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留日背景及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他的家庭背景对他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族背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清朝末年的一个中级官员,因科举考试未能中式,后捐了个监生,曾任浙江山阴县教谕。
周伯宜属于绍兴士绅阶层,家族中历代都有人出仕或从事教育。
鲁迅的母亲鲁瑞,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女性,但鲁迅年幼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教育经历鲁迅自幼聪颖过人,少年时代在绍兴的私塾就读,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
1898年,他考入江南海军学堂,接受军事教育。
后转入江南师范学堂学习,期间开始接触西方思想。
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最初学习医学,但后来受到戊戌变法失败和民间疾苦的触动,转而关注社会问题,并开始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鲁迅的文学创作始于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他的文学作品,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批判了旧社会的陋习和不合理现象,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思想影响鲁迅的思想深受启蒙和批判精神影响,他提倡文学要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
他主张作家要关注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以期唤起民众的觉醒。
鲁迅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支持和帮助了许多青年作家和革命者。
结语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尤其是他的士绅家庭出身和早年的教育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背景故事

鲁迅的背景故事
鲁迅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是一位有着儒
学教育背景的官员,对鲁迅的成长影响深远。
鲁迅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极高,这也让鲁迅在文学和学术上有了很好的基础。
在鲁迅年幼的时候,中国正值晚清时期,国家政局动荡不安,社会风气险恶。
这种社会环境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鲁迅年少时期曾经留学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想的熏陶。
在日本留学期间,
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文学,这为他后来的文学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他还深受日本文学和文化的影响,这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回国后,鲁迅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并积极参与了一系列社会运动。
他对中国社
会的不公不义有着强烈的愤懑,这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他擅长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社会现实生动地
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鲁迅的背景故事与他的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
成长,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想的熏陶,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基础。
鲁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朝花夕拾从藤野先生主要概括

朝花夕拾从藤野先生主要概括<朝花夕拾>之<藤野先生>主要概括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讲了好多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儿呢。
一、鲁迅去日本留学的背景鲁迅当时去日本留学,那个时候中国比较落后,很多人都想着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然后回来改变自己的国家。
他去日本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希望能找到救国的道路。
二、在仙台学医的经历1. 初见藤野先生他到了仙台学医,在学校里就遇到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他长得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穿衣服也很不讲究,有时候会忘记打领结。
但是他特别认真负责,对鲁迅这个中国留学生很是关照。
2.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教导藤野先生给鲁迅改讲义特别仔细,从语法到医学知识,甚至连血管画得稍微有点偏差都会指出来。
他这样认真的态度让鲁迅很感动,也让鲁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
而且藤野先生还会问鲁迅关于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他是真的对不同的文化和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鲁迅在学校里的遭遇不过呢,鲁迅在学校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因为是中国人,成绩又比较好,就遭到了日本同学的嫉妒和怀疑。
他们觉得鲁迅的成绩好是因为老师提前透题给他,这让鲁迅很生气也很无奈。
三、弃医从文的转变1. 看电影事件有一次鲁迅看了一个电影,电影里有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抓住要砍头,而旁边围观的中国人却麻木不仁,还在那里看热闹。
这对鲁迅的触动特别大,他突然意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但是中国人的思想更需要被拯救。
如果思想是麻木的,身体再健康也没有用。
2. 离开仙台于是,鲁迅就决定放弃学医,要拿起笔来写文章,用文字来唤醒中国人的灵魂。
他就离开了仙台,和藤野先生也分别了。
四、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鲁迅虽然离开了仙台,但是他一直很怀念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对他的关心和教导,那种没有民族偏见的态度,让鲁迅在多年之后回忆起来都充满了感激。
他把藤野先生写进自己的文章里,也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一位好老师。
朝花夕拾中鲁迅成长经历6件小事

朝花夕拾中鲁迅成长经历6件小事摘要:1.鲁迅童年时期的家庭背景2.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的经历3.鲁迅赴日本留学的经历4.鲁迅在医学领域的探索5.鲁迅的文学创作生涯6.鲁迅的晚年生活正文: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许多传奇事迹。
本文将从鲁迅的成长经历中挑选出6 件小事,以朝花夕拾的形式,来回顾鲁迅的传奇一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鲁迅童年时期的家庭背景。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其祖父是清朝的进士,父亲是当地的一名医生。
在这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中,鲁迅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其次,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的经历。
1898 年,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技术。
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有志青年,共同探讨国家大事,寻求救国之路。
在水师学堂的学习生活,让鲁迅意识到了国家民族的危亡,也激发了他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信念。
接下来,鲁迅赴日本留学的经历。
1902 年,鲁迅前往日本留学,学习医学。
然而,在学习期间,他目睹了一部影片,影片中一个中国战俘被日本士兵活活砍头,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鲁迅。
他意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要拯救整个民族,还需要从精神上进行改革。
因此,鲁迅放弃了医学,转而投身文学创作。
第四,鲁迅在医学领域的探索。
尽管鲁迅最终放弃了医学,但他在日本期间,依然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回国后,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生物学和医学课程。
在这段时间里,鲁迅翻译了大量医学著作,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五,鲁迅的文学创作生涯。
鲁迅的文学创作始于1918 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鲁迅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以锐利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了旧礼教的束缚,呼唤民众觉醒。
鲁迅的许多作品,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都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最后,鲁迅的晚年生活。
1933 年,鲁迅搬至上海。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
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家庭背景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
当时清朝的官场******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
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精选学习文档

1 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一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
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
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
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
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了解鲁迅留日的背景和他当时的心理。
二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
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
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
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
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
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
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
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
揭秘鲁迅先生的背景

揭秘鲁迅先生的背景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鲁迅先生的背景揭秘:早年生活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医生,但由于家境贫困,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
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聪明才智和对知识的渴望。
留学日本在鲁迅先生年轻的时候,他决定去日本留学。
他于1904年前往日本,进入札幌农学校学习。
后来,他转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并在那里接触了西方文化和思想。
这段留学经历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学创作回国后,鲁迅先生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批判现实、揭露社会弊端为主题,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尖锐的剖析。
《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政治活动除了文学创作,鲁迅先生还积极参与了政治活动。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支持者之一,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他通过笔触和言辞激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之情,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影响和遗产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和思想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结论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背景和经历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他的早年生活、留学经历、文学创作、政治活动以及他的影响和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留学经历

题目:鲁迅的留学经历课题的提出:我们是鲁迅初级中学的一份子,虽然对鲁迅先生有些许了解,国内的事情我们通过书本,老师介绍了解了一些,但鲁迅先生的出国经历我们都是不怎么清楚,所以开了这个课题:鲁迅的留学经历。
探究目标:希望对鲁迅先生去过日本,为什么去日本留学,在那里干了些什么,结交了哪些朋友有个大致了解,对他的出国经历有一些感悟,从中获取鲁迅先生能成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的原因。
设计步骤:1.鲁迅先生为什么去日本留学?为什么学医?2.鲁迅先生在那学到了什么,为什么从文?3.鲁迅先生在日本结交了哪些朋友?主题阅读:参观内山书店,对鲁迅先生与内山完造的友谊有个了解,对鲁迅先生买书,出书,帮助一些青年出版书籍大致明白一些;去了鲁迅纪念馆,看了那里的陈列厅,第一印象是《呐喊》和《彷徨》两本书的封面,还有鲁迅先生一生做人的名言。
一进陈列厅,《生命的路》让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一生大致掌握了,立人!这个鲁迅先生用一生来完成的期望,还有鲁迅先生的著名书籍,还有最后一个展厅,最强精神战士!看了书籍,网上资料……探究过程:1.鲁迅在他祖父辈家道中落,后来父亲有染上重病,家里十分贫穷。
鲁迅因为出身寒微、不满时局、立志学习西方文化技术以救国救民的爱国知识分子,日本成为他自费留学的首选之地由于西洋各国路途遥远,路程耗费巨大,个人难以负担得起,所到西洋各国留学的大都是公派留学生。
而留学日本则不同,日本与中国只是一海之隔,路途短暂,费用低微,而且日本学习西方文化技术比中国早,所以一时间,到日本留学成为高潮。
鲁迅到日本鲁迅当时决意选择学医主要基于下述因由:其一,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
其二,受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影响。
其三,受近代医界否定中医五行说思潮及新文化革命运动中批判封建文化思潮影响。
其四,试图以新的医学来疗救病苦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留学的根本目的是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学习,掌握为祖国服务的本领。
现代也有许多学生出国留学,在外国,他们可以受到好的教育,开阔眼界,掌握一门外语,让自己独立,更好的适应每一个新的环境,为国家献上一份力。
藤野先生

小结内容 把握主旨
课文以与 藤野先生的交往 为明线,
以
爱国思想
为暗线,
赞扬了 藤野先生 的高尚品质,
抒发了对他的 真挚怀念 之情;
追述了自己 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
洋溢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 思想感情。
品读课文 探究写作手法
• 【对比手法】
• 麻木与狂热——中国民众的麻木与日本学生 的欢呼
• 警醒与狂妄——“我”的民族自尊心与日本 学生的狂妄
爱国
弃医从文的原因
心受 看
受 到 严 重
极 大 震 动
电 影 事
挫, 件
伤民
族
自思 尊想
——
——
到人匿
侵与名
爱 国
犯
祖 国 的 尊
信 事 件
严
受个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怀念付诸行动—— 挂照片
写文章
争怀 的念 勇之 气情 和化 力为 量斗
爱 国
•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 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 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尊重与蔑视——藤野先生的尊重与日 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 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 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与日本学生对中国留 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藤 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而正是这种品质温暖着独在异乡的鲁迅的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模糊与认真——藤野先生生活的简 朴与治学的严谨
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白描
对鲁迅先生背景的全面认识

对鲁迅先生背景的全面认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瑚琳,号心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家庭背景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富裕的官宦家庭。
他的祖父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父亲是绍兴府的一位知县。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鲁迅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受到家庭的优越条件的影响。
教育经历鲁迅的教育经历也是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学习了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知识。
后来,他考入了江宁高等学堂,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和思想。
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留学经历在1902年,鲁迅获得了留学日本的机会,前往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
在日本的留学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现代思潮,如民主、科学等,也开始对中国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文学成就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小说、散文、杂文为主,涉及的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现实、人性的扭曲、封建礼教等。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精炼,在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深处的矛盾上具有独特的洞察力。
思想影响鲁迅的思想影响深远,他对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和政治的发展。
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剖析。
他的思想对中国后来的文化解放和社会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社会活动除了文学创作和思想探索,鲁迅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他是五四运动的先驱和领导者之一,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社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支持者之一,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总结鲁迅先生的背景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留学经历等多个方面。
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中国的文化解放和社会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先生的背景和成就使他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鲁迅的成长故事

鲁迅(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后改名周立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文学评论家、思想家,被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文学巨匠之一"。
鲁迅的成长故事涵盖了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动荡时代,他的成长经历对于理解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鲁迅的成长故事主要阶段:1.早年生活:•鲁迅生于中国浙江绍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士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士绅周恩来,但在他早年时期,家庭逐渐走向破产,这对于鲁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逐渐沦为贫困的背景下,鲁迅逐渐形成了对社会不公的敏感和对封建制度的反感。
2.留学日本:•为了继续学业,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医学院和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深受启蒙思想和西方文学的影响,接触了一系列思想潮流,这对于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学生涯:•鲁迅的文学生涯始于1918年。
他以《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为代表,开创了现代白话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封建伦理的虚伪。
4.社会活动:•鲁迅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他关心社会底层的命运,参与了一系列的文学运动和社会运动,呼吁社会改革,反对封建制度。
5.晚年:•在1930年代初,由于对时局的失望和身体的不适,鲁迅逐渐走向政治冷淡,他在上海创办了《新月》杂志,成为一位文学评论家和社会观察者。
1936年,鲁迅因病逝世,享年55岁。
总体而言,鲁迅的成长故事是在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通过自己的学业、留学经历、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在思想、文学和社会活动方面都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
周树人简介

周树人简介周树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鲁迅是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背景

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背景1. 早年经历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贫苦的士人家庭。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古代文化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2. 留学日本鲁迅在清朝末年考入了江宁法政学堂预备科,后又考入了同治大学医学堂。
在此期间,他广泛涉猎中外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1902年,鲁迅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
3. 文学创作鲁迅在日本期间,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以笔名鲁迅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社会批判色彩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揭示和抨击。
他的作品犀利、直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政治活动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家。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重要的宣传工作。
他的文章和演讲为革命事业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支持。
5. 教育事业除了文学和政治活动,鲁迅还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曾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担任教职,为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影响了许多学生。
6. 鲁迅的影响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直接、犀利,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他的思想启示了许多人,激发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7. 逝世和纪念鲁迅先生于1936年逝世,终年55岁。
他的离世对中国文学界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哀悼。
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中国成立了鲁迅文学奖,用以表彰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和学者。
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背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多重身份。
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究竟是青春”—— 鲁迅的留日七载华年

“究竟是青春” —— 鲁迅的留日七载华年姜异新
1902年1月,尚未满21岁的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秀成绩,从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毕业,获得清政府颁发的矿务铁路学堂毕业执照,并成功获批官派留学日本的资格。
这资格是什么呢?南洋矿路学堂毕业生奏奖五品顶戴。
这个听上去有些奇怪的新式名目,是专给那些没有在科举制度中取得功名的人设立的,作为对新式学堂毕业生及科举名落孙山、中途弃考之辈中优秀者的褒扬。
那么,是谁派的?
两江总督刘坤一。
当时的官费有多少?年款400日元,每月约33日元。
鲁迅从此开启七年多的留日模式。
留学七年,由语言预科到大学毕业,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应该不成问题。
然而,鲁迅拿到的不是学历,而是学力。
以仙台相隔,前后两个东京遥望,将鲁迅21岁至28岁的留学履历截为三大段:1902年至1904年,弘文学院;1904年至1906年,仙台医专;1906年至1909年,独逸语(德语)专修学校。
其间,鲁迅曾经逗留的地方还有伊豆、松岛、箱根、水户、横滨和长崎。
其间,他必须直面的还有学生运动、暗杀和战争。
其间,他还顺便结了个婚。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理解鲁迅先生的背景:一项深度探索

理解鲁迅先生的背景:一项深度探索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思想家。
要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我们必须了解他的背景。
本文将进行一项深度探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
早年经历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于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
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学问的官员,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鲁迅先生在早年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留学经历为了进一步接受现代教育和思想的熏陶,鲁迅先生于1902年前往日本留学。
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现代思想,对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封建制度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质疑。
医学背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主修医学,并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医学的专业背景为他的作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他通过医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和人民的苦难。
文学成就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批判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并呼吁人民觉醒和反抗。
他的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思想影响鲁迅先生的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批判封建社会和呼唤民主自由的思想,激发了人们的觉醒和反抗精神。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通过对鲁迅先生的背景进行深度探索,我们更能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的内涵。
他的早年经历、留学经历、医学背景以及文学成就,都为他的思想提供了独特的基础。
鲁迅先生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合藤野先生琐记两篇作品追求鲁迅的求学经历及情感变化过程

结合藤野先生琐记两篇作品追求鲁迅的求学经历及情感变化过程摘要:1.鲁迅的留学背景和初衷2.藤野先生的重要性和影响3.鲁迅在日本求学的经历和心路历程4.鲁迅放弃医学选择文学的原因和意义5.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赞美正文: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在他的一生中,有过一段留学日本的经历,这段经历对他的成长和思想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遇到了一位令他铭记一生的恩师——藤野先生。
鲁迅留学日本的初衷是学习医学,希望通过医术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我国人民的健康状况。
在日本,鲁迅饱受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他的解剖学成绩仅为59分,就被怀疑为作弊。
这种歧视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藤野先生出现在鲁迅的生活中,给予了他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藤野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主动关心鲁迅的学习,为他修改讲义,改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
他还向鲁迅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表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关心。
在藤野先生的教导和鼓励下,鲁迅逐渐摆脱了歧视带来的阴影,重新找回了自信。
然而,在鲁迅心中,他意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
他开始反思,发现自己真正想要拯救的不仅是人们的身体,还有他们的精神。
于是,鲁迅毅然放弃了医学,选择了文学作为他的武器,投身于唤醒国民精神的伟大事业。
鲁迅选择文学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意识到文学的力量,可以深入人心,启发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在他看来,只有改变国人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盛。
回到祖国后,鲁迅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翻译外国小说,撰写评论,创办文学杂志。
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抨击封建礼教,提倡民主自由。
尽管他的思想和行动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但他始终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对于藤野先生,鲁迅满怀感激和敬仰。
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及藤野先生,赞扬他毫无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
八上语文书第六课藤野先生分成小标题的形式

八上语文书第六课藤野先生分成小标题的形式摘要:一、鲁迅简介及留学背景二、与藤野先生的相识与交往三、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四、清国留学生的现状五、鲁迅的爱国情怀六、文章主题及启示正文:一、鲁迅简介及留学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1918年5月,鲁迅首次以笔名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
二、与藤野先生的相识与交往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结识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位充满正义感和责任心的教育家,他的严谨治学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人相识后,相互尊重,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三、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藤野先生对待学术严谨认真,对学生严格要求。
在鲁迅的求学过程中,藤野先生对他的学习态度和成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教导鲁迅:“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句话成为了鲁迅一生的座右铭。
四、清国留学生的现状在当时,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处境并不乐观。
许多留学生过于注重功利,追求速成,不重视学术研究。
他们头顶大辫子,行为举止夸张,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群体。
五、鲁迅的爱国情怀在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中,鲁迅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他开始关注时事,投身于爱国运动,决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六、文章主题及启示《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通过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和鲁迅的爱国情怀。
文章以真实生动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清国留学生的现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1,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鲁迅 藤野先生
![[1,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鲁迅 藤野先生](https://img.taocdn.com/s3/m/5446d390caaedd3382c4d3b6.png)
《[1,一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鲁迅藤野先生》摘要:多年多种版教学参考和教师用都认藤野先生品质是工作认真责、对学生严格要、热情诚恳、有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抒发作者强烈爱国主义感情,93年日岩波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鲁迅见问选哪些目鲁迅表示切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我们也可以概括《藤野先生》主题了那就是赞扬藤野先生日举国上下鄙视国人风气对国人特别热情友与尊重也抒发己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多年多种版教学参考和教师用都认藤野先生品质是工作认真责、对学生严格要、热情诚恳、有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抒发作者强烈爱国主义感情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但以上对藤野先生品质概括我认不准确把主题定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老师他不但写了这回忆性散表示怀念还直里挂着他照片93年日岩波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鲁迅见问选哪些目鲁迅表示切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寻藤野先生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是叹息藤野先生概不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深他说我所认我师他是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他性格我眼里和心里是伟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感激如高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责类似乎鲁迅眼里不能称伟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那么藤野先生伟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弄清这问题还要了鲁迅留日背景和他当心理二鲁迅有非常优越庭环境他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北京担任阁但是从鲁迅3那年开始他庭遭受了两次重打击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境急剧衰败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鲁迅是长子、长孙从他早地挑起了部分庭重担频繁地出入当铺和药铺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人那年他5岁因他感受到人世种种歧视和冷遇是当铺、药铺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指和讥笑;三是几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糊弄、药引上刁难和费用上狮口开更让人生气是亲戚变脸以至欺侮他和弟弟们到外婆避难舅父人竟称他们是乞食者各房聚议分竟公然欺要将坏房子分给他们从《琐记》(见《朝花夕拾》)可知衍太太流对鲁迅不无恶流言也院传播开这些也是惯常现象国向不乏势利人只是少年鲁迅比般孩子早地感受了这他幼而敏感心灵上打下了深烙印这使他作品也多反映对社会阴暗感受由乡感受到是轻蔑、是势利、是冷酷、是欺侮由乡让他憎恶和痛恨那么走罢城人脸早看熟如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类人们(《琐记》)是鲁迅进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又到南京矿路学堂南京他梁启超主笔《报》严复《天演论》了国了世界了满清政府落与腐朽眼界开心情也但这他又感受到另种歧视──他爱课余骑马游玩有次学校附近满族人聚居旗营旗营满族少年见他汉人竟敢高高地骑马营门便投石块并辱骂他他怒扬鞭追赶那些掷石者结摔下马跌得头破血流这种歧视已不以前以前歧视只是针对他庭和人现歧视则是针对他和他被统治民族这使他识到己还是满清奴隶这件事也给他很刺激二十多年写《杂忆》(见《坟》)谈复仇问题还提到矿路学堂毕业既然国感觉很气闷鲁迅便选择了国外留学90年3月东渡日日他又继续受到比以前更严重歧视对华东师学王晓明先生他《无法直面人生──鲁迅传》三离乡者悲哀这样说鲁迅到日候日国力逐渐强盛独霸东亚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甲午海战歼灭了国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股鄙视国人风气有日报纸就公然宣称西洋人视国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感觉因他们(指国人)生理上已失人类格许多留学生偏偏又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人轻蔑汲取我警策动力反而以己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正当就以与鲁迅住留学生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惯例抢先钻进洗澡把水泼得四溅这样日常事上都如令人讨厌其他方面就更可想而知面是日人轻蔑眼光面是这些胞不成器丑态难怪鲁迅拿到修习日语毕业证便立刻跑到偏僻仙台仙台又怎样呢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国人那些讨厌胞嘴脸然是可以免见了但是日人那股蔑视国人风气仙台样很盛仙台报纸上辱骂国人言论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那班学生也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人他考试成绩等便有学以是得了老师暗助是托辞检他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放电影映到日军人挥刀砍杀国人而围观其他国人脸麻木候也有学声地议论只要看国人样子就可以断定国是必然灭亡比乡和南京这种歧视更让鲁迅无法忍受因它针对不仅是人也不仅是国汉族而是整华民族这不仅伤害他尊还伤害了他对己贫弱祖国感情──当他虽然对祖国风雨如磐并不满尤其痛恨腐败无能满清政府但对祖国他还是要我以我血荐轩辕三患难见真情患难也格外珍视真情长期饱受歧视与冷遇人如谁曾对他提供助付出热情与尊重他定会倍觉感动倍加感激甚至终生不会忘记感情分外丰富和敏感鲁迅当然也是这样日举国上下都弥漫着鄙视国人风气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这国学生特别热情、友与尊重这当然会令饱受歧视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单说藤野先生给他改讲义竟让鲁迅很吃了惊也感到种不安和感激今天我们《藤野先生》这段还应以下几()鲁迅所说讲义实际上是课堂笔记而不是作业──别说是高等院校即使是学教师也没有给学生添改课堂笔记义()不是批改不是修改而是添改这要更多和精力付出(3)改得十分认真不是只改处或几处而是从头到末;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地方连法错误也都订正()绝不是偶而是每星期次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功课骨学血管学神学(5)藤野先生这样做可没有任何济利益、政治利益或其他利益相反还招了爱国青年不满和怀疑藤野先生还特别理和尊重鲁迅剖实习他听说国人敬重鬼神怕鲁迅不肯剖尸体还特别加以关照得知鲁迅弃医从藤野先生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只有他尊重鲁迅人生选择他把鲁迅请到己里拿出张照片作留念背面写着惜别二(实际是惜别藤野谨呈周君8)纵观鲁迅生可以这样说从893年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到96年写《藤野先生》除了初到教育部当佥事那几年鲁迅实际上直都并不得直都生活轻蔑、歧视、势利、冷酷甚至是诬陷和迫害(虽然其也有性格因素)从《朝花夕拾》全、从整部《鲁迅传》和其他看还不曾有谁像藤野先生这样那么长给他以那么热情关怀和助特别是他留学日候所以鲁迅说他是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他性格我眼里和心里是伟藤野先生日并非著名学者其言其行也许并非楷模但是对待鲁迅其实也是对待国人态上确实难能可贵须知那是国甲午海战惨败;是日独霸东亚野心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股鄙视国人风气;是日人视国人猪头三、下等动物现我们可以归纳藤野先生品质了那是日举国上下鄙视国人风气对国人特别热情友与尊重我们也可以概括《藤野先生》主题了那就是赞扬藤野先生日举国上下鄙视国人风气对国人特别热情友与尊重也抒发己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藤野先生写作背景表格

时间 1902年4月 1904年9月
1904年
事件
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 理想,去日本留学。
鲁迅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 医。
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 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
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 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 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 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
1926年10月12日
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 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 教。
1926年10月12日
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 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 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
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
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
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
第一: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
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
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
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
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
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
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
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
更让人生气的是本家亲戚的“变脸”以至欺侮.由于在家乡感受到的是轻蔑、是势利、是冷酷、是欺侮,由于家乡让他憎恶和痛恨,“那么,走罢!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
”(《琐记》)于是,鲁迅进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又到南京矿路学堂。
在南京,他读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了解满清政府的落后与腐朽,眼界大开,心情也好一点。
但这时他又感受到另一种歧视──他爱于课余时间骑马游玩,有一次经过学校附近满族人聚居的旗营,旗营中的满族少年见他一个汉人竟敢高高地骑马经过营门,便投来石块并辱骂他。
他大怒,扬鞭追赶那些掷石者,结果摔下马来,跌得头破血流。
这种歧视已不同于以前,以前的歧视只是针对他的家庭和个人,现在的歧视则是针对他和他的被统治的民族,这使他意识到自己还是满清的奴隶.毕业后,既然在国内感觉很气闷,鲁迅便选择了国外留学,于1902年3月东渡日本。
在日本,他又继续受到比以前更严重的歧视。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日本报纸就公然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
”……许多留学生,偏偏又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
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
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
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的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了,但是,日本人那股蔑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
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
他考试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辞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
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比之家乡和南京,这种歧视更让鲁迅无法忍受,因为它针对的不仅是一个人,也不仅是中国的汉族,而是整个的中华民族!这不仅伤害他的自尊,还伤害了他对自己贫弱祖国的感情──当时的他虽然对祖国的“风雨如磐”并不满意,尤其痛恨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但对祖国,他还是要“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二:患难见真情,患难中也格外珍视真情,一个长期饱受歧视与冷遇的人,如果谁曾经对他提供过帮助,付出过热情与尊重,他一定会倍觉感动,倍加感激,甚至终生不会忘记。
感情分外丰富和敏感的鲁迅当然也是这样。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这当然会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
单说藤野先生给他改“讲义”,竟让鲁迅“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今天我们读《藤野先生》中的这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鲁迅所说的“讲义”,实际上是课堂笔记而不是作业。
──别说是高等院校,即使是中小学,教师也没有给学生“添改”课堂笔记的义务。
(2)不是“批改”,不是“修改”,而是“添改”,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
(3)改得十分认真,不是只改一处或几处,而是“从头到末”;“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4)绝不是偶一为之,而是“每一星期”一次,“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5)藤野先生这样做,可没有任何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其他利益,相反,还招来了“爱国青年”的不满和怀疑。
藤野先生还特别理解和尊重鲁迅。
解剖实习时,他听说中国人敬重鬼神,怕鲁迅不肯解剖尸体,还特别加以关照。
得知鲁迅弃医从文时,藤野先生“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只有一个:他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
后来他把鲁迅请到自己家里,拿出一张照片作为留念,背面写着“惜别”二字(实际是“惜别藤野谨呈周君”8个字)。
纵观鲁迅一生,可以这样说,从1893年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到1926年写《藤野先生》,除了初到教育部当佥事那几年,鲁迅实际上一直都并不得意,一直都生活在轻蔑、歧视、势利、冷酷甚至是诬陷和迫害之中(虽然其中也有性格的因素)。
从《朝花夕拾》全书、从整部《鲁迅传》和其他资料来看,还不曾有谁像藤野先生这样在那么长的时间内给他以那么热情的关怀和帮助,特别是在他留学日本的时候。
所以鲁迅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
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其言其行也许并非楷模,但是,在对待鲁迅,其实也是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确实难能可贵!须知,那是在中国在甲午海战惨败之时;是在日本独霸东亚的野心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之时;是在日本人视中国人为“猪头三”、“下等动物”之时。
现在,我们可以归纳藤野先生的品质了,那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时对中国人的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
我们也可以概括《藤野先生》的主题了,那就是赞扬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时对中国人的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同时也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