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担保风险及其内部控制

合集下载

担保公司如何应对信用风险集中度

担保公司如何应对信用风险集中度

担保公司如何应对信用风险集中度信用风险集中度是指在特定的业务领域,担保公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集中在少数借款人或少数业务中的情况。

这种风险集中度可能导致担保公司在借款人违约时承受巨大亏损,对其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担保公司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管理和应对信用风险集中度。

下文将介绍担保公司应对信用风险集中度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1. 做好风险评估与监控担保公司应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与监控机制,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定期更新借款人资料、与借款人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担保策略。

同时,担保公司应建立起严格的风险监控体系,对信用风险集中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 分散信用风险为了降低信用风险集中度,担保公司应积极寻找多个借款人和多个行业的担保机会。

通过扩大业务范围,增加借款人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能够有效减少信用风险集中度的程度。

此外,担保公司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参与一笔担保业务,以分散信用风险。

采取多元化的担保业务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担保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集中度。

3. 加强内部控制担保公司应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确保业务运营的规范和透明。

建立健全的内部审批流程和风控制度,加强对担保业务的审查和监督。

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内部审计,以发现和预防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集中度问题。

同时,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和风控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和不当行为对信用风险集中度的影响。

4.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担保公司可以采用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来应对信用风险集中度。

例如,可以购买信用违约掉期(CDS)等衍生品来对特定借款人或特定业务的信用风险进行风险对冲。

此外,担保公司还可以建立信用风险储备金或风险基金,以提供额外的保护和补偿,应对出现信用风险集中度时的亏损和损失。

5. 主动应对风险情景在担保业务发展过程中,担保公司应主动评估和应对不同风险情景。

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制订指引

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制订指引

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制订指引担保业务是指在贷款、融资等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提供信用保证、抵押担保等形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一种金融服务。

担保业务在金融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担保业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1.风险评估和控制建立担保业务风险评估和控制制度,包括明确担保业务的风险特征和风险定级标准,建立客户信用评估机制,对担保业务的风险进行定期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例如,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更多的抵押担保或增加担保公司的担保比例。

2.内部机构设置和运作明确担保业务的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信息不畅通和责任不清晰的情况发生。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和监管,并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审查和决策担保业务的风险管理情况。

3.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制定明确的担保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包括担保业务的申请、审批、风险管理和资金运作等各个环节。

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加强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确保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制定严格的业务审核流程,确保担保业务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4.内部控制监督和审计建立内部控制监督和审计制度,包括内部控制自评和内部审计。

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自评,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同时,对于存在较大风险的担保业务,可以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和审计。

5.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包括及时公开担保业务的相关信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决策依据。

建立健全的合规管理制度,确保担保业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并建立与监管部门的沟通渠道,及时反馈业务情况和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以上是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制订指引的主要内容,担保公司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制订,确保担保业务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信用担保的风险与防控

信用担保的风险与防控

信用担保的风险及防控一、担保的基本范畴所谓担保,又称为债的担保或者债权担保,是指为保障特定债权人利益的实现而由法律特别规定的措施,它是以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特定财产或者信用来确保债权实现的手段。

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担保的方式主要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

信用担保,是指由专门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制度化的保证。

它除具有担保的一般功能以外还具有特殊功能,实际上是一种专业担保。

专业担保可以提供集中的、系统的担保,从而引导资金和其他经济资源的配置,它主要是对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等提供保障。

专业担保具有经济杠杆的属性,这种属性直接由信用担保的放大功能体现,放大倍数是担保机构所提供的担保额及其承担担保风险的担保资金或担保财产的比例。

一般地说,担保放大比例越高,其对社会做的贡献越大。

同时,担保机构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这就需要担保机构具备更高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

二、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信用担保机构是以自身的信用为基础,利用自己的信用提升企业的信用,使其在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信贷风险,减少了对客户资信调查和赊账追讨的工作量,提高了信贷经营的效率。

目前,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融资的门槛,使银行将资金贷给企业的时,相当一部分风险得以分散,从而扩大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信用担保机构是联系银行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它一方面解决了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担保物不足的问题,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另一方面承担了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增强了银行的贷款意愿。

而在这整个贷款融资的过程中,信用担保机构事实上扮演了风险承担者的角色。

由于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大部分甚至全部贷款的连带清偿责任,银行贷款前的企业经济状况调查和资信审查标准就会降低,担保机构承担了双重“逆向选择”的风险。

企业在获得所需资金后,由于有担保机构的担保,还款压力和努力程度就会降低,银行相应的监管积极性和监管力度也会降低,担保机构同样承担双重“道德风险”带来的压力。

担保业务流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担保业务流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担保业务流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担保业务在金融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担保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对金融机构和客户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了解担保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对于保障金融机构和客户的利益至关重要。

一、担保业务流程风险点。

1. 信用风险,担保业务的核心是信用,而信用风险是担保业务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风险之一。

客户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着担保业务的风险水平。

2. 信息不对称风险,在担保业务中,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全面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从而增加了业务的风险。

3. 操作风险,担保业务流程中的操作风险包括人为错误、系统故障、不当操作等。

这些操作风险可能会导致业务流程的中断和错误,从而对金融机构和客户造成损失。

4. 法律风险,担保业务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文件和合同,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可能会对金融机构和客户造成较大的损失。

5.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波动导致的资产价值下降,从而影响担保业务的风险水平。

二、担保业务流程风险防控措施。

1.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在开展担保业务时,应加强对客户信用状况的评估和监控,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及时发现并应对信用风险。

2.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披露,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

3.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担保业务流程的监管和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

4. 加强法律合规管理,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建立完善的法律合规管理体系,规范担保业务合同和文件的签订和执行。

5. 多元化风险管理手段,金融机构应采用多元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包括风险分散、保险等方式,降低市场风险对担保业务的影响。

总之,担保业务在金融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风险。

金融机构应认真分析和评估担保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降低风险,保障金融机构和客户的利益。

担保公司的合规风控与内部控制机制

担保公司的合规风控与内部控制机制

担保公司的合规风控与内部控制机制近年来,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担保公司作为金融市场中一种重要的信用中介机构,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然而,由于担保公司业务涉及的风险较高,必须建立合规风控与内部控制机制,以确保其正常运营和有效监管。

一、合规风控机制担保公司在运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并建立合规风控机制来管理风险。

具体来说,合规风控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合规风险评估模型:担保公司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法规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合规风险评估模型。

该模型应能够全面评估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2.制定内部合规政策:担保公司应制定明确的内部合规政策,明确各项业务规范和操作要求,并确保员工熟悉并遵守。

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3.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担保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处理大量的客户敏感信息,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包括加密技术的应用、安全审计和监控系统的建设等措施,以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4.实施反洗钱措施:担保公司应建立和完善反洗钱制度,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反洗钱意识。

此外,还需做好客户尽职调查工作,确保不参与洗钱和其他非法活动。

二、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是担保公司管理风险、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

它关乎公司的运营效率和业务风险的控制。

以下是一些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内容:1.分工与职责明确:担保公司应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的岗位职责交叉检查机制,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

2.建立风险管理框架:担保公司应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等。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还需建立适当的风险监控手段,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3.制定审计与检查制度:担保公司应制定审计与检查制度,定期对各项业务、账务和内部控制措施进行审计和检查。

这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4.建立内部风险管控指标体系:担保公司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风险管控指标体系,对业务风险进行量化识别和控制。

担保业务内控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担保业务内控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担保业务内控风险点及应对措施一、引言在金融行业中,担保业务作为一种常见的业务形式,具有其特定的风险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担保业务内控风险点及应对措施,以提高担保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担保业务内控风险点1.信息不对称风险在担保业务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即担保人与被担保方对交易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

这可能导致担保人无法全面了解被担保方的真实信用状况,从而增加了业务风险。

2.贷款款项流向风险由于担保业务涉及贷款款项的流向,存在被担保方将贷款资金用于非法用途的风险。

例如,被担保方可能将资金用于自身经营亏损的企业,或者将资金用于虚假投资项目等,这将对担保业务的正常运行造成重大风险。

3.评估标准不一致风险不同机构在对担保资格和价值评估上可能存在差异,这导致了评估标准的不一致性。

这可能会使担保业务的风险管理难以把控,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担保品价值风险担保业务通常涉及担保品的抵押或质押,担保品的价值波动将对担保业务带来风险。

例如,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动,担保品的价值可能出现大幅度波动,从而使得担保风险加大。

三、应对措施1.信息共享与合作加强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机构的合作,共同打造一个更加透明、公正的担保业务环境。

2.严格尽职调查在担保业务中,加强对被担保方的尽职调查,确保真实了解其信用状况。

这可以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信息获取、信用报告、财务数据分析等手段来实现。

只有通过充分的尽职调查,才能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3.建立风险管控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措施,包括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评估模型和监测机制等。

同时,定期组织风险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

4.多元化担保品组合在担保业务中,应充分考虑多元化的担保品组合,降低单一担保品价值波动对业务的风险影响。

例如,可以将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担保品进行组合,使得整体风险得以分散。

5.加强监管与整治加强对担保业务的监管与整治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严禁出现违规行为,并对违规机构进行严厉处罚。

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研究

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研究

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研究在国家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背景下,企业在扩充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也会加大对资金的需求,以此给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了理想的发展机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负担。

然而,在融资担保公司的经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鉴于此,融资担保公司借助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的方式来抵御风险隐患至关重要[1]。

一、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一)关注控制风险融资担保公司会对中小企业进行相关的信用担保服务,然而因为中小企业身处的领域和经营发展方向存在差异,且其自身财务情况与经营管理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别,因而在披露信息时期无法保证其规范性和秩序性,此时融资担保公司就会陷入巨大的风险之中,在开展内部控制时就要着重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二)范围相对集中融资担保公司和服务行业、制造行业相比,其主要的经营业务就是担保,因此其业务结构比较单一,业务活动也体现出比较明显的重复性特点,因而,融资担保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范围非常集中[2]。

(三)彰显内部监督作用在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之中,内部监督是一项比较关键的任务,严谨的内部监督能够及时发现经营期间的异常隐患,因而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规范性,有效预防融资担保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中。

(四)具有更严格的沟通信息要求融资担保公司提供的业务服务属于动态调整的过程,担保业务在承接之后,从后续监督管理,最后到追偿债务均会受到债务方、中介方、税务机关和登记机关等多方主体影响。

因而,内部控制需要将相关信息及时且全面地递交给相关工作人员,对信息的传递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二、融资担保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政策方面的风险政策方面的风险主要指融资担保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遭到来自国家政策调整而产生的影响,主要的政策风险有信贷政策变革、监管政策变革以及税收政策调整等。

现阶段,融资担保行业的监督管理制度在不断强化,国家下达的相关政策方针也是围绕融资担保行业中会出现的问题而制定的。

担保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担保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担保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提高担保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保障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的担保业务内部控制。

第三条担保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覆盖担保公司所有业务领域和环节,确保业务运作合规、稳健;2. 风险导向原则:以风险防范为核心,强化风险评估、监控和预警;3. 分级管理原则:根据业务性质、风险程度和责任划分,实施分级管理;4. 持续改进原则:根据业务发展、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担保公司设立内部控制委员会,负责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监督执行和持续改进。

内部控制委员会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部门负责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等组成。

第五条内部控制委员会下设以下工作机构:1. 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预警,制定风险控制措施;2. 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3. 法律合规部门:负责法律合规审查,确保业务运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4.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考核和激励。

第三章风险管理第六条担保公司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1. 风险识别:全面识别担保业务中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2. 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确定风险等级;3.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内部控制措施、业务流程优化、风险分散等;4. 风险监控:定期监测风险状况,及时调整风险控制措施;5. 风险预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报告风险信息。

第七条担保公司应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对担保对象进行信用评级,确保担保对象具备一定的偿债能力。

担保公司业务的规章制度及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担保公司业务的规章制度及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担保公司业务的规章制度及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担保公司是一种专门提供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

担保公司的业务规章制度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对公司运营及风险管理的规定和措施,旨在保障公司的正常运作并降低经营风险。

首先,担保公司的业务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业务范围:明确规定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业务范围,包括担保种类、业务对象、担保期限等。

2.业务申请与审批:规定客户进行担保业务申请的程序和要求,以及公司内部审批程序和权限分配。

3.资格要求:担保公司要求员工具备特定的资格和能力,包括资质证书、从业经验等。

4.财务管理:规定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审定、利润分配、财务风险控制等。

5.内部纪律与行为准则:规定担保公司员工的行为准则,包括廉洁自律、保密义务、诚信原则等。

6.信息管理:明确担保公司的信息管理制度,包括客户信息的收集和保护、公司内部信息的通报和管理等。

接下来,担保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定风险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对担保业务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2.客户准入与风险防范:制定客户准入标准,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评估,确保客户具备还款能力,同时运用风险控制工具降低业务风险。

3.资金安全与流动性管理:建立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监测、资金流动性管理、风险分散、充足资本等措施,以确保公司的资金安全和流动性。

4.内控与审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业务流程、交易授权、风险管理措施等进行监管和审计,确保公司内部运作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5.信用及担保风险管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担保风险管理制度,对担保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和担保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确保担保公司的风险可控。

6.外部环境监测:及时了解和评估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和行业动态等对担保公司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担保公司的业务规章制度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在保障公司正常运作和降低经营风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

一信用社通过近年来的改革,经营管理和各项业务得到较大发展,但信用风险大,业务品种少、服务手段落后,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经营理念陈旧、内部控制不完善和员工素质低下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农村信用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实现风险管理,提高贷款质量,实现贷款规模、数量、效益均衡发展;因此,我们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过去信用社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下,按照存贷比发放贷款,通过粗放式、外延式的规模扩张来发展业务,实现利润;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出现恶性膨胀;当务之急要实现分帐经营;具体分三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省联社成立以前;第二时间段,2005-2007年,期间现金发放的贷款,要严格实现责任追究;对过去形成的不良贷款,联社要成立专门的清收队伍,对贷款进行全面核查,催收,保全资产;第三时间段,从2008年开始,对新增贷款发放,要引进严密的信贷管理机制,实现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一、成因当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未严格按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程序进行贷款管理,在发放和管理贷款方面的操作技术性失误等;贷款操作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贷款“三查”流于形式;有的信贷人员对借款人、保证人的资信状况、担保能力等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准确的反映借保人的经济效益和信用程度;只是信贷人员坐在屋内根据贷户的一面之词而写来应付检查的;对借保人单位在别的信用社或其它机构有不良贷款的贷户仍然发放贷款;审查贷款时不严格,重形式轻内容,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仍然发放贷款等;贷后检查不及时,在实际工作许多因为信贷人员贷款催收不到位,造成了贷款超过了诉讼时效,贷户赖帐都无法起诉;由于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导致贷款出现风险难以控制;二是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借款人无论经营什么业务,事先都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预测其经营的后果及可产生的风险;特别是对固定资产贷款,除企业必须提供可行性分析的书面报告以外,信用社还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贷款项目评估;如果信用社在审查贷款项目时,既无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也无项目评估;单凭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决策贷款,就有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三是缺乏科学管理;贷款规模过大,贷款投向结构、期限结构不合理,贷款经营机制不健全,都是使信用社贷款发生风险,造成损失的原因;四是信息不灵;信用社任何一项经营决策,必须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作出贷与不贷的决策;至于贷多贷少,期限长短,则要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资金方面的信息;如果信息不准、不灵敏、反馈不及时,往往导致贷款决策失误,发生风险损失;五是思想方法不正确,主观片面;在信用社经营中,部分信贷人员只看到好的、有利的方面,看不到差的、不利的方面,导致决策失误,产生风险;六是缺乏工作责任心;由于信贷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甚至放弃和滥用职责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屡见不鲜;随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逐步把信用社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总体原则的确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建立健全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约束机制,树立“成本可算、利润可获、风险可控” 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我认为应该这样来理解:放弃单纯地追求规模增长,追求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追求速度;近些年来,信用社积极探索和完善了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目前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难以适应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由于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在干部职工中普遍存在对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缺乏现代信贷风险管理必须的技术手段,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还没有从以实物管理为中心向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转移,没有形成与改革时期相适应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二信贷政策需要继续完善;一是对于退出客户的信贷风险防范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由于对贷款客户实行择优选贷,必然导致一部分农户及企业失去贷款资格,存量贷款风险突出;二是贷款政策特别是支农贷款政策在操作中存在困难;三是贷信贷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与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县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相适应的信贷产品;三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信用社贷款分类方法不能全面反映贷款风险情况;二是没有建立起适用于贷户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难以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三是对行业风险分析不足;在对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经济周期、经济规律的分析上还不够,预警调控机制还不完善;四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比较落后,当前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仍然停留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阶段,定量分析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四目前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责任不明确;一是贷款审批约束机制不强;各个岗位在管理上具有从属关系,没有专门的贷款风险控制与管理部门,审贷分离在执行中大打折扣;二是贷款风险管理责任不明确;由于授权制度还不完善,加之审贷分离原则落实不到位,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职责、权限还比较模糊,有关人员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激励机制弱化;五人员素质不适应、信贷风险管理基础制度不落实;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够、员工风险管理素质不高、部分业务制度的合理性操作性较差等等,直接影响了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信用社操作风险时常发生二、对策一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组织构架;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按照建立“监督管理、权力制衡、合规发放、正向激励、责任追究”的机制原则,提出新的信贷管理体制构架设;1、建立和完善信贷监督与管理组织构架;针对农村信用社整体风险突出,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客观事实,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急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联社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下设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委员会; ——全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内控制度的建立是有效防止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内控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决策制度、授权授信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操作制度、内部稽查制度、资料保全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奖惩制度; ——培育信用社风险文化;培育信用社风险文化就是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准则,工作氛围;我们有很多管理制度,制度是要大家强制执行的,而健康的风险文化能把制度的执行从强制变为自觉自愿; ——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1培养有利于提高执行力的三种意识;一是要做到违反制度不搞“下不为例”;二是不找借口违反制度,不变通执行制度;三是违反制度严格问责,大力提倡领导问责;2完善有利于提高执行力的运行体制,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2、实行“三分离”的运作管理模式;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在建立县级联社理事长“一票否决”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县级联社分管领导前台、后台分离,信贷部门前台、中台、后台分离,公司类客户部门与个贷类客户部门分离的“三分离”运作管理模式,形成信贷决策的权利制衡机制;二、再造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对原有的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在既要控制信贷风险,又要提高操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按照“贷款受理—客户调查、评价和项目评估—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的信贷业务流程,打造适合农村信用社管理特点的审贷分离、定岗定责、权利制衡、责任追究的流程银行模式;采取集中经营与授权经营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公司类和个人类客户对信贷服务需求的特点,设立客户受理岗、信贷调查评价、评估岗、信贷审查岗、信贷审批岗、放款操作岗、贷后检查岗、风险监控岗、档案管理岗,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各基层信用社可以根据贷款规模和人员数量及素质来定岗定责,可以一人多岗,但是,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检查岗必须分离,绝对不准出现贷款“一手清”现象;因此在岗位设置上,基层信用社不宜再分内、外勤岗位,每个员工都是综合柜员,人人参与资产负债管理,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增加凝聚力,才能切实形成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全程营销和监控机制;三、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1、贷款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各信用社“一把手”在信贷管理上应处于“超脱”地位,要专职于管理,不能又操作又监督、又审批,要建立起会计、审计、纪检监督制约网络,明确各监督岗位的职责权限,避免道德风险和内部风险控制;2、对联社参与审批的贷款;联社贷款管理部门要将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个环节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岗位、到人;贷款管理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有人负责;4、界定责任,奖惩分明;贷款失误拟按下列标准划分责任:1.调查岗人员提供情况不实、导致贷款审批失误,造成贷款损失,由调查岗位人员负主要责任,审查岗人员要对借据的合规合法性负主要责任,决策审批者负领导责任;信贷人员越权违章放款,造成贷款损失,由放款操作人员负全部责任;2.审批决策者不采纳调查人员的正确意见,做出错误决策,或不经信贷人员调查,直接审批贷款,造成损失的,由审批决策者负全部责任;3.贷款发放后,因检查人员检查不认真,未能及时发现或反映问题,造成损失的,由检查人员负全部责任;有权责任人对信贷员反映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或措施不力,造成贷款损失,由有权责任人负全部责任;四、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现贷款风险转移;在市场经济中,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贯穿于信贷资金运动的始终;因此,建立必要的信贷资金补偿和转化机制,是确保资金安全的有效举措;措施之一:可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或基金制度;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户贷款或农户一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可实行五户联保方式,对民营企业贷款可实行三户联保,进行授信、发证、授牌,一户贷款出现风险或损失,其他贷户可有效补偿;措施之二:可足额提取呆帐、以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措施之三:可实行贷款风险保险制度;贷款风险保险是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和贷户以贷款项目和金额向保险公司投保贷款风险保险,当投保企业或贷户因保险责任内的原因不能按合同归还信用社贷款时,由保险公司承担偿还责任,以转移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减少资金损失;措施之四:可建立风险金制,推行信用社信贷人员风险金制度;五强化贷款管理基础工作1、要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的信息采集机制和反馈制度,以利于联社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内贷款管理有关信息,提高联社科学决策和工作指导水平;当前,一是要加强贷款合同管理,完善借款合同、借款借据要素;二是要建立健全借款人经济档案;三是要完善贷款登记簿制度;四是要逐级建立辖内大户贷款登记、报告制度;2、加快贷款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要充分认识贷款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层社贷款管理工作中所需必要的设备,要尽快配备;要大力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3、稳定机构,充实人员,更新知识,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要充实贷款管理人员,特别是第一线人员;要按规定比例尽快配足贷款管理人员;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组织贷款管理人员,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知识,尽快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六目标管理,正向激励;我要讲的目标管理,有三个层面:一是联社经营层,要以实现股东、员工、客户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二是基层信用社主任,结合各基层社的实际情况,制定三年目标;三是基层信贷人员;要测算每个员工的保本点和贡献率;因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考虑边际效用,力求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要趋向均衡;对不能为信用社创造收益的员工,要进行分流、买断、内退;二自省联社2006年成立,经过六年来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新一代系统上线以来,苍山县联社不断强化内部风险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开展合规文化建设,支持“三农”及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随着信用社信贷业务的飞速发展,风险随之也凸显出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案件的频频发生,不仅使信用社资产蒙受了损失,也使信用社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更是使一些信用社员工悔不该当初,高墙内的忏悔却不能减少对家庭、对亲人的伤害;新形势下,信用社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甚至全球化的趋势,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信用社要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对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都要有新的提升,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防范道德风险的能力;风险存在于信用社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内在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信用社员工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信贷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一是要把优秀的人才放在信贷岗位上,并将健康的信贷文化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传导和贯彻,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二是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根据新时期信贷工作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让信贷人员有针对性的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特别要加强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技巧,实事求是地撰写调查报告,对借款人的各项经济指标作出正确的分析、解读与结论;三是通过这次人力资源改革,建立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设置评定信贷人员等级、建立科学的信贷考核目标体系和信贷考核的激励机制,让信贷人员以工作实绩“论英雄”,使其得到高额回报和实现个人价值,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正面引导解决信贷人员的思想压力与负担;由于责任追究效果的凸现,一些人受到处罚,使一些信贷人员总是担心贷户失信,在发放贷款时产生严重的“恐贷”、“惧贷”思想,宁愿少放一笔,不愿多担风险,更变不上积极主动地营销贷款,放贷时可谓思之再三,慎之又慎,这就要求联社要积极探索“尽职免责”的新政策,尽快修改完善“尽职免责”的有关规定,真正解除各环节尽职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业务发展;二、坚持“合规管理”的原则,弱化合规风险的产生;合规是指信用社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是信用社核心的风险管理,也是法律风险的一种;其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合规管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一是持续关注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正确理解法、规则和准则的规定及其精神,准确把握其对信用社经营的影响,制定并执行风险为本的合规计划;二是联社贷款授权授信管理全面实施,信贷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要不断强化信贷管理责任,进一步规范信贷管理和操作流程,提升信贷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合规风险;三是对案件防控工作实行专项治理,在全辖内要做好常规查检、专项检查,要对风险点隐患及时清查与综合治理活动,提高合规经营理念,加大案件责任追究力度;四是持续开展行风建设活动,加大对信访举报件的核查摸排力度,深入落实安保工作责任制,推进安防设施达标工程,构筑强有力的安全保卫体系;五是加强对起诉贷款的风险防范;从起诉案例看,虽然信用社“赢了官司却赢不了钱”怪现象已是见怪不怪;这就要求我们在诉讼案件初始就寻找被告人可以执行的财产,与法院密切合作,切实维护信用社权益;三、坚持“三查制度”的高质量实施,全面提升防范及预警风险的能力;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对每笔贷款都必须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跟踪检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对贷后检查不规范,检查整体质量不高,甚至流于形式,可谓是案件防控的一个软肋;一是明确职责,构建分层次的贷后管理责任体系;苍山县联社已设立了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指导和管理基层信用社开展贷后管理和问题贷款的外置工作;而在具体操作业务的基层信用社要按照借款人的借款额度的大小分别由县联社、信用社主任、业务主任、客户经理承担相应的贷后管理责任;二是规范行为,构建全方位的贷后管理检查体系;明确检查时限,划分检查金额,规范检查的程序和方式,同时要坚持双人检查制度,对规定额度上的贷款全部实行实地检查,对所作检查要明确内容和重点,及时了解和掌握借款人和各种情况;三是及时预警,构建立体式的贷后管理预警体系;要从外部各个渠道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在内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动态贷后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预警,完善预警信号传导机制,对已预警的要实行督办制度,要指定部门、人员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并监督具体经办社贯彻执行;三一、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作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也面临: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指金融机构由于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不能保证存款者提现需求、信用风险指借款者或者金融交易对象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致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首要风险,也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赢利性风险指金融机构经营亏损或赢利少于预期而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指在金融机构内由于顾客、不足的内部控制、系统或控制失败以及不可控制的事件而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指被用于交易或可交易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汇率等市场因素造成的价格波动等诸多风险;在这些风险中,信用风险最为突出;由于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因此信用社面临的风险集中在信贷风险上;目前我国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是三农贷款,也有一些商业运作;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存在特别的风险和成本;我国的农村经济,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户收入低下且有明显季节性、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贷款往往又缺乏必要的担保和抵押品,因而贷款风险高;而农户居住分散、贷款具有单笔规模小等特点决定了农村信贷的成本要高于城市工商信贷;二是存在着借贷的非生产性;由于农民的收入很低,在消费上难以满足自身需要,至今在借贷上仍有相当比例的用途是非生产性的;而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这些没有还款来源的项目;三是由于农村缺乏合适的抵押物;在中国,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因此土地还不能作为抵押物;而农民可以用来抵押的物品如四荒的承包权、房屋和农机具等,金融机构又因为其执行成本太高而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四是农村获取相关信息困难,金融机构无法掌握借款人充分的信息;比如贷款资金的运用,借款人的资金状况等等,金融部门获取和处理这类信息的成本很高;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村贷款的申请、获得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信贷流程管理不足信贷管理从流程角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贷前决策,贷中跟踪管理和贷后总结评价;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流程管理上还很粗糙;贷前有三个环节:贷前调查、授信复查和贷审会讨论,这些是风险防范的关键防线;然而在实际业务运行过程中,这三个环节都存在较大问题;首先由于信贷员出于自身利益,或者能力和素质不够等原因,使贷前调查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所以第一道防线有时往往是形同虚设;其次,授信部门复查,又因为人员力量有限而显得十分薄弱;最后,现行的贷审会制度,无论其人员构成、职能设置还是审批程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也会使信用社承担本不应承担的风险;在贷中和贷后管理方面,“重贷轻管”一直是农信社的老大难问题;其一是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在价值取向上“重效率而轻质量”,即偏重于贷款增长而忽视存量的管理;其二是信贷人员配置不合理、不科学,与贷款规模不相适应;其三是管理模式有待改革;现行的信贷管理模式是“谁调查,谁管理”,即贷款人员作为贷款的第一责任人,负责从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监控到贷款回收的全过程;这一管理模式固然有其科学的一面,比如给予了信贷人员较强的激励;但是也存在明显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它从某种程度使信用社放松了对信贷风险的警惕,过分相信信贷员会把好关;事实上,这种模式不但削弱了信用社事前防范、预警和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而且事后一旦出了问题,信贷员是无法真正“负责”的;2、贷款管理制度低效首先是制度设计上的低效,多数信用社都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配套、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点,一人承担不相容职务的现象相当普遍,如小额农贷,贷款员既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又做贷款审批和贷后检查,使贷款。

担保公司担保业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担保公司担保业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担保公司担保业务风险控制与防范1. 引言担保业务是担保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通过为借款人提供担保,担保公司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履约的情况下承担相应的责任。

然而,由于担保业务的特殊性,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担保公司需要加强对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与防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担保公司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与防范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2. 担保业务风险的分类担保业务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市场风险担保业务市场风险主要指市场波动对担保公司和借款人的影响。

市场波动可能导致借款人违约或者担保物价值下降,从而增加担保公司承担风险的可能性。

2.2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或完全偿还借款的风险。

借款人的信用问题可能导致担保公司无法获得资金回报,造成经济损失。

2.3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法律法规、政策的改变或者借款合同无效等原因而引起的风险。

担保公司需要时刻关注法律法规的变化,并确保自身合规运营。

3. 担保业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策略为了有效降低担保业务风险,担保公司可以采取以下策略:3.1 加强尽调与审查在担保业务前,担保公司应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详细的尽调与审查。

通过充分了解借款人的风险状况,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3.2 多元化风险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项目和借款人身上。

这样即使某个项目或借款人出现问题,也能够减少整体风险的影响。

3.3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担保公司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环节。

通过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可以提高风险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3.4 加强内部控制担保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风险管理、业务操作等方面。

内部控制的加强可以确保担保业务的合规性和规范性,减少内部风险的发生。

3.5 持续监测与及时响应担保公司需要持续监测担保业务的风险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内部控制商业银行是一种以经营生产性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以存款业务为主导,以信贷、银行间资金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业务为主要经营领域的金融机构。

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活动中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威胁,可能对银行的经营业绩和资金安全造成损害的风险。

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依靠内部机制和手段,在经营活动中使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障资金安全和经营业绩的稳定的制度和工具。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内部控制密切相关,下面将对两者进行详细阐述。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类型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

其中,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贷款业务获取利润,而贷款业务本质上就是信用交易,在信贷活动中存在借款人违约的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由于利率变动对其产生的回报、风险和净值的不确定性。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资金供求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交割风险和流动性危机。

市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证券、外汇、利率等市场价格波动下可能出现的损失。

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各类业务操作中可能面临的错误和失误的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可能因为经营风险的暴露而导致声誉受损、客户流失等的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依据法律规定、监管要求和管理理念,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组织结构、制定明确的权限和责任制度、开展有效的内部监督和检查等机制,预防和控制风险,保护银行资产安全、服务质量和客户利益的制度和措施。

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内部监控和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对经营风险进行认识、评估和控制的过程,包括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风险管理规程的建立等。

内部监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框架和综合风险管理体系,以及通过监测和评估各种风险因素、风险事件的发生和风险程度的变化等,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对银行经营带来威胁的情况。

内部审计是指商业银行依靠内部审计人员对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信息技术系统的有效性、合规性和经济性进行独立评估和鉴别。

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担保公司作为金融机构的一种,为借款人提供担保服务,承担起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的重要责任。

为了确保担保业务的顺利开展和风险控制,担保公司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本文将从评估借款人信用风险、审慎选择担保业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等方面,探讨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

1. 评估借款人信用风险担保公司在承接担保业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评估。

通过借款人的信用报告、经营状况及还款能力等方面的分析,担保公司可以初步了解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在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时,担保公司需要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全面考虑借款人的信用历史和未来发展潜力,并根据评估结果合理确定担保额度和费用。

2. 审慎选择担保业务为了降低担保公司的风险,担保公司在选择担保业务时应审慎考虑各种因素,并遵循风险分散的原则。

担保公司可以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担保物的价值、贷款的期限等因素,对不同的担保业务进行评估,并根据借款人及贷款对象的情况合理分散风险,避免集中在某个行业或某个客户上。

3.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担保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业务的规范运作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该制度应包括担保业务的审批程序、风险管控流程、内部报告制度等方面内容。

通过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操作,担保公司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操作失误和内部不端行为的发生,从而降低风险。

4. 积极应对市场风险担保公司在运作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及时应对市场风险。

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市场信息的跟踪和分析,以及与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等方式,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

同时,担保公司还可以适时调整担保策略,灵活应对市场波动,从而降低机构自身的风险。

综上所述,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是确保担保业务的安全稳健运作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估、审慎选择担保业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等方面的措施,担保公司可以有效管理风险,保障自身和借款人的利益。

担保公司风险防控管理制度

担保公司风险防控管理制度

担保公司风险防控管理制度一、前言担保公司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是向客户提供担保服务,为客户提供融资支持。

在开展担保业务的过程中,担保公司面临着各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因此,担保公司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是保证担保公司正常运营和稳健发展的基础。

二、风险防控管理组织架构担保公司风险防控管理应建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公司各类风险的监测和管理。

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有配套的人员配置和职责分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在风险管理部门中,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对公司各类风险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

风险委员会应当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风险管理制度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用风险管理担保公司主要业务是提供担保服务,因此,客户信用风险是担保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担保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客户风险评估体系,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资信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同时,担保公司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负责对客户的还款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客户的变化情况,做出相应应对措施。

2.市场风险管理担保公司在担保业务中面临着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等。

因此,担保公司应做好市场风险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及时调整投资和融资结构,降低市场风险的影响。

3.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系统性失误导致的风险,包括内部控制失灵、系统故障等。

担保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各项业务操作,确保操作风险的控制。

四、风险管理工作流程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风险识别与评估担保公司应根据业务特点和市场环境,识别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影响范围。

2.风险监测与控制担保公司应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对公司的各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的扩大。

担保业务内部控制

担保业务内部控制

担保业务内部控制1. 引言担保业务在金融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管理风险、提供信贷支持以及维护金融机构声誉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担保业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来管理和减轻这些风险。

本文将介绍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加强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

2. 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目标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担保业务的风险能够被及时识别、评估和控制,以保证担保行为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风险管理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应能够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这包括对担保对象的风险评估、对担保合同的审查和评估以及对担保方式的评估和控制等。

2.2 内部审查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包括定期的内部审查,以确保担保业务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内部审查应对担保合同的执行情况、担保物的处置情况以及担保准备金的计提等进行评估和检查。

2.3 风险报告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应能够及时提供风险报告,以帮助管理层了解担保业务的风险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3. 担保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3.1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金融机构应根据担保业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担保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2 加强对担保对象的风险评估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担保对象的风险评估,包括对担保债务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以及债务人所处行业的开展情况等的评估。

3.3 健全担保合同的审查和评估机制金融机构应建立担保合同的审查和评估机制,确保担保合同的合规性、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3.4 强化风险报告和监测机制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担保业务的风险报告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4. 总结担保业务在金融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减轻和管理担保业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本文介绍了担保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并提供了一些建议来加强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希望能够对金融机构有所帮助。

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措施

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措施

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措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担保公司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机构,承担着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

为了确保公司的稳健运营和保证客户利益,担保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担保公司常见的风险控制手段及其运作机制。

一、信用评估体系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措施首先体现在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上。

担保公司通过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对借款人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这一体系不仅包括内部风险评估模型,还与外部评级机构进行数据交互和评级认证,以确保信用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严格的风险控制流程为了提高风险控制的效果,担保公司制定了严格的风险控制流程。

首先,担保公司对借款申请进行合规性审查,确保借款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定。

其次,借款项目通过内部审批环节,由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确保风险可控。

最后,担保公司会对已经放款的借款项目进行后续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变化。

三、多元化的担保方式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担保公司采取了多种担保方式。

常见的担保方式包括抵押担保、质押担保、保证担保等。

担保公司根据借款项目的不同特点和风险程度,选择合适的担保方式进行风险分散和保障。

通过多元化的担保方式,担保公司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并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四、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为了保证投资人的利益,担保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

一方面,担保公司向借款人收取一定比例的担保费,作为对风险的补偿。

这一费用通常与借款金额、期限和风险程度相关联,确保担保公司在承担风险的同时获得合理的收益。

另一方面,担保公司与投资人签订担保协议,明确权益和责任的界定,保证投资人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偿。

五、密切的监测和预警机制担保公司通过建立密切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担保公司通过对相关市场信息和经济环境的分析,不断更新风险预警模型,提高对市场风险的洞察力和应对能力。

担保公司的内控体系与风险防范机制

担保公司的内控体系与风险防范机制

担保公司的内控体系与风险防范机制为了确保担保公司的正常运营并有效管理各项风险,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担保公司内控体系的构建以及相关风险防范机制。

一、内控体系的建立1.明确的内控目标和策略担保公司应明确制定内控目标和策略,确保公司的风险控制措施能够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一致,并根据风险状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2.内部控制流程和程序担保公司应根据内部业务流程和运营特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流程和程序,包括风险评估、审批授权、内部审计和风险监控等环节,确保各项流程的合规性和高效性。

3.明确的责任和职责建立明确的责任和职责制度是内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担保公司应明确各部门和岗位在内控系统中的职责和权限,实现科学的权责分明。

4.有效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担保公司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包括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自动化系统等,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风险防范机制1.信用风险防范担保公司应建立起严格的信用审查制度,对拟提供担保的客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确保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2.流动性风险防范担保公司应关注自身的现金流状况,制定合理的流动性风险防范措施,确保能够及时偿还已提供的担保,避免因资金不足而导致的风险。

3.市场风险防范担保公司应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市场风险防范策略,例如建立风险敞口管理制度、多样化投资组合等。

4.操作风险防范担保公司应重视操作风险管理,规定明确的操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并加强岗位培训和日常监督,防范操作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

5.法律合规风险防范担保公司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学习,建立完善的法律合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公司的业务活动符合相关监管要求。

三、内控体系与风险防范机制的监督和改进担保公司应定期进行内控体系的自查和自评,及时发现和纠正内控缺陷,确保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定期对内控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

探析贷款担保风险与内部控制制度

探析贷款担保风险与内部控制制度
额 等
本 付息 的能力 ;原应 付贷 款本 金和 利 息 已按期 还清 ,应付 款项 账面 额度 在
财 务 预 警 线 之 下 :应 经 过 丁 商 部 门 的 当 年 年 检 :近 三 年 没 有 不 良 运 营 和 违 约 记 录 及 重 大 民 事 、 济 纠 纷 : 二 年 经 有 =
全 、 整 , 证 会 计 资 料 的 真 实 性 和 完 保 加强 内部监 督 而采取 的控 制措 施 。
3对 担保 管 理 和决 策进 行严 格 的 .
授 权 。担 保 组 织 应 根 据 自身 资 产状 况 、 保 规 模 等 情 况 , 定一 般 担保 担 规
部 门 对 担 保 业 务 运 营 中 出现 的 各 种 风 险进 行及 时的 风险 度归类 、 析后 , 分 及 时 上 报 风 险 管 理 部 门 .进 行 深 入 的 市 场 调 查 、 析 . 提 出相 应 的 规 避 风 险 分 并 方 法 与 措 施 ,然 后 向组 织 高 层 管 理 人 员 上 报 并 实 施 有 效 的 风 险 控 制 降 低
建 立 自我 控制 机 制 , 过 合 理 的资 金 通
营 运 和 完 善 的 内部 管 理 制 度 , 散 和 分
当的调 整 与完善 。 3担 保 费 率 的 控 制 。 担 保 业 务 的 . 收 入 主 要 来 源 于 担 保 费 收 入 , 市 场 在 公 允 的 前 提 下 , 担 保 费 率 应 适 时 调 整 , 保 费 应 能 充 分 反 映 担 保 业 务 的 担 风 险程 度 。
探析贷款担保风险与 内部控制制度
●杨 智 慧/ 文
提 要 :经济的快速发展孚致各类组织对融资需求的增加 ,随之提供贷款担保服

论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

论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

ACCOUNTING LEARNING195论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高林 泰安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摘要:文章从融资担保公司的内部控制特点出发,分析了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了几点融资担保公司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防控的对策,目的在于防控融资担保公司的经营风险,提高融资担保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

关键词: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风险防控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会需要大量资金,从而给融资性担保公司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但是在融资担保公司的经营过程中会遇到较大的风险,因此,融资担保公司需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防控风险[1]。

一、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特点(一)注重控制风险融资担保公司会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信用担保服务,但是由于不同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和经营前景不同,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能力也有较大差距,因此披露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混乱和不规范的问题,这时融资担保公司就会面临较大风险,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要侧重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二)范围比较集中融资担保公司主要的经营业务是担保业务,与服务业和制造业相比,有着比较单一的业务结构,经营活动的重复性也较高,因此,融资担保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范围也比较集中。

(三)突出的内部监督作用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内部监督,通过严格的内部监督可以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的效率和合规性,规避融资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

(四)提出更高的沟通信息要求融资担保公司提供的服务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担保业务从承接到日后监管,再到追偿债务环节都会受到债务人、中介机构,税务机关、登记机关等各方面的影响。

因此,内部控制要求将相关信息及时、完整的传递给相关使用人员,对信息的传递有较高的要求。

二、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一)融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1.治理结构的形式化严重企业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必须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担保风险及其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7-000-02
摘要本文从信用担保业务流程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入手,并基于信用担保风险内控的衡量标准对信用担保风险的内部控制制
度开展论述。

关键词信用担保业务风险内部控制
担保行业是一个社会公认的高风险行业。

由于各种因素,担保机构面临的风险很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风险是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担保机构担保业务的每个环节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风险。

因此,担保机构首先应要明确担保业务各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以防范和化解担保风险。

一、担保业务环节的主要风险
(一)业务受理风险
业务受理是担保业务的第一步,此环节的主要风险表现在:企业的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对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事项是否有明确的规定;是否对担保申请进行初步的评价和审核;申请受理是否存在浮于形式的现象。

(二)业务调查与审查风险
业务调查与审查是担保业务中的主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甚至决定担保业务的未来走向。

主要风险在于对申请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一般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调查不深入、不透彻,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不全面、不科学,导致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为担保业务埋下极大隐患。

(三)审批风险
审批环节在担保业务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调查评估结果的判断和认定,也是担保业务进入实际执行阶段的必经之路。

主要风险有:审批制度不健全;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审批过程存在舞弊行为,最终导致担保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引发严重后果。

(四)担保合同签订风险
担保合同是约定担保双方权利义务的基础载体,主要风险为:未经授权对外签订担保合同,或者担保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权利追索被动、经济利益和形象信誉受损。

(五)保后监控风险
担保合同的签订,标志着企业的担保权利和担保责任进入法律意义上的实际履行阶段。

因此,切实加强对被担保人的日常监控,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被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担保项目运行情况和担保合同的履行情况,是防控风险的主要措施。

其风险主要是:对担保合同的履行情况疏于监控或监控不当,不能及时
发现和妥善应对被担保人出现的异常情况,延误处置时机,增加担保风险,加重企业经济损失。

(六)代为清偿和权利追索风险
主要是企业按担保合同约定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代为清偿后依法主张对被担保人的追索权,降低担保损失。

主要风险为:违背担保合同的约定不履行代为清偿义务,可能被银行诉诸法律,影响企业形象和声誉;承担代为清偿义务后向被担保人追索权利不利,以至于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担保业务风险内部控制的衡量标准
内部控制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
一是企业内部基本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档案管理信息与统计系统是否及时有效反映业务运行情况。

二是担保项目的评审方法、评审程序与具体操作办法是否科学严密。

三是项目审查与决策过程,权限划分,决策程序是否严格、科学;是否建立相互制衡的机制;是否建立道德风险防范制度;公司监事会和审计机构的权限是否真正独立。

四是对担保项目设置的反担保方式和操作过程是否严格、可行、有效。

反担保措施是否具有法律上的时效性,执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是对有潜在风险的项目和已经发生代偿的项目处理方法是否及时、有效。

代偿率和损失率是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代偿项目回收的及时性和回收比例。

六是是否与银行建立了风险共担的比例担保合作关系。

七是担保项目的组合是否符合风险分散的原则,项目的集中度是否合理。

担保余额与担保资金的比例、担保能
力的利用率是否合理。

八是担保资金数额的大小,且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增长性,是否建立了担保资金核销补偿机制。

九是担保机构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是否保持了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担保资金运作的效率及其安全是否有保障。

十是担保机构是否建立了担保业务的风险监控和风险分类办法及风险预警机制。

三、建立完善担保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产权制度
完善担保机构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健全内部基础管理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保障担保业务的顺利开展。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完善信用担保机构产权制度。

信用担保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为中小企业融资独立开展信用担保业务,并承担经营风险和民事责任。

(二)建立内部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
一是业务调查与审查的部门分离制度。

担保业务的整个过程中,各项职责应有不同层次和相对独立的部门、岗位来承担,做到职责清晰、相互监督制约,科学决策。

具体来说就是担保业务的调查和审查须有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行使,应遵循合理设岗、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密切合作的原则。

二是建立担保项目评审制度。

加强对项目的初审、评审的明细化,程序化。

注重对担保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综合审查力度,尤其要重视企业的现金流的大小,以准确核定企业的偿债能力,反担保
抵质押措施的创新组合方式,对担保企业的财务状况、非财务状况、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能力及信用记录等进行全面评价。

三是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担保机构不仅要完善业务评审等管理办法,还要建立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对项目进行风险分类,及时预测、评估和管理各种风险,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健全债务追偿制度,加大追索权的力度,将可能发生代偿的损失降至最低。

建立担保业务全程信用管理,实行准入机制,规范担保业务基本操作流程,全面控制担保业务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

四是集体审批制度。

建立专门的担保业务审批机构,成立担保项目评审委员会,对担保业务实行集体讨论决策的担保业务审批制度。

一方面提高担保决策的科学性,从决策上减少失误。

另一方面使担保业务操作规范化、制度化,减少随意性,并且有利于排除担保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确保审查环节和决策的正确性。

集体审批可由董事会代表、经营管理者代表、职能部门代表和聘请专家共同组成担保业务评审委员会,担保业务项目须经评审委员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担保。

五是担保业务“三查”制度。

即担保业务的保前调查、决策时审查和保后检查。

担保调查是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的准备,也是提供保后能否保证债务人履约的关键。

只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才有可能把握预测决策的结果。

担保调查主要包括:担保业务受理,即对其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和调查分析;对担保风险度进行初步评估测
定;提供担保业务审查、决策、检查所需要的资料等有关情况;建立、完善和管理担保业务档案。

调查过程中,担保调查人员有权要求被担保人提供与调查有关的资料并协助调查;有权查阅与调查有关的企业内部帐表资料;有权提出是否担保以及担保额度、期限、担保费用等初步意见;有权对审批结果申请复议。

同时,加强保后检查,建立保后检查机制,加强对被担保人跟踪和监督,定期检查其日常经营状况、资金的使用情况、贷款的归还、抵质押物状况、财务运行及风险等情况,防微杜渐。

另外,调查人员需认真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忠于职守,严禁提供虚假情况、虚假信息造成决策失误。

六是担保风险奖惩制度。

信用担保经营风险除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及市场变化风险外,“人为”风险同样也无处不在,它包括人的责任心、管理水平、诚信风险等。

因此,为加强员工的责任心及风险意识,实行风险损失责任连带,风险担保追缴及责任追究制,即参与担保项目的有关人员需缴纳一定的风险保证金,并将其收入与担保效益挂钩,切实明确担保责任。

对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信用担保经营风险,要对责任人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和经济赔偿。

同时,对工作责任心及风险意识强,有效化解和规避风险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完善用人机制,加强担保队伍建设
担保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在担保业务中需要运用经济、法律、金融、财务、技术、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专业人员
的知识结构和水准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要完善用人机制,坚持“广纳人才,任人唯贤”,以充实担保实力。

加强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担保机构的整体业务水平,切实做到防控风险,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四)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及风险准备金制度
风险分散机制是将担保金额按投向、投量、期限分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在最小风险下求得最大收益。

如担保机构在经营中可适当调整担保结构,将担保额分散于多个行业,调整每笔担保业务额度,合理搭配期限,积极创新担保方式。

同时,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与协作银行共同协定责任比例,强化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责任感;共同关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实现多方利益共享。

另外,风险准备金制度是防范及化解信用担保风险的经济基础,建立风险准备金提取制度,按照《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税收政策提取风险准备金,以应付担保机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杨晖,王梅,马忆.信用担保管理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
社.2011.
[2]高雅青,李三喜.全面解析企业内部控制.中国市场出版
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