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的本质

这几年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然而,静心思忖,便会发现浮华背后的浅薄,热闹背后的躁动。现今的语文教学的现状仍是不尽如人意的,语文仍被赋予各种各样的其他任务,有太多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师去完成,越教越复杂,越教越迷惘。语文已经丧失了它的本质。

那么,语文教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读书,研究学问,表情达意。

这一过程应遵循“以个体为主线,语言为支点,思维为桥梁,文本为起点,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终点。”的原则。它包含语言教学、思维教学、个性发展教学三部曲。例如拿起文本,首先应架起语言支点,然后探究蕴涵语言支点内部的思维意义,并以此为桥梁,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然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仍像幽灵一样困扰着当前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的功利心理过重,片面追求高分数或为一时的掌声、赞誉,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兴趣、习惯的培养,淡化了“原生态”的语文教学——读书(于永正语),使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因此我认为应淡化语文课堂的功利心理,凸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努力实现语文学科特点的价值回归。

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人文性,忽略工具性,偏于人文内涵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有的实验教师为了体现

人文性,一味追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收益,在教学活动中过多地挖掘课文、字词的人文内涵,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忽略了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教学。

2、着眼学生考卷上的得失,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偏重语音、文字及所构成的词句、语段、篇章等语文物质形式上的训练。

3、语文课堂上的“中央集权制”。现在,我们很多教师为了取得试卷上的胜利,嘴里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敢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不辞辛苦,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把45分钟据为己有,唯恐讲得不透不细,本应该是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完全被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所代替,教师不是引导学生亲历思维活动的过程,只是告知孩子们思维的结果。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应该读的课文没有读懂,更谈不上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了。

鉴于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以为,要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价值回归,在语文教学中凸现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淡化、摈弃语文教学中浓重的功利心理,认清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认真体会和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要认为“语文课只是语文课而已,它上演的是阳春白雪,是与生活毫不相干的故事,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东西不能教”,恰恰相反,我们应依托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我们不能再“奉教材为圣经”,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在各种场

合学语文、用语文、教语文的意识。要知道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要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践,让语文课程贴近社会,走进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语文课堂知识切实转化为学生的生活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多元性、个性化教育,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着力语文综合素养的实现。要注意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梦想、憧憬和向往,让学生充满幻想,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充满向上的激情,才能热爱阅读,并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以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而且在第一、二学段分别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的目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培植了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培养阅读习惯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习惯决定着阅读的品位、能力和质量。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我们教师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开拓者,“让读书成为习惯”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向广大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淡化心底的功利性思想,着眼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中思考、感悟,引导学

生亲历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体验思维成功的喜悦,静静地滋养、陶冶情操,进而进行创新。

再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注意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真诚地适时适度评价、激励学生。

现代研究表明,科学的理性与逻辑,需要人文的情意滋润和直觉、体验的辅翼,而人文需要理性之光的照耀。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认为:在语文教学的一系列平衡中,更本质的是知识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教育的平衡。科学性(工具性)体现了一个“真”字,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性体现了一个“善”字,人文是“为人之道”。只有两者的水乳交融,才是新课程语文理想课堂的诗境。要实现两者的水乳交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我们语文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友,平等交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运用科学的、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激励他们,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总之,我们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语文课程新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淡化语文教学的功利心理,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让学生进一步读书,研究学问,表情达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