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

合集下载

脑卒中综合征

脑卒中综合征

脑梗塞早期征象(4-6h显示)
• 早期脑梗死CT征象-1 MCA高密度征(30min-6h出现,24h-7d消失) –M1段血管闭塞的标志(血栓形成或栓塞)
• 早期脑梗死CT征象-2 皮质(岛叶外侧缘或豆状核)灰白质界限消失和脑沟 变浅
• 早期脑梗死CT征象-3 MCA圆点征
早期脑梗死CT征象
MCA高密度征 –M1段血管闭”→严重血流量减少使远端管 腔塌陷(造影显示),但TCD可探及
• 症状在闭塞同时或闭塞后出现,慢性低灌流状 态→贫困灌注,但罕有持续。
• 个别出现一过性症状,尤其在血流动力变化时 ,(出现眼动脉的交叉瘫)
• 肢体抖动性TIA的低灌注征象(站立或活动时 对侧屈曲伸直样抖动,坐下躺下停止)
语言在左侧大脑半球后部接受→胼胝体到右额叶 。右半球控制左肢,ACA梗死时,胼胝体和相邻白 质纤维受累,无论左侧还是右侧ACA梗死破坏了 这个传递通路。 • 异手征:一只手对抗另一只手(似乎有意识的干 扰)或不自主的活动。 • 强握征:额叶病灶对侧 • 突发双侧ACA梗死:发育不全或一侧A1缺如,突 发额叶痴呆、小便失禁、双下肢无力
• 常见TIA症状:①复视;②头晕,但通常没有天 旋地转感;③双下肢无力;④不同肢体发作性无 力
• 部分发病前有显著头痛,常位于枕部,并向头顶扩散 • 主要供血区是脑桥,故常引起双侧脑桥基底部缺
血,而被盖部有丰富的侧枝(来自SCA)。延髓 和小脑通常不受累 • 有认为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即使在发病后24h才开始 治疗,静脉内溶栓和动脉内溶栓均被证明有效
⑷同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 ⑸同侧Horner综合征(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和眼球内陷,
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
Wallenberg’s以下情况预后差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及诊疗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及诊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及诊疗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目录丹参与丹参多酚酸—急性脑缺血治疗研究 (1)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重塑研究进展 (3)《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最新解读 (7)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策略与中药注射剂应用 (9)脑血管病的救治策略与用药 (1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疗策略 (13)脑梗塞血运重建策略的评价 (15)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治策略 (17)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 (19)低NIHSS评分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21)中西医结合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策略 (23)缺血性脑卒中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及潜在新药物靶点的展望 (25)女性卒中的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 (27)丹参与丹参多酚酸—急性脑缺血治疗研究1.丹参中作用最强的有效成分是()A.丹酚酸AB.丹酚酸BC.丹酚酸CD.丹酚酸DE.丹参多酚酸参考答案:A2.根据《中国药典》2020版,丹参的质量评价标准中,丹酚酸B的含量不得少于多少()A.0.1%B.0.5%C.1.0%D.2.0%E.3.0%参考答案:E3.丹参的应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哪本历史文献()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日华子本草》D.《妇人明理论》E.《本草纲目》参考答案:A4.发现丹参中首个水溶性成分的时间是()A.1934年B.1980sC.1984年D.1988年E.1993年参考答案:B5.丹参多酚酸的药理作用机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抗血小板聚集及凝集B.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C.抑制细胞凋亡和保护神经元D.促进细胞凋亡E.促进损伤后血管及神经元增殖参考答案:D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重塑研究进展1.神经重塑不包括以下哪部分()A.基因表达改变B.轴突生长C.突触不可再生D.大脑网络重组E.神经元再生参考答案:C2.关于缺血性脑卒中与神经重塑过程,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缺血性脑卒中不能诱导轴突发芽或生长B.轴突生长通常在缺血性脑卒中后30天会出现C.轴突生长形成的皮质回路可以在缺血后立即观察到D.卒中可诱导对侧运动皮层轴突发芽,进入同侧梗死周围皮层、对侧纹状体、红核等E.卒中只能诱导与梗死部位相邻的皮层中的轴突发芽,不能涉及同侧皮层参考答案:D3.1990年-2019年缺血性卒中年龄标化的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是()A.中国和印度B.美国和印度C.印度与埃及D.美国与埃及E.中国与埃及参考答案:E4.神经重塑主要发生在卒中后的哪个时期()A.慢性期B.超急性期C.急性期D.亚急性期E.稳定期参考答案:D5.在轴突生长过程中,表达上调的信号有()A.Nogo-AB.NgRC.RhoAD.ROCKE.BDNF参考答案:E星形胶质细胞CX43、半通道及缝隙连接对脑缺血性神经炎性反应调控及丹参多酚酸的干预1.AMPK/mTOR/ULK1通路在自噬中的主要作用是()A.抑制自噬B.控制基因表达C.促进细胞分裂D.激活自噬E.维持细胞稳态参考答案:D2.半通道是由多少个Cx43蛋白质构成的六聚体()A.4个B.5个C.6个D.7个E.8个参考答案:C3.缝隙连接(GJ)主要作用是什么()A.神经细胞传导B.细胞间物质交流与通讯C.神经元修复D.血管生成E.能量代谢参考答案:B4.丹参中活血作用最强且含量最高的水溶性化合物是()A.丹酚酸AB.丹酚酸BC.丹酚酸CD.丹酚酸DE.丹参酮参考答案:B5.丹酚酸B(SalB)的主要作用不包括哪一项()A.改善微循环B.抗炎C.促凝D.抗氧化E.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参考答案:C《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最新解读1.根据2022版指南,对于既往未接收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多少mmHg以上,建议启动降压治疗?A.120B.130C.140D.150E.160参考答案:C2.卒中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比例有多少?A.<40%B.<50%C.<60%D.>70%E.>90%参考答案:D3.对于非心源性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使用的预防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药物是什么?A.口服抗血小板药物B.抗凝药物C.溶栓药物D.钙通道阻滞剂E.利尿剂参考答案:A4.对于具有活动能力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在急性期后,推荐的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长应为?A.每周至少1次,每次至少5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B.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10分钟的有氧运动C.每周至少3-4次,每次至少1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D.每周至少5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E.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2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参考答案:C5.筛查隐源性卒中的栓子来源的金标准是()A.经胸超声心动图B.心电图筛查C.血液检测D.颈部血管超声E.食道超声心动图参考答案:E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策略与中药注射剂应用1.下列哪项不属于丹参多酚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A.有效减少脑梗死面积B.选择性增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脑血流C.促进神经功能恢复D.不能联合溶栓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E.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和运动功能参考答案:D2.下列哪项不是痰热腑实的常用药()A.瓜蒌B.胆南星C.大黄D.芒硝E.黄芪参考答案:E3.生地用于治疗阳闭时,其作用是()A.凉血清热B.清肝熄风C.育阴潜阳D.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E.益气养血参考答案:A4.关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用药安全,说法错误的是()A.一次一支,一日一次B.滴速控制在每分钟40滴及以上C.药液配置后,应在4小时内用完D.不宜与藜芦及其制剂同时使用E.在静脉输液时,建议选择精密输液器参考答案:B5.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A.高血压B.高血糖C.血脂紊乱D.动脉粥样硬化E.炎症参考答案:D脑血管病的救治策略与用药1.目前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是()A.糖尿病B.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心肌梗死D.高血压E.脑卒中参考答案:E2.下列哪项不属于中风病的危险因素()A.高血压B.糖尿病C.体力活动过多D.吸烟E.肥胖参考答案:C3.中风病痰热内闭清窍证的治法是什么()A.熄风化痰,活血通络B.清热化痰,醒神开窍C.平肝熄风,清热泻火D.益气活血,养阴通络E.益气回阳,固脱参考答案:B4.在中风病的战略防御阶段,主要治则是什么()A.活血化瘀B.益气养阴C.检测和支持D.熄风通络E.清热化痰参考答案:C5.下列哪种中成药适合在中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应用()A.参麦注射液B.醒脑静注射液C.刺五加注射液D.脉络宁注射液E.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参考答案: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疗策略1.STAIR推荐意见中提出,卒中病理的级联瀑布反应涉及多重途径,可能需要哪种策略进行有效调控()A.单一机制药物B.手术治疗C.联合多种药理作用的药物D.增加药物剂量E.延长治疗时间参考答案:C2.缺血性卒中全流程规范化管理的内容不包括()A.公众教育卒中一级预防B.院内急性期救治C.院内二级预防D.门诊复查卒中后认知等功能障碍识别与管理E.长期康复卒中三级预防参考答案:C3.关于不同类型患者采取不同降脂方案,说法错误的是()A.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给予低强度他汀治疗B.合并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强度他汀治疗,需要时联合依折麦布高强度他汀治疗,需要时联合依折麦布C.极高危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后,LDL-C仍高于1.8 mmol/L,推荐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D.若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后,LDL-C 水平仍未达到目标水平,推荐联合使用PCSK9 抑制剂治疗以预防 ASCVD 事件发生E.他汀不耐受者,根据LDL-C水平目标值,可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或依折麦布参考答案:A4.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什么作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十大改进目标之一()A.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率B.提升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C.降低癌症死亡率D.推广疫苗接种E.扩大慢性病筛查范围参考答案:B5.大脑中动脉M2或M3段闭塞的患者,可以考虑在发病6h内进行哪种治疗方法()A.动脉溶栓B.静脉溶栓C.机械取栓D.保守治疗E.抗血小板治疗参考答案:C脑梗塞血运重建策略的评价1.首要DNT的时间目标是()A.≥50%患者在60分钟内溶栓B.≥50%患者在55分钟内溶栓C.≥50%患者在50分钟内溶栓D.≥50%患者在45分钟内溶栓E.≥50%患者在40分钟内溶栓参考答案:A2.脑梗塞治疗策略不包括()A.静脉溶栓B.动脉溶栓C.促进血小板聚集D.抗凝E.改善侧支循环参考答案:C3.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首次分离得到丹参多酚酸的时间是()A.上世纪80年代B.上世纪90年代C.2000年D.2001年E.2010年参考答案:A4.对于轻型卒中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启动哪种治疗对预防90天内的早期卒中复发有益?A.单一阿司匹林治疗B.单一氯吡格雷治疗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D.替罗非班治疗E.抗凝治疗参考答案:C5.下列哪项检查应在静脉溶栓前进行()A.基线心电图B.血糖测定C.肌钙蛋白评估D.胸片检查E.血小板计数参考答案:B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治策略1.下列哪项不是AIS核心理论——挽救缺血半暗带的基础()A.局部血流B.组织氧分压C.全脑血流D.时间窗E.组织窗参考答案:C2.AIS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rt-PA的使用剂量是多少()A.0.6mg/kgB.0.7mg/kgC.0.8mg/kgD.0.9mg/kgE.1.0mg/kg参考答案:D3.关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ECASS分型,说法错误的是()A.HI1沿梗死灶边缘小点状出血B.HI2 :梗死区内片状无占位效应出血或多个融合的点状出血C.PH1: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轻微占位效应的出血D.HI3由HI4.HI2共同组成E.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或远离梗死灶的出血参考答案:D5.丹酚酸通过何种方式展现其主要的药效学特点?A.抑制细菌生长B.单纯抗氧化作用C.通过改善侧支循环、抗炎、抗氧化、抗凋亡、保护血脑屏障、改善线粒体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等一系列作用机制D.单一改善线粒体功能E.仅具有抗炎效果参考答案:C6.丹酚酸在AIS治疗中的主要作用不包括()A.改善侧枝循环B.抗炎、抗氧化C.抑制肿瘤细胞生长D.保护血脑屏障E.抗血栓形成参考答案:C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1.WAKE-UP试验中,对于醒后卒中患者,如果MRI显示DWI-FLAIR不匹配,推荐使用哪种治疗()A.血管内机械取栓B.口服抗血小板药物C.阿替普酶静脉溶栓D.安慰剂E.抗凝治疗参考答案:C2.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哪个区域与神经功能缺失加重和恢复密切相关()A.梗死核心区B.缺血半暗带C.良性缺血区D.静脉系统E.动脉系统参考答案:B3.对于醒后卒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距最后正常时间远超(),MRI显示DWI-FLAIR不匹配,且不适合或未计划进行机械取栓,指南推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0.5hB.1.5hC.2.5hD.3.5hE.4.5h参考答案:D4.脑梗死静脉溶栓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主要作用机制不包括()A.增加出血风险B.改善脑部微循环C.减轻神经元损伤D.抗氧化应激E.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参考答案:A5.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出现疑似脑出血的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是()A.立即给予6-8个单位血小板输注B.血液科会诊,注意目前的凝血功能C.停止溶栓药物输注,立即抽血进行检查,立即行平扫头颅 CT 检查D.立即给予ε-氨基己酸4-5g静脉注射E.有关外科和/或内科治疗需要商讨共同决定参考答案:C低NIHSS评分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1.有研究表明,有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占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比例是()A.9.9%B.0.26%C.>50%D.0.8%E.10%参考答案:C2.关于低NIHSS评分ASI-LVO症状进展的病理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梗死灶扩大B.开始侧枝循环良好,紧跟着侧枝循环衰竭,症状加重C.再发梗死D.梗死灶缩小,远端大血管闭塞E.栓子逃逸会导致失语参考答案:D3.丹酚酸的作用机制不包括()A.抗炎B.促进血小板凝集C.抗氧化D.抗凋亡E.保护神经单元参考答案:B4.建议NIHSS评分为()时候进行影像学检查,可筛查出90%的LVOA.≥1分B.≥2分C.≥3分D.≥4分E.≥5分参考答案:B5.对于大脑中动脉M1段及颈动脉闭塞而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NIHSS评分()时可考虑动脉取栓治疗A.≥6分B.<6分C.>5分D.≤5分E.>7分参考答案:B中西医结合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策略1.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中,关于诊断和评估的下列哪个步骤描述不准确()A.按照诊断流程处理疑似脑卒中患者B.对疑似脑卒中患者无需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C.进行必要的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并尽量缩短检查时间D.进行心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应持续心电监测E.使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参考答案:B2.导致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是()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B.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C.脑血管性痴呆D.卒中E.高血压脑病参考答案:D3.以下关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主要通过单一靶点干预发挥药效B.丹参多酚酸无法改善微循环和侧支循环C.丹参多酚酸不具备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D.丹参多酚酸能改善脑部循环、保护脑神经和抗血栓形成E.丹参多酚酸无法保护血脑屏障和改善线粒体功能参考答案:D4.AHA/ASA建议超过多少比例的静脉溶栓患者DNT应缩短至60分钟以内()A.30%B.40%C.50%D.60%E.70%参考答案:C5.2018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多少()A.10%B.15%C.20%D.22%E.30%参考答案:D缺血性脑卒中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及潜在新药物靶点的展望1.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什么引起的?A.脑出血B.动脉粥样硬化C.脑部肿瘤D.脑炎E.癫痫参考答案:B2.在缺血性脑卒中中,低氧状态主要激活哪种细胞?A.神经元B.星形胶质细胞C.少突胶质细胞D.小胶质细胞E.内皮细胞参考答案:D3.豨莶草最早记载于我国哪本医术()A.《唐本草》B.《本草纲目》C.《本草图经》D.《本草蒙筌》E.《中国药典》参考答案:A4.国家卒中登记数据显示,卒中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为多少?A.5.9%B.10.9%C.13.4%D.14.7%E.19.1%参考答案:D5.以下哪项不是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重点?A.溶栓治疗B.抗栓治疗C.改善脑循环D.切除梗死脑组织E.脑保护治疗参考答案:D女性卒中的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1.根据中医理论,女子多少岁进入绝经期()A.35岁B.42岁C.49岁D.56岁E.63岁参考答案:C2.女性卒中的死亡率在女性死因中排名第几()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E.第五参考答案:C3.偏头痛与先兆脑卒中关系的可能机制不包括()A.遗传倾向B.内皮功能障碍C.神经传递功能障碍D.凝血异常E.经卵圆孔未闭的反常栓塞参考答案:C4.雌激素对人体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雌激素对血管有抗氧化作用B.雌激素使NO生物利用度增高C.雌激素使氧自由基产生升高D.内源性雌激素有利于维持绝经前妇女的正常血压E.雌激素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影响血压参考答案:C5.下列哪项是妊娠期的生理变化之一()A.全身血管收缩与静脉阻滞B.血液动力学与血管系统保持稳定C.凝血系统呈现低凝状态D.全身血管舒张与静脉瘀滞E.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参考答案:D。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缺血性卒中(IS)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在IS和TIA中,“A-S-A”管理(即降压、他汀、抗栓)仍然是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

其中,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还要关注以华法林为主的抗凝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三大管理措施可以降低更多的死亡或残疾风险。

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死亡或残疾风险的降低效果尤为明显。

急性IS 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I S急性期抗栓治疗1、静脉溶栓【推荐意见】对IS 发病≤3 h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A】。对IS 发病3 ~4.5 h 内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B】。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6 h,可参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2B】。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1C】。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推荐推迟到溶栓24 h 后开始【1B】。【推荐意见说明】溶栓使用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溶栓方法: rt-PA 0.9 mg/kg (≤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 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尿激酶100 ~150 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200 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2、血管内治疗【推荐意见】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符合静脉rt-PA 治疗指征的患者也应接受静脉rt-PA治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1A】。对于大血管闭塞的IS 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方法可能是合理的【2B】。对满足下列所有标准者,应当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1A】:①卒中前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为0 ~1 分;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所致卒中;③年龄≥18 岁;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⑤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CT 评分(ASPECTS)评分≥6;⑥症状出现≤6 h 可以开始治疗(腹股沟穿刺)。对于发病≤6 h 的以下患者,虽然获益仍不确定,但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可能是合理的【2B】:①大脑中动脉M2、M3 段闭塞;②卒中前mRS 评分>1,ASPECTS 评分<6 或NIHSS 评分<6 的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者.虽然获益尚不确定,对发病≤6 h 的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闭塞者,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可能是合理的【2C】。距最后正常状态6 ~16 h 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符合DAWN 或DEFUSE-3 研究的其他标准,推荐进行机械取栓术【1A】。距最后正常状态16 ~24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者,符合DAWN 研究的其他标准,可考虑进行机械取栓术【2B】。发病≤6 h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IS,当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无效且无法实施机械取栓时,可严格筛选患者后实施动脉溶栓【1B】。【推荐意见说明】mRS 评分:评估卒中后功能残疾程度。NIHSS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ASPECTS评分:评估脑梗死体积。3、抗血小板治疗【推荐意见】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IS 患者,推荐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150 ~300 mg/d【1A】。溶栓治疗者,推荐在溶栓结束24 h 后开始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1B】。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2C】。4、抗凝治疗【推荐意见】对大多数急性IS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抗凝治疗【1A】。溶栓后需抗凝治疗者,推荐在溶栓结束24 h 后使用抗凝剂【1B】。凝血酶抑制剂治疗急性IS 的有效性尚待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这些药物只建议在临床研究环境中或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使用【2B】。5、降纤治疗【推荐意见】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建议选用降纤治疗【2B】。IS二级预防抗栓治疗IS 主要包括非心源性和心源性两大类,复发风险高,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1、非心源性【推荐意见】对非心源性栓塞性IS 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建议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A】。建议首选阿司匹林(50 ~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治疗【2B】。发病≤24 h, 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 评分≥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或轻型IS(NIHSS 评分≤3 分),推荐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1A】。推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1A】。发病≤30 d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 ~99%)的IS 或TIA,建议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2B】。此后推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1A】。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IS 或TIA,建议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2B】。非心源性栓塞性IS 或TIA,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A】。【推荐意见说明】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 ~150 mg/d。阿司匹林(25 mg)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或西洛他唑(100 mg),2 次/d,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方案。抗血小板药应综合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临床特性个体化选用。2、伴房颤的IS【推荐意见】对伴有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的IS 或TIA,推荐适当剂量华法林口服抗凝,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维持INR 在2.0 ~3.0【1A】。伴有房颤的IS 或TIA,应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抗凝时机。建议出现神经功能症状≤14 d 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复发,对于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机【2B】。伴有房颤的IS 或TIA 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1A】。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2B】。【推荐意见说明】DOACs 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目前国内已经获得批准的DOACs 包括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药物选择应考虑患者个体化因素。3、其他心源性IS【推荐意见】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IS 或TIA,影像学检查发现左室附壁血栓形成,建议华法林抗凝治疗≥3 个月【2B】;如无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但前室壁无运动或异常运动,建议给予华法林抗凝3 个月【2B】。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但无房颤及其他危险因素(如颈动脉狭窄)的IS 或TIA,建议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2B】。已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患者,发生IS 或TIA 后,不建议常规联用抗血小板治疗【2C】;但足量华法林治疗过程中仍出现IS 或TIA时,建议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2B】。不伴有非风湿性二尖瓣性房颤或其他瓣膜病变(局部主动脉弓、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脱垂等)的IS 或TIA,建议抗血小板治疗【2B】。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IS 或TIA,建议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2B】。已植入人工心脏瓣膜者,既往有IS 或TIA 史,若出血风险低,建议在华法林抗凝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2B】。。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影像学评判标准、轻型卒中早期进展、预后危险因素、抗板治疗原则及合并房颤抗凝治疗时机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影像学评判标准、轻型卒中早期进展、预后危险因素、抗板治疗原则及合并房颤抗凝治疗时机

临床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定义、影像学评判标准、致残性非致残性定义、轻型卒中早期进展、预后不良危险因素、轻型卒中抗板治疗原则及合并房颤患者启动抗凝治疗时机轻型卒中定义轻型卒中的定义及标准,既往的大部分研究采用NIHSS 评分≤5 分或NIHSS 评分≤3 分作为标准单纯使用NIHSS 评分定义轻型卒中有一定局限性:- NIHSS 评分不能反映颅内外血管状态及脑组织灌注状态;- NIHSS 评分倾向于左大脑半球的梗死;- 对后循环缺血症状的评估能力不足,评分不能反映卒中严重程度;- NIHSS 评分可能过于集中于对某一亚项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估;- NIHSS 评分无法评价患者认知、抑郁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轻型卒中影像学评判标准TACAMINIS 研究中轻型卒中定义为:NIHSS ≤8,头CT 或MRI 上无大面积梗死。

波士顿急性卒中影像评分(Basis)分型中定义重型卒中和轻型卒中的概念,其基本原则为:如果在CTA 或MRA 上有颅内外大血管闭塞表现,则为重型卒中;若无大血管闭塞,但非增强CT 或MR 弥散加权成像上有显著梗死灶,也归为重型卒中;其余都为轻型卒中。

影像学评判标准可以直观地反映责任血管的情况,为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更合理的依据。

致残性/非致残性轻型卒中定义残疾/缺陷的定义:•患者无法进行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或重返工作岗位;mRS 评分≥ 2 分的复发卒中为致残性的;•致残性卒中症状:包括神经心理缺陷;•客观上轻微的缺陷可能会对一些患者产生不成比例影响;常用致残性/非致残性轻型卒中评价量表:①改良RANLIN 量表(0~分为非致残性,2~6 分为致残性)② NIHSS 量表(2015 年AHA/ASA 关于静脉溶栓入排标准的声明中将下列情况视为致残性功能缺损):完全偏盲(NIHSS ≥ 2 分);严重失语(NIHSS ≥ 2 分);忽视(NIHSS ≥ 1 分);任何无法持续性抵抗重力的肢体无力(NIHSS ≥ 2 分);任何功能缺损使总NIHSS >5 分;任何被医生和患者认为是潜在致残的功能缺损(需临床判断)。

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与卒中预后的关系

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与卒中预后的关系
o c l son h s b e b ev d M e h ds On un r d a d ffe n p te sw i c e ic e i to s we e e a n d bv ro cu i a e n o s r e . to : e h d e n ite a int t a ut s h m cs r ke r x mi e h
Th l in hp o l tr lCic l to nd Pr g ssi te swih I r c a a rCe vc lAre ySe o i rOc lso eReat s i fCol ea r ua in a o no i n Pa int t nta rnilo r ia tr tn so cu in o a s
TCD . Th o ltr lcr ua inswe e e a u td i a in s wih c r b a re y se o i c l son A u oo s o u— e c lae a ic lto r v l ae n p te t t e e r la t r t n ssoro cu i . ne r lgitd c
m e td h a in s n e t e p te t"NI S c e ta H S s orsa dmiso s in.dic a g s h r e,a d t e nt sl tr swela n hre mo h ae .a l smR S s orsa ic r ea d c e tds ha g n
C AIJ ny n , u - ig DONGQin FUJin h i De a t n fNe rlg Hu sa s i l S a g a 2 0 4 C ia a g, a—u. p rme t o uoo y。 a h nHop t ,h n h i 0 0 0。 hn a [ src] Obe t e Ab ta t jci :Th o rlt no oltrlc c lt nwi rg o i i ai t t ee r reyseo i v ec reai fcl ea i uai t po n ss n p t n swihcrbaatr tn s o a r o h e s

脑血管科常用分级、评分 2022年10月 汪深川收集整理

脑血管科常用分级、评分 2022年10月 汪深川收集整理

脑血管科常用分级、评分目录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 (2)NIHSS评分 (2)mRS评分 (4)ABCD评分(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 (4)Hunt-Hess分级 (5)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委员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级:WFNS-SAH分级 (5)改良Fisher分级 (5)SPETZLER动静脉畸形(AVM)分级: (6)TOAST分型 (6)脑灌注分期 (7)ASPECTS评分 (7)前循环ASEPECTS评分 (7)后循环ASPECTS评分 (8)rLMC评分 (8)侧支循环分级/评分 (9)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基于DSA,广泛应用) (9)ASITN/SIR改良评分 (9)CTA-CS(COLLATERALSCORE 脑血管侧支评分) (10)后循环侧支代偿相关评分 (10)BATMAN评分 (10)PC-CS评分 (10)ACGS-BAO分级 (10)mTICI分级与eTICI分级 (11)欧洲急性卒中协作中心(ECASS)-出血转化分型 (12)CHA2DS2-VASC评分(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评分) (12)HAS-BLEDS(房颤患者抗凝出血风险评分) (13)Essen评分(卒中复发风险评分) (13)KPS评分 (14)GOS 评分 (14)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睁眼反应4分:自然睁眼(spontaneous)3分:呼唤会睁眼(to speech)2分:有刺激或痛楚会睁眼(to pain)1分:对于刺激无反应(none)C分:肿到睁不开●语言反应5分:说话有条理(oriented)。

4分:可应答,但有答非所问的情形(confused)。

3分:可说出单字(inappropriate words)。

2分:可发出声音(unintelligible sounds)。

1分:无任何反应(none)。

T分:插管或气切无法正常发声●肢体运动(M, Motor response)6分:可依指令动作(obey commands)。

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疗效观察

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疗效观察

支 架成 形 术 治 疗 症状 性 大 脑 中 动 脉 M1段 狭 窄 疗 效 观 察
刘建峰 , 侯 凯 , 李 辉 , 张 峰, 李 鹏 , 井 山泉
( 河北 医科 大学 第一 医院 ,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3 1 )
[ 摘要] 目的 评 价 支 架 成 形 术 治 疗 症 状 性 大 脑 中 动 脉 M1 段 狭 窄的 疗效及 安全性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8 8 4 9 ( 2 0 1 3 ) 3 4—3 7 6 6— 0 4
Ob s e r v a t i o n o f t he e f f e c t o f a ng i opl a s t y and s t e nt i ng o n t he M1 p ar t of s ym pt o ma t i c mi ddl e c e r e br al ar t e r y s t e no s i s
膨 式颈 动 脉 支 架 。术 前狭 窄 率 为 ( 8 6 . 3 4 - l 1 . 6 ) %, 术后 剩 余 狭 窄 率 ( 9 . 7 -4 4 . 4 ) % 。 与 术 前
相 比, 症 状 消失 与 改 善 4 7例 , 症状 改善 率 9 4 % 。 无 严 重 神 经 功 能 恶 化 及 死 亡 病 例 发 生 。 结 论

3 7 6 6・
现 代 中西 医 结 合 杂 志 Mo d e r n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2 0 1 3 D e c , 2 2 ( 3 4 )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曹铭 华 , 张 将, 江顺 福 , 吴明超 , 邢 小丽 , 曹 玮, 高黎 明 , 毛 元潮 , 叶 斌
( 景德镇 市第一人 民 医院神 经 内科 , 江 西 景德 镇 3 3 3 0 0 0 )
摘 要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 成形术 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 法 将 5 0 例症状性大脑
中 动 脉 M1段 狭 窄 [ 均 经 数 字 减 影 血管 造影 技 术 ( D S A ) 证实 , 狭窄率> 5 0 %] 的 患 者按 随 机 数 字 表 法 分 为治 疗 组 和 对 照组 , 每组 2 5例 。 治疗 组 给 予 球 囊 扩 张 血 管 内 支架 成 形 术 , 对照 组 单 纯 给 予 内 科药 物 治 疗 。 观 察 治 疗 组 手 术 成 功率 、 术 后 动 脉残 余 狭 窄率 及 并 发 症 发 生 率 。比 较 2组 患 者 治 疗 6个 月后 缺 血 性 卒 中的 再 发生 率 、 美 国 国立 卫 生 研 究 院 卒 中量 表 ( N I H S S ) 评 分及 B a  ̄ h e l 指 数 的改 善 情 况 。结 果 治疗组 2 5例 患 者手 术 均 成 功 , 手术成功率为 1 0 0 . 0 %。支 架 置入后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 。 狭 窄程 度 由术 前 的 ( 8 3 . 6 4  ̄ 1 3 . 2 5 ) %下 降 至 ( 1 2 . 1 9  ̄ 4 . 8 6 ) %。 远 端 血 管无 新 梗 死 灶 , 无 手 术 期 死 亡及 严 重 神 经 系 统 并 发 症发 生 。 均 随访 6个 月 , 无 脑 缺 血 症状 发生 。 1 8 例 患者 复 查 D S A, 1例 出现 大 脑 中动 脉 再狭窄 , 狭窄率为 5 . 6 %。对 照组 随 访 6个 月 , 7例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 T I A) 患 者 仍 发作 2次 , 其 中 2例 患 者 出现 新 的 脑 梗 死 病 灶 。 治疗 组 和对 照 组 6个 月后 缺血 性卒 中 的 再 发 生率 分别 为 0 . 0 %及 8 . O %. N I H S S评 分 分 别 为 ( 3 . 9 2  ̄ 1 . 4 8 )

美国缺血性脑卒中指南解读:手把手教你急诊处理

美国缺血性脑卒中指南解读:手把手教你急诊处理

美国缺血性脑卒中指南解读:手把手教你急诊处理导读:2018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最新研究成果,继2013指南之后又联合制定了“2018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主要变化内容为急性期影像学检查、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治疗等方面。

通过对2018指南全面解读,希望为相关医疗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以改善AIS 患者的诊疗及预后。

本文摘录了急诊处理部分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静脉阿替普酶治疗1. 阿替普酶的治疗剂量及适应证2013指南和2018指南都肯定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AIS的重要性,而且治疗效果具有时间依赖性,应尽早开始。

由于低血糖和高血糖的患者都有可能出现类似脑卒中的症状,所以在治疗前需测定血糖,并且阿替普酶对非血管性疾病没有使用指征。

除此之外,从发病到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时间对患者预后也较为关键,故不能因患者症状有所改善而延误静脉阿替普酶治疗。

2018指南细化及修改了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原则,指出需根据标准来决定静脉阿替普酶治疗的实施。

根据大量RCT证据,2018指南推荐在发病3.0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剂量为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1 min 内静脉推注10%,剩余90%维持静脉滴注>60 min(Ⅰ/A)。

2013指南也提出,对于发病3.0~4.5 h内的患者可按上述方法治疗,但应增加排除标准,即年龄>80岁、口服抗凝剂且不考虑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25分、影像学显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损伤超过1/3、或有卒中史和糖尿病史。

但根据AHA/美国卒中学会(ASA)总结的数据分析得出上述排除标准,在临床实践使用中可能不合理,故2018指南在此条推荐中剔除了上述排除标准(Ⅰ/B-R)。

在权重风险和获益的情况下,2018指南推荐对于符合其他标准的轻度脑卒中,在发病3.0~4.5 h内行静脉阿替普酶治疗可能合理(Ⅱb/B-NR)。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治疗和预后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治疗和预后
动脉狭窄¨3|。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有症状与无症状MCA狭窄的预后差异主要是 由于两者的斑块性质不同所致。一项中国人群研究 显示,与无症状MCA狭窄相比,有症状MCA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含量增多,而且具有更多的新 生血管和血栓形成¨4|。此外,两者的斑块常见位置 存在差异,有症状MCA狭窄的斑块多位于动脉上 壁,而下壁斑块较少¨5|。现就有症状和无症状 MCA狭窄的治疗和预后做一综述。
药物治疗和支架置人治疗。目前认为,抗凝药在治疗MCA狭窄方面并不优于抗血小板药,但双联抗 血小板药是否优于单药治疗以及支架置入治疗是否优于药物治疗尚无定论。有症状MCA狭窄的预 后较差,急性期预后主要取决于影像学特征,卒中复发风险主要与MCA狭窄情况相关。将来的研究 应着重针对双联抗血小板药是否优于单药治疗、支架置入治疗是否优于药物治疗以及MCA狭窄程 度与急性期预后和卒中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
能恶化组和非恶化组,将MCA狭窄的常见损伤类 型分为小面积皮质和(或)皮质下梗死、内侧分水岭 区梗死以及深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两组间仅内侧 分水岭区梗死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认为内侧分 水岭区梗死可能与血流动力学紊乱有关,而其他梗 死类型与栓塞性病因相关。Guo等b纠的研究显示, 卒中进展组分水岭区和侧脑室旁白质区梗死较多 见,而基底节区梗死较少见。
MCA)狭窄最为多见H剖。MCA具有3个直角转角, 易于形成湍流,因血流剪切力而产生的血管保护性 一氧化氮减少,使得MCA更易发生血栓栓塞性闭 塞"J。男性、高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MCA狭窄的重要危险因
DOI:10.3760/crna.j.issn.16734165,2014.01.008 作者单位:110001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通信作者:瞢云鹏,Email:ypengcao@yahoo.corn

探讨无症状和症状性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预后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探讨无症状和症状性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预后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病与脑卒中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详见表 1。 2.2 症状性组
症 状 性 组 中 有 6 例 发 生 脑 卒 中,脑 卒 中 发 生 率 为 31.6%, 是否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与脑卒中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 (P<0.05)。详见表 2。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以及致残率高的疾病, 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尤其是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是亚洲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已有相关研究证明,症 状性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脑卒中发生率较高,但目前关 于无症状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预后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的 研究尚较少 [2]。
本 文 引 用 格 式: 何 振 东 . 探 讨 无 症 状 和 症 状 性 粥 样 硬 化 性 大 脑 中 动 脉 狭 窄 的 预 后 情 况 以 及 影 响 因 素 [J]. 世 界 最 新 医 学 信 息 文 摘 ,2019,19(16):135,137.
0 引言
据相关研究发现,欧美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颅 外颈动脉狭窄,而亚洲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则是颅内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尤其是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目前 在我国,因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而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 每年发病率约为 7.0%-17.5%[1]。本文为研究无症状和症状性粥 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预后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分别选取了 我院于 2017 年 6 月 -2018 年 8 月收治的无症状和症状性粥样硬 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各 19 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 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在基线期详细调查患者的病史及记录下相关临床诊治资料, 并对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针对无症状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 脉狭窄患者给予适量阿司匹林等药物,并进行脑血管一级预防,若 患者伴有其他病症则对症给药。针对症状性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 脉狭窄患者行 TCD 或 MRA 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其大脑中动脉狭 窄情况,并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通过定期随访的方式,包括电话随 访和来院检查,了解患者的脑卒中发生情况、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及 服药情况,并将之认真记录在册,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及

影响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破裂病人预后的多因素探讨

影响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破裂病人预后的多因素探讨

0 引言
大 脑 中 动 脉 M1 段 动 脉 瘤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MCAA) 是发生于颈内动脉发出大脑中动脉处的动 脉瘤,所有颅内动脉瘤的 18.2%-19.8%[1]。本研究通过对我 院自 2010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 标准的 288 例已破裂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 行分析,筛选出影响大脑中动脉 M1 段瘤病人预后的主要因 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并最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chi Xinjiang 83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MCAA patients in the brai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88 routine craniotomy clipping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aneurysms in the brain, with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scoring as a prognostic criteria, select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the prognosis of 10 to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election of significant factors to classify more orderl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choose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prognosis. Results The patients’ age, gender, and the size of the aneurysm, aneurysm neck width, admission has no headache symptoms is not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gnosis of surgery, and Fisher classification, operation time, preoperative Hunt - Hess classification, cerebral vasospasm (CVS), the operation method i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prognosis. Conclusion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can be evaluated by preoperative Fisher grading, operation timing, preoperative hunt-hess grading, cerebral vasospasm (CVS) and surgical method. KEY WORDS: Middle cerebral aneurysm; Middle cerebral aneurysm clipping;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neurysm in the brain

单相CTA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h患者侧支循环及其与血管内

单相CTA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h患者侧支循环及其与血管内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sessed by single-phase CTA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1 segment occlusion within 6 to 10 hours HE Hao-ran, LIU Yo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7,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Yong, E-mail: lzsht@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sess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1 segment occlusion who received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within 6 to 10 hours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stroke symptoms. Metho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1 case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patients with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1 segment occlusion admitted to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he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rch 1, 2018 to December 31, 2018. All patients received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within 6 to 10 hours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stroke symptom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ingle-phase CTA examination at admissio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po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21 cases) and goo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40 cases) according to regional leptomeningeal score (rLMC). The 90-day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score was used as the main efficacy index, and the 90-day all-cause mortality was used as the main safety index.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neurological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 Patients in goo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90day mRS scores, 90-day all-cause mortality an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s at admission than those in po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all P < 0.05), and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90-day mRS 0 ~ 2 points and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 at admi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o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all P < 0.05).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cidence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 post interventional cerebral hyperdensities (PCHDs) and vascular recanaliz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l P > 0.05). Age,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田利丽;岳炫烨;张海峰;孙文珊;郭芮兵;徐格林;刘新峰【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2(14)6【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gnosis of survived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occlusion in Ml seg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d its risk factor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six survived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due to 1 mont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confirmed by 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 were followed up. Relapse of cerebral stroke and death were considered as the end events. Risk factors for thei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ere analyzed with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5.7 months(3 — 66 months). The incidence of end events was 14. 3%. Cerebral infarction recurred in 13 patients.5 patients died?and cerebral hemorrhage was found in 2 patients(l died of cerebral hemorrhage,and 1 died of cerebral infarction).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stenosis of other blood vessel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OR = 8. 893,95%C7:2. 885 — 27. 418, P = 0. 000). Conclusion Prognosis of survived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s goo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nd stenosis of other blood vessels.%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导致首次脑梗死且1个月时仍存活的患者126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以脑卒中再发或死亡为终点事件.收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血管病变特点,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12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存活患者中,平均随访35.7个月(3~66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3%,其中脑梗死再发13例,死亡5例,脑出血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和伴其他血管狭窄数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OR=8.893,95%CI:2.885~27.418,P=0.000).结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存活患者长期预后良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是冠心病和伴有其他脑血管病变.【总页数】3页(P570-572)【作者】田利丽;岳炫烨;张海峰;孙文珊;郭芮兵;徐格林;刘新峰【作者单位】210002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10002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210002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210002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210002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210002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磁共振血流信号与短期预后的关系[J], 束礼明;陈红兵;尚文锦;梁嘉辉;肖素;黄欣怡;洪华2.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磁共振血流信号与短期预后的关系[J], 束礼明;陈红兵;尚文锦;梁嘉辉;肖素;黄欣怡;洪华;3.单相CTA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侧支循环及其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 [J], 何浩然;刘勇4.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及预后的关系 [J], 赵静; 刘永刚; 常文龙; 刘洋; 邢晓明; 张超; 王宁5.SWAN联合3D ASL在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慢性闭塞后临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J], 周建国;卢明聪;孟云;符大勇;马先军;张芸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开通已闭塞的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其他颅内外大血管:机遇与挑战?

开通已闭塞的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其他颅内外大血管:机遇与挑战?

开通已闭塞的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其他颅内外大血管:机遇与挑战?王拥军;David Wang【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8(013)010【总页数】2页(P1099-1100)【作者】王拥军;David Wang【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美国伊利诺伊州碧城OSF卒中网【正文语种】中文虽然有治疗时间窗限制,脑动脉闭塞后急性期再通已得到解决。

随着桥接试验成功,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时间窗已扩展至发病后6 h。

实际上,桥接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真实治疗时间窗可延长至发病后7 h。

在已发表的静脉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合并动脉取栓的临床试验中,血管内治疗小核心梗死灶、近端前循环闭塞的缺血性卒中(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small core and proximal occlusion ischemic stroke,ESCAPE)试验的时间窗实际上已达发病后12 h。

发病后3 h得到静脉tPA溶栓治疗的患者中,每3例就有1例可以获益。

而桥接治疗延长至6 h以内,存在大血管闭塞的患者中,每4例就有1例获益。

近期在NEJM上发表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DW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联合临床不匹配治疗醒后卒中和晚就诊卒中患者用Trevo装置行神经介入治疗(DWI or CTP Assessment with Clinical Mismatch in the Triage of Wake Up and Late Presenting Strokes Undergoing Neurointervention with Trevo,DAWN)试验则把时间窗延长至24 h。

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孙玉芳;陈彬;张芹;李继梅;张拥波【摘要】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death on patients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ninteen MCAO patients confirmed by the head and neck CTA or MRA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and followed-up. Death was chosen as the primary outcome,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In the 119 cases, 17 cases (14.28%) were lost during the follow-up. 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46.8 months.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outcome, the patients with MCAO were divided into death group (20 cases) and survival group (82 cases). The age, propor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SR,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fibrinogen, D-dimer, homocystein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lbumin, blood urea nitrogen levels in the deat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urvival group(P<0.05),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alco-hol-drinking history, triglyceride levels in deat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survival group (P<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the death. Conclusion:The elder MCAO patients have higher death rate.%目的:探讨影响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

利用CTA的侧支循环评分预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脑梗死体积及分布情况

利用CTA的侧支循环评分预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脑梗死体积及分布情况

利用CTA的侧支循环评分预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脑梗死体积及分布情况刘蓉;朱江涛;龚建平;蔡武;张伟;乔方;钱铭辉【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CTA的侧支循环评分与各脑血管危险因素、脑梗死体积及分布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患者,利用CTA评估侧支循环,根据侧支代偿优劣分为2组,按多田公式测量48h后的最终梗死体积,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判定侧支循环评分与各脑血管危险因素及最终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根据MRI(DWI)记录各患者梗死部位及数目,2组间以单多发、有无PAI、有无PI及有无BZ进行比较.结果:60例患者中,侧支循环不良组21例,侧支循环良好组39例.2组间患者症状及DWI梗死体积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266,t=-5.682,均为P=0.000).2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及既往脑卒中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DWI梗死体积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而症状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脑梗死多发较单发者多见,组间以单多发、有无PAI及有无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有无BZ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93,P=0.000,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可运用CTA侧支循环评分对最终梗死体积进行简单量化评估,并对了解梗死分布有一定帮助,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参考价值.【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6(031)010【总页数】5页(P919-923)【关键词】脑梗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侧支循环【作者】刘蓉;朱江涛;龚建平;蔡武;张伟;乔方;钱铭辉【作者单位】215004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215004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215004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215004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215004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215004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215004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37;R743.33;R814.42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技术,在临床对脑梗死的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与日俱增[1]。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与脑梗死体积及其分布的关系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与脑梗死体积及其分布的关系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与脑梗死体积及其分布的关系罗语嫣;郭鹏;许斌;丰宏林【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2(9)2【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 M1段闭塞的患者DSA所见软脑膜动脉吻合(LMA)程度与脑梗死体积及其分布的关系. 方法纳入50例MCA MI段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DSA表现对LMA进行评分,再根据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侧支循环较好组(LMA评分1 ~2分),共24例;侧支循环较差组(LMA评分3~5分),共26例.按照多田公式计算脑梗死的体积,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体积的差异,判定脑梗死体积与LMA评分的关系;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灶在MCA供血区分布的差异. 结果①侧支循环较好组的平均梗死体积为(21.8±10.9)cm3,侧支循环较差组平均梗死体积为( 100.7±37.4) cm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81,P<0.01).将LMA评分与脑梗死体积进行秩相关检验后,两者具有正相关性(r=0.967,P<0.01).②侧支循环较好组中,梗死累及MCA前部分支供血区和中部分支供血区患者的比率分别为8.3% (2/24)、12.5% (3/24),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的46.2% (12/26)和38.5% (1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均不是LMA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有超过3项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侧支循环较好组的比率(33.3%,8/24)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65.4%,1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 结论 MCA M1段闭塞时,LMA评分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性.LMA主要代偿MCA前部分支和中部分支供血区,而对基底核区代偿较差.%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extent of leptomeningeal anastomosis (LMA) and cerebral infarct volume and distribution detected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n patients with M1-segm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occlusion.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aused by the occlusion of the M1-segment MCA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LMA was scored according to the DSA finding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ir scores: a bette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1-2 points) ( n = 24) and a wors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3-5 points) ( n = 26). Cerebral infarct volume was calculated by coniglobus formula. The differences of cerebral infarct volume of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arct volume and LMA score was determin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MCA blood supply in all subareas in patients of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l)The mean infarct volume was 21. 8 ± 10. 9 cm3 in the bette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and 100. 7 ± 37. 4 cm3 in the wors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 = 36. 78 , P < 0.01) . After the rank correlation test being used to test the LMA score and cerebral infarct volume,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r = 0. 967 , P < 0. 01) . (2)Theproportions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nvolving the anterior branch of the MCA territory (8. 3% vs. 46. 2% ) and the middle branch of the MCA territory ( 12. 5% vs.38. 5% ) in the bette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wors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 ( P < 0. 05 ) . (3)The risk factors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age, hypertension , diabetes , smoking and hyperlipemia were not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LMA score ( P >0. 05 ). However, in the comparison of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more than 3 risk factors, the bette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33. 3% ,8/24) was lower than the wors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group (65.4% ,17/26).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24). Conclusion When Ml -segment MCA was occluded, the LMA score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rebral infarct volume. The LMA mainly compensates the anterior branch and middle branch of the MCA territory, while the compensation in the basal nuclear region is poor.【总页数】5页(P77-81)【作者】罗语嫣;郭鹏;许斌;丰宏林【作者单位】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五病房;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五病房;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五病房;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五病房【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CTA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侧支循环及其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 [J], 高冬艳2.利用CTA的侧支循环评分预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脑梗死体积及分布情况[J], 刘蓉;朱江涛;龚建平;蔡武;张伟;乔方;钱铭辉3.单相CTA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侧支循环及其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 [J], 何浩然;刘勇4.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侧支循环状态与DWI-SWI不匹配相关性研究 [J], XU Zhihua; NING Qingling; LIN Huihua5.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及预后的关系 [J], 赵静; 刘永刚; 常文龙; 刘洋; 邢晓明; 张超; 王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