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值法”巧解初中化学计算题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平均值法练习题

初三化学平均值法练习题

初三化学平均值法练习题一、题目描述最近,在化学课上,老师教授了平均值法这一重要的计算方法。

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加深对平均值法的理解。

二、原理回顾在化学实验中,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常常需要进行多次测定,然后计算这些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平均值法可以消除个别偏差值,从而得到一个更精确的结果。

三、练习题1. 小明进行了重量测定实验,测量了同一物体的重量5次,得到的5个值分别是:7.21 g,7.25 g,7.28 g,7.23 g,7.26 g。

请计算这些测定值的平均值,并将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2. 班级进行了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测定了一种酸溶液的中和点。

其中,同学们进行了3次测定,得到的体积分别是:4.68 mL,4.70 mL,4.72 mL。

请计算这些测定值的平均值,并将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3. 假设小丽所在班级有50名学生参加了一次浓度测定实验,他们分别得到了以下浓度值(单位:mol/L):0.75,0.82,0.78,0.84,0.80,0.85,0.79,0.81,0.83,0.86,0.72,0.87,0.80,0.81,0.82,0.79,0.76,0.84,0.83,0.87,0.82,0.77,0.80,0.82,0.78,0.84,0.81,0.87,0.80,0.78,0.82,0.84,0.83,0.79,0.82,0.75,0.86,0.81,0.77,0.80,0.82,0.84,0.82,0.80,0.85,0.78,0.75,0.81,0.83,0.87,0.82。

请计算这些测定值的平均值,并将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四、解答1. 小明进行的重量测定实验得到的5个值分别是:7.21 g,7.25 g,7.28 g,7.23 g,7.26 g。

可以通过将这些值相加,然后除以试验次数,得到平均值。

计算过程如下:(7.21 + 7.25 + 7.28 + 7.23 + 7.26) g = 36.23 g平均值 = 36.23 g / 5 = 7.25 g因此,小明的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7.25 g。

(完整版)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

(完整版)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要尽量避免繁杂的计算过程,巧妙利用简捷的解题方法提高初中化学解题效率. 一、差量法差量法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之一,它是根据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或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的变化,利用差量和反应过程中的其他量一样,受反应体系的控制,与其他量一样有正比例的关系来解题.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例题1有NaCl 和NaBr 的混合物16. 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3AgNO 溶液,得到33.14g 沉淀,则原混合物中的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28.5%B.50%C.52.8%D.82.5%思路点拨 该反应涉及两个反应:33NaCl+AgNO AgCl +NaNO →↓,33NaBr+AgNO AgBr +NaNO →↓ .即NaCl AgCl →,NaBr AgBr →中的银元素替换成了钠元素,因此沉淀相比原混合物的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相比钠元素的增重部分.设Na 元素的质量为aNa → Ag m V23 108 1082385-=a 33.1416.1417g g g -=238517a =解得 4.6a g = 所以Na% 4.6=100%=28.5%16.14⨯ 答案:A二、极值法(极端分析法)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的组成的判断,极端假设恰好为某一成分,或者极端假设恰好为完全反应,以确定混合物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解题方法.运用此方法解题,可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例题2 8.1g 碱金属R 及其氧化物2R O 组成的混合物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12g 无水晶体,通过计算确定该金属的名称.思路点拨该题若用常规方法很难完成,而用极端分析法则可以事半功倍. 设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假设8. l g 全为碱金属或全为氧化物,有如下关系:→+↑222R+2H O 2ROH H →22R O+H O 2ROH2M 2(17)M + 216M + 2(17)M +8.1g 12g 8.1g 12g得35.3M =,10.7M =因为混合物由碱金属和其氧化物组成,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介于10.7和35.3之间,因此该金属是钠. 三、平均值法平均值法是依据12M M M <<,只要求出(或已知)平均值M ,就可以判断1M 和2M 的取值范围,从而巧妙且快速的解出答案.混合物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常见的比较复杂的题型,有些混合物的计算用平均值法,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体积平均值、组成平均值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则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题3 铝、锌组成的混合物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0. 25g ,则混合物的质量可能为( ).A.2gB.4gC.8.5gD.10g思路点拨 这是典型的平均值法题型,一定要注意方法.分别计算出生成0. 25g 氢气需要单独的铝、锌各多少,最后选两个数值的平均值.3→+↑322Al+6HCl 2AlCl H →+↑222Zn+2HCl ZnCl H54 6 65 2x 0.25g y 0.25g解得 2.25x g =,8.125y g =,则混合物的质量为2.25~8.125g g 四、整体法所谓整体法,是指将化学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对问题的整体结构、形式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抓住构成问题的各个子因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及他们在整体中的作用,对题设进行变形、转代,以达到简化思维程序、简化答题过程的目的.例题4已知酸式盐可以和碱发生化学反应+→↓2332Ca(OH)NaHCO CaCO +NaOH+H O ,由23Na CO 、3NaHCO 、CaO 和NaOH 组成的混合物27.2g ,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2+Ca 、2-3CO 、-3HCO 均转化为沉淀,将反应容器内的水分蒸干,最后得到白色固体物质共29g ,则原混合物中含23Na CO 的质量是( ).A.10.6gB.5.3gC.15.9gD.无法确定思路点拨 本题涉及的反应多,题目所提供的数据都是混合物的量,如果逐一分析每个反应显得非常复杂,若从整体分析则一目了然.从整个反应的过程看,生成的白色固体质量比反应前的混合物质量多了(2927.2) 1.8g g g -=,多出来的1.8g 物质恰好为参与反应的水的质量.分析3NaHCO 反应的原理:①(+→22CaO H O Ca OH)②+→↓2332Ca(OH)NaHCO CaCO +NaOH+H O把①+②得+→↓33CaO NaHCO CaCO +NaOH ,可知3NaHCO 转化为沉淀最终和1.8g 水无关.同样分析23Na CO 反应的原理:③(+→22CaO H O Ca OH),④+→↓2233Ca(OH)Na CO CaCO +2NaOH .③+④得→↓2233CaO+H O+Na CO CaCO +2NaOH ,可知23Na CO 转化为沉淀正好消耗1.8g 水.设混合物中含23Na CO 的质量为x2H O ~ 23Na CO18 106 1.8g x106x=181.8,解得10.6x g =。

平均值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平均值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平均值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一) 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法[题目1]:两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13g ,投入足量的稀硫酸中,生成1g 氢气,这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不可能是( )(A).Zn 和Al (B).Fe 和Zn (C).Al 和Mg (D).Fe 和Mg解析:设金属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x ,其符号为M ,其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2价,则M+H 2SO 4=MSO 4+H 2↑ x 2 x :2=13g:1g x =2613g 1g 即:金属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26。

说明:铝等在化合物中为+3价的金属在进行换算时相对原子质量乘以32,即: 27×32=18;钠等在化合物中为+1价的金属在进行换算时相对原子质量乘以2。

A 、D 中取值分别为65、18,56、24;26在其间。

B 、C 中取值为56、65,18、24;26不在其间。

答案为:B 、C[题目2]:镁与某金属A组成的混合物共10g ,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时,共放出1g 氢气。

则A可能是铝、铁中的____。

解析:该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20;镁为24,则另一金属小于20。

应为铝(27x2/3=18) (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法2、当13.5gCuCl 2样品与足量AgNO 3充分反应后,得到29.0gAgCl ,则可能混有的少量杂质是( )(A).KCl (B).MgCl 2 (C).ZnCl 2 (D).FeCl 3解析:设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x ,其符号为M ,其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2价,则MCl 2+2AgNO 3=M(NO 3)2+2AgCl ↓ x 287 x :287=13.5g:29.0g 13.5g 29.0g x =133.6所以: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33.6。

说明:铁等在化合物中为+3价的金属由于能提供3Cl -在进行换算时相对分子质量要乘以32,即:162.5×32=108.3;钾等在化合物中为+1价的金属由于仅能提供1个Cl -在进行换算时相对分子质量乘以2,即:74.5×2=149。

化学计算之平均值法天平

化学计算之平均值法天平

一、平均值法例题一:一块质量为4克的合金,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0.2克氢气。

则该合金的组成可能为()A Fe MgB Fe AlC Fe ZnD Al Mg例题二: 测知CO和M的混合体气体中,氧的质量分数为40%.则M气体可能是()A CO2 B N2O C SO2D SO3例题三: 某硝酸铵(NH4NO3)样品,测知含氮量为37%,则该样品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A (NH4)2SO4B CO(NH2)2C NH4HCO3D NH4Cl例题四:有Zn和另一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4.5克,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所氢气0.2克,则另一种种种金属可能是()A AlB MgC ZnD Cu例题五. 有5.85克NaCl样品(其中有少量下列某盐),当它跟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得到14.4克氯化银沉淀,则可能混有的盐(山西省中考)()A CaCl2 B KCl C BaCl2D MgCl2练习一:1.在CO和X的混合气体中,测得氧元素含量为58%,则,X气体是( )A CO2B NOC SO2D 无法计算2.测知Fe2O3和另一种氧化物的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为50%,则另一种氧化物可能是:A MgOB Na2OC CO2D SO23.有两种金属组成的合金6.8克与足量的硫酸溶液反应,产生氢气0.4克,则该合金的组成可能为:()A Al MgB Na FeC Al CuD Mg Zn4. 测知由两种氮肥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氮量为40%,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下列氮肥中哪一种:()A NH4ClB CO(NH2)2C NH4HCO3D (NH4)2SO45. 两种氧化物的混合物共5.6克跟足7. 3%的盐酸100克完全反应,则混合物可能是:A MgO和ZnOB CaO和CuOC MgO和CuOD CaO和MgO6. 今取12.7克氯化亚铁样品,完全溶于水制成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使其充分反应,得氯化银沉淀,经干燥后称量质量为30克,已知,样品内杂质为氯化物,则该杂质可能是()A KClB NaClC ZnCl2D BaCl27.把70%的硝酸(密度为1.44克/立方厘米)加到等体积的水中,稀释的硝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 等于35%B 小于35%C 大于35%D 无法判断8.氯化铜中含有一种杂质,取这种氯化铜样品13.5g与足量的AgNO3的溶液反应,得到沉淀29g,则样品中一定含有的杂质是()A.NaCl B.KCl C.BaCl2D.ZnCl2二、天平问题例题1,在已平衡的天平两端各放入盛有等溶液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的烧杯,向左盘中放入一块锌,向右盘中放入等质量的镁,反应充分后,锌和镁有剩余,此时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例题2,在已平衡的天平两端各放入盛有等溶液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的烧杯,向左盘中放入一块锌,向右盘中放入等质量的镁,反应一段时间后,锌和镁全部溶解,此时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例题3,在已平衡的天平两端先放两个质量相同的烧杯,向左盘的烧杯加入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向右盘的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然后再向天平两烧杯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锌粒,反应完全后,两边锌粒都有剩余,此时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例题4,在已平衡的天平两端先放两个质量相同的烧杯,向左盘的烧杯加入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向右盘的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然后再向天平两烧杯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锌粒,反应完全后,锌粒全部溶解,此时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例题 5 ,在已平衡的天平两端两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并分别加放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稀硫酸,再向左盘中放入一块铁,要使天平平衡,如放入的质量要相等,可以加入下列哪些混合物可以达到要求?A,Fe Cu B, Al Cu D, Zn Fe E, Al Mg练习二1.下列图象表示四种相应操作过程,其中图象与操作过程一致的是()A.分别加热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B.相同质量的镁、锌跟足量的稀硫酸发生反应制氢气C.往盐酸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两者中和D.某温度下,在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2 、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3、某校化学活动小组为探究XYZ三种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等质量的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都生成+2价金属的硫酸盐,反应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对该图像理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X>Z>YB.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X>Y>ZC.XYZ依次可能是Mg、Zn、FeD.相对原子质量大小:Z>Y>X4、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粒,下列图像正确的是()2.等质量的M,N两种金属,分别与相同质量分数的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初中化学】化学计算方法之平均法

【初中化学】化学计算方法之平均法

【初中化学】化学计算方法之平均法对于含有平均含义的定量或半定量习题,利用平均原理这一技巧性方法,可省去复杂的计算,迅速地作出判断,巧妙地得出答案,对提高解题能力大有益处。

平均法实际上是对十字交叉所含原理的进一步运用。

解题时,常与十字交叉结合使用,达到速解之目的。

原理如下:如果a>b且满足要求,则必须存在a>>b,其中是a和b的对应平均值常见的类型有: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摩尔电子质量、双键数、化学组成等平均法。

有时运用平均法也可讨论范围问题。

例如,守恒方法可用于以下主题:1.某硝酸铵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25%,则该样品中混有的一组杂质一定不是()(a) CO(NH 2)2和NH 4HCO 3(b)nh4cl和co(nh2)2(c) NH4Cl和(NH4)2SO4(d)(nh4)2so4和nh4hco32.将含有氯化物杂质的95mg氯化镁粉末溶解于水中,并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形成300mg氯化银沉淀,则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为()(a)氯化钠(b)氯化铝(c)氯化钾(d)氯化钙3.某含杂质的caco3样品只可能含有下列括号中四种杂质中的两种。

取10g该样品和足量盐酸反应,产生了2.24l标准状况下的co2气体。

则该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可能含有杂质。

(杂质:khco3、mgco3、k2co3、sio2)在170℃时,碳酸铵的平均分子质量为1。

(2)某爆鸣气中h2和o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5%和25%,则该爆鸣气对氢气的相对密度是。

(3)将体积为1l的干燥容器装满HCl气体后,测量容器中气体与氧气的相对密度为1.082。

喷泉实验是用这种气体进行的。

喷泉停止时,进入容器的液体体积为。

中考化学解题方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

中考化学解题方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

差量法、平均值法、极值法、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差量法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的一种简捷而快速的解题方法。

利用差量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求差量与某些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差量做为解题的突破口。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一、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根据差量求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或生成物的质量。

1、将质量为8g的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取出干燥后称得铁片质量为8.4g,问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多少克?2、取一定量的CuO粉末,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再将一根50g的铁棒插入上述溶液中,至铁棒质量不再变化时,铁棒增重0.24g,并收集到0.02g气体。

由此推算CuO粉末的质量为( )A、1.92gB、2.4gC、6.4gD、8g二、金属与酸发生反应,根据差量求天平平衡问题。

1、在天平两托盘行分别放置盛有等质量且足量稀盐酸的烧杯,调至天平平衡。

现往左盘烧杯中加入2.8 g 铁,问向右盘烧杯中加入多少克碳酸钙才能天平平衡?2、在等质量的下列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硫酸(足量)至反应完毕时,溶液质量最大的是()A .Fe B.Al C. Ba(OH)2 D.Na2CO3三、根据溶液差量求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100g稀盐酸与一定量的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测得所得溶液质量为114g,求原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

2、将30克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片刻后,取出称量铁片质量为31。

6克,求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四、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差求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

1、将一定量氢气通过8g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7.2g,问有多少克氧化铜参加了反应?2、用氢气还原10克CuO,加热片刻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量为8.4克,则参加反应CuO的质量是多少克?3、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2.4克,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后,得到CO2的质量为3.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4、给45克Cu和CuO的混合物通入一会H2后,加热至完全反应,冷却称量固体质量为37克,求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5、将盛有12克氧化铜的试管,通一会氢气后加热,当试管内残渣为10克时,这10克残渣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6、CO和CO2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得到CO2的总质量为2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7、把CO、CO2的混合气体3.4克,通过含有足量氧化铜的试管,反应完全后,将导出的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石灰水的容器,溶液质量增加了4.4克。

(完整word版)巧解初中化学计算题

(完整word版)巧解初中化学计算题

巧解初中化学计算题一、巧解有关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1.多少吨NH 4NO 3的含氮量和1吨尿素[CO(NH 2)2]的含氮量相当?[解题思路]:由一定量的一种物质中所含某元素的质量,求含有相同质量的该元素的另一种物质的量.通常用关系式法进行计算。

本题根据化学式NH 4NO 3中所含氮原子数与化学式[CO(NH 2)2]中所含氮原子数相等这一关系解题。

解:设和一吨尿素含氮量相当的NH 4NO 3的质量为x关系式: [CO(NH 2)2] - NH 4NO 3已知量: 60 80未知量: 1吨 x比例式: 吨160=x80 x =1.33(吨) 练习题:18g 水(H 2O)中所含氧元素与多少克CO 2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同?例2.求氧元素质量相等的CO 和CO 2和质量比[解题思路]由于2CO 和CO 2的氧原子个数相等,即氧元素质量相等,故可按等效相同氧原子的方法,即”等效化学式”巧解此题。

解:关系式: 2CO - CO 2物质质量比: 56 44即56份质量的CO 和44份CO 2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引申发散]求等质量的CO 和CO 2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答案:44:56)从此答案中你是否能找到一种解题诀窍?练习题:1.氧原子个数相等的SO 2和SO 3的质量比是多少?2.纯净的SO 2气体和纯净的SO 3气体各一瓶中,硫元素的质量比为5:1,则SO 2和SO 3的质量比是( )A.1:1B.4:1C.4:5D.2:5例 3.有一不纯的硫酸铵样品的含氮质量百分含量是20%,则该样品含硫酸铵的纯度是多少? [解题思路]: 若样品中含 (NH 4)2SO 4100%则含氮的质量分数为424 SO )(NH N 2X100%=21.2% 解1:设样品中(NH 4)2SO 4的纯度为x%,则:(NH 4)2SO 4 - 2Nx%%100 = 21.2%%20 得样品中(NH 4)2SO 4纯度为94.3% 解2:关系式法:(NH 4)2SO 4 - 2N132 28x 20 x =94.3 得样品中(NH 4)2SO 4纯度为94.3%很明显,关系式法解此题方便。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计算题是中考化学考试的一个难点,主要分布在选择题24或25题和最后一个大题。

选择题中的计算一般是技巧型的计算题,一般可以用守恒法、极限、平均值法、差量法、假设数据法来解答。

1、中考化学守恒法守恒法解题的核心就是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不变。

除此之外,化学中的等量关系还表现为同一物质中的电荷守恒、化合物中化合价守恒、同一化合物等量关系。

学生对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的能力较弱,对于物质和元素质量关系不能很好地建立联系。

2、中考化学极限、平均值法在处理复杂的模糊题型的选择题时,此方法可以直接求解出设定的参量(平均值或极值),然后用此参量与各选项做比较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不能准确确定设定的参量。

3、中考化学差量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有些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会出现固、液、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同一状态的物质的质量遵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固定的质量关系,因此,在根据方程式的计算引入差量,根据变化值可以求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差量法的难点在于学生找不到计算的差量,而且不知道同一状态的物质质量的差与物质的质量也成比例。

4、中考化学假设数据法根据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质量结合题意假设适合计算的数据进行计算。

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元素的质量计算,粒子个数的计算不能很好的进行迁移。

中考化学试卷的最后一题计算是中考中的压轴计算题,它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酸碱盐部分的知识,考查知识综合,难度较大。

题目主要分为文字叙述型计算、表格计算、图像计算、探究实验计算。

以下详细地进行介绍:探究实验计算的难点在于反应中可能会出现的过量问题导致的物质种类的可能性的判断和引起的其他反应。

解决这类题的办法就是结合实验示意图型计算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对比分析每个装置变化前后的质量差,再寻求关系式或数据进行逐个求解;学生应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紧密结合在对实验原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理出解题思路,在解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实验数据与物质(或元素)质量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值法”巧解初中化学计算题
【摘要】平均值法:就是根据两组分解物质的某种平均值来推断两物质范围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平均值法巧解化学计算
平均值法所依据的数学原理是:
x=a-b 2 即 a<x<b (a<b)
只要知道x的值,便可判断a和b 的取值范围,从而实现速解巧解,可见平均值法适用于两种混合物的有关计算,平均值法解题的范围很广,特别适合于缺少数据而不能直接求解的混合物判断题如果考试中学生碰上这样的题目往往要花较多的时间,而在考试中又不能够浪费时间,对于某个题目如果花了较多时间,就会导致后面的题目没有时间去完成。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上课时要善于给学生对不同题目的类型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时间。

同时可
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目一、
某硝酸铵(nh4no3)样品,测知含氮量为37%,则该样品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a (nh4)2so4
b co(nh2)2
c nh4hco3
d nh4cl
解析:依题意我们知道:样品中含有硝酸铵(nh4no3),先把硝酸铵(nh4no3)中含氮量求出来.
在nh4no3中: n%= 2nnh4no3x100%=2880x100%=35%
根据x=a+b2即 a<x<b (a<b)
因为x=37
35<37<b
所以杂质中的氮元素质量分数b必大于样品37%。

经过计算我们知道
(nh4)2so4、co(nh2)2 、nh4hco3 、nh4cl四种氮肥的含氮量分别为:12%、46.7%、17.7%、26.1%
正确答案为: b
题目二、
一块质量为6克的fe的合金,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0.2克氢气。

则该合金的组成可能为()
a mg fe
b mg al
c zn fe
d f
e mg
分析:
根据
氢气的质量=金属和酸反应时所显示的化合价参加反应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x参加反应金属的质量
则6g铁与稀酸充分作用可产生氢气的质量=6g×
2/56=1/7g=0.21g
6g锌与稀酸充分作用可产生氢气的质量=6g×2/65=0.18g
6g镁与稀酸充分作用可产生氢气的质量=6g×2/24=0.5g
6g铝与稀酸充分作用可产生氢气的质量=6g×3/27=0.67g
根据
x= a+b2即 a<x<b (a<b)
因为平均值为:0.2g. 故有 a <0.2< 0.21
所以a的值一定小于0.2
正确答案为:c
题目三
测知co和m的混合体气体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2%.则m气体可能是()
a co2
b n2o
c so2
d so3
解析:依题意
先求出co中:氧的质量分数=1628x100%=57.1%
因为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52%即x=52
根据x=a+b2即 a<x<b (a<b)
a<52<57.1
所以m中的氧元素质量分数必小于co中氧的质量分数,且小于52%
经过计算我们知道co2 、n2o 、so2 、so3 四种氧化物的含氧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72.7%、88.9%、50%、60%
正确答案为:c
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分数的高低,主要还是取决教师平时进行教学是的总结,对题目的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是提高学生解题效率和缩短解题时间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这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和学生有点帮助。

以下是例题的变形
练习题:
1测知fe2o3和另一种氧化物的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为50%,则另一种氧化物可能是:
a mgo
b na2o
c co2
d so2
2有两种金属组成的合金6.8克与足量的硫酸溶液反应,产生氢气0.4克,则该
合金的组成可能为:()
a al mg
b na fe
c al cu
d mg zn
3 两种氧化物的混合物共5.6克跟足7. 3%的盐酸100克完全反应,则混合物可能是:
a mgo和zno
b cao和cuo
c mgo和cuo
d cao和mgo
6. 今取12.7克氯化亚铁样品,完全溶于水制成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使其充分反应,得氯化银沉淀,经干燥后称量质量为30克,已知,样品内杂质为氯化物,则该杂质可能是()a kcl b nacl c zncl2 d bacl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