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教材
教育原理考题 (1)
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本质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中生成和建构的,不是固有的。
2.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育目的包含两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即人才价值部分和人才素质部分。
人才价值,指所培养的人才应符合什么样的社会的需求,主要是指所培养人才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价值。
人才素质,是指人才身心发展的要求,这是指受教育者在品德、智能、审美、体质诸方面发展的规定。
3.教育异化: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教育异化由两个部分构成,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育)异化。
4.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断增加不同教育体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教育体系的过程。
5.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是特定的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6.隐性德育课程: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特点:(1)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2)范围的广泛性、(3)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
7.教育无目的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就个体发展的过程而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只是一个过程,教育本身并没有目的。
生长过程就是目的,除这个过程自身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为生长或发展的过程,是继续不断的。
如有固的目的,就无异于否定此过程的继续性了。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2.教育(狭义,即学校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对个别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能以使之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动。
4.自我教育是指人们自己选择学习目标,自觉对己施教,自主监控学习过程的一种教育(学习)形态。
5.实验教育学该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主要观点是:⑴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理论没有实际价值;⑵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依据6.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杜威●教育即生活。
●从做中学。
●儿童中心。
二、填空题1.我国历史上最早将“教”和“育”二字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在我国,关于教育历史分期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即以生产关系发展为标志的观点、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志的观点和以教育自身特征发展为标志的观点。
3.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的早期学校称为痒、序、学、校。
4.在欧洲,奴隶社会初期有过两种早期学校教育,即斯巴达早期学校教育早期学校教育和雅典早期学校教育早期学校教育。
5.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类型。
6.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7.在终身教育系统的生成过程中,可以看出两股发展浪潮:一是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浪潮;二是现当代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浪潮。
8.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学校教育的层次类别多样化;二是学校教育制度化;三是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 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 化表述。(现行课程目标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三 维课程目标)
• 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或课堂教学完成后,期望 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人 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
——周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本章内容概要
教育目的概述 我国的教育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内涵
• 1、基本概念:
•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是统治阶级根据一定社会和 阶级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求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的 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 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 素质。
每次我带高三毕业班,都无奈地对学生 们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受学校的委 托、家长的鼓励、社会的要求,根据目前 大学招生的标准来加工你们,或者说得可 恶一点,就是来摧残你们,希望通过一年 炼狱般的日子,我们能有一个预期的结 果。”每一次我都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说 这番话,什么时候可以不说啊!时常想我 们是为祖国培养建设国家的接班人,还是 仅仅为学校培养大学生,社会需要这样的 学生吗?
2、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
全面发展
第三节 教育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
一、教育培养目标
2001年7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九年义务教 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 识 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 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 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与革新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与革新【摘要】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传统的培养目标存在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多元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革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意味着赋予学生更多的能力和责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着更加注重个人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价值观。
这将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价值取向、革新、传统、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价值观、社会责任意识、技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革新意义、发展方向、个人价值观、社会需求、匹配。
1. 引言1.1 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指导学校教育和个人发展方向的基本准则。
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确定清晰的教育目标,学校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目标也是评价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
高等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教育政策,使之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只有坚持高等教育的目标导向,才能保证学生接受到全面的教育,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最终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也是保证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1.2 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局限性1. 缺乏个性化定制:传统高等教育一直强调普遍性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
每个学生的兴趣、优势和特长各不相同,但是传统教育模式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使得教育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导致一些学生可能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五章课程和教材建设
第五章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目标】一、熟悉课改背景下三级课程建构的目的、特点及模式。
二、了解三套初中语文教材的大体特点。
三、了解校本课程的大体情形及其教材开发的大体方式。
四、了解国外有代表性的教材,扩大视野,以利于吸收借鉴。
【内容提示】以为随着课改的深切,调整传统的课程结构、实行三级课程治理已经成为必要;说明三级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熟悉各级课程在此体系中的特点及其治理模式,探讨三级课程的进展趋势。
对我国现行的三套语文实验教科书进行分析,揭露所构建的语文教材的新模式和所表现的课改新理念,指出各套教材的特点。
指出在教材建设中,校本教材的开发也是重要组成部份,它有赖于广大教师斗胆提出新思路并踊跃付诸实践。
介绍英国和日本两国语文教材的大体特点,以期在比较中借鉴。
课程与教材建设问题,始终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难题。
以往语文教育过为统一的课程和教材机制,既不能适应全国各地域的特殊情形,也极大地限制了地址、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和踊跃性,无益于课程和教材建设内部的良性竞争和自然进展。
同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将教材等同于课程,使课程的丰硕性受到了极大的损耗,学生受到的语文教育变成了仅仅是教读教材的教育。
这种状况在新的课改理念中,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扭转。
课程和教材的关系得以从头确认,课程与教材建设慢慢趋于开放、多元。
第一节三级课程建构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养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成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址课程和学校课程”,由此拉开了我国构建“三级课程体系”改革的序幕。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进展存在着庞大不同,大一统的课程设计和一刀切的统一要求,显然不能知足不同地域教育和学生进展的需要。
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治理政策,既表现国家对课程建设的大体要求,又为各地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留有空间。
进入新千年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展步伐的加速,调整现行课程治理政策,实行国家、地址、学校三级课程治理,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体思路。
《教育学原理》考试参考
《教育学原理》考试参考(劳动委员版)1.评析三种当代西方教育的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思想是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
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概念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阶段;(提出问题-实验假设-实验计划-实验开展-结论应用)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及智力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二)、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杜威,代表作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要观点是:反对传统的一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构建了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但他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于苏联,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1917)是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
另外还有凯洛夫的《教育学》(1939)和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
主要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其内容和性质随劳动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第三,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和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他们;第六,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2.列举三种教育起源理论。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一是来自于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二是来自于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和价值取向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和价值取向摘要:本文以经济管理类教材为例,分析了目前教材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以生源状况和目标定位为基本依据,以务实求真、学以致用为价值取向,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本文立足于教学型大学,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对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持的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一、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生源状况和目标定位如果我们把普通本科学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个类型,从人才培养的主体观察,“应用型”的本科生主要由教学型大学培养。
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教学型大学应该以培养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人才为中心,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如果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比喻为一个“金字塔”,并且把这个“金字塔”划分为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那么,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于金字塔的第四个层次,即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竞争激烈化的今天,本科毕业生应具备“学创”融合的思想素质、务实求真的科学素质、雅俗优选的文化素质、“忍辱负重”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在业务能力方面,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由梯度上升的三种能力,即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或称一般能力)、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或称专业能力)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或称创新能力)构成。
在这个体系中,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由知识获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微机应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所构成;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由经济核算能力、信息选择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经营策划能力所构成;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是在规范化专业能力基础之上的拓展,由管理方法创新和管理技术创新能力所构成。
这些素质和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教材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教材建设的目标应决定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62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62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总分-5, 做题时间180分钟)单项选择题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的教育家是()。
SSS_SINGLE_SELA赫尔巴特B斯宾塞C裴斯泰洛齐D第斯多惠分值: 0答案:C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及要素教育理论。
“教育心理学化”含义:一是就教育目的或结果的意义而言,要求教育教学应使人固有的、内在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二是就教育教学的活动或过程的意义而言,要求教育教学应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协调一致,使儿童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道德情感等诸方面都处于自然主动的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利诺创办了()。
SSS_SINGLE_SELA“乡村之家”B“儿童之家”C“快乐之家”D“国民教育之家”分值: 0答案:C人文主义者维德理利诺开办的是快乐之家,实行人文主义教育。
欧洲新教育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所“新学校”是()。
SSS_SINGLE_SELA贝达尔斯学校B艾伯茨霍姆学校C隐修学校D罗歇斯学校分值: 0答案:B新教育运动是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教育改革运动。
1889 年,英国的雷迪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即艾伯茨霍姆学校。
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法案是()。
SSS_SINGLE_SELA《费里法案》B《巴尔福教育法》C《费舍教育法》D《福斯特法案》分值: 0答案:D1870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福斯特法案》(又称《初等教育法》)。
法案的宗旨在于完善已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
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美国 1917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方面的重要法案是()。
SSS_SINGLE_SELA《史密斯—休斯法案》B《毛利法案》C《生计法案》D《国防教育法》分值: 0答案:A美国在 1917 年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案》,正式确立了美国职业教育体系与制度。
(完整)叶澜新基础教育理念
“新基础教育"探索方向以“民族——世界”为横坐标系,以“生命—-时代"为纵坐标系,在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了诸多创生性的探索。
探索一:在学校中“人”的发展与管理上,确立了“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
探索二:把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确立为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翼,并在其中灌注了“生命关怀"。
探索三: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使制度成为理论团体实践的枢纽。
探索四:重建学校文化,实践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学校文化转型.叶澜所建构的新教育观念为:⑴基础教育的“价值观”的更新,包括新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
基础教育应该为社会之未来和学生人生之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存在;教育过程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基础教育不能忽视社会的变化。
⑵教师的学生观的具体化,包含了“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让她们体会学习过程的愉悦.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
⑶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提出了“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四个新观念。
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教育活动内容过程与方法都应呈结构状态,且结构是灵活的。
教育活动中会因为多种因素的作用而生成新的动态要素。
真实的教育活动以综合为特征,需要人的多方面的投入。
叶澜提出了改造思路: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课堂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教师不能完全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预定安排,教学进程有时需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学生人生的对话者,师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生命在课堂上涌动和成长.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4.1复习笔记一、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透析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问题看似抽象、宏观,其实它渗透在学校教育实践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是教师对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走向自觉的开始。
(一)学校教育实践中渗透着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1.从日常的教学工作来看教师对教材内容育人价值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方式等,都包含着教师的价值取向,都暗含着教师对学生培养观念的认识。
2.从每一所学校整体改革来看学校改革的目的及改革方向;校长如何判断、选择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如何具体策划学校的发展;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的独特价值问题;如何实现不同年级教育的独特价值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包含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
3.从区域性的教育变革乃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改革与发展来看不断提出、推进着的各种教育改革,同样包含着国家教育决策者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判断与取舍,并通过政策、管理而真实地推进着教育改革。
因此,教育者要仔细地解读区县、省市、国家的教育政策,从中感受教育价值取向的存在。
(二)透析学校教育价值取向1.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人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
(1)作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主体应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他们在对学校教育价值认识、判断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的自觉选择。
(2)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指向是实践中的学校教育整体,它是渗透在学校教育之中,直接决定学校教育运作方式与实践形态的人的价值取向。
(3)从研究方式来看,价值取向是人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
它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对学校教育与自身的深刻“自觉”基础上的。
2.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性(1)“教育活动是人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充满价值色彩并为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而存在的。
任何教育活动决不可能摆脱价值的影响。
不存在没有价值取向的、中性的教育活动。
(2)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试图回避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客观真理、规律的方式为自己的学校教育实践寻找庇护力量,同样是在以另一种隐蔽的方式,推行着自己的价值观。
叶澜《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详解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4.2课后习题详解1.以你任教的学校和学生为对象,分析学校的培养目标设计与学生成长的现实状态。
答:(1)学校培养目标我任教小学学校培养目标大致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两大类,具体阐述与分析如下:①总体目标要培养“懂礼仪,讲诚信,善思考,敢实践,有特长”的小学生。
这一总体目标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与时代发展、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相协调的价值取向。
②分级目标对一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带齐并爱护教学用品,按时上学,有事请假;b.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书写端正,按老师要求完成课堂及课后作业;c.了解并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上课发言先举手;d.初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树立自信心。
对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热爱学习,不懂就问,乐于合作;b.勤于思考,善于讨论,课堂上积极发言;c.独立、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d.树立自信,敢于尝试。
对三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专心听讲,主动学习,珍惜时间;b.独立完成作业,初步培养自查习惯;c.合理安排时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d.独立思考,个性鲜明,敢于质疑。
对四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能自我监督,并能督促他人;b.能课前预习,并有预习笔记;c.自我反思,敢于质疑;d.能够阅读有益资料并能查阅与选择资料。
对五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与人沟通、合作;b.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见解;c.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d.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
对六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a.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b.课后复习知识,并举一反三;c.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兴趣爱好趋于稳定;d.独立思考,个性鲜明,大胆质疑。
对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发展性、差异性的准确把握。
(2)学生成长的现实状况①从学习状态上来说,全校各个年级整体学习势头良好,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学生们大多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后也同样积极向老师、同学请教。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1(前言、第1—4章)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1 (前言、第1—4章)一、填空题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 心理 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 日常 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钦斯特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出人性的共同要素,为培养这种“永恒”的人性服务。
6.课程设计的含义是指按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 (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生态整合取向试图把课程的三大来源,即学科内容、学习者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兼收并蓄。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二、单项选择题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 A ),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与革新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与革新【摘要】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家发展。
传统取向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但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这一挑战,高等教育需要革新培养目标,包括更新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等。
实践案例表明,培养目标的革新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建议高等教育在未来发展中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性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价值取向、革新、传统、现代、策略、实践案例、改进、发展、重要性、未来、思考1. 引言1.1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所应达到的培养目的和目标。
这些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等教育应当紧跟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有担当的社会人才。
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高等教育应当不断完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1.2 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一些高校拥有更多优质资源,而一些地区或院校的资源严重匮乏;教学方法滞后,大部分高校仍然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与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脱节;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一些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高校存在严重的教学质量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竞争力。
第二章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构成
进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9
(一)科学情感和态度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为何强调情感目标?
情感是培养“完整儿童”的保证。
“完整儿童”:儿童的身体、情感、认知、道德和社会的整合性发展。
情感目标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需注意四方面:
10
Ⅰ 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
情感方面
发展好奇心,引导探索周围常见自然现象,愿意参加制作
培养幼儿关系、爱护动物、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33
(三)4-5岁(中班)幼儿科学活动教育目标
方法技能方面
学会观察不同物体或同类物体的特征
学会使用工具的简单制作
学会比较概括认识事物的不同或相同 引导幼儿用语言或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发现或展示科学活动结果
41
环境以及及相应的动物的知识的,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话题。于是我就引导他
们:“鸟有哪些本领?它为什么会飞?”“鸟在找什么东西吃?”……在孩子
们一阵热烈的讨论后,“鸟”这一主题活动就诞生了。 【点评】 当幼儿对小鸟产生兴趣是时,教师就立即将它们的兴趣与幼儿发展的长远目标 建立起联系,然后根据幼儿当时的兴趣,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从而产生了 “鸟”这主题!
18
(二)科学方法和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要让他
们掌握学习和获得知识的方法。虽然说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
但并不是说不能对他们进行科学方法的启蒙。
科学方法的的核心就是要获得探究问题的策略,即知道如何去
解决和探究问题。
19
(二)科学方法和策略
幼儿探究问题的策略一般由四个环节构成:
激发对自然和科技感兴趣,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养目标及其价值选择
264第3 0/ 总 2期 00 1
文章编号 :0 1 89 (060 — 02— 2 10 — 7 42 0 )4 02 0
●● ● ●
CE RH-Y H OEJO H U A
张劲松 。 蔡慧琴 ( 江西教育学院, 南昌 30 2 ) 江西 3 09
摘 要: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 育是 为 了适应基础教 育发展 需要 , 更新 中小学教师 的教 育教 学理念 。 高中小学教 师全面 提
贯彻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宏伟工程。在基础教育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明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目
标及其价值 选择 。 对于在新 时期提 高 中小学教 师继 续教 育培训质 量将起到 一定的促进作 用。
续教育的培养 目 标及其价值选择 予以审视。 培养 目标 : 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 “ 谓教 育 目的 , 指社会 对 教育 所 要造就 的社 所 是 会个体 的质量规格 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 目的是 ” 人们对 受教育者的期望 ,反映人们在某一时期 的教 育理想 , 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 目标是 教 育 目的 的具 体体 现 , 是教 育 目的 实现 的桥梁 , 它们 之间是普通与特殊, 抽象与具体之 间的关系, 明确不 同教育形式的培养 目 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 以提高教 师实施素质教育 的能力和水平为 重点。同年发布的 《 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 教育的决定》 指出: 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 的重点。继续教育应 当以培养 具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中小学教师
■ 逐步深化:教师资格 制度的实施对教师从教资格提 出了明确要求; 04年全面实行新课程为标志的 以2 0 疆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 …
施良方教授在《课程理论》中以综合“教 材”、“学习活动”、“学习经验”三种取 向的课程内容观为基础,提出了选择课程内 容的三项准则: (一)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 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 需要。
因此,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使 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包 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 能 力 。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他将课程内 容看作是学习活动,认为“课程的最 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 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 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博比特、 查特斯(W. W. Charters)和塔巴(H. Taba)等人,认为课程应该对当代社 会的需要作出反应。
第一节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施良方在《课程理论》将课程内容 定义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 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 它们的方式。 靳玉乐在其《现代课程论》中指出: 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 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 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
从对课程内容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课 程目标对课程的内容具有方向指导作用。 也就是说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 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 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而课程内容 是课程目标的最直接的体现,是实现课 程目标的手段,直接指向“应该教什么” 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之间的 区别 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有各自 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 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 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师理念上的混 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 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为了改变目前这种混 乱的现象,我们就要明了课程内容、教材内 容、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纳粹集中营幸存者, 在美国当一所 中学校长,他给每一位教师一封信: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 则体现为学校培养目标。
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回答的是学校教育要培 养怎样的人?这样的人具有怎样的素质和 特点?
学校培养目标体现着国家、地区、学段、 具体学校的需要
不同的学校培养目标不同 教材P.147
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体现在学 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比如在课堂上, 教师是忠于课本,还是看重书本知识与学 生生活的联系;是尊重学生,还是爱护有 余、尊重不足;是考分至上,还是素质教 育?在对一个学校或一个老师进行一段时 间的观察之后,我们都可以心中有数。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概念:学校教育工作者对 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
比如:常见的教师管理风格
师生关系的类型有四种:民主型、放任型、专 制型、挚爱型
案例:两种学生生活状态的比较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承担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 所回答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向何种方向发展, 实现何种价值?
某地教育局辖下有个“特殊教育中心”,每个学期总有那么一段时 间,这里门庭若市,好不热闹。往这跑的目的,概括起来说,就是 “争取弱智”。原来,这个教育局下辖有近60所中心小学,为了监 控各校的教学质量,教育局规定每个学期都要组织统考或抽考,并 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工作实绩的依据之一。教育局在发文件时 明确规定,为了公平起见,除了弱智生外,所有在册的学生都必须 参加统考;弱智生如果参加考试,其成绩也不必统计在内。为了提 高平均成绩,于是许多学校动起了歪脑筋,就是尽最大可能把成绩 差的那几个学生归到弱智生里去。由于鉴定是否弱智的权力在“特 教中心”,又由于鉴定弱智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使得个别特教中 心的工作人员异常吃香。某中心学校由于校长会交际,每个年级都 争取到了一定数量的弱智生,这让一些学校和羡慕。然而,当家长 得知自己的孩子一下子成了弱智,每一个家长的心头都在滴血;而 当孩子得知自己是弱智时,他们放弃了努力。
第四章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 培养目标重建
你对下面的事件如何看待: 1、绿领巾事件; 2、红校服事件; 3、脱裤子罚跑事件; 4、后进生考试在走廊事件; 5、学习差的学生测智商事件; 6、男童做操不认真被锯手腕事件; 7、对“狼爸”体罚教育事件。
绿领巾
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 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 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 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 学生发放了绿领巾。这引起了家 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 一种歧视。但学校进一步解释这 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 歧视”,他们也是借鉴的外地学 校的做法。而在上海、北京、武 汉等地,确曾出现过“绿领巾”, 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 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本 来不是同一事物,这些做法已经 被叫停。
男童做操不认真被锯手腕事件
因为做操不听话,西安城东一幼儿园老师 对一名4岁男童用锯条割手腕的方式进行 处罚,导致男童受伤.
目前,两名当事老师已被幼儿园开除.灞 桥区教育局表示,将召集辖区所有的民办 幼儿园院长开会,加强师德教育,已决定 对该幼儿园园长做出停职处分,向全区通 报批评.
据了解,男童在受伤之后出现交流障碍.
第一节 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 与培养目标透析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看似抽象宏 观,其实渗透在学校教育实践之中。
老师的点滴教育言行都渗透着价值取向。 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挣大钱,娶美女”?
湖南有位叫尹健庭的老师在课堂上说读书读得好可
以赚大钱娶美女
湖南株洲一中学生以家里有的是钱为由拒绝读书 2003年11月22日13:32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我家有的是钱,还要读书干什么?”株洲某民办中学初 一学生洋洋(化名),日前为自己拒绝参加学校段考的一 番解释,着实让在场的老师大跌眼镜。 据洋洋的班主任说,几天前,按照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 要求,学校组织了一次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洋洋几乎每门功课都交了 白卷,有的单科考卷,他连名字都不写。事后,班主任 把他叫到办公室问原因。洋洋说,他不是做不出,而是 根本就不想做。他说,他不知道自己家里有那么多钱, 为什么还要他读书,还要他参加考试。
第二节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当 代更新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几种历史呈现形态: 1、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主要体现为政治功能。如柏拉图认
为教育只有一种功能,为理想国培养各阶层人员。 如建国后50年代开始的教育革命,一直到文革期间,教
育完全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 的工具”,“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给了教育以毁 灭性的打击,不仅否定了教育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而且 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生产也无缘联系。当时,在许多 人的观念中,以为教育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只是 与阶级斗争息息相关。 二战时期德国的法西斯教育也是如此。
2、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
亚里斯多德承认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 育是国家的事业,忽视教育就会危害政治 制度,但是同时,他认为教育不仅要考虑 到“有用”,还要考虑到“闲暇”,“显 然应该有这样一种教育,为父母的用其训 练子者,不是因为它有用或必需,而是因 为它是自由的和高贵的。”
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应该是相结合 的,但在什么程度上结合,两种价值的力 量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在阶级社会, 或非常时期(如民族危亡之时),教育的 社会价值会凸显。
红校服
“绿领巾事件”余波尚存,“红校 服事件”又横空出世(据媒体报道, 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 年级成绩前50名学生发放红色校服, 印有“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 字样。该校办公室人员证实,该校 确实向考试前50名学生发放红色 “优秀生”校服)。相同的,是两 者都打着“激励教育”的口号却做 着“反教育”的事实;不同的,前 者是负面激励,后者是正向激励。 除此外,后者的复杂还表现在有商 业元素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