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燥证探析
方剂学笔记-治燥剂

◆人体失去津液濡润的现象,称之为燥。
◆外燥:温燥、凉燥;内燥:上→肺,中→胃,下→肾、大肠
◆燥,作为外邪来讲,都于秋天发生。所以一般称它为秋燥。秋燥都容易伤肺。秋天介于夏天和冬天之间,初秋,往往前面连着夏天,这时秋阳以暴,太阳还比较充裕,气候仍然比较炎热。所以初秋容易感受温燥,它是以伤津为主。深秋就和初秋不同。深秋的气候特点,后面接着冬天,因此有人把这种凉燥称作“燥为次寒”,比寒次一等,或者又叫小寒。因为这时候西风肃杀,气候开始比较寒冷了。这时候感受的外燥,都偏于寒,把它称为凉燥。
陈皮 理气化湿
茯苓 健脾渗湿
佐2 生姜 大枣 调和脾胃,调和营卫
使 甘草 调和诸药,益气补脾
◆杏仁是辛温的,它擅长于通过发散风寒,解除凉燥之邪,杏仁能够降肺气,也能化痰。
◆苏叶中等量理气,大剂量发散,小剂量能解郁,可以疏通气血解郁。它入气分又入血分。
◆外来凉燥,使肺气闭郁,所以以苏叶这种辛温之品,轻宣凉燥发散。杏仁宣通了肺气,津液能够布散。而且3主证当中,咳嗽是个很重要的。秋燥咳嗽,是个很重要的症状。所以杏仁能宣肺,宣降肺气,因此起到止咳化痰作用。
2.方论选录 吴瑭《温病条辨》卷1:“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按杏苏散,减小青龙汤一等。……若伤凉燥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此苦温甘辛法也。外感燥凉,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无汗脉紧,故加羌活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甘、桔从上开,枳、杏、前、苓从下降,则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橘、半、茯苓,逐饮而补肺胃之阳。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术者,白术中焦脾药也,白芷肺胃本经之药也,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姜、枣为调和营卫之用。若表凉退而里邪未除,咳不止者,则去走表之苏叶,加降里之苏梗。泄泻腹满,金气太实之里证也,故去黄芩之苦寒,加术、朴之苦辛温也。”
从“亦补脾气”看甘麦大枣汤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作用

从“亦补脾气”看甘麦大枣汤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作用标签:甘麦大枣汤;亦补脾气;精神类疾病甘麦大枣汤源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此段文字描述了脏躁病是一种精神情志异常表现的疾病,并提出了相应的主治方剂,以及该方剂的药物组成、功用、煎煮和服用方法。
甘麦大枣汤方虽简,且平淡,然却经久而不泯。
它简单中寓奥旨,平凡中蕴神奇。
张仲景关于脏躁病的论述指导着当代医者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其治疗范围涉及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汗症、夜游、夜啼、癫痫等多种病证[1]。
然而很少有人从甘麦大枣汤“亦补脾气”的角度分析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作用。
本文拟从其每味药物的补脾作用、精神类疾病与脾胃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亦补脾气”,以达到治疗精神类疾病的目的。
1 从每味药的功用上看“亦补脾气”作用甘麦大枣汤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补气健脾的功用。
方中以小麦为君药,养心气而和肝气;配以甘草,甘平,性缓,补养心脾;大枣甘温,质润,益气和中,润燥缓急。
全方虽调和心、肝、脾3脏,但更侧重于健脾益气。
从历代医家对此3味药的论述也能看出本方的功用。
如小麦,《本草再新》谓“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本草拾遗》云:“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中药大辞典》关于甘草的论述是:“甘草:甘平,入脾、胃、肺经,具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功效。
”《本草汇言》介绍甘草“甘平,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
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
”《本草通玄》云:“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稼穑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为中宫补剂。
”《本草正义》云:“甘草大甘,其功止在补土。
”《中药大辞典》关于大枣的论述是“大枣,性味甘温,入脾胃经。
功用: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
张仲景经方治疗烦躁病症治法探析

张仲景经方治疗烦躁病症治法探析烦躁是一种自觉症状,亦可是他觉症状,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
仲景虽没有专篇论述烦躁,但在其《伤寒论》中有100余条原文中有“烦躁”“烦”“躁”“心烦”“心中烦”等词的记载。
其中表现涉及烦躁的代表性条文有10余条。
笔者收集整理涉及烦躁的具体条文,并按照条文对方药进行归类,归纳整理了《伤寒论》中烦躁证的治法,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解表清里——大青龙汤《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本证中出现的“不汗出而烦躁”,属于表有寒邪,里有郁热的烦躁。
此证为寒邪闭表,阳气郁遏较甚,故烦躁为甚,其病机关键是“郁”,即在表之寒邪郁闭不解,在内之阳气不得发散,故治亦当解表散寒,宣通郁阳,清宣里热。
大青龙汤能外散表寒,内清里热。
解表行水——五苓散《伤寒论》中集中论述五苓散证是第71-74,141、156、284、386条。
其中涉及烦躁的有: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类证候病机为表邪郁闭太阳经,入脏与水相结,阳气郁滞而烦。
表证不解,邪气循经入腑,三焦不能化气布津,故烦渴,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故当解表利水。
五苓散功善化气布津、分消水气。
清宣郁热——栀子豉汤《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228条:“阳明病,下之。
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医圣张仲景的“脏躁”古方--甘麦大枣汤

医圣张仲景的“脏躁”古方--甘麦大枣汤秋天正是红枣大量上市的季节。
红枣药食兼用,更是名医所创治疗“脏躁”的古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药味。
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甘麦大枣汤是妇女脏躁病的常用方,专为治“脏躁”而设:“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藏躁(脏躁),指因情志不舒,郁火内扰,或天癸将绝之时,阴血亏虚,阴阳失调,气机紊乱,心神不宁,所致的一种情志疾病。
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临床上以精神抑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哈欠连连等,为主要表现。
方剂分析:脏躁一病多因忧思过度,心阴受损,肝气失和所致。
心阴不足,心神失养,则精神恍惚,睡眠不安,心中烦乱;肝气失和,疏泄失常,则悲伤欲哭,不能自主,或言行妄为。
遵《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及《灵枢·五味》“心病者,宜食麦”之旨。
方中用小麦为君药,取其甘凉之性,养肝补心,除烦安神。
甘草甘平,补养心气,和中缓急,为臣药。
大枣甘温质润,益气和中,润燥缓急,为佐药。
三药合用,甘润平补,养心调肝,共奏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功。
此方组成简单,药仅三味,全是平常可食之物,充分体现了药食两用的精髓,功能为养心安神、甘缓和中。
常用剂量:小麦15克~30克,甘草9克,大枣7枚~9枚。
水煎成汤,饮汤食枣即可。
大枣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是方中重要的药味,所以古代医生有时干脆简称此方为“大枣汤”。
南宋名医许叔微(1080年~1154年)遇到一位妇女患了脏躁病,“悲泣不止”。
他想到了大枣汤这一古方,于是备好了药给她服用,还真灵验,“尽剂而愈”。
他将这一成功案例载于《普济本事方》中。
还有一位叫程虎卿的,其妇人在妊娠四五个月时得了脏躁病,“惨戚悲伤泪下”,求医拜神都治不好。
朋友管周伯告诉他说,我家先人曾经告诉我,治这种病用大枣汤就行。
程虎卿把方子抄来,“借方治药”,竟然“一投而愈”。
妇科名医陈自明(1190年~1270年)得知后,就收录在了《妇人大全良方》中。
张仲景燥证探析

4.1温复胸阳。生津上承 适用于胸阳虚弱,无力上承津液所致燥证。方用甘草干
姜汤。《伤寒论)29条日。……咽中干……作甘草干姜汤与 之”,30条又日:。厥逆.咽中干,烦躁……更饮甘草干姜汤”c
·96·
2010年8月 垒坚墨:垫!Q
中 医 .孽 报
竺竺竺竺竺坚竺竺竺
第25卷 !生:垄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辨证论治体会
4张伸景对“补气和阴阳”理论的运用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金匮》.常用人参、黄芪、甘 草、五味子、白术等补气药治疗阴阳虚损证.这一方法,是对 《内经》“补气和阴阳”理论的具体运用。充分体现了辨证的 思想。张仲景对该理论的运用主要有三法.它不同于气阳 兼虚而气阳同补,又有异于气阴双亏而气阴同治,也有异于 气血阴阳俱亏而补其气血阴阳。其补气不在补其气虚,而是 为了增强气的调和阴阳作用。 4.1辛甘台阳治阳虚
多年来,余矢志治愈此病甚多,凡经妇科乳腺检查(含病 理检查在内)已确诊者,皆可从中医学的理论观点出发,采取 疏肝理气,行气导滞,益气养血健脾.活血化瘀,软坚消积,通 调经络的治疗原则施治,方可随手而瘥,故不揣愚昧,特拟一 方,仅供商讨,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补气之品与麦冬、石膏相配能增强补益阴液之效;麦门冬汤 主治阴虚肺热证,方中小剂量人参、甘草、大枣之补气与大剂 量甘寒之麦门冬相合,亦能增强养阴降火之功。 4.3阴阳双亏兼补气
“发汗病不懈,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 之。”(68条)此条之虚,为阴阳皆虚。方中芍药养阴,附子温 阳,兼用甘草补气,合辛甘合阳、酸甘化阴二法于一炉。乌梅 丸治厥阴病厥逆胜复证,方中除清热坚阴与散寒温阳之品 外,用人参意在补厥阴之气以调和阴阳,炙甘草汤主治心之 阴阳俱虚之证,方中桂枝、生姜温阳,阿胶、麦门冬、麻仁、生 地补阴,甘草人参益心气,且以炙甘草命名方剂,说明了补气 在调补阴阳中的作用和地位。《金匮》肾气丸主治肾脏阴阳 双亏证,方中附子、肉桂温阳,熟地、萸肉、泽泻、丹皮养阴;兼 用茯苓、山药补肾气,而方取名为肾气丸,亦突出厂肾气在阴 阳恢复中的调和作用。对一些全身性的阴阳虚损证.张仲景 更是重视脾胃中气。诸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皆是补脾胃 中气为主治疗,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原文]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
仲景既没,此义遂晦,寒热错讹,燥湿乖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
生灵夭札,念之疚心,作六气解。
[译文](作者:李迪新,下同)人体的内部损伤衰老和外部遭受的感染性疾病,有许许多多的变化,无穷无尽,我们追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根源并探寻疾病发展的经过,发现不过就是六气的变化,了解透彻了六气,所有疾病都不可能逃出这个范围,这样说来就道理非常简单,而治疗法则也非常精确了。
张仲景仙逝后,这其中的道理就再也没有人弄清楚了,以至于看病时寒证热证错误,燥证湿证荒谬,治疗时好比下白雪在清冷刺骨的泉水中,吹热风到烈焰炙烤的山谷,把水加到水中水会更深,把火加到火中火会更热。
由此造成的生灵涂炭,想起来令人愧疚于心,这是我作六气解的原因。
一、六气名目厥阴风木足厥阴肝乙木手厥阴心主相火少阴君火手少阴心丁火足少阴肾癸水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足少阳胆甲木太阴湿土足太阴脾己土手太阴肺辛金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庚金足阳明胃戊土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壬水手太阳小肠丙火二、六气从化[原文]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
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
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
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
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
张仲景用方解析

张仲景用方解析哇哦,张仲景的方剂那可真是中医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呢。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里记载了好多超厉害的方剂。
咱们先来说说麻黄汤吧。
麻黄汤这个方子啊,主要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麻黄呢,它就像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小战士,性辛温,能够发汗解表,让我们身体里因为外感风寒而郁闭的毛孔打开,就好像是给被堵住的通气口打开了一个通道呢。
桂枝呢,它可以解肌发表,还能温通经脉,和麻黄一搭配呀,这力量就更强啦。
杏仁苦降肺气,你想啊,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肺气往往会失宣,杏仁就负责把这个肺气给降下来,让呼吸顺畅起来。
炙甘草就比较温和啦,它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让麻黄、桂枝、杏仁这几个药能和谐地发挥作用,不至于太猛啦。
再看看白虎汤吧。
这个方子主要是由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组成。
石膏那可是个大寒之品,它在白虎汤里的量还挺大的呢。
石膏就像一个灭火器,当我们身体里有阳明气分热盛的时候,就像有大火在烧一样,石膏就能把这个热气给降下去。
知母呢,它可以清热泻火,还能滋阴润燥,和石膏一起就把阳明的大热给制住啦。
粳米和炙甘草呢,它们可以保护脾胃,毕竟石膏、知母这么寒凉的药,要是没有粳米和炙甘草来保护脾胃,脾胃可能就会受到伤害啦。
小柴胡汤也是非常有名的方子哦。
它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柴胡是这个方子的君药呢,它能和解少阳,把邪气从半表半里的地方给疏散出去。
黄芩可以清泄少阳的热邪,柴胡和黄芩一升一降,就把半表半里的气机给调顺了。
人参、大枣可以补气养血,因为外感病往往会耗伤人体的正气呢。
半夏能降逆止呕,生姜可以和胃止呕,还能帮助柴胡发散邪气。
炙甘草又起到了调和的作用。
张仲景的这些方剂呀,都是经过他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它们之间的配伍非常精妙,每味药都有它独特的作用,组合在一起又能发挥出神奇的效果。
而且这些方剂对后世中医的发展影响巨大,后代的医家很多都是在张仲景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用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呢。
张仲景咽干、咽燥、咽痛证治探析

咽干 除 。属 先温 中回阳 , 后酸甘 化 阴之法 。如 阳 证 论 治 的基 础 ,长 期 以来 有 效 地指 导 着 中 医 临床 , 伸。 胃中 生燥 , 燥热成 实 , 而见谵语者 , 当 少 予 对 后 世 中 医学 发展 具 有深 远影 响 。书 中有 关 头 面 、 复太 过 , 五官 症状 及 治 疗都 有 较详 细 的论 述 , 而咽干 、 咽燥 、 调 胃承气 汤 , 清 燥热 , 和 胃气 , 可病 止 。若 重发 汗 , 复 必 至 阳 随汗 亡 。病 人少 阴 , 阳衰 阴 盛 , 当以 咽痛 是 咽部 病 证 常见 症状 ,其病 机 多 为 阴 虚津 伤 、 加烧 针 。 回 阳救 逆救 之 。 阳 虚 阴耗 、 实 热 内盛 及 客 寒 、 客 热 或感 受 疫 毒 之邪 四逆 汤 。
不 恶寒 , 反 恶热 , 身重 。” 此 为 阳明经 热邪 实 咽燥 有关咽干、 咽燥 、 咽痛 证 治进 行 分析 , 并 将 其 治 法归 出 , 证 。阳明经 证 , 热盛 邪实 , 故见 脉浮 紧 ; 阳 明热 盛 , 里 纳总结 为 十 四法 , 探 讨如 下 。
热上冲 , 灼伤津液 , 见 咽燥 1 : 3苦 ; 热壅于里 , 气 机 阻 滞 。 可 见 腹 满 而 喘 ; 热 盛 阳 明 迫 津 外 泄 , 故 发 热 汗 1 . 1 温中回阳, 酸 甘 化 阴法 《 伤寒 论 》 第2 9条 : 不 恶寒 反 恶 热 。 由 于患 者 非 阳 明腑 实 , 燥 屎 内 “ 伤 寒 脉浮 , 自汗 出 , 小便 数 , 心烦 , 微 恶寒 , 脚挛 急 , 出,
第
张仲景 咽干 、 咽燥 、 咽痛证治探析
刘建新 吴雪 梅 徐 杨
( 1 . 北京 军 区北戴 河疗 养 院 , 河 北秦 皇 岛 0 6 6 1 0 0 ;2 . 河北 省 气功疗 养 院 , 河北秦 皇 岛 0 6 6 1 0 0 )
张仲景用方解析

张仲景用方解析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
从他的医书中可见,他所提出的治疗方案,十分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
而他的用方解析,更是中医临床应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下面就来谈谈张仲景用方解析的一些看法。
首先,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诸多方剂,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
例如,他所提出的桂枝汤、小柴胡汤等,不仅可用于感冒、咳嗽、发热等常见病种,还能用于人格分裂症、抑郁症等疑难杂症。
在方剂的制定上,他强调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在配伍时,不仅要考虑其功效,更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因此,张仲景所提出的方剂成为中医临床应用中的经典配伍法之一。
其次,张仲景的用方解析,还涉及到药物的针对性。
他提出的方剂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检验,具有清热解毒、调理气血、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等效果。
他强调了中药性味的辨析和运用。
在临床应用中,通过药性的调和,以达到针对性治疗已成为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
最后,张仲景的用方解析还与药物的用量密切相关。
他强调了药物用量少而精,过量则无益。
他在方剂中所用的药材及用量,经过长期临床应用的检验,无论是对于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起到了相应的疗效,不仅提出了中药剂量的标准,更为后来的医家树立了标杆。
他认为,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个体差异,灵活掌握用药的量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张仲景的用方解析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医学发展贡献巨大。
他所提出的方剂不仅代表了中医方剂的经典之作,更为临床应用中的针对性治疗、规范用药标准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应该秉承张仲景用方解析中的原则,根据病情及患者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剂,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药治疗的优势和特长。
《伤寒论》治烦躁与中医八法–经方派

《伤寒论》治烦躁与中医八法–经方派《伤寒论》治烦躁与中医八法17 阅读在《伤寒论》中的烦躁症状,其辨证论治可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表现形式,代表不同的病因、病机而提示不同的治法。
这些治法基本可涵盖后世总结提炼的八法,从中可见《伤寒论》蕴含的当今中医八法之雏形。
笔者将《伤寒论》中有关治疗烦躁的方法,进行系统辨析和归纳,并分别叙述如下。
01发汗散郁法风寒外束,闭郁于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故不汗出而烦躁。
如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因风寒束表,里有郁热,证属表寒里热,表里俱实,故用大青龙汤,以外解表寒兼清里热,犹如龙升雨降,郁热烦除。
太阳病,外邪郁闭,阳气被遏,服麻黄汤后药力扶助正气驱邪外出,正邪交争较剧故生烦。
如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太阳伤寒证虽多日不解,但病证尚未发生传变,仍属风寒表实证,故用麻黄汤,以发汗解表,使外邪可泄,郁热得除,则心烦自解。
太阳伤寒证发汗后,余邪在表未尽,故出现烦闷不适。
如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由于前已发汗,再次发汗不宜峻剂,故用桂枝汤,以解肌祛风,使汗出邪解,烦闷得除。
02催吐祛邪法痰涎壅塞,食积停滞,胸阳被遏,不能外达四肢,故心下满而烦。
如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因邪实结于胸中,病位偏高,病势向上,故用瓜蒂散,以因势利导,涌吐胸中之邪,邪除则阳气得通,厥冷可回,烦满自除。
03攻下泻热法太阳病误用下法,邪气内陷,结于胸膈,心居胸中,被邪所扰,故发生烦躁。
如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四逆散治疗干燥综合征举隅及体会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08投稿邮箱:sjzxyx88@246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邓玉甲,山东中医药大学,通讯地址:山东省临沂市解放路临沂市中医医院;通讯作者*:周明爱,单位:临沂市中医医院风湿科,通讯地址:山东省临沂市解放路临沂市中医医院。
·中医中药·四逆散治疗干燥综合征举隅及体会邓玉甲1,周明爱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风湿科,山东 临沂)摘要:医圣张仲景所创的四逆散,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少阴病四逆证,通常表现为四肢逆冷,无热恶寒,身疲,下利清谷,脉沉微细,舌质淡等。
周明爱主任医师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四逆散调和肝脾调畅气机的作用,在治疗干燥综合征疾病的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
关键词:四逆散;干燥综合征;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4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08.127本文引用格式:邓玉甲,周明爱.四逆散治疗干燥综合征举隅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8):246.0 引言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所创的经方之一,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组成。
主治少阴病四逆证。
《伤寒论》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临床表现以干燥性角膜炎、口腔干燥或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西医病因未完全明确。
根据SS 的临床表现,本病当属于中医“燥证“范畴。
笔者临床观察到一些SS 患者不仅存在典型的”干燥“特征,而且伴有情志抑郁不舒,乏力,四肢不温,脉弦涩等表现。
临床以疏肝理气,透邪达郁之四逆散佐以滋阴益气之法治疗此类患者常有良好疗效。
【经典导图】仲景经方,背部诸症的辨证论治,背痛中医治疗经验

【经典导图】仲景经方,背部诸症的辨证论治,背痛中医治疗经验试探张仲景对背部诸症的辨证论治张楚楚,陈明背部不适,临床常见,《伤寒杂病论》将其归纳为项背强几几、背恶寒、背微恶寒、背寒冷如掌大、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背反张等多种表现,既可作为病,又可作为证。
本文仅就此,对《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辨治背部病证之有关方证进行探讨,以窥张仲景辨治此类病证之轨迹。
同时结合陈明教授临床运用经方治疗背部诸证之经验,以资佐证。
背强1、太阳病背强《伤寒论》第14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第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强,强直不柔顺貌。
几几,《伤寒论语译》曰:“几几,音'殊’,本来是形容鸟类伸颈欲飞而不能的姿态,这里是形容项背强硬拘急不舒的症状”。
临床上项背强的患者,欲伸展扭转脖子以缓解不适,犹如伸颈欲飞不能之小鸟。
太阳病无论是中风或伤寒,均表现为项强背重,紧束不舒,俯仰不能自如。
此邪客太阳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所致。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以葛根为主药,用量大至四两,其主要作用有三:一为发散太阳经风寒之邪,邪去则经脉自安;二是缓急解痉,尤善缓解太阳经脉之拘急,为治疗背痛、头项痛、肩周痛的良药;三是具有解热生津的作用,《本草经疏》认为葛根是“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
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
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的主证相同,只是无汗和有汗的区别。
方中的桂枝辛甘温煦,具有解肌发汗、外散风寒之功,同时又具有温通经脉、通利血脉之效。
故《得配本草》谓其“通血脉,达营卫,去风寒,发邪汗。
为内热外寒之圣剂,治肩臂诸药之导引”。
陈明教授善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项背不适、鼻炎、面瘫等。
试举1则验案如下:患者某,男,剧团演员,正值盛夏外出演出,汗出触冒山间风寒之气,晨起项背拘急疼痛,脖子歪向左侧状如落枕。
平素该患者动则汗出,时常感冒。
从中土亏虚探析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干燥综合征伴发唇炎

2023年11月第42卷第11期山东中医杂志·医案医话·从中土亏虚探析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干燥综合征伴发唇炎彭中应1,储永良2,陈坤钰3,陈嘉杰2(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广东珠海519015;3.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因津液不能濡润脏腑而出现一派燥象的病证。
中土亏虚兼有阴火上乘、湿热蕴蒸,导致津液不得上承濡养口唇,是干燥综合征伴发唇炎的重要病机之一。
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心下痞,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狐惑,通过分析相关条文可知,心下痞、狐惑的核心病机均为中土亏虚,甘草泻心汤可培固中土、降逆客气、清热燥湿。
因此,甘草泻心汤可用于治疗中土亏虚导致的干燥综合征伴发唇炎。
附验案1则,佐证上述理论,并展示相关处方用药。
[关键词]甘草泻心汤;中土亏虚;干燥综合征;唇炎;病案[中图分类号]R259;R28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7-358X (2023)11-1230-05DOI :10.16295/ki.0257-358x.2023.11.018Analysis of Using Gancao Xiexin Decoction (甘草泻心汤)to Treat Sjogren ’s Syndrome Complicated with Cheilitis Based on Deficiency of Middle EarthPENG Zhongying 1,CHU Yongliang 2,CHEN Kunyu 3,CHEN Jiajie 2(1.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China ;2.Zhuhai Hospital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uhai 519015,China ;3.The Second Clinical College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China )AbstractSjogren ’s syndrome is a disease caused by body fluid failing to moisten the viscera and mani 鄄festing as dryness.One of the important pathogenesis of Sjogren ’s syndrome complicated with cheilitis is deficiency of middle earth combined with yin -fire flaming upward and dampness -heat steaming which leads to body fluid can not flow upward to nourish the mouth and lips.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Gancao Xiexin Decoction (甘草泻心汤)is used to treat epigastric stuffiness ,while in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it is used to treat Huhuo disease.B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claus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re pathogenesis of epigastric stuffiness and Huhuo disease is deficiency of middle earth ,and Gancao Xiexin Decoction can bankup the middle earth ,descend the adverse qi ,clearheat ,and dry dampness.Therefore ,Gancao Xiexin Decoction can be used to treat Sjogren ’s syndrome complicated with cheilitis caused by deficiency of middle earth.A case is attached to prove the[收稿日期]2023-08-20[基金项目]李济仁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项目(编号:DF02201)[作者简介]彭中应(1997—),男,江西南昌人,2020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疾病。
211065117_由“肾著汤”浅析张仲景《金匮要略》治疗思想

环球中医药2023年3月第16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 2023,Vol.16,No.3509 ㊃争鸣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4437);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ZY (2018⁃2020)⁃FWTX⁃7005]作者单位: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王丽莉(博士研究生)],肾病科(高建东)作者简介:王丽莉(1980-),同等学力202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讲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㊂E⁃mail:wanglily997@通信作者:高建东(1967-),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㊂E⁃mail:jiandong.gao @由 肾著汤”浅析张仲景‘金匮要略“治疗思想王丽莉 高建东【摘要】 ‘金匮要略“作为张仲景的代表作,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专书,书中通过判断脏腑经络病机并结合四诊八纲进行辨病辨证,奠定了中医辨治杂病的基础,其丰富而灵活的治则治法更是充分体现了张仲景独特的治疗思想,为后世辨证论治杂病提供了典范㊂ 肾著汤”是‘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寒湿滞着下焦所致 肾著”病的经典名方,方中重用干姜㊁茯苓(各四两)温中散寒㊁淡渗利湿,配白术㊁甘草(各二两)健脾燥湿㊁缓急止痛,不拘泥于 肾著”之病名强调治肾,而是从 肾著”的病因病机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燠土胜湿及因势利导两大祛邪法则,采取温运脾阳㊁散寒祛湿㊁健脾和中的治法,从中焦入手治疗下焦病邪,延展了张仲景 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学术观念,充分体现了张仲景审证求因㊁治病求本,顾护中州㊁重视脾胃,并擅于根据疾病病机辨证论治㊁因证制宜以祛邪安正的治疗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证机思辨及用药处方都极具指导价值,值得后辈医者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加以学习与借鉴㊂【关键词】 肾著汤; 金匮要略; 张仲景; 治病求本; 因证制宜; 治重脾胃; 祛邪安正; 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3.023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医家,史称 医圣”㊂‘金匮要略“作为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专书,书中通过判断脏腑经络病机并结合四诊八纲进行辨病辨证,奠定了中医辨治杂病的基础㊂其丰富而灵活的治则治法更是充分体现了张仲景独特的治疗思想,为后世辨证论治杂病提供了典范㊂本文通过对 肾著汤”方证进行解读,参以临床实践,探究并浅析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治疗思想,冀期对中医临床诊疗能够有所裨益㊂1 由 肾著汤”释义探析张仲景治病求本思想1.1 肾著汤”释义肾著汤”又名 甘姜苓术汤”,原文曰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㊂ 著”字‘康熙字典“解释为 附也,俗作着”,寓留滞附着之意,故 肾著”又名 肾着”㊂从病因来看,劳则耗气,原文言 肾著”起于 身劳汗出”,提示罹患 肾著”者多因劳力耗气,以致卫外不固,为外邪侵犯人体提供了可乘之机, 汗出”是对腠理开泄致汗液外溢的直观描述,进一步揭示了外邪从腠理玄府入侵人体的致病途径; 衣(表)里冷湿”在将外邪定性为寒湿的同时,指出 肾著”病位在里,寒湿之邪并非只作用于体表; 久久”说明 肾著”不是新发病,乃日久得之,一来说明邪正相抗一段时间后正不胜邪,寒湿由腠理入侵体内,二来提示外邪由表入里的病程较久,在这过程中正气进一步耗伤,阳气进一步受损,阐明了 肾著”本虚标实的病机属性㊂肾著”以湿寒为病因[1],湿㊁寒均为阴邪,易伤阳气,其中湿性重浊趋下,寒性凝滞主痛,故有 身体重㊁腹重如带五千钱”等沉重㊁ 如坐水中㊁形如水状㊁不渴”等水湿以及 腰中冷㊁腰以下冷痛”等寒痛症状㊂原文所谓 病属下焦”,笔者认为当指 肾着”病位在下焦,即寒湿之邪留滞下焦为患,并不是说下焦肾脏本脏有病㊂也正因为肾脏本脏无病,所以肾主气化及职司二阴功能正常,故原文特别指明了 肾着”患者 小便自利”㊂从原文 饮食如故”我们可以推知 肾著”患者虽然存在正气不足㊁卫外不固的情况,但脾胃对于食物的受盛与运化功能尚未受到明显影响,口服汤药经脾胃运化能够完全有效发挥作用,不会因格拒而加重脾胃负担㊂1.2 治病求本思想在 肾著汤”方中的应用通过对 肾著汤”条文释义,可知 肾著汤”方是张仲景510 环球中医药2023年3月第16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23,Vol.16,No.3在对 肾著”的病因㊁病机㊁病位以及病候进行综合归纳总结之后所拟定而出的㊂方中重用干姜㊁茯苓(各四两)以温中散寒㊁淡渗利湿,配白术㊁甘草(各二两)以健脾燥湿㊁缓急止痛,四药相须相使,并未拘泥于 肾著”之病名强调治肾,而是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出发,从中焦入手来治疗下焦病邪,通过采取温运脾阳㊁散寒祛湿㊁健脾和中的治法,从而达到寒散湿化,邪去正安,病候缓解的治疗效果,充分体现了张仲景治病求本的思想理念㊂2 张仲景重脾胃思想在 肾著汤”中的体现脾胃为后天之本,张仲景时代战乱饥荒疫病连年,民众奔波离散,饥饿㊁疲劳㊁紧张等都易损伤后天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常,无以化生精微物质,使脏腑失于濡养㊂张仲景用药多以‘神农本草经“为本[2],在继承‘黄帝内经“及‘难经“等脏腑相关理论学术观点基础上,尤其重视脾胃在疾病发生㊁发展㊁治疗及预后中的地位㊂有学者研究发现张仲景‘伤寒论“中关于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3],‘金匮要略“60余种病证中,从脾胃论治者达23种[4]㊂‘神农本草经“言干姜 味辛性温”,有 温中”之功,茯苓 味甘性平”,能 利小便”,白术 苦甘性温”,入脾㊁胃经,可 主风寒湿痹”,甘草 味甘性平,无毒”,有 坚筋骨㊁长肌肉㊁倍力”之效㊂接续前文张仲景对 肾著”的分析来看, 肾著”患者腠理疏松㊁玄府开泄日久,外湿由表入里,势必会干扰中焦脾胃对水湿的运化,加重脏腑水液代谢功能的失常,最终内外 湿邪”相合,为患下焦,形成土不制水[5]的病机表现㊂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脾土健旺可制化肾水,从药理来看, 肾著汤”中干姜㊁茯苓㊁白术㊁甘草这四味药或温中助阳,使寒湿得化,则通而不痛,或甘以补中,助卫气化生,以固护腠理玄府,都是通过对中焦脾胃进行干预治疗从而发挥其联合使用的综合疗效,体现了张仲景立法组方重视脾胃的特点㊂此外,张仲景还宗‘内经“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旨[6],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提出了 四季脾旺不受邪”[7]的概念㊂脾者属土,寄旺于四季,灌溉四旁,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元真皆赖脾气充养㊂张仲景认为百病根源责之于脾,六经发病皆涉脾胃, 肾着”的证治更是充分体现了张仲景通过健脾实胃来祛邪扶正的学术观点,并延展了张仲景 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思想观念㊂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中阳为诸阳之枢,当机体受寒湿困阻时,阳气的正常流通尤其需要依赖中阳的斡旋之力,因此振奋中阳是温化寒湿的首要条件㊂另一方面,正虚易恋邪,只有脾气充盛,邪气方不能危害人体㊂笔者认为, 肾著汤”中白术㊁甘草相伍而用,正是张仲景顾护中州,实脾以祛邪,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的实证㊂3 肾著汤”中蕴含的张仲景因证制宜及祛邪安正理念3.1 肾著汤”因证制宜之祛邪方略‘金匮要略“全书虽未明确提出因证制宜的说法,但根据疾病病机辨证论治的精神深寓书中㊂笔者认为,张仲景将 肾著”归于‘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是对 肾著”进行了病机分类,并为 肾著”祛邪为主㊁扶正为辅的治疗原则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㊂ 肾著汤”全方虽然仅包含四味药物,但用药主次分明,方中所重用的两味药,主要体现了燠土胜湿(干姜)及因势利导(茯苓)两大祛邪法则㊂3.1.1 燠土胜湿”法 燠土胜湿”首现于‘金匮要略心典“[8],是尤在泾对张仲景 肾著”治法的解析,其 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的论述提纲挈领点明了张仲景温中散寒除湿治法对于寒湿积聚为患证治的重要意义㊂‘说文解字“对 燠”的解释是 热在中也”,笔者认为,张仲景在 肾著汤”方中重用干姜辛温通阳以散寒湿之邪实,既是对‘内经“ 阴病治阳” 其实者,散而泻之”等祛邪法则的充实与发展,也是张仲景在对杂病的治疗中善于发现并解决疾病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㊂3.1.2 因势利导”法 因势利导”作为中医重要治则之一,其内涵非常丰富,在临床运用中主要表现在顺应体内正气抗邪的趋向性来逐邪外出[9],强调在祛邪时要及时给邪以导向出路,在扶正时要重视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规律[10]㊂纵观‘金匮要略“全书,张仲景在祛邪时很重视因势利导,并且非常擅于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势,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祛邪[11]㊂例如在 肾著”的证治中,由于病位在里,且邪在下焦,因此张仲景在温运脾阳以胜寒湿的基础上,宗‘内经“ 其下者,引而竭之”的观念,重用了茯苓,以取其淡渗利水的功效,因势利导助寒湿之邪得由小便排出体外㊂3.2 肾著汤”之祛邪安正理念通过 肾著汤”方,还可以看到张仲景所秉持的祛邪与扶正互根互用的思想观点,提醒在分清邪正主次矛盾的前提下,祛邪与扶正并不冲突㊂肾著汤”方中干姜㊁茯苓用量倍于白术㊁甘草,正是反映了张仲景对于 肾著”寒湿为患为主因,卫表不固㊁脾运失健为辅因的病机,在辨析明确邪正主次关系后,通过采用燠土胜湿(温中散寒)㊁因势利导(化湿利水)祛邪为主,顾护脾胃扶正(健脾补虚㊁和中缓急)为辅的治疗方法,使寒湿祛,阳气复,卫气充,经气畅,最终邪去正安,疾病得瘳,对后世临床证机思辨及用药处方极具指导价值㊂4 临床病例患者,男,33岁,2021年12月2日初诊㊂刻诊诉腰部冷痛1月余,双下肢酸软(膝部尤甚),双小腿冷,乏力困重,大便1~2日一行,粪质稀溏,胃纳可,小便调,夜寐安㊂舌淡红胖,苔薄腻,脉沉小滑㊂追问病史,患者称1月前外出时突逢下雨,因未带雨具,为避雨曾冒雨急奔,近1月来腰部由最初的酸楚不适发展为冷痛,且近日出现下肢酸软㊁小腿寒冷㊁身困便溏等诸多不适㊂追问患者平素起居,患者诉长期住在一楼,居处环境潮湿,且平素喜食冷饮㊂结合四诊,考虑患者初冬冒雨,寒湿侵体,兼平素居处寒湿浸淫日久,脾阳不振,以环球中医药2023年3月第16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23,Vol.16,No.3511致寒湿留滞,经气不畅,因其病机病候正与 肾著”相吻合,故处方予 肾著汤”加味,具体方药组成如下:干姜12g㊁茯苓15g㊁白术6g㊁甘草6g㊁川牛膝9g,7剂,自煎,每日1剂,早晚分温服用㊂12月9日患者复诊,诉腰部冷痛及双膝酸楚症状缓解,双小腿昼日已适,惟寐中偶觉小腿略寒,乏力身困好转,大便也已成形㊂按 患者年轻男性,正值壮年,素无宿疾㊂10月中下旬寒露已过,时值霜降前后,天气渐寒,冒雨急奔致玄府开泄,寒湿之邪得由腠理入侵体内㊂且患者平素久居潮湿之地,寒湿浸淫日久,脾阳不振,寒湿之邪随经络客于肾之外府及下肢,诸症由现㊂其病候与‘金匮要略“ 肾著”证机相合,故取 肾著汤”化裁以温中散寒㊁化湿利水㊁健脾和中,佐加川牛膝通利关节㊂服药1周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验证了临床准确辨证后运用经方治疗杂病具有药简效宏的优势特点㊂5摇结语肾著汤”作为‘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寒湿滞着下焦所致 肾著”病的经典名方,其用药组方充分体现了张仲景治病求本,重视脾胃,因证制宜,祛邪安正等治疗思想,而张仲景对于 肾著”病因病机的剖析以及他在详审 肾着”病机病位后所采用的理中焦㊁顾下焦的灵活治法,对后世中医临床治疗杂病极具指导意义,值得后辈医者在实际运用中学习借鉴㊂参考文献[1] 闫映竹,杜联.‘金匮要略“辨证论治肾着病之我见[J].四川中医,2015,33(2):18⁃20.[2] 张苇航,何新慧.试论‘伤寒论“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继承和发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149⁃1151. [3] 陈瑞春.‘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J].江西中医药,1986,36(5):3⁃5.[4] 张丹丹.‘金匮要略“治脾法方药的气味配伍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5] 安倩倩.‘金匮要略“中从脾胃论治内伤杂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21.[6] 黄博威,刘启鸿,黄文彬,等.谈 四季脾旺不受邪”[J].福建中医药,2019,50(3):45⁃46.[7] 马天驰,王彩霞,崔家鹏,等.张仲景 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46⁃48. [8] 清㊃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M].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组,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75 [9] 刘志国,田丙坤.论‘金匮要略“因势制宜治则[J].中医药导报,2019,25(21):7⁃10.[10] 张保春,赵进喜,王世东,等.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治病求本,辨证以求效[J].环球中医药.2020,13(11):1878⁃1881.[11] 叶进.‘金匮“治疗思想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41(3):13⁃15.(收稿日期:2022⁃02⁃14)(本文编辑:王馨瑶)。
张仲景对津液敷布障碍所致燥证的证治八法初探

张仲景对津液敷布障碍所致燥证的证治八法初探
宋晓鸿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4(21)1
【摘要】燥证病机本质,从结合临床实际来分析,主要体现在机体津液不足或津液敷布障碍两方面,从古贤医家到现代医家对前者证治方面认识较为全面,但对后者证治认识不详。
仲景虽在《伤寒杂病论》中未提及“燥证”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认识散在于书中,对后世治疗燥证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试从总结仲景对津液敷布障碍所致燥证的证治八法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总页数】2页(P22-23)
【关键词】津液敷布障碍;燥证;辨证论治
【作者】宋晓鸿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临床研究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4
【相关文献】
1.张仲景咽干、咽燥、咽痛证治探析 [J], 刘建新;吴雪梅;徐杨
2.津液分布异常证治特点初探 [J], 唐迎雪
3.张仲景哕病证治规律初探与临证心得 [J], 章浩军;刘启华;曾萍
4.《医林改错》瘀血影响津液输布所致病证浅识 [J], 陈珏颖
5.《金匮要略》津液代谢障碍类病证辨治思路浅析 [J], 蒋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圣张仲景治疗口渴大总结(二)

医圣张仲景治疗口渴大总结(二)#学问分亨官#上一篇我们介绍了脾阳升和肺润降是津液正常输布的关键节点,脾虚湿盛和肺燥津伤都会影响津液的输布,引起口渴。
今天我们继续补充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有关影响津液生成和输布引起口渴的病机和治法。
1.胃府燥热,气夺津伤胃热燥盛,伤津耗气引起的口渴一般是大渴喜饮,多伴有其他燥热内盛的症状,如午后潮热,容易出汗,烦躁,舌苔燥黄,小便黄,大便干,脉大等。
(原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如果胃府燥热兼有上焦湿热,燥渴多伴心下硬痛,不喜按。
(原文:...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时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用药要点:用石膏,知母清热生津;人参益气生津;大黄,芒硝清府泻热。
2.阳虚津亡下利亡津液,津液大伤则生渴,阳气随津外泄,故阳虚,同时浮阳外越可见烦躁。
这种虽也是烦渴,但体内有寒,小便多清长。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用药要点:炮附子回阳,人参益气生津3.水饮停拒,阻碍胆肺胃顺降之路水停心下,阻碍胆肺胃顺降之路,相火上炎,木火刑金,肺燥津伤,则生渴,肺气上逆则伴咳嗽,胃气上逆则伴干呕。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气,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若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用药要点:加瓜蒌根清肺止渴。
综上,口渴大总结,一是大汗,大吐,大下亡津液;二是胃府燥热,肺燥津伤,其中凡是能引起胆肺不能顺降,相火上炎,都有可能导致木火刑金,耗伤津液,如肝郁化火、水饮格拒、阳虚湿动等;三是脾虚湿盛,运化无力,水液不能正常气化输布。
病患正盛邪退的名医医案

病患正盛邪退的名医医案引言病患正盛邪退,是中医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人体内的正气盛于邪气,从而保持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名医们通过传统的医疗手段,成功地治愈了许多病患,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名医的医案李时中:肝火亢盛李时中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名医,曾成功治愈一名患有肝火亢盛的病患。
该病患有烦躁易怒、口苦口干、失眠等症状。
李时中通过细致的诊断得知,该病患正气盛于邪气,但肝火过旺。
他采用了清热泻火的方法,使用了龙胆草、黄芩等药物,成功地降低了病患体内的肝火水平,并最终恢复了健康。
张仲景:风寒感冒张仲景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他在治疗风寒感冒方面也有很多名医医案。
一次,有一名患者出现了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根据病情和脉象,张仲景断定患者正气盛于邪气,但体内寒邪偏盛。
他开出了犀角、附子等草药,加以煎煮后服用,病患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华佗:痛风华佗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医师,他曾治愈了一位患有痛风的病患。
该患者关节红肿疼痛,呈现尿酸代谢障碍的症状。
华佗通过细致的辨证论治,得知该病患阳气盛于阴气,但体内湿邪偏胜。
他采用了祛湿清热的方法,使用了茵陈蒿、赤术等药物,以及针灸疗法,最终使病患康复。
名医医案分析正气盛于邪气的意义正气盛于邪气,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正气指的是人体的阳气,它具有温煦、推动、促进机体功能的作用;而邪气则是外界的有害因素所带来的病理变化。
当正气盛于邪气时,人体便能够抵御外界干扰,保持健康状态。
名医的医疗手段名医们通过传统的中医疗法,成功地治愈了许多病患。
他们一方面注重通过中草药的使用来调理身体,另一方面也运用针灸疗法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这些疗法的应用,既遵循了中医理论的指导,又充分发挥了名医们的临床经验。
医案中的药物选择名医们在医治疾病时,选择了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这些草药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能,可以帮助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消除病患体内的邪气,促使正气得以恢复。
例如,清热泻火的草药可用于治疗肝火亢盛,而祛湿清热的草药则适用于治疗痛风等疾病。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损伤干燥时,肺首先接受,而大肠在其排出时接受。
它被转移到五个内脏器官,而疾病是不同的。
诊断和治疗是分开进行的,信息是经脉。
燥病,口渴,咽干,喘,咳,胸满痛甚则唾血,脉浮短而急,此燥邪干肺也,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若移于大肠,则大便难,口渴,欲饮热,脉急大,在下者,麻仁白蜜煎主之。
竹叶石膏杏甘草汤竹叶一把石膏半斤杏仁三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对四种口味,取五升水,煮沸三升水,去除废物,加热一升水,一天三次。
麻仁白蜜煎方麻仁一升白蜜六合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麻仁,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微沸,和合,令小冷,顿服之。
燥病、烂口、逆气、胸痛、脉大而涩。
这种干燥的邪恶利用了心脏。
栀子连翘、甘草和天花粉是主要的煎剂。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方14栀子(分裂)连翘22甘草22天花粉42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性疾病、红眼、困苦、喉咙干燥、疑病症疼痛、脉象和数字。
这种燥邪利用了肝脏,其中以黄芩、牡丹皮、天花粉、半夏和枳实汤为主。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黄芩、三两、牡丹皮、两两、瓜蒌果、大的一个(捣固)、半夏和半升(洗净),以及两个枳实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干、色黄、腹痛压不下、排便困难、脉数滑。
这种干邪利用脾脏,脾脏以白虎汤为主。
白虎汤方六斤甘草(两斤粳米)炒饭右四味,一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性疾病,喉咙干燥,喉咙痛,腹痛少,小便红,脉搏重而急。
这种干燥的邪恶活动的肾脏,其中主要是地黄,黄柏和黄柏,茯苓和天花粉汤。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地黄六两黄柏三两茯苓三两天花粉422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张仲景论伤寒杂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张仲景治燥证
摘要:燥证,是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
自《内经》后,历代医家均有不同发挥。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提及“燥证”病名,但阐述“燥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都较《内经》深入。
仲景尊古而不泥古,提出了“津液不足”及“津液敷布障碍”致燥的两大病机,并通过对热,饮,瘀,虚四大病因的辨证论治,取得良好治燥疗效。
现总结仲景治燥证方法,以翼对后世临床有所帮助。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燥证辨证论治
正文:
燥证,是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
金·刘元素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即是对“燥”证较精确的概括。
自《内经》概括了燥邪为病的特点及其治疗原则后,后世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
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虽未提及“燥证”病名,但阐述“燥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都较《内经》深入。
仲景未被《内经》“燥胜则干”,“燥者润之”的理论所束缚,在“津液不足致燥”这一病机的基础上提出了“津液敷布障碍致燥”的另一病机和“敷布津液”的多种治法。
现总结仲景治燥证方法,以翼对后世临床有所帮助。
仲景治疗燥证主要通过对热,饮,瘀,虚四个方面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机体得润,燥证得除的目的。
现阐述其法如下:
1.热
1.1甘寒辛凉,清热生津
适用于阳明邪热或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燥证。
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169条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外原文26,168,170及222条条言及口渴。
再如《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篇指出:“太阳中暍…小有劳,身即热,口干,前板齿燥。
”因外感热邪,或内有里热,直接灼伤了人体津液,呈现了诸如口干舌燥、咽燥喉痒、前板齿燥、渴欲饮水、干咳气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一派干燥之象。
选用石膏辛甘大寒,擅能清热;知母苦寒而润,长于泄火滋燥;石膏、知母相配,以清阳明独盛之热而保胃津。
炙甘草、粳米、人参,益气和中,一则气足则津生,再则可免寒凉伤胃之弊。
全方共凑清邪热,益气津之效。
1.2邪热逐水,疏导津液
适用于邪热内结,与有形水饮阻结胸腹,气机阻塞,津不上承之燥证。
方用大陷胸汤。
《伤寒论》137条曰:“舌上燥而渴…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水热阻结胸腹,气机阻塞不通.则见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津
不上布,故见舌上燥而渴。
治疗宜泻热逐水破结;疏导津液上濡。
方中大黄荡涤邪热;芒硝泻热软坚;甘遂泻水逐饮.破结艇热三药台用,功专力宏,泻水热互结之邪,使得气机通畅津液敷布恢复正常而布津上润。
1.3邪热通腑,涤燥存津
适用于燥屎内结,阳明热实,耗伤津液之燥证。
方用三承气汤。
《伤寒论》原文213曰:“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再如《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曰:“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当里热壅结,腹部胀满坚硬痛甚,便秘,舌苔老黄或起芒刺时,病势危急,津液被夺欲竭,治应当机立断,泻其里热,急下存阴,下不嫌晚,釜底抽薪,直除热源而使津液固护。
2.水饮
2.1辛温化饮,解表布津
适用于饮停上焦,外寒内饮,气机不畅,津液失布之燥证。
方用小青龙汤。
《伤寒论》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小青龙汤主之。
”寒饮停于上焦,气不布津,故见口渴,选用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饮涤痰;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祛痰;麻黄,桂枝发汗平喘通阳宣散,芍药桂枝调和营卫。
炙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条畅气机,布散津液之功。
后世有人认为凉燥乃小青龙汤的轻证,而吴鞠通为其所设的杏苏散实为小青龙汤的轻剂【1】。
2.2分消水饮,通阳生津
适用于饮停中焦,阳气被阻,津液不为灌溉之燥证。
方用己椒苈黄丸。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29条曰:“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饮停中焦胃肠,阳气被阻,则津液不为灌溉,故口舌干燥。
治当分消水饮,通阳生津。
方中防己、椒目、葶苈使水湿从小便而出,大黄推浊滞从大便而下,前后分消。
饮积去则阳气得通,脾气转输而津得布,口干舌燥自解。
2.3淡渗通阳,化气升津
适用于饮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之燥证。
方用五苓散。
《伤寒论》l56条
曰:“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腑,以致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津不上承,表现口渴欲饮,小便不利,甚则出现水入即吐的“水逆”。
故治疗予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
五药配伍,共成淡渗利水,温阳化气,升降津液之功。
3.血瘀
3.1活血化瘀,通络布津
适用于瘀血阻滞,津液敷布受阻之燥证。
方用大黄蟅(zhe)虫丸《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l 8条曰:“五劳虚极,羸瘦腹满…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大黄蟅(zhe)虫丸主之”。
劳伤引起营卫气血循行瘀阻,经络不通,津液敷布受阻,外不能濡养肌肤则见羸瘦、肌肤甲错,上不能荣注于目则两目黯黑。
治当去瘀通络,行气布津。
方中以大黄、蟅虫、干漆、桃仁、水蛭、虻虫、蛴螬活血消瘀;以地黄、芍药、甘草濡养血脉,缓急和中;杏仁、黄芩宣肺气解郁热。
共奏通其瘀,濡其干之功,使得瘀消脉通,津液输布得畅。
【2】
3.2解毒排脓,行气布津
适用于痈毒内壅,瘀血阻滞,津不外荣之燥证。
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3条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肠痈日久,瘀血内阻,津液不能外荣肌肤,故枯皱如甲错。
方以薏苡仁甘淡微寒,排脓利湿,健脾益气为主;配败酱辛苦微寒以清热解毒,行瘀排脓;少加辛温之附子以振奋衰弱之机能,助阳行气,敷布津液,荣养肌肤。
【3】
3.3温经去瘀,畅行津液
适用于虚寒血瘀,新血不生,津液不布之燥证。
方用温经汤。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9条曰:“其证唇口干燥…当以温经汤主之”。
血寒久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津液不能畅行上濡,故唇口干燥。
治宜予温经汤生新去瘀,温通经脉,养血祛瘀以复津行。
方中以吴茱萸、生姜、桂枝温经暖宫;芍药、阿胶、麦冬滋阴养血;当归、川芎、丹皮和营去瘀;半夏润燥降逆;人参、甘草补益中气。
共奏养正祛邪,补养气血,祛瘀通脉,津液得布之功。
4.阳虚
4.1温复胸阳,生津上承
适用于胸阳虚弱,无力上承津液所致燥证。
方用甘草干姜汤。
《伤寒论》29条曰“…咽中干…作甘草干姜汤与之”,3O条又曰:“厥逆,咽中干,烦躁…更饮甘草干姜汤”。
阳虚阴耗.津不上承,故见咽中干燥。
仲景据阳生阴长之理,予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因为阴液虽伤,只要阳气不亡,其阴自能再生,若阳气伤亡,其阴难以后继。
故宜甘草和中,干姜回阳,二药合用,辛甘化阳,药少功专,复其胸阳,生津上承。
4.2温肾化气,蒸津摄水
适用于肾阳虚衰,不能蒸腾津液上润之燥证。
方用肾气丸。
《金匮·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篇3条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肾阳不足,既不能蒸津上承而出现消渴,又不可摄水而见小便不利,故用桂枝、附子温肾通阳以益火,配合熟地,山萸甘酸化阴,以滋肾水;山药健脾益气;泽泻、茯苓淡渗利湿;丹皮清火使补中有泻,泻中寓补。
共凑温肾摄水,
蒸津化气以润燥之效。
4.3温阳利水,润燥生津
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寒水停上燥证。
方用瓜蒌瞿麦丸。
《金匮·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篇10条曰:“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瓜蒌瞿麦丸主之。
”主因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液,而致水饮内停,见小便不利。
阴津不得上承,反生燥热,故其人苦渴。
治用瓜蒌根与山药合用,生津润燥,以治其渴;瞿麦配茯苓渗湿行水,以利小便,附子温阳化气,蒸津上承,利水下行。
共凑温阳利水,滋阴润燥之功。
综上所述,仲景对于“燥证”的治疗,主要体现在“祛邪”和“扶正”两方面,并通过对热,饮,瘀,虚的辨证论治,补益津液或输布津液最终使机体得津液以濡润滋养,燥证得消。
其对后世“燥证”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所引《伤寒论》内容,均出自伤寒学/熊曼琪主编——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008.1 重印),《金匮要略》内容均出自《金匮要略讲义》/黄仰模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
【1】陈海生,陈壮忠,肖莹.凉燥乎?假燥也!——对《思考中医》中燥论的再思考【J】.中医研究,2007,20(4):6
【2】何念善,王存芬。
《金匮要略》燥证探微【J】.新疆中医药,2004,22(3):2
【3】宋晓鸿.张仲景对津液敷布障碍所致燥证的证治八法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199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