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通用8篇)

合集下载

《奇妙的声音》大班科学教案

《奇妙的声音》大班科学教案

《奇妙的声音》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特点。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声音实验器材(如鼓、铃、笛子等)、录音机、音响设备、实验记录表。

2. 教学环境:安静的教室,适合进行实验和观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声音的奇妙旅程》引入话题,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幼儿观察和体验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过程,如敲鼓、摇铃等,引导幼儿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在空气、水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幼儿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特点:让幼儿用实验记录表记录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特点,如音调、音量、音色等。

5. 总结与反思: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引导幼儿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特点。

教学评价:通过幼儿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声音的理解程度来评价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实验活动,共同探索家庭中的声音现象,如电话、电视等。

2.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环境中布置声音主题区域,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和探索声音。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引导和解答幼儿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

3. 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成长。

八、教学拓展:1. 声音与音乐:让幼儿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感受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特点。

2. 声音与科技:让幼儿了解科技产品中的声音应用,如手机、电脑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篇一」活动目标1.认识螺丝,知道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2.了解螺丝螺旋上升的特性;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及观察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1.不同口径的饮料瓶、灯泡、螺口;2.不同自径的螺丝;3.钢笔、圆珠笔。

活动过程1.投放材料,幼儿自由操作。

(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2.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好玩儿吗?”3.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这些材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能拧在一块儿。

都能扣紧)4.为什么能拧到一块儿?瓶口上有一道一道的;瓶盖上也有一道道的;灯泡上有圈一圈的纹,转着转着就上去了;这个圈套在螺丝上,一拧就拧上去了;教师向幼儿讲解螺丝的构造一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5.幼儿讨论,总结答案。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品都是利用螺丝的原理设计的,这些物品接口的地方像盘山公路一样,是旋转上升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篇二」设计意图:在幼儿的生活中,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好多不同的声音,这些源于生活,源于大自然的声音,怎样来挖掘它实质潜在的教育资源呢?根据中班幼儿爱玩、好动的特点和已有的初步的科学探索经验,我想通过寻找声音、制造声音、分辨声音,避免一味的老师说,幼儿听的守旧模式,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声音的奇妙,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噪音和乐音,懂得在生活中去避免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感受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能够对探索周围世界感兴趣。

3.了解噪音的危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重点:知道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难点:知道噪音的危害,在生活中避免噪音。

活动准备:1.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碰铃等若干件,琴一架,大鼓一面。

2.乐音和噪音的录音。

活动过程:一、寻找声音(一)听声音,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奇妙的声音》大班科学教案

《奇妙的声音》大班科学教案

《奇妙的声音》大班科学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1.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幼儿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3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讨论。

1.4 教学步骤:1.4.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1.4.2 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1.4.3 小组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幼儿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3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讨论。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4.2 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情况。

2.4.3 小组讨论:我们平时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第三章:声音的特性3.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幼儿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3.3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小组讨论。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3.4.2 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和体验不同特性的声音。

3.4.3 小组讨论:我们平时是如何辨别不同声音的?第四章:音乐与声音4.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声音,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欣赏,让幼儿知道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声音。

4.3 教学方法:讲解、音乐欣赏。

4.4 教学步骤:4.4.1 讲解音乐与声音的关系。

4.4.2 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的魅力。

第五章:保护听力5.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如何保护听力,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

5.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幼儿知道如何保护听力。

5.3 教学方法:讲解、实践活动。

5.4 教学步骤:5.4.1 讲解听力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听力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声音》含反思教案标题:奇妙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认识声音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声音的传播和变化。

3. 增强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PT、录音机、音响设备、玩具汽车、玩具手风琴等。

2. 实验用的空瓶、稻草、纸片、鸟叫声录音等。

3. 音乐素材、图片素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用PPT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例如雷声、海浪声、小动物的叫声等。

让幼儿闭上眼睛,用耳朵来感受这些声音。

随后引导幼儿说说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2. 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教师给幼儿展示一个录音机,解释声音是如何通过录音机来产生的。

随后,教师发放玩具汽车,让幼儿在地上推动汽车并观察。

再用录音机录下汽车行驶的声音,并请幼儿进行对比,了解声音的来源。

3. 听声音找物体(15分钟)教师播放一些声音,例如钟摆的摇摆声、水流声等,幼儿根据声音的方向去找出声音的来源。

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如用纸片遮住声音的来源,让幼儿更加细心地去寻找。

4. 实验:声音的传播(20分钟)教师用一个实验表现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首先,教师在教室一边放一个风琴,让声音传播。

然后,教师请一个幼儿在教室的另一头闭上眼睛,等待他听到声音。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感受到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并了解到空气是一个帮助声音传播的介质。

5. 图片欣赏:声音和情感(2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有情感表达的图片,如婴儿微笑的图片、小动物受伤的图片等。

边欣赏边播放相应的声音。

通过图片和声音的结合,让幼儿感受到声音和情感之间的关联。

6. 小结(10分钟)教师提问幼儿: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怎样才能找到声音的来源?为什么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以声音为主题,通过实践活动和欣赏音乐,旨在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和音乐艺术的欣赏能力。

《奇妙的声音》教案(精选22篇)

《奇妙的声音》教案(精选22篇)

《奇妙的声音》教案《奇妙的声音》教案(精选2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奇妙的声音》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奇妙的声音》教案篇1一、设计思路:幼儿园科学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了解自然环境,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增强自我观察能力和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

声音现象属于大班科学教育目标之一,为了让幼儿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我设计了这节活动《奇妙的声音》,旨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发展其科学探索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1、感知了解声音的产生,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增强对声音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3、培养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1、已熟悉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如:电话声、钟声等。

2、纸折的小青蛙、电光纸、塑料袋、盘子、豆子、易拉罐及各种乐器等。

3、多媒体课件。

四、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感知声音的产生,知道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五、活动过程:1、猜一猜,感知声音。

师:孩子们,大家好,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声音,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声音吗?放课件,自然界的一些声音,灰太狼。

(分层播放,第一次放一种声音,第二次可以放几种,可以逐个增加)师:小朋友你们的耳朵好灵呦,都猜到了,那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引出问题)2、玩一玩,探索声音。

(幼儿分成三组,第一组:乐器、第二组:废旧材料、第三组:盘子、豆子)①师: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放了一样东西,这些东西都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请你们拿出,玩一玩,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②请个别幼儿大胆说己的发现。

:物体进行碰撞振动而产生了声音。

③让幼儿把手放在喉部,进一步体验振动产生声音。

④师:刚才,大家都玩了玩,让这些物体都发出了声音,那这些声音一样吗?再次玩这些物体。

进一步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和声音不同。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以下是一份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的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探索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3. 培养观察力和对科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1. 材料:铃铛、音叉、鼓、纸、杯子、绳子等。

2. 工具:录音设备(可选)。

3. 场地:教室或室内空间。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或让幼儿发出声音,引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2. 探索声音的产生:让幼儿用不同的物体制造声音,观察物体的振动。

- 教师:你们能用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试试看!- 幼儿尝试用铃铛、音叉、鼓等物体发出声音,并观察物体的振动。

-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 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 将纸卷成筒状,一个幼儿在一端说话,另一个幼儿在另一端倾听。

- 将杯子装满水,用绳子将两个杯子连接,一个幼儿在一端敲击杯子,另一个幼儿在另一端倾听。

-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4. 声音的录制和播放(可选):让幼儿使用录音设备录制自己的声音,并播放出来。

- 教师:你们想听听自己的声音吗?我们来录制一下吧!5. 总结:回顾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强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 教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它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传播。

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四、活动延伸1. 在科学区提供更多的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不同的声音,并与他人分享。

3. 可以开展关于声音的艺术活动,如音乐表演、故事讲述等。

五、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要确保幼儿的安全,避免使用易碎或尖锐的物体。

2. 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适当调整活动的难度和深度。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但也要尊重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参考,让幼儿在探索声音的过程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奇妙的声音》幼儿园大班教案(精选13篇)

《奇妙的声音》幼儿园大班教案(精选13篇)

《奇妙的声音》幼儿园大班教案(精选13篇)《奇妙的声音》幼儿园篇1一、教材分析: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比如拿个勺子敲敲会发出当当的声音,用铃鼓碰碰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

大班孩子们喜欢这些声音,乐意表现这些声音,他们有了辩听、探索各种各样声音的能力,本次学习活动“奇妙的声音”就是想在幼儿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给孩子们有个提升,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主动地探索自然中各种奇妙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能力。

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感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

二、教学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认识。

3、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有探索兴趣。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因此我做了以下准备:1、各种声音的录音带。

(铃鼓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筷子的声音、小碗的声音等等)2、提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

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学方法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在幼儿寻求声音的操作活动中,运用观察指导法,对他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予以帮助指导,完成活动目标。

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幼儿园大班科学的教案《奇妙的声音》

幼儿园大班科学的教案《奇妙的声音》

幼儿园大班科学的教案《奇妙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感知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不同。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感知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等方法,观察并分析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各种发出声音的物品(如铃铛、鼓、纸片等),实验材料(如水、碗、尺子等)。

2. 环境准备:安静的教室环境,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幼儿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探究活动: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分析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

3. 总结与展示: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结果,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发出声音的物品,观察并记录其声音特点。

2.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声音表演活动,让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使用各种物品发出声音,展示自己对奇妙声音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认知程度。

2. 关注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搜集幼儿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寻找提升幼儿参与度的方法。

3. 考虑如何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八、教学内容拓展:1. 声音的传播:让幼儿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和固体等介质传播的,探索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2. 音调、响度和音色:向幼儿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等基本音乐概念,让幼儿能够分辨不同的音乐特征。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奇妙的声音》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奇妙的声音》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奇妙的声音》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2 能通过各种活动感知声音的高低、大小、长短等特点。

1.3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物质准备:各种声音玩具(如铃铛、鼓、笛子等)、音频设备、音乐CD、图片卡片等。

2.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音响设备正常运行。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声音玩具,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的声音。

3.2 探索声音: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变化,如摇铃铛、敲鼓等。

3.3 感受声音:教师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幼儿感受声音的高低、大小、长短等特点。

3.4 声音游戏: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声音游戏,如模仿动物叫声、声音接龙等。

第四章:活动延伸4.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声音探索活动。

4.2 环境创设:教师在活动室布置相关的声音主题墙饰,引导幼儿持续关注和探索声音。

第五章:活动评价5.1 教师观察记录: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程度、观察力、想象力等。

5.2 幼儿作品展示:让幼儿展示自己的声音创作,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5.3 家长反馈:收集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和开展后续活动。

第六章:教学活动一:声音的产生6.1 活动目标: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6.2 活动准备:振动玩具(如小锤、木琴等)、音频设备、音乐CD。

6.3 活动过程:6.3.1 导入:教师展示振动玩具,引导幼儿观察振动产生的声音。

6.3.2 探索声音: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振动玩具产生的声音。

6.3.3 感受声音:教师播放不同振动的音乐,让幼儿感受声音的高低、大小等特点。

6.3.4 声音游戏: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声音游戏,如模仿振动声音、振动接龙等。

第七章:教学活动二:声音的传播7.1 活动目标: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奇妙的声音》内容及幼儿分析:《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声音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对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又是其妙的。

《奇妙的声音》就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现象作为原形,预设产生的一则案例。

学前期的幼儿年龄较小,思考问题比较浅、直观,但是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听辨生活中一些声音的能力,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活动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感知声音、探索声音的产生、听辨声音。

这三个环节根据大班幼儿的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年龄特点,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能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特此,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本案例贴近幼儿生活,取材于幼儿生活。

活动从生活中有趣的声音入手,目的在于使幼儿了解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来,声音都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在探索中,幼儿体会到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悦耳动听的。

在活动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幼儿在活动中才是真正的主人。

为此我特制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探索活动,感知振动产生声音的的现象,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激发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2、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探索的结果。

3、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听觉分辨能力。

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让孩子体会振动产生声音是本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准备:1、每组桌面上分别放置小鼓、三角铁、木鱼、小铃、圆舞板、铃鼓等各种乐器以及瓶盖等。

2、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等物品。

3、《奇妙的声音》课件。

活动过程与方法:活动一:感知声音(一)游戏猜声音教师使用材料,小鼓、木鱼、筷子敲击小碗等,让幼儿判断出是什么声音。

(二)通过摆弄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触发器发出的声音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奇妙的声音》教案(精选17篇)

幼儿园大班《奇妙的声音》教案(精选17篇)

幼儿园大班《奇妙的声音》教案(精选17篇)幼儿园大班《奇妙的声音》篇1活动名称:奇妙的声音活动目标:1、指导耳朵能辨别声音,了解保护耳朵的方法2、喜欢听好听的声音3、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各种乐器、药盒、皮筋、酸奶瓶、豆、玉米等活动过程:一、感知区分各种声音教师:“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

”猜一猜,这是什么?(幼儿猜出是耳朵)耳朵有什么用呢?幼儿:“耳朵能听见声音。

”“没有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教师:听一听,这是些什么声音?(唱歌、电话、下雨、鸡鸣、咳嗽、拍手等声音)除了这些声音,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如果世界上什么声音都没有,会怎么样?(幼儿“如果没有声音,说话只能比划”“汽车没有声音,会把人撞死的”“上课没有声音怎么听课呀?”“没有声音,乐器也不响了。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x人们生活离不开声音,但有时候也需要安静教师:(请幼儿玩乐器,每人一件,自由敲打,相互交换)你用什么办法让乐器发出了声音?教师小结:许多东西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体验声音的组成教师:(请幼儿停止一切活动)嘘!怎么没有声音了?一会有声一会又没声,这是怎么回事?声音是怎样来的?请大家来试一试,请伸出你的手,轻轻地把手放到喉咙上,我们一起来说儿歌“洗手”刚刚说儿歌的时候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不论什么东西,震动了才能发出声音,不动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声音,都是耳朵帮助我们听到的,那小朋友说一说怎样保护耳朵?(不随便挖耳朵,声音大时要张开嘴或捂上耳朵,不要把东西放进耳朵里)三、小制作看,老师给你们带来许多东西,请小朋友做一个琴和沙锤,让我们一起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来演奏歌曲吧!四、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在院子里、路上、家里听一听还有什么声音。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幼儿园大班教案《奇妙的声音》

幼儿园大班教案《奇妙的声音》

幼儿园大班教案《奇妙的声音》教案《奇妙的声音》优化版一、教学内容概述本教案针对幼儿园大班儿童设计,主题为《奇妙的声音》,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一系列互动活动,体验和认知不同物体的声音特性。

教学内容涉及环境声音的感知、音乐乐器的认知、声音创作的实践,以及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识别和描述周围环境中的声音。

2. 通过音乐活动,提升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和喜爱。

3. 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会孩子们如何通过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并能够通过声音表达情感。

引导孩子们在创作中展现个性和想象力。

重点:提高孩子们对不同声音的辨识能力。

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优化1. 引入部分:教师带领孩子们进行“声音寻宝”游戏,鼓励他们找出并描述教室及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

2. 基本部分:通过音乐听辨游戏,让孩子们猜猜乐器的种类,并进行唱跳活动,以增强他们对音乐节奏的感知。

精选音乐片段进行欣赏,让孩子们学会区分不同音乐风格和乐器声音。

3. 实践部分:分组进行声音创作,教师提供废旧物品作为制作打击乐器的材料,指导孩子们合作制作并表演。

在创作过程中,鼓励孩子们加入自己的情感表达,如快乐、悲伤等。

五、教学技巧与窍门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表情,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们充分参与。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鼓励孩子们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创造情景和语境,如讲述小故事或设置任务,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在课后通过孩子们的创作、表演和课堂表现来进行评价,了解教学效果。

反思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活动安排是否合理,孩子们的参与度如何等。

最终期望:。

大班科学活动精品教案《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活动精品教案《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活动精品教案《奇妙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涉及第三章《声音的世界》中的第2节《奇妙的声音》。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音量、音色)、生活中常见声音的认知及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及合作的能力,提高幼儿对声音现象的探究兴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难点:声音特征的认知,尤其是音调、音量、音色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锣、铃铛、音叉、气球、塑料杯、绳子、尺子、沙子等。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鼓、锣、铃铛、音叉、气球、塑料杯、绳子、尺子、沙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流水声、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等,让幼儿闭眼倾听并猜一猜这些声音是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声音的产生:教师演示敲鼓、摇铃铛等,让幼儿观察、感受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用绳子将两个塑料杯连接起来,让幼儿在其中一个杯子里说话,另一个杯子里的幼儿听到声音,了解声音的传播。

(3)声音的特征:演示音叉敲击不同高度的物体,让幼儿感受音调的变化;用不同力度的敲击鼓,让幼儿感受音量的变化;用不同材质的物体发出声音,让幼儿感受音色的变化。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2)让幼儿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进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2. 声音分类:自然界声音:流水声、鸟叫声等人为声音:说话声、汽车喇叭声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一天中听到的声音,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们聆听音乐,听取他人讲话,以及警告我们有潜在的危险。

但声音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大班儿童都很好奇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声音是如何产生,如何传播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当物体被击打、敲打、振动或摩擦时,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振动。

这些振动会像一波波水波一样通过空气沿着声音传播的路径传递。

我们聆听到的声音就是我们的耳朵接收到这些空气震动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传送到我们的大脑中处理。

震动实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探索声音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弹性球,并询问他们弹性球振动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声音。

然后拿出一个铃铛和一个锤子,告诉学生当我们用锤子敲击铃铛时会发生什么。

请学生举手回答,他们观察到了什么,并询问他们能否感受到铃铛的震动。

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不同的媒介中传播。

最常见的是在空气中传播,但声音也可以在水或固体中传播。

例如,我们在游泳池里嬉戏时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变得更加深沉,这是因为空气和水的密度不同,从而在水中传播的声音速度更快,声音质量也不同。

列车传导实验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和一些列车传导实验来展示声音如何在不同的媒介中传播。

首先准备一小段树枝和一张纸做成一个细长的形状,用一个细绳子把它们绑起来,像一个水平的挂钟。

然后给每位学生一支筷子,让他们轻轻地敲击那个纸制品。

请学生观察他们听到的声音。

稍作调整,用筷子敲打树枝,让学生观察到声音的改变,实验的目的是令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不同的媒介中传输和产生。

声音的影响声音可以对我们的情绪、身体和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高音调的声音可以让我们感到焦虑不安,而低频声音则可以使我们感到平静和放松。

另外,听力损失也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例如,如果没有听力,就无法听到警报声或可能的危险信号。

声音测试为什么不把声音变成一种有趣的实验呢?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声音测试来展示声音对我们的影响。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声音》精选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声音》精选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声音》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音质)以及生活中的声音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观察、倾听、表达的能力,能描述声音的音调、音量、音质等特点。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声音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声音特性的理解。

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会描述声音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气球、绳子、尺子、调音笛等。

学具:每组一份音响、话筒、气球、绳子、尺子、调音笛。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玩“找声音”的游戏,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声音,激发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声音的产生:演示振动的气球发出声音,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通过音响和话筒,让幼儿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3)声音的特性:使用调音笛,让幼儿分辨不同音调的声音;通过调整音响的音量,让幼儿了解音量的变化;用不同材质的物体发出声音,让幼儿辨别音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音响、话筒、调音笛等,感受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声波3. 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音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你发现的声音现象。

2. 答案:示例:我听到窗外小鸟的叫声,它们的音调很高,音量较小,音质清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但部分幼儿在音质的辨别上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声音猜谜”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对声音特性的认识。

《奇妙的声音》大班科学教案

《奇妙的声音》大班科学教案

《奇妙的声音》大班科学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探究兴趣。

二、教学准备:1. 各种声音玩具,如笛子、鼓、锣等。

2. 教学图片,展示不同的声音产生场景。

三、教学内容: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幼儿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演示各种声音玩具,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3. 带领幼儿观察教学图片,引导幼儿识别不同的声音产生场景。

四、教学活动:1. 引导幼儿观察和触摸声音玩具,让幼儿感受声音的产生。

2.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声音产生场景。

3. 开展声音接力游戏,让幼儿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声音产生的理解程度。

2. 搜集幼儿在讨论中的发言,分析幼儿对声音产生场景的认知。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 培养幼儿对声音传播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声波传播演示道具。

2. 隔音材料,如隔音棉、隔音板等。

三、教学内容:1. 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引导幼儿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 演示声波传播道具,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带领幼儿进行隔音实验,让幼儿体验声音传播受阻的现象。

四、教学活动:1. 引导幼儿观察声波传播道具,让幼儿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2. 组织幼儿进行隔音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声音传播受阻的现象。

3. 开展声音传递游戏,让幼儿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传播。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声音传播的理解程度。

2. 搜集幼儿在实验中的发现,分析幼儿对声音传播受阻现象的认知。

第三章:声音的特性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培养幼儿对声音特性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各种具有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玩具。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身边的科学》,章节为“奇妙的声音”。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点、生活中的声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理解声音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提高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点。

难点:声音的传播过程,声音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器材、实验器材(鼓、小锤、气球等)、PPT课件。

学生准备: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播放不同场景的声音,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声音。

1.2 教师邀请幼儿模仿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引导幼儿关注声音。

2. 探索声音的产生(10分钟)2.1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讲解声音的产生。

2.2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产生的过程。

2.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3. 讲解声音的传播(10分钟)3.1 教师通过PPT课件,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3.2 幼儿跟随教师一起做声音传播的实验。

3.3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4. 认识声音的特点(10分钟)4.1 教师播放不同音调、音量的声音,让幼儿辨别。

5. 生活中的声音(10分钟)5.1 教师展示图片,让幼儿找出生活中的声音。

5.2 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

6. 随堂练习(10分钟)6.1 教师发放练习题,幼儿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点4. 生活中的声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请幼儿与家长一起,记录下一天中听到的声音,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示例:早上闹钟的声音,刺耳、急促;中午炒菜的声音,热闹、丰富;晚上蟋蟀的声音,清脆、悦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让幼儿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的第三章《声音的世界》中的第一节《奇妙的声音》。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种类、生活中的声音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种类,培养幼儿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

2. 培养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种类。

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实践,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声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气球、鼓、锣、弦乐器等。

学具:小纸杯、棉线、橡皮泥、小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播放音响,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引导幼儿关注声音。

(2)教师用话筒说话,让幼儿观察话筒上的气球,讨论声音的产生。

2. 例题讲解(1)教师演示气球、鼓、锣等发声,引导幼儿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2)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让幼儿通过小纸杯、棉线电话实践,了解声音通过振动传播。

(3)教师介绍声音的种类,如:乐音、噪音等,让幼儿进行分类练习。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橡皮泥、小棒等制作简易乐器,观察发声的原理。

(2)分组进行“听声音,找物品”游戏,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幼儿的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振动传递3. 声音的种类:乐音、噪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并记录生活中遇到的声音,如:汽车鸣笛、鸟叫、水流等。

答案:略2. 作业题目:制作简易乐器请幼儿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乐器,并记录制作过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种类。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幼儿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延伸方面,教师可引导幼儿关注声音与音乐的关系,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

《奇妙的声音》大班科学教案

《奇妙的声音》大班科学教案

《奇妙的声音》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感知到声音的存在,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提高他们的听力和注意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拍手、拍桌子、敲击乐器等。

2. 声音的传播:让幼儿知道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让幼儿了解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音色是由发声体决定的。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拍手、拍桌子、敲击乐器等。

2. 教学环境:安静的教室,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拍手、拍桌子、敲击乐器等,让幼儿感知到声音的存在,引发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心。

2. 讲解: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声音的认知程度。

2. 通过问答方式,检验幼儿对声音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1节:声音的产生活动时间:20分钟活动内容:教师通过拍手、拍桌子、敲击乐器等,让幼儿感知到声音的存在,并引导幼儿尝试自己产生声音。

2. 第2节:声音的传播活动时间:20分钟活动内容:教师讲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让幼儿在空气中感受声音的传播,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

3. 第3节:声音的特性(音调)活动时间:20分钟活动内容:教师讲解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尝试改变振动频率,感受音调的变化。

七、教学活动安排4. 第4节:声音的特性(响度)活动时间:20分钟活动内容:教师讲解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尝试改变振动幅度,感受响度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通用8篇)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篇1活动目标:1、在探索中发现并记录物体通过振动会发出声音。

2、体验用不同方式感受振动现象的有趣过程。

活动准备:1、新年敲钟视频,一段优美的钢琴声,一段吵杂的声音、goldwave软件2、操作材料:(1)鼓6只、雪花片若干,放置在鼓上(2)橡皮筋绑在长方形一次性塑料碗上 6份(3)盛有水的小碗、勺子6份3、记录表18份、笔18支4、汉字:声音、振动活动过程:一、视频“敲钟”导入活动,引导幼儿进入探索声音的话题。

(材料准备:敲钟视频、汉字“声音”)1、看看说说视频内容2、小结:对了人们一敲,钟就会——发出声音,不敲,钟就没有声音。

二、探索1:初步了解声音因振动而产生。

(材料准备:操作材料及记录纸、笔)1、交流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会发出声音?2、设疑猜想:为什么这么多物体都会发出声音?3、探索操作:(1)介绍操作材料(2)操作前设想:怎样让以上材料发出声音?(3)提出操作要求及记录要求:a.每种材料都要试一试b.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卡上(4)幼儿操作,教师引导a.大鼓:雪花片怎么样了?b.橡皮筋发什么了变化?c.放了水的小碗、勺子:用勺子敲一敲,你会发现什么呢?(碗里的水怎么样了?)。

4、交流讨论:让哪些材料发出了声音?发现了什么?5、进一步感受振动后发出声音的状态:两两幼儿边打招呼发出声音说“你好”,边摸摸对方的脖子;不发出声音说“你好”,边摸摸对方的脖子,并交流感受。

6、小结:原来生活中的物体因为“振动”发出了声音,出示汉字“振动”。

当我们不让它们动时,声音就停止了。

三、听生活中的声音,辨乐音和噪音(材料准备:钢琴声+吵杂声的音乐,goldwave软件)1、交流讨论怎样的声音好听?2、欣赏准备音乐,观察软件画面,说说看到的现象及感受。

3、小结延伸:那些听上去舒服,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而有的声音太响了,听上去很刺耳,这样的声音叫噪音。

回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是悦音,哪些是噪音?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篇2设计意图: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对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声音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喜欢故意大声尖叫。

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我设计了这节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声音的奇妙,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噪音和乐音,懂得在生活中避免噪音,感受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1.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知道不同物体振动后发出的声音不同。

2.能分辨乐音和噪音,知道噪音的危害。

活动重点:知道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不同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知道噪音的危害,在生活中避免发出噪音。

活动准备:1.幼儿操作用具:碰铃、铃鼓、三角铁、玻璃瓶、纸、塑料袋、纸盒、橡皮筋、米粒。

2.教师操作用具:鼓、各种声音的录音,三个装水的玻璃杯子。

活动过程:一.游戏:“杯子会唱歌”,引起幼儿兴趣。

二.探索不同的声音。

1.引导幼儿尝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的方法,如拍手、跺脚等。

2.引导幼儿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并感知不同物体振动后发出的声音不同。

三.小实验《米宝宝跳舞》,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1.幼儿将米粒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观察发生的现象。

2.讨论米宝宝会跳舞的原因。

3.再次进行实验,把一只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感受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小结:各种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所引起的,敲鼓时听到鼓声,同时能摸到鼓面的振动;人能讲话时由于喉咙声带的振动。

四.帮助幼儿认识乐音和噪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那种声音好听?优美好听,听起来很舒服的声音被人们称为乐音;刺耳、难听、杂乱的声音让人听了心烦,称为噪音。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说说噪音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听到难听的噪音是我们应该怎样做?4.幼儿结合自身生活说说怎样才能避免发出噪音?五.教师总结:小朋友知道了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好听的声音是乐音,难听的声音是噪音,今后我们要多听乐音,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自己更不能发出噪音。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篇3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通过实施教学后,有好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好的方面:一、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

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

于是在活动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师幼互动的游戏“听声音、学声音”。

因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了使幼儿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学习交流中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幼之间保持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幼儿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

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盒子、豆子、筷子、瓶子、大米等物品。

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幼儿想出的办法很多,从而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

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教师一次性提问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要有目的,层层递进。

二、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显得很拘谨,没有展现出创新能力,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

有点放不开,在平时活动时,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四、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举一反三,这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面。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备幼儿,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幼儿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篇4㈠教材内容分析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其教育资源来源丰富,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我们都能使其发出声音,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获得切身的体会。

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区分乐音和噪音。

㈡幼儿情况分析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㈢活动目标⒈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⒉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⒊ 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㈣活动准备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⒈ 带录下不同声音以及乐音和噪音。

⒉ 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

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

⒊ 安静的标志。

㈤活动过程首先以小猴子的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耳朵的作用,可以听声音。

⒈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

⒉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

⒊让幼儿运用老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

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⒋让幼儿知道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

⒌放录音,幼儿听乐音和噪音。

⒍让幼儿了解噪音对我们是有危害的。

说说怎样减少噪音。

⒎认识了安静的标志,并了解了安静标志的用途。

㈥活动延伸幼儿动手制作安静标志。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篇5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的质量。

以下就是2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教学反思一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通过实施教学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通过反思,有下面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

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

于是在活动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师幼互动的游戏“听声音、学声音”。

因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了使幼儿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学习交流中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幼之间保持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幼儿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

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盒子、豆子、筷子、瓶子、大米等物品。

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幼儿想出的办法很多,从而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

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