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__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本课设计的时候着重考虑了如何讲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和尽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
【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2.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
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再现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当中去,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要勇于战胜挫折,同时也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启发诱导、问题导向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学生阅读课本导入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通过第6课的内容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去探究这些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期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大变革的时期
学习内容: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设计 (收获)
二、小组学习
1、什么引发了
2、社会性质发三、展示反馈:( )1、秦国A 、使用牛耕和( )2、商鞅A 、允许土地私其余基本完好。
学习目标: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自主学习:(15分钟)看谁的收获多,你最棒! 自学指导(认真品读教材,完成下列知识结构)。
速发展,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功能(作用):_______、______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 年;________任用________开始变法。
的代江。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
1、都江堰(∨)
2、商鞅变法(∨∨∨)
【知识梳理】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时期,广泛使用。
我国至迟在已使用牛耕,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二、著名的都江堰
时间:时期;建造者:秦国蜀郡太守;地点:江;
特点: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三、商鞅变法
时间:;人物:商鞅、;
目的:确立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内容:政治上建立,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承认私有,允许买卖,并奖励;
军事上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作用: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国家。
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四、封建社会的形成
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形成,阶级和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家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2、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奠定了封建经济基础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对于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
a.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一)内容标准1、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教材分析本课共三目内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著名的都江堰”、“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促使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也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
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
各国重视兴修水利,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下迄秦,完成了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转变。
这一过程的变化与战国时代的变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
其中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日期、位置,知道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李冰父子。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读图与识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通过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图示制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学生就“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进行讨论,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中,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
(2)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4.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5.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一、农业的进步: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课前准备]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导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故事,现在就由同学演讲“立木为信”的故事。
由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
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
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
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你知道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商鞅变法”吗?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七课大变革时代”去感受和了解吧!(设计思路:故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氛围,“从南门扛根木杆到北门”如此容易的事情居然奖励50金,学生会产生好奇,最终知道是为了树立威信。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重点和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课前导学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导入: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事先准备展示自己的导入设计方案:有的可能从复习上节课内容人手;有的可能会引用课前小故事;或从当前的改革开放入手等等。
七上历史第七课《大变革时代》案例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这种社会性质的变革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通过各国的变法实现的。
本课分三目内容。
第一、二目,介绍了代表当时农业发展水平的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第三目,介绍了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内容及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铁农具和牛耕春秋使用、战国推广的史实;了解各国纷纷变法的史实,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商鞅变法课本剧表演体会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2)通过解决“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以小见大,深入了解变法的历史条件。
(3)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这种社会性质的变革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通过各国的变法实现的。
本课分二目内容。
第一目介绍了代表当时农业发展水平的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第二目,介绍了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内容及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因而需要结合历史学科涉及范围广、故事性强的特点,选取课本剧、图片,通过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1、谈话法讨论法 2、创设情境法3表演法(二)教学新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纷纷发展生产,(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积极进行社会变革生产要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工具,我们首先来学习工具的改进一、工具的改进多媒体打出材料:《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就叫牛子耕。
教师过渡:从哪些信息看出那时出现牛耕了?(学生回答)科技发展促进生产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节省了劳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上册7课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B.牛耕的推广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D.大兴水利工程
2、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D.废除旧贵族特权
A战争B变法C讲和D革命
3、战国后期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是
A勇于公战,怯于私战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发家致富D多生产粮食和布帛
4、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
A.黄河流域B.岷江流域C.淮河流域D.辽河流域
5、历史上有一个徙木立信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A伊尹B姜尚C管仲D商鞅
课堂作业
2.牛耕:至迟在已使用牛耕,时期进一步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类。2008年汶川地震使其受到破坏。
(注:铁农具和牛耕是生产力三要素之一)
二、商鞅变法
1、变法的根本原因:的发展
2.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土地的出现,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两大阶级的产生。
3、战国时期各国嫌弃变法改革运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C缓解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D完成统一大业
反馈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奴隶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斗争C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D分封制的实行
2、我国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封建社会的
3.变法的目的:新兴的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统治,发展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4.商鞅变法的时间。国家支持者
5.变法所起的作用:逐步确立起来,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015-2016学年吉林通化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历史教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人教版)
梳理知识体系
检测学习情况
小结本课内容
作练习册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7、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出现各国变法封建制度
牛耕的推广私田封建剥削方式(商鞅变法)确立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地主农民
教学反思
七年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导学
目标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通过都江堰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
广泛应用:
2、牛耕:出现、推广
1、记住:我国何时出现铁农具?何时广泛应用?我国开始使用牛耕时?何时推广
2、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的作用?
出示古代生产工具和铁质农具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铁农具的优越性,理解其推广的原因,明确这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辨认图片,认识铁农具的优越性,理解其推广的原因。
利用生产工具变化的图片,强调同类知识的前后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2、出示商鞅变法三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内容认识作用。
3、讲述封建社会的形成。
1、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体会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2、假如你是商鞅,会用什么观点说服秦孝公和守旧派?商鞅之死说明什么?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注意运用前后联系的学习方法,联系齐桓公,晋文公的改革及我国现在的改革,帮助学生认识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适当的改革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课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学案 新人教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入:同学们,我们广益中学有个开心农场,这是孩子们的种菜摘瓜的照片,你觉得他们会用什么工具呢?现在用什么耕地犁田呢?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的牛耕和铁农具,其实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战国时期得到推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春秋战国,这一大变革的时代!胡老师手上有4张卡片,请每一组派1位代表上台来抽取,抽到后拿下去和本组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根据教材找出卡片上需要填写的答案,时间是2分钟,到合适的时候,老师将请代表们上台,给大家介绍抽到的事物。
胡老师也会根据大家的表现,来给每组加分。
一、铁农具和牛耕(5分钟)1、出现时间:春秋2、推广时间:战国(用这两分钟,进行留白板书,写加粗黑体,然后随着讲解,进行板书补充。
)提问:,为什么不用以下三种,而选择铁农具??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明确了铁农具的优点。
铁农具的优越性:石制、骨制农具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价格昂贵,主要打造成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祭祀用品,供奴隶主们享用,极少投入农业生产。
而铁矿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又很锋利,特别适合用来打造农具。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我国掌握了生铁冶炼技术,而欧洲直到14世纪才炼出生铁,比我国晚了1900多年呢!正是因为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技术的发达,所以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了较快推广,最终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继而变成了铁器时代!有了铁农具了,干活是快多了,可人还是很累,如何解放人手呢?家里的鸡、鸭、鹅整天白吃白喝,要是能出来干活就好了。
对,可以让牛来耕地!下面请抽到1-1号卡片和1-2号卡片的上台来解说,大家欢迎!1-1、《大力士pk小男孩》(请你自配动作、表情,讲讲这个故事——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叫(),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
一个小孩牵着(),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1-2、《奇怪的名字》(背面配字: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叫(),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叫司马耕,字子牛。
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卡【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2、时期出现牛耕,到时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思考: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4、时期,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工程。
5、修筑都江堰的作用(意义):消除了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的美誉。
商鞅变法6背景:7、年,商鞅在支持下开始变法。
目的: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统治,发展经济8、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商鞅变法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制度确立起来。
我国社会形成了。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1、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另一个因素为什么是牛耕?2、商鞅变法的措施有利于哪个阶级?对整个国家又有什么影响?3、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三、课堂小结:大变革的时代: 1.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政治上:商鞅变法、封建制度的确立.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3、都江堰属于()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C.水利航运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初一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难点】重点xx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课前预习】1.战国时期,经过改革和变法,_________制度逐步建立起来,_________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2.著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_是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的。
3._______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4、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5、封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是和。
【合作交流】1、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样?那时社会阶级关系有怎样的变化?到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2、xx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是什么?【重难解析】从现象入手,抓住本质。
各国变法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是现象,但是只看到了现象还不能抓住本质。
只有通过每一个具体措施或现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
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
【当堂评价】1、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c.水利工程的兴修d.铁农具和xx的推广2.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距震中不足15公里的岷江上著名水利枢纽工程(如右图)基本完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新人教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我们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
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
3.综合归纳。
在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我们把“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化对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评价。
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
在课堂活动和讨论时,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真理愈辩愈明。
通过讨论,就会知道什么看法是对的,什么看法不对,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B.牛耕的推广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D.大兴水利工程2.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A.齐国B.楚国C.赵国 D.秦国3.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A.黄河流域B.岷江流域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4.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国君变法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缓和阶级矛盾D.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力量5.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二、材料分析题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自学引导基础知识梳理我的疑问二、课堂探究活动1:读一读,想一想材料一:《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材料二: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南、四川等省的20多处地方,都发现有战国时的铁农具或铁器。
材料三:《国语》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把作为祭祀宗庙的牛改用农耕材料四: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叫司马耕,字子牛。
晋国有个大力士名牛子耕。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信息?(2)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活动2:图说历史(1)商鞅在谁的支持下实行变法?变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2)从变法的内容中,你来推测一下变法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哪些人的拥护?为什么?(3)假如你是商鞅,你会怎样说服那些反对变法的人?(4)你如何来评价商鞅变法?活动3:感悟历史材料一: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二:商鞅虽死,秦法未灭。
1.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2.你从商鞅变法中学到了什么?三、当堂检测1.材料解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回答下例问题:(1)材料所说的历史现象与哪项水利工程有关?(2)主持修建这项工程的是——? (3)该工程起到了什么作用?2.论从史出: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商鞅有什么精神?(2)写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谈谈群臣为何反对商鞅变法?(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有何影响?四、学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1)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第三一、学习造主题福千第1秋课 的中国都境江内的堰早期人类
作用的是( A )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生产
C. 废除旧贵族特权
D. 建立县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 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 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 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二、商鞅变法
分组讨论: 如何你是秦国一位农民,你对商鞅变法持什 么态度?为什么?如果你是位旧贵族或是新 兴地主阶级又会怎么样?
二、商鞅变法
学生(新兴地主阶级组):我非常满意。因为承认土地私有权,保 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维护了我的权益。
学生(新兴地主阶级组):奖励军功使得我只要能在战场上杀敌立 功,我就能得到以前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这壮大了我 的实力,给了我掌握政权的机会,而且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史记·七十列传·管晏列传》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 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
(1)请概述材料中的两次改革的内容。
管仲改革的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商鞅变法的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 励耕战;建立县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学习评价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
3、认识: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需要。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6-P37,完成以下问题
1、铁农具:时期出现,使用范围扩大。
2、牛耕:使用牛耕,时期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说出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时期、人物、地位。
阅读课本P38-39,完成以下问题
1、商鞅变法背景(原因)、目的、时间、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2、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主要矛盾与
(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
①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主要因素。
②课本P39动脑筋。
(三)拓展延伸:商鞅变法作为两千多年前效果显著的一场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四)巩固训练:
1、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使用铁器
C.推广牛耕
D.兴修水利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生产力迅速发展
4、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
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商朝
5、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
A.开科考试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荐
D.军功大小
6、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A.革命斗争
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③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④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五)当堂反思
①本节收获:
②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