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道德信仰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道德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44-01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转型阶段。这种转变,必然带动社会结构的改变,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也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青少年更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中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社会风险也逐步加大。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步入了一个高风险的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与道德缺失和信仰危机、贫富差距拉大与分配不公、平均主义心态与仇富心理、以及因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引发的新一轮贫困等等,这些社会风险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的各种可能性因素大大增加。中国过去的农耕社会,家庭观念极强,群体利益(国家、集体、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并由此形成重义轻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集体利益被进一步强化,人们的信仰崇高而唯一,个人的理想、荣誉甚至一切都服从于国家的利益。在道德方面,大公无私(至少是先公后私)、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观念被广泛尊崇。
然而,当今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在校中学生对信仰的内涵不明确,也没有自己的信仰对象;有38.3%的学生认为崇拜明
星和偶像就是自己的信仰;只有23.7%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为了给社会作贡献。
当今中学生道德信仰缺失引起了我在语文课堂道德信仰教育的
深刻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
信仰作为一种价值目标,不仅对个体的人生具有导向功能,而且对社会群体同样具有凝聚功能。换句话说,它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全国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在学校中就体现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其实,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意安排了许多与之有关的篇章:比如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席慕容的《蝉》,选自《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等,我们都可以从道德信仰的角度另辟蹊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生理和心理正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在逐步加强,可由于自身尚未成熟,分辨事物的能力不强又很容易受到冲击。当他们遇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之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马上发生偏移,造成价值观的矛盾和失衡。有57.2%的同学不满意当前社会道德,有39.3%的学生学习目的仅仅为了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学习没有明确
目的,更没有崇高的道德信仰,个人主义完全压倒了集体主义。
中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信仰、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前
途和命运。语文课堂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责无旁贷,语文老师也就成了这方面的引导者和实施者。使当代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信仰缺失和不平衡问题得以改善。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出道德信仰教育的一些对策。树立全新的信仰教育理念,改进中学生信仰教育形式、方法,构建当代中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新体系。
让道德信仰在语文课堂上水到渠成的进行重建,在讲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让学生理解老子的宽恕思想,让大爱充满人间。在不经意之间学生有了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一次教育;在《大道之行也》中诵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感受人尽其才,货尽其用,保障完备,谋闭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的和谐氛围,让个人信仰和社会责任进行圆满的对接,从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把这种理想付诸实施,最终下定“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三十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使旧中国成功进行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华大地才焕然一新的。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的积极进取,只有将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