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素材的运用公开课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大雁归来》,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2)懂得珍惜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大雁迁徙的原因和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雁的了解。
(3)简介课文《大雁归来》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2)讲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实践环节:(1)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大雁,体验迁徙的过程。
(2)学生展示角色扮演成果,分享感受。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内容。
(3)拓展学生对大自然和动物保护的认识,培养爱护环境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表扬优秀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跟上教学进度。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课教案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课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运用作文素材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结合素材进行有效论证。
教学内容- 作文素材的分类与特点。
- 如何高效搜集作文素材。
- 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技巧。
- 实例分析与模拟练习。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开场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认为一个好的作文素材应该如何选择?”“为什么同样的素材,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效果会截然不同?”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文素材的重要性和选择的标准。
讲授新知教师需要系统地讲解作文素材的分类,如历史典故、名人名言、自然现象、生活趣事等,并强调不同类型的素材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根据作文的主题和论点来选择合适的素材。
实践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各自收集的素材,并讨论这些素材如何被有效地运用到作文中。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搜集和筛选素材,最后形成一篇短文。
案例分析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范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素材的。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看到不同素材在文章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它们是如何支撑文章论点的。
总结提升在课程的教师需要总结素材选择和运用的要点,强调素材要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避免堆砌无关的素材。
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大胆尝试,不断积累和创新。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话题,收集相关素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下一次课上,学生将交流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同伴评价。
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学生在素材搜集和运用方面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的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寓意,学会珍惜和耐心等待。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葫芦,引导学生关注并激发学习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葫芦的了解和印象。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找出并学习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3.3 课堂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寓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课文故事。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表演心得和体验。
四、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事,并谈谈他们对课文中寓意的理解。
(2)请学生运用课中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在作业布置中,学生能够运用课中学到的生字词,写出一篇小短文。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6.2 评价方法:(1)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对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
《月迹》公开课教案素材
《月迹》公开课教案素材一、教材分析《月迹》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生动无比,对话极短,又使情节延伸发展,把小朋友们中秋赏月的情景写得灵动而富有生趣。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本篇课文的课前参与时,表示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第一课时的梳理,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即空间位置的变化顺序。
同时,小朋友们既被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又对其中的不少词语发生了困惑,提出了不少问题。
在课堂学习中,他们通过质疑、研讨、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找到了学习中的喜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将许多好词佳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下来。
课后,许多小朋友自发地展开习作,在学习中多角度的理解月亮在不同人、不同心情时的不同含义,并在习作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了本课中学到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读通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小朋友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欣赏文章中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言。
4.结合课外阅读,摘抄、背诵描写月亮的文字,并体会到,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多种形式读通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小朋友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欣赏文章中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言。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夜晚,当一轮皎洁的明月爬上树梢,把它那银色的光芒洒向大地的时候,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被它所吸引、所感动,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老师相信,当你们仰望那皎洁的月亮时,内心深处也会有许多的感触,愿意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学生:当我看到月亮时,我会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吟诵)因为我的爸爸总是出差,我想他一定会很想家,想和我一起看月亮。
《大自然的启示》公开课教案素材
《大自然的启示》公开课教案素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从大自然中获取启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启示概述:介绍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以及这些现象和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2. 生物的适应性: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原理,并从中得到启示。
3. 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探讨自然界中的平衡与和谐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人类社会中实现平衡与和谐。
4. 自然规律的应用:分析自然界中的规律,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并引导学生将这些规律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 人与自然的关系:讨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引导学生从观察中获取启示。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规律的应用。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规律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案例等。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3. 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自然规律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心得体会: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
4. 学生环保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导入新课《大自然的启示》。
课内素材运用公开课教案
课内素材运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旨在通过课内素材的运用,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运用课内素材,提高学习效果;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素材均来源于教材,素材内容与学科知识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素材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了解素材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概念,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2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方法,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3 教师点评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素材的相关知识,完成课堂练习。
4.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方法,进行互动交流。
4.4 教师点评4.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5.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作业完成的质量。
5.3 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中展现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应包括素材的背景知识、相关概念和运用方法等内容。
6.2 辅助材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辅助材料,如相关文章、视频、图片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素材。
6.3 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素材和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
第七章:教学设计7.1 课堂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
《大雁归来》公开课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雁归来》。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和团队精神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大雁归来》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3. 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的了解。
难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生词和短语的准确运用。
3. 大雁迁徙原因的推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大雁归来》的文本。
2. 与大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或黑板。
4. 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雁的迁徙场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大雁归来》,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3.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问题或任务,如:大雁为什么要迁徙?(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推理和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大雁归来》。
2. 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写一段关于大雁迁徙的小作文。
3. 调查和研究其他动物的迁徙方式,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是否需要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年级美术课教案:用素材展现音乐创意
三年级美术课教案:用素材展现音乐创意一、教学目标1. 学会用不同的素材展现音乐创意。
2. 提高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3. 提高绘画和手工制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了解素材的种类和用途。
2. 实践操作: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使用不同的素材进行手工制作。
三、教学过程1. 预热环节:老师让学生听一首流行歌曲,并要求学生跟着节奏手舞足蹈。
2. 理论知识讲解:老师向学生介绍素材的种类和用途,例如纸张、颜料、剪纸、线、布等。
3. 实践操作环节:(1)老师提供一段小提琴音乐,让学生使用纸张和颜料进行绘画,展现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2)老师提供一段钢琴音乐,让学生使用剪纸和线进行手工制作,展现音乐的节奏和速度。
(3)老师提供一段吉他音乐,让学生使用布料和线进行手工制作,展现音乐的轻盈和舒适。
4. 总结环节:老师和学生一起观察展示出来的作品,评价学生的创意和技巧,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方法1. 听觉教学法: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旋律和节奏。
2. 实践操作法:通过手工制作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3. 交互式教学法: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作品,实现互动和合作。
五、教学资源1. 乐器音乐素材:小提琴、钢琴、吉他等。
2. 手工制作素材:纸张、颜料、剪纸、线、布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创意和技巧。
2. 展示出来的作品的质量和美感。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七、教学效果本课程通过让学生通过素材展现音乐创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欢乐,同时提高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制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发挥,并且在课程的展示中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与朱元思书》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感悟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作品中的人际关系。
2. 体会作品中的自然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3.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熟练掌握并背诵《与朱元思书》全文。
2. 理解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汇含义。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提出问题。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4. 写作练习: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3.2 教学手段1. 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2. 图片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感知。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学习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新课1. 简介作者朱元思及其作品。
2. 提问:请问同学们听说过朱元思吗?他的作品有哪些?4.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提出问题。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3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所见》公开课教案素材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所见》公开课教案素材2. 学科领域:小学语文3. 课时安排:每课时40分钟4.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5.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所见》这篇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c. 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 教学难点:a.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b.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的情感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所见》文本,PPT,黑板,粉笔,生字词卡片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计算机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b. 板书课题《所见》,引导学生齐读课题2. 朗读课文(5分钟)a.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b.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指导停顿和重音c. 学生分角色朗读,互相评价3. 学习生字词(5分钟)a. 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b.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c. 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4. 理解课文内容(10分钟)a.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题c.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教师讲解5. 想象与联想(5分钟)a.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b.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互相交流6.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b.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7. 作业布置(5分钟)a. 抄写生字词b. 熟读课文c. 写一篇关于课文内容的想象作文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让素材更有感染力”作文公开课教案
“让素材更有感染力”作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选材的一般方法,学会辨别素材的优劣。
2、过程与方法:学会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更有效地记录生活。
二、教学重点:如何有效地避免选材中的失误,使素材更有说服力。
三、教学难点:用较为系统而准确的方法品评素材,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四、教学过程:勤收云锦作天衣如何让你的素材更有感染力一、导入:1、写作文难吗?导入词: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大家心爱的作文。
为什么你心爱的作文常常无法让你感到可爱呢?写作文难吗?学生自由谈。
2、本堂课的重点:勤收云锦作天衣,让素材更有感染力。
美味佳肴须用好的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也须用好的材料来制作,同样,好作文也离不开好的材料。
材料的质量与作文的感染力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选取好的材料,才能让你的作文更有感染力。
二、作文中不该选什么样的素材?1、分发素材病例,两人一张。
(1)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虽然都回到了座位,但还是很兴奋。
英语老师缓慢步入了教室。
而此时的班级,正乱成一团。
见此情形,老师准备严厉批评大家,但却咽住了,随后一阵又一阵愈加剧烈的咳嗽声从老师的嘴里传出来。
大家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安静了许多,可还有很多同学仍是吵闹着。
过了许久,老师停了下来,强忍着不咳嗽,说了一句:“好,我们开始上课……”她发现我们安静了,就开始上课了……(感情空洞的事例,文段所要表现的目的不明确。
究竟是要写老师哪方面的特质,没有表现出来。
其实面对此时的老师,他的心里并没有任何的感情。
)(2)今天是母亲节,我便决定帮妈妈做家务——洗碗。
首先,将碗放到水池里面泡着。
然后,用抹布上面沾一些洗洁精在每个碗上面都擦一遍。
最后,把每个碗洗干净放到柜子里。
在洗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洗碗是件体力活,要用力才能把碗洗干净。
就是因为这样,妈妈的指甲才会有损伤。
而且在洗碗的时候一直弯着腰,对于身高较高的妈妈来说十分辛苦。
(陈旧老套的事例,列举类似老套的事例可能还有公车让座、学骑自行车、深夜的一杯奶、过马路、送伞、生病住院等等。
《坐井观天》公开课教案素材(精选
《坐井观天》公开课教案素材(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坐井观天》。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故事背景,掌握生词、成语,分析课文结构,解读文章寓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坐井观天》的故事内容,体会文章寓意。
2. 掌握本课的生词、成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寓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重点:掌握生词、成语,分析课文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青蛙坐在井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只青蛙为什么只能看到一片天空呢?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然后回答问题。
3. 课堂讲解:a. 讲解生词、成语,如“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只井底之蛙,如何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让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并学会运用到生活中。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所学成语造句,巩固词汇。
六、板书设计1. 文章《坐井观天》2. 生词、成语:井底之蛙、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开阔眼界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寓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生词、成语,编写一个寓言故事。
2. 答案:示例:从前,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井里。
它认为自己看到的天空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一只海龟来到井边,告诉青蛙,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青蛙半信半疑,决定跳出井口一探究竟。
结果,它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此告别了井底之蛙的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寓意。
但在讲解课文结构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了解寓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组织一次寓言故事分享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应用教案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应用教案
引言:激发学生兴趣
开始一堂作文课之前,教师需要通过引导性的提问或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例如,可以展示一则新闻、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一个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作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一环节:素材积累
理论学习
向学生介绍作文素材的类型,包括文字材料、生活实例、历史典故等,并解释每种素材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收集一定数量的作文素材,可以是名人名言、诗词歌赋、新闻报道等,并进行分类整理。
第二环节:素材分析
案例解析
教师选取一篇优秀作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运用素材来支撑论点的。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看到素材与主题之间的关联。
互动探讨
让学生尝试从自己收集的素材中挑选出适合某一主题的素材,并说明理由。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议,提高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素材应用
指导练习
给出几个不同的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如何根据不同题目选择合适的素材,并教授一些素材融合的技巧,如过渡句的运用、素材的剪裁等。
创作实践
让学生现场写一篇短文,要求必须使用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素材。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
第四环节:作品分享与反馈
作品展示
选择几篇学生的作品进行朗读分享,让其他学生学习借鉴。
点评改进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素材运用的亮点和不足,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不断改进。
结语:总结提升
在课程的教师应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强调素材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将丰富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公开课教案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公开课教案《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教案高一语文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学生写议论文“无材可用”的大难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训练高效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学会一材多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方法】印发资料,学生训练,教师精讲点拨。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掌握“多角度立意”,处理好素材与论点的论证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素材与论点的关系,写好“叙例”和“议例”。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2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花8分钟时间自行阅读以下材料:【运用技巧】一、多角度深思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邓亚萍, 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
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
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3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
教资素材教学设计
教资素材教学设计素材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如图表、模型、实物、幻灯片等辅助工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下面将就素材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一、素材教学设计的步骤步骤一:确定学习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所教授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具体目标。
学习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步骤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应该具有直观、生动、简明、有针对性的特点,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步骤三: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素材的特点和学习目标,教师需要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四:制作教学素材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制作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可以是图表、模型、实物、幻灯片等,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制作,并确保素材的质量和完整性。
步骤五: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步骤六:评价学习效果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讨论、观察等多种方式进行,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并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二、素材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1.选用合适的素材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素材。
素材应该具有直观、生动、简明、有针对性的特点,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巩固所学知识。
3.制作精美的教学素材教师在制作教学素材时,要注重素材的质量和完整性。
素材应该具有清晰、明了的表达方式,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4.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请你支持我(上课稿)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请你支持我(上课稿)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请你支持我”的用法,能够熟练运用该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2.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勇于请求他人支持的勇气。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请你支持我”的用法,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恰当地使用“请你支持我”。
3. 开展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请求他人支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生动的故事或现实案例引出“请你支持我”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请你支持我”的用法,举例说明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3.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生活中的支持与被支持的经历,探讨如何恰当地表达请求支持。
4. 实践环节:教师组织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请求他人支持,并给予及时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团队活动,评估学生在协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
3. 口语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请你支持我”的能力,如表达清晰度、语境适应性等。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请你支持我”的用法讲解、实例展示、互动环节等。
2. 小组讨论素材:提供不同场景下的支持与被支持的经历,供学生分组讨论。
3. 团队活动道具:如海报、投票箱等,用于开展团队活动。
4. 教学视频或音频:用于引出课题或作为辅助教学材料。
5. 评价表:用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各种现实场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并运用“请你支持我”。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小组讨论和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反馈与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其在表达请求支持时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不断改进。
《座房子最漂亮》公开课教案素材
《座房子最漂亮》公开课教案素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与交流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和实践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房子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则。
2. 培养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表达自己对漂亮房子的理解和创意。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房子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则,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讨论、操作、创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房子图片、建筑材料样品、绘画工具、手工制作材料等。
2. 学具:学生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3.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学生座位合理布局,方便交流和展示作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系列漂亮的房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激发学生对房子美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房子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则,引导学生了解房子美学的基础知识。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房子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引导学生掌握房子的基本设计原则。
4. 实践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并绘制自己心中的漂亮房子。
5. 创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设计一座漂亮的房子,可以采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形式。
2.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作品进行个别辅导,提出改进意见。
3. 学生根据教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八、拓展与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建筑展览或实物建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建筑美学。
学考作文素材讲解教案模板
学考作文素材讲解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作文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讲解作文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将素材运用到作文中。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或图片引入作文素材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素材,引导学生思考素材的来源和运用。
2. 讲解作文素材的选择和积累。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的方式,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和积累作文素材。
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收集一些有趣的素材,比如一些有趣的对话、一些独特的景色、一些感人的故事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作文,从中学习如何运用素材。
3. 引导学生运用素材。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运用素材进行写作。
可以给学生一些写作题目,让他们根据自己积累的素材进行写作,然后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素材。
4. 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素材的创造性运用,比如让学生进行一些创作活动,让他们自己创造一些有趣的素材,然后进行写作。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小组合作,共同收集和运用素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看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素材进行写作,是否能够表达清晰、思路清晰。
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来评价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看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方法,是否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幼儿活动教案的素材收集与课堂运用
幼儿活动教案的素材收集与课堂运用引言幼儿活动是学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而教案的素材收集与课堂运用则是活动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探讨幼儿活动教案中素材的收集与运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幼儿活动。
一、确定目标和主题在开始收集素材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幼儿活动的目标和主题。
目标可以是幼儿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提升,主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季节或幼儿兴趣来确定。
明确目标和主题,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收集素材。
二、多元化的素材渠道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来收集素材。
例如,借助图书馆齐整而丰富的幼儿书籍、购买教材、使用幼儿相关的App等。
此外,可以参加专业培训、订阅学术杂志、参观艺术展览等,拓宽素材的来源渠道。
三、品味和挑选素材素材的品味和挑选是关键环节。
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教育需要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素材。
例如,要考虑内容的可读性、启发性,是否与幼儿的兴趣相符等。
在挑选素材时,教师还需要审查内容是否符合教育原则,并排除一些不适合的素材。
四、整理和保存素材为了便于管理和参考,教师应该进行素材的整理和保存。
可以建立分类系统,将素材按主题、教学目标、适合的年龄段等进行分类。
同时,可以利用电子设备,通过文件夹或软件进行数字化整理。
这样,教师在需要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素材。
五、素材在课堂中的运用收集到素材后,教师需要将其有机地运用到课堂中。
首先,可以将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入,让幼儿对主题产生兴趣。
其次,可以运用素材设计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素材进行游戏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活动教案的素材收集与课堂运用,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例如,在使用绘本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创作故事情节或绘制角色。
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可以动手动脑,培养自己的艺术和创造能力。
七、素材的更新与分享教师应不断更新素材,以满足幼儿需求的变化。
《大自然的启示》公开课教案素材
《大自然的启示》公开课教案素材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究大自然中的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大自然的启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共十个章节,本教案提供前五个章节的详细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常见现象和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共同探索大自然的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大自然的规律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界中的规律,如季节变化、日出日落等。
教学活动:观察四季变化,记录日出日落时间,进行分析。
2. 第二章: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内容:探讨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并进化,如鸟类的迁徙、动物的保护色等。
教学活动:观察不同鸟类的迁徙行为,分析动物保护色的作用。
3. 第三章:自然界的循环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如水循环、碳循环等。
教学活动:进行水循环实验,观察并记录水循环过程。
4.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与繁衍教学内容:探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衍方式,如种子的传播、植物的适应策略等。
教学活动: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分析种子的传播方式。
5. 第五章:生态系统的平衡教学内容: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平衡,如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等。
教学活动:构建简单的食物链模型,讨论生态系统的平衡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观察工具:望远镜、显微镜等。
实验材料:水、种子、植物等。
教学辅助材料:图片、视频、PPT等。
五、教学评价观察记录:评估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六、教案概述本教案继续深入探讨大自然中的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大自然的启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素材的运用【教学目标】1、以写作带动回归文本,以回归文本促进写作。
2、掌握从课文中提取素材的方法,学会使用素材。
【教学重点】1、古代名人事例的运用。
2、古诗文名作的巧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使用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作文驾驭文本素材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论据段落的结构安排(汉堡包式结构:论点+解释+名言+事例+分析总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写作中,常为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而苦恼不已。
其实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
要解决“写什么”,首要任务是积攒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高中生的一个难题。
很多同学平时花大力气死记硬背的一些素材,临到考试又都忘得差不多了,即使记起一些,也是零零碎碎,不够完整。
其实,不必刻意去记很多的材料,我们可以就从学过的课文入手,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素材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或对不同的课文素材进行分论题进行整理,这样就使得课文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所以我们很多同学可谓是:“捧着金碗去讨饭,躺在金山上哭穷”。
其实,“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课文素材是鲜活的例子,是可供二度创作的不竭源泉。
对课文素材进行再次利用,既是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也是较好的素材积累方法。
纵观许多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于我们的课本。
那么,我们该如何深挖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阅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作文来呢?二、技法指导1、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
并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
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等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
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
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
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
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2、从课文语言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有些课文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精致典雅,优美流畅,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甚至有些课文字字珠玑。
引用课文中的语言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语言素材,就是语文课本中某些思想和文采兼美的句子和段落。
这些语言可以直接用在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
语言素材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直接从课文中进行截取,特别是每年高考大纲规定的必背篇目中的名言警句,适时适地使用,会让我们的识记发挥一石二鸟的功能。
如某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稳中求胜》,沉稳从志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
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
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
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会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
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
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
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
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
霸王之败,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作者将《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报任安书》等古诗文和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随兴驱遣,显得从容不迫。
古诗文蕴藏着丰富的语言资源。
现行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必修),就有很多的古诗文,不啻为一个语言富矿。
坚持到底,不至于写作时语言干燥,怎一个愁字了得。
3、从课文思想观点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
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求学重知。
“学不可以已”,求知重学的美德,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可选用的例子,如《劝学》,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要积累,持恒专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知就离不开向老师学习,如《师说》,无论身份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都是学习的对象。
《师说》中提到求学要不耻下问,《游褒禅山记》中强调治学要“深思慎取”,《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为学要勤奋。
又如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顾全大局,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
可选用的例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面对廉颇的扬言,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装病不上朝,不和廉颇争列次,远远望到廉颇的车子,就赶紧掉头绕开。
廉颇虽然居功自傲,但最后还是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也是源于有一颗爱国之心。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因国家不能早早重用自己,心生嫌隙,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最后凭着自己的智慧劝退秦师。
相反的例子如《鸿门宴》,项伯因张良曾相救,看重人情关系,泄露了军中机密,导致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彻底失败。
表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
最典型的当数《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的《涉江》里“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虽表现的是忠君思想,不也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吗?《过秦论》、《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里“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则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要牢记历史教训。
表现乐观、豁达的。
比较典型的如苏东坡《赤壁赋》中所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的一面,应丢开个人愁怀,保持豁达开朗的性格。
表现批判继承、大胆借鉴的。
鲁迅的《拿来主义》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主张,在当今正处于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表现青春激情与气概的。
如《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青年人远大的理想和朝气蓬勃的斗志。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是青年才俊春风得意、事业有成的写照。
而《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则表现的是一种处境虽不如意但仍能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豪迈气概。
4、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大师的手笔。
这些名家大师们大多经历坎坷,他们的高尚德行堪称世之楷模,他们的智慧人生给予人们无尽的启迪。
学生如果能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走近大师,了解大师,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精神的营养,并加以积累,无形中也就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的材料宝库。
写作中就可以运用宝库中的材料,妙说文章中要论证的天下之理。
如20XX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任尔东西南北风》恍惚间,我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那是宋代大诗人苏轼。
在仕途失意时,在与家人分隔两地只能对月怀远时,他仍不忘送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是何等的旷达胸襟!我知道,接踵而来的磨难让东坡品尝到“寂寞沙洲冷”的酸楚,让他不禁洒下“点点离人泪”,而最终,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理想,游遍祖国山川,留下“大江东去”的豪迈,留下“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
他始终记得自己的使命,不管处于什么状况都不曾放弃。
执著的东坡,你为华夏文化留下了多少令人惊羡的词章!又想到“人比黄花瘦”的易安――我最敬佩的女词人。
她坎坷的人生,向来让人欷�不已:她的晚年,战事不断、丈夫亡故、书画财产被扫荡一空,一下子就跌入到贫困的深渊。
在那么多的挫折面前,易安没有逃避,或许她的词中还有“最难将息”的时候,有舴艋舟载不动的“许多愁”,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可是她活下来了,如此顽强地活了下来。
偶尔地,她也做绰约多姿的江南女子,挥动蝉翼般的衣袖,捧一缕黄昏后的暗香。
坚强的易安,她执著的思考和不畏艰辛的精神,为中国婉约派词人留下了多少永恒的印记!以情动人,讴歌达观人生。
文章由风雨飘摇的小树联想到苏轼和李清照,通过对他们人生道路的追寻,阐述了“千磨万击还坚韧”的人生态度。
作者对古人的“惊羡”和“敬仰”,跃然纸上,很好地体现了“凡文皆情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