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案3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常用逻辑用语,如且、或、非、如果……等,并能够运用这些逻辑用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表达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逻辑思维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且、或、非逻辑运算:介绍且、或、非三种基本的逻辑运算,并通过实例说明其含义和应用。

2. 如果……逻辑运算:解释如果……的逻辑含义,探讨其逆命题、逆否命题和原命题之间的关系。

3. 逻辑运算的优先级:讲解逻辑运算的优先级规则,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逻辑运算解决问题。

4. 逻辑用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用语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 逻辑用语的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增强运用逻辑用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逻辑运算的定义和规则,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逻辑运算的基本概念。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了解逻辑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练习法: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的内容。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逻辑运算的定义、规则和实例。

2. 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的内容。

3. 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用语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引入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常用逻辑用语的定义和规则,并通过实例演示其应用。

3.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练习,并通过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的内容。

4. 应用与拓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用语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所学的重要知识点。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教学目标:1. 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2. 会判断哪些语句是命题,哪些语句不是命题;3. 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定义;4. 掌握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并会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教学重点:1. 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2. 会判断哪些语句是命题,哪些语句不是命题;教学难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并会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具: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预习教材P3 ~ P5,完成下面的空格,并找出疑惑之处1.命题的概念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________________叫做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________________,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________________。

2.命题的形式在数学中,________________是常见的命题形式,命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叫做命题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叫做命题的结论。

3.四种命题(1)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________和________,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________,其中一个命题叫作原命题,那么另外一个叫作原命题的__________。

(2)对于两个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两个命题叫作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作原命题,那么另外一个叫作原命题的________.(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作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作原命题,那么另外一个叫作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二、讲授新课※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探究:1、怎样判断命题及命题的真假?2、在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可能为多少?※ 典型例题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若是,判断真假,并说明理由。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逻辑用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概念:介绍常用的逻辑用语,如“如果…………”、“只有……才……”、“只要……就……”、“不仅……还……”、“要么……要么……”。

2. 用法:讲解这些逻辑用语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3. 练习: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这些逻辑用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概念和用法。

2. 难点:灵活运用逻辑用语进行表达和论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逻辑用语的概念和用法。

2. 示例法:通过例句展示逻辑用语的运用。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逻辑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常用逻辑用语,如“如果…………”、“只有……才……”、“只要……就……”、“不仅……还……”、“要么……要么……”。

3. 示例:给出例句,让学生理解并模仿运用这些逻辑用语。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逻辑用语进行表达和论证。

5. 讨论:布置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逻辑用语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逻辑用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对逻辑用语的掌握程度。

3. 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逻辑用语的学习效果和困难所在。

高中数学 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 第3课时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

高中数学 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 第3课时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第3课时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学目标:1.通过数学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2.能正确地利用“或”、“且”、“非”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3.知道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教学重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教学难点:逻辑联结词“或”的含义;教学过程:Ⅰ.问题情境问题:判断下面的语句是否正确.⑴125>;⑵3是12的约数;Ⅱ.建构数学1.逻辑联结词2.真值表Ⅲ.数学应用例1:分别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8≥ (2)2是偶数且2是质数(3)π不是整数 (1)7练习:分别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1)22≤ (2)1既是奇数,又是素数(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不相等例2:将下列命题用“且”联结成新命题,并判断它的真假:⑴p: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⑵p: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练习:将下列命题用“或”联结成新命题,并判断它的真假:(1)p:47是7的倍数或;q:49是7的倍数;(2)p: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q: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它们的真假:⑴p:sin=是周期函数;y x⑵32<;练习: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它们的真假:⑴p:π是无理数;⑵p: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Ⅳ. 课时小结:从集合的“交”、“并”、“补”运算理解“且”、“或”、“非”的含义.Ⅴ. 课堂检测Ⅵ.课后作业:书本P10 1,2。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逻辑用语,如且、或、非、逆、逆否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逻辑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用的逻辑用语:且、或、非、逆、逆否等。

2. 逻辑运算的规律:分配律、结合律、De Morgan 定律等。

3. 逻辑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逆否命题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逻辑用语的定义和运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逻辑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讨逻辑运算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含逻辑用语的定义、例题和练习题。

2. 案例材料:涉及实际问题中的逻辑关系。

3.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逻辑用语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常用的逻辑用语,如且、或、非、逆、逆否等,并通过例题演示其运用。

3. 逻辑运算规律:介绍分配律、结合律、De Morgan 定律等,并通过练习题巩固。

4. 逻辑判断:讲解充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逆否命题等,并通过例题演示其运用。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逻辑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逻辑用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常用逻辑用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逻辑运算规律的掌握情况。

3.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答案准确性、解题思路清晰程度以及运用逻辑用语的恰当性进行评分。

七、课后作业1.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的常用逻辑用语和逻辑运算规律。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逻辑用语,如:并且、或者、如果……、只有……才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用的逻辑用语及其含义2. 逻辑用语在生活中的应用3. 逻辑用语在数学和科学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和掌握常用的逻辑用语。

2. 难点:逻辑用语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逻辑用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和数学、科学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逻辑用语的定义、例子及应用。

2. 教学案例:提供生活中、数学和科学中的实际案例。

3. 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逻辑用语的理解和应用。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逻辑谜题引起学生对逻辑用语的兴趣,如“小明是个学生,小红也是个学生,请问小明和小红至少有一个不是学生吗?”2. 新课导入:讲解常用的逻辑用语,如“并且”、“或者”、“如果……”、“只有……才”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和数学、科学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解决问题,如“如果今天下雨,我就不去公园散步。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逻辑用语的理解和应用,如“小明喜欢吃苹果,小红不喜欢吃苹果,请问小明和小红喜欢吃同一个水果吗?”5. 练习巩固: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对逻辑用语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堂互动1. 提问:在讲解逻辑用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逻辑用语的理解程度。

2. 回答:学生可以积极回答问题,展示自己对逻辑用语的掌握情况。

3. 讨论: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可以与组员交流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逻辑用语的应用。

八、课堂练习1. 练习题: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逻辑用语2.理解逻辑关系的内涵,并能够辨析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和比较关系2.能力目标1.能够在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中使用逻辑用语2.能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思辨问题的兴趣和习惯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二、教学重点1.常用逻辑用语的掌握2.逻辑关系的分析和辨析三、教学难点1.逻辑关系的分析和辨析2.适当运用逻辑用语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组讨论法3.情境体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任课教师介绍逻辑关系的重要性,以及逻辑用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2.学习和讨论(40分钟)1.学生听取教师讲授,理解常用逻辑用语和逻辑关系的内涵2.教师分组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选择一个逻辑关系,分析并归纳其特点,并列举样例3.小组讨论结束后,学生逐一向全班汇报所研究的逻辑关系及其样例3.情境体验(20分钟)1.教师通过故事、图片等情境体验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逻辑关系2.教师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中发生的事情,判断哪些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和比较关系,并解释原因4.练习(25分钟)1.教师出示一篇短文,让学生在短文中找出逻辑关系,并概括文章大意2.学生自主练习,在练习中加深对逻辑用语和逻辑关系的理解和运用3.教师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5.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表扬表现优异的学生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作业表现学生是否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作业质量是否符合要求3.考试表现学生是否能够在考试中准确运用所学知识,答题是否规范、易懂七、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1第一章教材2.课件PPT课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程设计等3.教学案例情境体验中需要的图片、故事等教学案例。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逻辑用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概念:什么是逻辑用语?2. 常用逻辑用语:(1)且(并且、、并列):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存在或发生。

(2)或(或者、要么、选择):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中至少有一个存在或发生。

(3)非(不是、并非、否定):表示事物的相反或否定。

(4)如果……(因果关系):表示一种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5)只有……才(必要条件):表示一种必要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6)不等式: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常用的逻辑用语。

2. 难点:让学生理解逻辑用语的含义及运用场景。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逻辑用语的应用。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实践演练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逻辑用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逻辑用语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常用逻辑用语的定义和用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逻辑用语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分析。

5. 实践演练: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逻辑用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逻辑用语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对逻辑用语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逻辑游戏:设计一些逻辑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逻辑用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逻辑竞赛:组织学生参加逻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全章教案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全章教案

§1.1 .1 命题、四种命题【学情分析】:命题、四种命题是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数学学科包含了大量的命题,了解命题的基本知识,认识命题的相互关系,对于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很有帮助。

本节首先从熟悉的例子出发,引入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引导学生能挖掘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从而由条件和结论的关系引入四种命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能写出一个命题的另外三个命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命题和四种命题,让学生经历命题的概念和四种命题形成及运用过程,领会分析、总结的方法。

(3)情感与能力目标: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启迪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判断命题的真假, 一个命题的另外三个命题。

【教学难点】:把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一个命题的另外三个命题。

【教学过程设计】:练习与测试: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A .2是奇数。

B .他是学生。

C .你学过高等数学吗?D .明天不会下雨。

2.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A .语文和数学B .0sin 451= C .221x x +- D .集合与元素3.命题“内错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的否命题为( )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 .两直线不平行,则内错角不相等C .内错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D .内错角不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4.命题“若a b >,则1ab>”的逆否命题为( ) A .若1a b>,则a b > B .若a ≤b ,则b a≤1C .若a b >,则b a <D .若ba≤1,则a ≤b5.命题“正数a 的平方不等于0”是命题“若a 不是正数,则它的平方等于0”的( )A .逆命题B .否命题C .逆否命题D .否定命题 6命题”02≤x ”是____________(真, 假)命题7.命题”若1x =,则220x x +-=”的逆命题是_________(真, 假)命题; 8命题“到圆心的距离不等于半径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的逆否命题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写出“若x 2+y 2=0,则x =0且y =0”的逆否命题: ;10.命题“不等式x 2+x -6>0的解x <-3或x >2”的逆否命题是 11.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并判断其真假.(1)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3)能被6整除的数既能被3整除也能被2整除; (4)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平分弦所对的弧.12.写出命题“若a 和b 都是偶数,则a+b 是偶数”的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参考答案:1. C 2.B 3.C 4.D 5.B 6.真 ;7.假 8.逆否命题::圆的切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9.逆否命题: 若x ≠0或y ≠0,则x 2+y 2≠0; 10.若x 23≤-≥x 且,则x 2+x-60≤11.(1)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一个数是实数,则它的平方是非负数.这个命题是真命题.(2)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个命题是假命题.(3)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一个数能被6整除,则它既能被3整除也能被2整除.这个命题是真命题.(4)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一条直线是弦的垂直平分线,则这条直线经过圆心且平分弦所对的弧.这个命题是真命题.12.否命题为:若a和b不都是偶数,则a+b不是偶数;逆否命题为:若a+b不是偶数,则a和b不都是偶数§1.1.2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学情分析】:四种命题的关系是命题这一节的核心内容,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且引导学生探究四种命题相互间的内在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出互为逆否命题的真假性一致.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通过“正难则反”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也是反证明法证明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逻辑用语,如“如果…………”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用的逻辑连接词:如果…………、而且、或者、但是等。

2. 逻辑表达式的基本结构:前提、结论。

3. 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和掌握常用的逻辑连接词,能正确运用逻辑连接词连接两个句子或观点。

2. 难点:逻辑表达式的构建,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逻辑连接词的含义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逻辑连接词进行思考和表达。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引发学生对逻辑用语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常用的逻辑连接词,如“如果…………”等,并示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逻辑连接词进行思考和表达。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逻辑用语的理解和运用。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对常用逻辑用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测验中的逻辑表达和推理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逻辑思考和沟通技巧。

3. 评价内容:学生能否正确使用逻辑连接词构建逻辑表达式。

学生能否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分析问题并得出合理结论。

学生对逻辑用语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逻辑学基础教材或相关教学用书。

2. 案例材料:选取与生活相关的逻辑问题案例。

3. 教学PPT:制作包含逻辑连接词和逻辑推理方法的PPT课件。

4.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逻辑表达和推理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逻辑是思维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中阶段也是学生开始接触逻辑的阶段,逻辑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针对人教版高中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材,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常用的逻辑用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常用的逻辑用语,如命题、推理、假设、充分必要条件、充分非必要条件等;•理解逻辑用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掌握逻辑用语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觉遵守逻辑原则和规则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1. 教学内容本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高中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具体内容如下:•命题及其运算;•推理及其形式;•假设及其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及其应用;•充分非必要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方式本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思维导图分析和案例分析等。

具体内容如下:•通过讲解常用逻辑用语的基本概念和规则,使学生了解逻辑用语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通过思维导图分析,帮助学生理清逻辑用语的逻辑联系,提高学生对逻辑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逻辑用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逻辑用语的基本概念和规则;•逻辑思维的培养。

2. 教学难点•逻辑思维的操作和应用;•逻辑思维的调动和运用。

五、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课程设计将采用单元目标检测、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单元目标检测: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检查学生对逻辑用语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有关逻辑思维的实例案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逻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案例分析:在实际案例中使用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逻辑用语,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对立关系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用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表达清晰、思维条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因果关系:表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2. 条件关系:表示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如“如果…………”3. 对立关系:表示两个事物相互对立的关系,如“不是……就是……”4. 并列关系:表示两个事物相互并列的关系,如“既……又……”5. 包含关系:表示一个事物包含另一个事物的关系,如“不但……而且……”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和掌握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对立关系等常用逻辑用语。

2. 难点:运用逻辑用语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逻辑用语。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逻辑用语。

3.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解与示范:讲解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对立关系等逻辑用语,并给出实例示范。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逻辑用语分析和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包括答案的正确性和逻辑性。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逻辑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逻辑游戏:设计一些逻辑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逻辑用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分析,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逻辑用语的定义、例句和练习题。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逻辑用语,如:并且、或者、如果…………、只有……才……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用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表达清晰、思维严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用逻辑用语的定义及用法。

2. 逻辑用语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逻辑用语在学术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示例、练习、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逻辑用语的作用。

3.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运用逻辑用语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常用逻辑用语的定义及用法,如“并且、或者、如果…………、只有……才……”等。

3. 示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并用相应的逻辑用语表示。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逻辑用语进行填空、改写句子等。

5. 讨论:分组讨论逻辑用语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享彼此的发现。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逻辑用语,并尝试在日常表达中运用。

2. 收集一些学术文章,观察其中逻辑用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逻辑用语:如“不等式、蕴含、矛盾”等,让学生了解逻辑学的更多知识。

2. 举例说明逻辑用语在数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3. 引导学生关注逻辑用语在论证、辩论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逻辑用语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的清晰度。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介绍了常用逻辑用语。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逻辑用语的掌握程度,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概念和重要性,能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论证。

1.2 教学内容逻辑与逻辑学的基本概念逻辑用语的分类及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1.4 教学目标了解逻辑与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分类及作用第二章:判断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判断的基本类型和推理方法。

2.2 教学内容判断的分类:陈述判断、疑问判断、命令判断推理的分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判断和推理解决问题。

2.4 教学目标掌握判断的基本类型和推理方法能够运用判断和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演绎推理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

3.2 教学内容演绎推理的定义和特点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演绎推理的规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3.4 教学目标理解演绎推理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能够运用演绎推理进行推理和论证第四章:归纳推理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归纳推理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4.2 教学内容归纳推理的定义和特点归纳推理的基本形式: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方法:枚举法、类比法、归纳假设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推理解决问题。

4.4 教学目标理解归纳推理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归纳推理的基本形式和方法能够运用归纳推理进行推理和论证第五章:类比推理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5.2 教学内容类比推理的定义和特点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直接类比、间接类比类比推理的方法:相似性比较法、因果关系比较法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理解决问题。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1.1 命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复习回顾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2.思考、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2)2+4=7.(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若x2=1,则x=1.(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3能被2整除.3.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

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5.练习、深化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5)2)2(=-2.(6)x>15.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解略。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教案标题:常用逻辑用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定义和用法;2. 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运用技巧;3. 能够在口语和写作中正确使用常用逻辑用语。

教学内容:1. 介绍常用逻辑用语的定义和分类;2. 分析常用逻辑用语的使用场景和语境;3. 练习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进行口语和写作表达。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逻辑用语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问题示例:-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过逻辑用语?为什么它们对我们的表达和思维很重要?- 你能举出一些你最常使用的逻辑用语吗?Step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常用逻辑用语的定义和分类,并解释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作用。

内容包括:- 逻辑用语的定义和作用;- 常见逻辑用语的分类(例如:因果关系、比较、转折等);- 不同逻辑用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技巧。

Step 3: 示例分析(15分钟)通过分析实际例句,让学生理解逻辑用语的具体运用方式。

示例:- 因果关系:由于、所以、因此、导致、结果等;- 比较:与其说、不如说、相比之下等;- 转折:然而、但是、尽管、虽然等。

Step 4: 练习活动(20分钟)提供口语和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逻辑用语进行表达。

活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给定的话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使用逻辑用语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活动2:写作练习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撰写一篇短文,要求其中使用至少三个逻辑用语。

Step 5: 总结和反思(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练习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示例句子和练习题-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 写作练习的评估标准评估方式:-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使用逻辑用语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拓展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逻辑用语运用能力,可以提供更多的口语和写作练习,或者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材料并进行逻辑用语的分析和应用。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逻辑用语,包括且、或、非、如果…………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常用逻辑用语的概念和用法。

2. 逻辑连接词的运用。

3. 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用逻辑用语的理解和运用。

2. 难点:逻辑推理的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逻辑用语的用法。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逻辑推理的方法。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常用逻辑用语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常用逻辑用语的定义和用法,如且、或、非、如果…………等。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逻辑用语的用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逻辑推理的方法。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常用逻辑用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结合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问题,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案例分析材料:选取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用于讲解逻辑用语的用法。

2. 小组讨论任务单:提供一些逻辑推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练习题库: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逻辑用语的掌握。

4.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 拓展问题:提供一些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概念和用法。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逻辑用语的用法。

常用逻辑用语教学设计

常用逻辑用语教学设计

常用逻辑用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常用逻辑用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逻辑用语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设计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练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教师简单介绍逻辑用语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内容讲解:
(1)定义和分类:解释逻辑用语的含义和分类;
(2)例子和运用:举例说明常用的逻辑用语,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3)基本规律:讲解逻辑思维和推理的基本规律;
3. 练习设计:
(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给出的论据和结论,并运用逻辑用语进行表达和分析;
(2)个人练习:让学生在个人练习中,根据给出的论据和结论,运用逻辑用语进行推理和分类;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评估:。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全章教案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全章教案

第一课时 1.1.1 命题及其关系(一)教学要求: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教学重点:命题的改写.教学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312>吗?(3)312(4)8是24的约数;(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6)他是个高个子.二、讲授新课:1. 教学命题的概念: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也就是说,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3)2小于或等于2;(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x<;(5)215(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7)明天下雨.(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p,则q”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对顶角相等;(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三、巩固练习:1. 练习:教材P41、2、32. 作业:教材P9第1题第二课时 1.1.2 命题及其关系(二)教学要求:进一步理解命题的概念,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教学难点: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并判断真假:(1)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2)函数232y x x =-+有两个零点. 二、讲授新课:1.(师生共析→学生说出答案→教师点评)②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2. 教学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①讨论:例1中命题(2)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间的关系. ②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图:③讨论:例1中三个命题的真假与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间关系.④结论一: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假;结论二: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⑤例2 若222p q +=,则2p q +≤.(利用结论一来证明)(教师引导→学生板书→教师点评) 3. 小结: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三、巩固练习:1. 练习: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函数232y x x =-+有两个零点;(2)若a b >,则a c b c +>+; (3)若220x y +=,则,x y 全为0;(4)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 (5)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2. 作业:教材P9页 第2(2)题 P10页 第3(1)题1.1.3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2.明白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3.会利用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的关系判别命题的真假.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命题关系及真假. 教学方法: 读、议、讲、练结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判断下列语句的真假,能否看出这些语句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点?(1)如果直线a∥b,那么直线a和直线b无公共点;(2)2 + 4 = 7;(3)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4)若x2 = 1 , 则x= 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3能被2整除.分析得到命题的概念: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强调判断命题的两个基本条件:①必须是一个陈述句;②可以判断真假.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32(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相交,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5)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6)x > 15 .二、讲授新课1、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例1中的命题(2)(4)容易看出其具有“若p,则q” 或“如果p,那么q”的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题设(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本章中我们只讨论这种“若p,则q”形式的命题),(3)(6)不能判定其真假,故不是命题. 条件成立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是真命题, 条件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的命题是假命题.2、四种命题的关系:思考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1)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它们全等;(3)如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不相等;(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不相等,那么它们不全等;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就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的否命题.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的逆否命题.归纳总结: 三、例题例题3.写出命题“若0a =,则0ab =”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是假命题,否命题是假命题,逆否命题是真命题.例题4.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 ,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同时指出它们的真假: (1)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一般地,互为逆否命题地两个命题,要么都是真命题,要么都是假命题.即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的真假相同. 四、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 ,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同时指出它们的真假:(1)能被2整除的整数是偶数;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q p若非则非,p q若非则非(3)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4)对顶角相等.2.课本第6页练习.五、课堂小结1.四种命题的准确表达及其相互关系;2.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同真同假的应用.六、作业: 课本P8 习题1.1 1、21.2.2充要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理解充要条件的定义,了解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定义.(2)正确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对条件的判定应该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品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区分充要条件;2、正确运用“条件”的定义解题难点:正确区分充要条件.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
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
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
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练习与思考
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x >a2+ b2,则x >2ab, (2)若ab =0,则a =0.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2.给出定义
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
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必要条件.
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
x >a2+ b2⇒x >2ab,
所以“x >a2+ b2”是“x >2ab”的充分条件,“x >2ab”是“x >a2+ b2”"的必要条件.
3.例题分析:
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x =1,则x2-4x +3 =0;(2)若f(x)=x,则f(x)为增函数;
(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例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1)若x =y,则x2=y2;
(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若a >b,则ac>bc.分析:要判断q是否是p的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4、巩固巩固:P12 练习第1、2、3、4题
5.教学反思:
充分、必要的定义.
在“若p,则q”中,若p q,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6.作业P14:习题1.2A组第1(1)(2),2(1)(2)题
注:(1)条件是相互的;
(2)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①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② 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③ p是q的充要条件;
④ 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