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论文
现代经济史研究论文
现代经济史研究论文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的发展与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但是要探索中国改革开放路径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的渊源,不能不回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其间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探索的历史。
(一)改革开放以前在改革开放以前,关于商品流通与市场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一种商品经济?对此,理论界曾进行两次大讨论。
第一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在“以苏为鉴”的思想指导下展开的;第二次是1959年在总结“”历史教训的背景下,围绕对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等问题再次展开的。
在粉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进行了第三次大讨论。
前两次讨论中形成的主要观点大致有三种:1.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虽然当时学术界一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但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交换关系,学术界在认识上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看法:2.社会主义经济是从商品向非商品过渡的经济。
如张翼飞说:“商品量的方面的发展过程是和商品质的方面的消亡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他认为商品的质将随着每一步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改变,随着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地改变着。
“到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时,商品也就最后趋于消亡了。
”(注:张翼飞:《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的发展和消亡问题》,《经济研究》1959年第1期。
)薛暮桥也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和逐步消亡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交换在数量上仍将继续增长,但这时候,在质量上则正从商品过渡到非商品,商品所包含内容正在逐步消失。
”(注:薛暮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红旗》1959年第10期。
)3.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
已故经济学家卓炯和顾准,是中国老一辈经济学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重要代表。
中国经济发展史范文六篇
中国经济发展史范文六篇围绕着“一个目标、两条主线”,咱们分阶段来梳理。
一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时,咱们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一穷二白,几乎没有工业生产能力,国内的贵金属(黄金、白银)也基本上被运到了台湾。
在新接管的城市,通货膨胀严重、投机盛行、物资紧缺,典型的就是上海。
最后靠着从老解放区源源不断输送过来的粮食、棉布等,稳定住了城市;而在新解放的农村,则是继续推进土改,稳定了农民、稳定了农村。
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战争打了三年,全国上下是勒紧裤腰带,经济根本没法发展,反正打得一穷二白。
解放战争,咱们只是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抗美援朝战争,才是新中国真正的“立国之战”,不仅仅是美国,包括苏联,才真正的正视中国、在内心里承认新中国的地位。
战争打完了,但中国要真正的“站起来”,必须实现工业化,才是能站稳的实实在在基石。
回顾人类开启工业革命以来,实现工业化,最基础的条件就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对于西方列强(包括日本)来说,积累的方式包括两步:以英国为例,首先就是圈地运动,通过对国内农民的压榨,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步资本积累,同时破产的农民也成为工业生产的廉价劳动力;第二步是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进行掠夺,来缓解国内的矛盾。
但对于后起国家而言,特别是二战之后,全球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靠殖民挤压这一套模式,已经没法再复制。
西方经济学家给出的一套模式是: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就应该先一点点的通过农业来积累,发展一点轻工业;再继续积累资本,慢慢的发展重工业,最终实现整个国家的工业化。
这一套理论,听起来很好,但根本没法实现,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实现过。
中国在民国时期,也进行过类似的实验。
在1927-1937年的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是轻工业);但背后,是地主们在农村加大对佃户的剥削,将从农民身上榨取的一点点资本,蚂蚁搬家式的转移到城市,搞所谓的工商业,也就是所谓的民族资本。
(此处涉及敏感内容省略若干字)任何的后发国家想实现工业化,这是不得不为的一步,关键是在如何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完成这一步。
经济学发展历程论文
经济学发展历程论文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开始关注财富的获取、利益的分配以及资源的利用。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经济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的商人都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探讨。
他们的思想奠定了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中世纪时期,经济学的发展受到宗教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慈善、道德和节制,对商业活动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些经济学思想家如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认为市场自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18世纪以后,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视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斯密提出了市场自由、劳动分工和利润最大化等思想,为后来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逐渐崛起。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的概念,对后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以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不同流派纷纷出现。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注重市场机制,强调供需关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关注政府干预和经济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此外,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新兴领域也在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思想家的探讨、中世
纪宗教的束缚、近代经济学家的开创以及现代经济学的多元化发展。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的学科,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近代国民经济史分析论文
近代国民经济史分析论文近代国民经济史是指自晚清末期到1949年前夕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一段时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期。
近代国民经济史是研究中国人民在近代时期之前和之后进行的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历史,包括土地改革、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变化、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变化是近代国民经济史中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在清朝末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相对稳定地形成。
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种种社会矛盾下,清王朝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其中便包括中国的经济改革。
自同治年间开始进行的“自强”运动,是一系列朝廷提出的政策及措施。
但由于官僚资本主义将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化为自己的个人利益,从而限制了改革的效果。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清王朝统治,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史。
中华民国政府在建国初期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土地改革。
约什墨尔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农村企业逐渐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压制。
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把土地公共化,旨在保护原来的农民生计以及抵制外资入侵。
尽管这样,地主的利益仍然不断犯了农民的权益,使土地改革收效甚微。
工业化的推进是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
中国是19世纪以来世界上最发达的的工业国家之一,但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27年国共合作结束,第二阶段从国共内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
第一阶段工业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工业产值得增加,城市化比率得提高等方面。
但是进入思想上的民族主义时期,中国政府扩大了国有企业的规模,并限制了外商企业的进入。
同时国内经济开放越来越困难,抗日战争更使中国经济大进退两难之境。
第二阶段的工业化是为二战后争取军事和经济优势,而大力发展的。
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计划经济来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的实行,工业投资的优惠等等。
城市化是近代国民经济史的第三个标志性事件。
(经济史专业论文)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研究
摘要清代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完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最终定型。
赋税制度作为清王朝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较前朝更为突出的成就。
同时,这一阶段也是清王朝不受外界干扰,独立自主发展的阶段。
虽然建国初期的频仍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赋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清王朝有利于社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恢复,到康熙朝开始有了明显的起色,会同雍正、乾隆两朝造就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清代的赋税制度对封建社会而言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的赋税制度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又结合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重大的变革。
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沿着历史发展的主线从夏、商、周时期赋税制度的兴起到清代的三次赋税制度的变革,对比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管理国家的需要赋税制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对清代的赋税制度和清代赋税制度的三次重要变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从整体上进行了分析,由于当时统治者面临的其税目的设置、征收体系、征收制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要求。
清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期,由于专制集权制度的极端化,其所制定的制度从制度设计本身到具体实施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弊端,尤其是在赋税征收时对官员的失控,使统治者在进行赋税制度变革时必须要针对对官员的贪腐问题提出措施。
运用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对于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及清代历朝从顺治至道光年间整顿吏治、规范官员的征税行为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研究。
揭示封建专制制度下,清王朝走向灭亡的真正原因,提出了以社会主义的税制代替封建赋税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赋税制度变革清代评价原因措施AbstractQing dynasty epitomizes chinese feudalism. The final formation of all kinds of systems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is completed in Qing dynasty. The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Qing Dynasty’finance, attains some achievements which are more outstanding than previous dynasties . At the same time , during this period , Qing Dynasty was not disturbed by the outside world and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ry , to some extent ,frequent wars disturb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ecution of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But when the wars were finished ,Qing Dynast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which were a benefit to the production of society . Social economy order gradually recovered and showed signs of improvement in Kang Xi’age , which formed “Kang and Qian flourishing ages “ together with YongZheng’age and QianLong’age . Undoubtedly , Qing Dynasty’s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is the typical example as to the feudal society. Its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has historical continuity , and also it experiences important reforms according to the need to develop Qing Dynasty’social economy . This article makes use of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omparisons of researches to analyse and compare different backgrounds ,main contents and functions in economy life of different systems of taxes and levies along the main lin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rise of taxes and levies in Xia , Shang , Zhou periods to three important reforms of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in Qing Dynasty . Rulers of every historical period carried out such reform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ir ruling positions and govern the whole country . Especially , this article appraises objectively the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of Qing Dynasty and its three important reforms . My paper makes a general analysis of reasons of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during Qing Dynasty . Rulers encounter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list of taxes , system of levies and institution of levies , which ask for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Qing Dynasty begins to fall into decay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 Because of the extreme of despotism , the established system inevitablyhas deficienci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the system itself to concrete execution. Especially officiers are out of control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vies . Therefore , rulers must come up with measures as to officers’corruption during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 My thesis makes use of systematic analysis , case analysis and positivism analysis to make a research in two aspects : reasons of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of Qing Dynasty , measures to rectify the administrative work of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regulate officer’behaviors of taxes and levies during all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 from ShunZhi’age to DaoGuang’age .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real reasons why QingDynasty falls into decay in the control of the feudal despotism . It also comes up with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to replace feudal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with socialistic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Key words reforms of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QingDynasty , appraisement , reasons , measures引言就清代的历史而言,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
“民国时期政府政策与近代工业结构的变化”关键词:工业,工业道路,工业阶段,工业有所发展摘要:中国近代工业结构变化先从重工业、军事工业慢慢向轻工业转变所谓重化工业就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中的重工业,或者说工业中除轻工业的部分,重工业是相对于轻工业而言的。
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现代意义的重化工业是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包括能源、电力、电子、石化、冶炼、机械制造、汽车、修造船及建筑材料等,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被誉为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一。
重工业化历程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发展完备的重化工业体系,制定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时至今日,回顾过去60年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1949 - 1960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 4%迅速上升至66. 6%;三年自然灾害之后这一比值降至46. 3% (1968年) ; 1968 - 1978年该比值又有所回升;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该比值一度降至1981年的48. 5%; 紧接着的1982 - 1999年间,重工业产值比重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调整时期(平均51. 8%,最大53. 7% ,最小49. 8% ) ;从2000年开始,重工业又步入了一个新的结构扩张时代,从60. 2% (2000年)增至70. 5% (2007年) , 7年间增幅达到10. 3% ,同时也使中国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1.1 中国重化工业的技术之忧重工业大多数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进步有很强的依赖性。
近十几年来,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展开。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是指中国经济从组织上、体制上、市场的角度全方位的开放。
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篇1浅谈3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摘要:30年来,学术界在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学术观点。
主要表现在区域划分及其研究方法、乡村自然经济解体与乡村经济生活、乡村土地占有关系、乡村农业发展等方面,相关研究注重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日益呈现出近代乡村经济演变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30年;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方面,20世纪前半期学界曾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1949年前的乡村经济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系统的学术性论著还较为欠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0年代以前,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进展不大,多是一些经济资料汇编,对乡村经济的深入阐述尚不多见。
特别是“文革”时期,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几近空白。
1980年以来,乡村经济史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除一批区域经济资料陆续出版外,各省区通史或断代史、特别是近代史的研究著作陆续出版,一批总论性和专门性的近代经济史论著陆续面世,尤其是有关近代乡村经济史的论文大量刊发,呈群山峰起之势,不断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一、“区域”划分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1980年以来,学界对近代乡村经济的演化轨迹进行了深入考察。
从事于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应该怎样选择要研究的区域,各经济区域应如何划分,研究内容需涉及哪些内容?李金铮撰文对以上问题作了清晰的解答,他认为对经济区域的选择,主要受四种因索的制约:此区域要是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此区域要体现时代特色;研究者对该区域的当代社会经济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有丰富可信的史料作保证。
对于经济区域的划分,他认为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及政治环境等因素出发,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区域作为进行研究的经济区域。
中国经济史论文
2010年度《中国经济史》结课论文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对明清经济的影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金融030802年级:2008*名:***学号:**********师:***摘要文章根据客观的历史史实,结合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将明清两朝海禁政策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两朝海禁政策的区别,从而引出了海禁对明清经济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更替的时期,海禁政策带给明清政府的损失远远大于其收益。
关键词海禁政策抵御倭寇海上贸易闭关锁国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4)(一)海禁政策的历史背景………………………… ..4 (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 ..5二、海禁政策的实施过程……………………………… ..6三、海禁政策对明清经济的主要影响…………………… ..7(一)海禁政策对明朝经济的主要影响.................. ..7 (二)海禁政策对清朝经济的主要影响.................. ..8 四、海禁政策的现实意义... (8)结语......................................................... .8 参考文献. (9)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对明清经济的主要影响张福平海禁政策自从元代开始就存在了,选这个题目的原因很简单,从明清的海禁政策的效果和弊端来分析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些问题。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明清时代正是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一个更替的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海禁政策十分具有研究探讨的意义,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也有一个很好的警醒。
本片论文主要根据一些历史记载的资料、前人的看法和自己思考来分析海禁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后对明清经济带来的主要影响,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阐述了自明朝开始直到清朝灭亡的海禁政策的一些历程,作者认为明朝海禁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抵御倭寇,清朝是为了抵御西方列强的无理要求。
古代经济历史论文
古代经济历史论⽂ 中国古代有灿烂的传统⽂化,其中也包括了丰富的古代经济思想。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古代经济历史论⽂,供⼤家参考。
古代经济历史论⽂篇⼀ 摘要:中国古代经济重⼼由北⽅转移到南⽅,有其深刻历史背景,转移分三个阶段完成并有其特点。
经济重⼼转移深远影响了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经济政治科技⽂化和社会⽣活。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济重⼼南移;背景;过程;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2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2-7661(2012)16-251-02 世界⽂明⼤多发源⼤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域由于地理⽓候等优越条件,⼈⼝稠密,开发早,政治经济⽂化先进,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
但随着时光推移,经济中⼼转移到南⽅长江流域。
⼀、原因(⼀) 1、黄河流域经过数千年过度开发,资源枯竭,好些资源不可再⽣,⽤⼀点少⼀点,在⼈类历史进程中,短期内得不到补充。
2、北⽅战乱多,中国古代战争多发⽣在北⽅。
战争使⼈民⽣灵涂炭,掠卖为奴⾪,毁坏资源,毁坏⽣产,严重破坏了⽣产⼒。
3、北⽅由于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崩地裂,⽔旱灾害,瘟疫疾病,⽔⼟流失,风沙泥⽯流等等,⽣存环境⽇益恶化。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残酷压榨剥削,⽔利失修,黄河多次决⼝改道,造成多次灾难。
5、中国古代⼈结婚较早,⼗三四岁、⼗五六岁结婚,有多⼦多福观念,⼈⼝繁殖快,出⽣率⾼,⼈⼝基数⼤,加剧了环境的承载⼒度,给环境造成很⼤压⼒。
原因(⼆) 1、南⽅⾃然条件好,环境⽓候⽣产条件优越,光热⾬⽔充沛,多河流湖泊⽔塘,原先基本⽆开发。
2、南⽅战乱少,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民的⽣产发展和⽣活的稳定,为发展与繁荣提供⼀个良好的环境。
3、北⽅⼈民⼤批南迁,带来了先进⽣产技术⽣产经验和⽣产⼯具,为江南经济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量劳动⼒。
4、南⽅统治者为了发展实⼒,也为了能够对⼈民进⾏更多剥削,重视⽔利⼯程兴修,⿎励⼿⼯业发展,⿎励商业发展,⿎励发展对内对外贸易。
经济学类论文(5篇)
经济学类论文(5篇)经济学类论文(5篇)经济学类论文范文第1篇依据笔者多年的微积分课程教学体会,目前微积分教学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
课时少,内容多,老师受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约,往往忙于赶进度,不易照看到同学的感受。
课堂教学仍旧是老师讲、同学听的模式,同学没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同学与老师主客体倒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同学学学数学的爱好,肯定程度上挫伤了同学的学习乐观性。
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材偏向于纯数学的理论和计算,同学得到的是一大堆的数学定理、公式,缺乏直观的演示,导致同学对微积分这门课程产生畏难心情。
缺乏数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同学学习微积分的目的不明确,为学微积分而学微积分,很多同学学完微积分后不会详细应用,从而造成同学的学习爱好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微积分学习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
尤其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快速进展对高校毕业生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数学的教学工作必需跟上时展的步伐。
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的缘由。
2.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目前的微积分教材非常注意理论的严谨性。
微积分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长期以来基本沿用过去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模式,以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
从内容绽开的层次看,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概念(定义)定理(结论)例题'固定模式,过分强调了形式倾向严格化的东西,如极限的定义等,注意严密的规律推理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微积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应是直观化和形象化。
理论介绍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
课堂上同学的思维总是被按部就班地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往往重视理论学问而忽视了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
这使同学感到微积分课程特别抽象,特别难学,特别神奇。
2.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目前大多数微积分的教学,出于对理论性和学问体系的严谨性考虑,教学方法仍显得抽象而陈旧,讲课中往往过于注意学问的系统传授而忽视了学问的产生和应用背景;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从直观(主要来自应用和美感)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
世界经济史论文
序号:209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班级:08级金融七班姓名:***学号:*********** 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摘要: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国际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成为囊括整个世界范围的历史,是世界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世界市场新航路工业革命经济扩张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
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从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来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其形成的原因。
首先,19世纪70年代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机器大工厂,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源。
市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
另外,交通运输业的空前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依托。
以机器大工业为中心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的国际分工体系趋于成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
此间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原先局限于地中海、波罗的海贸易,扩展到大西洋,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欧洲、亚洲、美洲、非洲逐渐联系在一起,地区间的联系加强。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地圆学说深入人心、指南针的运用、航海造船技术也不断进步,这些都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论文
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工商业的影响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摘要: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工商业影响1929年至1933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西方各国带来了严重破坏,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为转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工商业遭受沉重打击,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出口贸易遭受重大打击,入超连年增加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额下降了11%,但相对于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跌落43%的情况来说,中国的出口贸易仍然处于有利地位。
1931年后,西方各国货币贬值,变相使中国产品价格相对上升,使中国对外国的进口增多,出口量减少。
假定以1929年中国出口贸易额为100,则1930年为88.1%,1931年为89.5%,1932年为48.8%,1933年为38.7%[1] 由此看来,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在这几年中急速下降1932年底银价上涨,尤其是英日美等国先后放弃金本位, 实行货币倾销政策后,中国物价惨跌,工商业不振,尤其是货物出口,处于不利地位。
1934年美国提高银价后,中国物价下跌更快,同年10月国民政府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但工商业倒闭、贸易锐减的趋势已经难以遏制。
以天津为例,天津地理位置优越,依托背后的平原,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
华北西北一带丰富的农产品,急需以津沽为总汇转运地,各地原料食料需要辗转运到天津出口;外国的商品,更需要借助天津商埠分配到内地,天津贸易交易量非常大。
经济史论文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对资本主义经济史的发展及影响的研究》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名称:世界经济史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任课教师:王文章开课时间:2011年秋季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对资本主义经济史的发展及影响的研究(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
工场手工业时期是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和初步发展的阶段,最早的空间范围在欧洲。
1.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生产关系的萌芽首先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随后又出现在西欧的尼德兰、法国南部和莱茵河畔。
原因: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如下:第一框内“技术不断进步”是元生因素,它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分工细又专业化了,势必出现许多新的手工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使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自立,扩大了社会分工。
这些情况进而导致第二框内的各具特色的手工业中心区和农业中心区;农工产品进一步商品化,同时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
专业化,中心化和商品化,就使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并形成国内国外市场(第三框)。
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标志:雇佣剥削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途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形成有两种途径。
如图解析:(1)行会手工业者在商品生产中因竟争而不断分化,少数人富裕起来, 他们为了多赚钱而扩大作坊,增加帮工和学徒,专事剥削,成了早期资本家(雇主)帮工、学徒和部分破产的作坊主沦为雇佣工人。
(2)商业资本的巨大作用。
控制商业资本的包买主,先是,利用小生产者的经济困难,低价预购产品。
进而,包买主将原料分配给小生产者,在自己家里用自己的工具生产,按时、按规格交货,付与一定的酬金;这样,小生产者便离开了市场, 丧失了经营的独立性,实际上成为领取计件工资的雇工。
最后, 包买主又将分散在家的小生产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 这集中生产处就是手工工场。
工场的一方是雇主(工商业资本家) , 另一方是雇工( 如图) 。
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
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中国古代经济史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开展进程研究的边缘穿插学科,其学习的基准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及其所存在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欲把握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开展特征和脉络,那么研究观点必须是综合的、动态的、开展的,以此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建构整体经济史观,方可到达学科教学的预期目的。
《中国古代经济史》教材中,涉及大量的土地制度及赋税制度演变,和手工业、农商业开展状况的内容。
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轻易掌握不了,容易出现混淆概念的现象。
故讲述时应尽可能理清经济体制演变历程,帮助学生认清其开展线索。
从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历程来说,其经历“国有制→私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演变过程,其中奴隶制度社会是最具代表的井田制土地国有制社会,该阶段土地制度用一句话描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而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制度那么从土地国有制演变为三种形式,包括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私有土地制、国有土地制。
围绕土地和人口争夺,三者间展开异常剧烈的斗争。
但从本质上来看,中国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演变历程,就是进一步开展稳固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过程,整个社会历史中贯穿了封建大地主将国有土地和自耕农土地变为大地主所有地的过程。
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开展在历朝历代中均有表达,如东汉时期出现的大地主田庄;南朝时期的封山占水;唐后期普遍建立的官僚、贵族以及大地主庄园;明后期遍布全国范围的皇庄和庄园等。
并且,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与之相应的赋税制度也发生着变化。
赋税制度演变历程自春秋时期鲁国始,称之为“初税亩”,到唐朝时期那么演变为两税法和租庸调制,直至明朝时期的“一条鞭法”和清朝时期的地丁银制,清晰地表达出赋税制度在封建社会下的开展线索。
整条线索观察于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土地财产为主的赋税征收中。
赋税形式更是从实物、劳役转向为钱财,明显反映出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以及相对减弱的依附关系。
经济学说史论文(终结版)-精品文档
经济学说史期末论文--价值理论之激荡两千年专业: 经济学年级: 20 14班级:二班学号: 140701158姓名:郑孝敬价值理论之激荡两千年郑孝敬(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 140701158)内容摘要:自公元前800年左右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十八世纪中期的法国重农主义阶段,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诸多的思想家,立足于各自的时代背景与前人经验,或自成体系或有所涉及的提出了与价值理论相关的思想。
因而,本文对这两千多年中先贤们提出的价值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些理论加以评述。
关键词:价值理论时代背景产生原因历史局限前瞻性一.引言所谓价值理论,用我们现代人的解释就是“价值理论是关于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人类主体之间所建立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其它社会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所派生出来的,并在本质上都是为利益关系服务的。
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关系,因此,价值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百度百科)。
我们必须承认,与现在对价值理论的研究条理清晰相对的,是自前资本主义社会到十八世纪中叶这2000多年的历史中,一些思想家们仅仅是比较零散的提出了自己对价值理论的理解与研究,并不能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时代背景的制约。
即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限制了他们的眼光与思维,导致其研究有所局限性。
另一方面是,对当时经济社会状况进行研究的人,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对经济进行专门研究的经济学家,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上有着各自的身份:政府官员、贵族、哲学家等,由于所从事的职业的原因(对经济、价值等方面有所涉及),他们才从各自职业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因而他们对价值理论研究不透彻,提出的观点不明确不调理,不能形成理论体系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毕竟他们只能称之为经济思想家而不是真正的专业经济学家。
通过后文中对这2000多年来思想家们提出的价值理论或与价值理论相关的一些思想的梳理,我们既可以体会到先贤们思想超越时空的前瞻性,又从中看到他们的一些局限性,以史为鉴,让我们在现代社会进行经济研究时,避免重走前人的弯路。
关于经济的历史论文
关于经济的历史论文经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进行交换和贸易的时代。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后来的货币制度的兴起,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在古代,许多文明都建立了强大的经济体系。
例如古希腊的城邦经济、古罗马的贸易网络、中国的丝绸之路等,都为当时的社会繁荣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体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从封建制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经济理念和制度。
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
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大规模工厂的建立、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变革。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不平等和社会问题。
20世纪的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世界经济陷入了动荡和分裂。
东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意识形态对抗激化,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相依存的状态,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国际贸易的增长,使世界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当代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彻底改变着经济的面貌。
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人工智能的应用,都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缺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努力方向。
经济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资源利用、财富创造的种种尝试和实践,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存、发展和幸福的不懈追求。
相信随着人类认识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和可持续。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此要求的帮助。
很抱歉,我无法完成您的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2)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2)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篇3浅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次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使得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但是在取得骄傲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高精尖的技术过分依赖国外;粗放式发展的经济模式使得环境污染严重以及资源的严重浪费等。
通过对中国经历过的不同发展模式的研究,寻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措施。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战略性思考1引言作为四种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实践的结果,“中国奇迹”成了世人对中国的新评价。
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式,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性改革,使得之前公有制为绝对优势转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态。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例如:经济增长中过量的浪费资源以及污染环境;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区域以及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
2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2.1增长优先发展模式在之前的经济学中认为发展与增长是等同的,因此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个特别贫困时期这种目标是比较合理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阶段。
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道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之中只有依靠自身发展,只有自己发展才能有话语权。
因此我们将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增长优先发展模式,并且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重大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打开国门走向国际化。
2.2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本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多次强调资本投资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依靠过资本的积累来推动,以此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从1979年到2007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大约在30%-40%之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及种地收入国家的同期资本形成率。
外国经济史论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精选五篇)
外国经济史论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精选五篇)第一篇:外国经济史论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班级:经济学(国贸)、学号:512300514309、姓名:邓驭懿摘要:俄罗斯是世界经济大国。
苏联时期它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苏联解体后其经济一度严重衰退。
2000年之后俄罗斯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2006年俄罗斯的经济全面超过解体前的1990年。
2007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5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
入世后的俄罗斯在普金的经济理念下实现了飞速发展,未来俄罗斯的经济既充满了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关键词:苏解体初经济、俄罗斯入世、普金经济理念、未来发展正文:目录一、苏联解体初的俄罗斯经济二、俄罗斯入世三、普金经济理念四、未来发展五、中国经济现代化当今应思考的问题六、结语一、苏联解体初的俄罗斯经济通常,经济增长是引起综合国力变化的最明显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综合国力下降最直接的体现和最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全面滑坡。
1991年底,苏联解体,独立的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但当时的俄罗斯可谓穷家难当,共有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计划经济转至市场经济。
面对着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的时期。
时任总统叶利钦采取了“休克疗法”的经济政策,但是,激进式的“休克疗法”并不适合俄罗斯的基本国情。
自1992年起,俄罗斯一直存在着财政赤字,苏联欠下的债也全部由俄罗斯承担。
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叶利钦政府全面贯彻“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的主要内容是想通过开放价格和国企大规模私有化来换得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但是,1992年年初实行的激进式“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方针完全失败了。
实施的结果变成只有休克,没有治疗:休克疗法更加剧了企业的艰难处境,导致全面支付危机。
俄罗斯既没有摆脱经济危机,更没有振兴国家,反而使得国家陷入越来越困窘的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社会的“经纪人”——从近代买办的视角看近代中国经济作者赵艳超091090163 商学院09经济学系摘要:买办是中国近代社会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既在经济领域积极活跃着,同时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特殊政治条件下的产物,在近代中国社会,他们出入于中西方之间,成为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符号。
研究买办这一特殊社会阶层对于我们深入近代中国的具有特殊的、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中国近代买办的生活史出发,尊重史实,全面看待买办的地位和作用,给近代买办阶层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Abstract: Chinese comprador i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society, they are active in the economic sphere, and is also China's modern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of the special product of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their access to in between the West and become a modern society important symbol. Comprador this particular study our in-depth social class for modern China has a special, extremely important val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lif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omprador starting to respect facts,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omprador, modern comprador class to an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关键词:买办鸦片战争对外贸易洋行Keyword: compradore Opium War引言、文献回顾买办这一在中国近代社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社会阶层,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很早就有了关于买办的研究。
但是,以往的研究,要不就是侧重于买办为西方列强服务,认为其客观上成为了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走狗,助推对其进行大肆批判;要不就是对其更多的是进行史实性的描述,忽略其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分析过于表面化。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买办的探讨经历了及格阶段,因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讨论的问题也存在差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民国时期的买办研究。
那时的研究数量少,规模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追溯买办制度的起源,考察其运作过程与组织构成,探究其兴衰利弊,基本上没有超出经济生活本身。
2、建国以后,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毫无疑问的形成了一阶级分析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体系。
而这一研究体系的发展又可以按时间和新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时期大致是1957~1964,这是买办阶级分析论的形成时期,研究的内容则涉及买办的政治经济活动,与外国资本关系及地方性特点,研究的范围广,政治特点突出。
①第二阶段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一时期的买办研究具有如下特征:⑪阶级分析的理论日益完善,并且在对买办的研究中仍居主导地位。
(2)因为改革开放的原因,与外界学术交流加强,所以西方学者关于买办的研究成果此时得到重视。
(3)各种具体研究、小型化研究兴起,与以往不同,这一时期开始从小的视角入手来研究买办,新认识新观点涌现出来,如侧重于对买办个人的研究,而不是笼统的对这个阶层进行研究。
同时,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买办的身影。
如钱钟书先生曾在小说《围城》中描写过一位买办:这位张先生是浙江沿海人,名叫吉民,但他喜欢人唤他Jimmy。
他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了二十多年的事,从“写字”(小书记)升到买办,手里着实有钱。
只生一个女儿,不惜工本的栽培,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授熏陶的洋本领、洋习气,美容院理发铺所能①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其政治因素过于突出,难免造成过于主观的评判,对史实缺乏应有的尊重,所以这一时期一些定性的结论性的东西对于我们当代的研究参考价值不大,且应谨慎对待。
制造的洋时髦、洋姿态,无不应有尽有。
②虽然这是小说中的描述,作者不免进行过后期加工处理,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的买办的生活的影子:他们有钱、阔绰,为洋行等外商公司做事,通晓西方的文化习俗,生活也很西化,并且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段是否应该放在这儿?)买办的起源、职业特点及发展过程“买办”一词,源于西班牙语的Comprar。
马寅初曾经做过这样的说明:买办这个名词(英文Compradore),“起源出自西班牙之Comprar(to buy),译作买;现今则远东各国,莫不有之。
印度称之为Banian;日本称之为Banto;而我国名之为Compradore,译为买办;要皆带人买卖之意也”。
③我们现在研究给买办的定义一般为:是指清朝末期的1800年代-1910年代,帮助欧美国家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
这类被外商雇用之商人通常外语能力强,一方面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作为交易的中间人,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双向沟通。
除此,这类型商人还可自营商铺,因此致富者颇众。
买办早在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社会就已经产生了。
那时的买办主要是指“为宫廷采购物品的商人”④,后范围又扩大到为官僚家族和洋商采购物品的人。
但是买办制度的真正形成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无论是从“造成论”还是“经济因素论”来看,都是合理的。
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大门在西方列强的武力逼迫下被迫敞开,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通过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⑤,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开放一些列的通商口岸。
如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天津条约》中又要求增加北京、牛庄(今营口市)、烟台等是一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而且外商船只可以进入长江内航道,外商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买办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洋行⑥而本文所要研究的也正是鸦片战争之后所形成的买办制度下的买办。
进入到二十世纪后,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尤其是经济上的外来更加密切,新式金融、信用实业迅速兴起,更多的华商加入到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队伍当中来,加之这一时期洋行数目的急剧增加,使得不通过买办进行贸易成为了可能,买办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待完善买办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作为买办,其本身职务就是在外商企业工作,充当了一种类似于现代社会经纪人的角色,“买办是外资在华的中介人和代理人”⑦。
所以,在近代社会,买办的首要职务还是为外商与中国商人的交易买卖服务。
外商企业通过与买办签订买办合同,规定了一系列和买办相关的内容。
那时买办的合同主要内容如下:(10雇用期限;(2)买办承担的工作及义务;(3)买办的保证与赔偿;(4)外商给予买办的报酬;(5)合同的解除等。
⑧(我们应该关注提供保证金这一点成为了外商企业集资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企业与买办的一种博弈,通过这种方式来牵制买办,让买办更忠诚于受雇单位。
)买办所工作的单位范围非常之广,几乎涉及到所有类型的在华外商企业,包括洋行,银②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0—41页。
③马寅初:《中国之买办制》,载《东方杂志》1923年3月,第20卷第6号,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
转引自马学强:《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第4页。
④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25页。
⑤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各国先后与中国签订了一些列有关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条约,包括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签订了《天津条约》;甲午海战战败后签订了中日《辛丑条约》⑥洋行:即是华人与西方洋人的商业贸易商行公司、代理行,历史开始于中国清朝。
现在较广为称号的是出入口贸易行,从事出口、入口及转口商品的商业组织。
他们都是物流、供应链上的参与者。
⑦易继苍:《买办与上海金融近代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版,145页⑧易继苍:《买办与上海金融近代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版,145页行,轮船公司,保险公司及其它各类大型工厂⑨等。
而他们在这些外商企业里的职责概括起来包括(内容有待补充)在受外商雇佣的同时,他们也积极入股外商企业。
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买办仅通过在外商企业工作赚取薪水和佣金就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对于买办收入的数目,以往的研究者给出了下列几种估计数据:(1)严中平根据我国1980-1913年间的外贸总值124亿多两,按5%的佣息计算得出这一时期的买办收入估计数为6.2亿两⑩;(2)黄逸峰对1840-1894年间买办收入的估计数为4亿两11;(3)郝延平认为1842-1894年间买办职业收入与私人经商收入之和为5.3亿两12。
(4)另一种统计,1840-1894年间买办的收入除自营商业以外的就达到了4.9亿两13。
虽然以上的数据因作者所采用的史料和分析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出入,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近代早期,买办已经成为财富的集大成者。
在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寻求财富增值的途径,他们要么依托自己所属的洋行的外资企业,要么独立门户创办或入股各式近代企业。
以上海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上海银行买办的投资情况。
下表是部分买办投资的情况。
14表1表2表3⑨工厂买办出现的时间较晚,数量也较少。
⑩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出版社,1955年版,第155页。
11黄逸峰等:《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9-70页。
12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方桥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页。
13潘群祥,顾柏荣:《买办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14根据易继苍:《买办与上海金融近代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版,第167-170页整理得。
表4表5从以上表格中的整理的部分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到了近代晚期,各买办在积累了大量财富后,开始投资各种实业和非实业,有了近代民族资本家的影子。
他们或是成为近代民族企业的创办者(其中的很多企业都是首创的,如近代第一家华商保险公司义和公司保险行就是由买办发起创办的。
),或是利用手中的财富,积极入股近代民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