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
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
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
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
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
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
”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
”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
1 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 生理自我; 2 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 获得社会自我; 3 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进入心理自我。
L/O/G/O
意识就开始发展了。例如,知道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
3、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
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 “我要……”“我 有……”等。这表明儿童已能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到抽 象的飞跃,也表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
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谢谢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自我调节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 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 样时,就有了最初的 自我意识--自我感 觉。
2 、对自己行动的认识 如果婴儿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这时自我
(二)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不可褒扬过
高,也不可随意贬损。
2、 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一般过高评价自己
教师应帮助幼儿客观评价自己。
3 、受认识水平影响很大
(1)幼儿的自我评价从笼统、片面向具体、全面发展。 (2)幼儿的自我评价从对外部行为向内心品质发展。 (3)幼儿的自我评价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向有论据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特点和行为的认知体验,是人类认识自身个体差异、建立自我形象和塑造自我认同的关键要素。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其今后社会适应和自我成长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和教育策略两个方面,讨论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在自我确认阶段,3-4岁的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能力和权力。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活动,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在自我不确定阶段,4-5岁的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可能会与他人不同,并对自己的特点产生怀疑。
他们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外貌和能力,并尝试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确认自己的地位。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借助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鼓励他们接纳自己并尊重他人。
在自我比较阶段,5-6岁的儿童开始积极地与他人进行自我比较,以便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成就进行评估,并试图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提升自己。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学前儿童评估自己的行为和成就,并帮助他们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
教育者还可以借助故事和绘本等材料,引导学前儿童理解与他人的比较并非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在自我同一阶段,6-7岁的儿童开始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体,并对自己产生自豪感。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并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学前儿童思考和讨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鼓励他们参与共同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育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时首先,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育者应提供安全、支持和鼓励的学习环境,让学前儿童感到自己被接纳和尊重。
教育者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初期,往往不从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带有 明显的主观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良好的教育下,幼儿的自我评价逐渐趋 向于客观
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 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 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己的质量差(这是实验者故意设计的)幼儿总 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和小朋友的作品相比 较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这一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 自我评价的主观性。来自我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
问(一个幼儿):你是不是班上最乖的孩子? 答:不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老师经常批评我,说我不是乖孩子。
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一)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2.从片面、表面性发展到全面、深刻性
由于认识水平低,幼儿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的、表面的。他们往 往善于评价他们,不善于评价自己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问题导入】
1岁前的宝宝总喜欢啃自己的手指和脚趾?可是人长 大以后为什么就不这样做了呢?
因为1岁前的宝宝还没有自我意识,他把自己的小手和 小脚当成了自己的玩具。
目录/Contents
自我意识的概述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特点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 展阶段
促进学前儿童自我 意识发展的策略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 标志。
成熟的自我意识表现在三层次:
1 对自己的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 2 对自己的外部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意识 3 对自己的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理自我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
在学前儿童个性形成中,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
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
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
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
如他“为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孩子?”4岁儿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抢玩具”,而6岁的儿童则可以说到一些比较抽象、内在的品质特点,如“我听话,遵守纪律”或“我谦让,对小朋友友好。
”
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简单、笼统的,往往只根据某一、二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我会唱歌”,“我会画画”。
学前晚期儿童的评价就比较细致、比较全面些。
如,他会说“我会唱歌,也会跳舞,可是就是画画不好”。
在整个学前期,甚至学前晚期,儿童对自己评价的能力还是较差的,成人的态度对儿童的评自我评价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适当、客观、公正,任何过高、过低或其它不恰当的评价都是有害的。
例如,如果成人对儿童说:“你永远也学不会”,“你总是不会安静”,“你老是爱打人”等等,儿童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毫无希望的人,变得没有信心。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
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
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
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
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
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
”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
”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幼儿自我评价发展阶段
幼儿自我评价发展阶段自我评价是一种高级的认知能力,它反映了个体对自身特征、能力和行为的主观认知和评价。
自我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婴儿期(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还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评价,但已经开始对自身的身体状态有所体验和感知。
婴儿会对自身的生理需求(如饥饿、疼痛等)做出反应,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开端。
2. 学步期(1-3岁)这个阶段,幼儿开始认识自己的名字、性别等基本特征,对自己的外表、能力有初步认知。
他们会使用"我"这个代词,表现出自我意识的雏形。
但自我评价仍然比较片面和肤浅。
3. 学前期(3-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他们能对自己的外表、能力、性格特征等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同时,也开始将自我与他人进行比较,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
自我评价的内容更加丰富,但仍存在一定的中心化倾向。
4. 儿童期(6-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更加客观、理性,能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自己。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我是多维的,能区分不同领域的自我评价。
同时,也开始考虑社会规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得到加强。
5. 青春期及以后进入青春期后,个体的自我评价进一步内化,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
自我评价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都表现出较高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同时,自我评价也更加注重内在品质,更加客观和全面。
自我评价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完善。
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活动方案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活动方案示例文章篇一:《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活动方案》嗨,大家好!我想和你们分享一个超有趣的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我是谁——探索自我之旅”二、活动目标1. 帮助学前儿童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像小脸蛋上有明亮的眼睛、小小的鼻子、红红的嘴巴等。
2. 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喜好,是喜欢甜甜的糖果呢,还是更喜欢好玩的玩具。
3. 使他们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三、活动准备1. 大镜子。
这可太重要啦,就像一扇通往自我认识的神奇大门。
每个孩子都能在镜子里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模样。
2. 各种不同的图片,有小朋友们不同表情的图片,像笑哈哈的、哭唧唧的;还有不同身体部位的图片,比如小手、小脚等。
3. 制作一个超级大的“我自己”的海报框架,就像一个大舞台等待孩子们去展现自己。
4. 准备好多好多小贴纸,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这可是奖励给孩子们的小惊喜呢。
四、活动过程1. 认识自己的身体我会把小朋友们带到有大镜子的房间。
“小朋友们,快来看呀,这面大镜子里有个超级可爱的小朋友呢!”孩子们肯定会好奇地凑过来。
然后我会说:“咱们一起看看自己的小脸蛋,眼睛在哪里呀?像不像两颗亮晶晶的小星星?”小朋友们就会指着自己的眼睛说:“在这里呢!”我接着问:“那鼻子像什么呀?是不是像个小山坡?”他们可能会笑着说:“是呢是呢!”我再引导他们看看自己的嘴巴、耳朵、头发等。
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每一个身体部位都是宝藏的一部分。
这时候,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问:“老师,那我的小手是用来做什么的呀?”我就会说:“哎呀,小手可厉害啦,可以画画、拿玩具,还能给爸爸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呢!”其他小朋友听了,也会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开始讨论小手的用处。
2. 了解自己的喜好我会拿出那些不同表情的图片,展示给孩子们看。
“小朋友们,看这个小朋友笑得可开心啦,你们什么时候会这么开心呀?”有个小朋友可能会大声说:“我吃冰淇淋的时候就这么开心!”我就会笑着说:“哈哈,原来你喜欢吃冰淇淋呀。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四个阶段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婴儿期(出生-2岁)在婴儿期,婴儿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他们对外界的感知主要通过感官的刺激来实现。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儿开始发展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他们学会了通过触摸和抓握来探索和认知自己的身体部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能够识别自己的脸、手、脚等身体部位,并开始发展出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区别的认知。
二、幼儿期(2-6岁)在幼儿期,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分辨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婴幼儿开始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自尊心,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三、学龄前期(6-12岁)在学龄前期,儿童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与他人不同,并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
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学会了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并开始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目标。
四、青春期(12岁以上)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儿童自我意识最为成熟的时期。
青少年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貌和形象,并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会身份。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并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青少年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并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结: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
在这个过程中,婴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
他们通过对自己的身体、情绪和思维的认知来建立自己的自我意识,并逐渐学会了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个过程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为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和自我实现奠定了基础。
1—3岁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授课题目: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教育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先学前期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掌握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并能对其进行正确教育的能力。
3.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及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教学重点: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针对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进行教育。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导入:实验导入有位心理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曾遇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给小猴子一些木块,让它用木块换糖吃,换到后来,木块用完了,它就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糖,使这位心理学家捧腹大笑。
为什么看起来挺聪明的小猴子会做出如此可笑的动作,而再笨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的手或脚去换糖。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猴子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
而人则不同,人能够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有自我意识。
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先学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教育。
同学们将教材翻至65页,自己预习一下教材的内容。
回答两个问题:1.什么是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一、认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别人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包括:自我认识——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情感成分,包括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
学生列举描述自我认识的语句:✓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孙子✓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老子2.先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突出表现是什么?(爱做事、闹独立)为什么会爱做事、闹独立呢?这就需要了解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的。
我们一起来学习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心理学指出,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我意识的,儿童的心理只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形成自我意识。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观察自己:从出生到约18个月的阶段,婴幼儿开始通过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他们会对自己进行观察,注意到自己的动作和形象,但还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动作和形象是属于自己的。
2.显示自己:大约18个月到2岁的阶段,孩子开始学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他们会使用简单的动作、声音和表情来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3.认知自我:2岁开始,孩子逐渐开始认知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身份。
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4.理解自我:3岁左右,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能够用准确的词语描述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等,以及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5.比较自我:4岁及以上,孩子开始与他人进行比较,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貌、技能等感到自卑或自豪,并试图通过比较来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
6.理解他人: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还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孩子通过观察和与他人的互动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鼓励来促进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
一些具体的方法包括:1.提供合适的反馈: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赞扬和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来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同时,也要指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和困难,并鼓励他们从中学习。
2.给予自主权: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决策和自主选择,例如在玩具和衣着方面的选择。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决策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其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3.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探索机会,例如提供多样化的玩具、游戏和材料,鼓励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创造。
同时,也要确保孩子在安全和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4.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
论述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论述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期是孩子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个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份、角色、情绪、欲望以及自身在社会和环境中的位置的认知和理解。
以下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阶段:特征和阶段:1.婴幼儿期(出生至2岁):•基本自我认知: 在早期,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情感与外界互动,开始建立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
•初步的自我认知: 逐渐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可能会表现出对镜子中自己形象的认知兴趣。
2.学龄前期(3至6岁):•自我概念的建立: 开始形成自我概念,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情感和兴趣有初步认知,可能会表现出对自己的描述和认知。
•社会比较和角色认知: 开始与同龄人比较,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开始建立社会角色和性别认知。
3.学龄期前期(7至11岁):•认知深化和复杂化: 自我认知逐渐深化和复杂化,开始注意自己的内在特质、能力和人际关系,意识到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多重角色。
•情感和认知一体化: 开始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包括自我价值、自信心和对外界的态度等。
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1.社交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正面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教育环境有助于孩子健康的自我认知发展。
2.文化和价值观: 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对个体自我认知的塑造存在差异,环境中的文化信仰、家庭价值观等因素会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知。
3.情绪和认知能力: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认知水平也会影响其自我意识的发展,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4.教育和指导: 家长和教育者的指导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塑造至关重要。
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
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怀和支持。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鼓励,提供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助于他们健康、积极地认知自我,并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与自信。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通常是指3-6岁儿童对自己身体、性别、家庭、朋友、情感状态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下面
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典型特点:
1.自我身体认知:学前儿童开始了解自己身体的部位和功能,并
能形成简单的身份认知。
他们也能够感知到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如疼痛、紧张和兴奋等。
2.性别认知:学前儿童能够区分男性和女性,并开始对自己和同
性别、异性别的人的性别特征产生兴趣和认知。
3.家庭和角色认知: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并形成家庭成员的身份认知。
他们还能够理解不同的角色和职责,如
母亲、父亲、弟弟、妹妹等。
4.感情认知:学前儿童能够分辨和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
如喜怒哀乐、爱恨等。
他们还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有同情心。
5.社会规范认知:学前儿童开始认识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并开始逐渐接受和遵守社会规则。
以上是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典型特点,虽然儿童个体差异较大,但大体上这些特点是符合普遍规律的。
在教育活动中,了解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他们的认知和发展。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建立的过程,从出生到成长的初期,他们对自己的存在并不完全认知,渐渐地,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能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异。
以下是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0-6个月期间:婴儿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身体感觉来认知自己和外界。
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愉悦和不愉悦,并通过哭泣和笑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虽然他们还不能意识到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他们开始注意到周围的人和事物,并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和面孔。
2.6-12个月期间:在这一阶段,婴儿的自我意识开始显露出来。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比如手和脚,并通过抓住物体和开始爬行等方式来探索和发现世界。
他们还能够通过照镜子和看到自己的反射来体验自己的形象,并开始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婴儿的差异。
3.12-18个月期间:在这个时期,婴儿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他们开始使用第一人称的代词,如“我”,明确指代自己。
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身体部位,并开始试着使用自己的身体去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拿东西、走路等。
此外,他们还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动作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并从他人的反应中体验到自己的影响力。
4.18-24个月期间: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体认同,明确了解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能够区分自己和其他人的意识状态。
他们开始使用第二人称的代词,如“你”,并能够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一些简单的需求和意愿。
此外,他们还能够对一些简单的指令做出反应,并展示出一定的自主能力。
5.2-3岁期间:在这一阶段,婴儿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
他们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通过使用衣物、玩具等物件来表示自己的个体性。
此外,他们还能够理解和使用一些能够描述自己和他人的语言,如“我是谁”、“你是谁”等。
总结而言,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从最初的对外界的感觉和反应到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与他人的差异,再到明确认知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能够用语言和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简答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一般趋势。
简答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一般趋势一、自我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认知是指他们对自身存在的感知和认识。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自我认知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从模糊的自我意识到明确的自我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并尝试理解和评价自己的特点。
2.从简单的自我认识到复杂的自我认识。
儿童的自我认知最初是比较简单的,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生理特征和基本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是指他们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和评估。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从主观的自我评价到客观的自我评价。
儿童最初的评价标准主要来自于自身的主观感受和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接受外界的评价标准,逐渐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
2.从片面的自我评价到全面的自我评价。
儿童最初的评价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某一方面,如只关注自己的外貌或只关注自己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全面地评价自己,包括自己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
三、自我调节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调节是指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自我调节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从无意识的自我调节到有意识的自我调节。
儿童最初的行为往往是受生理和情绪的驱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逐渐形成自我调节的能力。
2.从简单的自我调节到复杂的自我调节。
儿童最初的调节往往是基于直接的刺激和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更复杂的调节,包括计划、决策和评估等方面。
四、自我体验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体验是指他们对自身情感和情绪的体验。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自我体验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从直接的自我体验到复杂的自我体验。
儿童最初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直接而简单的,如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能够体验更复杂的情绪,如自豪、自卑等高级情绪。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阶段。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阶段。
自我认知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安全感,促进对自己能力的认同,培养自信心,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由三个阶段:意识阶段、分类阶段、符号阶段组成。
意识阶段是指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表现出自我意识的阶段。
一般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孩子开始有一定的身体感知,对自己的头部、四肢等部位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开始发展出特定的行为习惯,如仰角、固定的表情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具有越来越多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独立存在的实体,逐渐形成自我意识。
分类阶段是指孩子开始分辨自己和他人的阶段。
在此阶段,孩子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实体,体会到自己的独特性,开始分辨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掌握自己的个性特征,开始认识自己的父母、家人和朋友,并且在接触新的环境时逐渐增强自我的认知能力,能够及时发现新的物品或事物以达到记忆目的。
符号阶段是指孩子能够对自己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如自我认为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心情、喜欢什么样的活动、性格如何等;孩子还能够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内心情绪,在这个阶段,孩子有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开始了解自我,也能够模仿他人,逐渐掌握自己所了解的内容,综合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
总之,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三个阶段是其发展的主要表现。
因此,家长们在教育学前儿童时,要多多关心
孩子的自我认知发展,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足够的自信心和关爱,通过引导,和孩子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让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发展,培养出优秀的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题目: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教育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先学前期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掌握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并能对其进行正确教育的能力。
3.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及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教学重点: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针对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进行教育。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实验导入
有位心理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曾遇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给小猴子一些木块,让它用木块换糖吃,换到后来,木块用完了,它就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糖,使这位心理学家捧腹大笑。
为什么看起来挺聪明的小猴子会做出如此可笑的动作,而再笨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的手或脚去换糖。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猴子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
而人则不同,人能够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有自我意识。
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先学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教育。
同学们将教材翻至65页,自己预习一下教材的内容。
回答两个问题:
1.什么是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一、认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别人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包括:自我认识——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情感成分,包括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
学生列举描述自我认识的语句: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孙子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老子
2.先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突出表现是什么?(爱做事、闹独立)
为什么会爱做事、闹独立呢?这就需要了解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的。
我们一起来学习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指出,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我意识的,儿童的心理只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形成自我意识。
(一)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0—4个月)
初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属于自己的。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出生时是没有自我意识的。
精神分析学家玛格利特·玛勒把新生儿比作"蛋壳中的小鸡",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还不具备本体性,所以会经常发生把自己的小手或小脚当玩具来玩耍的情况。
(二)自我意识萌芽(5个月至1岁)
1. 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5—9个月)
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成人的教育,婴儿的动作开始转向外部环境,他们开始喜欢摇摇棒、捏发声的玩具;但这时婴儿还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与其他任何东西一样的玩具来玩耍,他们嘬手指,用自己的小手搬弄小脚,同时伴随着呀呀声,啃吮小脚。
婴儿开始认识到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能够自己用手去抓东西,同时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他们显示出对镜像的兴趣,注视它、接近它、微笑并咿呀作语,但对自己的镜像和其他婴儿的镜象反应没有区别。
2.对自己行动的认识9—12个月(1岁)
9个月开始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和主观感觉的关系,通过偶然性的动作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和动作产生的结果的关系。
婴儿如果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当成人捡起来时,他们就会有意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
在反复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间的关系,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
1岁左右的婴儿的自主意识开始发展,他们会要求自己做事情-,例如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喝水,而拒绝成人的帮忙。
出现最初的独立性(表现为爱说“我要自己来”)。
3.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12个月—15个月)
12个月(1岁左右)开始渐渐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但不能区分自己身体和别人身体的
器官。
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表明他们能把自己和别人相区别。
(丫丫吃饭……,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
”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
”)但是,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因此,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有些困惑了。
孩子在镜子前的反应,把镜子当作游戏伙伴,亲吻它,和它贴脸。
在13个月左右的时候,婴儿开始区分自己和别人,能通过照片来指认自己,也能在自己和其他婴儿的合影中准确地找出自己。
(三)自我意识形成(15个月—24个月)
点红测验
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婴儿熟睡时,往婴儿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婴儿醒来后,让他照镜子,结果发现:有些15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着镜子,摸自己那抹了胭脂的鼻子;但绝大部分婴儿要在21个月以后才出现这种行为。
由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婴儿的自我意识,大约在1岁8个月左右时形成。
两岁以后的儿童,渐渐能够懂得“我、你、他”这些人称代词,在生活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意识到身体内部的状态。
如:“我肚子疼”……
此时,也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意向。
两三岁的儿童往往开始表示自己的主张,当成人提出一些要求时,儿童并不听从,经常说“我不……”,行为上表现出“爱做事、闹独立”等特点。
(四)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识(24个月后)
儿童开始懂得“我想做”和“我应该做”的区别,做错事后知道脸红害羞。
幼儿开始能把自己与他人加比较,从而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由于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这时幼儿的自我评价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而且还具有很强烈的主观情绪性。
(成人应进行正面教育,给予鼓励)
有了“我的”占有感。
三、自我意识的教育
自我意识能否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个体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重视进行儿童的自我意识教育。
“闹独立”和“爱做事”可以说是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最突出表现,也是最使家长头痛的事。
从教育的观点看,又是最值得家长认真对待的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讨论两种情形的注意要点)
(一)爱做事——怎么办?
珍惜孩子的积极性
引导孩子做事,给他分配一些极简单的任务,
在培养孩子做事的同时,要注意安全。
(二)闹独立——怎么办?
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
一味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驯服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
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说理教育。
教育要配合一致。
作业思考题: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品质
课后上网查找: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说明自我意识培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写一篇200字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