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会特别的京剧教案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特别的京剧》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特别的京剧》教学目标1.认识京剧文化,了解京剧的历史、特点及知名的表演艺术家;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京剧的表演形式、化妆造型和道具;3.增强幼儿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培养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了解京剧文化–给孩子播放京剧的音乐、舞蹈等视频,让他们感受京剧的氛围;–呈现京剧表演家李少春、梅兰芳、程硕、王莹等知名表演艺术家的照片、故事,让孩子了解他们的表演生涯、艺术成就等;–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京剧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如唱腔、表演形式、化妆造型等。
2.深入探究京剧表演–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为例,展示、介绍京剧的化妆造型和道具;–通过拍摄孩子们的合影,教授他们自己制作京剧面谱;–让孩子们模仿武生的动作,学习基本的功夫动作。
3.学习爱好、欣赏京剧–给孩子演示《梨园弟子》、《霸王别姬》等简单的京剧表演,引导孩子欣赏;–饮用茶,让孩子们体验京剧茶道文化;–培养孩子欣赏、喜爱京剧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欣赏、接触京剧文化。
教学策略1.游戏教学法,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京剧文化,给孩子们创造欢快的氛围;2.示范教学法,通过展示和演示,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京剧表演的细节和技巧;3.集体讨论法,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观感和心得,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评估1.对于幼儿园中班的学生,教学评估要以自我感受和表现为主,不得以高低对比的方式进行评估;2.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问答、讨论等形式,了解孩子们对于京剧文化的理解和认知;3.获得孩子们创作的京剧面谱及观察孩子们在游戏、演练中的表现,作为评估的参考。
教学注意事项1.在教学中,要根据孩子们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分组,针对性进行教学;2.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和尊重孩子们的情感和表现,用鼓励和赞扬的方式帮助他们进步;3.在教学中,要保证孩子们的身体安全,特别是在模拟武生动作时,要确保他们不会受伤。
结束语《特别的京剧》教案是针对幼儿园中班的一堂社会课,让孩子在生活中了解、喜爱、欣赏京剧文化,增强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特别的京剧》4篇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特别的京剧》中班社会优秀教案《特别的京剧》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特别的京剧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京剧,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培养幼儿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教学内容:1. 了解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学习京剧的基本表演姿势和动作。
3. 学习京剧的常见角色和戏曲唱腔。
4. 分组演练一段简单的京剧剧目。
教学准备:1. 京剧服饰和道具。
2. 京剧音乐和唱腔录音。
3. 幼儿喜欢的京剧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京剧的一些经典场景,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猜测这是怎样的表演形式。
2. 探究(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告诉幼儿关于京剧的起源、发展历史和特点。
3. 学习表演姿势和动作(20分钟)分步骤示范和引导幼儿学习京剧的基本表演姿势和动作,如舞刀、剑,扇子舞等。
4. 学习常见角色和唱腔(20分钟)介绍京剧常见的角色和他们的特点,比如武生、丑角、花旦等,并播放京剧音乐和唱腔录音,让幼儿尝试跟随唱唱跳跳。
5. 分组演练(3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简单的京剧剧目,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演练,并最终在班级中进行表演。
6. 总结(10分钟)幼儿分享他们的表演经验和感受,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幼儿继续学习和探索京剧。
拓展活动:1. 班级集体观看一场真正的京剧演出,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京剧的魅力。
2. 继续学习其他传统曲艺形式,如评剧、黄梅戏等,扩展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3. 幼儿可以利用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创作,编写并演绎自己的小剧场。
评估方式:1. 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幼儿的课堂作品和表演展示。
教学延伸:在其他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入京剧元素,如制作剪纸京剧面具、京剧体操等,进一步培养幼儿对京剧的兴趣和了解。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特别的京剧》精选4篇(二)教案名称:特殊的行业适用年龄段:中班社会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特殊的行业,并了解这些行业的职责和特点。
中班社会教案《特别的京剧》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如京剧的起源、表演形式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尊敬。
二、教学内容:1.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京剧的表演形式和角色分类。
3. 京剧的基本化妆和服饰特点。
4. 京剧的经典剧目和著名表演艺术家。
5. 京剧的现状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感受京剧的魅力。
2.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京剧的表演形式和角色分类。
四、教学准备:1. 教具:京剧图片、视频、化妆道具等。
2. 环境:宽敞的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京剧音乐,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它有什么特点?”2. 基本知识讲解: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历史、表演形式、角色分类等。
3. 观察与实践:播放京剧视频,让幼儿观察京剧演员的表演,了解京剧的化妆和服饰特点。
4. 互动环节:分组进行京剧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京剧表演的乐趣。
6. 课后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了解京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幼儿的直观感受和参与度。
2. 通过角色扮演、分组表演等形式,让幼儿亲身体验京剧的艺术魅力。
3. 注重家园合作,让家长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培养幼儿对京剧的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京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幼儿在角色扮演、分组表演中的表现,考察他们的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京剧的关注度和兴趣。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课间休息:每课时结束后,安排10分钟休息时间。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参观京剧表演,让他们亲身体验京剧的魅力。
2. 开展京剧主题的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特别的京剧》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特别的京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社会领域教材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的第5节,主题为《特别的京剧》。
详细内容包括:京剧的基本概念介绍、京剧角色的认识、京剧脸谱的特点、京剧表演形式及唱腔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通过观察、模仿、创作等环节,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京剧角色的认识,京剧脸谱的特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感受京剧的表演形式及唱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京剧表演视频、京剧脸谱、画纸、画笔、彩泥。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京剧表演视频,让幼儿初步感受京剧的表演形式及唱腔,引导幼儿关注京剧中的角色特点。
2. 讲解京剧的基本概念(5分钟)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让幼儿了解京剧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
3. 认识京剧角色(10分钟)展示京剧脸谱,讲解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特点,引导幼儿观察、模仿。
4. 创作京剧脸谱(10分钟)分发画纸、画笔、彩泥,让幼儿动手创作自己喜欢角色的脸谱。
5. 互动环节(10分钟)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互相交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特别的京剧》2. 内容:(1)京剧的基本概念(2)京剧角色:生、旦、净、末、丑(3)京剧脸谱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京剧角色脸谱。
2. 答案要求:色彩鲜艳,角色特点明显,创意新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课程通过让幼儿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课后,可组织幼儿参观京剧表演,加深对京剧的了解,拓展幼儿的文化视野。
同时,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特别的京剧》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特别的京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社会领域教材第四章《传统文化》,详细内容为《特别的京剧》。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京剧的起源、角色、表演形式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京剧的角色特点和表演形式。
重点: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京剧表演视频、京剧脸谱、戏服、道具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京剧表演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表演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讲解:介绍京剧的起源、角色、表演形式等基本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扮演京剧角色,体验京剧表演。
4. 例题讲解:讲解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特点,展示京剧脸谱,让学生辨认。
5.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京剧表演。
6. 展示与评价:每组展示表演,其他组给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特别的京剧》2. 内容:(1)京剧的基本知识(2)京剧角色特点(3)京剧表演形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京剧角色,并为其画脸谱。
2. 答案:(1)角色:生、旦、净、末、丑中任选一个。
(2)脸谱:根据角色的特点,使用红、黑、蓝、绿等颜色画出脸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京剧表演,深入了解京剧艺术。
(2)开展“我心中的京剧”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创作京剧相关作品。
(3)邀请京剧演员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1. 简洁明了地介绍京剧的起源、角色和表演形式,突出京剧的特点。
中班社会教案《特别的京剧》

中班社会教案《特别的京剧》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如京剧的起源、表演形式等。
2. 欣赏京剧表演,感受京剧的魅力。
3. 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京剧的表演形式和特点,如生、旦、净、末、丑等角色。
3. 京剧的服饰、道具、化妆等特色。
4. 欣赏京剧经典片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京剧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京剧服饰、道具等实物展示。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京剧歌曲或京剧片段吸引幼儿注意力,引发兴趣。
2. 讲解:介绍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京剧的表演形式和特点,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互动:请幼儿模仿京剧中的动作和唱腔,体验京剧的魅力。
4. 展示:展示京剧服饰、道具等实物,让幼儿近距离感受京剧的特色。
5. 欣赏:播放京剧经典片段,让幼儿欣赏和学习。
6. 总结:回顾本次教学内容,巩固幼儿对京剧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
2. 评估幼儿在互动环节中对京剧动作和唱腔的模仿能力。
3. 搜集幼儿在课后关于京剧的绘画、表演等作品,评价他们对京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观看京剧表演视频,让幼儿了解京剧表演的形式和内容。
2.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京剧角色,并模仿角色的动作和唱腔。
3. 组织幼儿参观京剧道具和服饰展览,让幼儿了解京剧的服饰和道具特点。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京剧道具和服饰,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京剧的特色。
2.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京剧表演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京剧的魅力。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幼儿分组讨论京剧的特点和魅力,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
八、教学实践:1. 组织幼儿进行京剧表演,让幼儿亲身参与,体验京剧的乐趣。
2. 邀请专业京剧演员进行课堂教学,让幼儿近距离接触京剧,提高幼儿对京剧的兴趣。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特别的京剧》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特别的京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社会领域教材《传统文化我知道》,具体内容为第三章《传统艺术》中的第二节《特别的京剧》。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京剧的起源、角色、表演特点等,详细内容如下:1. 京剧的起源与发展历程;2. 京剧的基本角色类型及特点;3. 京剧的表演特色,如唱、念、做、打;4. 京剧脸谱的认识和简单制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 学会区分京剧中的不同角色,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京剧角色特点的理解、脸谱的制作。
教学重点:京剧的基本知识、角色区分、表演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京剧视频、图片、脸谱、戏服、音响设备等;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京剧片段,引导学生关注京剧的艺术特色,激发学习兴趣;2. 讲解: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角色、表演特色等知识;3. 实践: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京剧的魅力;4. 制作:指导学生制作脸谱,加深对京剧角色的理解;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特别的京剧》2. 内容:京剧起源与发展京剧角色类型及特点京剧表演特色京剧脸谱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彩纸制作一个你喜欢的京剧角色脸谱,并简单介绍该角色的特点。
答案示例:角色:武松特点:武松是《水浒传》中的一位英雄,擅长武艺,为人正直勇敢。
脸谱以红色为主,代表忠诚、勇敢。
2. 作业要求:作品需整洁美观,角色特点介绍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京剧艺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在角色扮演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特别的京剧》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特别的京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社会领域教材第四章《传统文化之美》,详细内容为第三节《特别的京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感受京剧的魅力,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京剧的起源、行当、脸谱、服饰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提高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京剧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
2. 教学重点:让幼儿感受京剧的魅力,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京剧表演视频、京剧脸谱、服饰、图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京剧表演视频,让幼儿初步感受京剧的魅力,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解:介绍京剧的起源、行当、脸谱、服饰等基本知识。
3. 实践:分组进行京剧脸谱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 展示:展示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5. 游戏:组织“京剧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体验京剧表演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特别的京剧》2. 内容: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脸谱京剧的服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你最喜欢的京剧角色。
2. 答案要求:要求画面清晰,角色形象生动,颜色搭配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幼儿对京剧的兴趣较高,但在绘画和表达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建议家长在课后带幼儿观看京剧表演,进一步了解京剧文化,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同时,鼓励幼儿参加相关活动,锻炼表达和合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京剧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
2. 实践环节:京剧脸谱绘画活动。
3. 作业设计:画一幅你最喜欢的京剧角色。
一、京剧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1)京剧的起源:京剧起源于清朝,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让学生在京剧欣赏中感受京剧的艺术美,提高对京剧艺术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京剧的行当划分及京剧表演。
教学难点:京剧行当的辨认。
7 / 14
精品文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谈谈对京剧的认识。
2、京剧艺术基础知识
起源: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 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 :三庆班、 四喜班、 春公班和
1 / 14
精品文档
春班 。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
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微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黑 脸 为中 性, 代 表 猛 智 者 。
蓝 脸 和 绿 脸 也 为 中 性, 代 表 草 莽 英
2 / 14
精品文档
雄 。 黄 脸 和 白 脸 含 贬 义, 代表 凶 诈 者 。
金 脸 和 银 脸 是 神 秘, 代 表 神 妖。
京剧的音乐
声腔:唱腔和伴奏统称声腔。以板式变化为主,又因不同行当形成生腔和旦腔。
丑行扮演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扮演女性的丑角,有彩旦与丑婆之分。彩旦与丑婆的区别仅在于年龄的大小。
这部分是本节课重点,让学生通过观看辨认人物行当及角色,加深学生对人物行当划分的理解,初步解决本课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较多的京剧人物行当划分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3、京剧表演形式:
京剧表演形式分唱、念、做、打。唱:唱腔。念:念白。做:表演动作。打:武打。
5.京剧的唱腔和伴奏
京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一般,二黄比较深沉,带有浑厚、凝重的特色;西皮明朗流畅,带有欢快兴奋的特色。
5 / 14
精品文档
。京剧的伴奏称做“场面”,场面中又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伴奏乐器主要有京胡、京二胡、小三弦、月琴、唢呐、笛子等,武场主要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等。不同乐器演奏出不同的效果,描写不同的场面。
展示锣、鼓乐器。让学生通过敲击感受鼓、大锣、小锣、拨,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模仿,走男女台步,自创亮相动作。
6.念白 念是指人物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吟诵诗句,音乐性较强。白是指人物之间的对话。白又分为“京白”和“韵白”。京白多使用北京生活用语,口语性强,生动活泼。韵白有声调,有节奏、无韵律的长短句。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段与《十七年》唱段中都有念白,对塑造人物形象、情感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的:通过听赏《雄心壮志冲云天》及《十七年》,使学生了解唱段内容,感受体验其情感表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以及懂得京剧音乐的声腔、板式、伴奏、行当以及现代京剧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京剧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有关声腔、板式、伴奏、行当以及现代京剧的知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学唱京剧。
4 / 14
唱词: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宫细听端的,可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在朝房与驸马你相过了面皮,我相你眉长眉短有儿女,膀高膀低定有前妻,我劝你相认是正理,驸马,祸到临头悔不及 。
欣赏此曲,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剧中的脸谱,人物以及音乐。 学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4、课后小结:
《现代京剧》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现代京剧,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爱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京剧的艺术表现能力,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初步认识京剧的艺术的特征。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9.学唱京剧,体会京剧的唱腔、行当、伴奏、韵味以
6 / 14
精品文档
及表演艺术。
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简单介绍剧情和人物。
10.结束语
京剧作为从清代光绪年间至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流行音乐”,在我国以及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很高的艺术地位,它融合了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武打技艺、服装设计、化妆等多种艺术门类。然而,我国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频频提速,各种“快餐文化”应时而生,冲击着我国众多的传统艺术,包括京剧。如何使京剧艺术吸引更多同学的眼球,让我们的“国粹”变为流淌的音符呢,请同学们听过《说唱脸谱》、《粉墨人生》、《苏三说》、《One night in Beijing 》、《刀马旦》、《折子戏》等通俗歌曲后,就京剧艺术的发展前景以文字形式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 净 ” 是 性 格 鲜 明 的 男 性 配 角
“ 丑 ” 是 幽 默 滑 稽 或 反 面角 色。
每种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只要演员一上场,你一望便知。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 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剧情的关键。
红 脸 含 有 褒 义, 代 表 忠 勇 者。
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打:传统武术和跌打技艺的结合。
3、京剧欣赏与学习
欣赏《铡美案》选段
剧情简介:陈世美得中状元,招为驸马后不认前妻秦香莲母子,
3 / 14
精品文档
反差韩琦于土地庙杀害。韩不忍,遂放其逃走后自刎。香莲愤之,拦轿喊冤。包拯出面,良言相劝陈世美,无果。包拯伸张正义,不顾皇亲势大,按律处陈世美以斩刑。
老生,就是扮演中年以上男性,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
小生,就是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
武生,就是擅长武艺的男性人物,如《长坂坡》中的赵云。
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旦行:
旦行均为女性人物,一般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
青衣,是指扮演家境贫寒或身受不幸遭遇的青年妇女,如《玉堂春》中的苏三;
10 / 14
精品文档
物,蓝脸大多表现勇猛顽强的人物。
净,分为文净和武净。一般有黑脸、老脸、奸白脸、架子花脸等。
黑脸,由于包拯是刚直不阿、秉公办案
、执法如山的典范,而在京剧中包拯勾画的是黑脸,因此以包公为代表的黑脸,表示性格刚直、铁面无私的人物。
老脸,主要扮演男性老年人,勾画红、蓝、紫、粉、黄等颜色,在脑门上又画出一块与脸膛前不同的色彩。如《华容道》中的关公,勾画的是红脸。
奸白脸,是扮演阴险、凶残、狡诈之徒,都是老奸巨猾的反面人物。奸白脸勾半截脸,在白脸的眉间及眼角处,勾画几道黑纹,以突出其老而奸的特征。奸白脸都挂或黑、或白的髯口,以示其老。
架子花脸,扮演的人物性格除刚强、勇猛、鲁莽之外,还有纯真、诙谐之气。如张飞、李逵。还要突出乐观、幽默与风趣。因此,舞蹈性强、做工繁重是架子花脸表演特点之一。另外,架子花脸在愤怒时会发出“哇呀呀”有气势的吼叫,这也是架子花脸特有的表演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一段戏曲片段,让学生回答剧种名称。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一段京剧。
3、播放投影,引出课题:《走近京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授:
我国的戏剧非常丰富,不同的剧种有几百种之多。京剧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很多人都称之为“国剧”。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和了解有关京剧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京剧的形成、京剧行当的划分和京剧的表演形式。
旦:女性人物,可细分为青衣、花旦、老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为威重、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人物,可分为花脸、架子花脸等。 丑;为反派人物或诙谐、滑稽的人物。
3.介绍脸谱,播放《说唱脸谱》。
4.播放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十七年》视频,让学生分辨角色属什么行当。
复听《雄心壮志冲云天》,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变化。
1、京剧的形成:
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祝寿,一位官员邀请了安徽地区很受群众喜爱的徽戏班子进京演出,不想在北京一炮打响,轰动了戏剧舞台。后来,徽班为了适应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经过努力,把徽调、汉调衍化为京调,逐步形成现在的京剧。
2、京剧行当的划分:
行当,是根据戏曲中不同的人物性别、年龄、身份、
8 / 14
念白:“念”指人物吟诵诗句,富有节奏韵律感,音乐性较强;“白”指人物之间的对话。分韵白和京白。
打击乐:通过打击乐器有节奏的击打,掌握全场演出的节奏,人物情绪和唱腔的演唱。
京剧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
曲牌音乐:京剧乐队中的管弦乐器,除担任唱腔的伴奏外,还演奏各种纯乐器曲牌,作为
剧中的过场音乐和配合哑剧式的表演,曲牌多从昆曲中借用。 如:“京胡曲牌”“唢呐曲牌”“笛子曲牌”。
节选《十七年》唱段中的白,让学生听、想、学、演。
7.现代京剧
今天欣赏的京剧是现代京剧。现代京剧在狭义上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双百方针”指导下,通过戏曲改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京剧。与传统京剧相比,表现在“生不刮须,净不构脸,引进交响音乐”等 。
8.播放中西混合乐队演奏《雄心壮志冲云天》。
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丑行:
丑行,扮演以滑稽而伴有杂耍性表演的人物。丑和净一样要勾脸,但净要勾画全脸,勾大花脸,而丑只在鼻梁
11 / 14
精品文档
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为“小花脸”,丑又与净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故又称“三花脸”。丑角脸谱简单,只勾画豆腐块、蝙蝠、枣核等图形。
丑行扮演的人物种类繁多,角色上亦有文武之分。有的是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的人物,也有奸诈刁恶、悭吝卑鄙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相貌特征,是借以特定的脸谱来表示的。也就是根据人物性格、品质、相貌的不同,和红、黑、白、黄、紫、绿、蓝等颜色,按固定的图案,进行面部化妆。这种面部化妆,称作“勾脸”。脸谱不仅仅只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也是表示对人物褒贬的手段。比如红脸大多是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黑脸大多是表现正直、勇敢或鲁莽的人物,白脸大多是表现奸险狡诈的人物,紫脸大多是表现沉勇果敢的人物,黄脸大多是表现性格残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