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燥证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张仲景治燥证

摘要:燥证,是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自《内经》后,历代医家均有不同发挥。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提及“燥证”病名,但阐述“燥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都较《内经》深入。仲景尊古而不泥古,提出了“津液不足”及“津液敷布障碍”致燥的两大病机,并通过对热,饮,瘀,虚四大病因的辨证论治,取得良好治燥疗效。现总结仲景治燥证方法,以翼对后世临床有所帮助。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燥证辨证论治

正文:

燥证,是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金·刘元素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即是对“燥”证较精确的概括。自《内经》概括了燥邪为病的特点及其治疗原则后,后世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虽未提及“燥证”病名,但阐述“燥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都较《内经》深入。仲景未被《内经》“燥胜则干”,“燥者润之”的理论所束缚,在“津液不足致燥”这一病机的基础上提出了“津液敷布障碍致燥”的另一病机和“敷布津液”的多种治法。现总结仲景治燥证方法,以翼对后世临床有所帮助。

仲景治疗燥证主要通过对热,饮,瘀,虚四个方面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机体得润,燥证得除的目的。现阐述其法如下:

1.热

1.1甘寒辛凉,清热生津

适用于阳明邪热或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燥证。方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169条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外原文26,168,170及222条条言及口渴。再如《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篇指出:“太阳中暍…小有劳,身即热,口干,前板齿燥。”因外感热邪,或内有里热,直接灼伤了人体津液,呈现了诸如口干舌燥、咽燥喉痒、前板齿燥、渴欲饮水、干咳气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一派干燥之象。选用石膏辛甘大寒,擅能清热;知母苦寒而润,长于泄火滋燥;石膏、知母相配,以清阳明独盛之热而保胃津。炙甘草、粳米、人参,益气和中,一则气足则津生,再则可免寒凉伤胃之弊。全方共凑清邪热,益气津之效。

1.2邪热逐水,疏导津液

适用于邪热内结,与有形水饮阻结胸腹,气机阻塞,津不上承之燥证。方用大陷胸汤。《伤寒论》137条曰:“舌上燥而渴…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水热阻结胸腹,气机阻塞不通.则见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津

不上布,故见舌上燥而渴。治疗宜泻热逐水破结;疏导津液上濡。方中大黄荡涤邪热;芒硝泻热软坚;甘遂泻水逐饮.破结艇热三药台用,功专力宏,泻水热互结之邪,使得气机通畅津液敷布恢复正常而布津上润。

1.3邪热通腑,涤燥存津

适用于燥屎内结,阳明热实,耗伤津液之燥证。方用三承气汤。《伤寒论》原文213曰:“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再如《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曰:“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当里热壅结,腹部胀满坚硬痛甚,便秘,舌苔老黄或起芒刺时,病势危急,津液被夺欲竭,治应当机立断,泻其里热,急下存阴,下不嫌晚,釜底抽薪,直除热源而使津液固护。

2.水饮

2.1辛温化饮,解表布津

适用于饮停上焦,外寒内饮,气机不畅,津液失布之燥证。方用小青龙汤。《伤寒论》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小青龙汤主之。”寒饮停于上焦,气不布津,故见口渴,选用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饮涤痰;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祛痰;麻黄,桂枝发汗平喘通阳宣散,芍药桂枝调和营卫。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条畅气机,布散津液之功。后世有人认为凉燥乃小青龙汤的轻证,而吴鞠通为其所设的杏苏散实为小青龙汤的轻剂【1】。

2.2分消水饮,通阳生津

适用于饮停中焦,阳气被阻,津液不为灌溉之燥证。方用己椒苈黄丸。《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29条曰:“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饮停中焦胃肠,阳气被阻,则津液不为灌溉,故口舌干燥。治当分消水饮,通阳生津。方中防己、椒目、葶苈使水湿从小便而出,大黄推浊滞从大便而下,前后分消。饮积去则阳气得通,脾气转输而津得布,口干舌燥自解。

2.3淡渗通阳,化气升津

适用于饮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之燥证。方用五苓散。《伤寒论》l56条

曰:“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腑,以致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津不上承,表现口渴欲饮,小便不利,甚则出现水入即吐的“水逆”。故治疗予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五药配伍,共成淡渗利水,温阳化气,升降津液之功。

3.血瘀

3.1活血化瘀,通络布津

适用于瘀血阻滞,津液敷布受阻之燥证。方用大黄蟅(zhe)虫丸《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l 8条曰:“五劳虚极,羸瘦腹满…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大黄蟅(zhe)虫丸主之”。劳伤引起营卫气血循行瘀阻,经络不通,津液敷布受阻,外不能濡养肌肤则见羸瘦、肌肤甲错,上不能荣注于目则两目黯黑。治当去瘀通络,行气布津。方中以大黄、蟅虫、干漆、桃仁、水蛭、虻虫、蛴螬活血消瘀;以地黄、芍药、甘草濡养血脉,缓急和中;杏仁、黄芩宣肺气解郁热。共奏通其瘀,濡其干之功,使得瘀消脉通,津液输布得畅。【2】

3.2解毒排脓,行气布津

适用于痈毒内壅,瘀血阻滞,津不外荣之燥证。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3条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肠痈日久,瘀血内阻,津液不能外荣肌肤,故枯皱如甲错。方以薏苡仁甘淡微寒,排脓利湿,健脾益气为主;配败酱辛苦微寒以清热解毒,行瘀排脓;少加辛温之附子以振奋衰弱之机能,助阳行气,敷布津液,荣养肌肤。【3】

3.3温经去瘀,畅行津液

适用于虚寒血瘀,新血不生,津液不布之燥证。方用温经汤。《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9条曰:“其证唇口干燥…当以温经汤主之”。血寒久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津液不能畅行上濡,故唇口干燥。治宜予温经汤生新去瘀,温通经脉,养血祛瘀以复津行。方中以吴茱萸、生姜、桂枝温经暖宫;芍药、阿胶、麦冬滋阴养血;当归、川芎、丹皮和营去瘀;半夏润燥降逆;人参、甘草补益中气。共奏养正祛邪,补养气血,祛瘀通脉,津液得布之功。

4.阳虚

4.1温复胸阳,生津上承

适用于胸阳虚弱,无力上承津液所致燥证。方用甘草干姜汤。《伤寒论》29条曰“…咽中干…作甘草干姜汤与之”,3O条又曰:“厥逆,咽中干,烦躁…更饮甘草干姜汤”。阳虚阴耗.津不上承,故见咽中干燥。仲景据阳生阴长之理,予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因为阴液虽伤,只要阳气不亡,其阴自能再生,若阳气伤亡,其阴难以后继。故宜甘草和中,干姜回阳,二药合用,辛甘化阳,药少功专,复其胸阳,生津上承。

4.2温肾化气,蒸津摄水

适用于肾阳虚衰,不能蒸腾津液上润之燥证。方用肾气丸。《金匮·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篇3条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肾阳不足,既不能蒸津上承而出现消渴,又不可摄水而见小便不利,故用桂枝、附子温肾通阳以益火,配合熟地,山萸甘酸化阴,以滋肾水;山药健脾益气;泽泻、茯苓淡渗利湿;丹皮清火使补中有泻,泻中寓补。共凑温肾摄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