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上《冷热与温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科学四上《冷热与温度》教案
教材分析:
《冷热与温度》一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冷和热》里的第一课,本课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让学生
建立温度的概念;二是学会测量水温;三是探究热水降温规律。
教学目标:
1.学会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的方法;自己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准备:烧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秒表、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感觉物体的冷热
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和热水中。
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每个小组成员听从小组长的安排,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试验并交流。
3.师:人们通过手眼等身体器官能感觉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冷热与温度。
板书课题:冷热与温度
评:让每个学生都进行试验,每个学生都能说说自己的感觉,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测量水温
1.师: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不能,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来进行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
师: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教师出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
小组合作分工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3.交流测量结果。
三、再现“热水变凉”的降温现象。
1.师出示一杯准备的热水,师述:老师想知道这杯水的温度,谁愿意来帮老师来测一测水的温度?
2.指名一位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教师提醒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
3.再请两位学生上台依次测量水的温度。
教师相机板书出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
4.师:比较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结果,你有什么思考和发现?如果继续测量会出现什么现象?(这儿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思考和发现。
)
评:三位学生依次测同一杯水的温度很自然地会发现水温下降了,再推测下去水温一定会继续下降。
课上再现学生再现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激发了探究兴趣。
学生一定会有不少的发现或者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
这样的设计水到渠成,测水温的活动又是对温度计使用技能的复习巩固,乃是一箭双雕。
四、猜测“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师:如果每次测量间隔的时间相同,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2.学生小组合作,猜想“热水变凉”的降温情况,并要求各组做好记录。
学生的猜想估计有这样两种可能:一种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有规律;(温度变化先快后慢,温度变化先慢后快,温度变化速度均匀)另一种可能是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3.班级交流各小组猜想情况。
评:这样的猜想过程老师要体现出极大的耐性,切不可操之过急、蜻蜓点水,要让学生充分“说”和“议”。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一种猜想,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猜想,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五、研究“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师: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对的,还是错的呢?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实验。
2.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引导学生参照教材中的“热水降温记录表”,各组在讨论的过程中设计好记录表格。
)
3.班级交流,明确注意事项:
①实验所需材料有温度计、杯子、热水、记录纸、秒表;
②第一次测量数据为0分钟时的温度,以后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
③正确使用温度计,读数要准确;
④小组成员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要分工明确。
评:这样的实验活动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起各自的角色,力求人人动手、个个参与,以最大限度发挥个体的作用,集体的力量才能得以充分显现。
指导温度计的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测量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接下来数据的分析和曲线图的绘制,教师的指导不可少。
另外,10分钟的连续观察测量,要搜集六个数据,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考验和培养。
六、绘制“热水变凉”的降温折线统计图。
1.师: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数据,更重要的是分析整理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大家从这六个数据发现了什么?
2.师: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
(教师给各组分发“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的表格,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一是根据测量数据描点,二是把描得的各点用线连接起来。
)
3.学生根据各自测得的数据在表格中绘制“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
小组分析记录表和曲线图,讨论温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原先的猜想进行比较。
班级交流各组的发现:温度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评:小学四年级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有一定的困难。
在这一活动环节上,教师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教师要“扶”得多,对各自的交流讨论“放”开让学生说。
七、后续研究。
师:如果我们继续测量下去,温度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课后研究)
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测量下去水的温度肯定不会一直降下去,最后的温度接近于室内的气温便达到“热平衡”。
后续研究主要是激发学生去思考和争论。
相信有了以上学生的亲身经历的研究活动,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阔,课后研究的兴趣会更大。
我想如果这样的目的达到了,这就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