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本质的再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语文课堂教学本质的再认识

发表时间:2013-04-03T09:17:22.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作者:闫廷武[导读] 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升华,仿写的作文都很好。

闫廷武安徽省利辛县刘家集乡大管小学236700 最近有幸听了几节名师的示范课和十几节青年教师竞赛课,他们的创新意识的确使我敬佩,知识功底、教学能力是无可厚非的。但就教学效果的层面上讲,有不少令我深思的地方。

一次听一位名师讲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一开始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刚读一遍就进行互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接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的讨论还没展开,又进行下一个环节——进行交流。如此进行下去,看似热热闹闹,而实际上等于教师的满堂问的“独角戏”,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内容。下了课我同学生交流了一下,学生说,一堂课下来,紧张的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来不及思考,所学知识不甚了了。我与授课老师交流了一下,授课老师说他设定的教学流程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自我感觉突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我问及其中有两个问题的价值何在,这样做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授课老师说没有仔细考虑过。事实上,学生还没有感悟到课文,只是对课文粗略地读一遍(速度慢的还没有读完),老师就急急忙忙地进行第二环节,这样学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想一下,对课文还没有形成表象,便去应付老师第二环节的问题发出的指令,接下来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合作学习。由于学生还没有建立交流的需要,多数学生除了沉默便是闲谈,即使有发言的,也只是让老师牵着走。接着便是“体会感悟,拓展延伸”,学生前两个环节是仓促应战,这个环节只能是老师自个儿表演了。有时老师提问,学生也会举手如林,回答也会口若悬河,可是仔细一琢磨,那是刻意地安排演练过多次的,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其结果,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又着重强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以学生的自我发现为核心的发现式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核心,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该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潜心感知教材的能力,进而养成探究问题的学习品质,这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本质所在。事实也是,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解决探究问题,这才是有效学习。否则,不注重语文课堂的本质目的,只追求课堂表面气氛的活跃,那是虚浮的课堂教学,是根本没有什么成效的,只能是白白耽误学生和老师宝贵的时间。

我们再回到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主张:“要科学方法,要模式,但不要模式化。”至于如何走进文本,他还说:“教师是带领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这些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其实,语文课的本质是读与写,换句话说,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教学应该突出读与写,设计多种方式的读,才有利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通过读,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再通过读,让学生知道怎么写的;再通过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例如我在教《长城》时,共用了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总写长城、分写长城的什么。第二课时,再阅读,让学生知道怎么写的。第三课时,让学生通过阅读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接着进行仿写训练。摒弃了过去的满堂灌和满堂问,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例如我在教学《长城》时,第一个环节寻读课文,老师站在学生的后面,让学生读进去,知道作者写什么。这一环节的话题是:1.为什么叫做长城?2.什么时候谁建成的?3.长城有怎样的历史地位?通过读,学生走进文本,了解了长城之长之雄伟、工程的巨大、建筑之困难、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二个环节是析读课文。老师站在学生中间,多边互动,让学生读明白作者怎样写的。这一环节的话题是:1.开头是怎样写长城雄伟的?2.长城有什么特点?3.看到长城,作者有什么联想?通过析读,学生知道作者抓住了长城之长和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长城高大坚固,有城墙垛子城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第三个环节,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的话题是:1.仔细品读重点句子,画出用得好的动词、形容词。2.学了本文后,作者的写法给了你什么启示?3.仿照课文写一篇作文。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升华,仿写的作文都很好。我的感觉是比以前口若悬河的解说、连珠炮似的发问以及大量的话题讨论,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更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是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人生最初阶段的快乐,而绝不是劳役更不是苦役。我们的教学倘若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成功的快乐,这对孩子明天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从传道式、演说家的角色中走出来,转变课堂教学意识,解放儿童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捕捉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知识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谋求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服务。要有效地使用文本来引导点拨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悟到这一类文章是这样读、这一类的生活是这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学习方法是这样来做,从而感悟到语文与生活的真谛,逐步形成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对语文课的本质,人们历来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著名特级教师张邦群老师说得好:“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课文和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老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老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这样,课堂上我们要设计好切入点,并保证学生走进文本的时间,以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我想这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