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4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步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练习目标解读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这样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之时,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
汉武帝身体力行,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具体措施有三点: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预国家大政;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儒学至此终成统治之学——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延续达两千年之久。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堂大检查一、选择题1.(原创)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学派遭受沉重打击的主要原因是()A. 此时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来领导儒家学派B.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C. 在战国后期的“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处于劣势D. 儒家学派的主张在当时已经过时2.(原创)关于下图所示帝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数次在全国“举贤良对策”B. 在他统治时期,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C. 在他统治时期特别赏识董仲舒D.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诸子百家的经典3.(原创)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 )A. 凭太学资格B.“举贤良对策”C. 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选评D. 科举考试4.(2004年高考上海卷,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5. 董仲舒提出的下列哪些主张或者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①君为臣纲②父为子纲③孝为“天经”、“地义”④仁、义、礼、智、信⑤夫为妻纲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6.(原创)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 )A B CD7.儒家经典在汉武帝时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其中被称为《五经》的是( )①《易》②《大学》③《诗》④《礼》⑤《书》⑥《春秋繁露》⑦《春秋》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⑦8.(原创)下列哪项不是太学举办的影响( )A.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B.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C.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D.全国包括地方的教育系统也得以建立9. 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A.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D. 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二、材料解析题10.(2005年南京2月模拟)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设计方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事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设计相关作业,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内涵、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作业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推行过程。
(2)掌握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文献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三、作业类型及要求1、文献阅读与分析(1)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如《史记》《汉书》中有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章节。
(2)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包括对文献内容的概括、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2、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展开讨论。
(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阐述小组的观点和讨论结果。
3、历史短剧创作(1)要求学生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背景,创作一段历史短剧。
(2)短剧中要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和思想冲突。
4、论文写作(1)布置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小论文。
(2)论文要有明确的论点、充分的论据和合理的论证过程。
四、作业时间安排1、文献阅读与分析:一周时间,学生在课后完成,下一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
2、小组讨论:在课堂上进行,时间为一节课。
3、历史短剧创作:两周时间,学生在课后分组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和评价。
4、论文写作:三周时间,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人教版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2、《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
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汉朝国力的强大B.汉武帝的个人爱好C.太后景帝的去世D.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学3、《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4、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5、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6、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7、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8、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练习题
考点训练4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
这两种思潮是指()A.法家与道家B.法家与儒家C.墨家与兵家D.黄老与儒家2.(2016·包头月考)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C.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3.(2015·临沂二模)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思想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4.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
”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A.郡国并行B.独尊儒术C.察举取士D.士族兴起5.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大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
这表明统治者()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2015·嘉兴期末)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
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C.汉武帝设立太学D.隋朝开创科举制7.《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一轮复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价 值
大一统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民本意识、
和谐意识 道德意识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为” 是指顺其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不妄为。“无不为” 为。” 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 ——《老子》第37章 所不能为的。 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 自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 而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 无为”的哲学观。
感悟历史
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 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 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人协调、和与中”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图片名称:董仲舒石像所 在 地:
河北衡水枣强县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 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各一人” (《汉书· 武帝纪》)。
方式: 举荐
策问 (成为定制)
董仲舒“天人三策”:
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 答,因首篇专谈“天人关系”,故史称“天人三 策。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 (3)教育: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定“五经”,兴办太学 初步建立地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 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A.墨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儒家思想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 C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法家独尊,再到“独尊儒术”的过程。
上述转变过程体现了()①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并不断巩固②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③思想控制的日益加强④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A.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顺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体现了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更体现了大一统的社会现实。
答案: B3.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儒家“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是有意识的,通过灾异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答案: C4.《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
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D.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解析:这个故事是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性善良的误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故事就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答案: B5.(2011·广东深圳检测)“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
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JI CHU PAI CHA基础排查) 理一理一、历史背景1.客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2)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结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JING WEI DIAN BO 精微点拨) 想一想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吗? 提示:相同。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吗?提示: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3.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新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3)社会的发展,要求新的思想。
4.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1)政治:设中朝加强君权,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经济: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3)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2)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从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课时作业15: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巩固1.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2.汉武帝时,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开始产生,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包括()A.王国威胁B.边境不宁C.土地兼并D.儒学正统地位动摇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融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4.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5.电视连续剧《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
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6.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曾长期居于正统地位。
这一地位确立于()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7.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8.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①《诗》②《书》③《庄子》④《春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10.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董仲舒倡导的下列观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大一统”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三纲五常”D.设立太学11.在当今,能成为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人学识学力的证明,但汉代的“博士”含义却和今天不一样,它是指()A.汉武帝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B.儒家学派的弟子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广记的士人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能力提升12.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课时作业4: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巩固知识点1 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经历了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其主要原因有:()①经济恢复,国力日盛②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③土地兼并剧烈④匈奴威胁北部边境的安全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2.“萧规曹随”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西汉政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B.曹参与萧何一样也面临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问题C.二人都尊崇黄老之学D.曹参的才能有限,只能执行萧何的政策知识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3.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吸收了()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5.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限制君主的暴政②大一统思想③天人感应说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知识点3 儒学成为正统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C.皇帝要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8.下列对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黄老无为之学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尊儒尚法D.以“柔道”治天下9.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以阴阳五行为框架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唯心主义的谶纬之学10.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同目的是()A.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B.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D.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课程11.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①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②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③儒家理论神化皇权A.①②B.②③C.①D.①②③12.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课时作业20: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西汉初年,秦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2.关于汉初“无为”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汉初经济残破、国力较弱的产物B.是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实践C.统治者随遇而安,无政治作为D.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为特征3.汉代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A.统治者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B.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D.贯彻执行以人为本思想4.《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材料体现了()A.“天人感应”思想B.制天命而用之C.阴阳五行学说D.封建等级思想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6.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
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7.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上天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下图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
这种现象与()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B.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思想有关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8.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点4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 2 步 多维探重难 研习史料 拓展升华
主题:王道与霸道的融合——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史料证史——董仲舒君权神授的观点 史料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此天意也。
——《春秋繁露》 史料解读 史料前半句体现人性本善;史料后半句说明君 权神授。
论从史出 在人性论上董仲舒主张人性本善,其实质是为 君权神授提供理论依据。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 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 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 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 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 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 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跟进题组] 1.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 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 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 乎?”这表明当时( A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主张 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_春__秋__大__一__统__”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主张。 ②加强君权:宣扬“_君__权__神__授____”,提出了“天人合一” 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维护统治秩序:提出“__三__纲__五__常___”的道德标准。
课时作业5: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被董仲舒发展了的儒学“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2.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位儒学大师是()A.孟子B.董仲舒C.荀子D.老子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这一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4.对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B.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C.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思想的“仁政”思想D.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5.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6.下图为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汉代熹平石经五经书影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①儒家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7.西汉后期,太学生员学习的主要内容是()A.无为思想B.法家思想C.儒家思想D.自然科学知识8.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课时作业29: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训练题组1从“无为”到“有为”1.“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答案 C解析曹参这种做法,其实是坚持清静无为,不扰民生事,其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故选C项。
2.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答案 A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应对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
题组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3.(2020·安徽皖西南名校联考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材料中董仲舒的“对策”是指()A.实行“仁政”B.独尊儒术C.春秋“大一统”D.以法治国答案 B解析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汉武帝的认可,汉武帝采取措施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主流思想地位,故选B项;实行“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排除A项;春秋“大一统”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董仲舒的新儒学将传统儒家思想、法家、道家等思想糅合,主流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
4.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
究其原因是,汉代儒学()A.强调天人合一B.宣扬君权神授C.倡导大一统D.劝君主行仁政答案 C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汉武帝之后,“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新儒学”内容中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C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9·陕西榆林一模)《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
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
这说明当时( A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孝道,县令免除了农民的罪行,故选A项;B项中的“普遍”表述不当,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故排除D项。
2.(2019·江苏南京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C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起到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A项;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B项;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3.(2019·山东省师范大学附中模考)下图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简《论语》,考古工作者1973年在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发掘而出。
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
这批《论语》残简行文中,只避讳“邦”字,汉惠帝以下诸帝皆不讳。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 D )A.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时期B.残简中的文字字体表明《论语》编纂于西汉时期C.中山怀王刘修墓藏《论语》与当时主流思潮不符D.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统治者的极大重视[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
课时作业27: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 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2. 黄老之学指的是()A.黄帝和老子互相交流,合作创立的学说B.阴阳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C.黄帝年老时创立的学说D.道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3. 假如你是汉代的一名学生,若想进入全国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你应该去()A.长安、太学B.洛阳、书院C.南京、国子监D.曲阜、孔庙4. 在汉武帝以后,儒学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主要是因为它倡导()①“君权神授”②“大一统”③“民贵君轻”④“君舟民水”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5.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弘扬和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6.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A.战国B.秦朝C.汉朝D.隋朝7. 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影响汉朝形成该刑法原则的主要因素是()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8. 在当今,能成为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人学识水平的证明,但汉代的“博士”含义却和今天不一样,它是指()A.汉武帝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B.儒家学派的弟子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广记的士人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9. 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①正名分②仁政③制天命而用之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 有学者说:每一次人类文化的交流,都会带来一次文化发展的机遇。
比如说,我们遇到了印度佛教就是一个很大的幸运。
以下事例不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有()A.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B.程朱理学的创立C.吴道子创作《送子天王图》D.敦煌莫高窟的兴建11. 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贤君还是昏王,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其最主要原因是()A.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维护统一C.孔子的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D.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12. 在《旧唐书》中,“三教”一词共出现24次,比《新唐书》之外的其他二十二史中出现的次数加起来还多。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整理和小题强化
第53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知识整理(一).两汉初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兴盛的原因: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
③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黄老之学占统治地位的时间: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
3.内容:治身(黄帝),治国(老子)。
4.特点:①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众长。
②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
5.影响:黄老政治的实施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奠定了汉武帝时期强盛的基础。
6.衰落的原因:主观原因:经过自身发展完善后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客观原因:①经济上: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②政治上:为了适应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的需要。
③思想上: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同衰落的原因2.内容:①依据了《公羊春秋》大一统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②基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③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①内涵:融合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②在宣传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③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④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4.评价:进步:A.政治上: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君权神授”有利于抑制君主权力膨胀B.思想上:①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局限:①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争鸣。
②带有封建神学迷信色彩,使思想神圣化。
③“三纲五常”遏制了人的自然予求。
5.对比:董仲舒新儒学VS先秦儒学二、小题强化1.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答案:A。
课时作业17: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借鉴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这一政策吸取了下列哪一思想()A.儒家“仁政”思想B.法家“法治”思想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D.墨家“节用”思想2.西汉时期主父偃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问题是() A.土地兼并十分严重B.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边境少数民族威胁D.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3.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位儒学大师是()A.孟子B.董仲舒C.荀子D.老子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5.董仲舒说:“后人言大一统者,咸指万民归心,国家统一而说。
”这说明董仲舒() A.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国家统一B.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C.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用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6.《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五常”的客观积极作用是()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B.有利于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D.有利于促进封建国家经济发展7.《汉书》曰:“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4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 ( 四十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时间:月日1.春秋战国期间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达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类“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代替德政学说B.宣扬皇权至上保护专制统治C.汲取不同门派思想神化君权D.汲取佛道理论确定公理系统答案: C分析:此题考察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汲取其余学派的思想融入儒家中,并发展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故 A 项错误;早在秦朝就成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确定了皇权至上的理念,故 B 项错误;依据资料“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要转折”并联合所学,新儒学汲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专家的理念,糅合到儒家思想中,重申君权神授,故 C 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朝,故 D 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西汉期间,儒学本质上并无成为独一的正统思想。
《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何如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这表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色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未获得统治者的重视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答案: A分析:由“霸王道杂文,何如纯任德教”的信息说明汉代采用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 A 项切合题意。
3.在中国古代,因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广泛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斥责和警告。
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采挽救灾荒的措施。
据此可知灾祸的发生()A.增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有益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有益于提高环保意识D.有益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答案: B分析:此题考察“天人感觉”思想的影响。
资料所述内容表现了“天人感觉”思想而非“天人合一”,故 A 项错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资猜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采挽救灾荒的措施”符合,故 B 项正确;资猜中“挽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 C 项错误; D 项与题意不符。
4.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四十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时间:月日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B.宣扬皇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融入儒家中,并发展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故A项错误;早在秦代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理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并结合所学,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理念,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故D 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
《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这体现了()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由“霸王道杂文,奈何纯任德教”的信息说明汉代采用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A项符合题意。
3.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
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
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而非“天人合一”,故A项错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 项正确;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4.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话语的意思是百姓通过上天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
材料围绕“善”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以“善”的培养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天人感应”,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
5.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复述,而非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以上分析,“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6.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代() A.倡导愚孝思想B.强化政治伦理C.确立儒学正统D.重视文化教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材料强调汉代统治者提倡全社会重视孝道,并作为重要国策大力宣扬,不是单纯的为劝孝而劝孝,而是“移孝作忠”或“以孝劝忠”,达到维护社会和政局稳定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以“以孝治天下”,使孝道不仅仅局限在宗法伦理领域,还延伸、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化成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才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宣扬孝道以强化政治伦理,重视文化教育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7.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
这种缺失()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学说并直接影响官员的选拔标准说明儒家思想未脱离实际,故A项错误;汉代开始,儒家学说处于统治地位,体现了儒家政治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对先秦儒学思想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就是对冷静理性思考世界的某种背离,故C项正确;汉代儒学是在先秦儒家学说的信仰基础上发展而来,故D项错误。
8.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
这种“礼制”()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D.儒家开始确立天命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思想的影响。
从“天命有德”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变化,强调“德”,而不是“天命”,故A项错误;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通过确立基本的礼制模式以道德教化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为专制集权提供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天命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故D项错误。
9.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
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职位。
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太学。
儒学正统地位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得到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在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太学始终是中央一级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这是明显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职位”可知,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得知,一方面是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则是太学弟子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而不利于各种思想百家争鸣,故D项正确。
10.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
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
该现象反映出()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对法律的影响。
汉代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律法,且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了“四书”一说,故A项错误;材料中“动辄引经据典”不是要符合司法程序,故B项错误;C项所述是对的,但与材料不符;“引经据典”“春秋决狱”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治国理政的影响,故D项正确。
11.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
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春秋时期分封制即已开始瓦解,这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与秦汉以后对贵族高官出逃持不同态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是春秋时期与秦汉以后对贵族高官出逃持不同态度,只能说明不同时期的道德标准不一样,不能体现社会道德水准提高,故B项错误;C项过于绝对,排除;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会出逃,且被人们所接受,但秦汉以后舆论对这种行为进行贬斥,视为不义,说明秦汉以后更强调忠君的伦理观念,故D项正确。
12.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
这说明汉代()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的结合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答案:A解析:材料中“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儒家治国之道运用到君主政治之中,故A项正确。
从材料数据可见,君主的政治举措不都发自经典本义,故B项错误;从材料数据可见,君主施政不都来自儒学的基本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儒学服务于专制皇权,并没有制衡专制皇权,故D 项错误。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
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
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
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当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从全球的范围内审视中国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理学统治的中国。
近人所理解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学,要求被理学统治了一千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以理学的眼光看待儒学,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这店里的东西恐怕很难有哪一件是真正属于孔子的,“孔家店”实际上是没落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家店”实际上是理学店。
——摘编自李振纲主编《中国儒教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对此进行简要评述。
答案:(1)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
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为迎合汉武帝大一统,提升君主地位。
(2)相同之处:促使儒学地位发生巨变;社会对儒学的看法发生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