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

---教育篇教育维系着民族前途的发展,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增强的前提。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教育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一、中外教育目标的根本性差异: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例如在社团活动,或者在实验的过程中,或者课堂上比较多的的自主活动时间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疑点,然后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讨论,解决难点、疑点,总结经验,得出结论。这样的结论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前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的成功经验按部就班地去操作,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同样可以得到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不相当于是在先人的经验上加以复述的吗?

而且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学生们往往会因为思想上受到束缚,行为上受到约束而产生反感、厌恶。这样一来,就连最初的兴趣也渐渐消失了。

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曾播出了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和耶鲁大学校长莱文的对话。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学生到大学来,最重要的三个任务是什么?北京大学校长的回答是:“第一,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学习。第二个应该学会怎么做人,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人品、基本的道德修养。第三点必须尤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而莱文校长的回答是:“首先,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对任何事情都提出质疑。第二点是学习,虽然你应该先提问题,但你需要学习、读书,以得到更多的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最后是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从两位校长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校长的教育理念和价值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深入来讲,这难道不正说明了我们两国之间教育目标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吗?

二、学习理念的不同:

在我们给来自加拿大的Michael做采访时,我们问道:您认为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哪?Michael的回答是:Critical thinking.意思是:独立思考。他说:“西方学生在学习上如果有疑问或者与老师有歧义,先会试着自己解决,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会向老师提问。他们习惯于独立思考。中国的学生如果被老师提问到,会习惯性地去从书中寻找答案,不常表达自己的见解。”

是的,这就是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西方教育在学习上强调独立思考,这无疑是于中国的硬式教育的天差地别。由于西方孩子的家长长期在外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孩子很早就学会独立,因此对很多的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学习上,西方考试内容注重个人想法,一般没有硬性要求学生以规定的格式答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挥。而中国教育要求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主,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被提问到,学生会习惯性地从课本中找答案,而不是先独立思考,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看课本。现在,中国教育也提倡“多问”,“多问”有利于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但是,却使学生有了依赖心理。学生如果看到一道不懂的题,没有深入思考就向别人寻求帮助,在别人的帮助下解决完问题后也没有自己再把解题思路整理一下或者重新做一遍。这样也导致了学习效率的下降。

在采访过程中,Michael也不断地提到:independence—独立。生活上,西方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的生活做打算,开始计划怎么在周末或假期中打工赚钱。有的家长以给孩子工资的方式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兴趣。从另一方面看,这确实是有弊的,因为孩子的过早独立,使孩子丧失了孩子本该有的天真。但中国的家长总是为孩子计划好一切,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参加不喜欢的兴趣班,最终因孩子没有兴趣而放弃正在进行的兴趣班。有的家

长还认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孩子应该以学习为主,不让孩子做家务,处处都为自己的孩子安排的妥妥当当,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这也使中国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相比之下,是西方孩子因过早独立而散失原有的天真,还是中方孩子因社会竞争激烈而散失本应该掌握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方式更需要反省,更让人无法相信呢?

但是,Michael还肯定了一点,那就是中国学生比外国学生更加的hard-working.是的,相比起外国的学生,我们中国学生学习更加地刻苦、努力。Michael说,中国学生都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外国学生却不会按时完成,甚至是不去做。这也是他任教过程中头痛的事情之一。因此,这是我们中方教育的优点所在。

三、课堂模式和教学理念的不同:

采访时,Michael有问到我们中国每个班级的人数大约是多少,我们的回答是:60-70左右。Michael说:“西方班级规模小,一般为20人左右,上课气氛也是比较轻松的,不会有特别严格的有关纪律的规定。小班制教学,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易于推动整个班级向前进。老师即使只能使成绩较差的学生达到平均水平的50%,也会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是不同于中国的。”而中国,每个班级的人数大约在60-70左右,有的甚至是更多。这样就导致了,老师

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出现了“好学生”和“坏学生”。

课堂上,西方留了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索,每节课中老师会精心设计分组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与自己不熟悉的同学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在合作中汲取他人精髓,学到自身没有的优秀品质。虽然中国课堂现在也逐渐向这方面发展,但是仍然不够。

西方的课堂,老师与学生交流较多。在与Michael的谈话过程中,他说道,他上课之前说的第一句话是:Let’s talk!他上课主要就是和学生们交谈,互相交流心得。然而,中国课堂,老师们更注重的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甚至有的老师从上课到下课都一直抱着一本书在念,这样的课堂难免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提升。

四、学校承担社会压力的差异:

在中国,学校招收水平相等的学生,所以只有那些得高分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名校。由于这一现象,一些得分较低的学生可能没有一个公平的发展机会。从而使学校和学生的肩膀负担巨大的压力。学校关心自己的声誉,当然把更多的压力给学生。而学生们别无选择,必须忍受着压力。然而,高校的教育在中国的所有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在西方,在高校有较少的竞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他们强调以学生的个人发展技能和创造性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他们看来,个人的发展是根据个人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