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课程为载体,实现润物无声之育人之效

合集下载

活动育人,润物无声

活动育人,润物无声

活动育人,润物无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深入人心,职业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不断扩招的同时,职业学校的管理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部分学校由于管理不到位,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致使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困难;也有些学校因为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这些问题都严重困扰着职业学校的管理工作者。

班主任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应及时掌握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积极调整管理思路,改变工作方法,把学校的管理工作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刻不容缓。

我国古代伟大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活动中,提出了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成人”和“君子”。

班主任在承担“教书”之外,还比其他教师更负有“育人”的责任。

一、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1.职业中学生源整体素质不高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这其中也不乏行为习惯较差的一些后进生。

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给职业中学的学生管理带来困难。

2.职业中学学生的心理特征职业中学学生下与少年后期相接,上与青年中期相连,因此,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有一些交叉,个体心理的发展出现了这样一些特点:处事草率,行为偏激,易冲动和感情用事,做事不计后果,对家长、教师有较普遍的逆反心理;渴望独立,希望别人能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反之会有消极情绪;求知欲旺盛,好奇心过强,自制力却不高,缺乏辨别能力,经不起外界事物的诱惑。

3.职业中学学生厌学情绪较为普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就业困难的挤压,职业中学厌学情绪较为普遍。

部分学生认为上学是为了考大学,职业中学前途并不看好,自己是被家庭和社会遗忘的那一分子,索性破罐子破摔,成天无所事事。

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职业中学学习过于乏味(尤其是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现在所学内容与以前所学知识跨度太大无法接受。

还有部分学生原来就不喜欢学校生活环境,自己是被动上学。

二、活动育人,好处多多学校、班级如果能开展一些活动我相信能增强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为学生释放过剩精力找到正当途径。

劳动教育浸润,品格润物无声

劳动教育浸润,品格润物无声

劳动教育浸润,品格润物无声
劳动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品格的教育形式。

通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劳动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的浸润是指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使其成为一种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良好品质。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品格润物无声,即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通过劳动改造学生,使学生成为有用的人。

劳动教育的浸润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

开展园艺、农耕、手工制作等课程,让学生参与学习劳动技能。

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了解社会劳动的重要性。

通过参观工厂、企业以及社区服务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成果,增加他们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

在学生的学习中可以加入劳动元素,使劳动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和态度。

在课堂中设置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提升学习效果。

劳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劳动教育的浸润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通过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使其成为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培养有用的人。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教书育人,是指通过教育与培养,对人的品德和思想进行塑造与提升的过程。

而润物无声,则是指通过言传身教和无声的力量,对事物进行温润和滋养。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恰如一颗种子,扎根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不断生长,为未来的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

教师是育人的主要力量,他们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教育。

教师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则。

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学生的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味着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而批判性思维则是指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样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做出贡献。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素养和家庭教育,通过父母的引导和熏陶,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观念。

家人的言行举止和道德规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

家长们要做一个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榜样,通过无声的力量,温润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懂得感恩、尊重和责任。

除了学校和家庭,社会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

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大舞台,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需要各类人才。

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社会中的各种社会公益项目和志愿者活动也为人们提供了发挥价值的平台。

社会的润物无声,来自于那些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无声的力量,改造社会,影响社会,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教育和培养,让人们拥有全面的知识和良好的品德,让社会充满正能量和温暖。

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成风化人 润物无声 以课程思政提升育人实效

成风化人 润物无声 以课程思政提升育人实效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以课程思政提升育人实效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发挥着成风化人、润物无声的作用,有效提升育人实效。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在课程中添加思政元素,而是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其意义在于:首先,课程思政有助于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思政课程往往被孤立看待,而专业课程则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课程思政则强调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的熏陶。

其次,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在于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在于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思政,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课程思政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它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一)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各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关键在于如何去挖掘。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可以从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家的精神品质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现象、法律法规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以数学课程为例,教师可以讲述数学家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故事,如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执着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科学的热爱。

劳动教育浸润,品格润物无声

劳动教育浸润,品格润物无声

劳动教育浸润,品格润物无声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开展劳动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过程。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而劳动教育的另一个目的则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人格。

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更能够培养孝顺、诚信、勤劳和吃苦耐劳的品格。

劳动教育的浸润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

在劳动中,学生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才能完成任务。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产物,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

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

在劳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团队合作的品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品质。

在劳动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环境和条件,需要付出辛苦和汗水,才能完成任务。

这种吃苦耐劳的品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毅力和毅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的品质。

第四,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劳动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动教育的浸润作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学校应该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中,设计并开设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和设施。

教师应该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教育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

家长和社会应该共同参与劳动教育。

家长和社会应该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提倡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促进学生的劳动锻炼和品格养成。

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并且主动实践。

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劳动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自身的品格和人格。

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中

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中

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中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应该在课程教育中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本文将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分别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一、教师的角度1.注重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中。

在讲解历史课程时,可以强调人民的力量和集体的意义。

在讲解科学课程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人文关怀的价值,从而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思政教育的融入。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和人文关怀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思政教育的融入。

在课程中引入实际问题和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

这种实践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二、学生的角度1.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作为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了解不同观点的存在和合理性。

通过参与讨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2.发挥学科专长,关注社会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应通过发挥自己的学科专长,关注和研究社会问题。

在学习科学课程时,可以关注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的意义和社会的需要。

3.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中。

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并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要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可以注重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语文育人润物无声——探索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有效路径

语文育人润物无声——探索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有效路径

语文育人润物无声——探索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有效路径摘要:德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育人;教学路径引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小学语文课本入手,挖掘育人元素,使学生走进课文,切身领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并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感知语文的精髓与魅力,感悟到汉语言的博大精深,进而在言语上、思想上、情感上及行为上都获得启发与熏陶,逐渐领悟生命的本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素养,从而达到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目的。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有效渗透育人元素(一)拉近师生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是除了家以外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在这里。

因此在生活当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主动关心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出轻松、自在且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例如,在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加之学业繁重,学生们往往会出现难以投入的情况。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笔者会以和学生打招呼的方式来唤醒沉睡的课堂,在进入教室后说:“同学们好!”此时一些学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自然就会开始整理自己的情绪和精神,为进入学习状态做好准备。

在打招呼或是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当端正自身态度,以积极的形象来面对学生,通过自身的热情和态度传递给学生正向的影响。

当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笔者一般采用正版诵读的方式来调整学生的状态,朗读的内容不限,可以是课本中的课文,或者是耳熟能详的古诗。

全班朗读的方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投入语文的学习当中。

需要注意的是,老师的形象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亲和、端正的形象可以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同时,老师通过将自身的积极态度传递给学生,可帮助其缓解课业繁重的压力,老师对学生的主动关心,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温暖,进而更愿意亲近老师,更愿意听老师讲课,这一样来,学生不仅更乐于学习,其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都将得到有效提升。

以乐育人润物无声——小学音乐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以乐育人润物无声——小学音乐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以乐育人润物无声——小学音乐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摘要:音乐课程是以听觉感知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情感。

劳动教育,也称家务劳动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所进行的教育。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日常生活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技巧,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乐育人是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要将劳动教育与音乐结合起来,以歌、舞、乐、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劳动之美。

关键词:小学音乐;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引言:小学音乐学科是小学生音乐学习和素养提升的重要领域。

因此要在课程建设中将劳动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当中,通过开展音乐课程与劳技、手工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劳动课教学。

为使学校音乐课教学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在“三全育人”工作要求下,我们将“我是小小劳技家”实践活动作为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感受与理解美如《我是小小劳技家》一课,我们通过聆听一段旋律、演奏一首乐曲、制作一个乐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音乐感知美,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将劳动实践活动与音乐教学有机融合起来。

如,在《小白兔和黑猫》的一课中,通过聆听“小白兔和黑猫”这首优美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到了“小不点儿、大耳朵”和“黑猫警长”等卡通形象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在《美丽的草原我是草原美》的课程中,在学习歌曲“小牧羊”时,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听音乐之美。

如学生通过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是草原美》让学生感受到了美丽与辽阔。

通过学习歌曲《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们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也有快乐与幸福。

又如在学习器乐演奏技巧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旋律、伴奏声音、演奏姿势和演奏方法等不同音乐要素带给表演中的美的享受。

“我是小小劳技家”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还可以让每个学生体验音乐与劳动的结合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爱劳动、会劳动的好少年!二、通过“我是小小劳技家”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制作一朵鲜花”“设计一张贺卡”“制作一个漂亮的相框”等等。

教书育人 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 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这是一句古训,却蕴含了深刻的教育理念。

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让他们在成长中不断地润物无声,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用心呵护每一颗成长的心灵。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教师应该以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为基础,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为学生树立榜样。

只有自身做到了,才能要求学生去做。

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不断学习进取,做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让他们受益终身。

教师要注重情感沟通,用心呵护每一颗学生成长的心灵。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力。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只有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才能让教育更有温度,才能真正地润物无声,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师还要注重教育的方法和方式。

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方式要因材施教,因事施教,不能一刀切,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成长中懂得感恩、懂得尊重、懂得友爱。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教书育人,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阳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润物无声,影响学生的成长,塑造他们的美好未来。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好榜样,注重情感沟通,用心呵护每一颗学生成长的心灵,注重教育的方法和方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探索中医院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考

积极探索中医院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考

积极探索中医院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考作者:张颖董秀锐王磐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4期【摘要】文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中医院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旨在培养全面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拔尖医学人才。

【关键词】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803040113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256-01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一)于青年学生而言,诚信是学生价值观树立的重要思想指引和理论启迪,诚实守信是学生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和道德建设基础,是促进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组织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涉及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二)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系统引领的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引导青年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下,应具备鲜明的道德责任感和价值判断力。

大学生应善于对社会所流行的各种思潮进行理智剖析,面对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交互性、差异性,要善于抵制舆论,形成多层次的主流舆论矩阵,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要坚定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发扬和践行,贯穿体现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把握好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

(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和不断探索总结。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这是一句古训,也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念。

这句话的内涵丰富深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教育的真谛。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于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升华。

而“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正是一种新时代下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体现了一种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引领教育的主导思想。

而“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这句话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提倡以德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品行。

也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让他们成为有德有才、有知有行的新时代人才。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凸显了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思想、道德、智慧、体魄等各个方面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全面的提升。

而“润物无声”则注重了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也就是说,优秀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渗透式的熏陶,而不是简单的灌输。

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点滴熏陶和潜移默化,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面的影响,培养自身的品格和素养。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体现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怎样才能最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理念呢?首先是要有正确的育人观念。

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教育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生命的阳光和雨露。

也需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和时代的变化相适应,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育目标。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也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期望。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社会对教育的期望,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润物无声则是教书育人的一种高尚境界。

教书育人需要教师用心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合理思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而润物无声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和教学方式,透过细微的细节,影响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下面,我想探讨一下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的具体实践方法和价值。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应该具备崇高的师德。

教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

如果一个教师举止端庄、言谈温和、待人和善,学生会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反之,如果教师言行不当,不负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学生在教师这里接受到的将是一种不良的示范,可能会误导学生,对孩子们的成长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做到言行一致,以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除了传授学术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情感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关心学生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并在课堂上适时提醒和鼓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多元化的活动,如讲座、讨论、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需要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上,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活跃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的意义在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积极生活态度的人才。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品德和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通过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教师能够借助一些微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他们的品德和态度。

以实践课程为载体,实现润物无声之育人之效

以实践课程为载体,实现润物无声之育人之效

以实践课程为载体,实现润物无声之育人之效
实践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践课程中,学生需要亲自动
手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实践活动等,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
知识。

在化学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通
过亲身参与,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提高实践能力和实际
操作能力。

实践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实践课程中,学生需要和其他
同学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生能够
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并且通过合作实践,学生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
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课程能够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社交能力,使他们
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容易与他人合作。

实践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

实践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并且通过动手实践,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需要通过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来解决。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会主动思考和探索,并且在实践课程中培养的这种创新能力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产生积极的影响。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语文教学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语文教学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在讲授《我的母亲》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 事,让学生深刻理解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美德的重要性;在讲授《荔枝香》时,可 以引导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渗透的方式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 声让语文教学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
3、注重家庭干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我们需要与家长保持 密切,帮助他们更好地和支持孩子。
4、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需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关爱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支 持。
2、家庭环境不良:小明的父母经常争吵,对他的关心很少,这让他感到很 无助和孤独。
3、学业压力过大:小明的成绩一直不太好,他很努力地学习,但是收效甚 微,这让他感到很焦虑。
三、教育策略
针对小明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教育策略:
1、个性化辅导:我们为小明提供了个性的辅导,帮助他认识自己的优点和 不足,并教给他一些提高成绩的方法。同时,我们也鼓励他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 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五、结论与启示
这个案例表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针对性的辅导和支 持,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和快乐感。同时,我们也 需要孩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文以载道,润物无声

文以载道,润物无声

文以载道,润物无声作者:叶菊萍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往往在升学压力面前,许多老师只看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以载道”,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灵活穿插情感教育,取得了一点成效。

一、利用课堂教学不失时机,进行情感渗透(一)品词析句,感染渗透语文学科的情感渗透以文学作品为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采取富有变化的阅读方式,一方面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理解人物精神、事件意义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笔者在教《劝学》一文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渗透。

文中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过讲解,使学生感悟到:“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明确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就把情感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教育目的也就水到渠成。

这种情感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本身。

(二)创设情景,自然渗透新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多种多样。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中获得美感享受。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再辅以优美图片帮助学生进入诗境,缘景明情,在感受作者描绘出的一幅幅荷塘月下的美丽图景的基础上,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之妙处。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是中国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在中文中,“立德树人”是指教育育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润物无声”则是指教育工作者默默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付出努力,润物无声,渗透心灵,成就未来。

下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意义和实践方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使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德是最为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立德树人是中国古代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立德,即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树人,即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

所谓“以德育人”,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品德和道德素质,让他们成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从而为社会贡献力量。

教育者应该注重德育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人格,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润物无声”是教育工作者默默奉献的表现。

教育工作者常常默默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付出努力,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奉献精神,倾注心血,闻蜚而动心,感恩之情,真正关心学生,引导他们成长。

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润物无声”,不求回报,不图功名,因为教书育人的奉献之路往往是默默无闻的,是看不见的,然而正是由这些看不见的奉献构成了教育工作者为学生付出的真谛。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崇高使命。

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崇高使命,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以身作则,为学生成为良好的榜样。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满爱心和耐心,真心关心学生,带领学生感受、认识、接纳、适应自然界,以及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与命运。

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润物无声的精神,用心去教书育人,把理想和信念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之中,默默地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成就学生成长的梦想。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深入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素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不懈地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核心。

这句话凝聚了中华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师是这个事业的主心骨,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默默地为学生铺设人生的道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

教书育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宗旨。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学识和专业素养,准确把握教育的目的,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人格力量。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持教学相长的理念,用心呵护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教书育人是一种教育哲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任务。

润物无声,强调了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教育就是如水一般,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无形中受益匪浅。

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植入,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递。

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的人才。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应当时刻铭记“润物无声”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增强自己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要用心去感悟学生的需求,用爱去培养学生的心灵,用智去激发学生的潜能。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在无形中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益终身。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也适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也要用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成长。

社会各界也要以此理念来培养人才,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一种人文关怀的态度,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追求。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以此理念为指导,把教育事业进行到底,让教育的阳光与雨露,温暖每一颗心灵,润泽人类文明的花园。

立足课堂育人 润物细无声

立足课堂育人 润物细无声

立足课堂育人润物细无声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润物细无声”则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温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格和态度。

立足于课堂育人,更应该注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

在课堂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品德素养、思想品质的熏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立足课堂育人,需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真诚,进而形成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展开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之路。

立足课堂育人,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

教师要在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中,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只有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植入学生的内心,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受益终生。

立足课堂育人,要注重课堂中的思想引导。

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

通过分析、讨论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争取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社会和其他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只有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正确引导,才能让他们成为有自主思考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的人。

立足课堂育人,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的一条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之路。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在发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立足于课堂育人,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教师用心育人,才能温故知新,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

劳动教育浸润,品格润物无声

劳动教育浸润,品格润物无声

劳动教育浸润,品格润物无声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品质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劳动教育浸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指导,更是在劳动实践中通过具体的行动去陶冶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情操。

劳动教育浸润,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深层次实践。

劳动教育的浸润,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体系之中。

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劳动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将劳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形成勤俭节约的品行和优良的品德。

劳动教育浸润,品格润物无声。

在劳动教育中,借助实践去浸润学生的品格,润物无声地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

品格润物无声,是对劳动教育效果的最直接和深刻的体现。

一、劳动教育是品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品质和习惯。

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需要经历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忍受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样的经历能够让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品格,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品质。

劳动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不断地实践总结,这样的经历能够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在劳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会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劳动才能改变命运,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这样的理解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珍惜劳动成果,鼓励学生热爱劳动,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润物无声,育人有道探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3)

润物无声,育人有道探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3)

润物无声,育人有道探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一、前言时至今日,育人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育人价值也更加重要和显著。

小学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小觑的,它不仅润物无声,更是育人有道。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教材、教师等方面,详细探讨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并通过案例的形式进行具体展现。

二、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1.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学科。

小学语文学科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技能,还应该为学生铺设广阔的文化知识基础。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导学生多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与人物形象,从而能够扩宽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案例一:在小学五年级语文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朱自清散文选》。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了解到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深邃、修养高尚的先生。

通过这次阅读,学生们对朱自清先生的生平、文学作品以及思想精髓有了深入的了解,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肯定有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功能。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懂得用好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小学语文学科恰好可以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交流能力提供帮助。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让学生明确思路,清晰表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案例二:在一次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就“我的家乡”这个话题进行演讲。

学生们经过自我准备之后,分别上台发表演讲。

在发表过程中,学生们注意到了几个问题,如音量过小、语速过快、用词不准确等。

通过教师对这些问题的点评和指导,学生不仅改正了发音不准确的问题,还提高了拓展思路和完整表达的能力。

3. 建立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文字和语言,更要通过语文学科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实践课程为载体,实现润物无声之育人之效
作者:徐志芬
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五心”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载体,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效方式,加强“五心”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绿谷外国语实验小学根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借鉴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新班级教育的先进理念,挖掘剑瓷文化内涵,整合剑瓷文化资源,实施以“延伸学科、亲近自然、传承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课程育人、以实践化人,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的活动中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培育具有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剑瓷好学子。

关键词:“五心”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提出: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元化课程结构。

因此,教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行为,绿谷外国语实验小学希望通过日常生活与周边社会的关系沟通,为学生获得多元的学习体验,积极探索和谐的实践课程,以促进学校“五心”德育品牌的建设。

一、依托理念,丰盈育人活动课程,为德育注入源头活水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生命的体验。

我校以“注重学生未来发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彰显学生优质个性”为办学理念,借鉴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社会实践課程开发的经验,依托于置身山城和“剑瓷之都”的社会环境特点,开发并实施以“延伸学科、亲近自然、传承文化”为主题的“校园丰盈行动”的社会实践课程,重视在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的活动中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

其宗旨和目标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指引和帮助少年儿童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社会性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分层实施,推进实践活动效能,为德育筑起成功保障
(一)统筹规划,课程开发有目标
我校对综合实践课程做了长期性和整体性规划,自开设课程的初期即成立了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形成了校长—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的分层管理网络。

不仅如此,每个学期我们还将外派教师到结对的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学习先进新班级教育理念以及社会课程开发和实施经验,改变和提升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作用与实
施的理解和掌握,并要求在已有课程资源的情况下尝试着发掘、深化,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有层次
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学校、社会和环境的特色,开发适合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目前我校正在实施的社会实践课程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学校按年级设置,固定的实践课程。

一年级孩子最有价值的科学思维过程是观察、比较,最应加强的是孩子的独立性,为此我们设置了“小鬼当家”这一实践课程。

二年级孩子独立性加强,但还有依赖性,需要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为此我们设置了“我是快乐小茶农”实践课程。

看云识天气,听风知晴雨,气象学中包含着许多丰富而神秘的科学知识,三年级的孩子将带着他们的期待走进“小气象,大世界”的气象局体验活动。

“青瓷文化、剑道书香”已经成为龙泉人的精神源泉,绿外学子,理应传承。

四年级的孩子将走进“沐浴剑风,品味瓷韵”的实践活动课程,感受作为龙泉一员的自豪。

除此之外我们还为五六年级的孩子分别设置了“走进小梅素质基地”“走进少年消防警校”“走进龙泉名校,小升初衔接体验”等实践课程,克服了孩子依赖心理,提升了其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

同时,学会了合作,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这些从低段到高段依次衔接,分层递进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炼了意志,学会了合作,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了自身全面发展。

第二类是以传统节日为媒介的实践课程。

如:春节期间的“红红火火过春节”,清明节的“扫墓献花缅怀先烈”,国庆节的“举国欢腾,普天同乐”。

(三)整合资源,课程实施有保障
家长资源:实践活动课程其实践性、开放性及分散活动较多,除了需要缜密地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还牵涉到较多的人员配备、活动场地问题,因而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而家长们往往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中很多都事业有成,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资源,对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他们大多都会积极配合,是我们开展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力后盾。

所以,我们的活动往往都会邀请部分家长做自愿者,协助老师共同组织活动,管理好班级学生,使活动收到最佳的效果。

社会资源:实践活动课程如果仅仅局限于校内活动场所,其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因而,我们在设计时,考虑到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如超市、气象局、消防大队、素质中心、本市名校等加以整合,使活动效果最优化。

我校的德育课程关注社会实践,重视活动育人的模式,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的愉快感受中健康成长,在交往的良好体验中塑造自己,使之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使学校德育更具有活力,真正做到德育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