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阿左旗高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高一历史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1.答第I 、II卷之前,考生务必将相关项目填涂在答题卡内。
2.所有题目的答案必须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内。
3.所有答项必须字迹工整,否则将酌情扣分。
4。
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同学有意,校规无情;遵守考纪,必备素养;自信答题,收获满满!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
5分,共60分)1.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2. 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3.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说明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意识 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4.1793年英使来华觐见乾隆,两国互赠礼品,清单如下:国家礼单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一架、奇巧椅一对;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英国数门、军舰模型;英国的土特产若干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中国匣和各色食品两份礼单反映了英、中两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差异是:……………………………………………………( )A.英国轻工业发展快,中国农业高度发达B.英国军事工业发达,中国手工业繁荣C.英国天文成就突出,中国市民生活丰富D.英国进入工业文明,中国处在农耕社会5.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朱吕和近思录的学术地位
朱吕和近思录的学术地位
研究宋学,首先必读的书是近思录,此乃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编辑的。
宋代新儒学(性理学,又叫程朱学)研讨的范围从宇宙自然的根本原理,到社会、人伦、修养。
形成一贯的哲学体系,对初学者而言,是非常难懂的一门学问。
因此,朱子从宋学的代表性人物周敦颐(濂溪)、程颢(明道)、程颐(伊川)、张载(横渠)所讲的具有哲理的话中,选出六百二十二项,分做道体、为学大要、格物穷理、存养、治国平天下之道等十四个部分,有系统地介绍宋学的要点,并据《论语》中“切问近思”(遇有疑问,要彻底地研究明白,并从近身的事物来思考事物的本末先后)一语,命名为近思录。
以后,宋学成为正统之学,朱子所写的《近思录》与《四书集注》,同时成为初学者必读之书。
朱熹《近思录》回顾与相关的“中国意义”
朱熹《近思录》回顾与相关的“中国意义”作者:迟晓蕾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第09期[摘要]作为朱熹为理学入门者编辑的基本教本,《近思录》集中体现着宋代理学基本价值取向和政治思想风格。
在总结宋朝前期政治改革失败的经验基础上,理学家们提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对人的教化,即“内圣”优先于“外王”的理路,先“内圣”而后“外王”的治理思路,其中特别强调君主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复兴宋朝的国力;重视对往圣先贤的学习和模仿。
理学家们持有比较狭隘的眼界和观念,对“理”对治理的作用极端自信,过分强调政治教化,从而忽视高效的军事体制和对外关系对国家生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近思录》;政治教化;内圣;自信[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9-0014-05在思想史专业人士乃至普通的中国历史思考者那里,宋代政治和思想历史的总体风貌和内在特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因为这一历史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显得特殊、复杂和丰富,以至于不能简单地将之用任何简单的范畴概括。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教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文教的繁荣是宋代政治思想的一大背景:自宋太宗朝开始至宋灭亡,提升士大夫地位、待遇并增加其政治活动空间的诸多制度安排持久而有效地运行,理学家群体的政治思想的基本问题语境逐渐形成。
“南渡”以后,维持现状的官僚集团和力图复兴并重建三代秩序的理学家集团之间的斗争持久而激烈,南宋政治和思想的活动正是以此为背景而展开。
[1]在政治理想和政治实践领域与官僚集团激烈斗争的过程中,理学家政治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想理路也愈加明显,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固定下来。
如果不从总体上把握宋代理学家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内在理路,就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宋代理学家们的政治思想。
在宋代的理学大家中间,最能体现理学家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内在理路的是朱熹,更为具体地说体现在他和吕祖谦在淳熙二年(1175年)精选周敦颐、张载和二程的论学文字和语录,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关于理学的基本教本——《近思录》之中。
《近思录》第十一卷的中英文比较研究
《近思录》第十一卷的中英文比较研究作者:陶政欣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近思录》是朱熹的重要著作,在我国的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近思录》都甚少关注。
《近思录》的英文译本迄今只有陈荣捷的一版。
本文从《近思录》十一卷来看陈荣捷《近思录》译本的翻译情况,以及他的翻译策略和手法。
看他的译本是否体现了原本的思想和内涵。
关键词:《近思录》;英译本;陈荣捷;中英文对比一、《近思录》的诞生及传播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著作,有感于四子书内容广大闳博,思想若无津涯,初学者不易把握其精要意旨,于是精选622条,辑成《近思录》十四卷。
“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
”朱熹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将四子著作又作为学习《四书》、《六经》的阶梯,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之失。
二、陈荣捷的英译《近思录》陈荣捷之所以注重翻译中国哲学经典,是出于美国和西方学界对儒学的长期误解,一是美国和西方学者一直持有中国先秦之后无哲学的偏见,二是由于语言的隔阂所造成的对中国哲学经典的误读与误释。
1967年,陈荣捷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了《近思录》的英文译本,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这是英语世界的第一个译本。
陈荣捷研究朱子,大量地使用了欧美日韩的研究成果。
他的《近思录》也是这样,他除了译本,又采译《朱子语类》、《文集》、《四书集注》、《或问》,周张等书281条。
并附加张伯行、江永、茅星来,朝鲜金长生、日本中村惕斋、贝原益轩等人的注解,共215条,总共496条,以附在各条之下。
书末附《近思录》编纂经过,622条的来源,与中国注释17种、朝鲜6种、日本37种,另外笔记48种,注文课本一种之说明(2)。
《近思录》:宋代理学的入门读物
《近思录》:宋代理学的入门读物钟岳文说到理学,我们会想到南宋的朱熹,他被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而说到朱熹,我们又会想到他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元明清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读之书。
其实,关于朱熹的著作,还有一部非常有名,那就是他和好友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
这部书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正如陈荣捷先生在《近思录详注集评》中所说:“《近思录》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
以后宋代之《朱子语类》,明代之《性理大全》,与清代之《朱子全书》与《性理精义》,均依此书之次序为次序,支配我国士人之精神思想凡五六百年。
”从朱熹、吕祖谦寒泉精舍相会说起朱熹(1130—1200)应该算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曾任枢密院编修官、秘书省秘书郎,曾在江西南康、福建漳州、湖南长沙担任过地方官,最后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为政期间,他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成绩斐然。
但朱熹从政的时间不长,他一生的主要时间都是在著书讲学,门人弟子遍天下,现在全国各地仍有朱熹讲学的场所保留下来,比如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等。
也就是说,朱熹的主要成就是在理学方面。
他继承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并吸收张载等其他学者的学说,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世称“朱子”。
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之集大成者呢?因为朱熹对北宋理学做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他的思想体系以二程(即程颢、程颐)学说为中心,改造了周敦颐的宇宙图式,吸收了张载的气学,并融合了邵雍的象数易学。
此外,他还致力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的注释和阐发。
朱熹去世后,他的学说受到官方的推崇,元朝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的时候,诏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来作为考试依据,朱熹的学说由此被定为科场程序。
明太祖朱元璋则规定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清康熙皇帝更是升朱熹为配享孔庙的第十一哲。
特别要指出的是,朱熹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中国周边的国家影响巨大,比如,朝鲜的李朝将朱熹学说定为官方学说,并出现了李退溪这样的朱子学大家。
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从《近思录》谈起
朱高正: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从《近思录》谈起主讲人简介朱高正,台湾云林县人,朱熹第26代嫡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
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
他是台湾地区前“立法委员”,民进党创党元老之一,却又是最激进地支持两岸统一的台湾政治人物之一。
其德文学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1990年出版后,被全球哲学权威刊物《康德研究》季刊评为当代研究康德法权哲学之必备著作。
1995年出版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及《易经白话例题》。
《周易六十四封通解》被《书目季刊》评为现代最佳易学著作,并将之程颐《伊川易传》、朱熹《周易本义》两本易学名著并列。
《易经白话例解》收录在《易学智慧丛书》中,该丛书被评为当代易学优秀出版品。
朱高正作品精选集《纳约自牖》亦已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著作:《狱中自白:论台湾前途与两岸关系》、《和平革命》、《康德的人权及公民权学说》、《走在理性的钢索上》《周易六十四卦通解(线装版) 》(精装)、《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朱高正讲康德》等。
讲座主题介绍提及传统文化,我们是否知之甚少,误会了传统的真谛?说到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行之过急,忘记了心灵的所在?成长路上,我们是否因为不知甚解,疲倦于思考传统文化,失去了对她的热情?就此话题,10月8日晚,朱高正教授在哲院报告厅为武大学子带来一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从《近思录》谈起”的主题讲座。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从《近思录》谈起,重新探索传统文化背后的奥义,寻找那不曾褪却的文化价值。
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兴趣四十多年前,在朱教授读高中的年代,学校每个星期都会让学生花至少两个小时读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像《论语》、《孟子》等,而且教这门课的老师讲解这些经典的水平非常高,足见当时台湾地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大约十年前,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时,很多大陆朋友问他觉得于丹讲得怎么样,朱教授说:“要是我,推荐台湾当时的高中语文教师,800个讲得都比她好,一点都不困难。
教育名著——近思录
《近思录》的取舍标准
• • • • 非四子之言行不取 非“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不取 非“易晓者”不取 批评先秦圣贤与北宋著名学者者不取
我们为什么要读《近思录》?
• 《近思录》一书,在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确立儒家 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过重要作用。清代江永(1681年- 1762年)称:“凡义理根源,圣学体用,皆在此编”, “盖自孔曾思孟而后,仅见此书”。 国学大师钱穆说: “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 •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 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周敦颐、程颢、程颐、 张载四子的读经方法,对我们今天读经很有启发借鉴意义; 科学的治学次序、方法;治学当行与不当为之事,对当今 的教育者、读经者均有指导意义、借鉴价值;读经当然不 应舍弃之。 • 《近思录》中包含着许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近思录》名字的由来
• “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书 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 子著作的阶梯,四子著作又为学习《六经》 的阶梯,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之失。 也就是强调学者必须从日常生活扫洒应对 做起,由近及远,自卑升高,脱凡入圣。
• 书中共有一十四卷、六百二十二条。其目录如下: • 卷一· 道体 • 卷二· 为学 • 卷三· 致知 • 卷四· 存养 • 卷五· 克己 • 卷六· 家道 • 卷七· 出处 • 卷八· 治体 • 卷九· 制度 • 卷十· 政事 • 卷十一· 教学 • 卷十二· 警戒 • 卷十三· 异端 • 卷十四· 圣贤 • 后序· 提要
•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 寿州(今安徽凤台)人, 生于婺 州(今浙江金华),人称东莱先 生。与朱熹、张栻齐名,同被尊 为“东南三贤”,“鼎立为世 师”,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 家之一。他所创立的“婺学”, 也是当时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
关于《近思录》未收邵雍之言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K 2 4 6 .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0 4 3 8 ( 2 0 1 5 ) 0 9 — 0 0 9 7 — 0 3
在谈到宋代理学时 , 必会论及北宋五子 , 而《 近思录》 只取 了 邵雍去世后, 谥号康节 , 按谥法言, 温 良碍乐日康 。 能固所守 周张二程四子的言论 、 著作 , 却 只少了邵雍之言。关于《 近思录》 日节。 据《 宋史・ 道学传》 载: “ 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识雍 , 议论终 日, 中为何不取邵雍, 鲜有 ^ 论 及。 姜锡东在《 近思录研究》 一 书中论 退而叹 日: ‘ 尧夫, 内圣外王之学也 ’ 。 ’ 御 拙 内圣外王” 是世 人 对 述 了《 近思录》 与宋代理学的体系问题 , 但是只是分别论述了《 近 大儒的尊称 , 历来只用来形容先哲圣 人之时才会使用 , 作为北宋 思 录》 与邵雍的理学体系, 对于为何《 近思录》 中无邵雍之言 , 两 五子之一的程颞, 用此词来形容邵雍的学问 , 可见其对邵雍的认 者的理学体系是否有冲突则未曾论及。但是他指出《 近思录》 未 可 。南宋成淳三年( 1 2 6 7 年) 正月 , 邵雍帔封为新安伯。 从祀孔子 I 龆5 雍的原因之—是邵雍与其他四子相比缺少圣贤气象 。陈荣 文庙 , 宋史亦将邵雍列于道学传中。 明嘉靖中 , 祀称“ 先儒邵子” , 捷在《 爿 集》 中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是朱熹认为邵雍是居于儒 李贽藏书将邵雍列 入 德业儒臣传。 值得—提的是 , 纪昀曾云 : “ 洵 学正统体系之外的 。一方面因为其 ; { 仁义 礼智等儒家基本问 淬然儒者 , 非谶纬术数家可同 日而语也。” 这些都说明了 ̄- i f - A 题, 另一方面则是关 于邵雍的理数之学, 道家气味太浓 。m增 眼中的邵雍是宋代理学的大家。据《 无名君传》 载邵雍曾言 : “ 家 《 宋史》 载, 邵雍象数之学得 自李之才 , 而李之才得 自陈抟, 但其 素业儒 , 身未尝不行需行’ 御姗, 可见其也是以儒者 自居的。其家 也是寥寥 r l 语未 曾深 人 论 及。 学素来有儒学的传统 , 其父邵古“ 喜儒学。 尤善文字声音韵律 , 古
清初《近思录》传播的学术思考
程水 龙
近思 录 》 及 其 整 理 本 之 所 以 七 百 年 来 盛 传 不 衰 原 因 是 多 方 面 的
,
《
。
本质原 因 是 由 于
, ,
《
近 思 录 》 文本较 全 面地 阐 述 了 理 学 思 想 内 容 纲
”
,
目
,
结 构 完备
“
,
义理 根 源 圣 学 体 用 皆 在
。
此编
是 孔 孟 之后 反 映 新 儒 学 思 想 的 重 要 人 门 书 也 是 后 学 修 身 进 德 的 理 想 读 本
,
历史
上 朱 子 学 说在 不 同 时 代 的 影 响 力 有大 小 之 别 帝 王 对 理 学 的 尊 崇 存 在 程 度 差 异 学 者 群 体
,
对 程朱 理学及 《 近思 录 》 的 爱 好 用 功 不 尽 相 同 以 及 传 抄 刊 刻者 个 体 时 代 思 潮 地 域 等 因
② 张 习 孔 编成
”
《
近 思 录 传 》 十 四 卷 意在 探 究 其 中 义 理 宣 扬 先 贤 理 学
、
以 俟 后 之君 子 择 焉
。
此 书 后 由 其子 张 潮 张 渐 校 勘行 世
,
。
同 时 期 的 张 伯 行 笃 信朱 子 之 学 对 《 近 思 录 》 服 膺 有 年 对 朱 熹 传 播 儒 学 的 功 绩 十 分 赞
现
《
近 思录 》
;
白 文 本 存世
、
部 其 中 清代 刻 本 存 世
,
部 注本 存 世
;
部 其 中 清人 注 本
《近思录》第十一卷的中英文比较研究
58语言研究《近思录》第十一卷的中英文比较研究陶政欣温州大学摘要:《近思录》是朱熹的重要著作,在我国的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近思录》都甚少关注。
《近思录》的英文译本迄今只有陈荣捷的一版。
本文从《近思录》十一卷来看陈荣捷《近思录》译本的翻译情况,以及他的翻译策略和手法。
看他的译本是否体现了原本的思想和内涵。
关键词:《近思录》;英译本;陈荣捷;中英文对比一、《近思录》的诞生及传播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著作,有感于四子书内容广大闳博,思想若无津涯,初学者不易把握其精要意旨,于是精选622条,辑成《近思录》十四卷。
“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①。
”朱熹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将四子著作又作为学习《四书》、《六经》的阶梯,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之 失。
二、陈荣捷的英译《近思录》陈荣捷之所以注重翻译中国哲学经典,是出于美国和西方学界对儒学的长期误解,一是美国和西方学者一直持有中国先秦之后无哲学的偏见,二是由于语言的隔阂所造成的对中国哲学经典的误读与误释。
1967年,陈荣捷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了《近思录》的英文译本,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这是英语世界的第一个译本。
陈荣捷研究朱子,大量地使用了欧美日韩的研究成果。
他的《近思录》也是这样,他除了译本,又采译《朱子语类》、《文集》、《四书集注》、《或问》,周张等书281条。
并附加张伯行、江永、茅星来,朝鲜金长生、日本中村惕斋、贝原益轩等人的注解,共215条,总共496条,以附在各条之下。
书末附《近思录》编纂经过,622条的来源,与中国注释17种、朝鲜6种、日本37种,另外笔记48种,注文课本一种之说明②。
三、中英文对比11·1 濂溪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
中国人必读的三本书籍推荐
中国人必读的三本书籍推荐中国人必读的书一、《近思录》:身边之事,日常之理《近思录》囊括了五位顶级理学大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思想精华,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书中得到了全面阐述,是学习研究理学最为经典和权威的著作。
太极、理、气等概念,是理学经常论及的根本和核心范畴,其一切理论都是建基于这个高度之上而得出的。
说白了,理学之所以让人觉得疏远和不亲切,不是因为它有问题,而是在于太高、太精英化。
譬如《近思录》的主线便是——从宇宙生成到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
读这本书,是啃硬骨头,对思维是极大砺炼,对认知是巨大提升。
中国人必读的三本书二、《传习录》:心外无学,传而习之《传习录》是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著名的王阳明心学“四句教”就是在下卷提出。
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要心学思想,都包含在《传习录》里。
要了解千古心学的真谛和王阳明的大智慧,这本书是最佳选择,一本足矣。
更为难得的是,王阳明虽是一个大学者,其书和思想却无论读书人还是非读书人,都可以读可以听、听得进听得懂,这也是心学比理学更为人喜爱的一大原因。
这本书对于现代人也有着更为紧迫切实的意义:在当下,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明白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和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此时,你就需要读读《传习录》,把灼灼目光收回来,投向自己那放逐已久的心灵,由知而行,步入知行合一之途。
中国人必读的三本书三、《周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思维高度、广度及深度的经典,阴阳圆转、循环往复、物极必反、共生互涉等高深的哲学观念,无不脱胎于此书。
《近思录》及其后续著述的思想史意义
《近思录》及其后续著述的思想史意义撰文/严佐之一《近思录》的经典化及其续录《近思录》在经过八百年传播的层层累积之后,最终成为代表中国古代主流学术思想的经典之一。
这样一个结果,应该是主编朱熹及其合作者吕祖谦始料未及的。
因为朱子当时邀约吕成公(吕祖谦谥号“成”)在建阳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编纂此书的初衷,不过是想替那些僻居穷乡而不能遍观周、张、二程诸先生之书的读书人,提供一部能比较准确、全面、系统概括四子思想,且又切近日用、便宜遵行的理学入门读本。
虽说书稿十日告竣之后,他俩仍不断书信往返,商榷编例,其去取不可谓之不审,其互议不可谓之不勤,虽说朱子也自以为此录详于“义理精微”,堪称“四子之阶梯”,但《近思录》毕竟还算不上朱子最用力、最自珍的撰著,至少不能与其临终仍念念不忘的《四书章句集注》相提并论。
然而,就是这么一部原初设定的学术思想普及读本,却在朱、吕身后,被后世学者一步步发掘出潜藏的巨大学术价值,一步步提升到显要的理学经典地位。
这样的结果确实很有意思,而大有意思的还有那个漫长的累积过程。
回溯历史,早在朱子生前,就已有讲友刘清之字子澄者,取程门诸公之说,为之续录。
及至朱子身后,《近思录》注解续补之作更是纷至竞出,弟子辈中有陈埴《杂问》、李季札《续录》、蔡模《续录》《别录》和杨伯嵒《衍注》,再传弟子有叶采《集解》、熊刚大《集解》、何基《发挥》、饶鲁《注》、黄绩《义类》,以及三传弟子程若庸《注》等。
而由建安书塾刊行的无名氏《文场资用分门近思录》,则表明此书已进入当时科试举业读物之列,遂可推知其读者受众之夥。
故《近思录》在南宋后期就已被视为“我宋之一经,将与四子并列,诏后学而垂无穷者”。
继而蒙元之世,又有赵顺孙为之《精义》、戴亨为之《补注》、柳贯为之《广辑》、黄溍为之《广辑》等,并皆尊“《近思录》乃近世一经”。
明初,永乐年间诏修《性理大全》,“其录诸儒之语,皆因《近思录》而广之”,可见此书已对国家意识形态产生不小影响。
《近思录》与《中庸》《大学》文本的内在同一性
The Congruence in Framework of 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 with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Golden Mean
作者: 刘鹿鸣[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3-26页
主题词: 《中庸》;《大学》;《近思录》;朱熹;为学次第;仁学
摘要:朱熹、吕祖谦编纂《近思录》的主导思想依据《中庸》和《大学》。
三书在文本结构和深层义理上具有内在同一性。
朱熹编纂《近思录》,把儒学的为学道路予以体系化组织,试图建立一个鲜明而严谨的理学为学次第,并把儒学的内外之道解释为一个完整的仁学思想体系,也显示出《中庸》、《大学》等早期儒家经典文本结构的严谨,彰显了儒学成德之道的为学次第和道德生命境界发展的内在逻辑。
《近思录》对读经治学的指导价值
《近思录》对读经治学的指导价值程水龙摘要:《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热的理论形态,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子的读经方法,对我们今天读经很有启发借鉴意义;科学的治学次序、方法,治学当行与不当为之事,对当今的教育者、读经者均有指导意义、借鉴价值:读经当然不应舍弃之。
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久远,负载着华夏民族文化与民族方法,对修养身心、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等内容都有阐述。
因此,精神,形成特有的东方文化底蕴。
它表彰并显现出中国人的生命把《近思录》列入当今读经文本是必要的。
智慧与文化大气,蕴藏茹培养着中国人的文化气质与民族品格。
读经,即读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文学典籍等著作。
现在倡行读经,一、四子读经的方法有何借鉴之处目的是回溯传统文化之根,延续民族精神,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发扬光大。
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学术界倡导中小学生读经之风方兴阅读经典是一个博采众长的积累过程。
即使北宋四子周敦未艾,关于读经的争论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笔者对读经持肯颐、程颢、程颐、张载也不例外,那么他们是如何读经的呢?《近思定态度,这里主要就宋元明清的儒学基础读物‘近思录》谈谈读录》中记载的四子读经体会,对我们今天读经是有启发借鉴意义经问题。
的。
<近思录》在近七百年时间里一直是作为官私学、书院、家程颐认为读《周易》终日勤奋不倦,却未必穷尽其义,他说塾的基本教材,也是新儒学的入门教科书,它对复兴儒学、传播“知时识势”是学习《周易》的根本方法,不拘泥于一解,学会自儒家精神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和影响。
国学大师钱穆把它与己体会经典。
读《诗经》不可穿凿附会,他们强调的是融会贯通、‘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传习录》并列,学以致用,读后能通达政事,单独应对四方。
宋代谢良佐评价程看成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七部基本经典。
然而,在今天所列读颢讲《诗经》,完全不是作章句解释,而是教人吟咏诗文,使人有经文本中,却很少有‘近思录》的影子,那么宋元明清四朝将<近理解明白处,读之对人格修养有作用,能“使人长一格价”q(本思录》作为入门理学的读物,有无合理性、必要性?它与儒家经典文引用文字若未注明,均出自‘近思录》)《春秋》是史书,读之要之间在内容上有无关联?对当今青少年读经治学有何借鉴价值?通过事象深入思考,学会体察,“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现今有无必要再读《近思录》昵?人君子出处进退”,“要识其治乱、安危、兴废、存亡之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国统一考试 语文考向卷_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思录》作为理学入德之门、进学之阶,备受后世儒者的推崇和重视,被尊奉为“圣贤传心明道之要法,学者造道成德之大端”,历代注释之作层出不穷,续补仿编之作也蔚为大观,总体数量多达百种以上,它们不仅阐发各自对《近思录》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补入后世重要理学家的思想资料,合而观之则形成脉络相承的文本体系,真切地反映了《近思录》的经典化历程,并且直观呈现程朱理学发展演变的脉络主线。
《近思录》在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以至成为理学的标志和象征。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其案头就有“一部《近思录集注》”。
这样描写显然有其深刻用意,是借此彰显“讲理学的老监生”的身份。
鲁四老爷迂腐顽固,冷酷无情,是典型的封建卫道士形象,很多读者据此给《近思录》贴上守旧落后的标签,其实并不符合作品的主旨。
因为《祝福》中还写到,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话的”。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这句话见于《近思录》,出自张载《正蒙》,认为鬼神是阴阳二气的自然变化,是具有无神论和唯物论倾向的思想。
这就与书房案头的《近思录》先后呼应,在结构安排上匠心独妙,暗讽鲁四老爷虽然读过此书,但只是装点门面而已,并没有认真领会其精义,也不能身体力行去实践,思想观念依然愚昧迷信,而其面目因此更显虚伪。
《近思录》与思想的保守落后没有必然联系,还可通过两位著名启蒙思想家为证。
如清代有一部《近思录》的重要注本,是嘉庆朝状元陈沆的《近思录补注》。
陈沆与魏源关系极为密切,这部书是在魏源协助下完成的,该书原稿今存湖北图书馆,上面有很多魏源的批注,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来看,魏源对《近思录》用功很深,不仅对其思想内容多有精辟见解,而且有改编和注释《近思录》的具体设想。
由此可知,魏源这位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在接受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同时,对《近思录》仍然保持浓厚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思录》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
所以这个“道统论”,朱熹是怎么把它建立起来的?追到孟子这里,从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孔子之后是谁呀?朱熹就编了四书。
也就是得到孔子真传的就两个人,一个就是颜回,一个就是曾参。
但颜回早死,曾参比较鲁钝,但他得到真传,曾参就把他所学的传给孔子的孙子孔伋,也就是子思。
子思的门人把它传给孟子,也就是说这个道统,到孔子之后就经由曾子、子思,然后传给孟子了。
孟子之后是谁呀?关键人物——韩愈,韩文公。
韩愈在《原道》这一篇文章里面特别提到这一点,如果没有韩愈振臂直呼,孟子的重要性没办法凸显,孟子因为韩愈的呼吁而受到大家的重视。
所以以前大家只读《论语》,没有人读《孟子》,是韩愈以后孟子的地位重要起来,就越来越高了。
然后到北宋初期的时候,就开始《大学》、《中庸》被抽出来。
《大学》、《中庸》从《小戴礼记》被抽出来之后,到朱熹那里,《大学》跟《中庸》就跟《论语》、《孟子》等量齐观了,就变成四书了。
也因为朱熹的关系,《四书》后来的地位就超过了《五经》的地位。
这个《四书》,朱熹一而再再而三跟人家讲,说:“某要人读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观古人之微妙处。
”什么意思?这就是朱熹要人家,你要怎么读这《四书》?一定要先读《大学》,以便把规模定出来。
什么规模?也就是说,你要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内圣外王,这样出来,对不对?这三纲领、八条目。
哪三纲领?就大学之道就“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八条目就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这就把它的规模拉出来了。
《近思录》其实就是朱熹理想中完整版的《大学》,至于袖珍版的《大学》是什么?袖珍版的《大学》其实就是《白鹿洞书院揭示》,五条79个字而已。
那你如果要讲《近思录》,要622条,对不对?所以朱熹编撰的《四书》,成立了道统说,也就是从孔子之前,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孔子以后怎么来的?孔子以后就是这样传到颜渊、曾子,曾子传给子思,子思传给孟子,孟子再来一跳,就跳到韩愈了。
韩愈再跳下来,跳到谁了?就跳到周敦颐了。
周敦颐——朱熹把他立为道学的开山祖师。
为什么朱熹推尊周敦颐?有三个理由。
濂溪先生周敦颐(资料图图源网络)
第一个,周敦颐他写了《太极图说》。
他写的《太极图说》这一篇可以说是把道教的经典把它挪为儒家的经典,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朱熹特别把它放在《近思录》卷首的第一条。
虽然我很痛恨这一篇《太极图说》耽误了我30多年,但是当我读懂之后,我还是佩服!《太极图说》放在《近思录》第一条,绝对是有道理的。
第二点是什么?周敦颐他带了两位程夫子。
其实,北宋五子的灵魂人物就是两位程夫子,为什么?周敦颐是两位程夫子的老师,邵雍是两位程夫子住在洛阳同一个里长达30年以上的老朋友。
邵雍要死的时候还交代,说我的墓志铭一定要由程颢来帮我写,后来程颢真的帮他写了。
那张载是谁?张载是两位程夫子的
表叔,也是两位程夫子的学生。
在古代那么讲辈分的,这么杰出这么优秀的表叔愿意来拜自己的表侄儿当老师,可见这两位表侄儿多杰出!所以北宋五子的灵魂就是洛学,就是这两位程夫子。
朱熹就得到这两位程夫子的真传了,所以他才会去编写《伊洛渊源录》。
《伊洛渊源录》就是专门针对两位程夫子的杰出的弟子,把他们的思想精华萃取出来,叫《伊洛渊源录》。
《二程遗书》就是两位程夫子遗留下来的语录,朱熹来编的。
所以北宋五子的灵魂就是这两位程夫子。
两位程夫子——我们可以这样讲,《近思录》622条里头,总共从周敦颐那里录了11条,从张载那里录了110条——其他501条,也就80%以上,都是来自于这两位程夫子的。
所以说,这样大家就看得很清楚了:也就是韩愈之后,就是周敦颐;那周敦颐传给谁?很清楚,就是这两位程夫子。
那两位程夫子传给谁?这就好玩了,站在朱熹的立场,他当然就是把北宋五子的精华统统继承下来了,他就是这个道统的继承者,这个就有点像孟子。
孟子讲,刚才我举的那个例子,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由孔子到他那里。
那朱熹创立了道统说,其实也是意味着一样的道理——从孔子到孟子,孟子到韩愈,然后由周敦颐开出来的到两位程夫子,总结在他那里。
我在这儿跟大家讲件有趣的事,像王阳明对这一块他就有意见了。
他说,前面的我都没意见,然后从周敦颐、程颢再来就是王阳明了,为什么?因为他一定要把这个伊川跟朱熹,因为他想我阳明的心学跟伊川和朱子的理学要做个区隔,但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在这里先不谈。
从这里大家就知道,《近思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就算是阳明学派,他也不得不推尊周敦颐,推尊程颢,也就是说《近思录》不是对程朱学派来讲很重要,对阳明学来讲也一样重要,对关学来讲也同样地重要。
从这儿,大家大概就可以知道,《近思录》在中国文化史上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
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
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
著有《近思录通
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