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渗湿药定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作用,常

合集下载

中药学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用量用法】
用量:10~15g。 用法:煎服。
萆薢
地肤子
【药用来源】
地肤子
• 蓼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
地肤子
植 物 形 态
【处方用名】
地肤子
地肤子
【性能特点】
地肤子
功效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临床应用】
• 1. 用于淋证。
地肤子
利水通淋 清热利湿 止痒
• 2.用于阴痒带下,风疹,湿疹。
药材瞿麦
药材瞿麦(石竹)
【处方用名】
瞿麦
瞿麦 瞿麦穗
【性能特点】
功效
瞿方治热淋之有血
瞿麦
【相似药物比较】
瞿麦 苦寒
心小肠
利水通淋
偏清心与小肠火,尤适于 治热淋;
又活血通经,治疗闭经及 月经不调。
萹蓄 苦微寒
膀胱
湿热淋证
又杀虫止痒,治虫积腹痛, 湿疹,阴痒。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茵陈(A) 金钱草(A) 虎杖(A)
水龙骨科草本植物庐山石苇、石韦或有柄石苇的 干燥叶 。
庐山石苇
石韦
有柄石苇Biblioteka 庐山石 韦植 物 形 态

植 物 形 态

植 物 形 态
【处方用名】
石韦
石韦 石苇
【性能特点】
功效
石韦通淋于小肠
石韦
【临床应用】
石韦
• 1. 用于热淋,石淋,血淋 。 尤宜于血淋,可与蒲黄同用;
热淋、石淋,~滑石、海金沙、茅根等。
– 1)湿热内蕴,小便短赤:~滑石、通草等; – 2)湿温病邪在气分,湿邪偏胜者:~杏仁、
蔻仁、竹叶、木通等;(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 3)治脾虚水肿、脚气肿痛:~茯苓、白朮、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概述概念凡以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为主要作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湿药。

药性味以甘淡或苦为主,性多寒凉或平,主归肾、膀胱、脾、小肠、肝经。

药性沉降。

分类、作用及适应证1.利水消肿----性味甘、淡平或微寒偏于利水渗湿,通过利小便,增加尿量使能潴留的水邪从小便排出水肿,小便不利,腹水,及痰饮。

2.利尿通淋----性味以苦寒或甘淡而寒利水兼有清热作用主入肾、膀胱经能清利下焦湿热证小便短赤,淋漓涩痛等淋证。

3.利湿退黄----性味苦寒主入肝胆经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湿热黄疸,以及湿疮、湿疹。

此外,利水渗湿药中的部分药还可治疗湿浊所致的泄泻、尿浊、带下、结石等。

配伍:①兼有表证者配宣肺解表药;②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者,配补脾药;③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配温补脾肾药;④治湿热证,常配清热药,或清热燥湿药等;⑤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当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注意事项:阴亏津少者慎用或忌用。

考点:关注利水渗湿药的分类,各类的药性特点及适应证,关注配伍原则。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一、茯苓★★★★、猪苓、泽泻药性味均甘、淡,茯苓、猪苓性平,泽泻性寒。

功效共同点: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水湿泄泻。

各药特点:茯苓性平,利湿作用较平和,为利湿之常用药。

又可健脾:①通过利湿,而达健脾之功,脾喜燥而恶湿,湿困于脾而致脾失健运,所以这种情况下,去湿可以健脾。

②本身也具健脾之功,可补益脾气。

所以既可治湿困于脾。

又可治无湿之脾虚证。

还可治脾虚不运。

水湿停滞之疾。

又可(宁心)安神,用治心脾虚所致的心神不安,心悸失眠。

猪苓利湿作用较茯苓强,且适应症同茯苓,若为阴伤而之小便不利者,常配阿胶等同用,也又可治淋浊带下,只是没有健脾及安神作用。

泽泻利水渗湿作用比猪苓强,又能泄热(泄肾,膀胱经之热),用于下焦湿热之淋浊,带下等。

内有湿热及滑精者忌用。

考点:关注茯苓的功用,特别是其既补又利的特点;关注三药的功用特点。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用法用量]
10—15克。
白茯苓:削去赤茯苓后的内层白色茯苓 块—健脾利湿;
赤茯苓:削去皮之后的淡红色茯苓块— 清利湿热;
茯苓皮:茯苓外皮—功专利水;
茯神(茯神木):茯苓块中间有细松根 穿过的地方,又称抱木神。—安神。
薏苡仁禾本科植物薏苡成熟种仁
薏仁乳白小广卵,基宽微凹顶钝圆, 腹面纵沟留棕皮,利水清热又补脾。
六、使用注意: 1、阴亏津少者忌用; 2、滑利之品,孕妇慎用。
第一节 利水退肿药
二、特点: 1、利水作用较强,能利尿消肿。 2、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证。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茯苓类球或块形,皮薄棕糙显皱纹, 剖面白粉成粒状,健脾渗湿又安神。
释名
时珍曰:“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 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肝、胆、肾、膀胱。 [功效] 除湿退黄,利水通淋 ,解毒消肿。
[应用] 1、黄疸: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2、淋证(石淋*、热淋):清热、利
尿通淋、排石。如排石汤。 3、恶疮肿毒、毒蛇咬伤:解毒消肿。
[用法用量] 30—60—100克。 鲜品加倍。 [要 点] 排石之要药,善治各种结石。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大肠。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1、水肿Βιβλιοθήκη 脚气:利水渗湿,健脾运湿。 力弱。
2、脾虚、湿盛泄泻:健脾、利湿止泻。 如参苓白术散。
3、带下(脾虚、湿盛、湿热等):健 脾、利湿、清热止带。
4、热淋:清热、利湿通淋。 5、肺痈、肠痈:清热排脓。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肝、肺、肾、膀胱。
[功效] 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

12 利水渗湿药

12 利水渗湿药

5
薏苡仁
甘淡凉 归脾胃肺经 种仁
6
※薏苡仁
1.利水〔消肿〕渗湿——水肿,小便不利, 利水〔消肿〕渗湿 水肿, 利水 水肿 小便不利, 脚气,脾虚湿盛者尤宜。 脚气,脾虚湿盛者尤宜。 2.健脾〔止泻〕——脾虚泄泻,尤宜于脾虚 健脾〔 脾虚泄泻, 健脾 止泻〕 脾虚泄泻 湿盛泄泻。 湿盛泄泻。 3.〔祛湿〕除痹 湿痹, 〔祛湿〕除痹——湿痹,筋脉挛急疼痛者。 湿痹 筋脉挛急疼痛者。 4.清热排脓 清热排脓——肺痈,肠痈。 肺痈, 清热排脓 肺痈 肠痈。
11
香加皮(北五加皮) 香加皮(北五加皮)
12
香加皮
辛苦温 有毒 归肝肾心经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祛风湿,强筋骨:风湿痹证。 祛风湿,强筋骨:风湿痹证。
13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1、特点:多苦寒,走下焦,尤能清利 、特点:多苦寒,走下焦, 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主要作用。 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主要作用。 2、主治:淋证。 、主治:淋证。
21
甘咸微寒 归肝胆肾膀胱经
22
23
海金沙
甘咸寒.归膀胱小肠经 成熟孢 甘咸寒 归膀胱小肠经.成熟孢 归膀胱小肠经 子
24
石韦
甘苦微寒.归肺膀胱经 甘苦微寒 归肺膀胱经. 归肺膀胱经 叶
25
※金钱草
海金沙
石韦 1.尤宜于血 1.尤宜于血 尤宜于 淋。 2.清肺止咳 清肺止咳: 2.清肺止咳: 肺热咳喘。 肺热咳喘。 3.凉血止血 凉血止血: 3.凉血止血: 血热出血。 血热出血。
33
茵陈
苦辛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34
※茵 陈
1.〔清热〕利湿退黄:治黄疸要药。 〔清热〕利湿退黄: 黄疸要药。 2.解毒疗疮:湿疮瘙痒。 解毒疗疮:湿疮瘙痒。 解毒疗疮

中药学: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中药学: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之比较
茯苓皮:长于利水消肿; 赤茯苓:长于渗湿泄热; 白茯苓:长于健脾,并能利水、宁心; 茯神:菌核的心部,有松根穿过,于宁心安神。16
经方对茯苓的认识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 经典的方剂配伍:
苓桂剂: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半苓剂:小半夏加茯苓汤 其他:酸枣仁汤
4
教学要求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 及使用注意;
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 木通、石韦;金钱草、虎杖、茵陈蒿;
熟悉猪苓、海金沙、萆薢、萹蓄、瞿麦、 垂盆草等。
5
第一节 利水渗湿药
药性特点:多甘淡平或微寒; 适应症:适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
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脾气虚弱证
宁心安神
心悸;失眠
11
茯苓
1. 利水渗湿 特点:利水不伤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
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 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属于脾虚者,可与党参、黄芪、白朮等配伍; 属于虚寒者,可与附子、白朮等同用。
二、水逆案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
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 1957;124)
18
经方对茯苓的认识
三、尿崩症案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 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 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 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 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白术12克,茯苓9克, 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8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126) 四、失音案

7利水渗湿药PPT课件

7利水渗湿药PPT课件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概 述
一、含义: 凡具利水消肿之功,以治疗水湿内停水肿、小便 不利为主的药物,称利水消肿药。 二、特点及功效: 这类药物大多甘淡性平或微寒,具利水消肿之功。 三、适应证: 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 饮等证。


茯苓原菌核
茯苓饮片 茯苓皮、赤茯苓饮片
一、特点:甘、淡,性平。药性缓和。功 在补利,补主要是体现在茯苓的补脾益 心,利主要表现在渗利水湿上,是治疗 脾虚湿盛的要药。 二、应用: 1、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水便不利。 2、脾虚湿盛所致的食少、胀满、大便溏泻; 脾失运化,水湿内停形成的痰饮眩悸等 症。 3、用于心脾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


空心通草饮片
通脱木原植物
一、特点:气味俱薄,泄降之力较木通缓 弱,长于清热利水,是治疗湿温尿赤、 淋病、尿闭的常用药。
《本草正义》:“性与木通相似,但无其苦,则泄降之 力缓而无峻厉之弊,虽能通利,不甚伤阴,湿热不甚 者宜之。”
二、应用: 1、用于湿温尿赤,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 症。 2、用于产后乳汁不下。
药物比较(茯苓、薏苡仁)
共同点:性味甘淡,健脾利湿,能补能泄。 不同点: 茯苓:尚能养心安神。 薏苡仁:能清热排脓,除痹。


猪苓原菌核 猪苓饮片
一、特点:甘、淡,性平。功专利水渗湿, 其利水之力强于茯苓,但无健脾益心之 功,是利水退肿的常用药。
《本草纲目》:“猪苓淡渗,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 补药,不如茯苓也。”
薏 苡 仁
薏苡原植物
薏苡仁、薏米饮片
一、特点:甘、淡,微寒。功在清补渗利,其最 大特点是药性缓和,清而不损,补而不腻,利 而不峻,是治疗脾虚有湿兼有热证的要药。 二、应用: 1、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水肿等症。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

┌水肿 1.利水消肿药—利水消肿│小便不利 │泄泻 └痰饮
┌热淋 │血淋 2.利尿通淋药—利尿通淋│石淋 │膏淋 └劳淋
┌湿热黄疸 3.利湿退黄药—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砂石淋证 四.配伍 (一)根据病因 1.脾虚水肿—配健脾药(健脾利水) 2.阳虚水肿—配补阳药(温肾助阳利水) 3.气虚水肿—配补气药(补气利水) 4.气郁小便不利—疏肝利气药
┌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泽泻、 │ 猪苓、白术、桂枝(五苓 ┌水肿│ 散) │ │脾肾阳虚—附子、生姜(真武汤) │ └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滑石 1.利水渗│ 、阿胶、泽泻(猪苓汤) 湿健脾│ ┌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 │ │ 人参、白术、甘草(四 │ │ 君子汤) └ 脾虚│痰饮之目眩心悸—桂枝、白术、甘 │ 草(苓桂术甘汤) │饮停于胃而呕吐—半夏、生姜(小 │ 半夏加茯苓汤) └脾虚湿盛泄泻—山药、白术、薏苡 仁(参苓白术散)
┌肺痈—苇茎、冬瓜仁、桃仁等(苇茎汤 3.清热排脓│ 《千金要方》) └肠痈—附子、败酱草、丹皮(薏苡附子败 酱散《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 止泻宜炒用。本品力缓,用量宜大。除入汤剂、丸散外, 亦可作粥食用,为食疗佳品。 【使用注意】津液不足者慎用。
薏苡仁与茯苓功能相近,均能利水消肿、健脾,对于 水肿、脾虚泄泻,均可用之。然薏苡仁性凉而清热,排脓 消痈,对肺痈、肠痈是为常用,又擅祛筋骨肌肉之湿邪而 除痹,用于风湿痹痛。而茯苓性平,且补益心脾,宁心安 神,多治心悸失眠证。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 苦能降泄,寒能清热,走下焦,尤能清利 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主要作用,主要 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 等证。

利水渗湿药名词解释

利水渗湿药名词解释

利水渗湿药名词解释
利水渗湿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的是一类药物或方剂具有促进水液代谢、排除体内湿气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种病理因素,它可以由外界入侵或由内部产生,导致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利水渗湿药是指那些能够通过促进尿液排泄或改善水液循环的药物。

它们常被用于治疗由湿气引起的疾病,如水肿、浮肿、黄疸、小便不利等症状。

这些药物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利尿作用:利水渗湿药物可以刺激肾脏排尿功能,增加尿量,从而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常用的利尿药物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2. 渗湿作用:除了促进尿液排泄外,利水渗湿药物还可以通过改善水液循环,减少局部或全身水湿的积聚。

这些药物通常具有渗透作用,能够促进体液的流动,如瞿麦、薏苡仁等。

3. 调节湿气:利水渗湿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湿气平衡,改善湿热和湿寒等病理状态。

这些药物常常具有辛温或苦寒的性质,如陈皮、苍术等。

利水渗湿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病因进行灵活选择。

在中医
临床实践中,常常与其他药物组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疗效。

此外,饮食调节、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治疗湿气疾病的重要辅助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利水渗湿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

对于有肾功能异常或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利水渗湿药全

利水渗湿药全

滑石: 滑石:甘、淡,寒。利水通淋,清解暑热, 利水通淋,清解暑热, 收湿敛疮。 收湿敛疮。
瞿 麦
【来源】 来源】 花全草。 花全草。 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瞿麦和石竹的带 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归心、小肠、膀胱经。
【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 【功效】 功效】
1、利尿通淋:用于湿热淋证。 利尿通淋:用于湿热淋证。 2、活血通经:用于血热瘀阻之经闭或月经不调 。 、活血通经: 【注意】 注意】 孕妇忌服。 孕妇忌服。
猪苓: 猪苓:甘、淡,平。利 水渗湿。 水渗湿。
泽泻
【来源】 来源】 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 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 甘,寒。归肾、膀胱经。 归肾、膀胱经。
【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 【功效】 功效】
1、利水渗湿: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 利水渗湿: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 2、泄热:用于湿热泄泻,带下,小便淋涩; 泄热:用于湿热泄泻,带下,小便淋涩; 肾阴虚相火妄动。 肾阴虚相火妄动。
车前子、 车前子、车前草
滑 石
【来源】 来源】 硅酸镁。 硅酸镁。 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 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 甘、淡,寒。归胃、膀胱经。 归胃、膀胱经。
【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 【功效】 功效】
1、利水通淋:用于淋证。 利水通淋:用于淋证。 2、清解暑热:用于暑湿,湿温。 清解暑热:用于暑湿,湿温。 3、收湿敛疮:用于湿疮,湿疹。 收湿敛疮:用于湿疮,湿疹。 【用法】 用法】 【注意】 注意】 入煎剂宜包煎。 入煎剂宜包煎。 孕妇忌用。 孕妇忌用。
茯 苓 : 甘 、 淡 , 平 。 利 水 渗 湿 , 健 脾 , 安 神 。
猪苓
【来源】 来源】 本品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 本品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一.概念: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此类药物大多味淡气平,又称淡渗利湿药。

二.作用与适应证1.利水退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湿疹、泄泻、痰饮等。

2.利尿通淋用于淋证。

3.利湿退黄用于黄疸。

三.配伍规律1.水肿骤起兼表证—配解表宣肺药2.水肿日久脾肾阳虚—配温补脾肾药3.湿热交蒸—清热药4.热伤血络而尿血—配凉血止血药四、使用注意阴亏津少、肾虚遗精者忌用五.分类1.利水退肿药2.利尿通淋药3.利湿退黄药第一节利水退肿药一、药性特点本节药物性味多属甘、淡、平。

二、作用及适应证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

★茯苓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菌核。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cm。

由于药用部位的不同而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和伏神之别。

茯苓皮:为茯苓外皮,呈棕褐色,利水作用强。

赤茯苓:剥去皮之后的淡红色茯苓块,清热利湿作用强。

白茯苓:剥去赤茯苓后的内层白色茯苓块,健脾利水作用强。

伏神:茯苓块中间有细松根穿过的称伏神,又称抱木神.以宁心安神为主。

炮制:生用。

别名:云茯、云茯苓、伏兔。

饮片:(1)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

外皮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

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

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或片状,大小不一。

白色或淡红色。

嚼之粘牙。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应用】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

本品药性平和,既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可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1)寒湿水肿,小便不利。

配伍桂枝、白术、猪苓、泽泻等,如:五苓散。

(2)湿热水肿,小便不利。

配伍猪苓,泽泻等等,如:猪苓汤。

(3)脾肾阳虚之水肿。

配伍附子等,如:真武汤。

2.健脾:脾虚证。

(1)脾虚食少,倦怠乏力。

配伍人参,白术,甘草等,如:四君子汤。

第13章 利水渗湿药

第13章 利水渗湿药
小便不利。 2.脾虚泄泻。
甘以益脾,健脾利湿 为其所长,功似茯苓。
对于脾虚湿滞者 尤为适用。
3.湿痹拘挛。
能渗湿,又善于祛除肌肉筋骨之湿邪,能渗 湿除痹,缓和挛急。故风湿久痹,筋脉挛急者可 用之。因其性偏寒,风湿痹痛偏热者适用。
4.肺痈,肠痈。
【用法用量】 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 脾止泻宜炒用。 本品力缓,用量宜大。 除入汤剂、丸散外,亦可作粥食用,为食疗佳品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药
概述
一、含义: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 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二、药性特点: 1、药味:甘、淡 2、归经:肾、膀胱、小肠 3、升降浮沉;沉降 4、毒性:泽漆、香加皮有毒,其余药物在常用剂量
下无毒。
三、功效及适应症
利水消肿
如水湿贮留,内停胸腹,外溢皮
肤所致的水肿胀满,胸腹积水;
利尿通淋
热淋、石淋/砂淋 、血淋、膏淋
利湿退黄
黄疸
此外,亦治带下病、痰饮 、泄泻 、湿疹、湿疮
四、分类 根据功效及主治病证不同,分为三类 利水消肿药 利尿通淋药 利湿退黄药
五、配伍应用 1、针对病机进行适当配伍 (1)肺气不宣:配伍宣肺气药物 (2)脾气不运:配伍健脾药 (3)肾气不化:配伍补肾药 2、配伍行气药 (1)水湿的特点:为阴邪,其性粘滞,容易阻碍气
茯苓《神农本草经》
【药用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茯苓菌核
药材茯苓
【药性】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消肿、 渗湿、 健脾、 宁心。
【应用】 1.水肿。
2.痰饮。
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 药性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 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 水湿为患,寒热虚实均可使用,实为 利水消肿之要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茯苓
药性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 水肿尿少(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 2. 痰饮眩悸 3. 脾虚食少,便溏泄泻 4. 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 用量
使用 注意
煎服,10-15g。 ——
附药1:茯苓皮 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利水消肿 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煎服15-30g 附药2:茯神 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宁心安神 适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健忘,失眠。 煎服10-15g
薏苡仁
药性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应用
用法 用量 使用 注意
1. 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2. 脾虚泄泻 3. 湿痹拘挛 4. 肺痈,肠痈 5. 赘疣,癌肿
煎服,9-30g。健脾止泻宜炒用。
本品性质滑利,孕妇慎用。
【鉴别用药】
薏苡仁
茯苓
同:功用(均归脾经,健脾利水渗湿) 主治(脾虚湿盛之证,常相须为用)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性味:多苦寒(主入脾、胃、肝、胆经) 功用: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证见目黄、身黄、小便黄等。
金钱草
药性 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 利湿退黄,通淋排石,解毒消肿
应用
1. 湿热黄疸,胆胀胁痛 2. 石淋,热淋,小便涩痛(善排结石) 3. 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煎服,10-20g;滑石块先煎,滑石粉包煎。外用适量。
脾虚、热病伤津及孕妇慎用。
木通
药性 苦,微寒。归心、小肠、膀胱经。(有毒?) 功效 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中药-利水渗湿药

中药-利水渗湿药

茵陈蒿《本经》
来 源: 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幼
苗入药。生用。 处方用名:
茵陈、茵陈蒿。
茵陈蒿《本经》
茵陈蒿《本经》 苦寒清利,善入肝胆,
清利肝胆湿热利湿退
黄。寒凉之性可清热
性味归经:
疗疮
苦、微寒。归肝胆、脾胃经。
功 效:
利湿退黄,清热疗疮。
茵陈蒿《本经》
临床应用: 1、黄疸。
阴利茵黄陈湿性可退寒与黄能温清里热药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外用适量。煎汤薰洗。 使用注意: 蓄血发黄或血虚萎黄忌用。
茵陈蒿《本经》
歌曰: 茵陈味苦气微寒,清肝利胆效通仙, 黄疸诸证为主剂,随证佐使更灵验。
金钱草《本草纲目拾遗》
来 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
草入药。生用。 处方用名:
金钱草、大金钱草、过路黄。
金钱草《本草纲目拾遗》
滑石《本经》
来 源: 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矿石入药。
本品打碎或研粉内服,外用多水飞, 称飞滑石。 处方用名:
滑石、滑石粉、飞滑石。
滑石《本经》
滑石《本经》
通草
甘、淡、微寒,性质 平和。 利尿通淋 下乳 鉴别:今之木通,古 书称为“通草”;今 之通草,古书称为 “通脱木” 。
萹蓄
利尿通淋——小便淋 沥涩痛及血淋。(善 治湿热淋证) 杀虫止痒—— 1、湿 疹阴痒;2、虫积腹 痛。
金钱草《本草纲目拾遗》
用法用量: 煎服,30-60g,鲜品加倍。外
用适量。
金钱草《本草纲目拾遗》
总之,金钱草以清利化石为主,其中报 春花过路黄长于入肝胆,而清利胆肝湿热,化 胆石以退阳黄,唇形连钱草长于入肾,膀胱而 清利肾,膀胱,化尿石以通淋。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一.概念: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此类药物大多味淡气平,又称淡渗利湿药。

二.作用与适应证1.利水退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湿疹、泄泻、痰饮等。

2.利尿通淋用于淋证。

3.利湿退黄用于黄疸。

三.配伍规律1.水肿骤起兼表证—配解表宣肺药2.水肿日久脾肾阳虚—配温补脾肾药3.湿热交蒸—清热药4.热伤血络而尿血—配凉血止血药四、使用注意阴亏津少、肾虚遗精者忌用五.分类1.利水退肿药2.利尿通淋药3.利湿退黄药第一节利水退肿药一、药性特点本节药物性味多属甘、淡、平。

二、作用及适应证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

★茯苓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菌核。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cm。

由于药用部位的不同而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和伏神之别。

茯苓皮:为茯苓外皮,呈棕褐色,利水作用强。

赤茯苓:剥去皮之后的淡红色茯苓块,清热利湿作用强。

白茯苓:剥去赤茯苓后的内层白色茯苓块,健脾利水作用强。

伏神:茯苓块中间有细松根穿过的称伏神,又称抱木神.以宁心安神为主。

炮制:生用。

别名:云茯、云茯苓、伏兔。

饮片:(1)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

外皮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

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

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或片状,大小不一。

白色或淡红色。

嚼之粘牙。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应用】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

本品药性平和,既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可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1)寒湿水肿,小便不利。

配伍桂枝、白术、猪苓、泽泻等,如:五苓散。

(2)湿热水肿,小便不利。

配伍猪苓,泽泻等等,如:猪苓汤。

(3)脾肾阳虚之水肿。

配伍附子等,如:真武汤。

2.健脾:脾虚证。

(1)脾虚食少,倦怠乏力。

配伍人参,白术,甘草等,如:四君子汤。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 利 水渗湿药
概 述 一、定义: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称利水渗湿药。
利——利尿,利小便。
渗——往下慢慢地排泄水份。 可以使体内多余的水湿之邪,从小便 排出,故又称利湿药。
化湿药、利湿药的区别
1、化湿药——将湿邪化之,并不增加 小便的量。 2、利湿药——使湿邪从小便排出,增 加小便量。
煎汤洗;鲜品捣敷
2.清热解毒 油调敷
3.散瘀止痛----血瘀证 ①经闭、痛经
②癥瘕
③跌打损伤 4.(清肺)化痰止咳-----肺热、痰热咳嗽---贝母、枇杷叶、杏仁。
本品还有泻热通便——热结便秘。


【配伍应用】
1.选用:应根据病证性质及病变部位, 分别选用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及利湿退 黄药。 2.常配行气药:
2.渗湿止泻——暑湿泄泻(利小便实大 便)——单味,或配白术、茯苓、泽泻。 3.清肝明目——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夏 枯草、菊花。
4.清肺化痰——肺热咳嗽,痰多色黄—瓜蒌、 贝母 用法:包煎。
滑 石
滑石②
甘、淡,寒
①热淋—木通、车前子
1.利尿通淋 ②石淋—海金沙、金钱草。 ①暑热烦渴,小便短赤— —甘草 ②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 痛恶寒,身重胸闷,脉弦细 而濡)
功似茯苓,利小便,实大便。
3.利湿除痹---痹证,湿邪偏盛 其性微寒,偏于湿热者更宜。 肺痈——配芦根、冬瓜仁、 桃仁;
4.清热排脓
肠痈——配红花、败酱草、 桃仁。
注:苡仁,利湿而不伤阴,补而不腻,是 清补平和之品
第二节 利 尿通淋药
车 前 子
车前子①
甘,微寒。
1.利尿通淋—— ①膀胱湿热之淋证——配木通、滑石 (八正散)。 ②水肿,小便不利-----猪、茯苓。其利 尿作用与猪苓相同。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定义: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为利水渗湿药。

性味:淡、苦,寒。

功效与适应证:淡渗渗湿,通利水道,增加尿量。

苦寒---利水兼有清热作用。

通淋:通利水道,消除小便淋漓涩痛。

部分药物苦寒之性,清热利湿作用,偏于退黄。

分类及特点:1、利水消肿药:性味甘、淡为主,利水作用强,以消肿为主。

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腹水等水湿内停证。

亦可治疗水湿内停之泄泻(利小便而实大便)以及带下、痰饮等证。

2、利尿通淋药:性味以苦寒或甘寒为主,利水兼有清热作用。

治疗下焦湿热之淋证(热淋、石淋、血淋、膏淋)。

亦可治疗湿疹、湿疮等。

3、利胆退黄药: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

治疗黄疸。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茯苓、猪苓、泽泻来源: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

共同点:功效主治:利水消肿。

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腹水等水湿内停证。

亦可治疗水湿内停之泄泻,以及带下、痰饮等证。

不同点:茯苓:1、利水作用较为缓和,以渗湿为佳。

2、健脾渗湿。

主治脾虚水湿内停之泄泻、带下、痰饮等。

亦治湿困脾胃之证,常和苍术配伍同用。

3、宁心安神。

治疗心神不宁、心悸失眠。

附: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外皮叫茯苓皮;若茯苓内有松根穿过,其带松根的茯苓即茯神。

茯苓皮:利水消肿作用强。

茯神:宁心安神作用好。

猪苓:1、专主渗泄,利水渗湿作用较强。

泽泻:1、利水作用强。

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而偏热者。

2、甘淡而性寒,能泻肾经之火,清膀胱之湿热。

治疗下焦湿热之热淋。

肾阴不足,虚火偏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配伍滋补肾阴之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薏苡仁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

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1、利水渗湿。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等。

本品作用缓和,常作为辅助药,配伍其他药物同用。

此外还可用于湿温病,湿邪偏胜者。

2、健脾渗湿。

主治脾虚泄泻、带下等,常和茯苓配伍同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寒湿证——~温里药、苦温燥湿药;
水湿停阻于肺、脾、肾—— ~开宣肺 气药、补气健脾药、补肾药;
湿邪阻遏气机——~行气药,以消除 肿胀病症;
湿与风寒邪气相搏或湿聚为痰者—— ~祛风湿药、化痰药。
一、利水消肿药
[茯苓]
[茯苓]
甘、淡、平。归肾、脾、心经。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生用。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治肺痈,~苇茎、冬瓜仁、桃仁同 用,如“苇茎汤”;
治肠痈,~附子、败酱草、丹皮同 用,如“附子薏苡败酱散”。
用法用量:煎服,9~30g。生用或炒用, 用量宜大,为食疗佳品。
药理研究:
本品含薏苡仁油、薏苡仁酯、脂肪油、 氨基酸等。
其脂肪油能降低血清钙和血糖,并有 解热、镇静、镇痛作用。
对癌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抗炎、 增强免疫作用。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 作用,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 为利水渗湿药。
适应证:主治水湿病证,水湿同为阴邪, 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病症有: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泄泻、 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 湿疮等。
特点:药味多具淡味(甘淡),药性平 和。主归肾、膀胱、小肠经。
因其性偏凉,可用于湿热淋证,可 单用煎服,治疗砂石热淋。
用于风湿痹证。本品能渗湿,舒筋脉, 缓和挛急。
治风湿身痛发热者,~麻黄、杏仁、 甘草同用,如“麻杏薏甘汤”;
治风湿久痹,筋脉挛急,水肿,用 本品煮粥服,即薏苡仁粥;
治湿郁热蒸,蕴于经络,~滑石、 连翘同用,如“宣痹汤”。
用于肺痈,肠痈。本品性寒,清肺肠 之热,排脓消痈。为治肺痈,肠痈的 常用药。
应用: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带下等 水湿病证。本品甘补淡渗,与茯苓作 用相似而力弱,对于脾虚湿滞者尤为 适用。
治 脾 虚 湿 盛 之 水 肿 腹 胀 , 食 少 泄 泻,~茯苓、白术、黄芪等同用, 用于水肿、泄泻等水湿内停病证。
本品能通利小便,使水湿邪气从小 便排出,用于水肿者,利尿以消肿;
用于肝热目疾。本品性寒入肝,善清 肝热而明目,适用于肝热目赤肿痛。
用于热痰咳嗽。本品入肺经,能清肺 化痰止咳。用治肺热咳嗽、痰多,~ 瓜蒌、贝母、枇杷叶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宜布包煎。
药理研究:
有显著利尿作用,并有祛痰、镇咳、 平喘、抑菌作用。
[滑石]
分类: 利水消肿药——茯苓、薏苡仁、猪苓、
泽泻 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 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
病机与配伍:
治湿热淋证——选用利尿通淋药,~ 清热解毒药;
治湿热黄疸——选用利湿退黄药,~ 清热利胆、芳香化湿药;
治湿温、湿疮——选用寒凉的利尿渗 湿药,~清热燥湿药、芳香化湿药、 清热解毒药;
应用:
用于水肿及水湿所致的多种病症。
本品甘淡性平,广泛用于寒热虚实 各种水肿及水湿为患之证,为利水 渗湿要药。
治水肿、小便不利,~猪苓、泽泻、 桂枝、白术同用,如“五苓散”, 可增加利水渗湿作用;
治水热互结,阴虚水肿,~滑石、 阿胶、泽泻同用,如“猪苓汤”;
治脾肾阳虚水肿,~附子、生姜同 用,如“真武汤”。
阴 虚 有 热 , 小 便 不 利 , 淋 浊 等 证,~泽泻、滑石、阿胶等,如 “猪苓汤”。
用法用量:煎服,6~12g。
药理研究:
本品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 分,多糖等。
水煎剂有较强的利尿作用; 猪苓多糖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
炎的作用。
[泽泻]
[泽泻]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麸炒或 盐水炒用。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本品含三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生物 碱等。
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 素与氯化物的排泄,对肾炎患者利尿 作用更为明显。
有降压、降血糖作用,还有抗脂肪肝 作用。
二、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甘、淡、寒。归肾、肝、肺经。 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 种子。生用或盐水炙用。 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应用: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 湿热淋浊、带下等水湿病证。本品甘 淡,渗湿利小便作用类似茯苓、猪苓, 而较茯苓强,适用于水湿为患的多种 病证。
本品药性寒凉,能泄肾与膀胱之热, 适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湿热淋浊、带 下等证,常与~猪苓、茯苓、薏苡仁 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9g。
药理研究:
[猪苓]
[猪苓]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生用。 功效:利水渗湿。
应用: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带下、 脚气、黄疸等水湿病证。本品甘淡渗 泄,利水作用比茯苓强,凡是水湿滞 留者均可选用。
若脾虚水肿、小便不利,~茯苓、 白术、泽泻同用,如“四苓散”;
若水湿泄泻,~苍术、厚朴、茯苓 等,如“胃苓散”;
应用:
用于湿热淋证。本品药性寒凉,为治 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所致的小便淋沥 涩痛的要药。治疗热淋等多种淋 证,~木通、滑石、扁蓄等同用,如 “八正散”。
水肿、泄泻等水湿内停病证。本品能 通利小便,使水湿邪气从小便排出, 用于水肿者,利尿以消肿;能利水湿, 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以实大便, 用于暑湿为胜之泄泻。若水肿、泄泻 兼有脾虚者,~健脾补虚药。
用于脾虚证。本品能健脾补中,促进 脾胃的运化功能,适宜于脾虚气弱, 健运失调诸证。
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等,~人参、 白术、甘草,如“四君子汤”;
治脾虚停饮,~桂枝、白术同用, 如“苓桂术甘汤”;
治脾虚湿泻,~山药、白术、薏苡 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失眠、心 悸、多梦、健忘等,~黄芪、当归、 远志,如“归脾汤”;
水湿、痰浊所致心神不宁,也可配 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
药理研究:
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 等。
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钾、钠、氯 等电解质的排出,有镇静和降血糖作 用。
[薏苡仁]
[薏苡仁]
甘、淡、微寒。归脾、胃、肾、肺经。
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生 用或炒用。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舒筋除痹,清 热排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