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解决问题的策略》观后感
《解决问题的策略》观后感《解决问题的策略》观后感《解决问题的策略》观后感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听了全国许多名师的教学观摩课,感受很深,受益匪浅。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徐长青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使我有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原来数学课可以这么上”的感觉。
本课以“变魔术”开课,徐老师拿一张纸在背后撕开,让学生猜撕成了几片?这里主要是让学生说撕成几片判断的根据。
然后问:4片纸这样撕下去,能撕成20xx、20xx、20xx片吗?最后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1、4、7、10、……从而引出本课的指导思想:华罗庚的知难而“退”,即他强调要教给学生数学思想——知难而“退”,在本节课中就是知难而退、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他给学生营造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充满童趣、乐趣的课堂;这节课让我认识了“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教出数学品味的教师,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教出课堂人文性的教师”;看到了一个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空间。
这些,都无不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给人最大的感受,就在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上,非常有“度”。
不断刺激学生,保持课堂的情趣盎然。
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径直把矛盾丢给了学生,自己退到台后,让学生自发探究,此时学生思维达到了最高潮,也达到了这节课最精彩之处。
徐老师精彩的课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典范。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宝贵资源。
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对他的认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常常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贴近生活的`情景,引领学生在无意识的情景中捕捉信息矛盾,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许多复杂的规律都隐藏在简单的现象背后,这就看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它了。
徐长青老师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化难为易,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经开五小杨海涛2013年3月30日,我有幸到参加了在滇池路嘉斯特酒店举行的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
在这一天的培训中我听了曲靖市第二小学刘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及说课,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量代换》及专题讲座。
这是我第二次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上课,徐斌那从容不迫的大家风范、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教学例1时,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充分交流。
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同时徐老师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徐老师教学环节处理也很成功,各个板块之间的衔接自然。
板书也非常的清晰,并且把几种替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看的更清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教材安排的例题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徐老师在这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第一:课前活动环节的这一过程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到了运用替换的优势所在,顺势不留痕迹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凸显数学本质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教学的启示
凸显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同时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
思考与分析中逐步理解数学方法的本质.
三、逐级抽象,凸显数学思想本质
应用题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悟方法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这是培养
学生灵活运用方法、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本节课
段来表示价格,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衣与裤子价格之
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这不仅揭示了数学问题的实质,还让学
生体会 了 运 用 二 维 或 一 维 图 形 分 析 问 题 方 法 的 数 学 思
想———几何直观思想.
【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唐彩斌. 关于小学“ 数学本质” 的对话[ J] .
人民教育,2009(02) :48-51.
( 教师黑板画图展示:裤子 48 元
)
师:这一段就是 48 元,接下来就画表示上衣的线段图.
同学们,试着画画看,如何表示?
生:先画和裤子一样的一段,再画这样的两段.
师:这样一条线段表示的就是上衣的价钱了.
片段三中,徐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商场购买衣服的真实
场景,呈现了“ 买衣服” 所产生的价格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线
价钱是裤子的 3 倍.根据这样的 2 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
学问题吗?
生:一件上衣是多少元? 一套衣服多少钱? 一件上衣
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师:同学们一共提了 3 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比较
简单?
生:第 1 个,只要写一个算式就可以了.
师:那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我们能不能用线段图
来表示上衣和裤子之间的关系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是这一节课的教学
《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范文
《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范文今天下午,我有幸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同课异构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课,对我感触非常大,两位老师上的都相当好,我今年带的也是五年级的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现在还没有上,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课不太好上,能做到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运用策略去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两位老师做的比较好!我认真听了他们上的课并做了笔记,还聆听了领导的点评,下面主要说说自己的听课感受:1、王老师的课前导入形式多样,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很好的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刘老师的导入比较直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为后面的重难点教学预留足够的时间。
2、王老师的新课教学部分采用故事的形式串联在一起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就想学生身临其境一样,这样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性,而且问题提出后老师不是急于让学生得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用画箭头的方法去分析问题,通过出示数据推倒整理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老师用再整理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使教学更加的清晰,学生更容易接受;刘老师的新课则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设计了很多的疑问,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王老师在课堂最后添加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非常好,这是我(可能也包括很多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忽视的环节;刘老师在教学中的缺项设计也很独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从而引入解决问题的策略里重点的变化过程这一项,这比老师的讲解学生来的深刻的多。
还有刘老师不忘解决问题时细节的地方:检验,检验既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也是检验问题有没有解决的最好方法,所以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的检验习惯也非常重要!以上是自己的一些听课感受,可能不太全面,希望大家给予指导!。
听徐斌老师的课有感
听徐斌老师的课有感听课感悟参加首届“文慧苑”杯全国名师精品示范课教学观摩曁教学星秀推介会(小学数学)文化街学校许乃奎上星期六、周日我有幸参加首届“文慧苑”杯全国名师精品示范课教学观摩曁教学星秀推介会(小学数学)。
听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乘法一课》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松《数学广角》《认识方程》,还听取了兰州市四位教师的示范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每位老师课前游戏这个环节设计得都相当的精彩,很是吸引眼球。
像刘松老师的“说说老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有多高”等课前谈话有效的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起极大的兴趣,自然地将他们的学习情绪带进课堂。
他们都首先是放松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走进课堂。
其次是训练思维活动,最难的是在谈话中孕伏今天上课的重难点。
几位特级教师们都巧妙地发挥了这些功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们的课没有华丽的开场白,没有绚丽多彩的情景创设,有的只是平实而简单的导入,有趣而又扎实的过程展示,有的只是对教学态度的那种严谨,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挖掘,深层次的剖析、引导。
专家老师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时,非常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巧妙的层次性教学,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引导顺畅自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在画图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精雕细刻,别具匠心,这样的课堂教学和课堂生活,让我们充分感受了特级教师的精彩!感触之一:让学生经历过程。
首先是内容、素材的选择上,以及在情境的创设上,做到了科学、恰当及优化。
其次是注重在“对话、协作”中的组织、指导艺术,让学生在过程中实践,在过程中感悟,师生的对话大多都是智慧的对话,而非生硬的对话。
尽管教师可以用一两句话讲清楚,但教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设计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反复演练,从建立空观念。
品徐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品徐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作者:童红云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7年第12期【摘要】解决问题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不断体验作为策略的价值才是关键所在。
替换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进行替换?替换之后数量关系有什么变化?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去思考,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替换的思考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了替换的真正价值在于使问题简单化,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数学思想替换策略【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12-159-02前两年,有幸听取了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徐斌老师那从容不迫的大家风范、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课堂给人以一篇由古及今的文章之感。
听徐老师引导着孩子们由曹操父子的故事,又切进孩子的生活实际之中,其间师生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替换的策略也在不断变换和深入。
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孩子不仅获得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各种策略,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不断转换与撞击。
回忆画面——历历在目片段一:选择替换策略【教学环节】(图文呈现倒题,引导分析)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1.指名读题并思考: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问:你是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还可以怎么说?3.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先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
4.生画图、列式计算,(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5.小结:不管是把大杯换成小杯,还是把小杯换成大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不同量转化成同一种量来思考,都用到了什么策略?(板书:不同量替换成同一种量)【分析】解决问题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不断体验作为策略的价值才是关键所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篇1教学完一一列举的解题策略以后,感觉有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思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思考“策略”曾经听过专家这样解释策略:“策略”指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做出的基本判断。
还有一位教材主编这样解读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孩子,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孩子通过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
所以,在我心里,对策略的定位为: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思考“起点”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调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了四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
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着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但我想,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
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三、思考“过程”在导入时,我借助游戏让孩子们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
接着出示例1,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画图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而我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关键词,我有意识板书这三个关键词,强调学生要做好并注意这几个问题。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通用8篇)
《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通用8篇)《解决问题策略》心得体会篇1徐长青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策略》这节课,彰显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他幽默风趣,洒脱自然,沉稳大气,体态语言犹如相声艺术大师,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创造了儿童喜欢的数学。
他的课堂教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理性深刻,蕴含着“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理念,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徐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善于启发、点拨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主动探究,而且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凸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会??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一全新理念,也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儿童的探究能力究竟有多强?在学习的道路上儿童自己能走多远?学生的心智潜能是巨大的,徐老师充分信任学生,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引发认知冲突。
当徐老师举起撕成的纸片,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验证了纸撕成4片后,先投影直观图形,让学生明确只能将一张纸撕成4片,然后他有意地制造了一个使学生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把一张纸撕成4片,照这样撕下去,能撕成片、片和片吗?”激发学生猜想,使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徐老师巧妙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一句名言:“当你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要学会知难而——退。
”告诉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可“退”到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进而向学生渗透“知难而退”“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接着,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研究最简单的数据:1、4、7、10、13??通过对撕成纸片的结果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可以发现规律。
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原来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退”的办法来分析、发现规律,使复杂问题得到解决。
提问,让数学课堂教学魅力无限——听徐斌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一
力的培养要在求 同思维培养的基础 上, 强调并重视求异思 维, 发散思维的训练 。 学中巧设探究性 问题, 教 让学生沿不 同方向 自由地探 索和寻找解决问题 的各种 答案 , 这样才能
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 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 如: 徐斌老师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拿 出 4 张卡片排成 行反扣在桌上, 将第二张卡片和第三张卡片交换位置 ; 再
对 比性 提 问 , 帮助 学 生 理 清 知识 网络 , 能 掌握 知 识 的重难
“ 趣 是最 好 的老 师” 小 学 生好 奇 、 动 、 玩 、 意 注 兴 , 好 好 有 意 时 间短 , 此 , 因 兴趣 是 打 开 他们 思 维 的 金 钥匙 。 小学 生 对
来 说, 没有兴趣 的学习是一种苦役, 很难想象 , 当他们对学 习毫无兴趣 时, 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充
主动说 出这两题的共 同点: 都是知道杯子里现在 的毫升数 ,
科技
中心
汽 车 站
求 原 来杯 子 里 的 毫 升数 。 2巧设 探 究 , . 培养 学 生 思 维 的灵 动 性 培养 学 生 的 创 新 能力 , 新 时 期人 才 的要 求 。创 新 能 是
徐老师 问: 同学们从学校 到科技 中心去 时应怎么走 ? 回校怎么走?去时方 向与回来时的方 向是否相反?徐老师 这看似 淡淡的一 问, 却将学生 的思维从现实生活的活动场 景带进 了数学王 国, 学生学习的情趣一下子被调动 了起来 。 同时也让学生从实际生活 中悟出了思考 问题的方法 : 思 在 考 数学 问题时可 以顺着思考 , 也可 以倒过来思考 。
一
花。 智者 问其巧, 课堂教学中, 只有当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 提 问, 方能突出重点, 分散难 点,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 只 有当教师於思维 的转折处设问, 才能助于促进知识迁移, 有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感想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感想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感想有了一些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感想1所谓的替换的策略是指对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的方法可解的问题,就可尝试按问题中的条件去假设、替换,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去验证。
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鸡兔同笼”的奥赛题型)学生学起来的确有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巧创练习优化策略本节课教材只安排三道题,例1替换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替换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练习17第一题跟例题题型一样。
为了体现练习的强度与坡度,我删去练习练习17第一题把他改为:1盒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3杯牛奶的.钙含量,爸爸早餐吃了1盒饼干,喝了一杯牛奶,钙含量共计400毫克,你知道一盒饼干钙含量是多少毫克?一杯牛奶呢?这道题旨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选择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解题会更容易,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般要灵活的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以达到策略的优化。
评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
评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平水镇中心小学张建英第一次走进徐斌老师的课堂,欣赏到名师的风范,聆听到了一堂快乐、简练又具有浓浓数学味的课堂。
徐老师执教《倒推策略》思路非常清晰,教给学生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倒推,并且怎样运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讲得很透彻。
一、内容美——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会用倒推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徐老师着用“学生从学校到科技馆往返路线”导入,为倒推法的学习埋下伏笔。
接着创设“孩子们在生活中喝饮料”问题、玩魔术扑克牌等我们生活中,身边的事来安排整节课,让学生有种亲临其境的切身体会,更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让学生学的兴趣盎然。
二、设计美——精心设计练习,体现层次性和趣味性徐老师先根据“一杯果汁”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倒推”的策略,再根据“两杯果汁”的变化,理解“倒推”策略,最后根据“三杯果汁”的变化,深化“倒推”策略。
练习设计中,老师的问题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环环相扣。
从一杯饮料的问题到两杯饮料最后到三杯饮料的问题设计,当中的情境图生动形象,是学生身边的事,充满了童趣。
整节课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体验倒推,产生探索的欲望。
三、情境美——注重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徐教师在课堂中将一杯果汁的问题一提出,学生能够自主的寻找解题的方法,如有的学生想用画图法,有的学生则用画表格法、有的学生会用列式思考法等学生擅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用文字的办法、画图表示的方法、用箭头线段表示的方法,这些都描述了题中事情变化的情况,最后几种情况优化成简单的变化图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变化图的关键与优势,然后学生根据变化图,运用倒推的方法与顺序列式计算。
这样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获取知识。
四、活动美——智慧教学,快乐体会。
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
静水深流润物无痕——观徐斌老师《用线段图解决问题》有感
静⽔深流润物⽆痕——观徐斌⽼师《⽤线段图解决问题》有感今天观全国特级教师徐斌⽼师《⽤线段图解决问题》教学视频,有感⽽发,现提炼若⼲学习体会记录如下。
课前慎思:《⽤线段图解决问题》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在⼆年级时他们已接触过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也已初步掌握解题⽅法,这⾥是第⼀次学习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正如徐斌⽼师先前讲座中所⾔——怎么教很重要;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为什么教⽐教什么还重要。
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关重要,它是承载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教的重要载体。
⽽教学设计⼜是围绕教学⽬标展开的。
教学⽬标是:1.初步理解(体会)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和掌握⽤线段图表⽰题意(已知数量关系和问题)的基本⽅法。
2经历独⽴思考、互动交流的过程,初步形成⽤线段图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培养学⽣乐学善思的数学精神。
课中深察:环节⼀:变中孕不变,逐步认识线段图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眼睛最亮。
徐⽼师在屏幕上变化出现⼀些物体,谁能⽤数学语⾔表达。
⽣1:两朵花。
师:谁能说得更准确?⽣2:两朵蓝⾊的花。
师:谁来继续表达?⽣1:4组红⾊的花。
⽣2:每组有两朵红花。
师:谁能⽤数学概念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3:红⾊的花是蓝⾊花的4倍。
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颜⾊和数量没变。
师:此时红⾊正⽅形的个数依然是蓝⾊正⽅形的4倍。
再看。
师:此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红⾊的长⽅形是蓝⾊长⽅形的4倍。
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变了,红⾊和蓝⾊之间的关系没有变。
由此引出了我们熟悉的线段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揭⽰课题:⽤线段图解决问题)赏析:线段图对于三年级的学⽣⽽⾔是抽象的,怎样让学⽣认识呢?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教师巧妙设计魔术游戏环节,在叠进式的观察活动中,依倍数关系为载体,提供给学⽣充分的⾃我建构的时空。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篇1“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可以说在整册教材中是最难的。
它是在“找规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列举法便是其中之一。
而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列举法,会用这一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认识“列举”这一方法。
但一出示课题,学生便对“策略”二字产生了疑问,于是我便加以解释,在教学中也以“方法”代之,这样很快使学生消除了疑虑。
而例1并不困难,学生在我的讲解下都能理解,并且在表格上显示则显得更为清晰。
紧接着我将我的问题抛给了孩子:“同学们,王大叔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忙,你们说的这四种方法都很好,王大叔都不知该如何取舍,你们谁愿意再一次帮助王大叔?”孩子们有的说选长8米宽1米的,有的说不好,应选长7米宽2米的,有的说选长5米宽4米的,当我问他们为何这样选时,有的孩子说不出来,只说他认为是这样,还有的孩子说算过这四种方法的面积了,觉得应该选面积最大的,这样在里面养的羊多。
我将赞许的目光投给了这孩子。
的确,在我看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比我直接给他们答案要好的多。
紧接着我又丢出一个问题:“如果这方法很多,老师无法一一去计算每种方法的面积,那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中发现了长和宽的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磨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想上好一节课真不容易。
这次比赛时间很紧,再加我学校工作很忙,准备时间有限,从抽签定下教学内容的那一刻就一直在构思,教学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变得了好几次。
既然是比赛就要注重个方面的设计,比如导课的方法、情景的创设、练习的选择……总之新课改的要求和标准你都要体现出来,要不你凭什么拿名次?但是,当我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看孩子有没有从这一节课中学到东西,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实效,有了这个想法我反而不紧张了,我就一个目的,让孩子们学会用“一一列举”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听徐斌教师心得体会
在这半学期的听课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徐斌老师执教的一堂课,(徐斌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1969年出生,他堪称小学数学界的精兵强将,曾先后应邀到北京、广东、上海等20多个省市作公开教学200多次)这次他给我们带来的是六年级的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徐老师那精湛的教学水平、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灵活机智的课堂驾驭能力,给在场所有老师留下了长久的、深深的回味与思考。
下面我就徐老师的课谈几点个人体会:
1、教学层次晰、层层深入
新课一开始,就由学生熟悉的天平、曹冲称象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替换,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通过画图、摘录、整理等教学方法渗透教学策略——替换,让学生通过替换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后由学生总结出替换的思想方法。
2、教师的引导顺畅自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每当学生的思维受障时,徐老师总是不急不火,循循善诱,最后达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学生往往能根据教师的引导抓住问题的关键,例如:在教师问倍数关系与相差关系的不同之处时,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倍数关系的题总量不变、物体的数量变了;相差关系物体的数量不变,总量变了。
3、教师的语言简洁精练、幽默风趣。
从课堂上的每一句过渡语,每一次提问,每一阶段的小结都能看出:教师的每句话、每个字都经过锤炼。
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中,满眼是缤纷的色彩,热闹的场面,满耳是激烈的争辩,廉价的表扬,而徐老师的这节数学课,却让我有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宁静而清新、扎实而不失生动、有趣而不失有效,从他的课上,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什么是底蕴!一个优秀教师的底蕴!。
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听徐斌老师课有感
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听徐斌老师课有感李彩萍(张家港市兆丰小学㊀江苏㊀张家港㊀215600)㊀㊀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断探索着㊁追求着有效课堂㊂而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㊂怎样充分利用短短的40分钟进行有效地教学,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㊂最近听了徐斌老师的两堂课,有些体会㊂案例一: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观察天平图,回答问题㊂出示左图:师:这是一架平衡的天平,从图中你能看出一个苹果的重量和一个梨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吗?生1;苹果的重量是梨的2倍㊂生2:梨的重量是苹果的1/2㊂出示右图:师:现在你能求出一个苹果的重量和一个梨的重量吗?生3: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4个梨=400克,1个梨=100克,1个苹果=200克㊂生4: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2个苹果=400克,1个苹果=200克,1个梨=100克㊂(学生分别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课件动态演示把一个苹果换成两个梨或者把两个梨换成一个苹果㊂)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题目时,大家用到了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 替换㊂(板书)其实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有一个叫曹冲的小朋友,就用替换的策略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吗?(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最后㊂(回顾天平图:分别求出一个苹果㊁一个梨㊁一个菠萝的重量)师:两个量可以替换,三个量可以替换吗?我们再来看天平㊂出示天平(1)1个苹果=2个梨(2)4个梨=1个菠萝师:你可以知道什么?出示天平(3)1个苹果1个菠萝=?生1:1个苹果2个梨㊂生2:6个梨㊂师:如果全放菠萝呢?生不语㊂师:给你一把刀㊂生:1个半菠萝㊂出示:1个苹果1个菠萝=600克师:你能求出苹果㊁梨㊁菠萝的重量吗?简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所以,很多教师都特别注重课堂导入的设计,期望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带来一堂课的精彩㊂于是各种各样的导入应运而生㊂虽然各种导入的形式不同,但作用不外乎两个:一是引出课题;二是激发兴趣㊂我觉得,有效课堂中的导入是更具有价值的,应该把它作为该堂课的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㊂学生虽然是第一次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数学模型㊂所以在课的一开始引入部分,徐老师就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了就扣住学生心理,唤醒了他沉睡的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基础㊂到课的最后,又回到天平上,前后响应,通过直观天平图从两个量之间的替换上升到三个量之间的替换,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与开发㊂可以看出,徐老师的导入是精心设计的,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发展㊂这样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出课题㊁激发兴趣的作用外,更是该堂课的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㊂案例二:徐斌老师的‘9加几“师:大家想怎样算出9+4呢?自己先想,你是怎样想到这个得数的,再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㊂学生活动,师巡视辅导㊂师:看来,得到得数并不难,关健是要说出你是怎样想到得数的,谁先来?生2:我是这么想的,9+4比10+4少1个㊂师:这种想法挺好的,10+4刚才算过了,是多少?生:14㊂师:9+4比它少一个就是?生:13㊂师:还有哪个小朋友的想法跟她不一样的㊂生3:我是这样想的,这里已经有9个了,接下去数4个㊂(学生数一数)生4:我是想把9添成十,10+3就等于是3㊂师:这种想法你能到前面,演示给大家看吗?(生4黑板上演示)师:你为什么拿一个桃放在里面?生4:放一个桃进去,盒子里就有10个桃了㊂比较好算㊂师:其实,这位小朋友这样想,还可以这样表示出来㊂刚才他把盒子外面的4个桃分成了?生:1和3㊂师:盒子里的9个桃加这1个桃就是?生:10个桃㊂师:然后,只要想10加3就是?生:13㊂ 简析: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㊁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然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㊂"因而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㊂在教学中,徐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9加几的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㊂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是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个性化的学习过程㊂交流算法的过程,对个体来说是思维条理化的过程,是运用数学语言叙述思路的过程;对群体来说,是分享别人思维成果的过程,也是学习他人经验,进一步理解算理的过程㊂交流过程中,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㊂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㊂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㊁思辨㊁提升,使它成为现实㊂㊃171㊃㊀读写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2年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数学教育研究㊀。
2024年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3篇)
2024年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本学期,我们工作室将《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定为必读书目。
经过假期的深入阅读,我深刻领悟到了书中的核心理念。
该书指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改变传统教育中过度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书中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的论述,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还需提升思考技能、研究能力、沟通技术、社会技能和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书强调了教育的评价标准应着眼于学生能否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
因此,“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度契合,可视为实现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有效策略。
对于教师而言,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需要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問題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书中还探讨了如何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提出了有效的指导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激励教学法,帮助他们充分调动智力潜能。
通过阅读《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我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锻炼他们面对问题时主动寻求解决之道的勇气,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都是当代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为我在教学道路上指明了方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
2024年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二)徐长青教师在《解决问题策略》课程中的教学表现,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魅力。
徐老师以其幽默风趣、洒脱自然的授课方式,以及沉稳大气的个人气质,结合生动的体态语言,营造了一个既轻松愉快又充满学习热情的数学课堂。
他倡导学生在游戏与探索中学习数学,成功打造了一个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数学学习环境。
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今天去参加了“发展课堂”研讨会,听了徐长青老师的一节课,收益匪浅。
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课真的可以上成这样。
下课了学生居然还不愿意走,意犹未尽。
毕竟是展示课,刚开始学生小心谨慎,正襟危坐,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们放开了,回答问题的声音也大了,姿势也更放松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真正成功的课堂是怎样的。
首先徐老师的课是学生在主导课堂,有句话说“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他们接近知识,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近知识”,这节课虽然是徐老师在上,但是更像是学生们在推动课堂进展。
其次徐老师很幽默,语言很风趣,短短45分钟引发了几次笑声,轻松愉悦的课堂和风趣幽默的老师都是学生所喜欢的,所以学生自然越上越想上。
还有徐老师总是带给学生自信,学生由于惯性思维回答错了,徐老师却说他们是做了成功的假设,又成功的推翻了假设从而走向了成功,因此学生是从成功走向了成功,不能因为自己猜测错了而失落。
最后徐老师在这节课中加入了人文情怀,真正做到了学科教学中渗入德育思想。
我们平时总觉得数学是理性学科,相比较语文和政治,很难在教学中融入德育,但是徐老师做到了,而且融入的一点也不突兀。
他从数学中的找规律说到人的生老病死也是规律,所以当一个人离开了我们不必觉得可惜。
而且人离开了,文化却留下来了,只要文化代代相传那么就不可惜。
课堂的最后学生们主动说出了“徐老师离开了还有我们,我们会肩负起文化代代相传的责任”这样的承诺。
那些孩子只是12岁的孩子,能够在一节数学课中自觉的产生这样的感悟实在是很了不起。
总之,徐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但是我离这样的课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
我只能不断的学习,从名师的课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经开五小杨海涛
2013年3月30日,我有幸到参加了在滇池路嘉斯特酒店举行的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
在这一天的培训中我听了曲靖市第二小学刘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及说课,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量代换》及专题讲座。
这是我第二次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上课,徐斌那从容不迫的大家风范、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教学例1时,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充分交流。
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同时徐老师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
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徐老师教学环节处理也很成功,各个板块之间的衔接自然。
板书也非常的清晰,并且把几种替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看的更清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教材安排的例题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徐老师在这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课前活动环节的这一过程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到了运用替换的优势所在,顺势不留痕迹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教学方式的呈现变得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另外教材要求教学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两个例题,经过尝试、指导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替换,从变换例题的条件入手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徐老师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何进行替换,与同伴的协助下完成替换的操作过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替换的过程,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替换思想对于学生来说只会意会而不会言传,生活中虽然处处存在,但留心不多,应用的更少。
而徐老师的课能够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很好的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