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本质的再认识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理论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要谈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就不得不讨论什么是语文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我们一直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但只是一味地埋头教学,在探讨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时,往往忽视了小学语文最本质的教学;离开了这一点,所有的教学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犹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一般,只获得了教学的冰山一角。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根据这一表述,我们不难判断,语文学科的本质,其一是工具性,其二是人文性。
但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发现语言学科都兼有这两个基本特征,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到底如何定位呢?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一、小学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母语教学汉语作为母语,不仅体现它的工具性,更是和我们心灵发生着碰撞,和我们的心灵相互交融。
它甚至规约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是我们学习外语不能实现的。
汉语的表现形态本身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它与印欧语系相比较更富有综合性、灵活性,与环境的交互更密切。
所以,我们用静态的形式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式,往往无法描述汉语的真正意蕴。
正是因为汉语是母语,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应用母亲疼爱婴儿,幼儿依恋母亲的情怀去引导学生学习。
由于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了作用,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的最基本语言规则,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素材和用语经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规范汉语教学,这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正因如此,在普通话达标要求中,一般教师均为二乙以上,唯有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二甲以上,并且测试也很严格。
我想,这正是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母语教学。
虽然乔姆斯认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但我们难以否认正规的语文教学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

五、所有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是语用教学
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得面对并解决: 一是通过语言(含文字)表征的生活体 验问题,一是语言表达水平问题和表现 语言的文字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处于语言表达水平问 题、文字问题和生活体验问题的中段, 教学中遇到的语言表达水平问题、文字 问题和生活体验问题大体参半,并渐渐 向生活体验问题倾斜。初中阶段语言表 达水平问题、文字问题略多于生活体验 问题。
二、什么是语用教学
语用学自从20世纪后半期兴盛之后,为语言 学和语言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语用学与语形学、语义学相对。
前两者之间的区分明显: 语形学研究的是构词法、句法等,它们是抽 象的语言形式关系。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具体使用。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区分比较复杂
语义学是对约定俗成的已经凝固在 语形之中的语义的研究,通俗地说,就 是字典义和语法的总和; 语用学则是研究在具体语境中人们如 何使用语义教的内容很多,白话文教学的 重点不在于能不能认字、能不能理解句义、能不 能读懂整个篇章,而在于字、词、句、篇营造的 语境能给我们的认知和思想情感带来什么样的触 动——这就是语用教学范畴。有时候,字义、句义、 段义,甚至篇章表层意义都懂了,但未必明白语 境的深层含义,语文教学就要走进这种意义森林 的深处——这同样是语用教学范畴。
其次,语文教学要建构一种由“语 言使用者”的意图、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言 语行为,听话人的解释与交流,以及权力、接 触、情感、交谈方式等共同构筑的可贵的生命 状态与精神家园。抓住这一点,才能抓住语文 教学的灵魂。
四、现代语文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语用教学
自从白话文进入语文教学领域,语文教学就 变成了语用教学。因为传统语文教学实际是语义 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读懂儒家经典, 前期准备工作就是识字和背诵经典,然后教师对 经典讲解,学生对经典的进一步记诵与发挥,大 体限制在约定俗成的词义和已经凝固的句义和篇 义的认知范围。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
语文的本质确定的是“语文本身是什么”,其外延界定了它是母语教学课程这一学科特性,其内涵则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民族性二者共同锁定。
语文教学确定的是这一学科课程师生双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
语文和语文教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文是体,语文教学是用,体用结合,才能使这一学科课程走向完善,因为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文素质,而语文教学在形成、提高和完善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或缺。
其一,时间的连续性。
这里我们提到的时间的连续性有别于语文教育界提出的语文教育“终身性”原则,因为这里的语文教学我们专指狭义的学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连续性。
从学前班开始,学生就已经开始了本民族语的规范化学习,甚至时间可能更早,而这种学习从学前班开始,到高中毕业结束。
除了继续学习中文和中文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可能继续进行这种规范化的学习之外,大多数人均走向非正规化的学习。
而每一年级的学习都是上一年级学习的继续和下一年级学习的前提,中间有些环节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能跨越和提前的。
其二,内容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历来争论颇多,至今也仍未达成共识。
争论的焦点已从最初吕叔湘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字”转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言语的形式还是言语内容”。
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前者和后者提出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何者为先的问题。
“工具论”者认为语文既然是工具学科,那么学生只要具备了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这一工具,因而强调语文学科体系的科学建构,这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科学化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而“人文论”者则认为语文不仅是工具,它是母语教学,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强调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养成。
语文课堂教学浅谈

语文课堂教学浅谈我们教师进行每一堂课的教学之前必须明确目标、教学要求以及讲授和训练的重点,要做到明确中心,突出重点,因此,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求学习的方法。
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
”语文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在课堂中只能选择其中某些知识点来进行讲析,因此灵活性很强。
同一篇课文,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
归纳不同的知识重点与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训练过程。
因此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文本对课文中涉及内容和学识热练掌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活动中总结了以下几点:1.课前预习打有准备之仗上新课前,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预习,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然后讲授新课,可以节省课堂大量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总量,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师效率。
课前学习,一是要提出明确要求。
比如:在阅读时圈点字词,划出重点语句,最好做点旁批,概括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内容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试着解答书后训练题,提出疑难问题等。
课前预习最好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使预习要求明确化、具体化。
二是要督促检查。
学生是否按要求真的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要有布置,有检查,决不能流于形式。
通过检查,了解情况。
心中有数,养成学生课前预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2.科学引导学生常识文本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养成求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好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导读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同时,要注重教学设计的优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爱好,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堂管理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规则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反思,深入挖掘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
“双减”政策的本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加强课堂管理、注重教学反思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教学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线上教学能够克服传统课堂的种种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实践方法与效果。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
线上教学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其整体性、个性化、交互性的特点符合小学语文的教学需求。
本文将针对线上整体性教学在小学语文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
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对其
进行深入思考和改进。
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获取信息、提炼语言,对提高语言文字理解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语文课
堂往往侧重于传授知识和技巧,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阅读
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培养学生深入思
考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思维和
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现实教学中,写作往往被降低为填空、套模板等机械化的训练,
使学生缺乏真正的写作能力。
教师应适时引入写作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
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并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
当前,教学中普遍过于注重知识
点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借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掘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
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真
正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本体性教学心得体会

在我国,语文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本体性教学则是语文教育中的核心。
语文本体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语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语文本体性教学的经验和心得。
以下是我对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石。
因此,在语文本体性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等基本语文知识。
具体做法如下:1. 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避免冗长的讲解和重复的练习,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2.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得到提高。
3. 强化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辩论、写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本体性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如下:1.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内涵等阅读方法。
2.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在语文本体性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做法如下:1. 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构思文章、安排结构、运用修辞手法等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通过开展各类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对小学语文教育本质的探讨

对小学语文教育本质的探讨摘要〕语文作为特殊的人文教育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本身更有深刻的生命属性。
然而,现实的语文教育由于在学科性质、教学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认识模糊,却被人为地疏离了对生命的关注,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出现沉默、虚假、苍白和冷漠等不良状态;或刻意强调其中的生命属性,而抽空了其根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底子。
〔关键词〕教育本质语文小学1 语文的形———语文的表现1.1 语文是承载情感的表情。
一切形式皆是内容的外在表现。
语文,由字、词、句、段、篇和标点符号组成,由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表现,承载的都是作者或作者借文中角色表达的情感。
无论是诗歌的情意沛然,散文的含情脉脉,小说的嬉笑怒骂,还是戏剧的心灵冲突,都是借助语文这张脸,向读者(当然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和教师)表达自己的感情。
正因为语文是承载情感的表情,所以,课文因情历久弥新,课堂因情精彩纷呈,语文境界循情而生。
1.2 语文是表现态度的姿态。
语文所倚重的凭借物是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语文。
既然如此,几个字词,几篇课文,几段阅读分析,几张试卷,实在代表不了语文。
语文应有自由者的姿态,语文老师要做一个自由的阅读者,要做自由的教者,更要有自由的视野,亦要有博览的习惯;语文应有思想者的姿态,语文老师应该是宁静淡定的思想者,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思想者,更应该是感召心灵的思想者;语文应有言语者的姿态,语文老师要放低身段和学生对话,要走进心灵和学生对话。
1.3 语文是阐述价值观的载体。
当代语文教育究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或者说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文化品格,秉承什么样的精神气质?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学,能提升它的品质。
比如汉语言文化、“汉字六书”、书法艺术;比如汉语的演变、不同时期文学体裁的兴替、古诗词文化的浸淫;比如中华文化的传承、真审美的熏陶、现代公民教育的渗透。
语文,也应该关注形式背后的文化追求。
对语文教学的再认识

对语文教学的再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再次提出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说法久已有之,自然是不错的,因为作为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承担着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
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价值追求、人格理想等,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
理论上该这样理解,但具体的课文怎样教,不是光从理论层面理顺了就行的。
进入课改以后,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这个问题明确了,我们才能进行教法的优化,去研究怎样教、怎么教好。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评价对其他教师有引导作用?如果学校领导对好课的评价标准定得离谱,面面俱到,老师们则无所适从。
对一节课来说,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三维目标不必也不能要求每一节课均能全面体现,我认为,工具性、人文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三维目标都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积累、感悟、表达。
一、积累积累的过程涉及学生看什么、老师讲什么,我们的教材是经专家千挑万选出来的,情感、价值观都毋庸置疑,读它、讲它、积累它就没有问题。
《标准》中指出:“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但是,教材是否有必要一年一换?我认为,教材应相对固定,这样才能更好地研讨。
尤其是教材固定下来,才能引来作者的自述,针对作品的中学生读者有的放矢地讲述他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写作起因、写作过程、修改过程,就能杜绝胡乱臆想,以致出现作者本人答不出、答不对关于他本人作品的语文考试题的笑话。
记得我们当初所学的《苏州园林》、《钱塘江大桥》等,都能看到作者本人就作品被选进中学教材所作的说明。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逻辑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的语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内容繁杂,学生参与度不高,评价机制单一。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更加突出学科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授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适当减少课程内容的广度,注重提高课程内容的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精心设计课内外的阅读材料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当前的语文课堂缺乏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游戏化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源,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评价机制要更加多元化。
目前,语文课堂的评价主要依靠考试和作业,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评价。
我们需要改变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价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报告、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
我们还可以引入自评和互评机制,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认识和责任感。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逻辑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应该注重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改变评价机制,使之更加多元化。
相信通过这些改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语文素养的学生。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广大教师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清楚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落实。
1 提高素养的同时抓好基础知识目前,我们正进行新课标的实施,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
但值得反思的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淡化了基础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怕别人说自己还走“老路”。
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这样做,课堂上是热热闹闹了,可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说话和答题都不能有所提高,所学的东西只是一“乐”而已,成了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也要扎扎实实抓好学习中遇到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文阅读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随时对生僻字词查工具书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字词积累,提高自己的基本素养。
在文言文的传授中,也要注重词语的积累,让学生明白基本的文言知识,由此才能正确理解文意,达到用课内解课外的目的。
2 课堂的引导有明确方向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已由原来的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
但实施中,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教师还走“老路子”,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二是又出现了一种不良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
其实,学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好,但要有个谈话的核心,这个需要教师及时准确地进行引导,不能让学生“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表面上学生自由了,实际上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的重要课程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有收获,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是每个老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教材、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
一、教材教材是指教师们选用的、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的一系列文本。
合适的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好的教材应当沉淀时代的精华,传承民族的经典,贯通古今的智慧。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节、段和词语等,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
同时,教师还要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其他文本,比如名著、新闻、时事等相关内容,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语文教学以“讲解”为主,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笔记,但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过时了,只有借助新型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引入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例如讨论、试验、演示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
三、学生管理学生管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学生性格和不同的学习习惯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管理技巧,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耐心地、有方法地调整学生,使他们不受干扰,不受损失,不走弯路,既不会因为庸俗的快感走入迷途,也不会受到贫瘠的环境的束缚而放弃,而是真正理解和接受语文的精神、社会和文化意义,增强自己的人生韧性和责任意识。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项积极建设的工作。
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学生的潜力,发扬学生的特长,调整学生的心理,调节学生的情绪,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乐趣中得到知识的深化,技能的提高。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意识,让学生在母语的学习中获得一种启迪和激励,以充满兴趣和信心的态度迎接未来。
如何探究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

如何探究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的从业者,我们更应该深入探究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它包括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去探究?一、初步认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实现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其中,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各项教育活动的总出发点和归宿。
理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不仅有助于教师明确教育目标和方向,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更有意义的教育,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
二、深入探究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1. 语文的能力培养语文的能力培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之一,它强调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如何实现语文能力培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技巧、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更好地运用语言沟通、交流,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水平。
2. 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知识的传授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深入和广泛。
如何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教师应该较好地吸收知识,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深入和扩大,让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知识的水平。
3. 语文情感的培养语文情感的培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旨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如何实现语文情感的培养?教师应该注重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创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增强自信心,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更深层次的兴趣。
三、实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1. 注重综合素养的发展中小学开展语文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和语文情感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品、道德、智慧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论语文教学的本质

园 丁 沙龙
论语文 教学的 本质
■ 王功 国
语 文 教 学 和 提高 学 生 的人 文 素 养密 切 相 关 。从 小学到大学 , 语文教学一直贯穿于学生 的学习过程。 通过语文课 的教学 , 既能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 ,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同时对培养学生热爱祖 国语言 文字 、 热爱 中华 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 增 强爱 国主义 精神, 乃至发展学 生的健康个性 、 健全人格 , 提高学 生 的思想道德素质 , 都具有重要作用 。 从 一定 的意义 上讲 ,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人文精神 的教育 。 就语文学科的性 质而 言, 一方 面 , 它是人 生存 和 发 展 的 基 础 。 语 言 是 人 际交 流不 可 缺 少 的 工 具 , 语 文、 语言 和人 的思想情感 、 民族情感 、 民族文化是不 可分割 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 教师要注重营造语言 交流 的氛 围, 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发 言的机会 , 放开学 生 的手脚 ,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成为学 习的主 人, 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 、 勇 于提 出自己的想法 的 习惯 , 这是语文教学 的真谛。 对于学生存在一些不着 边 际的想法 , 教师 的责任就在于适 时地加 以引导 ; 而 那 些有新意 、 有创 造性 , 超越 常规思维 , 甚至超 出教 师接收范畴 的想法 , 教师更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许 , 这 是学 生 的闪 光 点 , 也是教学的成功。 青 出于 蓝而 胜 于蓝 , 作 为教 师 , 应该有 这样的胸怀 , 去见证每个 学 生 的发 展 。 另一方面 , 语 文学科是综合性 很强 的学科 , 语文 课 文 中 除语 言 文 字 知识 外 ,还 包 含 着 广 泛 的社 会 科 学 和 自然 科 学 知 识 , 古 今 中外 , 上至天文 , 下 至 历 史 地理。 凡是人类创造 的精神文明 , 都必须用语言文字 表 述 出来 。 在 不 同年 级 的语 文 课 文 中 , 都 会 根 据学 生 语 文学 习 的需 要 反 映 出其 他 学 科 领 域 的 知识 。语 文 教学就不能单纯地为语文 而语文 ,离开综合性学科 知识很难真正理解语 文课文 。阅读 、 理解 、 分 析能力 绝不是靠背语文书来提高 的。因此 , 在语文教学 中, 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祖 国语 言文字和读 、 写、 听、 说 的真本领外 , 还要充分发挥教材作例子 的教育作用 , 让人文精神培养 、道德情操教育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 果。 综观语文教材 , 有以下几类具有教育作用的课文 :
浅谈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

浅谈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摘要】教育就是不断地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彰显生命的最大价值。
语文教育即生命教育,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就在于“唤醒生命”“习得素养”。
本文从“唤醒生命”“习得素养”两方面阐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育;唤醒生命;习得素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目的就在于唤醒生命。
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其实也就是为了不断地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彰显生命的最大价值。
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即生命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其核心价值在于“唤醒生命”“习得素养”,这是对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与理解,本人多年来在教育与教学中不断践行这一认知理念。
一、唤醒生命(一)唤醒思想激发生命力。
思想的健康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
正如查•艾霍尔所言:“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笔者把“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目标,并把其贯穿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教育教学环节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学生成长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打下丰厚的底色。
唤醒思想即是唤醒生命。
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在阅读的世界里徜徉,因为阅读在丰富思想的同时,更是对生命的唤醒,对人性和良知的唤醒,并使阅读者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达到激发生命潜能的目的。
有教无育,知识就成了游离于主体生命之外的冷漠存在。
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在“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感受到即使身处困境,生命仍然要淡定从容;明白对生命力强大的人来说,困境是用来跨越的人生道理;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悟到作为一个国民的担当精神,领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家国情怀。
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本质这几年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然而,静心思忖,便会发现浮华背后的浅薄,热闹背后的躁动。
现今的语文教学的现状仍是不尽如人意的,语文仍被赋予各种各样的其他任务,有太多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师去完成,越教越复杂,越教越迷惘。
语文已经丧失了它的本质。
那么,语文教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读书,研究学问,表情达意。
这一过程应遵循“以个体为主线,语言为支点,思维为桥梁,文本为起点,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终点。
”的原则。
它包含语言教学、思维教学、个性发展教学三部曲。
例如拿起文本,首先应架起语言支点,然后探究蕴涵语言支点内部的思维意义,并以此为桥梁,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然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仍像幽灵一样困扰着当前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的功利心理过重,片面追求高分数或为一时的掌声、赞誉,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兴趣、习惯的培养,淡化了“原生态”的语文教学——读书(于永正语),使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因此我认为应淡化语文课堂的功利心理,凸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努力实现语文学科特点的价值回归。
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1、重视人文性,忽略工具性,偏于人文内涵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
有的实验教师为了体现人文性,一味追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收益,在教学活动中过多地挖掘课文、字词的人文内涵,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忽略了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教学。
2、着眼学生考卷上的得失,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偏重语音、文字及所构成的词句、语段、篇章等语文物质形式上的训练。
3、语文课堂上的“中央集权制”。
现在,我们很多教师为了取得试卷上的胜利,嘴里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敢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不辞辛苦,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把45分钟据为己有,唯恐讲得不透不细,本应该是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完全被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所代替,教师不是引导学生亲历思维活动的过程,只是告知孩子们思维的结果。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浅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语文是一门需要感知、理解和表达的学科,而兴趣则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充满乐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
可以通过各种综合活动,如朗读、演讲、写作等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手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各种文学作品。
可以通过导读、问题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可以通过讲故事、欣赏古诗词、学习古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只有将这些方面相互融合,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1)对个人而言,母语应该就是母亲 教给的语言。如果母亲教给孩子的语言不只 一种,那么母亲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最常用 的那一种语言形式就是子女的母语。例如子 女和母亲都会英语、法语和汉语,但两人一 见面,通常情况下冲口而出的是汉语,或者 子女与母亲交谈时多数情况下使用汉语,那 么汉语就应该是子女的母语。或者子女和母 亲都会广州话、上海话、北京话,但他们俩 之间通常用广州话交谈,那么广州话就是子 女的母语。
(4)民族共同语和方言是一种语言里 的两种表现形式。共同语是全民族共同使 用的语言形式,方言是该民族的部分人使 用的,也就是说语言中存在方言的民族实际 上是使用两种语言形式,一种是标准形式, 一种是变异形式,这两种形式都可以视为母 语,何况,方言与共同语都使用相同的文字, 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 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 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 价值观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工具性表明 语文既是一个人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 的“拐杖”,又是建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 科学的平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个体而 言,人们利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 想感情。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 主要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就交际而言,人 们利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际,达到 相互了解,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 就人类生存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 承的载体。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 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 承的。所以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 握语言工具。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 据这一表述,我们不难判断,语文学科的本 质,其一是工具性,其二是人文性。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
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
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
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
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一、把握语文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根本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落实高效教学的关键。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
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切合实际课时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
简单的说,就是要学生获得一点什么知识,掌握一种什么方法,培养一种什么情感。
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首先开门见山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同时,告知本节课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
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
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一堂课结束要检测这堂课师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希望通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以,我们常常在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怎么教”,至于“教什么”也就只能围绕教的形式来确定。
我们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
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精品文档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学科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
“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有学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
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徐有祥老师的文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中阐明:“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和第二属性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最初目标是语言教育,而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
”我认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
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
一、将课文阅读教学融入课堂,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
“读”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
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就是讲的多读。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
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
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语文课堂教学本质的再认识
发表时间:2013-04-03T09:17:22.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作者:闫廷武[导读] 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升华,仿写的作文都很好。
闫廷武安徽省利辛县刘家集乡大管小学236700 最近有幸听了几节名师的示范课和十几节青年教师竞赛课,他们的创新意识的确使我敬佩,知识功底、教学能力是无可厚非的。
但就教学效果的层面上讲,有不少令我深思的地方。
一次听一位名师讲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一开始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刚读一遍就进行互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接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的讨论还没展开,又进行下一个环节——进行交流。
如此进行下去,看似热热闹闹,而实际上等于教师的满堂问的“独角戏”,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下了课我同学生交流了一下,学生说,一堂课下来,紧张的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来不及思考,所学知识不甚了了。
我与授课老师交流了一下,授课老师说他设定的教学流程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自我感觉突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当我问及其中有两个问题的价值何在,这样做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授课老师说没有仔细考虑过。
事实上,学生还没有感悟到课文,只是对课文粗略地读一遍(速度慢的还没有读完),老师就急急忙忙地进行第二环节,这样学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想一下,对课文还没有形成表象,便去应付老师第二环节的问题发出的指令,接下来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还没有建立交流的需要,多数学生除了沉默便是闲谈,即使有发言的,也只是让老师牵着走。
接着便是“体会感悟,拓展延伸”,学生前两个环节是仓促应战,这个环节只能是老师自个儿表演了。
有时老师提问,学生也会举手如林,回答也会口若悬河,可是仔细一琢磨,那是刻意地安排演练过多次的,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其结果,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又着重强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以学生的自我发现为核心的发现式学习方式。
也就是说,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核心,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该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潜心感知教材的能力,进而养成探究问题的学习品质,这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本质所在。
事实也是,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解决探究问题,这才是有效学习。
否则,不注重语文课堂的本质目的,只追求课堂表面气氛的活跃,那是虚浮的课堂教学,是根本没有什么成效的,只能是白白耽误学生和老师宝贵的时间。
我们再回到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主张:“要科学方法,要模式,但不要模式化。
”至于如何走进文本,他还说:“教师是带领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
”这些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其实,语文课的本质是读与写,换句话说,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教学应该突出读与写,设计多种方式的读,才有利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通过读,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再通过读,让学生知道怎么写的;再通过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
例如我在教《长城》时,共用了三课时。
第一课时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总写长城、分写长城的什么。
第二课时,再阅读,让学生知道怎么写的。
第三课时,让学生通过阅读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
接着进行仿写训练。
摒弃了过去的满堂灌和满堂问,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
例如我在教学《长城》时,第一个环节寻读课文,老师站在学生的后面,让学生读进去,知道作者写什么。
这一环节的话题是:1.为什么叫做长城?2.什么时候谁建成的?3.长城有怎样的历史地位?通过读,学生走进文本,了解了长城之长之雄伟、工程的巨大、建筑之困难、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第二个环节是析读课文。
老师站在学生中间,多边互动,让学生读明白作者怎样写的。
这一环节的话题是:1.开头是怎样写长城雄伟的?2.长城有什么特点?3.看到长城,作者有什么联想?通过析读,学生知道作者抓住了长城之长和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长城高大坚固,有城墙垛子城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第三个环节,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的话题是:1.仔细品读重点句子,画出用得好的动词、形容词。
2.学了本文后,作者的写法给了你什么启示?3.仿照课文写一篇作文。
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升华,仿写的作文都很好。
我的感觉是比以前口若悬河的解说、连珠炮似的发问以及大量的话题讨论,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更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是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人生最初阶段的快乐,而绝不是劳役更不是苦役。
我们的教学倘若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成功的快乐,这对孩子明天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教师必须从传道式、演说家的角色中走出来,转变课堂教学意识,解放儿童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捕捉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知识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谋求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服务。
要有效地使用文本来引导点拨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悟到这一类文章是这样读、这一类的生活是这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学习方法是这样来做,从而感悟到语文与生活的真谛,逐步形成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对语文课的本质,人们历来各执一词众说纷纭。
著名特级教师张邦群老师说得好:“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课文和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老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老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这样,课堂上我们要设计好切入点,并保证学生走进文本的时间,以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我想这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