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课例评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人”字旁。
师:苍蝇是人吗?应该用哪个偏旁?
生:宝盖头的。
师:看来小林一茶选择词语的时候是很有一番深意藏在里面的,其实这首诗隐藏了很多话。我想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诗,并且给它加一句,把里面没有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好吗?
生: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苍蝇也是动物。
师:请坐,还不错。继续。
生: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苍蝇也是一条小生命哪。
生:fly。
师:它也是一个生命,对吗?生命怎么说?
生:life。
师:郭老师有问题想问各位了,小林一茶说“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这是跟谁说的呢?对拿着苍蝇拍的人说的是吧?你对苍蝇有什么建议呢?
生:有噪音就罚款。
师:有时候安静会让你安全一些,对吗?这个建议不错。你怎么想?
《苍蝇》课例评析
一、
(一)课例简介
在本次诗歌研讨课,郭初阳老师以“苍蝇”为主题,选择了日本作家小林一茶的《苍蝇》和我国诗人穆旦的《苍蝇》进行讲解。首先,郭初阳对小林一茶的小诗进行解读,为学生提供一种对苍蝇的态度,为整堂课确立情感基调。而由穆旦的诗,他不仅带领学生认识“这只”苍蝇的特点,而且引申出“作者为什么写苍蝇”的思考,进而向学生推荐了《穆旦诗文集》、《穆旦传》两本书。
生:noise。
师:如果是一个动词的话应该用———
生:பைடு நூலகம்叫喊”。
师:非常好,它起初在歌唱,但是到屋子里面的时候变成了叫喊,甚至是带着哭腔的叫喊。用英语怎么说呢?
生:shout。
师:带着哭声的叫喊,怎么说?
生:cry。
师:最后苍蝇怎么样了呢?
生:被人拍死了。
师:英语怎么说呢?
生:over。
师:苍蝇怎么念?
师:“生命”这个词用英语怎么说?
生:life。
师:非常好,请坐。郭老师是语文老师,但是还是要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还有不同的答案吗?
生: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也许我们能够成为朋友。
师:你打不打算养一只苍蝇当宠物?
生:这倒不用了。(众笑)
师:这首诗非常短,很好玩儿。接下来郭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首更长的诗歌,也叫“苍蝇”。这个诗人的名字叫穆旦,其实他跟写武侠小说的一个人是兄弟,也很有名的,叫金庸(查良镛)。你发现金庸的名字从哪里来了吗?他把最后一个字给———
(播放短片)
师:第一个问题:它是被什么吸引到这里来的?
生:阳光。
师:我们在短片里多次看到那个光,光是房子发出来的吗?
生:是玻璃发出来的。
师:其实是玻璃的反射。“光”这个单词怎么说呢?
生:light。
师:它被一束光吸引到这里。当它在屋里面受到拍击的时候,用什么词最恰当呢?
生:噪音。
师:你会用什么词形容苍蝇发出的噪音呢?
(二)优点
1.诵读在先,体悟诗歌情感美
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活动。教师在进行小林一茶《苍蝇》的教学中,首先就让同学们诵读两遍,通过诵读,能让学生走进诗歌、体悟诗歌,并在锤炼诗歌精炼的语言与用词中去走进诗人的创作心境,感受诗人传达出来的对苍蝇的态度——苍蝇也是一条生命,我们不该对它进行拍打。在穆旦《苍蝇》的教学中,教师先与同学一起进行诵读,让同学们感受诗歌因押韵而朗朗上口的美学特征。而后又让一位同学朗读,在朗读结束后对其进行点评——“第三个字要注意,‘呵’作为句末语气词的时候要读轻声”,并通过范读进行指导。最后,教师又让同学用苍蝇的口吻来朗读诗歌,以代入的方式去唤起学生对苍蝇的同情与了解。
师:谁知道一日三餐
生:你是怎样的寻觅?
师:谁知道你在哪儿,
生:躲避昨夜的风雨?
师:世界是永远新鲜,
生:你永远这么好奇,
师:生活着,快乐地飞翔,
生:半饥半饱,活跃无比,
师:东闻一闻,西看一看,
生:也不管人们的厌腻,
师:我们掩鼻的地方,
生:对你有香甜的蜜。
师:自居为平等的生命,
生:你也来歌唱夏季;
师:是一种幻觉,理想,
师:它很不幸啊,到最后是要承受猛烈的拍击。还有补充吗?
生:它还去寻觅一日三餐。
师:它要找食物。还有补充吗?
生:它喜欢臭的地方。
师:这是苍蝇的特点。诗歌里面怎么说的?东闻一闻,西———
生:看一看。
师:它做了好多事情,这是不是一只苍蝇应当做的事情啊?
生:是。
师:接下来谈谈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它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
3.开拓思维自由,提高思维层次,打造智慧课堂
一堂好的课堂,必须达到思维层次高、开放程度高、文化意味深远的要求。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参与度,让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比如说,教师通过提炼诗歌中的用词“搓”与“他”,并通过朗读、拓展去让学生思考诗人隐藏在字眼里面的对苍蝇的态度。另外,教师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鼓励学生畅谈对苍蝇不被拍打的建议与对穆旦晚年写苍蝇的理由的猜测,以激发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的灵感。最后,教师向学生推荐了相关书籍,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去品味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思想。
生:把你吸引到这里,
师:飞进门,又爬进窗,
生:来承受猛烈的拍击。
师:刚才朗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诗歌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生:我觉得这首诗是为了让我们来保护苍蝇。
师:你读出了这首诗是让我们保护苍蝇。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这首诗很押韵。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这首诗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有韵脚。第二行最后一个字是“去”,第四行是“觅”,第六行是“雨”,第八行是“奇”。所以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大家一边听,一边想一想:第一,这只苍蝇做了哪些事情?第二,这只苍蝇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好,谁愿意来为大家朗读?
(三)不足
1.提问无指向性、无意义性
在诵读完穆旦的《苍蝇》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朗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诗歌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然而这种提问是指向不明确的,学生在回答时不知道怎样回答才会符合老师提问的需要,于是关注到这首诗歌的内容上面去了,然而教师的关注点却是诗歌的形式。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说到:“当它在屋里面受到拍击的时候,用什么词最恰当呢?”,教师并没有指明学生回答的是从苍蝇角度还是环境角度去回答,因此学生回答了“噪音”,显然“噪音”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因而教师紧接着又用了四个提问才把学生引导到他想要的答案上。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指明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才不会做无用功。
2.有效追问,训练学生思维
追问是一种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追问的最大优点在于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学生,使学生朝着问题的正解进行思考并得以深入拓展。当教师提问到苍蝇的特点时,学生回答道:“我认为它是一只快乐的苍蝇,因为它快乐地飞翔,半饥半饱,活跃无比。”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全面认识到诗歌中苍蝇的特点,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属于结论性的回答,因此教师又进一步提问,要求学生呢个对这个结论进行解释:“怎么讲?”以此来帮助学生思考其推论的正确性,确立理性批判精神。
2.课堂预设性太强、“满堂问”变相灌输
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特色之一就是提问式教学,其优点在于通过不断地提问激发同学们的探索兴趣,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弊端也很显然易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预设性太强,当学生没有达到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就会聚焦于核心预设点,以至于有种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的感觉。并且,“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始终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思维难以深刻,从而影响了后面对诗歌写作的深层意义的发现,二者之间缺乏落差。最后,教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说到:“刚才同学们给出了一些猜测,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没有猜到。”然而教师并没有对学生道出具有启发性的猜测,以至于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的时候没有指向性而过于迷茫与停留在浅层。
生:打。
师:人们为什么要打苍蝇?
生:因为苍蝇很脏。
师:这是非常经典的答案哦!还有吗?
生:因为苍蝇老是乱叫,特别扰乱人们的生活。
师: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苍蝇会传染病菌,还偷吃人们的东西。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有一个动词也很有力度,在诗中出现了两次,是什么?
生:搓。
师:什么叫“搓”啊?我们在什么时候会做“搓”这个动作?
师:很好。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认为它是一只活泼的苍蝇。
师:怎么讲?
生:半饥半饱,活跃无比。
师:这点补充得很好,这是一只非常活泼的、动来动去的苍蝇。
师:关于它做的事情,我们在黑板上有一些罗列。接下来郭老师要请大家做一件事情,刚才我们朗读诗歌的时候会发现诗人是以人和苍蝇对话的口吻写这首诗的,你怎么样,你怎么样。接下来我们做一个转换,我想请你用苍蝇的口吻来朗读这首诗歌,所以你可能在个别地方要做一点点改变,明白了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刚好三个人一排,就三个人组成一组,各组看看怎么读比较好。大家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准备一下,开始吧!
生:洗澡的时候会搓搓身体。
师:那是搓搓身体,不要被别人看到哦!同桌有什么话要说?
生:我们洗手的时候也要搓。
师:为了我们的手———
生:干净。
生:冬天很冷,搓一搓就会暖和了。
师:好,这是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诗歌,除了“搓”字出现了两次,还有一个代词也出现了两次,哪个词?
生:他。
师:对。大家注意到“他”字是什么偏旁吗?
(生准备)
师:好,哪个小组想来试一试?
生:苍蝇呵,小小的苍蝇,在阳光下飞来飞去。
生:谁知道一日三餐,我是怎样的寻觅?
生:谁知道我在哪儿,躲避昨夜的风雨?
生:世界是永远新鲜,我永远这么好奇。
生:生活着,快乐地飞翔,半饥半饱,活跃无比。
生:东闻一闻,西看一看,也不管人们的厌腻。
生:你们掩鼻的地方,对我有香甜的蜜。
生:我觉得它是一只乐观的苍蝇。
师:怎么讲?
生:因为它寻觅一日三餐,还歌唱夏季,又来承受猛烈的拍击,所以我觉得这只苍蝇很乐观。
师:很好。它很乐观。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它是一只好奇的苍蝇。
师:怎么讲?
生:因为它总喜欢东闻一闻,西看一看。
师:非常好。还有补充吗?
生:我认为它是一只快乐的苍蝇,因为它快乐地飞翔,半饥半饱,活跃无比。
二、
诗歌研讨课《苍蝇》
师:今天上课的主题是什么?
生:苍蝇。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苍蝇》小林一茶,开始———
生: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师:默读一遍,记住它。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开始!
(生默读,师生齐背诵。师指名背诵。)
师:这首诗里有一个很有力度的词,告诉我是哪一个词?
生:搓。
师:你觉得是什么?
另外,这堂课的主题是对“苍蝇”的诗歌进行探讨,然而教师却让五年级的学生不断用英文单词去回答他的问题,这与学生的学情不相符合,更与诗歌主题的探讨没有关系,因此这属于低效、无意义的提问。并且,如果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回答上来,就会得不到成就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要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生:自居为平等的生命,我也来歌唱夏季。
生:是一种幻觉,理想,把我吸引到这里。
生:飞进门,又爬进窗,来承受猛烈的拍击。
师:非常感谢这两位同学,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哪一组愿意来,三人组的?我们请这一组。
(生朗读)
师:同学们的确读出了这只苍蝇的热情,读出了它的活力。当我们以苍蝇的口吻朗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仿佛对苍蝇增加了同情和了解,真的像刚才同学所说的想跟它成为朋友了。这说明角度不一样,可能看法会不一样。接下来我想让大家看一个很短的视频,思考三个问题:第一,这只苍蝇被什么吸引到了这所房子里?第二,它起初的歌唱,最后变成了什么?第三,它的结局怎么样?我只需要同学们每个问题给一个词语就可以了,另外我还有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就是希望每个词语都找到一个相应的英文单词,这是一个挑战。我们开始看看这个作品。
生:拆了。
师:非常好!有没有发现穆旦(查良铮)的名字从哪里来?
生:把“木”和“旦”分开了。
师:对,这位有名的诗人的名字是来自他的姓,一个是“木”,一个是“旦”,但是“木头”的“木”不太美,所以用了“穆桂英”的“穆”。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苍蝇呵,小小的苍蝇,
生:在阳光下飞来飞去,
(一生朗读)
师:非常好,请坐。就是第三个字要注意,“呵”作为句末语气词的时候要读轻声。(师范读)把刚才的两个问题讨论一下吧。首先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在诗歌里面苍蝇做了哪些事情?
生:快乐地飞翔。
师:非常好。还有补充吗?
生:躲避昨夜的风雨。
师:非常好。它在那边躲避,“风雨”可以省略。还有吗?
生:承受猛烈的拍击。
师:苍蝇是人吗?应该用哪个偏旁?
生:宝盖头的。
师:看来小林一茶选择词语的时候是很有一番深意藏在里面的,其实这首诗隐藏了很多话。我想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诗,并且给它加一句,把里面没有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好吗?
生: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苍蝇也是动物。
师:请坐,还不错。继续。
生: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苍蝇也是一条小生命哪。
生:fly。
师:它也是一个生命,对吗?生命怎么说?
生:life。
师:郭老师有问题想问各位了,小林一茶说“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这是跟谁说的呢?对拿着苍蝇拍的人说的是吧?你对苍蝇有什么建议呢?
生:有噪音就罚款。
师:有时候安静会让你安全一些,对吗?这个建议不错。你怎么想?
《苍蝇》课例评析
一、
(一)课例简介
在本次诗歌研讨课,郭初阳老师以“苍蝇”为主题,选择了日本作家小林一茶的《苍蝇》和我国诗人穆旦的《苍蝇》进行讲解。首先,郭初阳对小林一茶的小诗进行解读,为学生提供一种对苍蝇的态度,为整堂课确立情感基调。而由穆旦的诗,他不仅带领学生认识“这只”苍蝇的特点,而且引申出“作者为什么写苍蝇”的思考,进而向学生推荐了《穆旦诗文集》、《穆旦传》两本书。
生:noise。
师:如果是一个动词的话应该用———
生:பைடு நூலகம்叫喊”。
师:非常好,它起初在歌唱,但是到屋子里面的时候变成了叫喊,甚至是带着哭腔的叫喊。用英语怎么说呢?
生:shout。
师:带着哭声的叫喊,怎么说?
生:cry。
师:最后苍蝇怎么样了呢?
生:被人拍死了。
师:英语怎么说呢?
生:over。
师:苍蝇怎么念?
师:“生命”这个词用英语怎么说?
生:life。
师:非常好,请坐。郭老师是语文老师,但是还是要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还有不同的答案吗?
生: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也许我们能够成为朋友。
师:你打不打算养一只苍蝇当宠物?
生:这倒不用了。(众笑)
师:这首诗非常短,很好玩儿。接下来郭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首更长的诗歌,也叫“苍蝇”。这个诗人的名字叫穆旦,其实他跟写武侠小说的一个人是兄弟,也很有名的,叫金庸(查良镛)。你发现金庸的名字从哪里来了吗?他把最后一个字给———
(播放短片)
师:第一个问题:它是被什么吸引到这里来的?
生:阳光。
师:我们在短片里多次看到那个光,光是房子发出来的吗?
生:是玻璃发出来的。
师:其实是玻璃的反射。“光”这个单词怎么说呢?
生:light。
师:它被一束光吸引到这里。当它在屋里面受到拍击的时候,用什么词最恰当呢?
生:噪音。
师:你会用什么词形容苍蝇发出的噪音呢?
(二)优点
1.诵读在先,体悟诗歌情感美
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活动。教师在进行小林一茶《苍蝇》的教学中,首先就让同学们诵读两遍,通过诵读,能让学生走进诗歌、体悟诗歌,并在锤炼诗歌精炼的语言与用词中去走进诗人的创作心境,感受诗人传达出来的对苍蝇的态度——苍蝇也是一条生命,我们不该对它进行拍打。在穆旦《苍蝇》的教学中,教师先与同学一起进行诵读,让同学们感受诗歌因押韵而朗朗上口的美学特征。而后又让一位同学朗读,在朗读结束后对其进行点评——“第三个字要注意,‘呵’作为句末语气词的时候要读轻声”,并通过范读进行指导。最后,教师又让同学用苍蝇的口吻来朗读诗歌,以代入的方式去唤起学生对苍蝇的同情与了解。
师:谁知道一日三餐
生:你是怎样的寻觅?
师:谁知道你在哪儿,
生:躲避昨夜的风雨?
师:世界是永远新鲜,
生:你永远这么好奇,
师:生活着,快乐地飞翔,
生:半饥半饱,活跃无比,
师:东闻一闻,西看一看,
生:也不管人们的厌腻,
师:我们掩鼻的地方,
生:对你有香甜的蜜。
师:自居为平等的生命,
生:你也来歌唱夏季;
师:是一种幻觉,理想,
师:它很不幸啊,到最后是要承受猛烈的拍击。还有补充吗?
生:它还去寻觅一日三餐。
师:它要找食物。还有补充吗?
生:它喜欢臭的地方。
师:这是苍蝇的特点。诗歌里面怎么说的?东闻一闻,西———
生:看一看。
师:它做了好多事情,这是不是一只苍蝇应当做的事情啊?
生:是。
师:接下来谈谈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它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
3.开拓思维自由,提高思维层次,打造智慧课堂
一堂好的课堂,必须达到思维层次高、开放程度高、文化意味深远的要求。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参与度,让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比如说,教师通过提炼诗歌中的用词“搓”与“他”,并通过朗读、拓展去让学生思考诗人隐藏在字眼里面的对苍蝇的态度。另外,教师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鼓励学生畅谈对苍蝇不被拍打的建议与对穆旦晚年写苍蝇的理由的猜测,以激发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的灵感。最后,教师向学生推荐了相关书籍,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去品味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思想。
生:把你吸引到这里,
师:飞进门,又爬进窗,
生:来承受猛烈的拍击。
师:刚才朗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诗歌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生:我觉得这首诗是为了让我们来保护苍蝇。
师:你读出了这首诗是让我们保护苍蝇。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这首诗很押韵。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这首诗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有韵脚。第二行最后一个字是“去”,第四行是“觅”,第六行是“雨”,第八行是“奇”。所以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大家一边听,一边想一想:第一,这只苍蝇做了哪些事情?第二,这只苍蝇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好,谁愿意来为大家朗读?
(三)不足
1.提问无指向性、无意义性
在诵读完穆旦的《苍蝇》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朗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诗歌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然而这种提问是指向不明确的,学生在回答时不知道怎样回答才会符合老师提问的需要,于是关注到这首诗歌的内容上面去了,然而教师的关注点却是诗歌的形式。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说到:“当它在屋里面受到拍击的时候,用什么词最恰当呢?”,教师并没有指明学生回答的是从苍蝇角度还是环境角度去回答,因此学生回答了“噪音”,显然“噪音”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因而教师紧接着又用了四个提问才把学生引导到他想要的答案上。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指明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才不会做无用功。
2.有效追问,训练学生思维
追问是一种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追问的最大优点在于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学生,使学生朝着问题的正解进行思考并得以深入拓展。当教师提问到苍蝇的特点时,学生回答道:“我认为它是一只快乐的苍蝇,因为它快乐地飞翔,半饥半饱,活跃无比。”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全面认识到诗歌中苍蝇的特点,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属于结论性的回答,因此教师又进一步提问,要求学生呢个对这个结论进行解释:“怎么讲?”以此来帮助学生思考其推论的正确性,确立理性批判精神。
2.课堂预设性太强、“满堂问”变相灌输
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特色之一就是提问式教学,其优点在于通过不断地提问激发同学们的探索兴趣,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弊端也很显然易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预设性太强,当学生没有达到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就会聚焦于核心预设点,以至于有种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的感觉。并且,“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始终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思维难以深刻,从而影响了后面对诗歌写作的深层意义的发现,二者之间缺乏落差。最后,教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说到:“刚才同学们给出了一些猜测,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没有猜到。”然而教师并没有对学生道出具有启发性的猜测,以至于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的时候没有指向性而过于迷茫与停留在浅层。
生:打。
师:人们为什么要打苍蝇?
生:因为苍蝇很脏。
师:这是非常经典的答案哦!还有吗?
生:因为苍蝇老是乱叫,特别扰乱人们的生活。
师: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苍蝇会传染病菌,还偷吃人们的东西。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有一个动词也很有力度,在诗中出现了两次,是什么?
生:搓。
师:什么叫“搓”啊?我们在什么时候会做“搓”这个动作?
师:很好。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认为它是一只活泼的苍蝇。
师:怎么讲?
生:半饥半饱,活跃无比。
师:这点补充得很好,这是一只非常活泼的、动来动去的苍蝇。
师:关于它做的事情,我们在黑板上有一些罗列。接下来郭老师要请大家做一件事情,刚才我们朗读诗歌的时候会发现诗人是以人和苍蝇对话的口吻写这首诗的,你怎么样,你怎么样。接下来我们做一个转换,我想请你用苍蝇的口吻来朗读这首诗歌,所以你可能在个别地方要做一点点改变,明白了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刚好三个人一排,就三个人组成一组,各组看看怎么读比较好。大家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准备一下,开始吧!
生:洗澡的时候会搓搓身体。
师:那是搓搓身体,不要被别人看到哦!同桌有什么话要说?
生:我们洗手的时候也要搓。
师:为了我们的手———
生:干净。
生:冬天很冷,搓一搓就会暖和了。
师:好,这是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诗歌,除了“搓”字出现了两次,还有一个代词也出现了两次,哪个词?
生:他。
师:对。大家注意到“他”字是什么偏旁吗?
(生准备)
师:好,哪个小组想来试一试?
生:苍蝇呵,小小的苍蝇,在阳光下飞来飞去。
生:谁知道一日三餐,我是怎样的寻觅?
生:谁知道我在哪儿,躲避昨夜的风雨?
生:世界是永远新鲜,我永远这么好奇。
生:生活着,快乐地飞翔,半饥半饱,活跃无比。
生:东闻一闻,西看一看,也不管人们的厌腻。
生:你们掩鼻的地方,对我有香甜的蜜。
生:我觉得它是一只乐观的苍蝇。
师:怎么讲?
生:因为它寻觅一日三餐,还歌唱夏季,又来承受猛烈的拍击,所以我觉得这只苍蝇很乐观。
师:很好。它很乐观。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它是一只好奇的苍蝇。
师:怎么讲?
生:因为它总喜欢东闻一闻,西看一看。
师:非常好。还有补充吗?
生:我认为它是一只快乐的苍蝇,因为它快乐地飞翔,半饥半饱,活跃无比。
二、
诗歌研讨课《苍蝇》
师:今天上课的主题是什么?
生:苍蝇。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苍蝇》小林一茶,开始———
生: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师:默读一遍,记住它。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开始!
(生默读,师生齐背诵。师指名背诵。)
师:这首诗里有一个很有力度的词,告诉我是哪一个词?
生:搓。
师:你觉得是什么?
另外,这堂课的主题是对“苍蝇”的诗歌进行探讨,然而教师却让五年级的学生不断用英文单词去回答他的问题,这与学生的学情不相符合,更与诗歌主题的探讨没有关系,因此这属于低效、无意义的提问。并且,如果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回答上来,就会得不到成就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要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生:自居为平等的生命,我也来歌唱夏季。
生:是一种幻觉,理想,把我吸引到这里。
生:飞进门,又爬进窗,来承受猛烈的拍击。
师:非常感谢这两位同学,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哪一组愿意来,三人组的?我们请这一组。
(生朗读)
师:同学们的确读出了这只苍蝇的热情,读出了它的活力。当我们以苍蝇的口吻朗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仿佛对苍蝇增加了同情和了解,真的像刚才同学所说的想跟它成为朋友了。这说明角度不一样,可能看法会不一样。接下来我想让大家看一个很短的视频,思考三个问题:第一,这只苍蝇被什么吸引到了这所房子里?第二,它起初的歌唱,最后变成了什么?第三,它的结局怎么样?我只需要同学们每个问题给一个词语就可以了,另外我还有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就是希望每个词语都找到一个相应的英文单词,这是一个挑战。我们开始看看这个作品。
生:拆了。
师:非常好!有没有发现穆旦(查良铮)的名字从哪里来?
生:把“木”和“旦”分开了。
师:对,这位有名的诗人的名字是来自他的姓,一个是“木”,一个是“旦”,但是“木头”的“木”不太美,所以用了“穆桂英”的“穆”。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苍蝇呵,小小的苍蝇,
生:在阳光下飞来飞去,
(一生朗读)
师:非常好,请坐。就是第三个字要注意,“呵”作为句末语气词的时候要读轻声。(师范读)把刚才的两个问题讨论一下吧。首先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在诗歌里面苍蝇做了哪些事情?
生:快乐地飞翔。
师:非常好。还有补充吗?
生:躲避昨夜的风雨。
师:非常好。它在那边躲避,“风雨”可以省略。还有吗?
生:承受猛烈的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