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摇摆的秋千”,第一节《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作者卡夫卡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结构,分析其独特之处。
2. 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现代派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卡夫卡的叙事手法。
重点: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与小说情节相关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氛围。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3. 人物形象:主人公、桶、老板娘4. 象征意义:现代社会、异化、孤独5. 主题思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例题讲解的详细内容。
骑桶者教学设计完整版
伸 2`
作业布 置 1`
对比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比 较异同(提示:从人物身份、人物命运、 人物诉求、人物结局以及主题等角度进 行对比)。
五、评价方案设计
1. 评价形式与工具(打√,如□√)
(1)课堂提问
(2)书面练习√
√
(4)测验
(5)其他
2.评价内容
(3)制作作品
七、教学反思
4
学生思考并 作答。
在这一问题的思考基础上引 出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借煤失败的 原因。
明确:①借煤的方式
畏缩、
惶恐
②交流的方式
性格: 自卑、
10`
问题三:卡夫卡安排主人公“骑桶” 学生讨论
挖掘小说主旨;引导学生归纳
这一方式借煤用意何在
和挖掘小说的创作主题,明确虚构
的重要意义。
六、其它(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应急预案等)
若把“骑桶”改为“拎桶”,则大大降低了小说的想象力、趣味性及内涵的丰富性。由此可见,
虚构可以使小说内容新颖而内涵丰富,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项目
内容
应对措施
教学
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发现
分 A/B 两组 PK,各抒己见,从文中找出依据。
重点
骑桶者;
教学
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逻辑主线引导,环环相扣。
难点
主旨探 讨 1`
拓展延
教师引导: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哈 利·波特》小说的特点,你会想到什么 词呢学生思考并自由作答。教师引出 “魔幻”二字。明确:《骑桶者》也是 这样一部富有魔幻色彩的小说。大家能 不能再具体说说这样的小说还有什么 特点
虚幻、荒诞、虚假、虚构 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 私无情; 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 酷; 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交 流。 人物形象的隐退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十章“小说与戏剧”单元,详细内容为《骑桶者》一文。
该文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经历,反映了社会现实,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重点: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骑桶者》。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
4.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指导学生分析小说。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主题、作者、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小说,如《骆驼祥子》、《边城》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思考、分析,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步骤;4. 作业设计的要求与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设计中,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骑桶者教学设计完整版
2.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2`出示哈利波特骑扫帚图片观看图片从生活引入,从儿童节到哈利·波特,从骑扫帚到骑桶,既不显得突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
(二)文本研读采用“我是小侦探”模式引出问题。
侦探角色扮演,侦察细节。
12` 问题一:老板娘有没有发现“我”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P12至P15)各自陈述文本中的理由。
明确:(1)听到看到的理由:“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P12);“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P14);“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P15)。
(2)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P2)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看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来换“我”的桶;(P12)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P13)(引申理解P14:③老板娘解下围裙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从最引人入胜、最模棱两可的问题入手,有助于学生追根溯源,为下面深入分析文本打下基础;采用课堂讨论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同时,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为下面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小说创作主题进行铺垫。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1设计说明新课标中,“群”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由“单篇”变成“套餐”,比起单篇独进式的精读教学,更能形成关联、迁移、类比、贯通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眼光、文化视野。
本设计聚焦卡夫卡小说,形成虚构艺术“微专题”,“执一而驭万”,以《变形记》为铺垫、《骑桶者》为主体、《饥饿艺术家》为辐射,促进学生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实现文本聚合、任务聚焦、能力聚积。
课前准备自主阅读《变形记》《骑桶者》。
思考:《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其中折射着现代人怎样的处境?《骑桶者》中,“我”骑着空桶、高高飘浮在空中借煤,其中有怎样的隐喻?教学目标1、体会小说中虚构的隐喻意义,初步学会用“虚构中的隐喻”解读卡夫卡式的虚构作品。
2、理解虚构作为小说艺术的本质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小说家被人们称为准造物者,是因为他们通过虚构赋予了小说以生命。
虚构让小说成为艺术。
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人卡夫卡天马行空的虚构世界,去理解其作品所诉说的“现代人生存的困惑”。
二、讨论阅读体验,领略《变形记》开篇的隐喻意蕴(一)《变形记》是现代小说绕不过去的存在,回答课前阅读思考:小说把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隐喻了现代人怎样的处境。
赏析富有想象力的开篇。
(PPT)北大教授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评论:“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问题1:甲虫与我们不像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太像了”意味着甲虫与我们有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你体会出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甲虫的特点是带着厚壳,从壳对甲虫的意义入手,体会其中的隐喻意蕴。
明确:甲虫背负着重重的壳,隐喻人背负沉重的压力;甲虫外壳坚硬、内在软弱,隐喻人的软弱怯懦;甲虫总是将身体缩到壳内保护自己,隐喻人试图逃避现实和对世界的恐惧;甲虫的壳除了起保护作用之外也带来隔绝,隐喻人的隔阂乃至隔绝……这就是卡夫卡式虚构带来的丰富的意蕴。
问题2:这只甲虫是现代人的灵魂画,甚至每个人都是卡夫卡笔下的这只甲虫,阅读《变形记》时你有这样的体会吗?提示:每个现代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重壳与压力。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三、小说的写作技巧
小说运用了象征、讽刺、对比等多种写作技巧,这些技巧对于表现小说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1. 象征:如骑桶者手中的桶、老板的店铺等,都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不同的事物;
2. 讽刺:通过对比骑桶者的期望与遭遇,以及老板的言行,讽刺社会现实的不公;
六、板书设计
1. 《骑桶者》
2. 主要人物:骑桶者、妻子、老板
3. 情节概括:失业的骑桶者寻求帮助,遭遇冷漠,最终失望离去
4. 写作技巧:象征、讽刺、对比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不少于500字。
1. 讲解时要注重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针对不同情节,运用不同的语气,如描述骑桶者的悲惨遭遇时,语气应低沉、缓慢;
3. 在强调重点知识时,适当提高音量,突出重点。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完整性;
2. 讲解课文时,注意控制时间,避免过于冗长,给学生留有思考和练习的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小说背景的兴趣,导入新课;
3. 导入要自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教案反思
一、优点
1.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骑桶者》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创意写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流利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难点:创意写作,将课文中的情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课文内容、生字词、课文结构分析、创意写作指导。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讲解: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 课文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分析其表达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骑桶者》2. 生字词:标注在课文旁边,便于学生查阅。
3. 课文结构:以图示形式展示,直观易懂。
4. 写作手法:例句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乡村生活》为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乡村生活的短文。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我的乡村生活”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结构分析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课文结构分析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了解故事情节的推进。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骑桶者》的情节梗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领悟小说的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寓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
2.领悟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深层寓意。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骑桶者》的初步阅读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探讨“骑桶者”的寓意。
二、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课堂讨论a.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b.“骑桶者”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
二、深入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桶”、“水”、“鱼”等。
2.探讨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作品主题的深化作用。
三、课堂讨论a.小说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b.象征元素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你如何看待小说中的寓意?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深层寓意,提高批判性思维。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拓展延伸1.分析小说与现实的关联,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其他类似作品的感受,进行比较分析。
三、课堂讨论a.《骑桶者》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关联?b.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个情节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c.你如何看待小说的结局?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提高批判性思维。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1.1.3 掌握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善良与苦难,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1.3.2 认识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3.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骑桶者》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2.2 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2.2.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
3.1.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
3.1.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查找作者及作品背景信息。
3.2.3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2.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3 课堂讲解4.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
4.3.2 阐述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4.4 合作探讨4.4.1 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骑桶者》,使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骑桶者》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和艺术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弱势群体,体会作者对生活的关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2. 请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3.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关爱弱势群体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3. 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和讲解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具体章节为《骑桶者》。
课文详细内容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柯达士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个能够飞翔的桶,从而体验到了飞翔的乐趣,但最终却因欲望的膨胀而导致悲剧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的背景,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3. 学习小说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飞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飞翔的向往,进而导入课文。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小说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拥有一个能飞翔的桶,会去做哪些事情,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桶的象征、飞翔的象征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板书内容:情节:偶然得到桶、飞翔的乐趣、欲望膨胀、悲剧收场人物:柯达士主题:反思人性、批判欲望表现手法:对比、讽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桶的象征意义。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飞翔的理解。
2. 答案:(1)桶象征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象征了欲望的膨胀。
(2)飞翔代表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过度的追求可能导致悲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骑桶者》,让学生对人性、欲望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骑桶者》教学设计方珊
《骑桶者》教学设计方珊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骑桶者》这首古代民谣,了解其歌曲的歌词和意义。
2.学习和掌握《骑桶者》曲目的鼓点节奏和旋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集体合唱的形式演唱《骑桶者》。
4.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美感,让学生欣赏并体会古代民谣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骑桶者》古代民谣的音乐,让学生聆听。
2.提问:你觉得这首民谣的曲调怎么样?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二、歌曲分析和讲解歌词(10分钟)1.教师具体分析《骑桶者》这首歌曲的曲调与节奏特点。
2.教师讲解《骑桶者》的歌词,包括每句歌词的意思和描述的故事情节。
三、学习和练习鼓点节奏(15分钟)1.教师为学生分发节奏鼓棒,演示桶身上敲击不同位置发出的不同声音。
2.给学生讲解《骑桶者》的鼓点节奏,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跟随鼓点节奏敲击属于自己的鼓棒。
3.学生分为小组,互相合作练习鼓点节奏。
四、学习和练习曲目旋律(20分钟)1.教师现场示范《骑桶者》曲目的旋律,引导学生跟随学唱。
2.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自己的部分旋律,并完成小组合唱的排练。
3.教师辅导学生短时间内掌握自己旋律,并通过合唱练习来提高学生唱曲的技巧。
五、集体合唱排练(25分钟)1.学生根据分组,开始进行集体合唱排练。
2.教师对学生的合唱进行指导和指导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合唱的整体效果。
六、展示和反馈(5分钟)1.让每个小组依次进行合唱演唱,展示他们的成果。
2.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欣赏合唱的成果,给予肯定和建议。
七、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回顾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平时多听民谣,多欣赏音乐,培养音乐素养和美感。
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古代民谣,通过理解和掌握《骑桶者》这首古代民谣的特点和形式,来进行自己的创作。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骑桶者》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穷苦人与财富之间的悲剧故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悬殊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把握主人公哈里发的生活困境和他对财富的渴望。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骑桶者”的象征意义,以及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讨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情节,理解主人公哈里发的心理变化,以及课文所表达的作者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描绘贫富差距的社会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理解主人公哈里发的生活困境。
3. 讲解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哈里发的心理变化。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5. 汇报讨论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7. 拓展延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贫富差距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骑桶者》2. 主人公:哈里发3. 情节:生活困境渴望财富悲剧结局4. 象征手法:骑桶者贫富差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骑桶者》中的象征手法,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2. 答案: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有:骑桶者代表贫苦人,象征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桶象征财富,反映了贫富差距。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关注弱势群体,减少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分析课文情节和象征手法,使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作者观点和社会现实。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1)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对小说的整体感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小说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小说情景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细节:教师展示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片描绘的是哪个故事吗?”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细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故事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3. 讲解: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细节: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小说的人物特点、情节发展、环境描绘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4.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内容设置一道题目,进行讲解。
题目:《骑桶者》中,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主人公既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又有自私自利的一面。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小说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细节:教师布置练习题目,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
细节:教师简要回顾教学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小说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概括《骑桶者》的故事情节。
(2)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主人公的看法。
2. 答案:(1)故事情节: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最终成功的故事。
(2)人物形象:主人公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但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一面。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骑桶者》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自然环境描绘和社会环境反映,以及作品深层主题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提高小说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深层主题。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2. 初读:学生自主阅读,了解小说的情节。
3. 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绘和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 人物:主人公、次要人物3.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4. 主题:深层主题、现实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说明其特点。
(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1)主人公:勇敢、善良、有毅力;次要人物:各有特点,丰富故事情节。
(2)小说主题:反映现实生活,揭示人性的弱点,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小说,提高阅读水平,丰富知识储备。
组织课后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分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5. 板书设计的结构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分析《骑桶者》这篇小说的教学内容应深入挖掘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小说的境界》中的《骑桶者》。
该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骑桶者以奇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味人生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背景、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语言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背景、主题及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深层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小说情节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思考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小说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小说情节。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经典描写,讲解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描写,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背景及主题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解析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骑桶者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3)从小说中选取一段描写,分析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形象象征着追求真理、勇敢面对现实的人。
他敢于挑战世俗观念,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2)小说主题为:通过骑桶者的奇特经历,揭示人生的荒诞性,反映人们对自由、独立的渴望。
(3)例:小说中“骑桶者俯瞰着这个世界,他觉得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那么可笑”这一描写,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出骑桶者对现实世界的嘲讽和反思。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 分析法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分析方法。
4.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资源小说《骑桶者》的文本、图片、视频等。
3. 教学道具黑板、粉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 播放一段关于小说《骑桶者》的视频,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 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小说《骑桶者》吗?你们对小说有什么了解? -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 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为《骑桶者》一文,位于第二章“人物描写”单元。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学习作者对人物进行细腻描绘的方法;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及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旧时社会底层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故事情节有初步了解。
3. 内容解析:b. 情节结构分析:讲解小说的情节设置,探讨其寓意。
4. 写作技巧讲解:a. 结合课文,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b. 举例分析,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这些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技巧,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普通人”为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答案示例:他中等身材,微微发福,脸上总是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
他的眼睛不大,却透着智慧的光芒。
他名叫张伟,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普通清洁工。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a.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b.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现实,学会关爱身边的普通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环节的图片展示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2. 内容解析中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方法。
3. 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实践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桶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小说的多重主题;体会小说虚构与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领悟小说所表现的现代人的困境。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基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增强社会责任感,能以一双悲天悯人的充满爱的眼睛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教学重点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我。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多重主题;领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位作家指出时代吃人,时代把正常人变成狂人,这位作家是谁?(鲁迅)在西方,也有一个作家指出这种异化,指出时代把人异化成虫: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变形记》冷漠的社会把人异化成虫,这是哪个作家虚构的故事?(卡夫卡)2.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家中专制如暴君的父亲和气质忧郁的母亲,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找不到存在感。
于是他的作品表现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他以荒诞不经的形式对人类的困境进行了形而上的拷问和追寻。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他的小说采用变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普遍的孤立,展示人如何在世界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绝望和屈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卡夫卡的一篇小说《骑桶者》,看看《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
二、感知情节1.指名复述故事。
明确: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2.文中的”我”遭遇了怎样的生活困境?明确:天冷无煤,生存告急,孤立无援。
齐读第一段,感受一下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穷困潦倒,困苦不堪的处境。
3.在困境面前,“我”求生的欲望强不强烈?我得弄些煤来,我可不能活活冻死。
4.“我”是怎么解决困境的?结果如何?困境:天冷无煤,生存告急。
方法:(借煤)骑着桶、呼喊(怪诞)。
结果: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与世隔绝)。
三、鉴赏形象1.“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去赊煤?或者说是出于什么原因、什么心理,“我”决定骑着桶去赊煤?也可以拎着桶去啊?(分析一下拎着桶去和骑着桶去的区别。
)骑着桶去:“飞”比走快,更说明我生存告急,必须快马加鞭;骑着桶去可以向老板娘表明我确实缺煤,从而博得同情;我能骑着桶飞翔,说明我是何等的轻飘;骑着桶飞去,如此轻盈的动作、浪漫的举动,承载的却是借煤最卑微的生存需求。
以“轻”写重,更能让我们感觉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拎着桶去:慢;必定要面对面的与煤店老板发生交流,可能被挖苦,被嘲讽,被呵斥被讥笑,然后直接被拒绝,势必会颜面丢尽,处境尴尬,自尊受辱。
这样设置,拎着桶去主题就是抨击煤点老板的冷漠,麻木不仁。
2.我骑着桶去,却用呼喊与煤店老板完成交流,作者这样写,用意是什么?呼喊:反复的呼喊,在寒冷中呼喊,急切的呼喊,流着眼泪呼喊,一遍又一遍的呼喊,生存的渴望多么强烈,同时也说明他们之间距离遥远。
我在哪里?升到二楼那么高,在冰冷的天空飘着保持着距离,没有靠近。
表明“我”害怕被拒绝,害怕交流,内心自卑,充满了恐惧。
3.其实他还是有一种方法是可以借到煤的?文章哪里有交代?装乞丐。
想象结果,是可以得到残剩的咖啡,甚至还能得到一铲煤,但丧失尊严,自卑。
4.通过分析,放弃装乞丐这样最有效的方式去借煤,而是骑着桶去借煤,通过远距离的呼喊来完成交流,这折射出“我”什么样的心理、性格特征?明确:“我”渴望温暖,渴望帮助,但却自卑又胆小,自尊又敏感,惶恐又不安;对这个世界充满渴望充满幻想,却又害怕与之交流。
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能为力,面对一个脆弱的内心世界也无法突围;“我”想要获得帮助而不得,想要摆脱困境而不能,想要保持尊严而不能。
“我”像一只老鼠,在地洞口,畏畏缩缩的逡巡;像怯光的蝙蝠,只能在黄昏孤独的扇动翅膀。
5.小结:“我”的内心充满了恐惧焦虑,孤独,痛苦,绝望,“我”是一个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强大外部世界全无反抗的猥琐人物。
四、触摸主题1.一个人总得有个名号,可“骑桶者”没有名字,没有性别,没有外貌,作者为什么这样塑造人物?明确: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不仅仅是写一个人的孤独、无助、无奈、可怜,而是要揭示一类人的孤独、无助、无奈、可怜,表现现代人普遍的困境。
2.我骑着桶去借煤,骑桶者认为老板娘看到了他,而老板娘却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
”老板娘到底看到我了没有?明确:二者皆有可能。
解一:老板娘看到我了。
我认为“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并用围裙把我扇走,这说明她看到我了。
解二:她没看到我。
我骑着桶“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如果老板娘看到了一定很惊讶,她甚至可能用她的煤换我会飞的桶;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她扇围裙可能是想掸掉身上的煤灰。
这些实情与假设论证,都足以说明老板娘的确没有看到我。
3.老板娘如果真的看到了我却没有借煤,这说明她的确自私冷酷,但如果她真的没有发现我的存在,那么小说的主题内涵又丰富了,那么小说的主题还有何种解读呢?明确:骑桶者作为一个物资匮乏者,真的是想骑着桶飞去能更快借到煤吗?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冲进店里,让他们发现,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停在空中,在空中呼喊,他不敢和老板娘直接接触,他害怕被拒绝,害怕老板娘鄙视的神色。
他至始至终都没有和老板娘正面交流,这样的不通融性是谁造成的,当然“我”这个骑桶者有很大责任。
这正好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交流。
这正好又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4.虚构骑桶这一个情节,不光暴露了骑桶者生活上的困境,更暴露了骑桶者精神上的困境,同时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骑桶者可谓“四面楚歌”:来自生存的压力;来自人际关系的冷漠隔膜;来自自身的自卑、胆小、恐惧。
5.鲁迅在黑屋子前呐喊,对社会是金刚怒目式的批判,而卡夫卡骑着桶呼喊,对芸芸众生却是菩萨低眉的悲叹。
五、领悟虚构1.小说中“我”飞着去借煤,是虚构的,但小说的思想情感是真实的。
它们是怎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下面男同学负责“真实”,女同学负责“虚构”,大家结合文本稍作分析,看看虚构对小说的重要性!分析明确:“我”的生活现状是真实的,但“我”去借煤的整个行动可能都是虚构的,虚构的故事中表现出的“我”的形象情感又是真实的。
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升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
这些现实生活场景也让“我”的飞翔显得合情合理。
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
“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
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
”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
“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
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
小说借助骑桶飞翔这一虚构情节展现了“我”内心真实的纠结、痛苦与自卑。
2.小结:小说借助骑桶这个情节,表现的却是真实的生活,借助骑桶这个轻盈浪漫的动作却表现的是如此沉重的主题,这以轻写重,表现了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把一个沉重的主题写的幽默,增强了反讽的力量,而且,通过虚构,使文章情节荒诞而有趣,使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虚构的情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为读者解读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层面;虚构的“超人”使人物形象更有立体感,和模糊感,使人物心灵更真实生动,最终表达了更具多面审美魅力的主题。
六、拓展延伸1、现代人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困境呢?在战争时代,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
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生活匆忙和不安定。
它没有使我们从必须完成的单调的劳动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们绝大多数是一天到晚地厌倦地工作着,他们无法享受劳动的乐趣,而且经常提心吊胆,唯恐失去他们可怜的一点点收入。
——爱因斯坦2、畅所欲言,我们身边的骑桶者。
“卡夫卡困境”是世界性的,至今还在延续。
——刁斗辛勤工作的白领,发现再怎么努力,工资也赶不上飞涨的房价,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涌向城市的的农民工,在城市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却没有一间是自己的,回到乡下,发现自己成了一个边缘人,再也没有归属感;空巢独居的老人,电话连不通亲情的线,发现自己不再被需要,内心充满绝望感,刻苦学习的学子,发现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期许,内心充满失落感等等。
3.课堂总结:骑桶情节是虚构的,但他表现的心理却是真实的,情节是虚构的,细节却是真实的,读的是小说,悟的是人生;看的是虚构,品的却是真实。
读《骑桶者》,虚构中悟真实,荒诞中品人生。
真心的希望我们不需要骑着桶在空中呼喊;真心的希望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晚上站在任何一个地方碰到任何一个人能自由的交流,而心中没有任何恐惧;真心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们都有一个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