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加工工艺学-第三章 果蔬罐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果蔬罐藏

主要内容:

1、罐藏的基本原理和果蔬罐头制品简介

2、罐头制品加工工艺

第一节食品罐藏的基本原理和果蔬罐头制品简介

一、罐藏加工简介

罐藏食品即先把整理好的原料连同辅料(盐水、糖液等)密封于气密性的容器中,以隔绝外界空气和微生物,再进行加热杀菌,使内容物达到“商业无菌”状态,且维持密封状态,防止食品继续感染,借以获得在室温下较长时间的贮藏。所以,凡是密封容器包装,并经加热杀菌保藏的食品,都称为罐藏食品,习惯上称之为罐头。

罐藏作为食品保藏的一种方法也有其自己的发展过程。

罐藏食品的正式出现,始于法国,是由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大约在200年前的1809年法国人Nicholas Appert首先发明了食品罐藏。1810年Appert 发表了关于罐头食品加工的专著,书中描述了50种食品原料的罐藏加工方法,将食品放置在广口罐中,密封好,然后放置在沸水中煮一段时间,可以长期贮存食品。由于他的发明,法国政府给予了他重奖。由于当时法国正处同几个其它欧洲国家的战争中,而在此之前,唯一的可以向军队连续不断地提供食品的方法便是干制。食品对居民和军队都是短缺的。

Appert虽然发明了罐藏技术,但对食品腐败变质的科学原理没有足够的认识,故在以后的半个世纪内,技术上改进缓慢。直到1864年,另一位法国人,Louis Pasteur第一次指出了饮料酒和啤酒的变质起因于微生物的繁殖,从而打破了长期的“自生”学说的束缚,找到了真正败坏的原因。1895年

H.L.Russel发现青刀豆罐头爆裂是杀菌后残存的产气菌活动的结果。1897年

S.C.Prescott 和W.L.Vnderwood在青刀豆罐头内接入各种腐败菌,发现有些菌的抗热性比另一些强,这就需要更高的温度,如115.6℃,才能杀死。1920年 C.Olin Ball经过不断研究,积累了微生物耐热性和罐藏食品传热性的资料,提出了用数学方法确定罐藏食品的合理杀菌温度和时间的关系,从而使

得杀菌有了科学的方法和依据。目前,罐藏工业正在向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容器也由以前的焊锡接缝罐变成电阻焊接缝罐,层压塑料蒸煮袋等。

罐藏食品同其它食品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①罐头食品可以直接食用,它的食味基本上能保持原有的风味和营养,

并且有些罐头风味胜于鲜果,如菠萝罐头、板栗罐头等。

②罐头食品可在常温下保存,加工良好的可保存1—2年不坏,是军需、

旅游、航空和野外工作优良而方便的食物,且能常年供应市场,不受季节影响。在国外罐头食品已成为人们的日常食品。

③罐头食品装潢美观、大方,可以随处陈列展销,无需冷藏,而且有相

当长的货架寿命。

④由于密封于容器中,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微生物感染,便于携带,

便于运输。

二、罐藏原理

(一)微生物与罐头食品的败坏

罐头食品经过排气、密封、杀菌,防止微生物的再次感染,而得以长期保存。许多微生物能够导致罐头食品的败坏,罐头食品如杀菌不够,残存在罐头内的微生物当条件转变到适于其生长活动时,或由于密封不严而造成微生物重新侵入时,就能造成罐头食品的败坏。各种微生物的生长活动要求的条件不同,因而在罐头食品条件下所涉及的微生物就有一定的限度。在正常的罐藏条件下,霉菌和酵母菌不能耐罐藏的热处理和在密封条件下活动。导致罐头食品败坏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杀菌理论和计算标准都是以某类细菌的致死为依据。

细菌对氧的需要有很大的差异,在罐头食品中,好氧菌由于罐头的排气密封而受到限制,而厌氧菌仍能存在活动,如果在加热杀菌时没有被杀死,则会造成罐头食品的败坏。

(二)杀菌的理论依据

罐头食品之所以能长期保存,是因为通过加热杀菌将罐内的微生物杀死的缘故。罐头食品杀菌的目的,一是杀死一切对罐内食品起败坏作用和产毒致病的微

生物,二是钝化原料中易引起品变化、色泽改变的酶类;三是起到调煮作用,以改进食品质地和风味,使其更符合食用要求。罐头食品的杀菌不同于细菌学上的杀菌,后者是杀灭所有的微生物,而前者是在罐藏条件下杀死造成食品败坏的微生物,即达到“商业无菌”状态。所谓“商业无菌”是指在一般商品管理条件下,消灭罐内能使食品败坏的微生物及可能存在的致病菌,以确保罐头食品的贮藏效果。

各种罐头食品,由于原料的种类、来源、加工方法和加工卫生条件等不同,使罐头食品在杀菌前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不同种类的细菌进行耐热性试验。生产上总是选择最常见的、耐热性最强、并有代表性的腐败菌或引起食品中毒的细菌作为主要的杀菌对象菌。一般认为,如果热力杀菌足以消灭耐热性最强的腐败菌时,则耐热性较低的腐败菌是很难残留下来的。芽孢的耐热性比营养体强,若有芽孢菌存在说,则应以芽孢菌作为主要的杀菌对象。所以只有了解微生物的耐热性、热在杀菌时的传递情况以及影响杀菌的因素,然后制订出合理的杀菌条件,才能达到杀菌的目的。

1.微生物的耐热性衡量微生物的耐热性常见的参数有:

(1)F值:在恒定的加热标准温度条件下(121℃或100℃),杀灭一定数量的细菌营养体或芽孢所需要的时间(分钟),也称杀菌效率值、杀菌致死值或杀菌强度。在制定杀菌规程时,要选择最常见的、耐热性最强、并有代表性的腐败菌或引起食品中毒的细菌作为主要的杀菌对象菌,并测定其耐热性。

(2)D值:在指定的温度条件下(121℃或100℃),杀死90%原有微生物芽孢或营养体细菌所需要的时间(分钟),D值大小与该微生物的耐热性有关,D值越大,它的耐热性越强,杀灭90%微生物芽孢所需要的时间长。

(3)Z值:表示使加热致死时间变化10倍时所需的温度。Z值越大,说明该微生物的抗热性越强。

2.杀菌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在杀菌操作中最重要的是合理安排杀菌温度和时间,可用杀菌公式表示杀菌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杀菌式= t1—t2-- t3/ T℃

T---表示所需杀菌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