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学接受文学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 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一般来说,审美心理结构包括个人性与集体性两个互相 渗透、交融的审美层面。
⑴个人性。每个接受者阅读的范围、数量、体验都不尽 相同,文学知识的来源、种类、深浅也人各有异,审美趣味 更因经历、个性、观念不同而千差万别。
三.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
文学作品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必须具备 相对于读者而言的三方面的条件:
⑴满足接受者至少某一方面的阅读需求。经典 作品的伟大在于它的包容性与雅俗共赏性。
⑵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读者乐于接受的 作品,其可理解性常常在理解与不理解之间的某个 临界点上。
⑶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一般来说,接受者 要求特定的文学作品的艺术趣味一致于或稍高于自 身的审美品位与水平。
⑵作品情感的再度体验,即接受者将作品中 的人物情感与作者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具体情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⑶作品意义的合理误读,即接受者对作品含 义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红》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第四节 文学接受效果
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
审美效果是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 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 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⑵两者各自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属于文艺社会 学范畴,是文学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整个流程中最后一个 环节,尤其关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文学 接受则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作、作品与阅读、 接受的关系,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
两者的关系: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必备条件与初级状态, 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现实延伸与高级状态;文学消费包括但 不等于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最终完成与价值实现。
……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 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 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
具体而言,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表 现在:
⑴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 价值与目的得以最终达成;
⑵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 ⑶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1.2.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异同
由于商品性是文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本质特征之一,故 文学消费具有商品消费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
三.文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
文学消费是一种具有主动选择性、主观评价性的精神活动; 又是一种具有被动接受性、被熏陶、被感染的精神活动。
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文学消费者是消费行为的主人,但是他们只能在特定的市 场规模和产品范围内选择。 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文学消费深刻地体现出消费者各自的个性和不同的审美需 求。然而,文学消费又是一个接受、享用文学信息的过程,具 有受动的一面(大众传播学中有一种皮下注射理论,用皮下注 射器的形象比喻,来说明媒介的信息内容被注入受众的静脉。 如单从信息的传递与接受而言,此理论在揭示受众的受动性上 是深刻的)。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 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 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 变与更新的作用。
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过程中,同化与顺化 是双向运动的建构关系:互相包容、互相转换; 同化导向顺应,顺应又回归同化。
三.召唤结构与接受者的创造性
1.召唤结构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 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1.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文学从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直至接受,构成了环环相 扣的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
其中文学消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深 刻地体现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对等、互动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
一.文学接受者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质
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 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以读者为中心)
文学接受者应具备三方面的内在素质:
1.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识字,掌握语法规 则,具有语言的阅读能力。
2.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3.拥有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理解、想象 艺术美的修养和能力)。接受者应按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 作品,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审美对象。
⑴文学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 期待。
⑵生活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生活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的 期待。
⑶价值的期待是指读者从接受动机与需求中产生的对作品 价值的整体期待。(或好或坏或一般的主观评价)
预备情绪(波兰哲学家英伽登首先提出),是接 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 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
⑴消费需求与目的: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 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 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⑵消费方式与评价: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引起价值的损耗; 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 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作品的召唤结构(德国的伊瑟尔提出),是 指文学作品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 其具体化的成分。
作品的具体化是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 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
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
⑴作品形象的具体化,即接受者对作品形象 的再现、补充、丰富与改造。所谓“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指形象具体化过程中接 受者改造与再造形象的不同结果。(对形象空白 点的填补)
2.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
将文学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三 个阶段。
⑴口头传播方式特点 ①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有利于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双向交流; ②主要靠语言进行,部分靠非语言符号如手势、表情、姿态等 进行,因此它是视、听结合的复合符号的传播,比文字传播具 有更大的信息量;③传播内容在口口相传中处于不断的变动、 修改、丰富、补充状态。 ⑵书写印刷传播方式的特点 ①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递;②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与非直观 性;③意味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以及彼此地位的不平等。 ⑶电子传播方式特点 ①电影、电视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②影视提供的 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合;③影视属于大众传播媒体, 具有世界性与商业化的倾向。
3.认识空间的拓展。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
文学是“人的生活教科书”。 4.人格境界的提高。 5.审美能力的提高。观百剑而识器 操千曲
而知音。
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
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
⑴心灵共鸣。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 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二是指不同的 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 美体验。
预备情绪是指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是接 受者审美经验的初始阶段与准备状态。
预备情绪具有三个特征:
⑴审美性,指文学作品中的某个打动读者的性质 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初发的情感;
⑵朦胧性,指读者最初与文学作品直接的情感交 流处在萌芽状态与朦胧、含混的水平;
⑶期望性,指读者掌握文学作品审美特质的冲动 与期望。
⑶消费实现: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 的实现,文学消费则既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是富有创造意义 的生产。
二.文学的消费与传播
2.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在文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文学传播与文学消费是紧紧相扣 的两个环节。文学消费是文学传播的直接对象,是传播导入的 社会行为;此外,文学传播又联结着生产与消费,充当着文学 价值实现的社会中介。
审美效果与接受者的阅读动机和审美需要 密切相关,又与接受客体即文学作品的社会功 能相联系。审美效果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宣泄是指接
受者某种被压抑的情感通过作品的渠道得到排 遣与疏导,从而导致心理的平衡和愉悦;补偿 是指接受者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情感体验借助 文学作品得到弥补和替代性的满足。情感的宣 泄与补偿必然导致情感的升华。
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
接受心境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 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文学接受心境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 ⑴接受者要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有兴趣。 ⑵接受者需要暂时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保 持一种审美的心态(布洛的“距离说”认为,只有心理上 有了距离,对眼前的审美对象才能做出审美反应)。接受 者的心境,应对作品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入乎其内,出乎 其外。 ⑶接受者要有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愿望。从根本上说, 阅读作品出于自觉与不自觉的与他人(包括作者与作品中 的人物)精神对话的需要。接受意味着主观评价,也是接 受者与作品、作者全面对话的过程。
⑵集体性。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受到时代的文学风 尚、民族审美文化积淀与艺术惯例的影响而形成的。
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化。
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
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 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相一致时,审美心理结 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
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
所谓传播,就是人类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直接或间接 地进行信息、观念或情感的交流。
文学传播,则是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 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文学的出 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
文学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将作家的个人创作转化为某种程度 的社会共享,但其实现的手段与方式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 文言文、白话文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形态。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文学消费已包含文学接受的内容,但文学消费与文学传播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⑴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文学消费既指未含阅读活动 的购买、占有文学作品的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作品的 精神消费活动;而文学接受专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文 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与购买、占有的消费行为无关。
共鸣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性情感的相通 性;二是审美体验的共同性。
⑵文化认同,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 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通或相近的评价。
2.社会交往
从更广泛与更本质的意义上看,文学接受达成的效果便 是人类的社会交往。文学的社会交往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 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第八章 文学接受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 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接受效果 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2.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异同
二.文学的消费与传播 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从文学接收的角度看,读者的联想往往也和作者的思路一样错综复杂, 千回百转。《红楼梦》第23回中林黛玉听《西厢记》就是经典的例子: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 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 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
第三节 文学接受过程
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
期待视野(姚斯提出),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 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 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 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期待视野是指一种“前理解”的心理状态,是文学接受活 动的基础。期待视野可以具体分为三个层次:文学的期待、生 活的期待与价值的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