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2)

高中语文《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2)

四川省富顺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赤壁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赤壁”之争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苏轼及相关背景。

(师生共同回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既不准他签署公事,又不准他到安置之地,过着半囚徒似的生活。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苏轼又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

课文又称《前赤壁赋》。

当年冬,苏轼再游赤壁,又写下了一篇赋。

苏轼所游得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见课文注释①。

2.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3.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4.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5.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6.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存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赤壁赋》是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典范。

它描绘了东汉末年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战争,极富历史典故与哲理内涵。

在高二必修三课程中,《赤壁赋》被列为必修内容,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针对《赤壁赋》的学习,设计了一份导学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经典。

一、阅读指导1、了解历史背景《赤壁赋》叙述的是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因此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理解文中典故和人物的关键。

建议学生在阅读前先学习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描述和比喻。

2、理解诗人的态度诗人在《赤壁赋》中涉及到了政治、战争、人性等方面的话题,并对这些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感悟。

在阅读中,要注意捕捉诗人所表现的态度与情感,并通过分析文中的笔墨手法,了解他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特质。

3、注意文意深刻《赤壁赋》作为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其文采、意境和艺术价值都是较高的。

在阅读中,除了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外,还要注意欣赏其艺术之美,感受到其中的哲理与深度,体会到古代文学的雅趣与人文精神。

二、文本分析1、诗人的表现手法在《赤壁赋》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厚的感情,描绘了过江战争中的士兵、将领、百姓、战场等,表现了自己对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例如,他运用对比手法,把钦差大臣与战士相比,表现了社会等级的差别和不公;他运用夸张手法,把战场描绘得血雨腥风,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可怕。

2、文化内涵的深度在《赤壁赋》中,诗人不仅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而且阐发了许多哲学和人文思考。

例如,诗人在文中提出了“志士仁人”的理念,强调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他表达了关于官场腐败、民生苦难、战争惨烈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呼吁应该坚定信仰、振兴国泰、协力同心等。

三、问答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意义和价值,建议以问答方式进行教学,把学生的思考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挥。

赤壁赋导学案(二课时)-精选文档

赤壁赋导学案(二课时)-精选文档

赤壁赋导学案(二课时)上节课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赤壁赋导学案,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今天小编继续分享的是赤壁赋导学案(二课时),祝大家学习愉快!赤壁赋导学案(二课时)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根据学法指导,读出气势和情感;2、准确翻译句子,结合语境和活用。

3、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学习重点细读。

理解字词;自读诗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疑难。

情读。

阅读时对文章气势和情感的把握。

学习难点准确翻译句子,结合语境和活用。

初步解读作者情感变化的内涵。

复习回顾1.作者及文体苏轼字,号,是北宋的、。

与父弟,合称“三苏”。

《赤壁赋》的体裁是。

这篇文章是他的《》。

2、书写:文中的通假字(3个)3、读出下列句子的读出重音(动词、韵字及疑问词)和节奏(关联词后)。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自主学习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3—5节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9《赤壁赋》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思想经历和文学成就。

2.掌握本课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课前预习:1.关于“赋”与“文赋”“赋”是一种文体,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

《诗经》是赋的源流,《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从内容安排上看,十分接近散文。

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

汉赋叫古赋;六朝赋叫徘赋;到了唐宋时代的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体叫律赋。

“文赋”则是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

杜牧的《阿房宫赋》开了文赋的先河,《赤壁赋》则是文赋的典范之作,骈散结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

在形式上,文赋不像汉赋那样一味重视铺排和藻饰,而是用写散文的方法写赋,通篇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2.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1037-1101)张,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代影响很大。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蔡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试,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照宁四年(1071)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高中语文(第9课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山西省阳泉市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案导学基本模式:温故立新创境导入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拓展反思课堂练习巩固深化1、温故立新创境导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学科特点,根据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创设迁移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的思维方式进行主动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导入的形式不拘一格,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导入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来选择,以使导入的“成功的一半”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学生拿到教师发给的学案后,凭借学案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重点和难点,自寻答案。

学习较差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成部分自学内容,即使是理解课文的训练,也不要求一次完成,要保证他们学有所得,可以独自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通过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涩。

学生在自学中,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个体疑点。

4、精讲点拨拓展反思在学案导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展示时生成的问题和某些学生的奇思妙想进行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点拨是通过反问、跟问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

精讲,是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里状态下,教师针对难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指导学生回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5、课堂练习巩固深化学习内容完成后,教师出示巩固性、拓展性练习,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一步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在训练中拓展延伸知识,在运用中形成能力,在实践中提升素养。

其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新知识,通过强化训练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检验教学效果。

2014.11。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教案

《赤壁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3.〔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4.2.过程和方法5.〔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6.〔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7.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8.〔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9.〔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指导。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重点难点: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写景与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3.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X读构建情境初悟情感思考问题一:按照苏轼的心二感悟文本讨论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变与不变取与不取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问题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2、悲又从何而来?问题三: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情是如何变化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的逻辑顺序来探究抓住线索注重体味深刻哲理结合生活体验此处是教学重点。

文章是由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萧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赋”的知识,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品味课文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难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熟读全文,根据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

(在书上作记号)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了解文章的内容,勾画疑难点。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用时30分钟左右,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赋: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有韵的文体,其形式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饰,辞藻华美,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并以讽颂为其目的。

它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

2、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

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3、写作此文的背景和原因::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典馨香3.9赤壁赋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典馨香3.9赤壁赋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语言基础]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shǔ)歌窈窕.之章(tiǎo)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pínɡ) 苏子愀.然(qiǎo)C.山川相缪.(móu) 舳.舻千里(zhú)D.渔樵于江渚.之上(zhǔ) 相与枕藉.(jí)解析:A.属—zhǔ;C.缪—liáo;D.藉—jiè。

答案: B2.下列各组词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即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扣弦而歌之,击空明兮朔流光,望美人兮天一方。

C.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解析: B.弦—舷,朔—溯;A.即—既。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合C.盈.虚者如彼盈:满D.倚.歌而和之倚:循、依解析:B.适:享用。

答案: B4.下列各项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举酒属客②倚歌而和之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山川相缪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⑥举匏樽以相属A.①②④⑤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⑥ D.①④⑤⑥解析:①属(嘱),③冯(凭),④缪(缭),⑥属(嘱)。

答案: C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A .两个“乎”相同,两个“之”不同B .两个“乎”相同,两个“之”也相同C .两个“乎”不同,两个“之”相同D .两个“乎”不同,两个“之”也不同解析: ①“乎”为音节助词,②“乎”为疑问语气助词;③“之”为代词,④“之”用在主谓之间。

答案: D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 .侣.鱼虾而友麋鹿 B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C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A 、B 、C 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 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赤壁赋》导学案(2)

《赤壁赋》导学案(2)

《赤壁赋》导学案(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

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2、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本段的感情色彩什么为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3、思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在结构上,它引出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为下文定下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二. 探究第二自然段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使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

3、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的过渡是很自然的,并不突兀。

由第一段我们可以推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是由《·陈风·月出》演化而来。

而《诗经·陈风·月出》是一首,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

但苏轼此时唱此歌,其胸怀、境界却更加远空阔。

此处的“美人”并不是指真正的美人,而是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作者遭受贬谪,此时面对“万顷之茫然”的江面,心中难免会产生理想一时难以实现的感叹。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语文(第9课 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某某省某某市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2)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3)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掌握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掌握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1)体验作者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

(3)【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以学案导学模式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成果。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立新,创境导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同学们熟悉这句话吗?谁大醉了?“此篇”指什么作品?写作的目的和背景你知道吗?齐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佳作《赤壁赋》,再次感悟这一伟人留给我们的豪迈、旷达的情怀。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同学们能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吗?(检查对资料的收集情况)(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某某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某某画派。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朗诵第二、三段,累积文言知识;2、认识作者感情变化及其感悟;3、品尝语言,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色。

【自主学习】熟读翻译第二三节,达成:1.解说以下词的意思(1)乐甚:扣舷:(2)空明:流光:(3)溯:渺渺:(4)佳人:倚歌:(5)和:袅袅:(6)缕:幽壑:(7)嫠妇:(8)愀然正:(9)危坐:繆(10)方:下:(11)舳舻:酾酒:(12)槊:渔櫵:(13)渚:匏:(14)侣:友:(15)骤得:遗响:2.知识归类: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别句式【合作研究】研究第二自然段(1)歌词中的“佳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如何的情怀?(2)作者是如何描绘箫声之悲?(3)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能否太突兀?研究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如何将景、理、情联合在一同?【课后作业】1.一词多义累积望:七月既望。

望佳人兮天一方。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之: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2.背诵默写第二三节导教案《赤壁赋》第三课时高中语文必修一导教案编号:编写人:盛日山审查人:刘雪芬03使用时间班级 :: 2013姓名 :【学习目标】1.朗诵第四五段,累积文言知识。

2.认识作者感情变化及其感悟;3.品尝语言,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色;【自主学习】翻译第四、五节,达成:1.解说以下词的意思(1)消长:(2)肴核:(3)相与枕藉:2.知识归类:盖:狼籍:既白: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别句式【合作研究】研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1) 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剖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阐述人生感悟的?(3)苏轼一向的豪迈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能否矛盾?(4)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类安排有什么作用?【课后作业】1.累积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停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2.背诵课文【反省与收获】。

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景情理的融合)【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本节任务】了解作者,背景;预习课文,疏通文意一.导入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当时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大文豪因“乌台诗案”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二.作者背景及解题(1)关于苏轼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

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

高中语文3.9赤壁赋学案(新人教必修2)

高中语文3.9赤壁赋学案(新人教必修2)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金山画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

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

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答案预习案一、文言实词2。

成语积累1〕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2〕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3〕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4〕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5〕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完,形容非常丰富.6〕杯盘狼藉: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

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3.通假字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⑶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⑷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 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变白,动词〕(6)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歌曰:“……〞〔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训练案(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即以铺张渲染为手法来写景叙事或抒情说理的一种文体。

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

在这篇赋里,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咱们可以把主客都看做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客的观点和感情是作者日常的感受和烦恼,而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的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简而言之,也就是思想矛盾的苏轼一个自我安慰的过程。

四、写作背景介绍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乌台诗案”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朝廷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有一天,一个名叫王硅的官员对神宗皇帝说:“苏东坡对皇帝有二心。

”皇帝问:“何以见得?”他说:“苏东坡有一首写桧树的诗,中间有蜇龙二字。

”皇帝不解说:“人家写桧树,和我有什么关系?”他说:“写到了龙还不是说皇上您嘛。

”皇帝倒还头脑清醒,反驳道:“未必,人家诸葛亮还叫卧龙呢?”正是在这么一群文化群小的攻击下,苏东坡成了罪孽的化身。

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

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

他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透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做了最精彩的诠释。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

五、课文赏析1.检查预习。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导学案

第9课赤壁赋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字音辨识(1)壬戌..()(2)属.客()(3)愀.然() (4)窈窕..()(5)桂棹.() (6)旌.旗()(7)舳舻..() (8)横槊.()(9)山川相缪.() (10)酾.酒()(11)江渚.() (12)蜉.蝣()答案(1)rén xū(2)zhǔ(3)qiǎo(4)yǎo tiǎo(5)zhào(6)jīnɡ(7)zhú lú(8)shuò(9)liáo (10)shī(11)zhǔ(12)fú2.通假举要(1)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川相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凭”,乘(2)通“缭”,盘绕3.词语解释(1)七月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露横.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倚.歌而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方.其破荆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固.一世之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2)笼罩(3)任(4)越过(5)悠远的样子 (6)循、依 (7)端正 (8)当 (9)本来 4.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第二、三段,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自主学习】
熟读翻译第二三节,完成: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乐甚:扣舷:
(2)空明:流光:
(3)溯:渺渺:
(4)美人:倚歌:
(5)和:袅袅:
(6)缕:幽壑:
(7)嫠妇:
(8)愀然正:
(9)危坐:繆
(10)方:下:
(11)舳舻:酾酒:
(12)槊:渔櫵:
(13)渚:匏:
(14)侣:友:
(15)骤得:遗响:
2.知识归类: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
探究第二自然段
(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
(3)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
探究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怎样将景、理、情结合在一起?
【课后作业】
1.一词多义积累
望: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之: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2.背诵默写第二三节
导学案《赤壁赋》第三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编号: 03 使用时间: 2013 编写人:盛日山审核人:刘雪芬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朗读第四五段,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自主学习】
翻译第四、五节,完成: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消长:盖:
(2)肴核:狼籍:
(3)相与枕藉:既白:
2.知识归类: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
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3)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4)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课后作业】
1.积累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2.背诵课文
【反思与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