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第三个切点是微观基础与宏观历史之间的切点。 随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发展,其所处理的对象已经由个体层面
上升到了集体层面。而历史制度主义从一开始就注意处理的是中观层
面上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也已经进一步发展出来在宏观层 面上处理中观问题和在中观背景下处理微观问题的框架。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2.制度分析核心问题上的争论

最后,新制度主义各流派在深层次的社会本体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化约论:政治现象应被理解为个体或集团行为的集聚,其偏好和权力都是 外衍于政治系统的,并取决于他们在社会和经济系统中占据的地位。

效用论:政治事件应被描绘为基于算计所做决策的结果,人类生活或政治 生活的特质就是审慎的决策制定。
三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第四个切点是功能主义与制度主义的切点。 理性选择理论及其制度主义常常被认为是功能主义的,因为他们假定
制度的存在是因为它为制度之下的相关个体带来了效率的最大化,在
相关个体的竞争中实现了某种均衡;而历史制度主义则是反功能主义 的制度主义,因为他们在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时所反对的就是功能 主义从制度的事后结果来反推其先前状况的做法,因此他们更为关注 的是制度本身的这一个侧面。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理性选择制度主 义也开始承认既定的制度可以带来次优而不一定是最优的结果,也开 始关注既定历史进程中的无效率现象。

其次,新制度主义各流派的理论特征和研究路径也有较大差异。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采取理性人假设,倾向于将政治视为集体行动的
困境,可以产生决定性政治后果的策略性行为。 历史制度主义:重视居间性制度对政治策略的塑造,认为制度可以构 造社会之中相互竞争的集团权力关系,并关注既定制度性限制因素之 下的政治活动和政策制定过程。 社会学制度主义:分析的核心是“受到约束的选择”概念,即把制度 界定为对社会关系予以规约的交互性规则或规范的网络。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遵循“算计途径”——个体主义方法论
历史制度主义:没有发展出一套类似于“文化途径”和“算计途径”那样 的社会本体论。 在他们看来,历史制度主义的已有文献中可以发现,是存在着一种社 会本体论的。那就是,史制度主义试图超越“文化途径”和“算计途径” 的极端假设,努力通过对结构与行动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来发展出一套以 结构—行动的二元辩证关系为起点的社会本体论。

2.社会学制度主义:社会制度及其它制度性结构是奠定该学科研究的
基础性范畴;社会学家涂尔干、韦伯、帕森斯等人不仅奠定了社会学
重视制度研究的传统,而且为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研究留下了宝贵 的遗产。
一 制度研究的适用领域与政治学本位视角
3.历史制度主义:产生于政治科学的“本土”之中,政治科学研究构 成了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来源和背景。20世纪60、70年代比较政治学
分析潜力,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更加完善的理论形式。正是由于每一
种分析途径都真实地提示了人类行为的不同维度和制度对人类行为所 产生的不同影响, 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交流的可能。与此同时, 在交
流和对话的形式上, 最值得采用的形式就是各自都尝试放松自己的假设,
分享来自其他两个流派的知识资源, 从而接受其他流派的补充和强化。
发展出一套更为精深复杂的制度理论,从而解决自身研究范式中的问
题。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种理论交汇得以可能的根本原因在于,三 个流派都真实地揭示了人类行为的不同维度,也揭示了制度对行为的
影响。由于这样的揭示并非错误或不真实的,因此每个流派都基于不
同理论背景对人类行为和制度影响的多重维度提供了部分说明。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2.制度分析核心问题上的争论

再次,新制度主义各流派在偏好形成的问题上存在明显的争议。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性经济人假设;部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也认为某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些偏好也可能是内生于组织之中的,重视结构与程序等制度性因素对个体
偏好的影响。

社会学制度主义者:不存在抽象的理性行动者,人们的偏好并非简单地给 定,合理性这一概念本身就是由社会和历史建构的。 历史制度主义:制度性背景不仅影响行动者的策略,也塑造着行动的目标, 如果缺乏对背景因素的认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自利行为假设则完全是 空泛的。
度作为分析基础会比基于个体的分析获得更多的理论成果。
其次,所有新制度主义流派都重视结构性要素在决定个体行为及政治 后果方面的重要角色。 第三,几乎所有新制度主义流派都把制度视为人类实践的结果,而且 认识到“制度由人类能动性塑造但同时约束行动者”这一悖论。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4.Kathleen Thelen :各流派之间难以截然分开 各个流派内部也存在很多“越界而动”的研究者,他们一方面反
对把各流派的边界予以扩大,另一方面注重从其他流派那里吸取有助
于更好地解释现实问题的实证工具。
文章框架:
一 二 三 四
问题产生的背景
规范层面的争论与分歧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一项新的研究议程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在Moe看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理论发展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它
倾向于将政治制度视为自愿合作的结构,认为该结构可以解决集体行
动困境并使所有相关者获益。然而,在现实政治过程中,制度总是令 某些人的收益变得更好而使其他人的处境变得更差,这取决于人们之 中谁掌握权力以贯彻其意愿。基于这样的认识,Moe强调可以把制度理 解为一套合作结构,但同时不应忽视制度也是某种权力结构。从这个 意义上讲,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丰富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权力的认识, 拓展了权力研究的理论深度。
二 规范层面的争论与分歧

这三种分析途径走向汇合的潜力是存在的。 如果这三种分析途径都接受政治过程是一种受规则约束的有限理性的
展开过程,那么,实际就已经存在着共同的交流与汇合的基础了。
二 规范层面的争论与分歧

分歧:丹尼尔·温科特和科林·海的认为这种交流和对话不可能实现。 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分析 社会学制度主义——遵循“文化途径”——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三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第一切点是所谓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切点。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曾经被人指责只为发展精细的理论而往往有可
能为了理论的精细牺牲了现实;而历史制度主义往往被人指责只是在
“叙事”,缺乏必要的理论构建。瑟伦认为,其实这两种指责都不公 道。
三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第二个切点是偏好形成的外在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切点。 原有的观点认为, 对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来说, 理性个体的偏
组织的塑造,因此主张人们通过争取必要的文化资源将文化要素转化
为某种权力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制度主义的核心问题包括探 究什么因素赋予某些制度安排以“正当性”或“社会适宜性”,并在
此基础上考察关于文化权威来源的问题。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1.B.Guy Peters各种分歧能否被汇聚 首先,所有新制度主义研究路径都强调共同的理论基点,即认为以制
古典经济学较少涉足的政治领域;第二,政治科学的制度研究者也将 研究视野投向社会学领域;第三,经济学与社会学在制度分析方面同
样存在着研究领域的重合。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1.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的主要特征 2.制度分析核心问题上的争论
首先,新制度主义各流派对制度内涵的理解是不同的。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对制度概念的两种界定方式(外衍性约束,即既 定的外衍性博弈;类似于博弈方式的选择机制) 社会学制度主义:对制度的理解较为宽泛,在规范意义和认知层面上 界定的制度往往同组织和文化不加以区分。(正式的规则、程序或规 范;符号系统、认知脚本和道德模板) 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同组织及组织所制定的规则或约定是紧密相关的。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2.制度分析核心问题上的争论 由此可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各流派对制度的界定,不仅涉及静
态的一般规则或动态的规则制定过程,还涵盖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程序、
惯例、规范和习俗,甚至包括同文化或组织密切相关的要素。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2.制度分析核心问题上的争论
方面,新制度主义应克服现有理论局限,对制度本身作出更多的解释。
另一方面,不同制度研究路径的融汇和综合也要求新制度主义成为一 个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2.Hall和Taylor各流派相互借鉴和整合的潜在可能性 一方面,新制度主义各流派从其他研究路径汲取理论资源,这有助于
一 问题产生的背景
虽然,三者都可以看作是对行为主义的反动,但是,无论是就思想资 源、理论假设,还是从研究方式上看,这三种分析途径都是在一种相
互独立的路径中发展出来的,没有证据表明相互之间有相互交流的迹
象。
一 问题产生的背景
因此,霍尔和泰勒提出,正是这三种分析途径都存在着各自的优 势与不足,决定了它们都需要用其他的理论资源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2.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直接继承了政治学乃至社会学重视权力的研究传统。历
史制度主义不仅指出制度性权力的重要作用,而且强调政治行动者及
政治组织在运用理性时的局限性,从而揭示人们的意图在权力斗争中 不断受到制度的影响。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3.社会学制度主义 社会学制度主义强调象征、符号和认知的作用,尤其重视文化对社会、

3.Junko Kato指出,部分学者已开始致力于对不同研究路径进行比较, 其“最终目的是在那些支持与反对理性假设的研究者之间搭建沟通的
桥梁”。一方面,不同流派都关注制度如何塑造政治行为和政治后果
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其研究内容都包括正式的规则和组织,以及非 正式的惯例和程序。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1.B.Guy Peters各种分歧能否被汇聚 Peters认为在政治科学的各种制度研究路径之中,存在着构建具有内
在一致性的制度理论的内核,而这种“新制度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
解释当代政治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尽管如此,Peters也指出对新制度 主义政治学进行的综合工作还有待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一

同这种人类行为、政治生活及社会构成的观点形成对立的是,很多研 究者反对静止不变的和普遍一致的人性观,认为政治行动者具有灵活性, 易受影响且富于变化,并由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同与之密切相关的公共选择理论共享相似的理论渊 源和研究方法,而且在研究主题及对象的选取上,都对传统政治研究 的权力分析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好是外在于政治分析过程的,因为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偏好是固有的,
因而其本身并不构成分析的对象, 政治分析所要解决的, 只是要研 究这种偏好之间的作用方式及其在政治过程中的展开情况。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实际上已经接受了这样一
个观点, 即偏好的固定性问题只能适用于特定的制度背景,并且只有 在制度背景固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
政治学
許承忠
第一部分
《国外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述评》(马雪松)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交流基础与对话空间》(何俊志) 第二部分 《理性选择理论与制度理论》(盖伊·彼得斯)
《政治制度:理性选择的视角》(巴里·维恩加斯特)
《制度研究:理性选择理论的启示》(肯尼斯·谢普斯勒)
文章框架: 一 二 三 四
制度研究的适用领域与政治学本位视角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一 制度研究的适用领域与政治学本位视角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科斯对企业性质及交易成本的考察,以及诺斯 对产权进行的经济分析,推动了新制度经济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为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盛行的政治集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以蒂利等为代表的比较历史
分析理论,以及政治科学中“国家复归”学派。
一 制度研究的适用领域与政治学本位视角
制度研究在社会科学之中不仅跨越了既有学科的界限,而且在领 域交叠和在方法融合上不断向前推进。第一,新制度经济学对产权、
交易成本等核心概念的宏观性及历史性考察,使其理论视野延伸至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