叶。
在土壤中还有哪些像潜蠊一样默默无闻、辛劳工作的分解者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土壤来了解一下。
新课:一、土壤与土壤微生物(一)土壤的组成讲述:土壤对地球与地球生物来说都十分重要。
土壤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两部分构成。
其中,非生物成分包括水分、气体、矿物质和有机质。
矿物质是由岩石风化形成,占土壤质量的95%左右,而有机质由动物遗体、枯枝落叶、腐殖质等组成,大约占土壤质量的5%。
土壤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各种动物、藻类、真菌及微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但由于形体微小,质量占比很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生活在腐殖质层,也就是土壤表层。
覆盖有枯枝落叶的土壤往往土壤微生物资源较为丰富。
那什么是土壤微生物呢?(二)土壤微生物讲述:土壤微生物泛指土壤中结构微小、肉眼不可见的生物。
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生物。
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
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A、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
B、土壤进行处理,加水搅拌
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土壤中加入淀粉,然后加入碘液
考点: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
专题:
分析:大多数的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进入无菌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成分.生物实验中要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
解答:解: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有机物的分解情况,实验实验组是灭菌后的土壤,对照组就是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组,即不施加变量处理的一组,A正确,其它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生物实验遵循的基本原则,意在强化学生的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湖南省娄底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综合诊断测试卷
湖南省娄底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综合诊断测试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我们用手去拿热烫的物体时,若物体过热,拿到后会迅速松手,这种现象说明生物( )A.生活需要营养B.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C.都是由细胞构成的D.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2.张林同学将调查到的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他归类的依据是它们的()A.形态结构B.生活环境C.实际用途D.运动方式3.某同学欲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最佳实验装置为()A.B.C.D.4.生物圈是指()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B.地球上的自然环境C.整个地球D.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环境的总和5.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鼠妇生活的影响因素”实验方案,分析可知,该同学探究的是哪一因素对鼠妇的影响?()A.土壤湿度B.水分C.光D.温度6.下列选项符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是( )A.一座大山B.一座大山中的所有动物C.一座大山中的所有植物D.一座大山中的所有生物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生物圈包含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8.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9.你刚学过有关“生物”的知识,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能够由小长大的物体就是生物B.生物都由细胞构成C.生物能够由小长大D.动物能产生废物,植物不产生废物10.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能进行呼吸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D.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11.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主要描述哪种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A.水B.阳光C.温度D.空气12.极地狐耳朵短小,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大耳狐生活在炎热的非洲沙漠。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六校联合体10月联合调研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六校联合体10月联合调研高三生物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橄榄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高,不易凝固B.静脉注射时,用0.9%的NaCl溶液溶解药物,目的是为机体补充钠盐C.人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得到6种小分子D.鸡蛋的卵清蛋白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C元素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硝化细菌和发菜均无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质膜中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C.肺炎支原体、烟草花叶病毒均无细胞结构,遗传物质都是RNAD.醋酸菌和酵母菌均无细胞核,都是原核生物3.图1表示基因型为AaX B Y的果蝇(2n=8)的正常精原细胞(仅显示部分染色体),图2表示图1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
图3表示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一段时期内某种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变化顺序为C→D→E。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1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图2中的③④段含有四个染色体组B.图2中⑥⑦段可能发生A与a互换,⑧⑨段可能发生A与a的分离C.若图3中a代表4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在CD段不能形成四分体D.若图3中a代表8条染色单体,则DE段变化可对应图2中的⑦⑧段4.如图在肺炎链球菌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过程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加热导致S型菌的DNA氢键被破坏,因而断裂为多个较短的DNA片段B.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发现,加热致死的S型菌的DNA使R型活菌发生了转化C.加入S型菌的DNA和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只存在表面光滑的菌落D.S型菌中的cap S进入R型菌,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属于基因重组5.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1∶1。
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B.该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H、h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只考虑H、h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则H基因频率不变,种群无进化6.某同学足球比赛时汗流浃背,赛后适量饮水并充分休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
B、土壤进行处理
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考点: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
专题:
分析: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土壤中的微生物绝大多数是分解者,能够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有机物的分解情况.
解答:解: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有机物的分解情况.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就是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一组,即不施加变量处理的一组,实验组是灭菌处理的土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该实验过程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