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大环内酯类药物和合理应用
20世纪90年代后,该类新品种出现,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 相继上市,不仅具有红霉素相同作用特点,而且增强了抗菌活性,口服 易吸收,对酸稳定,减少了不良反应,现已成为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主要
药理作用机制
大环内酯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基进行可逆结合,阻止细菌的 蛋白质生物合成,从而阻碍肽酰tRNA的转移 。
十四元环 大环内酯药物
十六元环 大环内酯药物
某些 大环内酯药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
选
择
可逆结合
性
抑
细菌核糖体 50s亚基
抑制肽酰基转移反应
制 蛋
白
质
合
成
阻止肽酰基t-RNA从核糖体解离
注意!
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可恢复;本类药物存在 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 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药代动力学
1.吸收 红霉素不耐酸,易被破坏,口服吸收少,故临床一般服用其肠 衣片或酯化物。新大环内酯类不易被胃酸破坏,生物利用度提高,血药 浓度和组织细胞内药物浓度均增加。
药物。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市场地位
国际上抗感染药物市场排名前四位分别是头孢类抗生素(约占抗感染药 物市场50%市场份额)、氟喹诺酮类(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15%市场份额)、 半合成青霉素类(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13%市场份额)以及大环内酯类抗 生素(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5%市场份额)。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酮内酯的研究进展姓名:黄晓俊学号:S1211W213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对酮内酯类抗生素 C-6 位、C-9 位、6,11-O- 桥酮内酯、C-11,12 位等处结构修饰方面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关键词:酮内酯类抗生素;结构改造;1 发展史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于20世纪50-70年代相继问世,包括红霉素(1952 年)、竹桃霉素(oleandomycin, 1960年)、泰乐霉素(tylosin, 1961年)、马立霉素(maridomycin, 1971 年)和罗沙米星(玫瑰霉素,rosaramicin, 1972 年)等。
红霉素是第一个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952 年由礼莱公司开发上市。
红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治疗肺炎球菌等所致呼吸道感染以及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但红霉素对胃酸不稳定,胃肠道不良反应较明显 [1] 。
20年后,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沙米星和马立霉素相继上市,它们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与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但抗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等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更强,还可用于治疗由奈瑟菌、衣原体或溶脲脲原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国内在同期引进或仿制了麦地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和交沙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这些抗生素的抗菌活性虽均不如红霉素,但肝毒性和消化道不良反应较轻微,临床上主要用于口服治疗敏感菌所致呼吸道、五官和口腔等轻症感染。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于20世纪80年代上市,主要有克拉霉素(1986 年)、阿奇霉素(1986 年)、罗红霉素(1986 年)、罗他霉素(1988 年)和地红霉素(1988 年)。
与红霉素相比,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仅对酸稳定,而且抗菌谱扩大、抗菌活性增强,对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等胞内病原体作用强,同时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十分广泛[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孙泓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24(14)2
【摘要】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独特的抗菌机制、广泛的临床应用和出色的治疗效果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药理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耐药性以及新型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使研究者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最新研究进展有全面了解。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孙泓
【作者单位】海药大健康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临床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
【相关文献】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情况研究进展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5.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吴萌萌 2120100855 微生物专业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一类处方药。
改善耐药性、扩展抗菌谱、增加抗菌活性依然是大环内酯类杭生素研究的主攻方向。
而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抗耐药菌并能扩大抗菌谱的新化合物, 包括酮内酯类、酸内酯类、脱水内酯类等新品种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研究发现包括细胞穿透作用、促胃肠动力作用、抗肿瘤作用、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抗菌以外作用等临床新应用。
新型高效的大环内酯类杭生素将不断涌现, 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本论文将着重介绍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机理;临床应用AbstractMacrolide antibiotic is a kind of prescription drugs used clinically in recent years.Improving drug tolerance,expanding antibacterial spectrum,increasing antibiosis activity will be the major direction in macrolide antibiotic research.In recent years,researcher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finding drug tolerance bacterium and compounds to expend antibacterial spectrum,which include ketone lactones,acid lactones and dehydration lactones.Nowadays,new findings exclude antibiosis,include cell penetrates function, promoting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titumor function,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so on were applied in clinical trial.The high-efficient macrolide antibiotic will spring up.Now,I will place emphasis up on introducing mechanism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macrolide antibiotic.Key words:Macrolide; Antibiotic; Mechanism; Clinical practice引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一类具有共同化学结构和相近抗菌作用的抗菌药。
抗寄生虫药多拉菌素的研究进展
2 . 1 合理规 范使用抗生素 ( 1 )在动物疾病 防治工作 中要 贯彻 执行“ 预防为主” 的方针 。
在“ 防重于治 ” 的基础 上强调 “ 养 重于 防” 、 “ 养 防并举 ” , 增加
持研究 开发 高效 、 无毒 、 无 残留 、 安全 的动物专用抗 菌药 物新
基础兽 医学及 生物制 药方面教学研究工作
、
应, 给人体 健康 带来 危害。 人们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 , 人
体将来一旦患病 , 很 可能就无药可 治。
2 对 策
全程安全监控体系 , 对动物产 品实行 市场 准入 制和产地追溯 制, 对滥用抗生素 的养殖者 和销售药 物残 留超标 动物产品的 违法行为 , 依法严惩。
品种 , 克服 目前抗菌药物存在 的缺点 , 提高产 品的质量 。 探索 运用中草药解决抗菌药物 的污染问题。 在改善动物养殖 环境 的 同时 , 深入发掘利用 天然 中草 药的优势 , 改变 目前过度依 赖 化学物质 与抗生素作 为饲料 添加剂和兽药局面 , 创造我 国 特 色的生态养殖新模式 , 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 问题 。
的信息 , 帮 助消费者理性选择 。同时健全食 品生产到餐桌的
●
( 4 )强化兽药分类管理制度 , 将兽医用药划分为处方药和非
处方药 。对人和动物容易产生药物残 留和耐 药性 的抗 生素 ,
依法确 定使用人 的权利和责Βιβλιοθήκη ,以保 障兽 医用抗生 素的管
理。
( 5 )完善 网络化兽医用药 监控体 系 , 推动科 学化管理进程 。
专 论 与 综 述
抗寄生 药多拉菌素的研究进展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作用机制
0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 用。
0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 、肽链延长阶段和终止阶段,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现有药物和结构优化
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和泰达霉 素等新药的研发
通过结构修饰和优化提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性质和生物利用度
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
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结构生物学研究,发现新的大 环内酯类抗生素先导结构
利用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方法,对先导结构进行优化,提 高其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VS
其中14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 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 罗红霉素等,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等 ,16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 麦迪霉素和螺旋霉素等。
发现历程和地位
1940年代,科学家从放线菌中发现了红霉素,它是一种具 有抗菌活性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是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
针对多重耐药菌株,可采用联合用药,提高抗菌效果。
更新抗生素种类
针对耐药性问题,开发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0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发历史和现状
研发历程
1940年代
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的发现
1950年代
红霉素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合成研究
1960-1970年代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的研发
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在博来霉素诱导的肺损伤模型中,14元环大环内酯类 可以直接抑制粘附分子VCAM-1mRNA的表达和中性粒 细胞肺浸润
第三章: 抗菌外作用的临床应用
目录
大环内酯类药物概述 大环内酯类的抗菌外作用及其机制 抗菌外作用的临床应用
红霉素: 通过下调整合素CD-11b/cd18、L-选择素和 ICAM-1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募集
在博来霉素诱导的肺损伤模型中,14元环大环内酯类 可以直接抑制粘附分子VCAM-1mRNA的表达和中性粒 细胞肺浸润
抗炎作用(3)炎性细胞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炎性细胞的作用
趋化反应
炎性介质
活性氧簇 (ROS)
研究证实, 长期使用大环内酯类(如克拉霉素)治疗BE能 抑制多种炎症因子表达, 抑制气道黏液分泌;
肺囊性纤维化(CF)
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白种人多见, 国人CF个例报 道逐渐增多;
主要病理基础是粘稠分泌物堵塞支气管以及继发性感染, 主要表现为气道阻塞和反复支气管感染;
治疗目标是缓解气道阻塞和控制感染;
时具有抗炎杀菌、抑制细胞因子生成 以及干扰流感病毒 复制周期等作用;
第四章: 长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 疗的注意事项
目录
大环内酯类药物概述 大环内酯类的抗菌外作用及其机制 抗菌外作用的临床应用 长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药代动力学相关注意事项
肝脏代谢: 肝功能异常时应慎用 建议在血清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高限三 倍时应避免使用或停用 不受肾功能影响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 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目录
大环内酯类药物概述 大环内酯类的抗菌外作用及其机制 抗菌外作用的临床应用 长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进展
大环 内酯类 抗 生素对 广谱 革 兰氏阳性 和 阴性呼 吸
道 病 原 体 有 效 , 已 被 广 泛 用 作 社 区 获 得 性 呼 吸 道 感 故
3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依据 2 0多 项 研 究 结 果 , 现 肺 炎 衣 原 体 和 动 脉 粥 发
染治疗 药物 。 太环 内酯类抗 生 素对 其它病 原体 , 但 尤其
是 细 胞 内 微 生 物 也 有 活 性 , 以 亦 可 能 具 有 更 为 广 泛 所 的临床 用途 。
样硬 化之 间存 在着血 清ຫໍສະໝຸດ 关联 的流行病 学证据 。对 来
自进 行 性 冠 状 动 脉 疾 病 患 者 的 样 品 进 行 分 析 , 察 到 观 血 管 细 胞 和 巨 噬 细 胞 被 活 体 肺 炎 衣 原 体 感 染 。 在 已感
被诊 断 为首 次急性 心 肌梗塞 且年 龄 ≤3 5岁 的 3 1 3 5名
结 膜 和跟 睑便会逐 渐 留下 瘢痕 , 最后 损 害角膜 。 角膜 的 持 续磨 损就 可导致 视 力丧 失甚或 失 明 。 砂 眼流行 广 泛 、 害严 重 、 其 治疗迄 今仍存 不便 危 然
之 处 , 多 情 况 下 甚 至 可 说 是 不 切 实 际 。例 如 , 霉 素 许 土
摘 要 : 大 环 内酯 类 抗 生 索 不 仅 广 泛 用 于 治 疗 社 区 获 得 性 肺 炎 , 且 因其 具 有 很 好 的细 胞 渗 透 能 力 , 常 用 于 而 也 细 胞 内 病 原体 所 致 感 染疾 病 的 治 疗 , 中阿 奇 霉 索 已经 获 准 的 新 适 应 症 有 非 淋 病 奈 瑟 氏球 菌性 尿道 炎 和 砂 眼 。 目 其 前 已经 或 正在 进 行 临 床实 验 . 以评 价 大 环 内 酯 类 抗 生 索 对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 除 幽 门螺 杆 菌 、 以危 及 生 命 的 胃肠 道 根 可 感 染 、 性 纤 维 化 和 疟疾 等 的 疗 效 。 囊 关 键 词 : 大环 内 酯 类 抗 生 索 ; 阿 奇 霉 索 ; 非 淋 病 紊 瑟 氏球 菌 性 尿 道 费 ; 砂 眼 ; 动 脉 粥 样 硬化 ; 消化 性 溃 疡 ; 疟 疾 : 囊 性 纤 维 化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应用研究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41
·综述·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 - 鼻窦炎的应用研究进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周庆
(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广西 北海)
摘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常见的快速抑菌剂,在临床医学中主要用于氧革兰阳性球菌和阴性球菌、某些厌氧菌以及军团菌、支原体、 衣原体等病细菌或真菌引起感染性疾病。同时最近的实验结果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了在以上病菌中有极强的抗菌作用外,它的 药理作用也相当广泛,尤其是在慢性鼻 - 鼻窦炎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更是如此,借此笔者将从慢性鼻 - 鼻窦炎临床治疗的角度对大环内 酯类药物的应用进展情况进行相应分析,以便为慢性鼻 - 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药物;氧革兰阳性球菌;慢性鼻 - 鼻窦炎;鼻息肉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41.014 本文引用格式 :周庆 .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 - 鼻窦炎的应用研究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41):26-27.
1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临床医学中的相关性
大环内酯类药物家族中所包含的抗生素类型较为丰富, 其第一种抗生素于上世纪中叶从委内瑞拉链球菌中分离所 得,即苦霉素 [3]。就目前临床应用来看,虽然苦霉素未能直接 应用于临床治疗,但却作为合成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重 要前体之一,而第一个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医学和逐渐被商 品化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该是红霉素(最早提取途径为菲 律宾土壤,1952 年)[4]。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一些大环内酯 类 抗 生 素 才 逐 渐 被 提 取 与 应 用 于 临 床 医 学,如 罗 红 霉 素、克 拉霉素、阿奇霉素等 [5]。有文献报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仅 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且在免疫调节和抗炎方面也有着不可 忽视的作用。 1.1 下呼吸道疾病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抗菌外作用的相关机制和临床研究,促进其合理使用,专家组在查阅近年国内外发表重要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撰写了本共识,希望能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相应指导意见,以达到更好应用该类药物、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目的。
抗菌外作用的临床应用一、DPB1.DPB是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病变呈弥漫性分布,并累及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该病最先发现于日本,发病率呈增加的趋势,主要以东亚地区为主。
DPB的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40~60岁为发病高峰;80%以上患者有慢性鼻窦炎或既往史,最初诊断常误诊为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和肺气肿等。
本病的病因不清,有明显的人种易感性,与多种HLA有关联,日本人中多见HLA-B54表达阳性,朝鲜、韩国人中多见HLA-A11,我国南方和北方人群的DPB基因易感性也有所不同,HLA-B54多见于北方人群,HLA-A11多见于南方人群。
此外,DPB与Ⅰ型T淋巴细胞病毒(HTLV -Ⅰ)感染及第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异、以及黏蛋白基因人黏蛋白/黏液素5B、人黏蛋白/黏液素5AC异常表达有关。
2.DPB的发病机制可能包括:(1)遗传因素:慢性鼻窦炎是一种遗传因素较强的疾病,DPB患者80%以上合并或既往有慢性鼻窦炎病史;DPB的人种特异性很强;发病有家族倾向;HLA相关研究等也提示,DPB 与遗传因素相关。
(2)炎性细胞、炎性介质作用:DPB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含有大量趋化活性高的中性粒细胞、高浓度的IL-8及浓聚的白三烯B4和防御素。
(3)绿脓杆菌作用:DPB患者痰培养,绿脓杆菌早期阳性率为55%,晚期可增至82%。
绿脓杆菌接种到动物的支气管内成功复制了DPB动物模型,提示绿脓杆菌可诱导DPB的发生。
(4)一氧化氮(NO)作用:DPB患者鼻腔NO含量低于正常人群,提示鼻部NO 下降可能与DPB发生有关。
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分子机制及其支原体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分子机制及其支原体耐药性研究进展吴聪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大环内酯(Macrolides)类药物是由链霉菌产生或半合成的一类以一个大环内酯为母体,通过羟基,以苷键和1~3个糖分子相连而成的弱碱性抗生素。
按其内酯环上碳原子数的不同,分为十四、十五和十六元环内酯类抗生素。
自1952年Lilly公司将红霉素成功开发上市以来,迄今已开发出大环内酯药物逾百种,用于临床的已有十几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外,对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部分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胎儿弯曲杆菌、螺旋体和立克次氏体等均有抗菌活性,比氨基甙类、四环素类和多肽类等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低,无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严重过敏反应,因此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
为了克服红霉素等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酸不稳定、易产生耐药性、胃肠道刺激强等弱点,各个国家竞相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原有结构进行改造,获得了一系列抗菌活性更强、药动学参数更优的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罗红霉素、地红霉素、氟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等)。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1)对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2)血浆药物浓度、组织体液及细胞内药物浓度高;3)血浆半衰期延长;4)胃肠道反应轻等特点。
但其抗菌谱、临床适应证与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仍易诱导耐药性。
因此以扩展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克服诱导耐药性为方向,开始了第三代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研究,至今已开发出了酮内酯(Ketolides)、酰内酯(Acylides )、氮内酯(Azzilides)等大环内酯药物新亚类,其中酮内酯类的泰利霉素(telithromycin)已被批准用于临床,有效控制了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等感染(1-4)。
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研发方兴未艾,但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人医及兽医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肺炎链球菌、支原体等病原菌对其耐药性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了该类药物的疗效(5-8)。
大环内酯类药物及其合理应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及其合理应用引言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其特点是分子结构中含有大环内酯(lactone)环。
大环内酯类药物因其独特的抗菌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定义、分类、药理学特点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定义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一类通过大环内酯环与一个或多个侧链相连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大环内酯环的存在赋予了这类药物特殊的生物活性。
分类根据大环内酯环的结构和化学特点,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双环大环内酯类药物:代表性药物为红霉素、链霉素等;2.单环大环内酯类药物:代表性药物为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3.多环大环内酯类药物:代表性药物为金霉素、吡诺酮类等。
药理学特点抗菌谱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主要作用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
它们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抑制了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对细菌产生杀菌或抑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
耐药性问题与其他抗生素一样,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使用也会面临耐药性的问题。
在合理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同时,需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多次或不必要的使用,以降低耐药菌株的出现。
药动学特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药动学特点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这些特点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药效。
例如,红霉素的吸收较差,需空腹服用才能达到最佳吸收效果。
合理应用适应症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在选择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需根据细菌感染的类型和药物的抗菌谱综合考虑。
给药途径和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
根据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对于口服给药的药物,需考虑药物在胃酸条件下的稳定性。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皮疹等。
大环内酯
4.痤疮 痤疮
痤疮为青少年多发病, 痤疮为青少年多发病, 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 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 1g/d口服,配合外用2-6周 口服,配合外用 - 周 口服 每日2- 或1g加5%乙酯 加 %乙酯100ml 每日 -3 次外涂。 次外涂。
抗结核病新进展
难治性结核存在变异的L型细菌,CTM、 AZM与EMB呈现协同作用。 AZM、RTM与INH或RFP均有协同作用, 成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结核杆菌感染极 为有益的联合方案。
军团菌感染
EM成功地治疗军团菌病已多年,但疗程>3周。 近年,AZM治疗军团菌病有良好后续效应。 1)首日0.5g/d顿服,0.25g/d服4天, 10-14天内维持有效浓度。 2)0.5g/d用3天,间隔10天,可用第二个周期。 RTM:0.5-1.0g/d 5-7天 CTM:1.0g/d 均有较好疗效。
沙眼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c) )
尿道炎、输卵管炎、子官内膜炎、副睾炎、 尿道炎、输卵管炎、子官内膜炎、副睾炎、 性病淋巴内芽肿、 性病淋巴内芽肿、沙眼 失明 我国性病沙眼衣原体抗体最高,北京达55.8% 我国性病沙眼衣原体抗体最高,北京达 %
红霉素的非抗菌作用进展
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 支原体(Mycoplasma)目前证明对人有致病力的 ) 有三种: 有三种: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 ) 支原体肺炎 人型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M.hominis) ) 盆腔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 盆腔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产褥热 解脲支原体( 解脲支原体(M.ureaplasma) ) 非淋菌性尿道炎、不孕、 非淋菌性尿道炎、不孕、反复流产或死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展论文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摘要】目的综述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综述。
结果改善耐药性、扩展抗菌谱、增加抗菌活性依然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的主攻方向。
而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抗耐药菌并能扩大抗菌谱的新化合物,包括酮内酯类,酰内酯类,脱水内酯类等新品种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和研究发现包括细胞穿透作用、促胃肠动力作用、抗肿瘤作用、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抗菌以外作用等临床新应用。
结论新型高效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将不断涌现,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关键词】抗生素;大环内酯类;研发进展;临床应用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78-02临床上多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此药物在临床应用很广泛。
此药物不但可对需氧革兰阳性菌进行治疗,且对一些阴性菌也同样有疗效。
且此药物对幽门螺旋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也有治疗效果。
此药物对感染疾病,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导致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此药物口服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很少。
1药物发展综述此药物是在1952年首次被临床使用,首次应用治疗的药物为红霉素a(erythromycin a),到现今此药物已经有数百种之多。
红霉素a为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药物,此药物费用比较低,口服应用即可,对感染治疗比较广泛,且患者的吸收也比较好,其现今仍在应用于临床,对内科、儿科、呼吸科疾病可有很好的效果。
但此药物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其对患者的胃肠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在此药物的基础之上,相关学者有研发出第二代药物[1-2]。
此类药物第二代药物中有氟红霉素、地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药物。
上述药物和第一代药物对比,上述药物的稳定性更好,药代动力学也更趋良好。
患者所出现的胃肠道刺激的不良反应得到有效地改善,第二代药物现今在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各科均有应用。
但其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现今耐药菌群不断增多,故此药物随着时间改变也出现了不足[3]。
大环内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Antela等报道肺炎支原体是CAP中最常见的病原体 * 2004~2005年,四川地区入选的273例CAP
Kohno S, et al. Respirology, 2006, ( supp l3) : 79 – 133 李为民, 陈文彬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4,12-15
CAP的经验治疗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 on an indwelling catheter.
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
细菌生物被膜的致病机制
生物被膜碎片不断脱落 释放出被膜表层的浮游 菌,导致感染持续或反 复发作。常规抗感染治 疗只能杀灭浮游菌,不 能杀灭被膜深层的细菌 (座生菌),于是被膜成为 一感染源,导致感染反 复发作。
麦迪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 素,罗他霉素
第1代: 天然品种,包括包括红霉 素和16 元环的所有制剂
按来源和药动 学规律分类
第2代: 为半合成品,通过对红霉素 的大环内酯环加以化学改 造形成一系列衍生物,如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氟 红霉素、地红霉素、阿奇 霉素等
第三代: 泰利霉素、HMR3004、 ABT2773 及日本开发的 TE802、TE810 等
Macrolide(大环内脂类)
Page 1
定义:
是一类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为母核的快速抑菌剂。
抗菌机制:
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 基结合
抑制转肽作用及(或) mRNA移位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按化学结构分类
14元环
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 素、氟红霉素、地红霉素等
15元环
阿奇霉素
16元环
Wozniak DJ et al. Chest. 2004;125:62s-69s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04,25(3):33236P rogress in V eterinary M edicine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张桂枝,罗永煌3(西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6)中图分类号:S859.7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5038(2004)0320033204摘 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相近的药物。
因其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疗效显著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的L27及L22蛋白质结合,抑制细菌的蛋白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
近年来,其家族新成员不断涌现,种类逐渐增多,并且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对酸稳定性好、半衰期长、组织药物浓度高等特点,不仅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非感染性疾病发挥着独特的疗效。
目前,其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动力学特征和耐药机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使这类药物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然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一定的毒性,尤其是静脉注射时会产生肾毒性、低血钾症和血栓性静脉炎等副作用,因此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克服。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动力学特性;临床新应用;耐药机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 acro lide an tib i o tics)是一类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相近的抗生素。
它们都有一个大内酯环,这个内酯环通常为12~20元环,也可更多。
自1952年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上市以来,迄今已逾百种,业已用于临床的大环内酯类除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外,还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氟红霉素、乙酰麦迪霉素(美欧卡霉素)、罗他霉素、罗红霉素、罗沙米星等。
另外,酮内酯、酰内酯、氨内酯、脱水内酯等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将陆续进入临床,它们对耐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菌株作用更强[12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外,特别是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部分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胎儿弯曲杆菌、螺旋体和立克次氏体均有抗菌活性,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比氨基甙类、四环素类和多肽类等抗生素低,又无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极受临床重视。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发展和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疗效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它们的治疗效果显著,被广大医生认可 。
安全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安全性较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皮疹、头痛等。少数患者 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因此,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 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挑 战与前景
耐药性问题与挑战
耐药性增加
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 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 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挑战。
VS
耐药机制多样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对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的耐药性,包括药物外排泵的增加、目 标位点的修改以及酶降解等,这使得开发 新的抗生素策略变得更加复杂。
阿奇霉素的问世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又开发出了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 类抗生素。相比红霉素,阿奇霉素具有更广的抗菌谱和更长 的半衰期,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01
耐药性问题
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其耐药性逐渐增强,成为临
床治疗的一大挑战。因此,研究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克服耐药性问
结构和特点
结构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分子结构中含有 一个大环内酯环,环上连接着不同的 功能基团,如糖苷基、羟基等。
特点
这类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对革 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良 好的抗菌活性,且不易引起过敏反应 。
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核糖体的功能,阻断细 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德福抗微生物治疗指南,40版。
Macrolide药代动力学
除脑脊液 外各处均 有
Distrib ution
Absorp tion
不耐酸,用肠衣 片或酯化物
Elimina tion
肝脏代谢
Page 10
Excreti 大多药物经 on 胆汁排泄
1.局部剌激:胃肠道反应,较常见,以红霉素为突出。不 宜肌注,静脉用药可致静脉炎。故静脉滴注浓度不超 过0.1%,滴速宜慢。
2、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 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氟红霉素;
3、与其他药物不产生相互作用: 如阿奇霉素、地红霉素、螺旋霉素、罗他霉素
Page 14
作为青霉素 过敏患者的 替代药物
衣原体属、支原体 属等所致的呼吸道 及泌尿生殖系统感 染以及空肠弯曲菌 肠炎、百日咳等
Macrolide
临床适 应症
军团菌病
-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尚可用于流感嗜血 杆菌、卡他莫拉菌所致的社区获得性呼吸 道感染,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鸟分支杆菌 复合群感染的治疗及预防。克拉霉素与其 他药物联合,可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
Page 15
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的临床应用— —抗菌作用
细菌感染性疾病--抗菌作用 呼吸系统感染: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胃肠道感染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其他:眼部感染(沙眼) 、口腔感染、中耳炎
麦迪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 素,罗他霉素
Page 4
第1代: 天然品种,包括包括红霉 素和16 元环的所有制剂
按来源和药动 学规律分类
第2代: 为半合成品,通过对红霉素 的大环内酯环加以化学改 造形成一系列衍生物,如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氟 红霉素、地红霉素、阿奇 霉素等
第三代: 泰利霉素、HMR3004、 ABT2773 及日本开发的 TE802、TE810 等
Page 18
CAP常见病原体
1. 肺链仍是CAP最重要病原体 2.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不断增加 3. 多重感染常见
高
出 现 频 率
低
IDSA /ATS consensus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Clinical InfePcatgieous19Disease 2007;44:S27-72
抗菌作用增强
对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和淋球菌具有 明显的抗菌活性
具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作用
对胃酸稳定,不需制成肠溶剂型
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生物利用度高, 血浆和组织细胞内浓度高而持久,可透入 细胞内,半衰期长,给药次数和剂量减少
不良反应较天然品少而轻
第三代
泰利霉素 针对大环内酯类耐药菌,尤其是肺炎链球菌、
+
肝脏,肝功能异常
R
R
肾脏,Cr、BUN增
+
4
高
耳毒性
+
红霉素 3 ++ 25 8 + +
+
数字=发生频率;+=有过不良反应,但发生率不详;++=明显不良反应;0=未 见报道;R=罕见,定义为发生率<1%;空白代表尚无资料。
桑德福抗微生物治疗指南,40版。
Page 12
Macrolide的相互作用
Page 16
大环内酯类抗菌素 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
Page 17
社区获பைடு நூலகம்性肺炎( CAP )常见致病原
病人
门诊患者
(为50岁以下健康病人中常见 病原菌)
病原菌
肺炎链球菌 肺炎支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衣原体 呼吸道病毒
IDSA /ATS consensus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 2007;44:S27-72
2.肝损害:尤其是酯化红霉素,可致肝肿大,黄疸和转氨酶升 高,孕妇及肝脏疾病者不宜用,婴幼儿慎用。
3.耳鸣和听觉障碍 4.可致药物热、药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Macrolide的不良反应
Page 11
Macrolide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致停药
阿奇霉素 1
克拉霉素
胃肠道
恶心、呕吐
3
3
腹泻
5
3~6
艰难梭菌结肠炎
大环内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定义:
是一类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为母核的快速抑菌剂。
抗菌机制:
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 基结合
抑制转肽作用及(或) mRNA移位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Page 2
Page 3
按化学结构分类
14元环
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 素、氟红霉素、地红霉素等
15元环
阿奇霉素
16元环
(含酮内酯结构) (telithromycin) 金葡菌和粪链球菌等耐红霉素的细菌,具有强 (14元环) 大抗菌活性,具有优良的药动学特点
Page 6
Macrolide的共同抗菌特点
抗菌谱窄,但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对象为革兰阳 性菌和军团菌属(首选药物)、衣原体属、支原体属 和厌氧菌等; 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 化尿液。 由于血药浓度低,一般不宜用于严重感染,仅适用于 轻、中度感染。
Page 7
Macrolide的共同抗菌特点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之间无 明显交叉耐药性。 无严重不良反应,毒、副作用较低,可用于对青霉 素过敏的患者。
Page 8
Macrolide抗菌谱比较
MSSA MRSA CA-MRSA 大肠埃希菌 卡他莫拉菌 流感嗜血菌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支原体 鸟分枝杆菌
红霉素 ± 0 ± 0 + ± 0 +
阿奇霉素 + 0 ± 0 + + 0 + +
克拉霉素 + 0 ± 0 + + 0 + +
泰利霉素 + 0 ± 0 + + 0 +
注:+=通常临床有效或敏感菌超过60%; ±=缺乏临床实验或30%~60%敏感菌; 0=临床无效或敏感菌少于30%;空白=尚无资料
Page 9
程书权、马红甫,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理与非抗感染临床应用;2003
Page 5
按年代
代表药物
共同特性
第一代
(天然品种)
红霉素、 交沙霉素、 麦迪霉素、 螺旋霉素、
难溶于水,在胃中溶解速度慢,对胃酸 极不稳定。
制成肠溶剂型后,其生物利用度又受到 一定影响。
第二代
阿奇霉素、
(半合成品种) 克拉霉素、 (新大环内酯类) 罗红霉素、
大环内酯类主要由肝脏代谢,与肝代谢酶结合、 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CYP3A4)的活性。
环孢素,抗凝剂,麦角胺,阿司咪唑,他克莫司, 卡马西平,特非那定,抗精神病药物,茶碱和西 沙必利等
Page 13
Macrolide的相互作用
1、减缓合用药物的体内代谢,可产生相互作用: 如竹桃霉素、红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