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之音韵
音韵声律—音韵知识(古代汉语课件)
周祖谟先生全面揭示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韵部的特点; ⑥ 瑞典学者高本汉即第一个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和方法系
统构拟出了汉语中古音的声韵系统。
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① 音韵学的定义 ② 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③ 音韵学的应用 ④ 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③ 近代音时期:
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元以后历代 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心,以北京语 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的学科叫北音学。代 表是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④ 现代语音时期:
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古音分期
(
声
韵
学 、 历
音 韵
史学
语
音
学
)
先秦—东汉 上古音 →《诗经》音系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① 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夏炘、朱骏声、 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韵部的面貌;
② 钱大昕、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声母的面貌; ③ 孔广森发现了“阴阳对转”这一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规律;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一般认为36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如果用七音来统摄36字母, 则可以形成下表:
全清
次青
全浊
次浊
清
浊
唇音
重唇音
帮
滂
并
明
重唇音
非
敷
奉
微
舌音
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音
端
透
定
泥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好呀,以下是 9 条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1. 你知道吗,古代的音韵和现在大不一样呢!比如“斜”这个字,在古代可是读“xiá”呀,“远上寒山石径斜”,读起来多有韵味啊!
2. 嘿,古汉语的声调那可复杂了,像“平上去入”,就好像音乐里的不同音符一样呢!“春眠不觉晓”这句诗里的字,在古代的声调就有不同哦。
3. 哇哦,古代音韵里还有双声和叠韵呢!“仿佛”就是双声呀,读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想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呀!
4. 哎呀,古人对韵脚那可是很讲究的呢!像律诗里的韵脚都要严格符合要求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韵脚多完美呀!
5. 嘿呀,你瞧,古汉语的声母也是很特别的哟!有些字的声母和现在差别可大了,就像“古”在古代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读呢。
6. 哇,古代音韵的变化可神奇了!就如同一条流淌的河,不断变化着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同时代读音可能就不一样啦。
7. 嘿嘿,古汉语的发音还有轻重之分呢!这就好像跳舞时的节奏,有快有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里面的字轻重读起来感觉也不同哦。
8. 哎呀呀,古代音韵和现在的方言有时候也有联系呢!不是很奇妙吗?有些方言里还保留着古代的读音呢,像“鞋”在一些地方还读“hái”。
9. 哇塞,古代汉语音韵学真的好有趣啊!能让我们了解到汉语这么多年的变化,能感受到古人说话的那种韵味。
我们真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呀!。
古代汉语音韵
一联诗平仄相对。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 诗律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单数句叫出句,偶数句为对句。 一联诗如果出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 那么对句的平仄就应为“平平—仄仄—平”。 两联诗平仄要相黏。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 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黏、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 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黏,前 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黏、对就能使整首 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音律美能起很 大作用
音
韵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声母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 母等名称。自从等韵学兴起以后,习惯上例五音 (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分立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代表字。
古书的读音问题
特读
国名:
月氏yuèzhī“氏”不读shì 大宛Dàyuān “宛”不读wǎn 龟兹Qiūcí 不读guīzī 身毒Yuāndǔ “身”不读shēn 吐蕃Tǔbō “蕃”不读fǎn 荤粥xūnyù 不读hūnzhōu 先零Xiānlián “零”不读lí ng 吐谷浑Tǔyùhún “谷”不读gǔ 番禺Pānyú “番”不读fān 阳夏Yángjiǎ “夏”不读xià 镐京Hàojīng “镐”不读gǎo 阿房宫Epánggōng “房”不读fáng
古今语音的异同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对四声的调型描绘 是:“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 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对四声调型的描 绘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代汉语音韵知识
返回本章目录
双声、叠韵-1
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蒹葭 微妙
双 声 两个音节都是零声母。
犹豫 鸳鸯
⒈是一种 历史现 象。
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 ⒉多指联
叠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5 f、零声母+ 韵母=b 、p 、m +韵母
篇-芳连切
芳
连
fang lian
免-亡辨切
亡
辨
uang bian
p+ian=pian
m+ian=mian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6
d、t+韵母=zh 、ch+韵母
罩-都教切
都
教
du jiao
zh+ao=zhao
虫-徒冬切
徒
冬
tu dong
古代汉语教学片
古代汉语音韵知识
音韵
第一节 音韵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四节 近古音 第五节 古代的韵书
第一节 音韵常识
返回本章目录
譬况法
譬况法
急气 缓气
《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吕氏春秋·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闀。 高诱: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讲-古项切
古
项
gu xiang
驱-亏于切
亏于 kui ü
效-乎教切
乎教 hu jiao
j+iang=jiang
q+ü=qü
x+iao=xiao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4 j、q 、x+非I、非ü=g 、k 、h+非I、非ü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第三讲通论音韵(上)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一、音韵系统的构成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发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研究
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研究古代汉语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和艺术魅力。
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韵律、押韵和音调。
首先,韵律是古代汉语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韵律是指诗句中音节的分布和排列方式。
在汉语中,音节有轻重之分,轻音节和重音节的交错排列形成了诗歌独特的节奏感。
这种韵律感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其次,押韵是古代汉语诗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押韵是指诗句中相邻的韵母相同或近似,通过这种押韵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美妙。
古代汉语诗歌中的押韵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诗人通过选取特定的韵母来达到情感的表达和传达,使诗歌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另外,音调也是古代汉语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调指的是古代汉语中音高的高低变化。
音调是汉语中独有的特色,与韵律和押韵共同构成了古代汉语诗歌的声韵美学。
音调的变化可以使诗歌更具有情感的表达力和韵律的变化,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有力。
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不仅仅是一种诗歌技巧和手法,更是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音韵的精心安排和运用,诗人能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音韵美学是古代汉语诗歌的灵魂和核心,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
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美感,更是一种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通过对音韵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汉语诗歌的独特之处,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精髓。
总之,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韵律、押韵和音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汉语诗歌的美学价值,并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继承和发扬古代汉语诗歌的音韵美学传统。
只有通过对音韵美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古代汉语诗歌的艺术魅力,让其继续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发光发热。
1《古代汉语》(音韵篇)
1、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从中古到现在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音变主要有以下规律:声调方面:①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归阳平,浊声母平声归阳平;②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③入派三声,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声。
声母方面:①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全浊平声字变为送气清声母,全浊仄声字变做不送气清音;②见精组声母细音腭化;③古无轻唇音;④古无舌上音。
韵母方面:①知庄章日母三等i介音消失;②见组二等字产生i介音;③中古唇音开合不定。
举例如下:滩:他干切徒:同都切皂:昨早切坦:他但切族:昨木切乐:庐则切颓:杜回切杜:徒古切族:昨木切该:古哀切启:康礼切祭:子例切祖:则古切斌:府中切忿:匹问切罩:都教切肘:陟柳切面:弥战切爻:胡茅切沙:所加切班:布还切边:布玄切翻:字袁切父:扶雨切2、三十六字母古人对声母的分析方法是,给每一个声母取一个汉字作为代表,这些代表声母的专用字叫做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汉语史上影响极大的一个字母系统,它是宋代人在唐代守温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增补调整而成。
具体如下:3、阴阳入声韵和阴阳对转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阳入声韵。
其中,无韵尾或者以元音做韵尾的韵为阴声韵;以鼻辅音n、m、n收尾的韵叫阳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入声韵。
阴阳对转:上古汉语中存在着平上去收鼻音和不收鼻音的字相互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在主要元音相同的情况下,韵尾可以相互转化。
古人认为,入声字包含在阴声韵里,故实为阴阳入对转。
4、五音七音、开合、洪细五音:唇舌齿牙喉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半齿,共七种十类之别。
呼:指韵头和韵腹而言,中古将其分为开合二类,称为二呼。
开口呼:非圆唇类元音作为韵头韵腹。
合口呼:圆唇类元音作为韵头或者韵母为圆唇类元音。
洪细:是否含有介音i或j。
5、叶音说古人没有认识到语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而认为后代的音和千代的音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现韵脚不和谐的情况是因为前代的人押韵过于宽泛,因此为求得押韵和语音的和谐,他们就临时性的改读某些字,这就是叶音。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第7讲:古汉语音韵学
三十六字母 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 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見溪群疑,曉影匣 喻,來日。
發音部位:五音、七音、十音 發音方法:是否送氣、震動 古人名稱多:明代方以智:初發聲、送氣聲、忍 收聲;江永、江有誥、陳澧:發聲、送氣、收聲 名稱不一,所指一致。 清濁:(李登的《聲類》就有清濁)
2、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源於唐守溫和尚,受 悉曇啟發,30字母。如明。宋人根據實際語音整 理36字母。
聲類 來源於反切上字的歸類(陳澧),與聲母時同時不同。 如:端母有 “都”類(都丁多得德冬等)、 “豬”類(桌啄輟致誅竹等) 見母有 “古”類(股骨固孤怪改該瑰告等)、 “居”類(家加甲嫁街解戒幾雞等)
二、中古時期:公元三世紀到公元十三世紀,即魏晉南北 朝至隋唐宋時期(中古音) 三、近古時期:公元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即元明清時期 (近古音) 四、現代:民國至今(現代音)
二、古漢語音韻學的主要內容
音韻學:音韻是漢字聲、韻、調的總稱。
音韻學就是辨析漢字聲韻調的發音及類別、研究各 個歷史時期語音演變及其規律的科學。
(二)、有助於研究詞語的訓詁、深入瞭解文字通假問題 顧炎武:“讀九經自考文始,而考文自知音始”。 王念孫:“訓詁之旨,存乎聲音。字之同聲近者,經傳往 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則渙然冰釋。 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鞫( jiéjú, 窮究)為病矣 ” 1.《詩經》“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2.《詩經》“心之憂矣,如匪(篚)澣衣。靜言思之,不 能奮飛”。衣音均影母,衣微部,音侵部。 3.《戰國策》:今王使慶令臣曰:‘魚欲用所善’。(慶, 盛慶,人名)“魚”與“吾”均為疑母魚部。 4.《荀子》:斂然(聚集之貌)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 世之俗起焉(人文典章制度固然由聖王創立,但表現在 一般人的日常世俗生活中。佛與勃均為並母物部: “僕雖罷駑(pínú)”,“罷”與“疲”同屬並母歌部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之音韵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之音韵第十六章汉语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第一节根据韵书和反切分析音类1.0我国古代出现过不少音韵学著作,记载了若干种语音系统。
韵书是古代音韵学著作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是现代人研究汉语古音的重要依据,东汉末年,人们的语音分析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创造出一种叫做“反切”的注音方法,随后就有人编写了韵书,以后历代都有韵书出现。
韵书是以分韵和注音为主要功能的工具书。
这种工具书按照音节的内部成分(声调、韵腹和韵尾、介音、声母)给汉字层层分类,并且用反切给汉字注音。
通过分析韵书的内部分类和反切用字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一部韵书的语音系统包括多少个声调、多少个韵,多少个声母,一韵内包含几个韵母,哪些字是同音字。
不同时代产生的韵书在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表现音系的细致程度也有不同。
下面分别介绍中古和近代两种有代表性的韵书体例。
1.1韵书的分析1. 1.1中古时代的韵书以《广韵》为代表,它的体例可称作“三级分类法”。
第一层分类以声调为标准,分出的单位是“卷”。
它的声调系统是平、上、去、入四声,按道理应该分四卷,但实际上分了五卷,原因是平声字多,因而分了上平、下平两卷,共有五卷。
从声调类别而言,还是四类。
第二层分类以韵腹和韵尾为标准。
一卷之内,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就是“韵”,每个韵有一个名称,就是韵目。
如平声东韵、冬韵、锺韵、江韵等。
《广韵》全书有平声57韵,_上声54韵,去声60韵,人声34韵,共计206韵。
把“韵腹+韵尾”看作一个单位,是传统音韵学一直沿用的分析方法,这个单位可以叫做“韵基”。
第三层分类是同音字组,一韵之内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划为一组,这样的同音字组通称“小韵”。
小韵与小韵之间用圆圈隔开。
每一小韵的第一个字后边有一个反切,是本小韵所有字的注音。
每个字的下边都有字义的解释,因此韵书还可以起到字典的作用。
这样的韵书直接提供的语音信息有三层:声调、韵、小韵。
它的欠缺是没有明确显示出介音和声母的类别。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第三讲通论音韵(上)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一、音韵系统的构成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古代汉语音韵
2021/11/16
9
宋三十六字母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2021/11/16
11
▪ 例如:红[oŋ]、孔[oŋ] 、贡[oŋ]三者声调不 同,属于3个不同的韵类,而它们所包含的 韵母只有一个。
▪ 韵类有声调的差别,而韵母不论声调。 ▪ 韵部不计较韵头,也不计较声调,因此,
例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 者为主。”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 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见(被)伐者为主,读伐 短言之。”
2读若、读如: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例:渔,读若《论语》之“语”
2021/11/16
22
3直音:用同音字注音,相对于读若和譬况譬况, 直音法用完全同音的字注音是一大进步,但是 ,有时同音字较少,或者用来注音的同音字本 身就是个生僻字,也会影响注音效果。如:瑊 ,音鍼。玏,音勒。
45
古无轻唇音,意思是说上古时期的唇
音声母只有一组重唇音帮组声母,即读作 双唇塞音的“帮[p]”母、“滂[p’ ]”母、 “并[b]”母和双唇鼻音的“明[m]”母;轻 唇音声母,也就是唇齿音“非[f]”母、“敷 [f’ ]”母、“奉[v]”母、“微[ ]”母在上古是 不存在的,直到中古时期它们才从重唇音 中分化出来。这个结论主要是根据上古典 籍中大量的通假异文、注音、声训材料及 谐声字现象提出来的,例如:
古代汉语-通论5音韵
“等”虽是关于韵腹的概念,但它涉及韵头,而韵头又和声 母有着搭配关系,因此“等”又和声母发生了关系。 “三十六字母”与四等的搭配关系如下: “帮滂并明”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非敷奉微”只和三等韵相配; “端透定泥”只和一、四两等韵相配; “知彻澄娘”只和二、三两韵等相配; “精清从心”只和一、四两等韵相配; “邪”只和四等韵相配; “照穿床审”只和二、三两等韵相配; “禅”只和三等韵相配;
“见、溪、疑”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群”只和三等韵相配; “影、晓”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匣”只和一、二、四等韵相配; “喻”只和三、四两等韵相配; “来” 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日”只和三等韵相配。 这种搭配关系客观存在,所以音韵学有“照二、照三”、 “喻三、喻四”之类的说法,似乎声母也分“等”。其实 “等”只是对韵腹的区分,而涉及声母罢了,所以陈澧说: “等之云者,当主乎韵,不当主乎声。”
非[]—弗[] 负[]—背 []——阴变入 陟[ ]— 登[] 类[]—伦 []——入变阳 (2)韵尾不变而韵腹变化,称“旁转”。 省[]—相[] 合[]—阖[] ——主要元音舌位升降
“对转”虽属韵尾变化,但入声韵尾变化导致声调变化,即 “入声四派”。
韵是韵部的简称,指形成诗歌韵脚的同一类韵母。李白《早 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jian),千里江陵一日还(huan)。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shan)。 “间、还、山”的韵母不完全相同,但能形成韵脚,即属同 一韵——平水韵的“删韵”。
韵和韵母的区别: 第一,韵是类别概念;韵母是个别概念。单个的韵母不能称 韵。 第二,韵包括韵腹、韵尾(如果有韵尾)和声调,不包括韵 头;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不包括声调。因此,韵 腹、韵尾相同而韵头不同可属一韵,如“间-ian、还-uan、 山-an”,韵头、韵腹、韵尾相同而声调不同却分为不同的韵, 如《广韵》“东、董、送”——“平、上、去”三韵。韵强 调声调相同,而不论韵头;同一韵母则强调韵头相同,而 不论声调。
古代汉语--第七章 音韵学
(二)韵方面的术语
6、韵类:韵书中反切下字系联后,得到的不同的类别。以 现在术语说,每个韵中不同的韵类,是介音(韵头)的有无 或不同。因此韵类就是韵母(介音+主元音+韵尾)相同的字 组成的音韵单位。即带声调的韵母。如东韵包含两个韵类: 东韵一等和东韵三等。 7、韵目:韵书中韵部的标目字(或称代表字)。如《广韵》 平声“先”韵,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母的 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等。同韵字中 领头字就是韵目。《广韵》有206个韵目。 8、韵摄:中古以后等韵学上的一个概念。 宋元等韵图把《广韵》韵部中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 再归并,称为“摄”。《广韵》206韵并为十六摄。
3、舒促
舒指平上去三声,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 又:
舒声韵:阴声韵和阳声韵为舒声韵。 阴声韵都是元音,声音舒缓。阳声韵虽有辅音韵尾,但是它的辅音是浊 鼻辅音,发音时声带颤动,鼻腔也参与共鸣,容易延长,所以阴声韵和 阳声韵就是舒声。 促声韵:入声韵就是促声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发音时有阻碍,读音急促,为促 声韵。
二、中古的声
(一)研究中古声的方法 (二)四十一声类 (三)中古声母系统:字母表 (四)中古声的演变
二、中古的声
(一)研究中古声的方法 陈澧《切韵考》反切上字系联 (二)四十一声类
四十一声类:清代陈澧《切韵考》系联《切韵》(《广韵》) 反切上字,得到四十一声类。 与三十六字母对比: 三十六字母:照穿床审 喻 四十一声类:庄初崇生(二)于(三) 照穿神审(三)喻(四) “照三”后人称“章昌船书常”;“崇生”本称“床疏”
韵目是韵部的代表字,也是韵书的标目。 宋元的等韵学家把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部 归并为一类,称为韵摄(统摄)。 《广韵》206 韵归并为16摄。
古代汉语音韵学
•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
反切。韵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 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 后也。” •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 《声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 集》。
•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
补缺切韵》 •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 著名增广本之一,为唐代影响最大 的韵书。
•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 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它不仅 是中国音韵学的首要研究资料,而且是考 察上古音韵的重要基础;《广韵》还可以 看作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
•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 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 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 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 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
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 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 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 精切,除削疏缓”。因此全书分韵有 193个之多。
•《切韵》《唐韵》及《广
韵》等叫《切韵》系韵书 。 • 《切韵》系韵书不断变更,但音
系不变。
•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
部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之一。
•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的父亲陆
爽在朝廷作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 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 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 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 (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