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础共识和理论范式述评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础共识和理论范式述评
张立国
【期刊名称】《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年(卷),期】2024(9)1
【摘要】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兴盛于20世纪70-80年代,与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
制度主义呈鼎足之势,共同构成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理论谱系的支柱。
它脱胎于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经历了政治科学的实证研究和行为主义运动的洗礼,
受博弈论等经济和社会理论的影响,坚持将个体视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单位,将制度视
作一种可供选择的人为设计方案和最优对策。
在长期遭遇诸多批评和挑战的过程中,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逐渐形成与其他制度主义范式的融合趋势,呈现为一种具有成长
态势的理论和相对开放的研究范式。
但就理论和实践的解释力而言,理性选择制度
主义还需要回答制度本身是什么等根本问题,才能进一步彰显制度及其理论的价值。
【总页数】9页(P34-42)
【作者】张立国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相关文献】
1.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另一种理性主义解释——国际制度中的"自为其事"权力理论述评
2.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词典理论研究范式——《当代词典范式演进的后现代主义精神》述评
3.当代西方政治科学最新进展--行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新制度主义
4.监察委员会进一步制度化建设研究——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
5.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词典理论研究范式——《当代词典范式演进的后现代主义精神》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与模式(1)
第10卷第1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0,No.1 2011年03月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Mar.,2011文章编号:1671-6523(2011)01-0089-08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与模式罗春华1,吕普生2(1.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经济与管理系,广东广州528225;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摘要: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一种约束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规则,制度变迁通常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和替代。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继承了理性选择理论推理逻辑,共享着一套典型的行为假设:认为偏好是稳定的,行为是偏好最大化的工具,而且行为具有高度策略性,这种策略性算计受到规则的约束。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模式包括产权模式、滞后供给模式、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模式、制度交易模式以及博弈论模式等等。
这些模式对于制度变迁给出了相当不同的解释,因而有必要在此基础上重构一个有关制度变迁的一般性理论。
这个一般性理论试图结合成本收益分析、供给需求分析和均衡分析的方法,厘清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并明确制度变迁的主体、起点、条件、过程以及制度的持续等方面,从而把理论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观重构为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论。
关键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变迁;模式中图分类号:D521文献标志码:ATheories and Model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LUO Chun-hua1,LV Pu-sheng2(1.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hai Distric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28225,China;2.College of Government,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institution means a rule that constrains an or-ganization and its members’behavior;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usually refers to the change and substitution of the current institution.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has inherited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rational choice,so the two share the same typical behavior assumption,which holds that the preference is stable and behavior is the tool for the maximization of preference and is highly tactical while this tactic is subject to the restriction of rules.The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of the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includes property right model,lagged-supply model,inductive and compulsory transitional model etc.All these models offer different explanations for the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which makes it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a common theory about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to combine the cost-benefit analysis,supply-demand analysis and equilibrium analysis,clarify the inner logic of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and identify every aspect of institution transition including the body,the beginning,the conditions,the process and the duration of institution transition,etc.Consequently,we can recast the notion of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of the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and make it a theory with inter-nal consistency.Key words: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institutional transition;model收稿日期:2010-12-16修回日期:2011-01-26作者简介:罗春华(1972—),女,讲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研究,E-mail:luoluo2009@gmail.com。
理性选择
一、理性选择理性选择与行为主义:都是基于对个体的研究。
后者倾向于采用社会学与心理学途径,发现行为的“决定因素”,但这些因素是个人控制范围之外的。
因此政治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试图了解人类行为的社会—经济背景。
理性选择就是要研究个人是如何作选择和决定的。
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下列前提上的:第一,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第二,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
第三,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第四,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理性选择可以概括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核心命题:经济人假设,即假设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的利益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
方法论:个体主义。
(分析的单元是是个体和个体的行动策略。
从而坚持的仍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将个体看成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社会结构、制度、角色、规范等概念都是理解个体的途径。
(此种化约的处理方法逐渐失去了对制度的关注,如今大部分理性选择理论的实践都在“重新发现”制度。
这一企图就是要把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同有关文化、社会结构和制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选择理论与人类互动理论的最大魅力—这也是当代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所在,其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提供一种把价值、结构同他们的社会后果建立因果关系的工具”——《政治科学新手册》罗伯特.古丁、汉斯)二、理论形态:(一)社会选择理论假定个人是理性的,亦即个人会有偏好(喜欢或不喜欢),会根据他的偏好来做选择。
此理论探求的是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整体偏好,是集体理性问题,就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否有明确偏好(最喜欢什么,次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等等)的问题,也就是民意的问题。
阿罗是社会选择理论的开山始祖,他的“一般可能性定理”试图证明,无论用什么加总方法将人们的偏好加在一起,矛盾总可能出现,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政治态势。
理性选择-从最后通牒实验到现代公司制度
理性选择:从最后通牒实验到现代公司制度摘要:理性选择理论是经济社会学中的重要理论,其实际应用价值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也尤为重要。
本文从经济学经典实验——最后通牒实验的数据结论入手,借用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来分析这种看似“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尝试分析理性经济人假设失败的原因,并最终由最后通牒实验过渡到现代公司的制度,以该实验的模型来分析公司何以达到社会均衡的状态。
关键词:理性选择最后通牒公司制度一、理性人的“非理性”行为:最后通牒实验结论笔者曾于2010年参与过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的“最后通牒”实验,其结论引起了我的兴趣。
实验在武汉大学校园内公开招募志愿者,对志愿者的学历、年龄,甚至是否是学生身份都不作限制。
招募过程中,被试被告知将要进行一个可能获得报酬的简单实验。
前期的招募阶段,在记录被试姓名、性别、年级等个人信息后,依据年级进行分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办法,在各层随机抽取志愿者若干名。
共招募50名志愿者,实验当日实到43名。
在我们的实验中,接受者的成功实验共有38组,可以看到:当提供比例大于0.5时(其中0.5为11例,0.6与1各1例),分配总会成功。
而提供比例小于0.5时,随着数值减小,成功率陡然降低。
当提供比例小于0.2后,分配基本上总是失败。
这个结论对我们之前的假设做了一个修正,接受曲线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大致在0.5左右出现断裂,在0.5之前,接受曲线是y=1的一条直线,在0.5之后,接受曲线是一条急剧下降的曲线。
此外,结论还显示了一个更为有趣的现象:传统的经济学假设认为人们是纯粹自利偏好的, 只会追求个人最大收益, 而不会关注收益分配或行为动机是否公平。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也是经济行为人如何把稀缺的资源分配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去,经济行为人的决策行为是通过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做出的,为了更好的解释资源分配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借用了哲学的“理性”概念对复杂的人类行为进行了抽象假定,这一假定包括经济行为人对其所处的环境的各种状态及不同状态对自己支付的意义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在既定的条件下每个经济行为人都具有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或利润的意愿和能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
第35卷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35,No .3008年5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May,2008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戴 扬(四川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成都610064) 摘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又称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个理论流派。
目前,它已在西方政治学尤其是美国政治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历史回顾与现实观照两个层面上,试图勾勒出西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完整画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什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解决了政治学中的哪些问题?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发展前景如何?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性选择;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西方政治学中图分类号:D09115;F09113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08)0320027204收稿日期:2007209228基金项目:四川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戴扬(1979—),女,重庆市人,博士,四川大学行政管理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政府经济学。
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一般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作为一种研究法。
“政治学中的所谓研究法,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基本战略。
……研究法既具有启发性的功能,又可以起解释的作用。
这也就是说,研究法可以提供概念框架,或甚至采取模型或概念体系的形式,或者还可以成为政治理论形成的动力”[1]227。
在这一层面上,学界一般称其为理性选择理论(其中理性选择方法、理性选择模型以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都属一个序列的概念)。
其二,是作为政治学科史中的一个流派。
因其涉及博弈论和理性行动者理论,并且是在吸收和改造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学界称之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学派。
近来在政治学领域中,一部分学者为强调理性选择学派对传统制度主义的继承和对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的改造,又将该学派称之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
路径依赖的表现方式
路径依赖有两种表现方式:自我强化和锁定。秦池酒业从一个县级小厂能迈向全国靠的就是广告,它从广告中尝到了甜头,这种收益刺激了它在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继续这一战略,不计成本地去夺取中央台广告标王,在一夜暴富以后还想一夜成为贵族;这就是自我强化。至于锁定,恋爱中的男女最容易被观察到。女孩爱上了男孩,但男孩有些屡教不改的恶习,朋友们都说放弃吧,多少次经验证明了要改是不可能的,但女孩一直执著地相信再下一次他一定会改的,就这样她拖了好多年……这不仅是“一叶障目”的问题,还含有路径锁定的因素。
1982年,奥尔森试图采用联合行动来表述《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的原因。其主要思想是在一个国家的时间长河里,小的分散的联合会会慢慢组建。像棉农组织、钢铁工人组织、工会等会有相当动机去组建自己的政治游说团去影响政策,使它偏向自己的利益。通常这些政策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反科技进步的,进而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是那些支持这些政策的利益联合体,然而其成本却是需要整个社会分担的。“逻辑”这个词指出,这些政策通常很少会遇到公共的抵制。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分散的联合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的加入,整个国家的负担也越来越重,经济也随之开始下行。
理性
一个模型:
集体行动问题
制度安排问题
经验的理性选择模型
理性选择的行为假定:个体是决策者,他们是理性的,因为他们的行动与他们的偏好一致,而且他们的选择服务于他们的目标;他们是策略性的,因为每个人的选择受他人可能选择的影响,而且选择的变化是行动者所受约束的函数。(P37)
理性假定与偏好
效用最大化
均衡分析/均衡假定
理性选择的力量在于它的简约性的均衡(打破均衡、引发改变的力量)
路径依赖(时空序列与因果链条)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专题(论文讲解)
好是外在于政治分析过程的,因为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偏好是固有的,
因而其本身并不构成分析的对象, 政治分析所要解决的, 只是要研 究这种偏好之间的作用方式及其在政治过程中的展开情况。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实际上已经接受了这样一
个观点, 即偏好的固定性问题只能适用于特定的制度背景,并且只有 在制度背景固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
3.Junko Kato指出,部分学者已开始致力于对不同研究路径进行比较, 其“最终目的是在那些支持与反对理性假设的研究者之间搭建沟通的
桥梁”。一方面,不同流派都关注制度如何塑造政治行为和政治后果
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其研究内容都包括正式的规则和组织,以及非 正式的惯例和程序。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在Moe看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理论发展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它
倾向于将政治制度视为自愿合作的结构,认为该结构可以解决集体行
动困境并使所有相关者获益。然而,在现实政治过程中,制度总是令 某些人的收益变得更好而使其他人的处境变得更差,这取决于人们之 中谁掌握权力以贯彻其意愿。基于这样的认识,Moe强调可以把制度理 解为一套合作结构,但同时不应忽视制度也是某种权力结构。从这个 意义上讲,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丰富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权力的认识, 拓展了权力研究的理论深度。
度作为分析基础会比基于个体的分析获得更多的理论成果。
其次,所有新制度主义流派都重视结构性要素在决定个体行为及政治 后果方面的重要角色。 第三,几乎所有新制度主义流派都把制度视为人类实践的结果,而且 认识到“制度由人类能动性塑造但同时约束行动者”这一悖论。
政治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
政治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包括关于个体行为人的动机和目标以及行为发生条件的模型的独立论点。
对动机的关注源于方法论个人主义。
这并不意味着还原论——它只是意味着所有完整的解释必须包括对个人动机和行为的分析。
这也并不意味着公司行为者(阶级、公司、国家)不能用于理性选择模型,只是它们作为“行为者”的统一必须是合理的,而不仅仅是假设的。
动机包括行动方向(结果主义或非顺序主义)和行动目标。
工具行为是结果论的;非连续性行为通常基于价值观或情感。
工具性行为提供了关于微观基础的最佳初始假设,因为:(1)它是最不含糊的,因此研究者最容易理解;(2)它产生了明确的经验含义。
3仪器微观基础被用作理想类型,因此,它们也很有用,因为它们清楚地揭示了异常。
为了解决这些异常现象,应首先在理论的最不核心方面对解释进行修改,如果该策略失败,则应连续移动到更核心的元素。
更具体地说,首先看看模型所规定的社会结构约束在特定情况下的运作方式。
第二,可能该案例使用了错误的模型(可能该案例实际上是一个重复博弈,而不是一次性博弈,或者可能是一个鸡博弈而不是囚徒困境)。
下一步是重新评估微观基础假设。
首先看看参与者目标的具体说明——这无疑是理性选择解释中许多错误预测的根源。
最后,也许工具理性的假设是不正确的,应该在解释中使用其他形式的行动。
在理性选择模型中,最困难的事情之一是指定行动的目标。
研究者通常首先假设财富、权力和声望等总体目标,因为这些目标具有可替代性和明确的行为含义的优势。
有时会使用更详细的首选项规范。
例如,巴里·温加斯特(Barry Weingast)、迈克尔·莫兰(Michael Moran)(1983年)和特里·莫(T erry Moe)(1985年)能够构建整个国会的“意识形态指数”,甚至是相关的国会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
这种类型的详细偏好说明在理性选择模型中非常罕见——这种情况下的数据可用性使其成为可能。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综述嘉元(东北大学文法学院,110004)摘要:通过比较系统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产生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一种制度分析“典”,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和运用才刚刚起步背景及特征、国外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的主要观点、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学者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研究、理论的发展现状,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特点;主要观点自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于1984年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新制度主义”一词在政治科学中的出现频率便越来越高。
按照被接受最广的霍尔和泰勒的观点,新制度主义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流派: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所有这三种流派都是针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并试图重新阐释制度在决定社会和政治产出中所发挥的作用。
尽管这三种流派出现的时间起点相近,并且都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彼此的发展也呈现了相对的独立性。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的背景理性选择从方法论层面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追溯到霍布斯和休谟。
但是,作为现代理性选择理论则产生于20 世纪50年代。
理性选择理论诞生之初,仅是政治科学学科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现在的理性选择理论较之过去更加成熟。
当理性选择理论运用严格的预设假定前提来研究美国国会的投票行为时,发现一个重大的矛盾,即如果传统理性选择的模型正确的话,美国国会的立法就很难保持稳定的多数。
因为立法者们众多的偏好顺序和问题本身的多维特征都将会导致这样一种现象,即新的多数往往会倾向于推翻任何已经通过的议案,从而使得从一个议案到另一个议案都会出现阿罗循环的现象。
然而事实表明,美国国会投票结果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
学会理性选择议论文500字6篇作文
学会理性选择议论文500字6篇作文理性是较为正确的一种处事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克制负面的情绪,因此绝大部分我们的感性需要服从理性,不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可是毕竟只是“绝大部分”,有时候我们就是需要一种失去理性的热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会理性选择议论文,方便大家学习。
学会理性选择议论文500字1当十多个字的大标题映入眼帘,当一百多个字的短文垄断长篇阅读,当一两句简单的言语与几个零星的标点符号连起了我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我想。
这是21世纪新的篇章这是碎片化的时代。
碎片化阅读更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推动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碎片化阅读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从当初专门花一至两个小时进行深入阅读到如今利用每一个碎片化时间了解世界,这是科技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碎片化阅读拥有更新信息速度快和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的特性。
它能够方便快捷地满足人们对海量信息和娱乐内容的低成本,即时性和互动性的获取。
从天文地理到娱乐新闻,甚至一些生僻冷门的知识,不论你是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还是周末出游,只要轻松一点,你都能通过简单的几行文字浏览到大量信息。
这使阅读变得更快速有效。
可与此同时,碎片化阅读又如同阴影般无时无刻不缠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和认知。
它颠覆了传统阅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无法深度思考,一目十行的习惯从此练就。
它就像一条不可跨越的横沟,阻挡了我们通往精神世界的道路。
当我读着经典名著时,我发现自己的大脑竟像转不动了一样。
书的内容言简意赅,但我理解起来却非常吃力,有些句子读了两三遍仍理解不了。
我的注意力也涣散的可怕,看了两三段之后就不由自主地跑神了,等我回过神来,才发现已经过了两三分钟,而前面看过的部分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我变得浮躁起来,尽量往下掠过,像是要寻找什么。
但我理智上又知道,像这类有深刻思想的书籍必须静下心来一字一句的好好琢磨才行。
可这种浮躁的,无效的阅读习惯却变得难以控制。
形成惰性阅读,令我们不愿意再在读书时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理解。
政治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
政治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摘要:政治学与法律制度及政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影响着政治价值取向。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西方政治学主流,不仅弥补了以往政治学研究范式缺陷,更诠释了制度概念、制度行为、制度起源等问题,为复杂政治现象提供了合理解释。
我国正在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论政策安排,还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都表现出对新政治知识的迫切需求,深入研究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将针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想选择理论为了适应新的国际政治局势,我国应积极加强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
通过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不难发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中国政治学中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也有着一定适用空间。
因此,应积极研究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理性选择理论,学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
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九十年代已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解释现实问题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运用基本假设,通过融合逻辑规则及各类方法使政治分析更加严格和精密,解释了政治生活中的大量实问题,对当代政治现象的揭示程度更深刻。
理性选择理论作为政治学分析范式,在西方政治学界处于主导地位。
而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依然比较滞后,尚未突破基本阶段,理论与技术上都存在着诸多不足。
为了促进政治制度改革,应加强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当前新制度政治学与国内其他政治学派相比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评价和实用性讨论较少。
但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政治学中依然有一定适用空间[1]。
理性选择理论强调制度与行为的互动,反对过度政治现象的解释,注重对人与制度、政治与人、政治活动与制度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运用理性方法理性解释政治现象。
其显著特殊是:以经济方法解释政治现象,以个体作为政治分析的逻辑起点,以制度与行为的互动诠释政治核心[2]。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初探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初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相比于传统理性选择理论更加重视制度的因素,运用“理性人——制度”的分析视角研究政治问题并对制度概念做出了界定。
尽管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内部对制度概念的理解仍有分歧,但是都基本认同制度的规则性内涵,重视制度的结构性和程序性特征。
随着学术交流的深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也在应对其他理论的挑战的同时不断深化发展。
研究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有助于丰富对制度概念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制度建设。
标签: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理性人假设;规则2014 — 01 — 2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一、“理性”向“制度”的让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的提出背景在政治学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革新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
理性选择理论正是在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考察政治过程。
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主要存在三个特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理性人假设和交易政治观。
其中,理性人假设所引起的反响最大。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参与到公共选择中的行动者都是以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偏好内生的理性人。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唐斯指出,“理性人仅仅指这样一种人,他们在自己知识的限度内,运用每单位有价值的产出的最少的稀缺资源投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理性人假设由于能够保证在分析人的行为时的逻辑一致性与可验证性,因此成为重要的分析工具。
当运用理性选择理论研究美国国会行为时,学者们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发现了一个重大矛盾:如果理性选择理论成立的话,那么美国国会的立法很难保持稳定多数,从而使得从一个议案到另一个议案都会出现阿罗循环现象。
然而,事实上美国国会的投票结果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性。
由于既有理论难以回应这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理性选择学者纷纷转向了制度研究。
〔2〕有研究成果表明,国会的制度解决了一些立法者们经常会面对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3〕对制度限制个体行为能力的认识,促使理性选择理论进一步加强了对制度的研究,由此,理性选择理论发展成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引言理性选择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石,它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该理论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认为人们会在特定环境下作出最优选择,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将重点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及其现实应用,同时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理论阐释理性选择理论源于经济学,其特点是强调人类行为的自利性和最优化。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选择时,会根据自身偏好和可用资源,对各种可能的结果进行权衡,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理性选择理论模型包括:期望效用理论、成本效益分析、博弈论等。
这些模型为我们理解人们的决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现实应用中,理性选择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如市场交易、政治投票、社会互助等。
它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行为动机以及个人和集体的决策过程。
现状分析近年来,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下,该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并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例如,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社会科学的兴起,为理性选择理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证依据和微观基础。
此外,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复杂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也为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然而,理性选择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该理论往往基于严格的假设条件,如完全信息、无摩擦市场等,但在现实世界中,这些条件往往难以满足。
其次,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如情感、价值观和习惯等,显得力不从心。
最后,该理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适用性也受到质疑,因为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存在差异。
启示与建议理性选择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时,应人们的目标、偏好和决策过程,并尽可能地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理性选择理论的局限性,并尝试从其他学科和视角寻求补充和完善。
针对当前研究中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放宽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条件,使其更具有现实性和解释力;其次,加强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以拓展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范围;最后,情感、价值观和习惯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中的作用,为理性选择理论注入新的活力。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维度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维度
第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采纳了一系列行为主义的假设,他们认为相关行为人有着固定的偏好,行为者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工具性的,他们能对实现各种偏好的行为方式进行优次的排列,并选择最优的策略实现自己目标效用的最大化。
第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将政治看作是一系列集体行为的困境,永远面临着行为者个体理性最大化却导致集体产出次优的悖论,而制度正是为解决这种种悖论并满足个体利益而创设出来的工具。
第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将制度仅仅理解为行为者博弈的规则,认为制度对相关行为人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制度通过对行为者提供特定的激励和约束,限制行为者可选择策略的范围;通过提供给行为者彼此互动的信息并在必要时提供强制,从而影响行为者对他人行为的预期,进而来引导行为者做出特定的行为。
第四,在解释制度的形成因素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产生是基于相关行为者的自愿共识,制度为行为者带来了合作的好处,一个制度越能有效地解决集体行为的困境就越有可能被持久地遵循下来。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述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述[摘要]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分析“范式”,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而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和运用则刚刚起步。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系统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方法论特征,并反思其深层次本体论、认识论基础,最后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析的视角思考其在我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范式;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分析“范式”,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
但从目前国内已有成果来看,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旗号下其他派别相比,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明显不足。
尽管已有学者试图勾画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完整画面,但总体上对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特征缺乏专门研究,对其深层次研究哲学的思考及在中国适用性的自觉反思更缺乏系统研究。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范式到底有哪些方法论特征呢?我们应如何看待它呢?它对中国政治学适用吗?本文所讲的方法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由本体论和认识论组成的哲学层面;第二层是指在科学研究上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综合,即由假设、前提及推理过程等组成的范式层面。
本文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试图通过与传统理性选择范式,以及历史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的比较来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及其深层次本体论、认识论基础,并试图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析的视角思考它在我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缘起从方法论层面上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追溯到17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但是,作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旗号下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范式主要是对理性选择范式的扬弃和对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60、70年代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理性选择革命,是现代经济学方法对政治学研究的巨大胜利,也是对行为主义科学方法失败后的方法论补救。
政治科学中理性选择理论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形成了最鲜明的理论特征即“理性人”假设,把分析个人在既定的环境中选择和行动的动机作为范式的解释重点。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论文资料)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平日里,我们谈到“理性主义”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理性主义”就是指做事很理智、很讲科学、不冲动胡来、摆脱情绪的影响、超情绪化的意思。
但我们从一些学术文章看到“理性主义”四个字时,会发现按照常识的观点去解读,就会把它彻底的理解错误。
在哲学上,理性主义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倾向,其认为知识的源泉来自于某种不言自明的“公理”,然后就可以从这个公理作为起点,依靠逻辑推理、通过演绎论证,建立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
理性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认为知识和真理来源于某个“天赋概念”,这个天赋概念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证明的,就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这么简单。
它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不容否定,不容修改。
某些理性主义者甚至把直觉作为“天赋概念”的来源。
换句话说,理性和知识是天赋的,它犹如直觉一般,是与生俱来的。
除此之外,理性主义的第二特点在于,它注重演绎思维,也就是自上而下逻辑推理思维。
它认为“天赋概念”正确性不容质疑,那么根据“天赋观念”所推出来的定理、推论什么的也必然是正确的。
否则,它如果跟“天赋概念”发生了矛盾,那就一定是错误的。
说起理性主义的由来,从神话宇宙论到自然宇宙论的转变前哲学时代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世界地本源问题,在古希腊的神话创世说中同样如此。
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和赫西奥德的《神谱》比较完整的表达了这种宇宙观。
由于无法抗拒自然力量的压迫而屈从于自然力量的人们,在寻求世界的本原时不得不感性地求助于诸神,或者感性地去凭空猜测日食的周期和天体的运行。
但是米利都的贤人们不再满足于听荷马和赫西奥德杜撰的诸神与英雄的故事,而是渴望知道真实的世界是什么。
正是他们的探索引起了思维领域的奇迹发生——哲学的诞生。
这也正是理性思维对感性猜测的伟大胜利。
他们开始对诸神创世说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力求摆脱对宇宙的神话思维方式。
努力寻求宇宙和自然的构成、本质和规律。
泰勒斯坚定地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时,这无疑做出了一个打破了神话垄断思维的走向自然主义的理性判断。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历尽了几年的发展,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与其他几种制度主义 一样,尽管一直存在着内部的争论,但作为一种流派我们大致还是 可以将其特征归结为下面几点:
第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采纳了一系列行为主义的假设,他们 认为相关行为人有着固定的偏好, 行为者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工具 性的,他们能对实现各种偏好的行为方式进行优次的排列,并选择 最优的策略实现自己目标效用的最大化。
- 96 -
思政探讨
社会
好的方法, 批评者认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切现实欲求都列为行 为者偏好,这样得出的模型根本不可能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更谈 不上对未来的预测力了。 对此,现在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大多采取 了后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他们往往会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比如 人都是追求自利的,再结合具体的制度,由制度倒推行为者可能的 行为偏好,比如在官僚系统中,官员最大的行为偏好是连任。 基于 这样的推导方式我们就不难理解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多将正式制度 (formal institution)作为分析研 究 的 对 象 ,典 型 的 比 如 说 国 会 制 度 、 选举制度等,因为只有在这种正式制度下,行为人的偏好相对比较 单一。 但即使这样,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还是遭到了假设过于简化的 批评,事实上外在的观察者与真实置身于制度之下的行为者,对于 制度具体所提供的激励和约束的看法是不同的, 我们怎么能得到 行为者附加于每一个偏好的精确信息呢(Kurt Weyland,2002)? 对此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们认为他们理论的价值并不在于假设的客观 细致,而在于模型的预测力。 理性选择学者们的抱负在于揭示政治 行为的普遍法则, 在他们演绎的模型中, 他们向现实世界所探寻 的, 首要不是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然后为此提供有说服力的解 释 ,而 是 以 真 实 世 界 来 反 向 检 测 他 们 模 型 的 有 效 性 (Sven Steinmo, 2001)。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学者们个个都是 优秀的理论家,在收集资料的问题上,相较于数据的深度他们更偏 爱于数据来源的广度, 因为在他们的目标中排第一位的永远是模 型检测(model testing)。 正如格林和 沙 皮 罗 在 《理 性 选 择 理 论 的 病 变》一书中批评的那样,这多少有种追求理论普适主义的野心,而 忽略了理论本身的现实可验证性。
理性的选择议论文800字5篇范文
理性的选择议论文800字5篇范文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往成功道路上奋斗的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下苦功和努力,而是在恰当的时机,做出理性的选择。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理性的议论文,方便大家学习。
理性的选择议论文800字1盲从,现在社会中许多人都被它深深的影响,许多人被盲从迷惑而无法找回自己。
其实,一时的肓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内心,因为它很容易被盲从的思想侵入,而后果便是人心被盲从长久占据。
孔子曾说过”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因此对待盲从,需要坚守本心,理性的思考。
对待盲从,需要坚守本心。
有坚定的信念让人理性,没有坚定的信念会让人盲从。
盲从有时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一有机会便钻进你的心中,这个时候你内心的力量最为薄弱。
譬如我自己,有一次,看见同伴买了一支漂亮的钢笔,但是很贵,自己的心中痒痒的,再加之另外几个同学也买了,心中便有了盲从的心理,最后买到的钢笔漂亮是漂亮,却华而不实。
这是一次教训。
我们在面对盲从侵入时,要坚守住独立思考,才能防范好盲从,不致于迷失自己。
对待盲从,需要提高自身修养。
如果你被盲从迷惑,说明你自身的修养还不够。
当你的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你便可以看透盲从,对盲从也就有了一定的抗体。
当你自身修养强大了,便不会再理会“盲从”这种低级趣味了。
对待肓从,需要不断创新。
一个人走与众不同的路,那是属于他的创新,如果你还走这条原路,你就算再怎么做到极致,你也无法突破,因为你不懂得如何创新,而只是盲从。
丁肇中用自己的方法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他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
后来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在做一个科学实验时,你老老实实地走前人的路,不做一点创新和改变,你固然可以成功,可是你却无法突破。
在创新的过程中,即使你失败了无数次,你也是成功,因为你突破了自我,突破了盲从,所以创新可以突破盲从。
盲从时常侵入人们的心中,时常迷惑人们,让人做错事,走错路。
缘由、启示、展望: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与行为经济学的耦合分析
缘由、启示、展望: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与行为经济学的耦合分析作者简介马雪松,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从事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学研究;吴健青,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制度理论研究。
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认知科学融会贯通的角度审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与行为经济学具有联系密切的学理渊源和学科脉络,行为经济学的发展逻辑、演进脉络、学理贡献很可能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理论调整、议题深化、方法更新提供深刻启示。
行为经济学在理性、选择、制度三个议题上的新见解,有助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从有限理性的经验应用、感性选择的行为指引、伦理取向的制度关怀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在行为经济学影响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其未来发展中能够进一步缓和结构与能动的内在张力,主动吸纳行为经济学及其背后认知科学的前沿成果,深入推进政治领域尤其是政策议题的现实研究,并以认知为纽带促进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内在整合与认知转向。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从社会科学的多重脉络中不断汲取动力,其内部各个流派同样博采众长并蓬勃发展。
作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深受经济学浸染的重要流派,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以制度分析和理性选择为理论支柱并取得诸多成果,但也由于脱离现实情境、缺少问题意识、偏重个体能动、漠视情感因素而受到批评。
几乎同一时期,发端于学科交叉地带的行为经济学大放异彩,不仅提出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分析模型,还因多次斩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引发广泛关注。
在相近的学理渊源和特定的交汇契机下,行为经济学的发展逻辑、演进脉络、学理贡献很可能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理论调整、议题深化、方法更新提供有益启示。
本文力图探析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与行为经济学成果的兼容机理,阐释行为经济学在专门议题上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启示,据此把握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可能发生的认知转向。
一、缘由: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兼容行为经济学的契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政治科学中最早产生新制度主义身份认同的流派,由于擅长微观分析和数理计量方法并具有宏远的科学化抱负,因而在吸纳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成当前实证主义政治理论的主体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遵循“算计途径”——个体主义方法论
历史制度主义:没有发展出一套类似于“文化途径”和“算计途径”那样 的社会本体论。 在他们看来,历史制度主义的已有文献中可以发现,是存在着一种社 会本体论的。那就是,史制度主义试图超越“文化途径”和“算计途径” 的极端假设,努力通过对结构与行动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来发展出一套以 结构—行动的二元辩证关系为起点的社会本体论。
4.Kathleen Thelen :各流派之间难以截然分开 各个流派内部也存在很多“越界而动”的研究者,他们一方面反
对把各流派的边界予以扩大,另一方面注重从其他流派那里吸取有助
于更好地解释现实问题的实证工具。
文章框架:
一 二 三 四
问题产生的背景
规范层面的争论与分歧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一项新的研究议程
同这种人类行为、政治生活及社会构成的观点形成对立的是,很多研 究者反对静止不变的和普遍一致的人性观,认为政治行动者具有灵活性, 易受影响且富于变化,并由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同与之密切相关的公共选择理论共享相似的理论渊 源和研究方法,而且在研究主题及对象的选取上,都对传统政治研究 的权力分析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在Moe看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理论发展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它
倾向于将政治制度视为自愿合作的结构,认为该结构可以解决集体行
动困境并使所有相关者获益。然而,在现实政治过程中,制度总是令 某些人的收益变得更好而使其他人的处境变得更差,这取决于人们之 中谁掌握权力以贯彻其意愿。基于这样的认识,Moe强调可以把制度理 解为一套合作结构,但同时不应忽视制度也是某种权力结构。从这个 意义上讲,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丰富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权力的认识, 拓展了权力研究的理论深度。
发展出一套更为精深复杂的制度理论,从而解决自身研究范式中的问
题。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种理论交汇得以可能的根本原因在于,三 个流派都真实地揭示了人类行为的不同维度,也揭示了制度对行为的
影响。由于这样的揭示并非错误或不真实的,因此每个流派都基于不
同理论背景对人类行为和制度影响的多重维度提供了部分说明。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方面,新制度主义应克服现有理论局限,对制度本身作出更多的解释。
另一方面,不同制度研究路径的融汇和综合也要求新制度主义成为一 个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2.Hall和Taylor各流派相互借鉴和整合的潜在可能性 一方面,新制度主义各流派从其他研究路径汲取理论资源,这有助于
三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第四个切点是功能主义与制度主义的切点。 理性选择理论及其制度主义常常被认为是功能主义的,因为他们假定
制度的存在是因为它为制度之下的相关个体带来了效率的最大化,在
相关个体的竞争中实现了某种均衡;而历史制度主义则是反功能主义 的制度主义,因为他们在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时所反对的就是功能 主义从制度的事后结果来反推其先前状况的做法,因此他们更为关注 的是制度本身的这一个侧面。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理性选择制度主 义也开始承认既定的制度可以带来次优而不一定是最优的结果,也开 始关注既定历史进程中的无效率现象。
古典经济学较少涉足的政治领域;第二,政治科学的制度研究者也将 研究视野投向社会学领域;第三,经济学与社会学在制度分析方面同
样存在着研究领域的重合。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1.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的主要特征 2.制度分析核心问题上的争论
首先,新制度主义各流派对制度内涵的理解是不同的。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对制度概念的两种界定方式(外衍性约束,即既 定的外衍性博弈;类似于博弈方式的选择机制) 社会学制度主义:对制度的理解较为宽泛,在规范意义和认知层面上 界定的制度往往同组织和文化不加以区分。(正式的规则、程序或规 范;符号系统、认知脚本和道德模板) 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同组织及组织所制定的规则或约定是紧密相关的。
一 问题产生的背景
虽然,三者都可以看作是对行为主义的反动,但是,无论是就思想资 源、理论假设,还是从研究方式上看,这三种分析途径都是在一种相
互独立的路径中发展出来的,没有证据表明相互之间有相互交流的迹
象。
一 问题产生的背景
因此,霍尔和泰勒提出,正是这三种分析途径都存在着各自的优 势与不足,决定了它们都需要用其他的理论资源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
中盛行的政治集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以蒂利等为代表的比较历史
分析理论,以及政治科学中“国家复归”学派。
一 制度研究的适用领域与政治学本位视角
制度研究在社会科学之中不仅跨越了既有学科的界限,而且在领 域交叠和在方法融合上不断向前推进。第一,新制度经济学对产权、
交易成本等核心概念的宏观性及历史性考察,使其理论视野延伸至新
制度研究的适用领域与政治学本位视角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一 制度研究的适用领域与政治学本位视角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科斯对企业性质及交易成本的考察,以及诺斯 对产权进行的经济分析,推动了新制度经济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为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度作为分析基础会比基于个体的分析获得更多的理论成果。
其次,所有新制度主义流派都重视结构性要素在决定个体行为及政治 后果方面的重要角色。 第三,几乎所有新制度主义流派都把制度视为人类实践的结果,而且 认识到“制度由人类能动性塑造但同时约束行动者”这一悖论。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政治学
許承忠
第一部分
《国外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述评》(马雪松)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交流基础与对话空间》(何俊志) 第二部分 《理性选择理论与制度理论》(盖伊·彼得斯)
《政治制度:理性选择的视角》(巴里·维恩加斯特)
《制度研究:理性选择理论的启示》(肯尼斯·谢普斯勒)
文章框架: 一 二 三 四
组织的塑造,因此主张人们通过争取必要的文化资源将文化要素转化
为某种权力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制度主义的核心问题包括探 究什么因素赋予某些制度安排以“正当性”或“社会适宜性”,并在
此基础上考察关于文化权威来源的问题。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1.B.Guy Peters各种分歧能否被汇聚 首先,所有新制度主义研究路径都强调共同的理论基点,即认为以制
二 规范层面的争论与分歧
这三种分析途径走向汇合的潜力是存在的。 如果这三种分析途径都接受政治过程是一种受规则约束的有限理性的
展开过程,那么,实际就已经存在着共同的交流与汇合的基础了。
二 规范层面的争论与分歧
分歧:丹尼尔·温科特和科林·海的认为这种交流和对话不可能实现。 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分析 社会学制度主义——遵循“文化途径”——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3.Junko Kato指出,部分学者已开始致力于对不同研究路径进行比较, 其“最终目的是在那些支持与反对理性假设的研究者之间搭建沟通的
桥梁”。一方面,不同流派都关注制度如何塑造政治行为和政治后果
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其研究内容都包括正式的规则和组织,以及非 正式的惯例和程序。
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整合与超越
三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第一切点是所谓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切点。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曾经被人指责只为发展精细的理论而往往有可
能为了理论的精细牺牲了现实;而历史制度主义往往被人指责只是在
“叙事”,缺乏必要的理论构建。瑟伦认为,其实这两种指责都不公 道。
三 实证层面上的相互交叠
第二个切点是偏好形成的外在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切点。 原有的观点认为, 对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来说, 理性个体的偏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2.制度分析核心问题上的争论
再次,新制度主义各流派在偏好形成的问题上存在明显的争议。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性经济人假设;部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也认为某
些偏好也可能是内生于组织之中的,重视结构与程序等制度性因素对个体
偏好的影响。
社会学制度主义者:不存在抽象的理性行动者,人们的偏好并非简单地给 定,合理性这一概念本身就是由社会和历史建构的。 历史制度主义:制度性背景不仅影响行动者的策略,也塑造着行动的目标, 如果缺乏对背景因素的认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自利行为假设则完全是 空泛的。
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内在争论的焦点
2.制度分析核心问题上的争论
最后,新制度主义各流派在深层次的社会本体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化约论:政治现象应被理解为个体或集团行为的集聚,其偏好和权力都是 外衍于政治系统的,并取决于他们在社会和经济系统中占据的地位。
效用论:政治事件应被描绘为基于算计所做决策的结果,人类生活或政治 生活的特质就是审慎的决策制定。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2.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直接继承了政治学乃至社会学重视权力的研究传统。历
史制度主义不仅指出制度性权力的重要作用,而且强调政治行动者及
政治组织在运用理性时的局限性,从而揭示人们的意图在权力斗争中 不断受到制度的影响。
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权力基础 Nhomakorabea3.社会学制度主义 社会学制度主义强调象征、符号和认知的作用,尤其重视文化对社会、
其次,新制度主义各流派的理论特征和研究路径也有较大差异。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采取理性人假设,倾向于将政治视为集体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